教研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1:54: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研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性教學課堂是教學的終極目標,而實現有效性教學的主要路徑就是開展小學數學教研活動。本文簡單論述了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現狀,進一步分析了創新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有力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創新措施;有效實踐
新課標改革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對教師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研活動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師不斷進行思索、加強。基于這樣的教學現狀,教師應當充分考慮本校的實際情況,結合小學數學教材,對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創新進行探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創新和實踐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看法。
一、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現狀
1.教研活動沒有體現出教學特色
事實上,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都是普通高校或是中專院校畢業的,所以教研活動的開展方式也都是延續普通高校或中專院校的教研形式。對此,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多數以教材內容和教學進度為依據,很少涉及實際的數學實踐以及“以學生為本”來開展教研活動,這很難體現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特色。
2.對教研活動的投入不多
現階段,大部分小學都沒有建立專門的教研活動教室,也沒有設立專項的教研經費。這就使得教師缺乏合適的場所進行學習,從而很難進行小學數學教研,獲得創新與實踐。
二、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創新與實踐
1.創新教研內容,進行有效教研
傳統小學數學教研活動都是以“走過場”為主,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因此要開展實現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目標,就必須對教研內容進行創新。首先,在進行教研之前能明確教研活動的主題。其次,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對于部分細節問題要慎重考慮,將教研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都一一進行分析。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乘除法”的教學研究時,部分教師很難向學生詳細分析這一知識內容,從而導致學生很難理解。而在教研活動中,全體教師可以共同探討,加深教師對這一教學內容的印象,提高教師的講課水平,從而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進行這一知識內容的教學。
2.改革教研模式,開展教研活動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研模式都是以分散式教學方式為主,并沒有體現出教研活動的集中性原則。在創新小學數學教研活動時,構建專門的數學教研活動小組,對小組教師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并對小學數學備課進行有效的管理,以此改變傳說教研模式。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加減法”的教學研究時,學校要鼓勵該年級的小學數學教師共同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去,選出教研活動小組的組長,讓組長對授課教師進行指導,進一步增強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比如,教師在對等腰三角形進行教學時,直接向學生講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不能讓學生充分掌握該項知識。基于這樣的教學現狀,教研組長要及時對該授課教師進行指導,引導教師掌握正確的教學方式,從而進一步推動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改革,促進小學教研活動更好地開展。
3.結合課例分析,實施教研活動
一般來說,課例分析式的教研活動主要是借助觀察手段和診斷手段,對特定的教學課堂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思考,從而得出合理的教學評價,并以此作為依據,尋求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的一種教研活動新模式。課例分析式教研活動的實踐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能力、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內容的含義,緊扣新課標教學的要求,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此促進小學數學教研活動更好地進行。在課例分析式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倡導自主探索、全體交流的教學活動模式,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充分展現自我,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體驗,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篇2
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一節課,使師生的生命有了怎樣的變化;收獲了那些知識與思考;獲得了怎樣的身心體驗,是考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三個重要指標。
客觀地說,師生從走進課堂到走出課堂,總要發生一些變化,收獲一些東西,好像每節課都是有效的。但是課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樣的,有的課堂能對師生產生終生的影響;有的課堂只給學生留下一些機械的記憶,日積月累的差異就導致人的素質的差異,人的生活狀態的差異。因此,每一節課的效果都不可忽視。
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教師都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從我的經歷和體會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點。
一、教師要有吸引學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態。當我們拿著教案走進課堂時,如果心里想著:我講課來了,學生必須坐好認真聽我講課!那么這節課一定不會太精彩!如果你微笑著走進課堂時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學習來了,我一定讓我們每個人學得愉快。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飛機上和坐在自行車上想問題角度是不一樣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和走進學生中間想問題也是不一樣的。因此走進課堂時,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擺正,當成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忘記師道尊嚴,全身心投入,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
其次,老師要學會美化目標。任何一節課都有預定的目標,但是如何讓目標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個老師能做到的了。上課前,老師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語言描述達到教學目標后的美景,吸引每個孩子向著目標前進。
第三,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身心體驗。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是快樂還是痛苦,是主動還是被動,是評價一節課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們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難受極了,等欣賞到大海的美景時,一定會大打折扣。對于師生,學習過程是生命的常態,是我們生活的重要內容,讓學習過程充滿快樂是提高我們生存質量的重要問題,不可忽視。
第四、精心準備每一節課。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備好課和沒有備好課走進課堂時,心情是不一樣的。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要用一生來準備一節課。真的是這樣,課堂的高效率來自于精心的準備!課堂的魅力也來自于精心的準備!能夠吸引學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保證。
二、努力拓展課堂的寬度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達到的目標是一定的,如果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多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增加課堂的寬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提高。
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教師有深厚的知識儲備,需要教師留心身邊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設計。課堂的寬度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決定因素。
三、挖掘課堂的深度
決定一個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積,容積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
