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自我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1 05:31: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九年級自我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九年級自我總結

篇1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互動氛圍

參與式教學主要是指老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化學教學,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能參與課堂互動,讓學生能與老師有一定的教學互動。老師應當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互動模式,要對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進行轉變,不能再依據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應當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況,來進行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的調整,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讓學生能有主動學習的學習狀態。在教學時,可以選取一些學生常見的化學現象進行導言來引導學生進行化學學習,挖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通過實驗探究,實現全程參與

九年級化學教學課程中需要老師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試驗探究活動,進行實踐,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學生的化學知識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下的主要化學教學內容有大部分是需要學生親自動手來進行實踐學習的。老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課程要求的試驗進行自主的學習,通過學生自己進行方案設計、試驗實施和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來讓學生對所實踐的知識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和學習。在當今的化學教學中,老師雖然有豐富課堂內容也有很多試驗,但這些試驗基本上都是演示試驗,學生很少有動手實踐的機會,這樣的教學很難讓學生對知識點有深刻的學習,學生需要自己動手,才能對知識點有更深刻的記憶。

新課程下九年級的化學教學目標更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老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相應的鍛煉。老師應當通過設計探究活動試驗來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在設計探究活動時,應當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來進行設計,要在按部就班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狀態中得到學習能力的提升。老師可以在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試驗進行自我設計、自我試驗、自我總結,來使學生對探究試驗有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完成素質教育對教學的要求。

三、重視反思、注重評價,激勵學生參與

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最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養成反思的學習能力,對學習的知識點能理解和吸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通過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進行梳理和研究,構建相應的化學知識體系。要在這其中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相應的鍛煉。老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測驗來檢測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需要肯定和課堂交流,因此,老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來與學生進行課堂溝通和教學。學生的積極性需要老師和同學之間的肯定和鼓勵才能長久地保持,因此評價可以是老師對學生的回答或者其他方面進行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之間進行互評,這樣的評價不僅僅能使學生覺得自己的努力有效果,也可以使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競爭環境。評價應當有利于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也應當使學生之間產生交流和競爭,讓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更好的體現。

四、開展討論交流,實現全員參與

老師應當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注重因材施教進行教學,因為每個學生有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特點,因此可能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思維和認識。因此,老師應當對每個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和交流學習,讓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九年級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當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特點,要對化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使學生能有興趣地進行學習。傳統的教學主要是老師在進行化學知識的講解,卻不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沒有辦法形成良好的教學質量。在進行初中化學教學時,老師應當對思維活躍的學生采取正確的引導,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式分析,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分析,這樣不僅僅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保護,也能使學生可以在交流中得到學習。老師應當在學生討論中仔細聽詢學生的觀點和想法,然后能在課堂中對問題進行總結和評價,對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評價。老師可以根據問題的特點,來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和復習,能積極參與小組學習和討論,讓學生能自我總結出一些適合自己學習的結論和方法。老師應當在小組學習中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讓學生能夠學會反思,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九年級化學教學中應當采用參與式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這不僅僅是素質教育下的要求,更是培養素質型人才的重要方法。老師應當采用參與式教學來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化學課堂教學質量。

篇2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寫作教學長期以來還是“三無”產品:無寫作教學的理論體系、無寫作教學的課程體系、無寫作教學的成熟的實踐探索。這源于不少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誤區:一是把教完課文作為硬任務,把寫作教學當作軟任務。二是教課文有一定的計劃性、系統性,教寫作卻無計劃性、系統性。這些誤區導致了寫作教學的隨意性和無序性。

再從學生的寫作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差,常是完成任務了事;目的不明確,就文寫文,就文改文,沒有解決問題;寫作知識貧乏,寫出的作文字跡潦草,錯別字多,語句不通,文體不符,優秀率不高。

針對上述的現狀, 語文教師如何建立一個作文訓練的科學體系,改進作文教學內容,達到作文教學的整體化系統化,增加作文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切切實實、扎扎實實在日常有目的的積累和基本技能訓練中有所得,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寫出“象樣”的文章,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中“鼓勵自由表達和創意表達”,面對文體不限的作文要求,多數學生都會選擇他們最熟悉記敘文來寫。因此,記敘文寫作的有效教學模式研究對語文課程的教和學都是非常必要的。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總結十幾年的作文教學經驗,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地記敘文寫作教學模式。

我認為,記敘文寫作的有效教學模式,是把教師的“教”系統化,以便學生更好的“學”,以此實現其“有效” 性。因此,我根據中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設計出一條“快樂作文——規范作文——創新作文”的記敘文系統的教學模式,有梯度,可操作性強。具體方法如下:

(一)把記敘文文體教學、記敘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

學生要想寫出優秀的記敘文,記敘文知識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沒有文體知識的支撐,寫作就如空中樓閣。所以,寫作教學是建立在記敘文文體教學的基礎上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二)做好“四讀一悟”的貫徹工作,不同時期各有側重。

“四讀”即“讀自己”、“讀名人”、“讀生活”、“讀自然”;“一悟”即“讀中悟”。根據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和教科書記敘文的安排規律,七年級時,把重點放在“讀自己”、“讀名人”、“讀生活”上,以便學生認識自我,效仿名人,培養熱愛生活的情趣。在八年級時,重點放在“讀名人”、“讀生活”、“讀自然”上,實現閱讀名著積累文學知識,發現、觀察生活中的細節,認真觀察自然,在認識自然中陶冶情操。在九年級時,隨著積累的增加,生活閱歷的豐富,逐漸學會從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提高自己認知、分析、探究事物的能力。

(三)鼓勵并指導學生堅持寫隨筆。

隨筆作文,又稱隨筆化作文,隨筆作文包括課堂隨筆和課后隨筆。平日以寫日記隨筆為主,所做、所觀、所聞、所感、所想,盡收筆下。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初中生應達到的寫作要求,給予適當的方法指導。

