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20:33: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經濟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經濟管理論文

篇1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思想與傳統農業生產思想結合起來,對農村經濟管理的投入不斷加大,與此同時,不斷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需要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增加,還要使農民的素質得到提高,加強對農民的管理約束性,這就要求政府在行政監督、行政管理以及行政執法上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三農”方針。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應該突出表現在對農村機體財產的基礎設施管理、財務管理以及減輕農民負擔的層面上。這些工作都體現了黨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同時也體現出進行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改革的堅定決心。

1.1強化審計職能,改革財務管理機制農村經濟管理部門應該加強農村財務管理中的財務民主管理審計工作上,使審計職能得到強化,并促進農村委托制度的積極推行,對財務管理機制進行積極改革,保證農村資源要素的安全與合理流動。

1.2減輕農民負擔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減輕農民負擔是農村經濟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與減輕農民負擔的問題結合起來,將經濟管理與監督工作做好,同時將農民負擔的反彈防治工作做好。

1.3在農村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從提高農民進入農村市場的進入程度著眼,與市場發展的實際需求相聯系,積極探索有效的社會化服務制度,積極引進現今的合作經驗,促進經濟資質專業合作的真正實現。

2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途徑

2.1提高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理解認識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農村經濟發展所占的比重逐漸加大,特別是在農村經濟管理上,這方面的工作目前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得到實現的重要保證,對于農民生產積極性的調動以及對廣大農民群眾利益的維護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已經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因為一些干部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不足,使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落實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所以,應該加強村干部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認識,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落實奠定堅實的基礎。

2.2深入調查研究農村基層工作目前,我國一些農村在經濟管理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果想使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的落后現象得到改變,就要對這些落后現象進行充分認識,對農村經濟管理情況展開深入調查。特別是要深入探討涉及農村穩定的重大問題。要想將經濟信息監測搞好,就需要進行調查體系的改革,對農民收入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為以后的經濟調查奠定基礎。這些工作的落實不僅為政府的農業調整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還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落實與貫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使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要想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就要將政府和黨委的相關要求落實好,這就要求農村經濟管理隊伍的相關工作要得到逐步的加強,在農村經濟管理隊伍中展開培訓工作。要針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機制,使經濟管理隊伍建設得到真正實現。特別是在我國的一些鄉鎮地區,經濟管理部門應該與當地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展開具體的工作,合理編制經濟管理人員,實行定崗定員制度,保證所有地區都設置專門的管理人員對其進行經濟管理工作。與此同時,大力推行農業技術推廣辦法。在經濟管理財政預算中涵蓋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管理工作與行政監督工作應該由地方農村經濟管理機構負責承擔,促進農村經濟工作得到不斷改善與強化,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管理隊伍建設提供支持。

3結語

篇2

關鍵詞:鄉村休閑農村轉型經濟發展

休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休閑將成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鄉村休閑盡管尚處于自發的萌芽狀態,但其蘊涵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已展示出強勁的發展趨勢。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加快,鄉村休閑成為我國目前農村經濟轉型和發展中面臨的新課題和新機遇。本文選擇從鄉村休閑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著手,重點闡述鄉村休閑的方式、農村經濟轉型的方向以及鄉村休閑在農村經濟轉型中的積極作用和著力點。以期能夠豐富鄉村休閑產業的理論體系,起到對鄉村休閑發展的指導作用。

農村、鄉村與休閑概念的釋義

(一)農村與鄉村的概念

大多數學者把“農村”和“鄉村”視為城市的相對面,并不區分“農村”和“鄉村”在用詞上的差異。學者袁鏡身先生在《中國鄉村建設》一書中也把“農村”和“鄉村”合二為一進行論述,認為“鄉村,是相對于城市的、包括村莊的集鎮等各種規模不同的居民點的一個總的社會區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農業生產者農民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所以又通稱為農村”。

