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裝修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7 13:19: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裝飾裝修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裝飾裝修實訓總結

篇1

論文關鍵詞:能力;實踐教學;保障措施

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與工程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必備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直接在建設工程第一線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保證學院的培養目標,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就必須建立與理論教學體系相對應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為中心,加強學生的基礎技能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在達到專科層次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理論的同時,具備較高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在畢業時獲取大學專科學歷,同時獲得相應的崗位及資格證書(如預算員崗位證、全國造價員證),畢業后能直接上崗。因此,建立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實踐教學體系是高職高專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一、進行各相關專業調研,確定本課程的能力結構

進行各相關專業調研時,我們采取了“把行業專家、技術人才請進來,專業負責人、專業教師走出去”的方法,首先聽取生產第一線的行業專家、技術人才的意見,采納他們的建議,搜集有關信息,為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服務。同時我們也組成了專業調研小組,多次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專業調研,寫出調研報告,確定了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能力結構,本課程具有如下能力結構:具有建筑工程定額應用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工程工程量的計算能力;具有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工程概預算編制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工程工程量清單的編制能力;具有編制攔標價的能力;具有編制投標報價的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能熟練使用廣聯達、神機妙算、魯班等預算軟件。

二、根據能力結構,進行能力分解,確定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目的要求以及采用的教學形式和方法

(一)建筑工程定額的應用。掌握建筑工程定額中人工、材料、機械消耗量的確定方法;人工、材料、機械臺班單價的確定方法;建筑工程定額的應用。根據工程案例,能應用建筑工程定額進行直接套算及換算,準確計算出分部分項費用。采用理論、實踐交替的教學形式;采用案例法教學。

(二)建筑工程工程量、裝飾裝修工程量的計算。掌握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工程實體項目、措施項目二十五個分部分項工程量的計算規則和方法。采用理論、實踐交替的教學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題真做法教學。

(三)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工程概預算的編制。熟悉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工程費用定額,掌握單位工程施工圖預算編制方法,完成單位工程施工圖預算的編制。采用理論、實踐交替的教學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題真做法教學。

(四)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工程工程量清單的編制。熟悉工程量清單的概念、工程量清單計價方法的特點;熟悉工程量清單和工程量清單計價的內容;掌握工程量清單的編制和工程量清單計價中綜合單價的確定。采用理論、實踐交替的教學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題真做法教學。

(五)控制價的編制。站在招標人的角度,按照控制價的編制步驟,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完成控制價的編制。采用理論、實踐交替的教學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題真做法教學。

(六)投標報價的編制。站在投標人的角度,按照投標報價的編制步驟,根據不同企業的管理水平,完成投標報價的編制。采用理論、實踐交替的教學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題真做法教學。

(七)廣聯達、神機妙算預算軟件的應用。熟悉廣聯達、神機妙算軟件的使用,為軟件技能訓練奠定一基礎。假題真做實訓、計算機模擬操作。

(八)技能實訓。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的管理和應用的能力。假題真做實訓、計算機模擬操作。

(九)頂崗實訓。綜合檢驗學生的所學知識和技能。學生以造價員的身份到工程建設工地、造價中介機構進行畢業前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的管理和應用綜合能力的訓練。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工程的控制價、投標價等的編制。

三、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實踐教學的特點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實踐教學具有“分層培養,逐步提高”的特點。將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的實踐教學分為四層次: 第一、二層稱為專業基本技能培養層,專業基本技能培養層由理論課和實踐課交替完成,主要培養學生的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理論及實踐能力及造價員應具有的基本專業技能;第三、四層稱為專業綜合能力培養層,專業綜合能力培養層由學生技能實訓及頂崗實訓完成,學生以預算員、造價員的身份參加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的實際工作,學生綜合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盡快的適應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的管理和應用工作。

第一層次,基礎層次。教師演示,學生照做,進行操作實訓,在理論教學中融入實訓(課中實訓,以分部分項工程為主)。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案例教學法、角色互換法,以學生熟悉的建筑物作為工程實例,如住宅樓、宿舍樓、教學樓、食堂、圖書館等。

第二層次,應用層次的學習。教師指導,學生學中做,進行模擬實訓,在理論課完成后,獨立教學周進行實訓(獨立周,以單位工程為主—建筑 、裝飾 、水、暖、電工程)。有了第一層次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的基本方法,這時就可以進行簡單的綜合實訓,教師可以給出學生們熟悉的其他工程圖,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實踐,邊學習邊完成建筑工程中土石方工程、樁與地基基礎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工程、屋面防水工程、保溫工程,裝飾裝修工程中樓地面工程、墻柱面工程、頂棚工程、門窗工程、油漆涂料工程以及水、暖、電等工程量的計量與報價的計算,最終完成建筑、裝飾、水、暖、電單位工程的工程計量與計價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模擬招標人或投標人進行報價,當學生能夠正確給出單位工程的標底(招標控制價)或投標報價時,教師給予表揚,使學生具有成就感,以此對工程造價工作產生濃厚的興趣,相應達到本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學習培養目標。

第三層次,綜合層次。教師引路,學生獨立完成,進行仿真實訓,在本課程畢業設計時進行(各種結構形式)。畢業設計是對學生兩年來專業學習的總結,是學生將知識融匯貫通,將所學工程技術知識、經濟基礎知識融匯貫通的一次綜合、全面的畢業設計。通過“假題真做”的方式要求學生對建筑識圖、建筑構造、力學與結構、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術與組織等知識了解、掌握和認知,理解建筑經濟的基本知識和統計的一般原理,掌握并熟悉工程造價有關定額基價、清單計價規范、圖集等,按設計任務書要求,綜合運用所學理論與專業知識獨立完成畢業設計。正確理解和掌握《GB50500-2008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熟悉建筑工程招標與投標過程,掌握應用工程量清單和工程量清單計價的編制。

第四層次,創新層次。師生探討,學生獨立完成,在頂崗實訓階段完成(各種結構形式)。畢業實習(頂崗實訓),學生通過在校四學期的理論學習,一學期的畢業設計(第三層次),學習了相關職業技術課,并且完成了定額計價模式下建筑工程、裝飾裝修工程、水、暖、電概預算的編制、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的工程量清單及計價的編制、工程招標投標的編制等畢業設計內容,具備了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專業知識,適應就業崗位的需要,進入畢業實習(頂崗實訓)。

四、建立實踐教學的保障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實踐教學觀念

職業院校應重視實踐教學,把其放在重要地位是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把實踐性教學理解成重點培養學生熟練的操作技能,甚至將培養技能看成是唯一的目的,或則將實踐性教學理解為理論知識的練習與驗證,是理論教學的附屬環節。這種理解過于片面、狹窄。其實,高職實踐性教學是高職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高職教育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是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在于“職”,職業技能是高職學生的優勢;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的區別在于“高”,高職學生比中職學生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片面強調理論教學或職業技能的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通過能體現和涵蓋職業功能的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實踐教學,將實際的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技能訓練帶入理論教學環境之中,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性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在一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學環境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所學理論和實踐知識,靈活應用所學知識,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構建“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的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能力標準和課程體系;同時,積極推廣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信息技術等,實現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的改革,擴大理論與實踐教學的信息量和直觀性,注重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理論聯系實踐,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達到高端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構建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單項訓練轉向綜合訓練