(四)按照學生思維發展規律,不同時期,重點各異,由淺入深的把“教”與“學”系統化。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的高低和知識儲備的多少,我把7——9年級分成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突出重點,由淺入深的把“教”與“學”系統化”。

1、第一階段(七年級),采用多種形式增加學生的積累。

在這個階段,除了多種形式的積累外,學生思維的回想能力的訓練也不能忽視,教師進行適當的語言表達訓練之外,主要是培養學生“我手寫我心”,說心里話,寫放膽文,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只要敢想敢寫就行,有沒有寫作意識、表達的恰當不恰當并不是評分的標準,唯一的標準就是自由表達、說真話、寫出屬于自己的東西,讓學生在記敘文寫作中快樂的“學”,快樂的“寫”。

這個階段我稱之為:“快樂作文”階段。

2、第二階段(八年級),分專題對記敘文寫作技巧進行探究,并做成專題講座的教學設計或示范課,使這些專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

在這個階段,我把“作文的擬題、開頭、結尾、照應的技巧;作文的一題多意(立意)、一題多形(結構)方法;素材轉化方法;布局的技巧”等方面的寫作技巧“教”給學生,用學生的實踐,驗證這些技巧是否有效。經過反復推敲之后,把這些記敘文專題寫作的技巧,按照順序形成一套完整的記敘文教學方案。學生通過使用技巧前后的比較,會切實感受到作文得到“規范”后的好處。

這個階段我稱之為:“規范作文”階段。

3、第三階段(九年級)加強學生作文的立意創新的指導。

九年級的學生面臨的是中考這一最實際的壓力,如何讓自己的作文立意深刻,語言流暢生動,在應試中得高分便成了許多學生追求的目標,這個時候無論是課堂閱讀教學還是具體的寫作專題課堂教學都要指向考試作文。在此階段“規范作文”要想達到深刻、精美就顯得捉襟見肘了。所以此階段就把作文的審題立意作為訓練重要。

這個階段我稱之為:“創新作文”階段。

(五)、建立多元化的修改與評價機制。

篇3

關鍵詞: 初中物理復習 有效性 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物理中考復習課指九年級物理所學課程結束后進行的復習課。做好中考物理復習是成功應對中考的十分重要的一環。在物理新課程結束后,面臨著時間短、任務重、知識點多等問題,如何提高物理復習課的有效性是每位九年級物理教師面臨的重大問題。讓學生梳理知識,怕他們梳理不清,浪費時間;由老師整理羅列,雖條理清晰,但學生難免感覺索然無味,有“炒冷飯”之嫌。《基礎教研課程改革綱要解讀》指出:“有效復習是促進教師與學生共同和諧發展的教學活動?!苯鼛啄辏ㄟ^對《新課程背景下物理課堂有效復習的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筆者分別從學生主體和教師引導兩方面歸納總結出了九年級物理中考復習中的一些有效的復習方法。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中考復習時教師通常的做法是先講評每個知識點,然后進行相應題目講練。很多題目都是教師講解過的,多次強調過的,但考試時學生的得分率還是不高。為什么會這樣呢?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一個人要不主動學會些什么,他就一無所獲,不堪造就……人必須主動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而,學生是知識復習的主體,在復習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復習,而應該把復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復習。從課題研究經驗來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優化復習效果。

1.組織學生課前小測,引導學生認識復習的必要性和針對性。有些學生認為學過的知識無需浪費時間復習,怎樣讓學生認識到復習的必要性并提高復習的針對性?為此,我們在兩個成績相當的班級進行了如下試驗:在甲班上《壓強》復習課前,先精心設計與所復習部分內容有關的題目進行小測,讓學生先進行熱身訓練,然后進入復習;在乙班,未進行相應的課前測試,直接進入復習。在復習結束后,再用相同試卷對兩個班級進行測試(試卷題目與復習前測試不同),結果甲班的成績明顯好于乙班的成績。這是因為未進行課前測試的學生,復習相對盲目,不懂得從何入手,不知該復習什么內容。而通過設計能體現考試重點、難點和易錯點的課前測試,既可以使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復習的必要性,從而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

2.指導學生互出題目,通過出題掌握相應的解題思路。物理中考題總有一些應用性、綜合性的題目,學生在完成這些習題時掌握相應的解題思路是有效復習的關鍵。教師列出相關知識點,讓學生根據知識點互出題目。如電熱學的綜合題,壓強浮力及機械功的綜合題。這些題目的出題過程中學生系統而多次地復習相關內容,對自己曾經做錯過的題目進行了更正,解題思路進一步理清了,這樣學生分析、綜合應用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3.引導自制學習卡片,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結構??倧土晻r,應從知識的系統性方面考慮,把各章節的知識重新歸納、整理,形成知識框架結構。一般按聲、力、光、熱、電路學等分類進行。在復習中可經常引導學生對一般規律性的東西進行加工整理、自我總結??蓢L試引導學生通過自制學習卡片的方式對題型進行分析、比較、歸類,掌握方法,弄清知識的相互聯系和區別,這樣可以讓學生多角度理解題意,拓展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對于易錯的知識,也可以制成學習卡片,這樣在考試前只要翻一翻,精華盡收眼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容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復習課教學的基本原則應是“溫故知新、提高解題能力”?!皽毓省笔前哑綍r所學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識縱橫聯系,使之系統化、結構化。教師是教育活動的指導者,教師的引導作用發揮得好,才有助于學生的學。

篇4

【關鍵詞】初中物理;復習課教學

物理復習課的教學目標是為了鞏固和加深所學知識,使知識系統化,并且使學生掌握復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同時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習慣。筆者根據自己多年以來從事畢業班物理教學的情況,談些自己的想法,供同行們參考。

一、物理復習課的備課在備好常規內容的前提下重在“備督察”