從字面意思理解,“鄉村”和“農村”的區別可能在于認識的角度不同。“鄉村”是從生活和居住的角度來看,表明鄉村中的聚落,帶有濃厚的文化氣息;而“農村”可能更多地是從生產的角度來認識,意為從事“農事活動”的人群聚落。“鄉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農民,而“農村”聚落的居民則一定是農民。很多城里人居住鄉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農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們所從事的活動也與農業生產活動無關,可他們依然被視為農民。本文為了論述的方便,將不對鄉村和農村的概念進行嚴格的區分。

(二)休閑的概念

對于什么是“休閑”,理論界已有許多界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著名的休閑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認為:“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下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受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于光遠先生在《論普遍有閑的社會》中指出:“休閑是人們對可以不勞動的時間的一種利用,它是人的行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從語義上講,漢語中的休閑包含兩層含義:休,停止勞作,休假,休息;閑,閑適、悠閑的狀態。本文更傾向于休閑是一種面對生活的狀態與心態,是人們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內自主選擇地從事某些個人偏好性活動,并從這些活動中獲得慣常生活事務中所不能給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滿足和自我實現與發展。真正的休閑不是消遣,不是打發時間,而是在休閑時間里能夠提高自身的素養。總之,休閑是人的生命狀態的一種形式,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現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種方式,是人類生存狀態的較高目標。

鄉村休閑方式

鄉村休閑產業。鄉村休閑是以旅游業、娛樂業、服務業為龍頭的綜合性產業,當然,這里所說的鄉村休閑,并不一定是在村莊里休閑,也不僅是指已經發展起來的鄉村景點景區,而是一個包羅范圍較廣的環都市鄉村地帶。這個地帶與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離,環境主體是生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體上保留著山水和田園生態面貌,交通條件一般較好。鄉村休閑以其鄉村性、平民性、參與性和體驗性,適應了人們對原生性和生態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喜愛。

鄉村休閑方式。由于鄉村消遣、鄉村旅游、農耕體驗和其它“發生在鄉下”的鄉村休閑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而非一種生產活動,休閑消費者所獲得的只是一種經歷,一種體驗,遠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所指,“經歷”和“體驗”產品供給是相關廠商群的彼此相互協作、有機組合的“共同產品”。因此,鄉村休閑產業至少包括鄉村旅游產業、鄉村娛樂產業、休閑觀光農業、鄉村休閑度假產業等。近年來,不斷增長的鄉村需求強力促進了鄉村休閑的發展,目前鄉村休閑的內容形式主要包括鄉村旅游、采摘農園、農家樂、體驗農園、鄉村娛樂、農家美食等。具體來講,主要表現為:大城市附近的農家樂;高科技農業體驗觀光園;農業新村,特點是經濟發達、鄉村城鎮化,在發展中有意識地使本村成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開發,如江西安義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等;農業的絕景和勝景,如桂林的龍勝梯田;鄉村娛樂和休閑度假。

事實上,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鄉村休閑方式,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背景下,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對促進我國農村經濟轉型和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農村經濟轉型方向及問題

所謂經濟轉型指兩個方面的轉變:一是體制轉型,即從高度集中的計劃再分配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二是結構轉型,即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社會轉型。經濟轉型是由供給約束向需求約束的經濟運行機制和形態的變化。我國當前的經濟轉型主要表現是:經濟增長由供給約束轉變為需求約束,由資源約束轉變為市場約束。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抓好農業和農村工作事關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改革開放30年來,在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運行機制下,我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巨變。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但也必須看到,農業的發展還主要體現在數量的增長上,質量和效益不高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而且農業發展由過去的資源約束變為現在的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可以說當前面臨的挑戰更大。要實現農村經濟轉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千方百計改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促使農業向質量和效益型轉變。在這一轉型過程中,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開發高附加值的新型產業,而鄉村休閑則是當前農村經濟中最具附加值的產業之一。加強鄉村休閑的發展將大大促進農村經濟的高效、優質發展,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村整體的發展進程。

