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能力重構的高職基層教研室組織建設

時間:2022-07-06 16:11:25

導語:談能力重構的高職基層教研室組織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能力重構的高職基層教研室組織建設

關鍵詞:能力重構;高職;教研室;建設

高職院校基層教研室組織能力重構是根據高職教育發展新要求,以能力提升為目的重新構建的教研室組織形式。目前高職院校基層教研室組織存在嚴重的組織虛化、功能固化、職能行政化的問題,這使基層教研室組織理應具有的學術權力受到了遏制,嚴重地影響了基層教研室組織在新形勢下的應有作為[1]。

1基層教研室組織能力重構的新內涵

1.1基層教研室組織能力重構的“五新”

①新形態。基層教研室組織能力重構后的形態轉換,一是由傳統基層教研室組織被動適應型向主動創新型教研室組織轉變;二是擴大了組織空間,增容了組織工作內涵,適應了新時期高職教育的發展。②新使命。在實踐教學、情境教學、跨界教學中,以解決高職教育課程與教學的現實問題為主要職責,以培養適于未來職業崗位需求人才為主要目標。③新理念。基層教研室組織以創新理念激發發展活力,引領發展方向,拓展發展空間,提高發展水平。④新指向。從發展上指向于可持續發展,指向于在教育實踐中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⑤新角色。能力重構后的基層教研室組織要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踐行者,新課程模式、新教學模式的建構者,新時期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者,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者。

1.2基層教研室組織能力重構的“三入”

①“注入”新動能。高職教育基層教研室組織的新動能體現為基層教研室組織能力重構基礎上的新形態、新理念、新使命、新指向、新角色的“五新”內涵。基層教研室組織從特定角度承載著高職教育使命、價值觀和發展戰略,所有的工作都必須以動能為引領,以保持基層教研室組織的強大創新力。②“賦入”新權能。一是教研室組織有權參與課程開發,不僅要思考“如何教”的問題,還要思考“教什么”和“為什么教”的問題。二是教研室組織有權結合專業建構新的課程模式與教學模式。在課程模式建構中,要避開已有課程模式的“慣性”思維,建構個性化的課程模式,實現課程模式在學校的適切性與適應性。③“融入”新思維。新思維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內聚性,以權威的學術帶頭人為組織內核,吸引與凝聚教研組織所有成員;二是強化學術發展自主性。將教學團隊、學術共同體、雙師工作室等特定的內涵融入到教研室組織,提升教研室的品質、煥發其新的生機與活力。

2能力重構基礎上基層教研室組織的使命

2.1深入開展課程開發與有效教學的研究

①探索本土的課程開發模式。高職院校應在已有課程模式研究基礎上,以專業能力培養為目標,根據自身辦學性質、功能和具體專業特性,對以能力為本的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不斷地探索,并根據產業需求,建立分門別類的發展框架。教研室組織的責任,就是組織成員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進行本土課程模式的開發與研究。②在實踐中進行有效教學研究。一是創設學生“適學課堂”,讓課堂“活”起來。“通過和企業督導共同聽課評課,讓企業督導創建教育通向職業崗位的‘能力鏈’,搭建職業能力的‘課程鏈’,打造核心課程的‘項目鏈’,實現課堂教學的校企融合。”二是在“三教”改革中持續發力[2]。鼓勵一線教師編寫職業教材,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創新教學形態,建設一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新型”活頁。

2.2實踐中注重“雙元”教師的課程與教學能力發展

通過校企“雙元”培養專業教師,校企“雙元”教師團隊實施“雙元結構教師小組”模式,對接職業標準和工作過程,以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組織方式,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這是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的關鍵環節”。在職業教育發展中,課程開發與有效教學是高職教師課程與教學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3]。課程能力具體體現為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開發能力、課程決策能力等;有效教學是大學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重要標志。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主要體現為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有效教學的方法與策略等[1]。在教師發展提高上,教研室要采取“集中培訓”與“自主發展”相耦合的原則,讓教師在實踐性知識自我建構的基礎上不斷地超越自己。

2.3工作中著力學生職業素養與未來能力的培養

教育實踐中,除了重視培養學生技術技能教育外,還要重視學生的職業素養與未來發展能力的培養,這是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的必然要求。根據高職人才培養邏輯,在專業設置上,要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要求,通過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素質。在課程體系上,要將思政課程融入專業教學、情境教學中去,真正體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實效性。要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課程內容的改革與項目化課程模塊的搭建,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這是高職院校基層教研室的重要使命。

3高職院校基層教研室組織的建設機制

一是協調機制。基層教研室組織的內部協調機制對保證基層教研室工作的有效開展至關重要。能力重構后的教研室組織既是一個教師團隊,又是一個兼具校企雙師雙能培養工作室、課程與教學研究課題組、技術技能攻關項目小組等不同使命的教師群體。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專業為單元設教研室,以專業群為基點設立院(系),乃是規范化的基層教學組織體系的基礎。協調一致的教研室組織是新時期新使命完成的重要前提[4]。

二是監督機制。要構建以“旁觀者”身份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機制來確保基層教研室既定的工作目標的實現。針對重構后的教研室組織動態性、自主性、不確定性的特點,院系相關部門應對其建設內容、建設目標進行經常性地監督,特別是學院教師發展中心要從教師發展獨特的視角對其進行客觀、公正評估。這種評估對促進基層教研室組織工作創新與發展、開拓性的開展工作非常必要。

三是創新性機制。高職基層教研室組織要圍繞“發展”這個主題開展各項工作,以保證其發展的可持續性。第一,要創新工作制度,要求教研室人員樹立創新意識,以創新姿態開展各項工作。第二,建立創新激勵制度。對教師提出有價值的建議要予以獎勵與鼓勵,對學術創新、項目研究創新做出較大貢獻的要予以重獎,并在職稱晉升等方面予以傾斜。第三,創新教研室管理與建設制度。以基層教研室主任為核心的學術帶頭人,要經常思考教研室管理與建設的創新問題,這是保證其活力的重要環節。

作者:楊瑩 張昊 單位: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