首先從單項訓練向綜合訓練轉化。單項訓練項目,學生學到的技能是簡單的、單一的,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復雜的、綜合的技能問題,在實踐性教學環節設置綜合訓練項目,指導學生通過逐個解決每個單項項目繼而完成整個項目,完成單個項目訓練向綜合訓練的轉化,培養學生統籌全局、全面考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工程量的計量,就可以從每個分項工程到分部工程到單位工程,從單向項目訓練轉向綜合項目訓練。其次,從單個課程實踐教學向綜合課程(各課程有機聯系在一起)實踐教學轉化,以往的實踐教學的安排,尤其是校內實踐教學,一般按學科設計,這種做法容易忽視不同學科之間的邏輯聯系。而綜合課程實踐教學,將互為影響、聯系緊密的課程開設在同一學期,并按其內在的邏輯聯系,綜合設計、開設實踐教學課程。例如,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的實踐教學可以與建筑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建筑工程招標投標課程的實踐教學聯系在一起,按照建筑工程建設順序,學生先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在此基礎上完成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教學、最后完成建筑工程招投標課程的教學,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工程實際。這樣不僅重視培養學生理論知識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能力,還結合工程實際中所需的綜合知識和綜合技能,使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與工程實際保持同步,學以致用。

(三)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首先,我院建立了院系二級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學院宏觀層面確定實踐性教學的標準和要求,系(部)在微觀層面細化并負責具體實施。各系是學院的教學基層部門,直接承擔學院實踐性教學的實施和管理,對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其次,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均制定實踐教學學習目的、標準、要求、考核內容,使每個教學環節均落到實處,切實保證實踐教學的效果。最后,購置先進的實踐教學儀器設備,面向學生開放。為了確保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近幾年來,在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學院投入大量資金,購置了大量儀器設備、軟件,建立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實訓基地,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物質和場地保障。實訓基地采用開放性管理辦法,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利用課余時間到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技能訓練,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

篇2

關鍵詞:高職;裝飾材料;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一、高職“裝飾材料”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裝飾設計與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其根本任務在于運用物質材料技術和藝術手段創造適應于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室內環境,通過室內裝飾表達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建筑裝飾材料是具體藝術表現形式的物質基礎,亦即建筑裝飾材料也是建筑裝飾工程的物質基礎。其材料本身的紋理、色彩、光澤、質感、質地、形狀和物理性能等都直接影響著設計風格和裝飾效果,優秀的室內設計項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不同裝飾材料和施工去完成和體現。另一方面,在建筑裝飾工程中,裝飾材料的成本占建筑裝飾工程總造價的50%-70%。因此,裝飾材料是建筑裝飾設計專業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室內設計師完成一項設計項目所必須細致把握的一項工作。

建筑裝飾材料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從本專業選擇的教材來看,其主要內容是以介紹材料的技術性能及化學組成為主,對材料的視覺效果和對空間的創造能力、藝術表現和對人的心理反應等涉及的內容較少,這對高職院校為培養從事建筑裝飾設計的設計師來講,是極其匱乏的。同時,多年的教學經驗與畢業生調研反饋,很大一部分同學在畢業后的裝飾設計工作過程中對裝飾材料的材質感觀與視覺感觀的轉換,需要很長時間來適應。一般學生對裝飾材料課程的學習非常重視,但無從入手,經常在畢業后的半年間大部分時間泡在材料市場。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建筑裝飾設計專業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優化裝飾材料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二、高職院校建筑裝飾材料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多年的教學和調研中發現高職院校“建筑裝飾材料的傳統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建筑裝飾材料是建筑裝飾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所述內容是裝飾裝飾裝修工程的重要物質基礎,其內容繁多,經驗性、實踐性強;而現行教材內容較為駁雜,且整體性、邏輯性、各章節間的連貫性較差,多為理論性內容,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學習過程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失去興趣,也會因內容較多難于記憶而產生畏懼情緒,這些顯然是高職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不利因素,也給這門課程的教學帶來了重重困難。

第二,傳統的教學方法通常是課堂上進行理論課的教學,課外帶學生去材料市場調查收集裝飾材料相關的資料和信息,由于每個班級的學生數量較多,教師的數量有限,加之材料市場場地分散,裝飾材料的種類繁多,另外商家的商業化模式,很多材料市場和材料商若知道是學生考察實習,都不太歡迎,甚至對考察學習的同學進行惡意驅趕,直接打擊了同學的學習熱情,不利于同學們的材料認知學習。

第三,盡管絕大多數同學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優秀,但是在課外動手進行各類材料飾品的制作和真實的工程設計案例時常常無從下手,他們對裝飾材料的真正理解和實際運用呈現紅燈一片,造成大批畢業生會講,在校的三年學習不如在企業呆半年更有成效。

第四,部分學校實訓實習場地內的工具和操作平臺數量相對較少,展示的材料樣品陳舊,很多裝飾材料及施工工藝展示手法單一,新舊材料缺少更新,材料實訓室實際成為材料樣品的擺設區。

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根據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特點及當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基于職業能力的提高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為導向,建筑裝飾材料課程的教學要由室內走向室外,由課堂理論教學走向施工現場教學。基于我校優越的實訓條件,在建筑裝飾材料課程的多年教學過程中,大膽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改革。具體包括:針對課程特點,優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實踐教學環節,提出多種的學習實踐。

(一) 教學內容改革

根據裝飾材料的學習特點,課程內容從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先進性和經濟性原則考慮,課程內容優化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課程內容要具有實用性。任何知識都應學以致用,特別是裝飾材料與實際設計案例聯系尤為緊密。課程內容的空洞、乏味極大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實用性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動機。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根據裝飾材料在建筑裝飾裝修過程中的運用特征,重點以培養學生熟悉各裝飾部位裝飾材料的類型、特點、性能及價位檔次,擅長于在各類工程和使用環境下,合理、正確、藝術地選用不同裝飾材料的運用能力作為教學目標。

第二,教學內容及時更新。裝飾材料類型的更新不僅受到當前建筑裝飾設計的趨勢影響,還受到當時的各種工藝技術發展的制約。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設計多樣化的趨勢與新工藝新技術的成熟推動著裝飾材料不斷地更新換代,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與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以至于影響到學生在裝飾行業內的競爭優勢和生存機會。

(二)教學方法改革

為了適應學生在裝飾材料課程基礎知識和認知過程薄弱的特點,對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整體改革,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式”教學法。是以一個單項裝修工程的施工案例為主線,結合每種構造做法的特點,對裝飾材料的性能要求,裝飾材料與裝飾構造的結合特點,以及裝飾構造的表示方法,這條主線貫穿始終,變分散為集中,變模糊為清晰。即針對不同的施工實踐在施工過程中的相似性原則,通過記錄不同工種在現場施工的視頻案例,結合實際施工案例進行有步驟的、階段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以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清晰的邏輯思維方式,保證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完整性、連貫性,增強學生的直觀認識,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教學目的。