鄉村休閑在農村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和著力點

作為一項綜合性的產業,鄉村休閑能促進一、三產業的緊密結合,在發展中具有立體式的乘數聯動效應:可以使農民在既不離鄉也不離土的情況下擴大就業;能使農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跨越流通環節適時緩解農業產業化中購銷體制不暢等諸多難題;能有力地推進鄉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鄉村環境等。

鄉村休閑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鄉村休閑是農村地區扶貧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動廣大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鄉村休閑能夠充分發揮和挖掘農業資源的價值和作用,發展鄉村休閑能把農業的生態環境、農村民俗文化和空間環境等無形資產轉化為合理的經濟收入。因此,順應時展潮流,強化市場導向功能,擺脫傳統的單一種植業開發模式,運用現代手段和技術,發展鄉村休閑,可以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另外,農業經濟不能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是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而產供銷一條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鄉村休閑的發展在促進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的同時,可打破產業界限,有助于形成產供銷、服工農、科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和購銷渠道,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鄉村休閑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鄉村休閑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這類產業需要的勞動力多,其基本的服務工作對員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經過一定的崗前培訓就可以勝任。而且鄉村休閑產業的關聯度高,它與餐飲、娛樂、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藝品等產業密切相關,可以為農村地區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這就意味著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轉移,農民的就業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緩解。

鄉村休閑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休閑的開發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需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以提高游客進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須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譬如道路交通、通訊、醫院、商店等基礎性設施。鄉村休閑的開發將進一步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狀況,逐步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促進農村經濟全面、快速、健康發展。

鄉村休閑有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要維持鄉村休閑市場的持久性,就必須注意并保持鄉村生態系統的持久性。鄉村休閑把發展生產、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內涵結合起來,它的生產要素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鄉村環境,遵循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準則。通過鄉村休閑的規范開發,可以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貫徹到農業、農村發展的過程之中,更好地創建清潔、優美的鄉村環境,維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塑造良好的鄉村,使整個農村成為物產豐富、風景秀麗的生產基地和生活樂園。

鄉村休閑推動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通過發展鄉村休閑,可以將先進的文化和觀念引進農村地區,有利于打破農村地區信息閉塞的狀態。在與外來游客交往的過程中,當地人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視野逐漸開闊,思想道德素質得以提升,這就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契機。鄉村休閑產業是服務產業,又是文化產業。如果沒有視顧客為上帝的服務精神,就難以立足于市場,更難以產生經濟效益。因此,發展鄉村休閑產業還可以培養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和服務顧客的文明意識。

鄉村休閑方式與農村經濟轉型之間的關聯性可見圖1所示。

結論

綜上所述,鄉村休閑的發展緣于旅游者的消費動機所形成的新的類型和休閑市場需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鄉村休閑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發展鄉村休閑,能夠實現農村地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羅書林.發展我國休閑產業的必然性研究[J].蘇州工職院學報,2008

篇3

面對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農村經濟管理也做出了相應的措施,使得這些問題得以解決和緩解,改善農村教育條件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統籌城鄉發展,落實付出政策;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科技保障;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正是這些管理手段,采取了這些管理形式,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得到了促進。

1.1改善農村教育條件,提高農民文化水平農村基礎教育條件有所改善,在農村建立起正規的中小學,推廣義務教育,宣傳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適齡兒童都有學上,上得起學,在初等教育上跟得上,打下文化基礎,為農村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不會因為沒錢上學而錯過受教育的機會,這樣對于農民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2統籌城鄉發展,落實扶持政策切實落實“三農”政策,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入新技術、新人才,把經濟建設作為核心,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拓寬銷售渠道,打通城鄉合作,積極幫助農村居民早日步入小康行列。

1.3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科技保障結合科技的發展,將新技術引入農業生產中,改變農村現狀,用科技實現高產,在良種培育、防蟲防害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機械自動化等節省了勞動力,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引入新技術,用科技的力量推動新農村經濟發展。