一節課的有效性,也與知識的深度成正比。我們的課本知識都是很淺顯的,一般智力的學生自己看幾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師像傳聲筒一樣,只傳授課本知識,很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適當的挖掘知識的深度,是提高教學效率有效途徑。
其實,每節課都應該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有所加深,增加課堂的容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延伸課堂的長度
篇3
論文關鍵詞:高職;國際貿易;教研室工作;思路
教研室是一個最基層的教學單元,是日常教學工作的直接監督和管理單位,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組織和實踐單位,也是學科長遠發展計劃的重要執行單位。教研室所屬成員業務素質的提高和晉升,教研室所轄專業和課程的改革發展,配套實習實訓設備和場所的改善,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就業情況調查,都可以進入教研室的工作范圍。上述很多工作都是長期性的,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和正確的思路,難以充分發揮教研室的基層推動作用。因此,教研室工作思路正確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科長遠發展目標的實現。
本文以國際貿易教研室為例,以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和日常教學管理三項教研室常規工作的開展為切人點,簡要論述了教研室在調動教師積極性,提高教師思想認識,增強教師素質,建設精品課程,建設精品專業,改善實習實訓設備和環境等方面的工作思路。
1教研室課程建設的工作思路
課程建設是教研室的一項具體工作。這里的課程不是指哪一門單獨的課程,而是指教研室所屬專業的所有專業課程。這些課程分為兩個部分,即核心部分和輔助部分,核心部分課程的建設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輔助部分課程的建設能夠較好的突出專業特色。教研室可以為每一門專業課程安排一名課程負責人,相同課程的教師組成一個課程建設小組,以核心部分課程的建設為重點,并在核心課程中挑選一到兩門課程作為精品課程,動員教研室所有相關教師都參與到精品課程的建設中來,以點帶面,建設好核心部分的專業課程,進而帶動輔助部分的課程建設,逐漸形成一批有實力、有高職特點的優質課程乃至精品課程。
就國際貿易教研室而言,教研室所屬的專業主要是“國際貿易實務”專業,這個專業的核心課程有《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務單證實務》《外貿函電》;輔助課程有《通關實務》《商檢實務》《貨運實務》《跟單實務》《商務談判》《電子商務》《國際商法》等,前面3門課程概括了一個外貿業務員必須掌握的職業知識,其他的課程只需要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外貿業務員基本了解。在這些課程中,《國際貿易實務》是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課程,它的建設成果具有較好的遷移性和示范性,可以將其作為精品課程進行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教研室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1注重課程內涵建設,凸顯精品課示范地位
精品課的建設是示范性建設,尤其應當注重課程的內涵建設,教研室可以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們在學習的基礎上歸納引進先進高職課程開發理念,努力突出課程的高職特色,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師隊伍和實踐條件5個方面加大內涵建設力度。
可以把《國際貿易實務》精品課的建設作為試點,努力在課程定位、課程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和提煉、課程學習任務體系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上做出一些成績。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教師“雙師素質”提高,基于外貿工作過程設置課程教學模塊,合理調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支撐關系,實現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一致性,豐富有高職特色的教學方法,深入探索并實踐“工學結合”的高職課程開發模式,改善實踐教學的軟硬件環境,在校企合作等方面實現突破,豐富《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內涵,奠定課程的示范地位。
1.2注重在課程改革中提高隊伍的教改水平。建立團隊教研室
教研室可以借課程改革與建設這個契機,利用“大教研”的理念,建立團隊教研室…,組織教研室教師合作開展高職課程開發方面的教學研討,鼓勵教研室老師廣泛涉獵各高職教學專家有關課程開發的論文,廣泛借鑒比較成熟的精品課網站,在內部交流的基礎上加深教研室教師在課程開發建設理念上的認識,探索高職課程開發先進理念的推廣應用辦法,提高教學改革實踐的質量。
在國際貿易教研室,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相關課程已有省級精品課和國家級精品課,可供參考的成功案例較多;在高職課程改革方面,有關學習領域的課程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都是比較成熟的理論,可供教研室教師們參考。教研室可以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借鑒,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外貿類課程的教改科研,并鼓勵教師在實踐中檢驗和運用,并及時申報優秀的教學科研成果。
2教研室專業建設的工作思路
專業建設是教研室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教研室在專業建設方面應當時刻結合人才的需求標準把握專業的發展方向,注重通過交流合作理順專業發展思路,注重專業課程體系的科學性,注重職業能力培養的全面性和針對性,注重專業實習實訓的有效性。以國際貿易教研室為例,具體來講應當注意:
2.1基于工作領域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并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
外貿行業是不斷發展的,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崗位職業能力結構、新的人才需求標準都是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建設的參考因素。專業建設的科學性正是體現在基于行業變化的適時調整上。
教研室要安排教師利用假期到企業頂崗鍛煉,在鍛煉中了解行業的最新動向,除此之外,還要邀請行業的職業經理人與教研室的相關教師座談,了解行業對外貿人才的最新需求標準,開展專業建設研討會,在分析外貿工作領域的基礎上,調整課程之間的支撐關系,優化課程體系在職業能力培養方面的功能結構,并結合實際調整專業核心課程的課時設置、學期安排、實訓安排和考試安排,逐步形成基于工作領域、注重職業能力培養、適應當前人才需求新標準的人才培養方案。2.2能力培養靠實訓,實訓環境可模擬,循序漸進引入真實實訓環境
教研室要把“如何強化學生外貿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課題。外貿工作是一個操作性較強的工作,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能力培養要借助于完善的實習實訓,因此實習實訓建設是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支撐。
教研室在提高實習實訓質量上有3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實習實訓的環境建設,其次是實習實訓的模式設計,最后是實習實訓指導老師的安排。其中,實習實訓環境是關鍵,不同的實訓教學環境,實訓的模式和人員安排各不一樣。
高職教學提倡采用工學結合的模式,這就要求深入開展校企合作,但國際貿易實務專業與外貿企業合作難度比較大,目前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比較成熟的校企合作范例幾乎沒有,學生校外實訓效果不穩定的情況還很普遍,教學改革因此受阻。在這種情況下,教研室可以通過在校內營造模擬外貿實習實訓環境,聘請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外貿業內人士擔任實習實訓指導老師的辦法,縮小模擬實習實訓與真實工作的差距。因此,教研室應當注重從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上彌補實習實訓環境建設上的不足,大力吸納企業的工作人員參與專業的實踐教學。與此同時還要繼續深入校企合作,循序漸進地引入真實實訓環境,尋求在實訓環境上的新突破,以進一步提升實踐教學的層次。
3教研室日常教學管理工作思路
由于高校教師在職稱評聘上偏重論文和科研成果,對教學上的“硬性”要求在執行過程中“偏軟”,導致高校教師普遍存在科研強、教學弱的失衡狀態。針對這一問題,教研室應采用引導、監督與激勵相結合的辦法,本著尊重和滿足教師需求為導向,以爭取最大的個體滿意度為目標,強調把個人的綜合表現與職稱評聘掛鉤,既促進教研科研,又能保證日常教學工作的質量。
3.1制定學期教學任務整體方案,實現教師相互配合。課程相互支撐
每一學期的課程都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部分,它與前后學期的課程是有聯系的,無論是在內容上、課程類別上,還是在職業能力培養的階段上都是有銜接的。教研室要引導教師們處理好這個問題,在每學期開始,可就本學期的課程進行一個基本的分析歸納,然后制定一個教研室教師相互配合完成教學任務的整體方案,在方案中要明確關聯專業課程的教學側重點,教學方法上的互補操作辦法等。
例如在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課程中,《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務單證實務》《國際結算》《外貿函電》等課程中就有重合的內容,為了避免不同老師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不分主次地反復講解課程中的相同內容,而導致課程側重點不突出,就應當在學期之初組織相關任課教師集中研討以明確課程的銜接關系和支撐關系,讓學生在上課時能夠感受到教學的嚴密性,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專業知識體系,更好地完成專業全程計劃的任務,實現培養目標。
3.2監管工作可以輔以教研,有始有終才能有成效
篇4
[關鍵詞]教研員;職能定位;教育公共服務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808(2009)02-0081-04