2對比法教學。對于同一部位可以有不同種類材料使用的情況,將這幾種材料采用對比法進行展示,譬如:作為吊頂的骨架材料,可以有四種材料——木骨架、輕鋼龍骨架、鋁合金骨架和型鋼骨架。針對這四種材料的性能、特點、價位及使用條件對比講解,并結合實訓室的吊頂工程,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這幾種材料并運用。

3“工學結合”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我們擺脫了“填鴨式”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貫穿于完成建筑裝飾材料的調查研究這一主線,從課前的準備、項目設計、檢驗與評價,教師的主導地位被充分體現;學生接受課題、分工合作、收集資料、整理總結,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整個教學過程實現教學做合一,保證了極佳的教學效果,其意義體現在:對各類裝飾材料的質地、性能、特點和使用情況親身感知,提高學生對各式各樣裝飾材料的認知效果;分工合作的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與組織能力;工學結合教學,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所必備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4“案例評述”教學法。針對某一真實(或仿真)工程設計案例的裝飾材料分析布置課題,要求學生分組,每小組成員在課后收集相關資料,根據案例針對性地了解各類材料的質地、性能、特點、價位和裝飾效果,討論合作完成完整的裝飾設計材料分析報告。

5“情景式”教學法。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裝飾材料課程,感性認識是學生認識材料的重點。把教室里講解的內容放在材料實驗室、施工現場或材料市場等現場情景中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加深學生對材料本身的記憶。

(三)教學實踐改革

雖然我校已有條件較完善的配套實訓室,但材料市場與實際施工案例的考察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在材料陳列室所陳列的材料均是材料的樣品,大規格材料的真實體驗更能提高他們對材料的印象,而材料剖析實訓室盡管能呈現工程構造,但它是靜態的,學生進入動態的施工場景,現場體驗材料的分割與肌理的組合,對他們進行更多的審美教育,而且要求他們課后對參觀的場地進行實地材料總結,這對學生畢業以后掌握現場是非常有益的。

深入開展市場調查是作為裝飾材料課程必須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同時也是學生作為了解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重要手段。裝飾材料市場類型多樣,有綜合型市場、有建材超市如全國連鎖百安居建材超市以及一些分布在社區的小型建材五金店。通過市場調查,學生直接面對產品,了解產品的品種、規格、價格、性能等豐富信息。

四、建筑裝飾材料課程改革的績效和促進

首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裝飾材料課程改革實踐中,學生的學習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如何選擇適合裝飾工程項目需要的、質量符合要求的材料。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除了讓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更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外,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掌握課程要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大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課程改革基于材料的綜合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有利于專業課程之間的銜接滲透。在課程教學改革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能夠獨立、完整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突破傳統,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工程案例來實現對知識點的掌握,大大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案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而如要解決問題,需要本專業相關課程的銜接滲透,綜合運用各類知識,從而既是對先導課程延續又可為后續課程學習進行鋪墊。

五、結語

結合高職建筑裝飾專業教學特點,優化裝飾材料課程教學內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裝飾材料在建筑裝飾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它與其他專業課程存在的必然聯系,使學生學習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確。通過實踐性教學活動,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積極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進一步拓展專業知識面,使得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極大提高,職業素養的培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朱祖森,筑裝飾材料課程教學創新淺探[J],職業教育研究,2004,(10);

篇3

關鍵詞:教學改革;工學結合;校企合作

作者簡介:楊正民(1964-),男,江蘇南京人,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正高級講師,國家一級建造師,研究方向為土木水利類專業教學及工程管理;謝兵(1969-),男,江蘇南京人,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土木水利類建筑裝飾和建筑設備專業教學及管理。

基金項目: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資助課題“江蘇省中職‘2.5+0.5’人才培養模式下建筑裝飾專業教學指導方案開發研究”(編號:ZZZ10),主持人:楊正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35-0073-04

目前,江蘇省正在對中等職業教育各專業進行新一輪教學改革,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以職業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反映行業企業需求、科技進步、企業生產管理方式變化的要求,注重實際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中職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推動以學習者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提高為核心的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

一、依據工學結合,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各級職業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性指導文件,是組織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教學改革的主要依據。開發新的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應強調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及實用性,邀請企業參與制定教學模式、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使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與產業需求、職業標準、生產過程對接[1]。應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注重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銜接,強化工學結合、校企融合,堅持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堅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使其所培養的對象是能夠達到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工作的技術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中,加強體現審美素養、環境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的學科特色課程體系建設,構建以能力為本位、項目為導向的專業技能的課程體系。豐富工學結合、校企融合的教學模式和內涵,完善和發展訂單式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改革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走出去,請進來”,進一步密切與企業的聯系,深化校企教學互動,讓專業教學貼近崗位實際。企業參與學校專業建設,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與教學內容的開發,開發優質專業教學資源;專業教師參與企業活動,成為行業的行家里手;建設具有專業仿真教學場景的校內建筑實訓基地,同時加大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力度。強化專業與職業崗位的對接,通過頂崗實習,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

在建筑裝飾專業的人才培養上,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把育人作為專業改革和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建筑裝飾專業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終身學習;開發形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建筑裝飾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使得培養的建筑裝飾專業畢業生能從事建筑裝飾設計繪圖、裝飾裝修工程施工、裝飾裝修質量檢查、建筑模型制作和室內配飾等工作,以滿足建筑裝飾行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從而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二、面向職業崗位,確定崗位群

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是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內容選取的主要依據。通過對行業、企業和職業學校的調研,進一步明確江蘇省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建筑裝飾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確定建筑裝飾專業人才所從事的工作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確定了學生文化基礎、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要求。通過對企業就業崗位及崗位群分布的調研分析,確立了建筑裝飾專業的服務崗位群,結合崗位群的寬度和深度,確定本專業人才培養如何實現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相對接的目標。通過對建筑裝飾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分析,整理出了建筑裝飾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分析圖(見圖1)。

通過分析總結了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見表1),把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掌握建筑裝飾專業對應職業崗位必備的知識與技能,能從事各類建筑裝飾工程的施工、設計與管理工作,具備職業生涯發展基礎和終身學習能力,能勝任裝飾施工、設計、管理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感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建筑裝飾專業作為創造美感的一個專業也越來越受到青睞。該專業就業面非常廣,員工待遇也相當高,行業前景可觀。為使中職學校畢業生更好適應崗位需求,體現中職學生“技能型”人才的特點和優勢,把建筑裝飾專業教學重點放在裝飾施工崗位和裝飾設計繪圖崗位兩個方面(見圖2)。在教學過程應根據建筑行業企業崗位設置制定對應的崗位人才培養方案,并讓學生在經過嚴格的培訓和考核后獲取相應崗位資格證書。