1.4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如此才能穩定、可循環,保證經濟發展不占用下一代生活資源,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環境,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在發展中要重視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利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

1.5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在農村經濟發展之初,沒有完善的農業機制,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沒有多渠道的信息資源,銷售渠道少等問題難以解決,需要政府等部門的支持,加大農業投入,幫助農民建設新農村,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完善生產機制。

2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中長久存在的制約問題,農業經濟管理都提出了相應有效的管理方法,對于農村實際需求做出了詳細的分析,要采取積極的管理手段,確實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讓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好制度的保證、提供理論的引導、解決其制約問題,令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

2.1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好了制度保證在農業經濟管理下,結合農村現有條件和經濟情況,農村經濟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制度,產生了切合實際的發展模式。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制度的保證。規范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行為,使得農業的發展滿足農村經濟的需要,農村經濟的發展行為得到良好科學的規范,保證農村經濟發展效果。優化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使得農業的發展具有合理的制度保證,采用優化的制度才能最大化的發展經濟,保證農業生產的質量和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使得農業的發展得到有效的管理,經濟發展達到較高的水平,在農業經濟的管理下,農村經濟發展得到制度上的保證,農村經濟發展有了高水平的發展。

2.2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在應用方面,農業經濟管理也對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有了明確的引導,農村經濟有目的性的發展,加速了經濟發展的速度。農業經濟管理明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地位,明確在我國市場經濟中占有重要組成成分的農村經濟,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重點發展,明確經濟地位,更有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2.3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解決了制約問題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制約問題,然而農業經濟管理為這些問題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或者緩解了問題,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農業經濟管理實現了農村發展方案的合理規劃,為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科學有效的發展方法,促進經濟的發展;實現了農村發展資源的有效性,合理有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破壞,實現可持續發展,節約人力物力,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和快速。

3結語

篇4

1.1缺乏人才

農村經濟信息化建設是最近幾年才推行的工作,所以這方面技術專業人才也相對缺乏,特別是缺乏不僅懂農村經濟又懂網絡技術的人才。基層單位只能采集和初級信息,不能更好的開發,導致不能充分發揮農村經濟信息的作用,直接阻礙了農村經濟信息化建設。

1.2應用能力差

農村文化程度較低,信息化程度較低,很多農民都沒有具備信息化的意識。目前出去務工的農村青年也日益居多,剩下的勞動力文化水平、科技素質、接受能力都相對較低,限制了農民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忽視了信息的作用。

2.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2.1加強政府職能作用

農村經濟信息化是技術綜合的系統工程,其特點是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多種業務相結合,所以需要政府進行組織和領導,充分發揮各個方面的作用,促進合作,共同發展,才能順利完成農村經濟信息化的管理,因此政府是整個建設中的主要角色,要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加大農村經濟信息化建設的開發的資金投入。正確規劃資金,統籌管理,避免資金浪費。政府還要積極推行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通信網絡運營商、引導社會資金都能有效的幫助農村信息化建設,鼓勵企業、集體、個人都能參與其中。對有關農村經濟信息建設方面的貸款實施優惠政策,降低稅收等等來引導社會力量的投入。

2.2加強合作,提升服務水平

建立和規范農村信息交流共享的制度,統一頒布制度,逐步推進農村經濟信息網站、系統、資源方面的整合和集成,實現整個農村經濟信息的共享。同時要重視農村經濟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抓住各個地方的農村經濟特色,掌握農民實際需要的情況;開拓農業信息渠道和信息源,加強信息整理工作,去偽留真,去粗留精,保障農村經濟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適用性、完整性,保障農村經濟信息網絡能夠為農民需求提供最貼切的服務,讓相關政府部門、企業、農民都能得到有效的農村經濟信息。通過不同的方式與社會各界加強合作,特別是網絡運營商、媒體傳播等單位的合作,讓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能夠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服務、開拓渠道的目的。

