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社會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9 11:59: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誠信社會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誠信社會論文

誠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文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誠信內容

(一)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主體不可或缺的品格

中國傳統文化詳細說明了誠信的作用,這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道德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中主要內容是誠信。誠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即誠實守信,誠實是指保證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實事求是、不任意夸大或者縮小事實;守信是指遵守契約,不投機取巧。這就需要經濟活動主體做到誠實待人。在市場經濟中最根本的經濟關系為信用,是社會生存發展的根基,缺乏信用,將無法維系社會正常運轉。

(二)誠信保障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第一,信用信息能夠確保市場充分發揮效率,在不確定性中促使經濟主體節省成本,保障或者增加收益,有效延續市場經濟活動和交易。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大量出現了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自然形成了不確定性與市場風險,扭曲了經濟主體,降低了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第二,信用管理制度可以延長博弈過程和時間,避免出現潛在欺詐問題,確保市場積極發展。經濟主體在市場經濟中追求最大化的利益目標,在信息不對稱或不完全的狀況下,假如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對其限制,則在交易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欺騙行為。實際上,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與交易在市場經濟中不斷進行博弈。在博弈有限的數量中,假如經濟主體擔心將會是最后一次交易,都不敢信任對方,那么就不會存在信用關系。因此需要構建自行履行的信用管理制度進一步對交易進行約束,幫助經濟主體可以自行塑造信用形象和交易對方之間的信用關系。第三,信用管理機構的社會化信用服務行為,確保了有序實行各種經濟活動和交易,保證市場經濟的運作效率。信用管理機構利用將專業化的防范風險和處理信息提供給市場經濟主體,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程度,節約了信用交易所需的成本,延伸了博弈過程,拓展了市場規模。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缺失誠信的危害

查看全文

信用建設政府先行發展誠信社會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政府誠信”概念界定;政府誠信缺失及其主要表現;構建誠信政府的路徑選擇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興、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實施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堅持誠實守信的原則、基于道德自律的政府誠信、政府工作人員應該真誠地制定法律和作出決定、命令、當前各地方政府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發生了種種嚴重缺乏誠信的現象、政策朝令夕改五百萬投資打水漂汽車站更加混亂、透明行政公共危機考驗政府誠信、公務員濫用職權與政府誠信、強化政府官員的誠信意識、推進公務員承諾制度、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堅持政府科學民主決策、建立政府信用考評機制、透明行政,完善政務公開制度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當前,“誠信”問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充滿誠信氛圍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誠信”包括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和個人誠信等。如果說整個社會信用體系是一座金字塔,那么政府誠信就位于金字塔的塔頂。由此足見政府誠信的重要性。社會要成為一個誠信的社會,那么政府首先要做好守法誠信的典范,信用建設須政府先行。本文將首先界定政府誠信并力陳其重要性,再借助幾個典型的案例來分析政府誠信缺失的表現、原因及對策。最后總結構建誠信政府的措施。

關鍵詞:誠信;誠信缺失;誠信政府

“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興”。誠信問題歷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今中國,社會上出現了不少缺乏誠信的現象。種種不守信的個人行為、政府行為、企業行為的發生都不利于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的構建。而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核心,社會要成為誠信的社會,政府首先要做好守法誠信的典范。

一、“政府誠信”概念界定

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誠”即內外一致,“信”即言而有信。誠信結合在一起就表明誠懇厚實、有信無欺、坦誠相待。誠信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在實踐中逐漸發展而來的產物,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自古以來就將誠信品德作為為人處事成大業的最基本信條。在當今誠信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規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重要基石。

查看全文

三維誠信機制降低農戶貸款違約率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農村小額信貸誠信的現狀分析;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借貸雙方的信用博弈分析;“三維”被迫誠信機制的構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小額信貸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我國的小額信貸工作從1993年開始試點、農村小額信貸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農村小額信貸中農戶與農信社之間存在著的信息不對稱、“囚徒困境”分析、小額信貸的初衷,農戶自己還有h的利得、“相機選擇”分析、農信社在發放貸款時,都是假定貸款農戶是可信的、地方政府推行各種小額信貸政策,支持、幫助農信社開展各項正常的金融活動、農信社經辦小額信貸政策,并委托貸款業務委員會對貸款農戶進行監督和管理、農戶可申請小額貸款,但負有償還貸款的義務等,具體請詳情見。

論文摘要:從誠信缺失的角度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博弈分析,并建立了迫使農戶還貸的“三維”誠信機制。農村小額信貸在幫助貧困農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農民的誠信意識比較淡薄,償貸意識不強,致使貸款違約率居高不下。