三、改革課程體系,突出專業方向

建立具有突出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打破傳統的按照學科確定課程的模式,開發和推廣與生產實際、技術應用密切聯系的綜合性和案例性課程。建筑裝飾專業的課程設置的公共基礎課包括德育課程、文化基礎課程以及心理健康、職業健康、公共藝術等選修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包括專業必修課程(分為平臺課程、方向課程)、選修課程。在專業課程中,專業平臺課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根本,主要以專業理論基礎理論課和專業技術基礎課為主。其主要包括:造型類課程,如素描與色彩;構圖類課程,如建筑裝飾工程制圖、建筑CAD等;專業基礎類課程,如建筑力學與結構基礎、裝飾材料、裝飾工程計量與計價等。通過這些專業平臺課的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提高其專業技術能力,成為專業人才的專業基礎,為今后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幫助。專業方向課是從事裝飾專業活動所必須學習的技術類專業課,它能夠反映專業本質特征的課程,屬于專業課程的延伸,也就是將專業進行細化并圍繞不同專業工種設置,使得專業學習更加具體,專業方向課的學習是學生專業階段的提煉和升華階段。建筑裝飾專業專業方向設置有建筑裝飾設計繪圖、建筑裝飾施工兩個方向。通過專業平臺課、專業方向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素養,但還需要通過專業實訓課的學習,才能實現從專業到技能、課堂到實踐、校園到企業的轉換[2]。

課程開發中以《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為指導,遵循職業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新理念,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堅持“做中學、做中教”,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推行項目教學、場景教學、主題教學和崗位教學。注重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四、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實驗實訓是職業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內容,是職業教育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根本途徑,加強實驗實訓教學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實踐性教學是全方位的,時間上穿學生在校的整個期間,計劃落實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內容體現在該專業的每一門學科內,成效反映在工作后崗位的適應及能力。因此,建筑類職業學校中實習、實訓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建筑裝飾專業實訓實習環境要具有真實性或仿真性,具備工作、教研、實訓及展示等多項功能,根據建筑裝飾專業核心課程,配備校內實訓實習室和校外實訓基地;按照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配備實訓實習室和設施設備。鑒于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職教培養模式,建議在學生頂崗實習前安排專門的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從而有利于整合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

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實踐過程中采取了“分散式實習”的形式,即課內實踐、課程設計、工種技能封閉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實踐教學。課內實踐中除了充分發揮學校所建設的實習、實訓條件完備的現代化實驗室以外,教師在傳授專業課時要充分運用課件、媒體等手段,使學生加深對本專業課的了解,同時授課過程中需帶領學生到施工現場邊看邊講解。課程設計環節中要克服老師對設計對象的理論知識進行介紹和講解―老師提供設計任務書―老師提供設計步驟―學生按照步驟進行設計―形成成果的老框框模式,要教會學生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進行設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工種技能封閉實訓使學生掌握和了解施工生產一線工人的操作工藝要求及質量標準,經過艱苦的技能實訓,讓學生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以便在以后的技術、管理工作中能得心應手,并避免眼高手低、工作虛浮、能上不能下的不良作風。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讓學生接觸工程實際,領會理論的指導性、實踐的重要性,知道工程上需要那些知識和技術,需要什么樣的管理人才,增長見識,增加知識,找到不足,讓學生在現場與工人和管理人員打成一片,不斷加深對所學專業的熱愛。這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真本領,還可使一批學生通過實習中的優秀表現,直接打開就業大門。

五、改革培養模式,實施校企合作

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是培養應用性專門人才的根本要求,校企合作既有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又有利于企業實施人才戰略。校企合作不僅是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實踐的合作,也是一種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合作行為。在教學改革中要學校要確立市場辦學的機制,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一切工作要圍繞市場進行,要把畢業生就業作為杠桿,檢驗并帶動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的改革,對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創新,適應實施校企合作的辦學途徑,從而真正解決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一)專業建設

專業建設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的,即要求每個專業都成立專業委員會,其成員主要由企業和學校的代表組成,負責本專業教學計劃的制訂、實施、檢查和調整。學校的課程設置、實驗安排、實訓實習次數及時間的確定、考試的組織等等都是校企共同研究確定。教學內容和方式都來自企業,這些是校企合作的“血肉”,血肉交融了,合作才具有本質的意義,從而真正實現“面向社會、著眼未來、服務經濟”的職業教育辦學宗旨。

(二)科技開發

科技開發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有技術轉讓、委托研究、合作開發、合作建立、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實體等相應方式,對新技術開發、推廣、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企業與學校相互滲透,學校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設定科研攻關和經濟研究方向,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工藝技能、物化產品和經營決策,提高整體效益。企業也主動向學校投資,建立利益共享關系,真正實現“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

(三)共建實訓基地

采取校企一體、產學協作的方式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模擬仿真企業生產現場環境開展實踐訓練與技術培訓,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作為兼職教師,把他們在生產第一線掌握的新技術、新工藝充實到實踐教學中去。在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深入企業,結合實際課題,真刀真槍地進行頂崗技術培訓,積累現場實際經驗。

六、改革考核方式,校企共建評價體系

考核方法是課程評價的重要手段。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質量評價,改進考試考核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試。評價還應注重過程性和發展性,要把學生的當前狀況與其發展變化的過程聯系起來,由一次性評價改為多次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各種能力應用的綜合考核,注重職業能力培養,注重將評價結果及時、客觀向學生反映,指出被評價者需要改進的方面,商討改進的途徑和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建立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與評價的標準和制度,注重行業人員參與評價,力求將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學業水平測試、職業技能鑒定、教學競賽合并考慮。

共建校企融合評價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管理和評價,行業組織要履行好人才需求、推進校企合作、參與指導教育教學、開展質量評價等職責。校企共同構建考核評價體系、制訂評價措施,形成共同考核學生的機制,從而使學生能力評價與職業技能考核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七、建設“雙師型”隊伍,形成優秀教學團隊

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尤其是“雙師型”素質的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能否辦出特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專任教師如果沒有企業經驗或專業實踐經歷,是很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職業人才,因此學校必須加大教師實踐技能的培訓力度,采取措施讓教師分期分批地到企業第一線去鍛煉,可以結合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派教師定期、不定期地到企業第一線實習鍛煉、接受崗位技術培訓。

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專業建設離不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育和加強。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一支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構成的教師隊伍是確保校企合作專業建設有效開展和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3]。要提高專業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總體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必須要建設一支“雙師型”的優秀專業教學團隊。“雙師型”師資隊伍,要求教師既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對具體企業管理的經驗、專業實踐經歷,又要有較高的動手能力和某一專業方面的特長,同時獲得國際、國內行業認證的系列證書、或“注冊”“職業”等證書。教師要更多地加強與企業的聯系,盡可能成為職業技能方面的專家。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根據自己所授的專業,結合實際崗位應用,不斷更新的課程內容,開發新的教學案例,分析學生的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改革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使教學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如教師可以利用參加企業調研、崗位技能培訓、帶領學生實習等活動,收集和整理教學案例、資料,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進而縮短課堂教學與實踐應用的距離,使得學校培養的學生與企業的需求人才相匹配。

近幾年來,江蘇省各職業學校在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中,積極探索“引企入校、辦校進廠、企業辦校、校辦企業”等多種形式的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開展學校與企業的人員交流、互派互聘、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學校兼職任教等途徑。從而實現了“三結合、三提高、兩鍛煉”,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技能學生與工作崗位緊密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緊密結合;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質,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袁藝,周登鳳,何婷.加強校企合作 創新培養模式[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8):142-143.