當前,在我國許多地方,教研室主要包括普通教研室和職業教研室(本文從教研員的角度分析,有關所指統稱教研室)。教研室作為事業單位屬于政府以外的社會組織之列,負有向學校提供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職能。當前,隨著我國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教研室、教研員作為直接承擔政府提供的教育公共服務的中介組織和成員,正面臨如何轉變職能,如何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教育服務的挑戰。
一、教研員面臨的挑戰
在新的歷史時期教研員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要求、教育管理體制和結構的變化。
(一)教研員職能行政化傾向有悖于承擔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能
教研室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由于受政府統一管理、占有和分配教育資源的體制思維的影響,當前教研室作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一個教學業務科室,履行著教育行政部門的部分行政職能。教研室的產權和法人代表資格由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所有和支配,并被賦予不同的行政級別(有的教研室法人代表甚至由教育行政部門的副局長兼任),甚至連教研室的事務也多由教育行政部門直接管轄。教研室作為社會組織應有的自主性、自治性等合法化的基礎被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行政管理而替代,難以成為真正社會組織。教研員也被作為指導、檢查、評估教學的行政化角色。例如,教研員參與聽課、評課、賽課,至今還一直承擔教育行政部門執行評選教學能手等名師資格的職能(盡管確認的單位是教育行政部門,但教研員是事實上的行政執行者)。雖然新課改加強了教研員的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功能,但其行政化的特點并沒有實質上的改變。
當前,教研室、教研員依靠其部分行政職能擁有大部分教育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的分配權,享有教育行政部門尚無法擺脫的結構性依賴的優勢地位。其基本狀態是:對上負責多,對下服務少;貫徹上級意志多,反映基層學校、家長訴求少;反映宏大普遍利益多,反映微觀主體利益少。同時,教研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深刻影響著其他非政府的、真正的教育專業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和公平競爭,遠遠不能適應當前政府轉型的需要。
(二)教育體制和結構的變化沖擊著教研員的唯一“法定”地位和職能結構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社會的國家(廣義的政府)化程度很高,教研室代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控制了幾乎所有的教學研究資源,也承擔了幾乎所有的指導和服務任務。當時,這對于國家調動一切教學研究資源、集中力量辦好重點學校,快出人才,曾經起到過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在“應試”思維下,許多教研員也異化為應對應試教育的“考研員”,其職能轉向編寫習題集、模擬試卷等,助推著應試教育浪潮。
在今天,市場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已經使我國教育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一方面,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傳統單一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被打破,教育教學研究的資源結構發生了多元變化,民間的、社會化的教育服務組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增多壯大,高等院校的基礎教育服務功能(尤其是師范類院校中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的功能以及教育學院的功能)不斷向社會延伸,教研室唯一的合法地位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挑戰。另一方面,教育要素的結構形態與關系、規范和調節教育的價值觀念和指導思想也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提出、素質教育實踐的持續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日益高漲、課程結構與管理的豐富多元以及學校辦學自的日趨擴大、教育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日益強烈、人民群眾的教育需要日益多樣復雜,這些必然要求教研員職能結構進行深刻調整。
(三)專家型教師的大量涌現逐漸降低著學校對傳統意義上的教研員的依賴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研員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教師素質能力不足以及學校管理等支持系統出現了缺位或乏力而“逼”出來的。當前,隨著我國教育的進步、條件的完善、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大量專家型名師的涌現,傳統意義上的上下指導關系的教研員再也難有安身之地。尤其隨著新課改的穩步推進,學校基層教師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促進了教師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成熟,使得基層教師對教研員的依賴正逐步降低。
二、教研員職能定位的轉變
面對新的挑戰,教研員必須兼具社會工作者和教師的雙重角色。我們必須站在經濟社會與教育融合的多重視野綜合考量教研員的職能定位。
(一)教研員的職能應轉向廣闊的社會公共空間
當前,教育融于社會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社會資源參與教育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的實踐要求下,教育公共服務于經濟社會的職能不斷強化,育人空間不斷擴大,育人模式不斷轉變。濰坊市的教育惠民服務、家庭教育、職業教育等許多影響教育發展的問題、難題,已經或正在從經濟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等與教育交融的多重視界來獲取智慧,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課程、教學、教師、學校、家長和學生等各個教育要素和環節都面向社會延伸、敞開,并越來越多地利用社會和市場的機制進行整合、優化,公共性、公共服務等構成一系列價值網絡,激活著教研員職能的動態發展。這為教研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也是教研員職能新的生長點。
教研員的教學研究、指導職能必須面向教師、學生、家庭和經濟社會等廣闊的社會公共空間,同時還要擴大服務內容,提供課程開發研究、教育科研、教師專業成長指導、服務經濟社會等全面的教育公共服務。教研員必須將自己的職能實踐與社會公共空間里廣大教師、學生、家長、團體、學校等密切聯系。教研員的專業生命力就在于通過教育教學服務育人,教研員的實踐活動園地就在學校、社會等廣闊的社會公共空間。教研員全面參與社會、公共服務于社會的職能愈來愈成為時代的呼喚。
(二)教研員應是政府教育公共服務的具體實施者
教研員與服務對象之間不是牟利追求與消費者之間的市場關系,也不等同于非營利的社會組織使用社會資源提供社會服務的志愿精神的反映。教研員不是個別人的服務者,也不是可為可不為的志愿者。教研室作為事業單位是專門的教育公共服務中介機構之一,必須體現公民權利與國家責任之間的公共關系和公共責任意識。教研員承擔的是政府給予的教育公共服務職能,體現的是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務意志,而且教研員在財政資金、特許權及其他資源等方面,是由政府介入提供的,即在某種程度上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因此,教研員的職能行使過程就是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教研員實施的服務必須是學校、家庭、學生等社會公共空間所直接需求的,必須能使他們在獲得直接滿足的同時,也從中感到享受(服務的本質就是使^,感到享受)。
(三)教研員應是服務對象的平等的合作者
教研員實施的公共服務,已從本質上決定了教研員不是命令式地、硬性地規范人的教育行為,而是在于使學校、家庭、學生等根據個人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選擇,獲得教育水平提升或教育指導、幫助等需求的直接滿足,并從中感到享受。這就意味著教研員與服務對象主體之間是平等的合作關系,而不是上下級的行政關系,人們可自由選擇或不選擇教研員的服務。同時,在促進人的健康成長上,教研員與教師或家長、學生、社會負有一致性的終極使命,教研員與教師等主體之間除了平等的合作關系,別無其他。尊重教師等主體的實踐和需要應是教研員的基本態度和倫理。
三、實現教研員職能轉變的路徑
教育等社會性公共服務必須通過政府行為的介入才能滿足公民的直接需求。當前,實現新時期教研員職能定位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艱難的、系統的過程,要納入當前政府全面推進社會管理與建設的整體視野中,并突出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將教研室改革納入政府社會管理的公共治理結構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高度重視社會組織在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等方面積極作用。目前,政府多專注于學校的改革與建設,教研室作為社會組織自然亦是社會管理的應有內容。
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教研室的主管部門,要充分借助政府加強社會管理的政策,加快教研室組織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對教研室進行社會化改革,使之真正融入社會。首先要取消教研室的行政級別,從制度上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教研室的性質、產權、法人代表、組織形式、管理體制、經費來源、人員保障、權利義務以及與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關系等;第二,要建立一整套科學完整的管理機制,包括運行機制、監督機制、評估機制、糾錯機制、獎懲機制,來規范教研室的組織行為,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避免其負面影響的產生;第三,要從權力和資金、利益、機會等短缺性的資源上放松對教研室的控制,把有關社會組織職能交還給教研室,同時幫助提升其中介的社會服務能力;第四,要著力在主管部門目前應該做好,但無法做好,應該做到,但無法做到的領域,譬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領域發揮教研室的公共服務職能;第五,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的教育專業社會組織,鼓勵社會組織以主體姿態、以自主、自治的方式,參與教育公共服務,同時,要幫助其完善組織結構,增強組織活力,通過投資和各種扶持措施促進其素質能力的提升,建立彼此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