論文關鍵詞:小額信貸;誠信缺失;博弈;誠信機制

小額信貸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作為一種新型扶貧模式在一些國家取得了成功,尤其以孟加拉國的Grameen銀行為典范。它是農信社根據農戶的償還能力、信用程度、貸款用途而發放的額度相對較小的一種貸款,實行“一次核定,隨用隨借,余額控制”的辦法。其本質上是一種信貸方式,屬于自然人貸款,不是企業貸款,對農戶的自有資金沒有嚴格的比例規定,主要以農戶的信譽和償還能力為依據來發放信用貸款。但由于農戶和農信社之間信息不對稱,致使貸款償還率不盡人意,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也面臨挑戰。

一、我國農村小額信貸誠信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小額信貸工作從1993年開始試點,1996年進行擴展,1999年全面推行,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對農信社發放低息支農再貸款,由農信社以優惠的利率再貸給農民。農村小額信貸在我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在幫助貧困農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止到2006年,各項農村小額信貸累計發放1766億元,惠及貧困農戶5745萬戶,約占全國農戶總數的1/10.

查看全文

漫談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及策略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考試作弊、畢業論文抄襲、偽造貧困證明騙取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違約、求職簡歷造假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些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令人擔憂,作者列舉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從社會、高校、家庭等多方面分析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對策。

關鍵詞:誠信誠信缺失表現原因對策

誠信的含義是什么?孔子在《論語》中做了闡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里的“信”就是信實、誠篤的品德。后來朱熹曾寫道:“信者,言之實也。”“誠者自然,信是用力,誠是理,信是心,誠是天道,信是人道,誠是以命言,信是以性言,誠是以道言,信是以德言。”概言之,即“誠是自然的實,信是人做的實。”中國人恪守的“仁、義、禮、智、信”中,信占其一,足可證明言必行、行必果及誠實守信一直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作為中國的優良傳統一直在傳承,而且在當今社會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誠信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然而作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誠信方面出來很多問題。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大學生誠信缺失主要集中體現在學習方面、經濟方面、為人處事方面、就業求職方面等。缺乏誠信對于大學生的成才極為不利。

1.學習方面誠信缺失

查看全文

高校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及措施

誠信的含義是什么?孔子在《論語》中做了闡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里的“信”就是信實、誠篤的品德。后來朱熹曾寫道:“信者,言之實也。”“誠者自然,信是用力,誠是理,信是心,誠是天道,信是人道,誠是以命言,信是以性言,誠是以道言,信是以德言。”概言之,即“誠是自然的實,信是人做的實。”中國人恪守的“仁、義、禮、智、信”中,信占其一,足可證明言必行、行必果及誠實守信一直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作為中國的優良傳統一直在傳承,而且在當今社會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誠信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然而作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誠信方面出來很多問題。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大學生誠信缺失主要集中體現在學習方面、經濟方面、為人處事方面、就業求職方面等。缺乏誠信對于大學生的成才極為不利。

1.學習方面誠信缺失

(1)考試作弊。從國家教育部到高校對學生考試做出了嚴格的制度規定,但是學生考試作弊的現象屢禁不止。作弊手段推陳出新,從打小抄發展到手機、隱形耳機等先進的現代化工具傳遞答案,作弊呈現多元化、現代化、盈利性等特點。學生考試作弊給高校的考風考紀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2)學術抄襲。學生的畢業論文及老師布置的論文作業,不是認真收集資料,運用所學自己知識寫出的原創,而是“鼠標加鍵盤”在網絡上東拼西湊的“大雜燴”,更有甚者直接將別人的論文換個名字,當做自己的論文來敷衍老師。這種創作方法使論文寫作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同時抄襲之風嚴重影響高校的學風建設。

查看全文

構建和諧社會的誠信底蘊淺議論文

論文摘要:在傳統文化中誠信有著重要的涵義和作用,先哲們對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然而,現代社會卻存在著嚴重的誠信危機,嚴重危害了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加強誠信建設,通過思想教育樹立誠信光榮的價值觀;用法律法規強化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誠信監督體系;提高政府公信度和黨員干部的表率性。總之,在現代社會誠信危機的情況下,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是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論文關鍵詞:誠信社會道德和諧社會

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黨的十七大也提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弘揚中華文化,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誠信有著重要的含義和社會功能,對我們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思想

(一)傳統文化中誠信的含義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誠”與“信”往往具有極相同的意義,因此常被互換使用,以誠釋信,以信釋誠。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誠,信也。”“信,誠也。”

查看全文

財會誠信與信息失真辨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誠信信息作用因素分析

【論文摘要】文章從信息時代的特征、信息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矛盾運動過程、信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等方面探討了信息的運行規律及信息失真、失落的成因,希望以此能夠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共同解決社會失信問題,重構誠信社會,這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基礎條件。信息時代,是指信息產業得到極大發展,信息產品日益豐富,人們被淹沒在各種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在社會經濟運行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越來越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在信息缺失的情況下,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人們的正常生活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信息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豐富和方便著人們的生活,然而信息的失真和混亂也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損害,尤其是它對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對社會誠信和道德體系的瓦解作用非常大,如不高度重視認真解決,一旦造成不良后果,修復危害可能要花費數十倍的時間和精力。