1.復習內容應低起點,高落點。復習課應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把遺忘的知識重現出來,把中斷的思維線索重新聯系起來;但并不是對新授內容簡單的重復,也不是對舊知識的快速的播放,復習重在發展對所學知識的延伸與提高。如在課堂中,剖析知識的內涵、外延、相關知識的聯系、相似規律的區別,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知識在題目中常見的考查設計形式等。并加強教學內容與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系,增強教育內容的多樣性、開放性和綜合性。

2.備課務必備好檢查督導這一重要環節,若沒有這一環節,該堂課的教學目標就很難落到實處,學生對該堂課所講知識的重點掌握程度就可想而知。如何督察學生的聽講、記憶、理解、掌握和應用等情況,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備課,要更加注重對學生如何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效率進行有效的督察。

二、物理復習課的上課是體現教學效果的具體行動,對復習的成敗起關鍵性的作用

(一)如何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對提高課堂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1.精讀:對于教材中的重點段落和內容,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思考。精讀過程中要培養學生仔細觀察、沉著思考和深入探究的學習習慣。此過程教師要事先準備好學生精讀所要思考和解答的具有指導和啟發性的問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如遇某些關鍵性、疑難比較強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做好釋疑工作。

2.師生討論:對于閱讀過程中學生找出的疑難問題,讓學生首先在學習小組范圍內討論解決。討論實行組長負責制,對于學習小組內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組長做好記錄,討論結束時,將討論未果的問題上繳,再由教師在班內提出,讓已解答的組選派組內成員上臺解答釋疑。各小組之間若有爭議,可再進行討論。最后,教師比較各組釋疑的優與缺,總結確定最佳釋疑方案。

3.課堂鞏固練習:根據學生實際,課前要精心設計練習題目,題目難度要有梯度性,以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不同層次學生讓其訓練不同題目,讓不同層次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4.作業處理:我們經常抱怨學生“講過的類型又出錯甚至講過的題目再出錯”,而沒有深入分析其原因。多次出錯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錯誤思想意識的遷移影響。學生的錯誤習慣根深蒂固,不給它一個強有力的致命打擊,很難改變。學生首先將作業互相交換觀看評論,找出自己作業與同學作業的優缺點,評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作業,寫出心得,并在小組內交流,以加深對錯誤的深刻認識,從內心深處拋棄錯誤思想認識,形成正確的認識。

(二)復習課課堂應采用互動合作探究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的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1.精講多思。做到兩個三講:講規律、講方法、講思路;講易錯點、講易混點、講易忘點。做到三不講:學生會的不講、學生現在不會但經過思考探究能弄會的不講、與會考內容無關的內容不講;講也講不會的不講、講也聽不明白的不講、講不透的不講。留足學生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發現與物理學有關的問題,并從物理學角度闡述問題;對問題進行猜想假設,通過分析論證得出結論。以此來培養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刻苦鉆研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在教師的引導和導引下,使學生沿著正確的合作探究方向進行高效率的學習。

2.合作探究,讓學生充分的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才能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的自我探索、自我總結和自我提高,培養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不斷發展的知識社會中不斷自我更新,才能永遠處于不敗境地。

三、教師對自己在復習課中的作用要進行正確定位

1.指導梳理。復習課上,應指導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結構,總結規律形成方法。幫助學生弄清局部知識與教材整體內容的關系,每一知識點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掌握知識與知識之間、知識塊與知識塊之間內部的本質聯系于區別。通過梳理,將過去分散和零亂的知識就能十分條理、系統化的有機聯系在一起了,便于貯存在大腦中,有利于記憶,不易遺忘,目的在于使用時可以十分快捷的提取。知識經過梳理后,使學生加深了對某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容易掌握它們的本質特征,便于學生發現和掌握獲取知識的規律、方法和手段,為后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思維品質。

篇5

【關鍵詞】農村中學;課內經典;課外閱讀;初中生閱讀與寫作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的初中學生閱讀能力提出明確的目標,即能夠欣賞文學作品,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寫作能力同時也提出要求,即能夠獨立完成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多角度觀察生活,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與獨特體驗。作為教師應該將增加學生的閱讀總量、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較少,特別是我所處學校為鄉村學校,留守學生較多或父母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比較淡漠。課外閱讀總量的貧乏直接導致寫作水平的總體不佳,針對目前的現實狀況,我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立足課內經典文章的精讀細讀,提升學生閱讀質量

農村學生獲取知識、提升水平的載體比較有限,作為老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內經典文章,師生通過對文本的仔細研讀,對文本進行深入閱讀及思考,引領學生推敲與領悟重點字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與作用,從而達到學習語言運用、領悟文章主旨的目的。

比如學習經典課文的句式結構,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段中,“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文章的句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在內容上相當于并列但強調后者。第一個“不必說”從菜畦到石井欄再到皂莢樹,由低到高描寫植物,視線上移景多卻不繁亂。第二個“不必說”視線從高到低描寫動物,“肥胖”“輕捷”寫出了動物的可愛,也從整體上勾畫出作者對百草園的印象,充滿無限樂趣。學生在閱讀時精讀細讀,在仔細推敲研讀時理解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進而領悟出作者對童年美好過往懷念的深層含義。此法如得當,學生對于閱讀中產生的浮躁、畏懼心理會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理性思考、自我獨特感悟。

在林海音的小說《竊讀記》中,作者對書店老板的寥寥刻畫值得玩味,沒有一句外貌描寫,在人物塑造上只是通過簡短的語言描寫,完成了人物刻畫。在課堂教學的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根據文本中的關鍵字詞,設置情境讓學生去理解,談出自己的觀點。我提問學生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如何看待書店老板?課文中“他威風凜凜地俯視著我”“腳跟后面緊跟著的是老板的冷笑”,學生隨即在腦海中浮現了書店老板冷酷勢利的人物形象,可見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閱讀,也是讓學生快速領悟文章主旨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利用多媒體增加課外閱讀量,擴大學生閱讀面、知識面