篇4

[關鍵詞] 高職室內設計專業;裝飾工程制圖;標準化;實踐能力

“正確并高效地識圖、制圖”的能力,是高職室內設計專業從業人員必備的核心技能之一,是關系到能否正確理解和表達設計內容、能否通過圖紙正確指導施工、能否與行業相關人員交流的專業語言和基本工具,是從事室內裝飾裝修設計與施工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崗位要求。如何結合行業實際和真實工作過程,切實培養學生“裝飾工程制圖”這一專業核心技能,是高職室內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迫切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室內設計專業現狀和弊端

(一)教學整體定位的問題

高職室內設計專業屬于土建大類,現在準確名稱為“建筑室內設計”。但是長期以來,很多高職類院校往往把其等同于本科中的藝術類專業,其課程教學過于強調“藝術性”“創意”和“感性認識”,課堂教學與行業實際脫節,在教學設計中無論內容、流程或者方法,都難以體現“職業化”培養的要求。

(二)課程設置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在“裝飾工程制圖”技能教學上,照搬本科院校“建筑制圖”相關課程設置的情況仍然是比較普遍的,這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室內裝飾工程制圖課內容基本照搬本科院校的建筑制圖課程,包括投影、幾何制圖、建筑軸測圖等大量前期內容,不加取舍,教學方式守舊(甚至整門課程都是手工制圖),本應是專業核心課程,但學完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二是制圖課程和軟件教學彼此獨立。分別開設室內裝飾工程制圖課和AutoCAD軟件課是比較普遍的做法,但弊端也顯而易見:在制圖課中學習了大量手工幾何制圖的內容,涉及專業崗位實際要求的裝飾工程制圖部分篇幅有限,學生練習量不足,并缺乏與軟件技能的結合;軟件教學又流于純粹“命令”的死記硬背,缺少在實際案例和真實項目中的“職業化”鍛煉,最終導致軟件命令背得熟,但進入設計實訓類課程時又難以學以致用。

(三)教學設計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

沒有明確提出和區分每一個情境、項目或任務的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學生上課前不知道要學什么,下課后沒辦法檢驗掌握水平,老師也很難做到精準把控教學質量,實現有效的教學評價。

2. 教學內容不夠標準化

不同老師的教學內容差異很大,教學進度不統一,甚至相互矛盾;一個大的知識點或技能點沒有進一步去分解,老師模棱兩可地教,學生囫圇吞棗地學。

3.缺乏“職業化”屬性

沒有切實做到甚至沒有引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缺乏真實工作流程的帶入,缺乏“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

二、教學改革的思路和目標

(一)突出實踐能力

高職在學制上不同于本科,除去后期的實習階段,學生真正在校時間只有兩年多一點,時間非常緊迫,因此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設計上就要精煉、取舍。作為實踐指導的理論學習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更要進一步強化技能培養和實踐教學,做到“精講多練”。

(二) 教學設計“標準化”

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流程,都需在綜合教學實際和多方意見的基礎上,盡可能制定標準,把教學內容層層分解、教學流程環環相扣,像廣播體操一樣制定“標準動作”,每一個“動作”都設定明確的目標,讓教與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據可依。

(三)大膽進行課程創新

目前的室內裝飾工程制圖課和AutoCAD軟件課關聯性不足,對學生核心技能的培養效果不理想,并對后期課程造成影響,因此就必須在“裝飾工程制圖”技能培養中,深度融合軟件教學,進行創新型的課程設置。

三、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和經驗分析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設計工程學院室內設計專業自2011年起,針對“裝飾工程制圖”技能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教改實踐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對國內高職室內設計專業在相關領域的改革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課程設置上的改革

1.提煉現有課程

學校充分總結長期以來的教學實踐經驗及進行市場和行業調研,綜合任課老師、專家及多方面意見,對現有的室內裝飾工程制圖和AutoCAD兩門課程進行全面分析和深度分解,剔除專業相關性弱的內容,將精華部分壓縮為“裝飾工程制圖基礎”(目標:讓學生理解工程制圖的基本原理、訓練制圖所需的專業思維和嚴謹態度、初步認識裝飾工程制圖的相關內容和標準),以及“AutoCAD軟件基礎”(目標:掌握該軟件操作的基本方法)兩門課程。

2. 設置創新課程

設置一門全新的《裝飾工程制圖CAD訓練營》課程。深入貫徹“教學做一體化”的理念,針對崗位實際所需,將制圖知識和軟件操作深度融合(如圖1所示)。

(二)教學設計上的改革

1.提出“四化”要求

之所以把新設置的這門課程稱為“訓練營”,是因其有著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貫徹了“內容標準化”“過程程序化”“方法模式化”和“體系項目化”的職業化教學“四化”改革目標,將“利用CAD軟件進行室內裝飾工程制圖”的技能內容分解為一個個“標準動作”,科學地將課程分解為若干教學模塊(項目導向),又將教學模塊分解為若干教學情境(能力領域),再將教學情境分解為若干任務(典型任務),并且基于真實的工作工程不斷重復(項目改變,過程重復,但是內容難度遞增),從而讓學生在不斷熟悉真實工作流程的情況下,不斷掌握難度遞增的技能。

2.創新激勵機制

訓練營的教學目的是通過高強度、大量的反復練習,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崗位工作技能與工作規范,提升職業能力;教學安排上,設置連續四周的全天訓練營課程,以完成一天訓練任務為前提;激勵機制上,首先讓學生認識到訓練營教學對自己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接下來每周安排一次技能考核,測試合格方可獲得段位,考核成績與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幅度相關,能力水平與段位相關。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技術學院從2011年開始啟動針對“裝飾工程制圖”的教學改革,通過上述措施,在教學上實現了室內裝飾工程制圖和CAD軟件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把培養崗位需要的職業技能放到了課程教學的首要位置,教學質量和學生技能掌握水平較改革前大大提升,教師接受度和學生滿意度都非常不錯。這一經驗相信能對其他課程改革和兄弟院校相關教改實踐起到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5

[關鍵詞]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 理實一體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0-0031-02

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本課程的作用是培養學生在工程造價工作崗位及相關崗位上具有建筑工程定額預算編制能力、工程量清單計價能力、建筑工程投標報價文件的編制能力,即培養“理論知識夠用,實踐操作能力強”的造價人員。

一、設計理念思路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調研結果,明確課程所對應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是:招標標書編制、投標報價、工程預算、工程結算、造價審核等;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工程造價編制依據、原理、方法、步驟等專業知識,熟練編制施工圖預算,具有身心健康、團結協作、求真務實的職業素質。

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依據編制施工圖預算的工作過程,造價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構建項目課程體系,制訂完善的課程教學大綱。

根據工程造價員資格考試考綱要求,培養職業技能,完成工作任務,選取、整合、序化教學內容。

依據課程教學大綱,設計并組織開發課程教學所需的各類教學資源,包括:自編教材、自制課件、工程實際案例、工程圖紙、習題集、試題庫、課程實訓任務書及指導書、學生學習網站等,以滿足課程教學需求。