教研室、教研員也要盡快自覺實現向公共服務的轉變,以公民滿意為公共服務的首要目標,以公共價值和公共理性的態度,增強自主服務意識,逐漸成為一支獨立于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之外的相對獨立的社會力量。
(二)探索中介服務新機制,促進教研員公共服務社會化
隨著政府轉型的加快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教研室、教研員的行政化職能,越來越喪失了存在的邏輯,教育行政部門與教研室之間的彼此依賴性正逐步弱化,教研室可能獲得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例如,其他教育專業社會組織的發展、分化和社會對教育需求滿足的多樣化,呈現出社會化和市場化態勢,為教育行政部門獲得服務方式的多樣性和教研室職能面向社會廣闊空間提供了可能。教研室和教育行政部門結構關系可能實現分離與重組,構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承擔教育公共服務的中介服務新機制,使教研員由過去的服務分配、提供、實施于一身者轉變為具體的服務實施者。
借鑒香港“以政府為主導,以非政府的社會工作機構為主體的社會管理經驗”,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門可通過項目招標、購買服務、提供資金、合同外包等服務的多種方式支持培育教研室在內的各種教育專業社會組織,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使之更好地代替政府為社會實施服務。例如,教育行政部門對教研室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轉向購買服務式的間接管理,用市場化的機制和方式,給教研室以市場選擇與被選擇的廣闊市場空間,增加其自治權、自,增強其活力。目前,建立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與教研室之間購買服務的關系,實現買、賣分開,中介服務,已獲得較成熟的經驗,如上海市浦東新區通過委托社會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間接地落實政府職能。
(三)實施教研員資格認證制度,規范和壯大教研員隊伍
管理體制已成為制約教育公共服務的瓶頸,這是一個無法繞過去的門檻。隨著教研員公共服務職能的轉變、擴大和社會對教育服務需求的多樣化以及具有相似職能的其他非政府教育專業社會組織的發展,現有的教研員無論從質量、數量還是體制上都無法滿足發展需求,使得其資格和崗位要求成為一個新的問題。
教研員本質上具有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致性,當前還有與教師相同的專業技術職務,但由于社會分工的精細化,教研員又無法完全等同于教師,其服務范圍和職能比教師具有更廣闊的公共性,具有教師專業化的更高的要求,具有一種超越于普通教師的公共性價值存在。目前,僅僅按照在教研室負責相關教研業務就是教研員以及按學科分布確定教研員的制度已不適應現實需要。根據教研員公共服務職能的定位,教研員不但要具有比教師更高級的專業技能,還要具有更高的實施教育公共服務的能力。教研員的資格應以是否具有較高級的教師專業技能和實施教育公共服務的能力來確認。為此,要實施教研員資格認證制度,建立教研員的專業體制。從資格認證、注冊管理、薪酬標準和制度規范等方面,規范、協調、保障教研員的工作,發展壯大教研員隊伍,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
根據當前實際,可在先行認證教研室、教研員資格的基礎上,面向社會認證教研員,實施教研室專職教研員與社會大量兼職教研員相結合的制度,逐漸擴大和規范教研員隊伍,使教研員作為一種資格存在于教研室以及其他功能相似的教育專業社會組織,并履行相同的服務職能,逐步實現教研員社會化。
篇5
一、征文范圍
地理教育課程推進:初中地理新課程成果展示、高中地理新課程探索研究、初高中地理新課程十年(五年)實施與創新等。
地理教材分析研究:高初中地理新教材剖析評議與使用建議、各版本地理新教材教學案例與反思、各類地理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等。
地理教學模式探討:地理教學原則的擬定與應用、地理教學策略的探討與使用、常規與革新地理教學模式的探索與運用等。
地理方法手段改革:地理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地理教學手段的改進與提升、地理教學技術的推廣與創新、地理教學媒體的探究與實踐。
地理各類考試交流:地理高考、會考、中考復習的思路與方法,各類型地理試題的分析與評價,地理原創題、熱點題、探究性試題的交流與共享等。
地理教師專業發展:高初中地理教師專業成長途徑與方式、地理教師職前職后培訓經驗交流、班主任工作與德育工作及校園文化建設等。
二、征文要求
1.論文應觀點鮮明,主題明確;層次清楚、條理分明、表達準確、格式規范;以2000~5000字為宜。
2.論文發往dljy@cqnu.省略,并在郵件主題中注明“創新杯”。紙質論文請寄重慶市沙坪壩區重慶師范大學《地理教育》雜志社收,郵編:400030,務請在信封正面注明“創新杯”,以區別于其它稿件。
3.參評論文每篇評審費為120元(中國地理學會正式會員憑會員證復印件,每篇論文評審費100元)。寄出論文時請一并從郵局匯款且在匯款單附言注明“創新杯”。匯款人姓名、地址必須與論文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匯款地址:(400030)重慶市沙坪壩區重慶師范大學《地理教育》雜志社,收款人:辦公室。
4.征文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2年7月15日截止(以當地郵戳為準)。
三、評獎辦法
1.主辦單位將邀請有關專家、教授、特級教師組成評選委員會,對論文客觀公正地評出特等獎及一、二、三等獎。
2.獲獎證書將加蓋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教育》雜志社公章。
3.獲獎揭曉后,將在本刊2012年第9期公布獲獎名單。
篇6
教育教學現狀
雖然一些人極力的回避應試大談素質教育,但國家從來沒說不要學生成績。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不僅是國家需要,而且是學生發展和家長之需要,再看教育現狀,尤其省內教育市場——高考。我們的學校生源不比別的縣市少,考生素質不比人家差,我們的教師也出自生省內外的各大高校,而我們的上線人數呢?考好的是人家的一半,少的是幾個甚至沒有,這樣學校有存在價值嗎?這樣學校學生都有問題嗎?這樣學校教師都不合格嗎?不是的,是教育管理體制(解決見量化改革和秦市高考之我見)和教學改革方向之差所致,必須盡快改變過去教研教改和教學中不合理的方向方法,適應現代的學生現代的教材和教育,給我們的政府和社會一張合格乃至優秀的答卷,給我們的學校以繼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研究教改和教研。
教研教改之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教育改革幾乎伴隨教學沒有間斷的進行。而真正成功的改革,應該改過之后幾十年不變,生命力還是極其旺盛,不應該今天也改明天也革,那不是改革,是對改革的歪曲。而教改現在就是這樣。教育科研人員只研究課本的科學性,(由于競爭)大量的教師使用教材,獨立摸索教材的使用,很少共同精確研究教材的使用方法,幾年這樣,十幾年還是這樣,幾十年呢?對自己的教學了解是片面的,靜止的,孤立的。根本原因是他們沒有看到同一課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對教師定位應實是求事不應太高。教師不應該是教學改革和研究者,而應該是教學執行者,教學之最佳執行者。教材有些年級和學科已執行了幾年十幾年,至今卻沒有人給出一個使用方法。只有參考書泛濫成災(重復沒有直觀操作程序,作用甚微),沒有一個單位(人)對其它人進行系統教學交流。我們的教育,相當于五千人重復地研究一個,最多幾個課題,而教學也是五千人研究百十左右課題。由于獨立教學,錯誤時無法快速校對,正確時無法百十人共享,是人力資源的浪費,這就是教研和教改方向之錯。
教研教改新方向
如此說來,教研和教改方向該動了,必須朝有利于教育教學方向動,必須有助于教師互助交流方向動,必須朝資源共享方向動。
過去這樣的教學交流也有。小范圍聽課互助,大范圍縣市省優質課。對提高教師業務水平上起了一定作用,那是歷史之產物,但也必須隨歷史之發展而被淘汰。優質課由于是一節課,它只從微觀教學研究,缺乏宏觀教學研究,優質課的影響力是孤立的,有的是片面的虛假的。它不易同步影響,同時還受教師水平和學生水平限制脫離教學實際不易執行。當我們研究衡水之教學經驗,不僅盯住他們的名師,復習資料,有一點不能忽略,這就是對教學全程監控,這一點必須足夠注重視。它有什么作用呢?消極的講教師不能不好好干;而積極呢,你干不好,有你學習的空間,而且是全程同步學習空間,有現在的過去的,甚至還有將來的這樣對教師就直觀形象同步,可操作,作用力大,一此名校除了有好的用人機制外,還應該有閉路或相當于閉路系統。但這也不是說我們到這些名校購買一些這樣的光碟,就可以提高我們水平,它可能脫離了我們的學生教師資料的實際,我們必須把外校的先進經驗與本單位的實際結合起來,利用我們的名師,構建適合我們自己的全程教育系統,這樣即經濟又實用,還有效果,完全不必閉路監控就能初步實現。現階段各校電腦攝影機已為這種教研提供了有力之工具,但現在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利用方向不對,電腦除服務學生信息技術學習還應該為教學服務,不僅去用它查資料寫教案出試題,寫論文,講優質課,更應用于教學傳播,而用它把用攝影機實錄存儲下來,以供其它同學科目年級教學之參考,這比參考書直觀,比聽課實用,以研究幾個題用處大,會解決所有教師之通病,徹底走出教師高投入低產出的教學階段,改變過去各種低級的勞作方式和方法,同時還可以把大量教育教學理論做成了案例影響一代教師,影響一代代學生,改變一大批教師教學習俗,極大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如何運作呢?
教學實錄制做和應用方法
我們選擇一個小學校一科的一個年級的幾個在中考高考中優勝教師,用攝影機做出天的教學實錄,實錄不是某課的,而是一節一章一冊的,必須實出一個實而不是剪輯,平時講課怎講就怎講,教學方式方法不求新,其它教師易操作即可,實錄時顯示使用的講義教學參考書,用以比較不完成時下節課的補救措施,體現課下學生作業內容的及解決學生學習的教育行為,這樣的教研的有益之處應該不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只需自編自導自演。然后,制成壓縮光盤放入其他學校,全面地同步的影響同一學科的其它人。如果有效全面開花。其他教師每天在教學時間內利用50分鐘(還可以回家看)象影碟一樣觀察對比,找到每個問題說法正確嗎?怎么就正確;這樣教學準確嗎?怎么改進就準確;這樣教學簡潔嗎?怎么教學就簡潔;這樣課堂結構合理嗎?怎么布置就合理;這樣效率高嗎?怎么就高。不僅研究宏觀布局,還能研究微觀處理.