在學習掌握課內經典篇目的基礎上,應該增加課外閱讀量。鑒于農村中學的實際情況,師生在精讀細讀之下,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課文的相關延伸閱讀,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教師在講授完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之后,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楊志賣刀》的閱讀內容,通過相關閱讀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楊志乃將門之后,而后逼上梁山的相關內容。教師對課文進行相關的拓展延伸,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其日后主動去閱讀《水滸傳》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教師也可在多媒體相關鏈接時推薦一些好的書籍,適當引導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從中得到一些關于人生、社會的啟示,從而實現語文新課標的教學意義。

三、關注身旁人、事、物,寫最真文章

由于農村學生寫作素材的缺乏,旁征博引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根據實際情況,引領學生注重自我感受力,立足生活,關注身旁人、事、物,爭取寫出最真最美的文章。因為天下文章,唯真感人。在日常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寫每周一事一感,記錄生活中最真實的點滴,哪怕開始詞句不佳,只要真實便可,有感悟便可。通過認真觀察身旁的人、事、物,漸漸有了自己的思考,產生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字。比如有一女生因一次考試成績不佳,心情沉郁悲傷,通過偶然觀察雨中小草領悟到人須堅強百折而不撓的人生道理?!澳鞘且恢瓴荩蛟S是風把種子刮到了這里,種子便在墻縫中扎根活了下來。看它那纖弱的身軀在暴雨中一次一次地倒伏著。雨珠打在它身上,它微微顫了一下;雨珠打在它身上,它弱小的身軀倒伏著貼在了地面上;雨珠打在它已經倒伏了的身軀上,可它并沒有就此一蹶不振,并沒有就這樣被打敗,它又重新站了起來。一次次被雨水擊倒,可它還是一次次重新站了起來??粗?,我思緒萬千……”。學生通過長期的觀察與積累,以小見大,通過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寫出了內心最真最具信服力的文字。

篇6

創設“問題”的意義與作用

問題主要是跟隨引發――反應――反饋(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模式進行的。老師們的問題總是由疑問詞組成的,例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也許會被表達成“We'll describe what is going on in this picture?”或者“Tell me what you can see in this picture?”因此在教學中,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老師思想表達的方式,并對學習者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實際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有如下的作用:為語言的學習和思考提供一個模板;幫助和引導學生獲知信息、想法或者觀點;檢查或者測試學生的理解、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更積極;直接表達將要學習的主題;通過能力強的學生的回答來組織課堂,而不是通過老師的輸入;給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提供一個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復習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鼓勵學生去自我總結表達;能與學生溝通并告知老師對他們的想法很感興趣。

問題情境創設的準備

總體來說,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水平,找出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和興趣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備教材 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忠實于教材,這是情境創設的出發點。在具體設計問題情境前,應把教材吃透:除了解這一課的內容外,還應了解這一課在單元里的前后聯系和作用等。備課時,應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教學步驟等。對教參中提出的教學建議,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完善,設計出最佳、最符合教學要求的教法;然后根據教學所要求達到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使之能體現教學內容,并為理解和掌握內容服務。

備學生 情境教學必須鐘情于學生,這是問題情境創設的另一出發點。學生是教學對象,設計問題情境更需要了解學生、針對學生、啟導學生。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只有使其所設計的情境具有魅力,才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主動地甚至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學中。

備教輔 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內容的需要及情境的需要,準備和制作大量的教具,如、圖片、卡片、投影片、掛圖、簡筆畫、錄音帶和錄像帶等各類實物與道具;還要設計配合情境進行會話訓練時采用的輔助動作、表情、手勢等,用以在課堂上創造語境、設置情境,進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使學生把視、聽、說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參加課堂交際訓練活動。

設計問題情境的策略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詞匯、知識點、句子、課文、課中的任務或課后的任務中進行問題情境的設計,但在設計中要注意問題情境的有效性。

問題情境設計要清晰 課堂教學時間一般是40分鐘,如何在這40分鐘內收到良好的成效,這個設問就很關鍵。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清晰簡短,既能讓學生快速抓住問題的意思,同時還能反映出問題的答案。比如在復習課中,如果教師問“What does treasure mean?”這樣的問題,學生就不知道是回答中文意思還是回答他的解釋。因此,提出問題要清晰,可以說:“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treasure’?”

問題情境設計要有價值、有趣 問題設計要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有反應,甚至對進一步的學習或下一個目標有作用,不能是離題的、無用的、只是用來消磨時間的;要讓學生對問題有興趣,感到有挑戰性并能激發他們的探究愿望。例如:在進行九年級下冊《M1 U2 You are sitting in my seat》的教學中,課文講的是一個關于火車上被占位置的故事。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直接進行這樣的設計和設問:“(展示火車票)Look!This is my train ticket to Hangzhou. But when I get on the train, I can't sit in my seat. Why?”