企業行業經驗豐富的造價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制訂考核標準,并參與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實現教考分離,構建課堂抽查、項目考核、面試答辯、作業考核等過程評價與技能考核、綜合測評等相結合的總結性評價模式,突出能力,客觀、全面、動態地考核評價每一位學生,更深層次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潛能。

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校企合作,企業人員直接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根據企業需求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完善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軌。

二、教學設計內容

(一)教學模式設計

本課程是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應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從課程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認識規律及職業能力成長規律出發,教學設計體現了完整的工作過程,采取“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根據造價員崗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將實際工程項目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根據項目總體要求,以完成實際項目工程造價工作為目標,把相關造價知識、技能融入完成項目工作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和老師的點撥,自己解決問題,掌握專業技能,提高實際工作能力。采用分部工程典型案例和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圍繞完成項目工作任務展開教學,把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融匯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在學習過程中實施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以項目任務完成情況作為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內容。

(二)教學內容組織

1.課程教學內容組織

以造價員崗位工作為導向,構建項目課程整體框架。以二個典型結構工程(框架結構工程、磚混結構工程)為載體,使用真實的施工圖紙,進行12個單項訓練,1個綜合訓練,完成二個項目任務。

2.項目教學內容組織

依據編制建筑工程預算書的實際工作過程,項目教學中設計了6個學習領域:計量與計價概述,土建工程分部分項工程計量與計價,裝飾裝修工程分部分項工程計量與計價,措施項目費用計算,其他項目費用、規費、稅金計算,工程竣工決算。引入大量實際工程案例,實施案例教學。

3.學習領域教學組織

根據學習領域的專業能力目標和工作任務的要求,按“引導學習指導學習完成任務評價討論”順序來進行設計,實施教學。

(三)教學內容設計

打破傳統教學大綱模式,以行動導向進行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訓為手段,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深度融合,設計出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一體化的課程內容,具體如表1所示。

(四)考核評價革新

課程考核評價以教師、學生、企業技術人員作為評價主體,以自評、互評、師評、業評作為評價方式;以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出勤、團隊合作、計算方法、計價實效、理論應用、技能技巧等作為評價內容;以典型工作任務的職業能力和素養為核心,導入工程計價規范、預算定額、施工圖和職業資格考試標準作為評價標準,形成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標準社會化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三、結語

本課程緊密結合專業崗位的培養目標,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在對行業企業進行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理實一體課程設計、開發,也就是說,造價員實際工作怎么做、課程就怎么上,技能就怎么訓練。

[ 參 考 文 獻 ]

[1] 何芳.《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模塊改革的探討[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1):82-84.

[2] 刁靜,馮桂云.高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內容設計與組織[J].科技信息,2010,(15):219.

[3] 徐廣舒.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設計[J].長春大學學報,2010,20,(2):102-105.

篇6

關鍵詞: 3D MAX課程設置更新教學方法

3D MAX是一款超強的三維設計軟件,它模塊多、應用范圍廣,因而成為各大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3D MAX可以用于建筑設計、室內裝飾裝修設計、動畫制作、多媒體制作、游戲制作等眾多領域,因此各個專業都要學習它。在實際教學中,正是由于各個專業都要學習的原因,使得3D的課程設置存在不少弊端和混亂。

一、3D MAX課程設置更新前的弊端

1.基礎課程過多,專業性不強。

3D MAX軟件相對二維軟件來說要復雜許多,它命令多,面板參數可調節范圍廣。它主要分為建模、材質、燈光、動力學、粒子系統、動畫等幾大模塊,其中建模、材質、燈光是最為基礎的模塊,每個模塊又都有若干基礎知識和操作。在實際教學中,很多的學生都為這些基礎知識耗費了大量精力,而最后連一個專業的實例都很難完成。究其原因,是由于基礎知識課程過多,針對專業的模塊學習過少。比如說多媒體專業,它對建模的要求就不強,對材質特效部分和粒子系統要求比較高,如果把大量精力花在建模和燈光模塊上面就會收效甚微。所以各個專業的3D教學應該側重點不同,而不應該泛泛地進行基礎知識教學。

2.理論知識過多,操作性不強。

3D MAX是一個應用型軟件,能夠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如建筑和室內效果圖的繪制,電視片頭片尾的制作,游戲中的場景和人物,以及動畫短片,等等。它的應用性就決定了不應該以理論教學為主導,而應該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3D教學中,由于長期以來形成了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許多教師花了不少時間講解面板參數的含義等理論知識,課程學完后學生還是不會操作。所以教師應該根據3D的課程性質進行教學,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3D MAX課程特性

3D的課程教學不同于構成等基礎課程,也不同于Photoshop等軟件課程,它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和實踐性等課程特性。教師充分地尊重和應用這些課程性質,才能發揮出課程的特長,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學生。

1.針對性。

在各大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中,3D MAX是建筑、室內、影視多媒體、廣告和動畫專業共同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各個專業對3D的應用方向是不盡相同的,因此3D的教學首先應明確本課程在各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專業針對性地組織和開展。建筑和室內裝飾專業應用3D主要用于做效果圖,觀察三維空間的體量感,提前預知建成后的效果,所以應側重建模、材質、燈光和渲染幾個模塊;影視多媒體專業用3D主要用于電視節目制作、電影特效等,應側重材質、粒子系統、運動控制器等模塊;動畫專業用3D主要是制作三維動畫片,它對3D要求比較高,必須對所有模塊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知識掌握,所以在課時分配上比其它專業多,在系統掌握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突出重點學習幾個模塊,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模塊的分工是很明確的,學生對3D的掌握應該在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深化,這樣針對性的教學才能適應崗位需求。只有明確各專業對3D的應用方向,針對不同專業實施重點突出的教學,才能避免因3D軟件的復雜帶來的盲目教學,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2.時效性

3D自20世紀80年代末誕生以來,在20余年間了大大小小數十個版本,它的發展是隨著個人電腦軟硬件技術的發展而高速發展的。1996年,3D Max 1.0版本問世;2006年,3DS Max 9版本正式發售,它預示著在64位系統下三維應用時代的來臨;2008年,推出了根據時代命名的3DS Max 2009,這個版本更多面向影視特效、游戲制作和設計可視化制作領域。版本的更新使得我們的教學和課程設置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然學生畢業后就很難適應崗位的要求。

與此同時,3DS Max的插件也隨著版本的更新而變化。3DS Max的插件類型非常豐富,從建模、材質、燈光、渲染到合成,無所不有。插件的出現使得原本就功能強大的3DS Max更是如虎添翼。如渲染巨匠Vray已經從當初的Vray1.0過渡到Vray1.5,現已向2.0版本沖刺。作為學校教育,理所應當向學生介紹最新的版本,剔除陳舊的知識,吸收行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注重知識的時效性,這樣學生的知識才能與行業發展相融合。

3.實踐性

3D MAX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理論知識而沒有實際操作經驗是無法完成具體項目的。在做具體案例時,由于操作步驟的先后、參數設置的細微差別或是采用方法的不同,都會使最終結果大相徑庭,同時,由于面板和參數繁多,學生如果不實踐是很難掌握哪些是真正關鍵有效的設置,再者,一些小竅門和妙方法都要通過實際操作才能獲得,因此通過實踐來理解和運用技術理論是3D的學習之道。