2.3重視培訓,加強隊伍建設

如何能讓農民具有現代化意識,就必須要加強培訓。通過培訓才能全面加強農民素質,才能對農民實施信息化的普及;對農村生產經營者加強培訓,可以提高其科技素養,加強對農村經濟信息掌握和使用的能力。擴大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隊伍,將各個鄉鎮經管、農技推廣站等部門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將各個相關部門有機結合起來,利用經營大戶和龍頭企業、村干部、村經紀人、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力量,逐步構建農村經濟市場信息服務團隊網絡。不斷加強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通過各種有效的培訓方式,進行遠程培訓,在線培訓,再從省到市再到縣的逐級培訓,保障各級信息人員都能受到有效的培訓,以提高各級信息人員的能力水平。

篇5

 

主要欄目

中國宏觀經濟論:主要刊登國家權威部門、著名學者所做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和宏觀管理熱點問題的實證性研究,具有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前瞻性的特點。

中國金融·財政研究:本著理論性和實證性相結合的辦刊方針,對中國金融、財政體制改革、金融機構經營管理、資本市場發展等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并及時探討現實中出現的難點問題。為國家職能部門的決策、金融機構的改革與發展和有關社會研究機構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信息。

中國對外經濟關系論壇:主要刊登圍繞中國對外貿易、FDI、對外經濟合作等方面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成果。

中國公共管理論壇:主要圍繞中國公共管理現實問題進行理論性研究,以及針對中國公共管理現實問題進行實證性的案例分析。推動公共管理的理論研究向規范性、實證性的方向拓展。

中國就業·分配論壇:主要刊登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所面臨的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成果,以期在深入了解問題所在的基礎之上,尋求解決中國就業、收入分配問題的方案。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論壇:主要刊載中國區域發展、區域性經濟結構以及區域發展比較研究的學術論文。

中國農村經濟論壇:主要刊載有關中國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問題的理論探討、政策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成果,以期加快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并使其成為政府了解中國鄉鎮企業的紐帶和橋梁。

中國產業發展論壇:針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等現實狀況,本欄目著重關注有關中國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產業發展的前景分析、國家產業管理體制改革和政策的調整等方面研究成果。

工商管理理論論壇:結合中國工商管理的實際狀況,以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為主,著重研究、探討切實符合中國工商企業管理實際的管理理論、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

中國上市公司研究:以中國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中國上市公司的管理體制、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的關系等方面問題,以求全面、準確掌握中國上市公司的發展狀況,促進中國上市公司的健康、持續發展。

中國工商管理評論:以中國企業管理的案例分析形式,探索、總結、推廣符合中國企業管理實際的經營理論與經營戰略、組織結構與組織行為,以及管理方法等。

 

投稿須知

1、論點明確,文字精煉,論據充分,數據可靠.每篇論文(含圖、表)一般按各刊物要求不同而不同,但必須依次包括:文題,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及郵編,中文摘要,關鍵詞(3~8個),中圖分類號,英文摘要和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文稿首頁請在地腳處注明:第一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學歷、職稱、主要研究方向、E-mail;資助基金項目(若有的話,并注明項目號)。

2、文題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正文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確。

3、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為宜。摘要分為三種: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報道-指示性摘要.報道性摘要側重寫本項研究的最具價值和創造性的結果和結論,指示性摘要主要寫研究的方法、手段及研究的方向、內容范圍,報道-指示性摘要則介于兩者之間.研究性論文應寫成報道性摘要或報道-指示性摘要,少數綜述性論文在不便于寫成報道性摘要時才考慮寫成報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

4、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對應(即應為譯文),包括文題、作者姓名(漢語拼音)、作者單位、摘要正文、關鍵詞。

5、圖、表要精選,切忌圖、表、文字間的重復.表格須有表序和表題,插圖須有圖序和圖題,圖和表在正文文字中必須有所指向(如引用,如"見圖1"或"見表1"),一般緊隨所提到的文字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