問題情境設計要有可用性 教師應該使用不同的問題類型,創設不同難度的問題情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或簡單或復雜的問題。能力較弱的學生能回答“是”或者“不是”的問題,能用手指著物體、單詞、地點回答問題;能力一般的學生能用幾個單詞或者詞組回答問題;能力較強的學生能用完整的短語或者句子回答問題。但是,不論哪種水平的學生,即使不能用簡單的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也都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全方位啟發學生的多元化思維與獨特體驗。初中英語教材中有大量的聽力任務、閱讀任務等,但一個任務就是一個整體,沒有層次,沒有梯度,不能很好地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要。因此,彈性使用教材,靈活處理教材,就成了每個英語教師的不可缺少的工作;教師需要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情境,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從而使全體學生都有效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以生為本”。

問題情境設計要有探究性 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語言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習得往往比在教室學習環境中更容易成功,其原因之一就是自然的語言環境更有交際意義,交際動機更強烈。所以,教師要努力在課堂內創設具有強烈、真實的交際動機的問題情境,從而幫助學生成功地習得英語。問題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教學目標必須問題化。一節課的主要問題的設計必須緊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所提出的問題可以為學習課文內容做好鋪墊,可以檢測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可以緊扣課文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更可以扣緊知識的運用目標,把課文學習與教學目標、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探索性的問題注重對過程與方法的研究,問題要產生火花。問題的設計要盡可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在學習九年級下冊《M3 U2 Life in the past》這課中,筆者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課文可以分幾段?以什么為主線?對Mrs.Li有什么認識?可以讓學生產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認識。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 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而培養問題意識的一個重要方案就是,設計能生成問題的問題。教師可從問題的形式上給學生一個空間,比如在八年級下冊學習到詹天佑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引發學生更多不同的見解、問題。

問題要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上 通常講“拋磚引玉”或“拋錨”,也是問題的作用體現?!板^”是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是向學生提供的一個共享的知識背景,以有助于學生與其他成員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圍繞“錨”組織教學,關鍵是要設計好“錨”,并把握好“拋錨”的時機。那么,怎么設計“錨”呢?所謂設計“錨”,就是為了所要研究的問題確定一個范圍,這個范圍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內,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英語學習的規律,研究該問題可以在此范圍內從不同的方向或角度來切入,至于從哪個方向或者角度切入,老師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要強求一律?!板^”可以是一個問題。例如:九年級下冊《M5 Rules and suggestions》中的“錨”,就可以提出結合課文主題以及學生生活而提問題――“How can we be safe in the forest at night?”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課堂提問既要讓學生容易理解,又要容易達到。一定的難度,才能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發展學生的智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生動創設問題的演示情境 現代教學技術和設備使得教師能夠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生動形象地創設出問題情境,同時能夠調動學生的諸多感官,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八年級上冊M8 Unit 2中的倫敦之旅為例,方位是學生學習本課的難點之一,能夠寫出指路的文章更困難。因此在這一課中,筆者采用了帶有動畫效果的課件,讓學生能夠看到清晰的路線;鼓勵學生到講臺上來為其他同學進行講解,并親自操作課件。這樣,學生能夠親自動手,非常有成就感,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中,利用多種手段精心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將學生的學習置于樂觀的情感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求知欲望,發展創造思維,培養發現精神??梢哉f,好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力。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教育目的。

結束語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F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認識,也就不會深入地思考。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問題的作用,新課程應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學習的動力、起點以及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作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問題也是培養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的重要途徑。通過提高問題情境創設行為的有效性,英語課堂更精彩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學習信心更足了,英語綜合素質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尤其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充分關注。當然,問題情境的創設只是諸多教學行為中的一個行為,只是諸多教學環節中的一個環節,教師必須要全面關注教學行為的各個環節,才能真正把教育教學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劉倩.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2]孫亞玲,范蔚.課堂教學的變革與創新[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3]厄爾[英].語言教學教程:實踐與理論[M].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篇7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141-02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八年級的分化現象往往十分突出,直接影響著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英語成績,同時也阻礙了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種問題在農村初中顯得尤為突出。作為英語教育工作者應及時找出其原因及相應對策,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如何縮小學生的差距,克服學生學習上不良因素和習慣、挖掘他們學習潛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使農村中學學生在初中階段取得較好的成績,是值得我們農村中學英語教師研究討論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自我從事英語教學工作以來,一直有著這樣一種潛在的定式————-七年級是遍地開花,八年級是兩極分化,九年級是天上地下。在農村中學八年級的英語教學就好像是一道很難翻越的坎。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的配合,只有師生共同努力才能避免兩極分化現象, 進而提高農村中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

一.農村初中英語的現狀

國家新課程改革要求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但教材內容增加、文章較長、語法復雜。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礙于面子,上課不張嘴,做活動不參加,甚至部分學生把學習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是一種負擔,產生了不想學念頭。學習目的和動機是學生學習內部動因,由于初中生情緒不穩定,時而快樂,時而消極,七年級下學期開始,部分學生因成績得不到提高而放棄不學,到了八年級作業多,難度大、加大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二.抑制兩極分化,促進和諧發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開展課堂活動是優化英語教學過程、實現課堂交際化和了解課堂信息反饋的有效策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農村初中的教學條件,在不同的教學環節,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實踐機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結合我的教學實踐。

2.1培養習慣,引導學習。

我國著名作家巴金也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作為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幫助學生在認知領域里學會動腦,傳授可供思考的知識,避免死記硬背,進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每天盡量安排10分鐘左右的英語廣播,創造外語學習氛圍。廣播節目內容可以有故事、新聞、歌曲、繞口令、童謠、小詩、朗誦、演講等。每節課前安排學生做值日匯報,并給出三五分鐘讓學生自由會話。課外活動組織"英語會話角"活動使學生走出恐懼的心理,從聽說能力的訓練中認識到英語是一種用于交際的語言,輕松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

2.2親其師,信其道。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個學生對一個老師的感情,直接影響著這名學生對這位老師所教學科的情緒。喜歡你這個人,就喜歡聽你的課,喜歡學你這一科,相應的,這一科的學習成績就好。在我班的成瀟同學是一名外校轉入典型的偏科生。他擅長理科,他的總分還不錯就是英語成績不盡人意。他說他最討厭英語,上課從來不聽,作業全靠抄,考試的時候只要把選擇題做了就OK。在和他聊天后,我發現他其實很聰明,只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習慣,以至于越來越消極。我堅信一定可以把他拉上來。后進生更需要關愛!面對這名學生,我首先端正態度,用寬容、平和的態度接納他,不僅僅把他當做學生,還把他當做自己的調皮孩子,關心他、鼓勵他、輔導他。我用愛的雨露浸潤他的心田,讓他從抗拒厭惡中自然地走出來。在課堂上經常提問他,使他從以往的埋頭走神中變得能夠按照老師的引導去思考解決問題。每當有一點進步,我都會拍拍他的肩膀,豎起大拇指,投向鼓勵的目光。課后我及時和他交流心得,及時督促、檢查,培養他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成瀟的英語成績由原來的二三十分上身到了82分。在他的臉上我看到了收獲和希望。