三、3D MAX教學方法更新

由于3D MAX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和實踐性等課程特性,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不能拘泥于傳統的講授法和演示法,應該積極采用現代教育媒介,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同時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導地位,具體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案例驅動式教學

案例驅動式教學主要是選擇具有一定真實性、實踐性和針對性的典型事例、實例或個案,通過分析、辯論、演繹、推斷、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1]選擇案例要注意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精選案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將這節課要完成的案例的最終效果展示出來,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逐步演示、學生跟著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及時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總結這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樣,課程學完后,學生不僅能掌握實例的具體操作方法,而且能在操作中理解知識點的含義。

2.課后練習

課后練習作為課上案例式教學的補充和深化,具有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的作用。課后練習可以選擇和課堂練習相似的案例,讓學生獨立完成,只有學生獨立操作出相似的實例,才能將所學的技能轉化為自身的能力,也就是一種內化的過程。

3.實訓

如果說案例驅動式教學還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那么實訓則完全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相互合作為主導。具體說來,實訓需要集中一到三周的時間,由學生合作完成一個具體項目。比如說要完成一個庭院環游的動畫,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三到四人一組,每個學生完成整個動畫的一部分,最后將文件合并。在這過程中,學生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教師,同學間也可以相互交流,這樣學生獨立完成一個作品后,就具有了自己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相互協作能力也得到了強化。項目訓練避免了單個知識點不連貫的弊端,將所有的知識和操作融合,這樣學生就有了整體把握的能力,也易于知識間的融會貫通。

總之,3D的課程設置應充分尊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專業上要培養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并具有一技之長。[2]同時要注意3D課程自身的課程性質,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綜合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10-0087-03

環境藝術設計(簡稱環藝)是一個新興的、邊緣的、綜合性的學科,它涵蓋了城市街景、廣場設計、建筑裝飾、園林景觀、公共設施、室內設計、裝飾裝修等內容,是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從宏觀到微觀的整合設計。在高職教育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涵蓋面廣、跨學科、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涉及美術、雕塑、裝飾文化、建筑基礎知識、園林藝術、人體工程學、設計流派、材料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這就導致其專業技能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組織實施了“職業教育課程和教材建設規劃”工程,教育部文件明確提出應“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作為職業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高職教育要立足于自己的辦學層次,就必須以適應社會需要為主要目標,按照職業崗位對實踐能力的具體需求確定自己的培養途徑,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從業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和發展創新能力。筆者擬通過研究環藝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職業崗位進行分析,并通過系列實驗性方法的實施,探討旨在培養以學生的心理、知識、素質、技能為基礎的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與方法。

環藝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各院校都努力優化教學方法,希望通過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然而,由于缺乏對職業能力的整體認識,忽視職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依然存在各種問題,令教學改革停滯不前,成效不大。一是課程設置結構的職教特點不突出,忽視學生全面素質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結構以學科為中心,更多地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一些非智力的、非技術性的因素,導致培養目標的偏差。二是課程教學內容未能及時更新,未能與職業崗位要求相銜接,基礎課內容普遍存在模式化的傾向。三是對職業能力的認識不全面,以致教學模式單一,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制約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四是過于強調計算機軟件應用,忽視設計創新能力,未能達到高職教學要求的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為主,強調實用性、應用性的教學目標。五是學生對職業崗位不了解,對綜合職業能力認識不足,對就業目標不明確,就業難度大、對口就業率低。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好職業崗位分析,對實施職業能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環藝專業的職業能力構成

高職生的職業能力是指從事現代職業的能力,是心理、知識、素質、技能等在職業活動中的外在綜合表現。高職生的職業能力由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構成。基本能力是指從事社會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專業能力是指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這是作為一名崗位技術人員所必備的能力;關鍵能力也稱核心能力,是指一種可遷移的、從事任何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關鍵性能力,是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崗位變換以及創業發展等必須具備的能力。高職培養目標的知識結構是形成職業能力結構的基礎,也是終身學習的必備條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既不同于一般文、理、工教育,又有別于音樂、戲劇、電影等純藝術性的特殊教育。它應該使學生具備以下的知識能力結構:認知能力、審美能力、造型能力、創意能力、工藝表現能力、實際技術操作能力。其中的核心是創意能力和實際技術操作能力,同時也應使學生具備如圖1所示的綜合職業能力。

環藝專業的職業崗位分析

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的根本性要求就是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高層次的技術結構必然要求高層次的復合人才結構與之相適應,這就要求從業人員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及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必須以滿足企業需求為原則,以職業崗位任務為依據,以發展個人能力為目標。環藝專業教學應以滿足環藝裝飾設計企業的需求為原則;以環藝設計工程的實施過程為導向。每一個崗位都有其不同的崗位特性,從而也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不同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為此,應對環藝設計公司進行職業崗位分析。環藝設計公司的主要職業崗位是根據工作任務進行明確分工的,主要技術崗位設置有:CAD繪圖員、施工圖設計師、助理設計師、方案設計師、項目經理、施工員。以一個家居環藝設計工作任務為例,其工作基本流程是:量房——提出初步設計方案——提出初步預算方案——與客戶交流方案——合理配置材料——修改設計方案——提出全套圖紙——修改圖紙——修改預算——陪客戶采集主要材料——確定設計方案和預算——提出方案效果圖——協助簽訂合同——開工交底——施工中局部設計變更——項目跟蹤——協助階段驗收——竣工驗收。根據此工作任務流程,可總結出所需的職業能力為:社會能力包括交流能力(與客戶溝通、與上下級交流)、社會活動能力(承接業務)、組織管理能力(工程實施管理);方法能力包括學習能力(知識更新)、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工程實施);專業能力包括從業基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責任感、誠信度、計算機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斷能力和辨別能力)、上崗基礎能力(設計、繪圖能力)。在設置專業課程時,應該參考工程實施程序和所需的各種能力以指導完成教學任務。

根據對我校學生和畢業生的調查結果,大部分在校學生對職業崗位并不了解,由于對綜合職業能力認識不足,對就業目標不明確,導致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對口就業率低。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有:第一,錯誤地認為知識技能就是職業能力。在調查中,有52%的在校學生認為在校學習期間計算機能力的提高對將來的工作是最有幫助的;而85%已經就業的學生則認為專業實踐能力才是對工作最有幫助的。第二,未認識到個人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就業。超過70%的已就業的畢業生認為專業技能、心理素質、思想品德對就業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溝通能力;而在校學生最容易忽視個人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的提高。第三,高估文憑的力量,認為學歷等于就業。已就業畢業生認為專業技能比學歷更為重要,應使在校學生認識到專業技能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學歷并非等于就業;在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職業崗位,了解工作任務流程,為自己的就業準確定位,樹立奮斗目標,幫助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