我們的教學有幾十年,對于教學該一種比較最佳說法了,而且應該用這種說法培養一代名師進而影響幾代學生,全面提高教學成績同時提高素質。難道這樣不能全面快速提高教師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嗎?
篇7
來看一下我們的教師培養機制。不管是高級職稱的評定還是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甚至特級教師的評選,都有和公開課這兩項必備條件。先說,一般都要求在省級教育刊物上發表,這簡直讓多數普通教師望而生畏。全國的教育刊物市場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師專家的論文,留給普通教師的還有多大的空間?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卻遙不可及。再說公開課,一般也要求有省級以上的,所以對多數普通教師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數教師也許一輩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級公開課。再加上一些名師工程,確定了苗子后要重點打造,幾乎讓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開課的機會,其他教師只能望“公開課”興嘆。名師工程的目的決不應該是培養了少數幾個名師卻造就了一批庸師,整個教育不是幾個名師能夠包辦代替的,大批的一線普通教師的專業化決定著教育的未來,我們是造就精英教師”還是造就“教師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樣,教師培養機制是為了激勵教師的專業化,而不是設置種種高不可攀的障礙阻止教師的專業發展,把多數教師拒之門外。筆者以為,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師培養機制應該面向整個教師群體,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獨木橋而是走陽關道,讓更廣闊的空間和平臺成為教師專業化的沃土。
二、教育的另一種不公平
再來看我們的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個教師因為教學業績突出而被選拔到一所辦學條件更好一點的學校工作是對該教師最大的肯定,這是教師獲得成就感的另一種途徑,它能夠激勵教師更投入地工作,釋放出更大的潛能,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但現在的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也變得不再純潔,一些教師靠走后門、靠關系進入城區學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學業績突出卻沒有任何背景的教師只能留守農村。其實不管城區還是農村都需要腳踏實地的教育工作者,但這樣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顯然是教育的另一種不公平,是對人才的漠視和打擊,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些教師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我曾聽說一件“新奇”事:一所學校選派教師參加市級的教學比武活動,教師們相互推諉,沒人愿意參加,無奈之下,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只好親自上陣。這雖屬個別現象,但不可否認,諸多的教師甘于平庸的現象與我們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有關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鉆研業務的比不上經營人際之道的,教師的才能得不到賞識,教學業績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師拒絕上公開課這樣的現象就不難理解了。在這樣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下,教師的專業化在某種程度上只能是一廂情愿,教師可以用多種形式消極對待。因而,教師專業化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審視在教師培訓、激勵、評價、流動、選拔機制中的種種不公平,興利除弊,為教師的專業化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三、我的教育理想不是夢
經常聽到身邊的一些教師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師全國能有多少個?言下之意我傾其一生努力也不會成為那個幸運兒。話語中不僅透露出失落和無奈的情緒,同時也傳遞著一種價值觀:教師作為~個生命個體的存在,作為一種職業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師除了經過自身的努力和奮斗,還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幫助,才能夠成長為名師或教育家?成為名師或教育家的幾率能有多大?客觀地講,名師或教育家群體中不乏靠個人奮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備這樣的天時地利者能有幾個?對普通教師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鏡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師的教育理想漸漸消失,專業化沒有前行的動力便不值得奇怪了。一個沒有教育理想的教師其專業發展是不難想象的。教師的專業化除了提高教師的整體專業水平這一基本目標之外,其終極目標在于期待教師成長為科研型教師、學者型教師甚至教育家。總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別強調“要提倡教育家辦學”。時下,許多教育媒體旗幟鮮明地提出“時代呼喚教育家”、“呼喚教育家辦學”等等,這是時代的呼喚,這是教育的需求。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把教育家過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師成長為教育家恰如癡人說夢,這說明我們的教育還缺少足夠的自信和包容的氣度。其實真正的教育家并非遠在天外,他應該來自普通教師,來自教學一線,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躬耕于教育,有著教育的理想,有著教育的智慧,有著教育的思考,有著教育的情懷。教育家是教師專業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師經過努力能夠到達的最終的目的地,并非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譚。什么時候,我們才可以很大度地說我們身邊不乏教育家?什么時候,我們才可以很誠懇地說期待更多的教師成長為教育家?什么時候,普通教師才能都夢想著成為教育家?我們期待著那個時候的到來,因為那才標志著教師專業化春天的來臨。
筆者以為,在大力提倡教師專業化的今天,教師專業化不應該只是一種期待,需要的是冷靜的審視,理性的變革,整體的規劃,精心的經營,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細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倘能如此,教師專業化終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篇8
[關鍵詞]教師研究;教師發展;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808(2009)06-0077-03
當前,許多學校都在努力爭創示范性高中,建一流名校。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名校何以“成名”,起決定作用的是師資隊伍和校園文化。中學因有名師而揚名。名師絕不是教書匠,而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風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教師只有成為研究者才能不斷反思教育實踐,不斷改進教育行為,才能真正成為教育的實踐者和教育的創新者,進而達到成名成家的理想境界。如何才能使教師成為研究者呢?
一、喚醒科研意識,激發研究潛能
讓教師成為研究者,究其本質,就是期盼教師以思考者、追問者、探究者與反思者的姿態來看待教育教學中的一切現象或事實;就是希望教師對熟視無睹、見怪不怪的教育現象或事實追問“何以如此”“將該如此”等問題;就是希冀教師把那些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個人信念、預先假設推到個人理性的“審判臺”;就是期待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從理性的層面上多問幾個“為什么”,以促使教師增強問題意識和“解題”能力,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當教師以“思考”的目光審視校園,以“探究”姿態從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懷走進課堂時,教師無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質。
(一)喚醒教師的研究意識,首先要喚醒他們的問題意識
科學研究是一種創造性工作,而創造始于問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問題并不會自動地走進教師的頭腦。教師要有可思、可研的問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就要做有心人,善于觀察,深入思考;要以事實、經驗和邏輯為依據,敢于懷疑,勇于質疑;不斷變換思考問題的角度,并進行類比與移植;深入探究現象,勇于創新……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教師的反思。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研制度正在逐步完善,這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極為有益的。以備課組、教研組為單位,以單元為階段,以個人反思和集體討論為方法,以集體備課為平臺,以個體教學實踐為對象,各抒己見,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師生互動等方面,積極探討新思路、新認識、新方法,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幫助教師反思教學行為、更新教育思想的方式。如果組織及時,帶頭人引導得當,這樣的集體備課就是一次“頭腦風暴”,對于激發參與者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筆者曾跟蹤觀察我校高中部某備課組的集體備課活動一個學期,從初期備課組長的“獨唱”到中期的“小合唱”再到后期的“大合唱”只用了半個學期的時間。在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會上,先前發言的多是中老年教師,后來年輕教師慢慢的由聽眾變成了“演員”,并逐步成長為“主角”。而討論的問題也由初期側重于“操作”(如何講解例題、重點應該講什么、布置哪些作業等)發展到關注“精神”(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何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某一個教學內容的拓展是否有益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等)。集體備課不僅要研究以后的課如何上,更要反思已經結束的課上得如何。這種集體備課活動,事實上是教師的教學研究過程,他們是以參與者而非旁觀者的身份進行的,是要把“自己擺進去”,聚焦自己特定教育教學情境的經歷、體驗與感悟,描述自己教育教學生活中實際的遭遇、困惑與迷茫,以及嘗試理解、詮釋與解決的過程,其結果教師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了“研究者”的行列。
(二)喚醒教師的科研意識,也要喚醒他們的成功意識
在“科研興校”觀念日益獲得廣泛認同的背景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類學校也都越來越重視和提倡教師“做研究”。在實踐工作中,部分教師雖有參與研究的熱情和愿望,但由于多年來只忙于教學而疏于“寫作”,表現得不自信、不積極,成功意識非常薄弱。因此,教師開始“做研究”時,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指導與幫助,讓教師在研究過程中贏得自信、體驗成功,真真切切感受到“我能夠做研究,我也能夠獲得另一種成功”。