2.3激趣引思,活躍氣氛。

克魯姆指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蔽页=Y合課些游戲,教點歌曲,聽聽錄音,講些有趣的小故事等。課堂上將程度不同的學生搭配起來,采取集體、小組、雙人、個別活動訓練,凝聚學生的注意力,調節他們的情緒,讓后進生在和諧輕松的氣氛中學習。 由于正處于青春期,學生羞怯心理往往怕開口,我盡量用難易適度的問題去問他們,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我總是面帶笑容地說:“Very good”等鼓勵性語言,這樣可以讓學生慢慢地養成開口的習慣。 4.瞄準要塞,因才施教

篇8

自我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19-02

學生的發展所依賴的是自身的主動性。在新課程背景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盡情地展現個人的天賦,改變現有的講練模式,是數學課堂改革的一個方向。筆者將從培養自主學習意識、自主決策能力、給予自我表現空間和增進自我評價能力四個方面談談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以準確的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傳統的“先教后學”的模式與數學學科的特性相悖,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意識,而淪為教師指令的執行者。意識指導著行動,要將課堂自還給學生,首先要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做起。在教學之前,教師將所要學習的內容以知識綱要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并明確地提出學習的目標、時長、評價等要求,讓學生在潛意識中對學習目標和內容產生明確的認識,從而實現由“要我學什么”到“我要學什么”的轉變。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九年級下冊《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時,筆者列出這樣的學習綱要:

1.能利用描點作圖作出任意二次函數y=ax2+bx+c的圖象;

2.比較a>0,a

3.學會利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數頂點坐標及最值點。

無目的的預習使學生的預習顯得較散漫,而帶著明確的目標去預習,則會在學生的意識中建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知曉要學習哪些東西。

二、用詳實的信息促進學生自主決策的能力

學生的學習自還體現在學生對外界信息的自我選擇與決策能力上。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需要學生依據意識中所形成的某種認識標準,對外界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從而做出決策。在學生決策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更詳實的信息,就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與學生進行溝通,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重新決策,從而讓學生在不斷的自我決策過程中提升自主決策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上冊《三角形全等》時,由于有多種判定三形全等的方式,學生極易混淆:(如圖)∠CAB=∠DBA,∠C=∠D,E為AC和BD的交點.ADB與BCA全等嗎?說說理由。

在這道題中學生們極易用AAA來判定三角形全等,為了避免學生在自主決策的過程中發生錯誤,筆者的做法是請學生回憶全等的判定方法,并且將它們寫在黑板的右上方,作為學生判斷的依據,增加他們自主決策的準確性。

三、給充分的空間搭建學生自我展現的舞臺

還學生更多的學習自,最重的是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給學生多大的空間,讓其在課堂的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思維。在傳統“先教后學”這一模式下,學生更多的是跟在教師后面亦步亦趨,他們所能展示自己的機會只有板演,并且也只有少數學生可以參加。我們要轉變傳統“先教后學,以教導學”的模式,以“少教多學,教學合一”為理念,并充分給予學生空間,為學生搭建“表演”的舞臺,以做到“學生多學,教師少教”。

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課時,我們用30分鐘讓學生以分組討論的形式來完成如下幾道題,并自我總結出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

1.(1)試畫出y=x2-2x的圖象并求解x2-2x=0;(2)試畫出y=x2-4x-5的圖象并求解x2-4x-5=0。

2.(1)試畫出y=x2-2x+1的圖象并求解x2-2x+1=0;(2)試畫出y=x2-4x+4的圖象并求解x2-4x+4=0。

3.(1)試畫出y=x2-2x+4的圖象并求解x2-2x+4=0;(2)試畫出y=x2-4x+5的圖象并求解x2-4x+5=0;嘗試著找找他們的關系。

設計這樣三組題目是為了讓學生逐步地全面認識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關系。小組成員在分析前兩組題目時很快就可以發現圖象與x軸的交點與一元二次方程根之間的關系。他們通過自行講解分析,得出不少正確的結論。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是二次函數令y=0的特殊情況;二次函數與x軸的交點反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甚至有學生能夠聯系根判斷式來判斷二次函數的圖象位置。

四、讓及時的反饋增進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能夠正確、客觀地對自己進行評價。評價的最主要依據是外界對自己的信息反饋,通過外界反饋給自己的信息,學生才能依照學習標準準確地作出自我評價,而學生能夠接受到的最主要反饋就是來自于教師。因此,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好反饋源的作用,讓學生及時接受到教師的反饋信息,以培養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

例如,在復習分式方程求解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巡視過程中筆者發現有許多學生得到兩個答案。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設計了兩個問題,給他們以反饋:

(1)分式有意義的條件是什么?那么分式方程呢?

(2)求解分式方程過程中會出現什么樣的特殊情況,我們要怎樣處理?