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方式方法

(一)完善課程內容與設置

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應該體現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在環藝專業里,專業基礎課往往最容易忽視與職業能力的聯系。例如,《建筑速寫》課屬于環藝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以往一貫的做法是以技法訓練為課程目標,主要解決建筑速寫的透視知識與表現方法,以校園內外建筑實景寫生為訓練內容。這樣的課程內容雖然能提高學生的繪畫技法,但卻未能明確體現課程與職業崗位能力的關系。因此,我們針對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調整。

第一,提高學生的審美認識和人文素質。在課程中增設建筑欣賞,指導學生尋找古今中外的建筑圖片資料,對建筑的審美特征進行歸類分析,并通過在課堂上進行個人陳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按照知識、能力訓練的遞進性和漸進性,加強課程實踐練習。除了基本的技法臨摹訓練外,還增加階段性外出寫生,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鍛煉學生的自信心、獨立性,以及適應環境、承受挫折和風險的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加默寫訓練。速寫實際上是寫生與默寫相結合的過程。記憶力的提高直接決定默寫能力的提高。默寫能力的加強必然會促進想象力的提高,能夠一直把情緒和注意力放在第一位,結構及筆法的施展緊緊圍繞瞬間激發的情感設置,在默寫過程中,學生的自信心、獨立性、想象力、思維能力、進取心和毅力都能得到鍛煉。另外,在課程設置上對技能訓練課的安排做出調整,使其具有延續性。例如,《建筑速寫》與《手繪效果圖》、《設計表現圖》課程的安排具有連續性,能夠按照學生知識掌握的遞進規律,為后期的專業設計課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從寫生能力發展到表現能力再到設計創新能力,最終實現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課程設置得到了優化,更為重要的是課程與課程的支撐性、承繼性得到了體現,明確了課程與崗位能力培養的關系,教學的目的性與專業培養目標貼得更緊。

(二)建立職業活動導向教學模式

建立仿真工作環境的校內實訓基地 工作過程導向技能培養模式需要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至少是在模擬或者近似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技能學習、訓練和考核。由于本專業工種的性質以及各種客觀條件因素的限制,到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頂崗學習往往難以實現,而建立一個仿真實工作環境的校內實訓基地,則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滿足實際教學的需求。仿真工作環境的校內實訓基地主要以環藝設計工作室的形式存在。設計項目與專業課程結合,把實際項目引入課程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工程的實際操作了解專業知識的實踐運用,如工地現場勘查、施工工藝的可操作性、材料的運用等。建立仿真工作環境的校內實訓基地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為學校與社會的銜接點,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榜樣、發展學生的工程創新精神和綜合工程實踐能力方面,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實訓教學方式。

在課程中進行實際項目導入 實際項目導入是仿真實工作環境在教學設計上的延伸,可以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能充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正確地認識自己。以《設計程序》課程為例,以實際項目導入作為課程模式改革的試點,在課程中導入一個設計項目,整個過程模擬一個環藝設計工作任務,按照實際工作流程進行,要求設計公司進行教學跟蹤,對學生的設計方案提出建議,使學生有機會貼近設計第一線,熟悉設計公司的運作方式。學生必須依據現實的具體環境開展設計,而設計公司的參與增加了訓練過程的實效性,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只有在現場環境中才能學到的行業規范、意識經驗和應變方法。《設計程序》是一門專業理論課程,如果按照以往的課程模式,通常是教師先講理論知識,然后安排作業練習進行知識鞏固,這種模式要求學生具有高素質、較好的自律性、學習目的性很強,以便學生在教師講述理論內容時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課程內容,并且把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較好地體現在課程學習中。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始終把知識和技能放在第一位,更多地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但卻容易忽視一些非智力的、非技術性的因素,諸如價值觀念、道德水準、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而這些卻恰好是職業能力的組成部分。

為了實現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我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進行課時安排的調整。在課時安排上由周課時制改為集中課時制。集中課時就是把原來的每周兩課時的課程跨度20周改為每周10課時,集中在4周內上完。這種做法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設計思維的連貫發展。

2.在課程內容上以模塊的形式進行,具體分為知識模塊、技術模塊、能力模塊,三位一體,既明確目標,又互相滲透。以一個“改造項目”為題,參考環藝設計公司工作流程和設計要求,要求知識模塊達到熟悉環藝設計項目的工作程序,如設計項目的背景實地調查、設計對象的分析、設計方案的形成、設計方案的具體表現等;要求技術模塊達到掌握表達設計項目所需的手繪表現技術、計算機繪圖技術等;要求能力模塊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創新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

3.采用案例研討教學,結合實際項目導入,注重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案例研討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打破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利用案例創設情境,將理論知識通過案例研討滲透在練習當中,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設計項目的現場進行調研和分析,通過深入設計現場進行勘察,發掘和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如現場環境狀況、使用者特點、使用功能要求等等,并使之成為尋找設計切入點和提出解決方案的依據。再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運用案例研討結合實際項目導入教學,要注意圍繞教學主題,選擇貼近職業崗位的材料,強調訓練課題的真實性,做到知識性與創新性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這種方法處于虛擬和現實之間,在克服各種制約條件的同時,學生還有較大的空間進行主觀表現,這一點對學生很有吸引力。例如,設計項目的對象分析、同類設計項目的設計方案分析等,可讓學生置身于項目情境中,開展小組研討,拓展思維,鼓勵他們根據對象的需求、設計原則、美學原理、人體工學等知識去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培養學生對設計現場的觀察力、分析力、敏感度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團隊與個人結合的形式進行學習。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特長和興趣及要求諸因素,對學生進行設計分組輔導教學,每組3~5人自由組合,要求每個組員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完成項目方案設計。同時強調團隊協作,充分鍛煉學生在職業崗位上的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5.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展示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工作能力,不斷把知識內化為能力。展示的方式包括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自己的風格。第一種方式為調查報告的講述。先集中授課,對將要考察的對象進行背景和要點分析,讓學生在出發前對考察目的、對象和要點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對于考察任務的內容和資料整理以及最后的完成形式都要有嚴格要求。根據調研情況整理成報告進行集中講述,可使學生的資料收集與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較好的鍛煉。第二種方式為設計方案的陳列展示。設計方案經過具體表達后,以陳列展示的方式展出,體現學生將知識、技能轉化為實踐操作的能力。采用案例研討教學結合實際項目導入,能加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讓各種層次的學生建構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通過實際項目導入,加強專業知識與實際的聯系,從而強化專業實操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筆者了解到環藝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職業崗位進行了分析,試圖通過對課程內容和課程模式的實驗性方法改革,使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既學到專業知識,又提高各方面的素質,職業能力也能得到鍛煉。

參考文獻:

[1]張軍利.高級技工教育課程模式設計應以職業能力和崗位需求為核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10).

[2]孫文學.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05(4).

[3]鄧曉霞,徐江,劉更.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環藝專業學生技能培養方式探索[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

[4]吳迪.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教育與教學,2005(10).

[5]鄧良才.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崗位能力培養探析[J].藝術教育,2008(6).

[6]佘儉敏,劉唐興.項目驅動+階段教學模式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9(1).

[7]張立新.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J].北方經貿,2010(8).

[8]曾鴻英.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

[9]戴穎達.基于就業導向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24).

[10]趙樂飛.論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