我校數學組有幾位中年教師參加了一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組織的課程改革實驗基地建設經驗交流會,很受鼓舞,產生了很強烈的“做研究”的熱情和愿望,但又不知如何下手。后來,他們經過努力加入了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信息技術在中學數學創新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組,并承擔子課題《信息技術在中學開展數學課外活動實踐中的應用研究》的研究任務。課題組成員聘請曲阜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數學教學論專業的教授、市教研室數學教研員等專家為顧問,制訂科學周密的研究計劃,有的放矢地進行實驗探索。他們以校園網為平臺,以網絡雜志《數學角》《愛科思》為陣地,指導學生動手動腦搞研究,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等方面成效顯著。在這個過程中,課題組的教師們學會做研究的方法,改進課堂教學,密切師生關系,體驗到研究成功的喜悅。該課題2006年結題以后,課題組又申報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擔的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數學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學設計》的子課題。為了帶動更多的教師參與教學研究,學校有目的地組織該課題組教師通過公開課、展板等方式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紹自己的研究心得和體會,并請參與的同學談自己的感悟和收獲。后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學數學教材修訂會、教改實驗基地學校年度表彰大會也在我校召開,課題組成員在會議上介紹了經驗。受到了表彰,教師們做研究的信心與熱情更加高漲。在他們的帶領下,學校出現了多個研究團隊。
(三)喚醒教師的科研意識,還要喚醒他們的責任意識
教師如果能將教書育人自覺地視為自己的職責,并化作自己的理想與信念,他就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精益求精,達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的境界。而一個教師具有了這種追求,達到了這種境界,其自我發展的愿望也會愈加強烈,投身教育教學研究的熱情也就會高漲。因此,學校應喚醒教師的責任意識,使教師意識到:歷史是發展的,教育是變化的,思想是流動的,一成不變的教育和不思變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據時代的特點不斷調整我們的思想、發展我們的觀點,我們才能成為教育變革的主動者。二、搭建學習平臺,創設交流環境
教師的研究是通過反思性實踐、先進教育理念的學習以及與他人的互動合作,以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的活動過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教師提升個人經驗、創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觀念的成長過程,學習與研究辯證地統一于教師的實踐探索之中。為了幫助教師在繁忙的教育教學丁作中尋找到研究與學習的樂趣,我們曾經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一)以課題組為團隊,圍繞所研究的問題開展學習
中學教師教學任務很重,難以集中時間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為了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關系,我們提倡將工作、學習、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邊教邊學、邊學邊研,走的是以學習引領研究、以研究促進教學的實踐探索之路。無論是學校自主立項課題還是上級有關部門批準立項課題,學校都給予一定數額的科研經費。課題組負責人既可以根據需要,購買一些與課題研究內容相關的資料,供課題組成員研讀。也可以從網絡上下載一些論文、研究信息等,分發給其他成員,供學習之用。為了督促檢查學習效果,課題組定期舉行讀書報告會,相互傳閱讀書筆記、交流學習心得、發表研究成果、提供新的研究資料。這種集會,既是鼓勁會也是交談會,參加者在分享與合作中學會學習、學會研究。
(二)搭建網絡學習平臺,營造平等交流的氛圍
勞動手段的主體性和勞動方式的個體性特點,使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教師個體之間需要通過交流來分享喜悅,訴說困惑,展現自我,獲得友誼。校園網給教師提供了這樣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為加強校本教研制度建設工作的力度,2003年我校建立了“六藝牘”網站(),搭建了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交流平臺。教師利用它可以學習教育理論,研究他人案例,思考教育問題,記錄教學(或管理)心得,積累實踐案例,促進自我成長;學生利用它可以回看老師教學思路,自己動手操作課件,吸取同學經驗,分享同學成果,發表自己見解。這個網站搜集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資料,是一個極為便利的學習資源庫。同時,它又為教師發表個人研究心得提供了一個園地,為師生的教學問答打開方便之門。2009年初,這個網站與學校網站整合,更名“教師發展網”,在幫助我校教師獲取新課改信息、交流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觀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舉辦“杏壇百家”講座,開闊教師眼界
與專家學者面對面交談,對教師成長的影響是“苦干”和“苦讀”所不能比擬的,這是更為有益的一種學習方式。我校設有為學生和教師分別舉辦的“杏壇百家”講座。每年的五月和十月,我們邀請有關專家教授、特級教師來學校為教師做理論輔導報告或開設示范課,解答教師關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指導課題組深化理論研究。許多專家與我校的教師保持長期聯系,擔任課題研究顧問,充當教師研究的領路人。實踐證明,專家引領教師參與是中小學開展教育研究的成功之路。
三、編制課題研究指南,規范教師的研究行為
教師成為研究者并不是讓教師像專業研究者那樣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對教育進行研究,也不是讓教師發表所謂“標志性”的論文,更不是讓教師把教育教學撇在一邊,埋首資料堆中“另起爐灶”進行研究。而是教研結合,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換言之,教師的教育研究是在教育實踐中、通過教育實踐、為了教育實踐的研究,是為了解決教師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所遇到或面臨的問題而展開的研究,是源于教師自身解惑的需要且為了改變教師自身所面對的獨特教育教學情境而進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過研究使教師獲得一種自我反思批判的、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養成一種反思、追問與探究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教師將體會到自己的責任,體會到教育的意義和自身存在的價值;教師也能憑借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和服務對象(學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并與之共同構成自己的生活世界。因此,規范教師的研究行為,幫助教師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是十分必要的。
為保證校本教研制度的有效建立,引導我校教師研究的健康發展,追求研究效果的時效性和可持續性,從2002年起,學校教科室會同教學督導委員會結合教學督導所發現的問題,效仿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申請指南,每兩年精心設計一份我校的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指南,劃撥一定數額的研究經費,供教師申請校級科研立項時參考。每年的四月,教師以課題組方式自由申報校級科研課題,申請課題獲得立項以后,所得經費單項列支,由課題組按計劃使用。這樣一來,一方面困擾教育教學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以立項課題的形式展開研究,體現出了教師研究內容的“教育性”;另一方面課題組基本上也是備課組,問題是從課堂中來,成果又應用于課堂,保證了研究成果的實踐性。為了建設學校課程,學校圍繞科學與實驗、親近大師、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跨文化交流四個領域設計了80門課程,以課題的形式招標,教研組研發,不僅保證了校本課程建設的學校特色和學科分布,而且也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經過幾年的實踐,我校目前已經出現了“組組有課題,人人皆參與”的可喜局面,校本教研有計劃、有落實、有檢察,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建立激勵機制,培養教師的研究習慣
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素養是需要后天培養、提高的。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師發展既是目標也是過程,教育科學研究將伴隨其整個教育人生。教師成為研究者,真正走上由學習——研究引領發展的自我完善之路,就必須由“要我研究”發展為“我要研究”,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科研習慣。
篇9
【論文摘要】科學化的課堂教學評價能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帶動學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學生的素質得到較好的提高,對進一步加強和深化課改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對評課的內容、方法、技巧以及應達到的功效進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keywords】ClassroomteachingevaluationTeachingStudents
【Abstract】Thescientificevaluationofclassroomteachingisabletopromote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teachingandtheteacherprofession,isabletoledtheschoolraisingthelevelofscientificresearch,isabletopromote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students.Itisverystrongpracticalsignificancetofurtherstrengthenanddeepenthecurriculumreform.Thispaperanalysisthecontents,methods,techniquesandtheeffectshouldreachonclassroomteachingassessment,andputforwardsomeownviewsandopinions.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1]這就是告訴我們,科學化的課堂教學評價(即評課)能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帶動學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學生的素質得到較好的提高,對進一步加強和深化新一輪課改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課改的實施離不開課堂,最后的落腳點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只有建立能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并從多渠道獲取信息,才能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只有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好的教師來實施高質量的教學過程、好的評價體系來“催化”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才不是“一潭死水”。所以,要狠抓課堂教學及課堂教學評價,切實做到讓學生“減負”,優化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率。
特級教師徐世貴老師認為:“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實中肯的分析和評價,并能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一些現象做出正確的解釋。科學正確的評課能較好地發揮應有的功能。”[2]評課并不是專家、教研員、校長們的專利,只要是一名教師,就應該積極的參與到其中來。
那么,我們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應該評些什么內容,怎樣評,評課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評課后又要達到一個怎樣的功效呢?