篇9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學;科學探究;自主學習

傳統的化學教學片面強調知識和技能目標,忽視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化學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作為改變學生學習的突破口,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放在首要的位置。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探究被列為主要學習目標?;瘜W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實驗,通過探究性實驗,學生可以探究自己還未認知的世界,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掌握實驗技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學習興趣是通過感悟、體驗后在內心深處產生需要的傾向。它是學習的前提和主動參與探究的動力。有目的地創設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引發學生產生好奇心,從而產生探究解決問題的學習動機。

學習情境的設計,應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前提,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觀察感受為基礎,強調學生對學習的探究性;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中心,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創設學習情景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從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引入;從化學與社會的結合點入手;利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新聞報道、影像資料;利用科學故事等等,都可以創設學習情境。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一單元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學中,增添“魔棒點燈”、“水變牛奶”、“水中火花”、“噴霧作畫”等奇特有趣創新小實驗,可引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又如在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課題2《分子和原子》教學中,課前設計了這樣的實驗:用兩支200ml的量筒分別量取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然后提問:把兩者混合,總體積是多少?學生們有的疑惑不答,有的回答:“200ml”。教師把100ml水倒進盛100ml酒精的量筒中,讓學生觀察并讀數,學生們驚奇地發現:總體積大約只有197ml。教師設疑:除了極少量的水附著于試管內壁形成的極小誤差之外,液體的總體積為什么減少了呢?

帶著這樣的好奇心,學生的探究欲望大增,學習自主性也被調動起來了。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可增強學習的針對性,使學生的學習更為有效。

二、動手實踐,培養探究能力

實驗是化學的靈魂,是化學的魅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形式,實驗探究活動有利于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揭示化學現象的本質。教師要精心設計各種探究性實驗,組織和協助學生動手實踐,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第六單元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先讓學生總結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幾種常見化學反應,并交流這些反應能否用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教師引導歸納如下:

經過討論,上述方案都不是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理想方案。教師提案:每組學生各取4支試管,同時進行下面四個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哪些實驗方案可用于實驗室制備CO2氣體:(1) 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2) 石灰石(或大理石)與濃鹽酸;(3) 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硫酸;(4) 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學生動手實驗并觀察現象,教師指導分析、討論獲得共識:方案(1)的反應很激烈,不利于氣體的收集和進行CO2氣體性質的實驗;方案(2)雖然能得到CO2氣體,但由于濃鹽酸易揮發出氯化氫氣體,而使得到的CO2氣體不純;方案(3)由于反應生成的微溶性硫酸鈣覆蓋在石灰石(或大理石)表面,反應進行了一會兒就停止了,因而不能用于制取CO2氣體;方案(4)產生CO2氣體的速度適中,便于氣體的收集和進行性質實驗,可用于實驗室制備CO2氣體。

又如:學習第七單元課題1《燃燒與滅火》時,探究“燃燒的條件”,

(1)提出問題:物質在什么條件下才可發生燃燒?

(2) 猜想與假設: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燃燒需要哪些條件?要有燃燒的物質;要引燃;要有空氣……

(3)實驗驗證:分組完成下面三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比較。

(4)解釋與結論:歸納燃燒的條件、、。

(5)反思與評價:猜想是否成立?實驗搜集到的證據是否足夠?

(6) 表達與交流:你是如何探究的?你的結論是什么?

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形成開放式的教與學,學生自主地、能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鍛煉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從科學探究中逐步樹立科學態度,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三、討論交流,拓寬探究廣度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得到發展?!苯處熢谠O置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后,應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分析、討論交流,提出比較合理的假設,展開進一步的探究。通過實驗探究,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嘗到實驗設計成功的甜頭,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信心。

例如:在進行質量守恒定律教學時,為了證實“化學反應前后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物的質量總和”,教師設疑:用“白磷在空氣中燃燒”這個化學反應進行實驗驗證,想一想,該如何設計實驗方案?提示:查找有關資料,思考并交流討論。

學生甲:應該將白磷的燃燒密封在一個封密裝置中??梢园凑n本演示實驗的做法,在錐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裝一支玻璃棒,將灼熱的玻璃棒與錐形瓶內的白磷接觸,引燃白磷。將反應前后的實驗裝置(包括反應物、生成物在內)進行稱量,比較反應前后的總質量是否相等。

學生乙:我覺得這種做法很難使玻璃棒與白磷接觸,我想改進一下,不用玻璃棒,用酒精燈加熱錐形瓶中的白磷。

學生丙:我想用凸透鏡聚焦太陽來點燃白磷。

老師提示:在實驗過程中,有時白磷燃燒放出的熱量使空氣膨脹,沖開瓶塞導致實驗失敗。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各小組展開討論,討論結果:在單孔橡皮塞插一段導管,導管上端綁一個氣球,橡皮塞塞緊錐形瓶口,白磷燃燒時空氣膨脹,把氣球脹大,從而解決了空氣膨脹沖開瓶塞的問題。

蘇聯時期教育家蘇維姆林斯基認為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思考。學生自己思考分析、討論交流,修正某些認識,使知識、技能的獲得、興趣的培養、與他人合作等都體現于探究活動之中。討論交流拓寬了探究的廣度,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語言表達中鍛煉自己,樹立自信。

四、反思評價,分享探究成果

引導學生完成知識與技能目標后,反思自己達標的思路和方法,并與同學們對照,使自己的認知條理化,完善認知系統結構。

例如:學習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后,進行學習結果自我總結評價,教師提示評價內容:(1) 本節課我學到了什么?(2) 本節課問題的解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3) 我對本節課的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有何感受?(4)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得到了什么啟示?參照上述內容,促使學生思考課程收獲,然后展開小組交流,再把小組交流結果與全班同學分享。通過反思評價,學生對自己探究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認知和體驗,進行整理和修正,并共同分享探究學習的成果。

探究教學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在做科學的過程中獲得一種體驗,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些探究學習,難度大、復雜性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是在所難免的,教師要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鼓勵和引導為主,采用肯定性評價、全面化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完成探究過程,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從而把評價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手段。

總之,探究性自主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通過科學探究,可以使學生在獲取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我們廣大教師應更新觀念,開拓創新,挖掘教學資源,營造探究氛圍,積極開展探究活動。讓探究性自主學習成為我們教學工作中的自覺行為,讓探究性自主學習成為化學課堂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夏正盛.化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篇10