一、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

人們曾經以生產工具為標志來劃分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場手工業時代、機器大工業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如果說信息首先是一種基于技術的生產工具的話,顯然信息時代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發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態,它不僅是生產工具,而且是軟化了的生產工具,會滲透在各種生產工具中發揮作用,滲透在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發揮作用,其作用和功能遠遠超出了人類社會截至目前創造出的所有的“生產工具”。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創新,人類社會才從農業經濟時展到工業化經濟時代(前期、中期、后期),進而發展到知識經濟時代。

關于經濟發展階段,羅斯托在他的《經濟增長階段》(1960年)一書中,吸收了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發展階段劃分法、熊彼特的“創新”學說、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分析、哈羅德—多馬模型等理論和方法,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大規模高消費階段,1971年又補充了第六個階段,即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其中第三和第六階段是社會發展的兩次突變,是最有意義的階段。從主導產業轉移引致的產業演進規律角度,人們將其分成七個階段,其中第七個階段就是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階段。

知識經濟的觀念和理論形成與經濟發展階段理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早在1959年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就從勞動力的角度分析了“知識勞動者”將取代“體力勞動者”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后來又提出了“知識社會”的概念;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費里茨·馬克盧普在《美國知識的生產與分配》一書中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對信息在經濟中的巨大價值進行了深人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波拉特以其博士論文為基礎向美國商業部提交了題為《信息經濟》的報告,奠定了信息經濟的理論基礎。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在《兩個時代之間—美國在電子技術時代的任務》一文中提出“電子時代”;其后隨著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經濟學》、美國霍肯的《下一代經濟》等論著的相繼問世,一場“信息經濟”、“信息社會”、“信息時代”、“信息革命”的熱潮在世界興起;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1980年、奈斯比特1984年在他們風靡一時的《第三次浪潮》和《大趨勢》一書中分別提出了“超工業社會”、“后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并認為信息社會里知識是最主要的因素;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了“知識經濟”概念,其后研究日多,提出了很多相關的新概念,尤其是19%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報告中正式使用“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economy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一詞,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1998年版《發展的知識》(knowledgefordevelopment)更是提出了一連串的新名詞,強調知識和信息的經濟作用,為世界廣泛認同和使用。

查看全文

社會信譽和信息失真辨別分析

【論文關鍵詞】社會誠信信息作用因素分析

【論文摘要】文章從信息時代的特征、信息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矛盾運動過程、信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等方面探討了信息的運行規律及信息失真、失落的成因,希望以此能夠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共同解決社會失信問題,重構誠信社會,這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基礎條件。

信息時代,是指信息產業得到極大發展,信息產品日益豐富,人們被淹沒在各種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在社會經濟運行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越來越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在信息缺失的情況下,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人們的正常生活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信息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豐富和方便著人們的生活,然而信息的失真和混亂也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損害,尤其是它對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對社會誠信和道德體系的瓦解作用非常大,如不高度重視認真解決,一旦造成不良后果,修復危害可能要花費數十倍的時間和精力。

一、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

人們曾經以生產工具為標志來劃分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場手工業時代、機器大工業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如果說信息首先是一種基于技術的生產工具的話,顯然信息時代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發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態,它不僅是生產工具,而且是軟化了的生產工具,會滲透在各種生產工具中發揮作用,滲透在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發揮作用,其作用和功能遠遠超出了人類社會截至目前創造出的所有的“生產工具”。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創新,人類社會才從農業經濟時展到工業化經濟時代(前期、中期、后期),進而發展到知識經濟時代。

關于經濟發展階段,羅斯托在他的《經濟增長階段》(1960年)一書中,吸收了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發展階段劃分法、熊彼特的“創新”學說、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分析、哈羅德—多馬模型等理論和方法,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大規模高消費階段,1971年又補充了第六個階段,即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其中第三和第六階段是社會發展的兩次突變,是最有意義的階段。從主導產業轉移引致的產業演進規律角度,人們將其分成七個階段,其中第七個階段就是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階段。

查看全文

公務員道德建立誠信政府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在當前物欲橫流,充斥著各種誘惑的社會中,誠信缺失已然成了一個嚴峻的社會性問題,面對各種金錢利益上的誘惑,有多少人能夠秉持道德正義做到無愧于心。尤其是在政府公務活動中,政府公務人員作為人民的公仆,又應該怎樣去行使好自己的職責,真正做到無私地為人民服務?文章擬從行政倫理的角度,以公務人員的道德素質建設為基點,來談論公務人員道德素質的建設對建立誠信政府的重要性。