1.評課的內容課堂教學評價,既是對課堂效果的評價,以及對構成課堂教學過程的各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等)所產生作用的分析和評價。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評價側重點不一樣。課前評價主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情況;課中評價主要是了解、診斷學習狀況以便更好的進行教學調適、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課后評價主要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實現預期目標,以作為評價教學成果的一個依據,評價時我們應注重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作用、教師與教學方法的相互作用、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評價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講與練、主導與主體、學知識與學做人、學知識與提高能力、全面要求與因材施教、教學目標與績效達成、教師專業成長等諸多方面[3]。同時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時也應該關注到學生學習的參與熱情、學習效率等方面的情況。
如教學小語北師大十二冊《人生禮贊》一課,不僅要評價教師如何執教即如何引導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對理想充滿希望,還要看執教效果如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成效,即學生通過什么方式來學習和感悟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有所收獲,看學生能不能用自己的真情實感來表達對人生的憧憬、對人生的贊美。
2.評課的方法及技巧無論對于執教者還是聽課者,課堂教學評價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和作用,都必須堅持科學、堅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為了更好的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評課應該針對教學現狀進行“挑刺”、找問題。然而,在現實的評課中,卻存在不少的弊端,沒有發揮評課應有的功效,如:有的聽后不評;有的評得很隨意,不痛不癢,讓人聽后覺得毫無意義;有的評得卻抓不住關鍵,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有的評課者充當老好人,凈說好話,使聽評雙方都沒有受益;有的則是追趕時髦,流行什么教育理論就用什么時髦的話題和理論去套,并沒帶給大家多少收益。
其實,評課是有一定規律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體現評課的科學性和實用技術性,這就需要遵循一些原則:
2.1以理服人,實話實說。評課最忌“就課論人”“評課評人”。評課要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來分析課堂教學中的種種現象,既要關注細小的細節,更要關注教育觀,并且本著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精神,提供給執教者與其他聽課者學習借鑒的機會,評課就有了實實在在的意義。
2.2創設心理零距離。評課時要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作為評課的出發點和歸宿。評課者要站在執教者與幫助促進者的角度去分析考慮問題,給執教者一個中肯的指導意見,特別是一種十分誠懇的態度,在充分肯定的同時,誠懇地提出該課的改進之處,讓執教者感覺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讓執教者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在一種充滿“輕松”的心理狀態下感覺到你的善意,從而容易接受你的意見,這樣才有助于執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
2.3激勵為主,共同促進。課堂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激勵執教者(特別是年輕的教師)快速成長,成為課堂教學直至課程改革的中堅力量。評價一堂不夠成功或不夠完美的課,一定不能對教師的執教能力下定性結論,否則會讓執教者喪失進取的信心,評課者要挖掘出執教者的優點,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提出具有建設性、可操作性的改進措施。這樣,執教者才會痛有所悟、喜有所獲,想方設法提高執教水平。這樣才能激勵聽評雙方共同提高。
2.4因人而異,重點突出。評課要根據執教的不同情況、課堂教學的不同形式而有所側重,而且要有一定的區別和特色。對骨干教師的要求就要提高一些,抓個性特點,挖教學特長,激發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
評課也不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重點部分詳細談,理論聯系實際,哪里需要改進,那里很有特色,哪個環節很有新意,都要評清楚,要讓人一聽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2.5方法多樣化、藝術化。評課的方法和步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根據不同的要求,進行適當的增減和調整。要講究藝術,掌握心理學理論,掌握“談話”的策略,注意評價的尺度,從幫助、教育、促進的角度去考慮方法的多樣性,可從評價方式上、內容上盡量將自我評價、同行評價與領導評價、學生評價結合起來,以提高評課的準確性。做到六個關注:關注課型、關注教學思路、關注學習方式、關注學習成效、關注教學風格和關注評價方式,尤其要從學生的“學”反觀教師的“教”,從學生學的狀態效果來評價教師教的成敗[4],但評議時也要為自己的觀點留有余地,評課也是一種交流、探討,不能說誰的觀點就是百分之百正確。
3.評課應達到的功效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論教”。教師要認真的研究并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學生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和創新,主動發展與創新,讓學生體會到和諧而充滿活力的課堂帶來的樂趣,并在其中體現探究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
實踐告訴我們,課堂教學評價是教育教學評價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將促進同事之間相互學習、共同研討評課的良好風氣的形成,其重點不在于評價教師的講授水平,也不在于鑒定某一節課的教學結果,而是要診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課評得恰如其分,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執教者的積極性,升華評課者自身的認識,還可以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教師的個體發展需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同時,評課不能忽視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要評價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否有效,要從學生的學習心境、個性發展、學習動機、學習參與度、學生的協作能力、技能發展、思維發展、認知狀況、學習績效等等方面來考慮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2]徐世貴.《怎樣聽課評課》,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篇10
按照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的要求,7月份,我們要寫出研究課題的階段研究報告。
暑假期間,我調來了各個實驗學校的所有材料——實驗的數據統計、學生的作文、老師的實驗心得筆記。然后,我坐在電腦前,開始寫實驗的階段報告。
從學校做的一些數據統計、學生的習作和教師的心得體會來看,我覺得,研究性作文的實驗嘴然時才起步半年多,但是,學生的寫作興趣、習作質量、老師的觀念等方面,還是發生了預想中的變化。
于是,我按照開體報告的思路,整理出了研究的階段報告。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研究報告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教育局小學教研室 高啟山
內容提要: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基于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將“提出問題、觀察、讀書求知、實踐探索、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與學生作文時“主動搜集、積累作文素材和體驗、產生寫作沖動與書面交際需求”統一;將“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現、產生新體驗后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過程與“主動作文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相統一;使“作文”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工具,有效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學研究性作文教學 研究性學習 寫作 真實的交際
課題的提出:
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當前的小學作文教學不能適應社會和教育形勢的發展要求,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作文教學觀念上,我們的作文教學存在“文學性寫作”傾向,“訓練文體單一,不重視實用文體的寫作,使作文變成脫離社會需要的教學”(祝新華《從學生作文心理角度開展作文教學改革》 原載《課程.教材.教法》2001、3p21)。在對待作文的態度上,我們的教學仍然停留在一種“為寫而寫”的層面,教師的教學為了學生“寫好作文”;學生的“寫”——包括觀察、實踐、體會生活、文字表達、讀書學習等,都是為了一個“寫好”的目的。作文教學沒有能夠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學生的“作文”也沒有真正成為“交際的工具”——用語言文字的表達來交際、學習的工具。
課題假設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能夠切實為小學生創設真實的、需要書面交際的情景,激發起學生書面表達欲望,促使學生在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同時積極主動地、自主從事寫作交際實踐,切實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同步發展。
課題的界定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是一種基于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作文教學;是將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提出問題、觀察、讀書求知、實踐探索、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的過程轉化為學生“主動搜集、積累作文素材和體驗、產生寫作沖動與書面交際需求”的過程的作文教學;是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現、產生新體驗后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的過程轉化為“小學生寫作需求產生的環境和主動作文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過程的作文教學;是不但發展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切實將“作文”轉化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工具、有效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發展學生“實踐能力和
創新能力”的作文教學。
與本課題相關的國際國內研究現狀及其分析:
國外:
美國的小學作文教學理論提出:“寫作教學要讓學生由為自己寫逐漸轉化為為讀者而寫作”(《美國小學作文教學一瞥》張良田),提出了學生習作要考慮讀者、考慮對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國還興起了一種新的寫作實驗方案“為學習而寫作” ,(《美國小學作文教學的一些特點》張孔義)把寫作作為其它課程的學習工具。該方案認為,寫作不但是寫作課上的一種練習,而且是學習其它課程的一種手段。 日本語文教學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調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僅在于觀察自然,還應以社會為對象。 他指出:兒童的生活作文必須是使學生科學地認識生活現象、因而應重視觀察、調查、分析、比較、考察等方法。具體包括:自然觀察、.生活調查等,以社會科學的方法,調查農村和現實社會的關系,從中取得認識。 野村芳兵衛從課程的角度考察學科教學,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擴展到整個學科教學,認為通過生活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寫出“我們的理科”、“我們的算術”、“我們的地理”、“ 我們的歷史”等等的書,這是學生自身體驗、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產生的記錄。(《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國教育資料》1996)
國內
葉圣陶老先生早就在《葉圣陶論語文教學》中指出:“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強調了作文的兩個前提:一是有所積蓄,打算發表;二是交際環境的需要。 魏占峰在《真實的寫作:作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強調:作文時“學生為真情而寫作,為興趣而寫作,為交際而寫作,為實用而寫作。
上海、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等地研究性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從理論到實踐都已經探索出成功的經驗。其中,書面表達交流是重要環節之一。
實驗的基本思路
在單元教學之初,先安排基于學生興趣、指向學生生活問題解決的“小學生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在活動當中,指導學生觀察探究生活、解決問題,積累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指導學生為表達交際而完成作文。
實驗的階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學生“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內容”的基本類型。
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的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的內容類型如下: 對感興趣事物現象基本情況的了解、把握。如:“我們的長輩住什么樣的房屋?”等。這類問題多以“是什么樣的?”的問題形式出現,需要學生通過觀察、訪問、查閱資料等方式來完成。 對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種自然、社會和生活中各種現象的解釋。比如“彩虹為什么是圓的?”等,問題多以“為什么”的方式出現,研究的結果是對“疑問”的解釋,具有一定的知識探究性,一般可以通過查資料的方式來完成。
對自然、社會和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解決。比如“怎么樣才能去掉鋁壺里的水垢”等,問題一般以“怎么辦才能達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現,研究的結果是解決了自然、社會或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有一定的功利性。
對自然、社會或學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種對象之間關系的解釋。本類問題需要對多個(至少是兩個以上的對象進行觀察、甚至反復試驗、經過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結論)如“怎樣才能讓爸爸媽媽高興?”等。
知識產生背景與過程探究。如:“是誰發明了造紙術,他是怎樣發明的?他為什么發明造紙術?”等。這類問題多源于課堂知識,隨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也逐漸產生于學生的課外閱讀之中。 專門知識實踐應用。這類內容有幾種情況:a、學生學了課外內知識,由于對其感興趣,自覺地運用知識進行課外的試驗、制作;b、教師在引導學生學過了某些知識以后,以“實踐應用的作業的方式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從所布置的多項作業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完成。”c、學生所學知識誘發了學生對解決過去問題的興趣。這幾種類型的學習結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綜合類型。學生要解釋的現象、要解決的問題、要探求的知識背景、要應用某種知識在某一次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能是一種甚至幾種類型的綜合。
二、探索出“小學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基本模式流程。
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選擇學生能夠在短期(一般兩周)完成的“項目”,并按照分四個階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進行指導。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按照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求,在教學開始,通過開設講座,組織學習參觀訪問、進行信息交流、介紹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范圍,激發研究動機,選出全班同學或小組同學共同感興趣、有能力開展研究的問題。 解決問題,進行實踐體驗、獲取作文素材階段。
引導學生學生自主地查資料、閱讀、書籍、實地考察、參觀訪問、調查、動手操作實踐、記錄、比較、思考、想象、交流討論,與所制定的目的計劃進行對照,解決問題,總結整理資料,形成紀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響、制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
書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體驗所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實物和書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階段。
包括:研究報告或研究體會的張貼(在班內墻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時間的宣讀交流、出版學生個人、小組和班內的研究報告與研究體會專輯、推薦發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較有效的小學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的指導方法。
1、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發揮合作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個人的觀察、資料查閱、試驗、操作、思考要以筆記的形式做好記錄,小組內各成員定期圍繞共同的專題,進行研究過程中的交流研討。
2、教師對學生的“筆記”進行隨機性的“檢查”,針對筆記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指導,這樣,筆記成了“求得教師指導”的一種憑借。
3、 針對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寫的困難’,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寫作技能訓練”和個性化的指導。 。
具體操作時,我們重點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資料筆記,與學生進行交談,挖掘學生活動過程中沒有記錄的閃光點,指導學生記錄下來。
(2)針對學生筆記出現的“內容與問題單一性”問題,指導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如學生過于單一地記錄試驗的現象、數據等,教師題是學生記錄以下研究過程、如何操作、態度、情感變化等。
(3)在學生進行成果加工的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寫作指導。 4、采用多元評價的方式,注重過程評價,使每一位學生都產生成功感。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作文的評價者有教師、學生個人、學生小組,也有家長,還有與研究性學習開展內容相關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
(2)、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學生作文過程中,評價的內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參與研究性作文活動的態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研究和作文學習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3)、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性。學生的作文評價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四、學生作文能力提高較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逐步形成。
第一:豐富了學生習作的內容,作文使學生有話可說。 以小學語文第六冊《記一種小動物》。教學為例。實驗班學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學的方法縣組織學生開展了研究性活動,然后寫研究報告;對比班只布置學生觀察,然后課上指導學生作文。(兩個班均為50人)。結果,實驗班學生人均觀察筆記7篇,查資料1.8篇,對比班人均記觀察筆記0.6篇,查資料0.4篇;作文字數,實驗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對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29人。
第二、豐富了學生的個性體驗,激發了學生的習作欲望,學生習作表達了真情實感。 四年級實驗班教學《寫一種工具》,教師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一種工具進行調查,邱江同學專門回到農村老家調查“鎬頭的變遷”。在調查筆記中,他有這樣兩段話:“(4月13日)聽說我要調查鎬頭的變遷,老叔馬上對我說:‘現在誰還用這個,都用拖拉機了!’是啊,農村的變化可真實太大了——鎬終于可以進博物館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國的農村究竟有多少鎬頭,在我的老家,我發現了三種:窄刃鎬、雙叉鎬、寬刃薄鎬。他們各有個的用途。這不能不說明我們的農民祖輩是那樣的能發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們在種地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現代化的機器取代——我們的自豪將被外國人的發明取代。這又不能不感到一點心酸。我想對我們的同輩說——我們有責任呢!” 我們對三所學校五年級實驗班共160學生進行了這樣一項調查——從實驗開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實驗中,作文課前,哪些學生能夠先將作文寫下來。結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數字說明,僅僅經過幾個月的實驗,在研究性作文教學中,“寫”已經成了全班大半數以上的學生想做、愿作,能主動來做的事情。
第三、激發起了學生讀書、探究生活和寫作的興趣。
下面一組數據是以所實驗學校小學三、四、五年級五個試驗班實驗前期和實驗四個月后幾項調查數據對比:平時自覺主動堅持寫日記:34:158;平時自覺、主動堅持堅持讀課外書:94:166;平時總能在生活中發現一些問題:68:128;發現問題以后,能夠主動思考并想辦法解決:67:123。 在實驗班級,學生寫日記的習慣、讀書的習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勢頭發展。而且,我們所期待的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也隨著研究性作文教學的開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