九年級《化學》教材(上、下)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而成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由于初中課標的限制,初中學生對化學的學習過程只是一個簡單的入門過程,學生并未建立起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學習只限于一種基礎的膚淺的認識過程,教材不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注重的是學生聯系生活應用化學知識為生活服務的能力,提倡學生的發展性學習。這樣的體系,能夠培養學生綜合探究的能力,但也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存在較大的缺陷,這一缺陷對高中化學的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高中的許多知識在教學時直接以初中知識為基礎的。但新教材的許多知識在初中并未提供足夠的能適應高中教學要求的基礎知識。這就要求高中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做必要的補充。例如: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教學,初中只是指出:物質跟氧發生的化學反應屬于氧化反應,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反應叫還原反應。教材將氧化還原反應這一整體概念拆成兩個部分進行描述,而沒有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更進一步的闡述,所以學生在把握這一概念時不便于從整體上理解,沒有建立氧化還原反應的整體觀念,直接影響到高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再如氧氣的學習只側重于助燃性和制法;碳和氫氣側重于燃燒過程;二氧化碳只描述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以及其水溶液顯酸性;物質的分類中,氧化物只劃分為金屬氧化物和非金屬氧化物的層次,不再介紹酸性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等的基本概念。再如化學反應,初中學生學習的化學反應知識是非常粗淺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較低的,不要求拓展深化。高中化學則在必修課程中就要求學生從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本質與現象、積極應用與負面影響、內因與外因、化學反應的外部條件和發生環境、化學反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等方面對化學反應的認識與理解。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或《科學》相銜接的基礎教育課程。

高中化學必修課程是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基礎上為全體高中學生開設的課程。必修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科學素養;同時也為學生學習相關學科課程和其他化學課程模塊提供基礎。必修課程的設置,注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重視化學基本概念和化學實驗,體驗綠色化學思想,突出化學對生活、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主要作用。

初三化學的學習為學生打開了化學殿堂之門,高中必修化學則是讓學生看到了這扇門后面精美的畫面,選修化學為學生揭開了精美畫面的奧妙。不同的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同,教學的尺度亦不同。必修化學的教學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程,它既是對初中化學的延續又為后續選修內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的啟蒙階段,也是高中化學教學的基礎。初中化學教學內容的深淺,直接影響著高中化學的教學。

二、初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銜接的知識點

由于初高中兩套教材中知識點編排的難易程度、排列順序略有不同,使得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上出現了某些漏洞,也使得高中教學(特別是高一教學)的難度增大。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先了解初中教材的知識特點,補充由于教材版本不同而在知識編排上產生的知識漏洞,以彌補學生知識的欠缺。這一過程,使得原本緊張的課時更加緊張,留給學生的時間更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知識的漏洞,使得原本直接應用的基礎知識不知道或不會使用,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高一化學的學習任務,教學中需要加強初高中化學的銜接。銜接的內容既不是初中的知識,也不是高中將要學習的知識,而應該是介于兩者之間的那種學習高中化學所必須的東西,這種東西初中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又沒有(知識、技能、方法、策略等)。

高中化學教學中可能要銜接的內容

知識點 建議增加的內容

實驗基本方法 結晶;儀器基本操作

物質的分類 酸性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的概念;正鹽、酸式鹽、堿式鹽的定義氧化鈉、氧化鐵堿性氧化物概念堿性氧化物通性預測氧化銅、氧化鎂等

性質 (酸性氧化物酸鹽;堿性氧化物堿鹽)

離子反應 復分解反應的規律、應用

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初中定義

金屬化學性質 鐵、鎂的性質

幾種重要金屬化合物 Cu2+、Mg2+的性質

硅及其化合物 碳及其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質、半徑比較、原子結構示意圖、核外電子排布初步規律

化學鍵 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

有機物 有機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金屬與海水資源 蒸餾原理

多角度認識化學反應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本質與現象、積極應用與負面影響、化學反應的外部條件和發生環境、化學反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等方面對化學反應的認識與理解。

三、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中的注意點

1.學會讓學生自我構建銜接的內容和策略

初高中化學知識的銜接,不是知識點的簡單的羅列式、填鴨式的補充和記憶,而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依據自身的需要,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和充分討論,歸納出相應的知識、內容和方法。讓學生學會自我構建需要銜接的知識、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初中簡單介紹了金屬氧化物中CuO和Fe2O3與酸的反應,非金屬氧化物中CO2與NaOH的反應,但并未將這些知識進行拓展。在教學中可指導學生書寫像Na2O、CaO、ZnO等與酸反應的方程式,歸納該類物質可能具有的性質,進而得出堿性氧化物的概念,總結堿性氧化物的通性,預測其他金屬氧化物如BaO、K2O等可能具有的性質。類似的,可以讓學生自我總結酸性氧化物的規律。通過這些過程,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

2.化學教學中注意銜接的時機和方法

高中化學是在初中化學知識基礎上的深化,不同的知識點所需要的基礎知識不同。什么時候銜接,如何銜接,不應用統一的模式,應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生的情況,知識的特性,選取恰當的時機和方法,要自然銜接。不是在上課前就把所有的銜接講完,否則學生難以接受,也容易忘記。對于一些簡單的、學生易理解的知識,可讓學生課前自我準備,上課點撥即可。而對于一些較復雜的、學生不好把握的知識,教師可在講課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的補充,而且在這一過程中要舍得花時間,確保銜接到位,不要為了趕進度,對于需要銜接的內容蜻蜓點水式的一帶而過。如果學生沒有真正掌握,對新知識的學習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不利于教學的效果。需要銜接的知識銜接到位,學生有了扎實的基礎,就會使后續的學習變得輕松容易,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得到提高,從而有利于化學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