論文關鍵詞:誠信政府價值觀道德規范

“誠信缺失”是現代社會一個怎么也揮之不去的話題!它之所以如此,既是因為誠信是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之必須,也是因為誠信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如此的匾缺。上至大學教授的學術造假,下到青年學生的考試舞弊;從街邊小吃中的蘇丹紅,到超市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從體育賽事的暗箱操作,到運動員興奮劑丑聞等等,社會各行業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誠信缺失問題。同樣,我國政府機構的官員對廣大群眾的服務也存在著誠信缺失等現象。面對當前這樣嚴峻的情勢,建立信用政府,執守誠信美德是我國在處于改革開放之后的社會轉型時期建立“誠信社會體系”的當務之急,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

我國從古代社會起就非常重視“人”這個概念。時至今日,“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被視為事情成敗之關鍵。學者列納德·懷特(LeonardWhite)曾說“若要使政府取信于民,倫理規范必不可少”。在政府工作中,政府公務人員作為連接政府和百姓的特殊“人”,其倫理道德的建設是建立倫理規范的重要環節。與行政倫理相關的理論之“美德倫理學”也主張先要考慮:“我應該做個怎樣的人?”而不是“我應該做些什么?”由此看來,大至社會的典范領袖,小至政府的普通公務人員首先就應該對自身道德素質嚴格要求,而后再做公眾的楷模榜樣。以達到孔子所說的,要先修身齊家才能夠再治國平天下。

談及“修身”,也就是公務人員道德素質的培養,就不得不先談及“價值”這個概念。很大程度上來說,價值觀是一個人道德素養水平高低的基石。不同的價值觀念會導致不同的行為。價值和公共行政關系重大。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可以幫助行政官員加深對人或事的理解,可以幫助行政官員解釋某一事件的結局,可以為行政官員在具體行動時提供一般性指導原則。然而價值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而是一種社會化過程。也就是說,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價值在不斷地被灌輸的過程。對于政府行政人員來說,政治價值、經濟價值、專業價值、社會價值和官僚價值對其行政道德有很大的影響。然而由于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不同,每個人“被社會化”之后所形成的價值觀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并不能保證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合乎倫理的價值觀指引。在這種情況下“誠信缺失”等現象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誠如伍德羅·威爾(WoodrowWilson)所言:“人性的善化并不能保證在公共領域中自然而然地生成有道德的行為”。“人性善化”尚且如此,那么,在今夭這樣物欲橫流,充斥著各種誘惑的社會中,個體的不同價值觀念導致個體不同的行為的情況下,一套合乎倫理的行為準則對于公務人員日常行為的規范就顯得尤其重要。

可以這樣認為:政府公務人員道德規范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對其行為進行約束,是其道德素質培養的準繩。道德規范源于道德生活和社會實踐,又高于道德生活和社會實踐。社會中廣大人民群眾也i意相信,他們的公仆所遵循著比其他領域里的人所奉行的更高的道德準則。所以政府公務人員接受公眾的委托,執行政府的公務必須要公正無私,誠摯熱情,稱職勝任。由此說來,一套合乎倫理的政府公務人員的道德規范的價值不在于僅僅抓幾個貪污腐化的“腐朽之徒”,也不在于僅僅可以引導其行政行為,其最終價值在于把民主的價值發揚光大,在于不斷地提升公眾對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查看全文

社會誠信機制對當代的啟示詮釋

論文關鍵詞:傳統社會現代社會誠信社會機制

論文摘要:誠信是任何社會都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規范。在我國傳統社會特定的背景下,誠信成為社會普遍遵守的行為規范,這是與傳統社會的熟人社會背景、系統而具體的道德規范、一元的儒家文化價值觀等密不可分的。面對當今的社會誠信問題,我們應該通過借鑒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加強合理的制度建設和弘揚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等途徑,建立我國當代社會的誠信機制。

“誠信”,顧名思義就是誠實守信,就是格守信義、信用和信譽。它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當今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規范。可以說,現代社會是誠信經濟的社會。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和要求,也是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我們如果正視社會現實,就不難發現當今社會存在較為普遍的社會誠信缺失問題。筆者通過借鑒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設想我國當代社會誠信機制建立與完善的途徑。

一、我國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誠信的傳統,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把“信”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信”既是做人和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治理國家的倫理手段。上自約束皇帝的“君無戲言”,下至約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這些都是誠信這一要求在當時的具體體現。誠信己經成為傳統社會的一種道德風尚并且代代相傳。

我國傳統社會之所以能夠奠定比較牢固的誠信基礎,主要原因有三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