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之談

時間:2022-02-28 10:29:00

導語:經驗之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驗之談

“經驗”之談

某日,看到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草帽。有一次因為太累了,就在一棵樹下睡著了。等他醒來時,手中僅有一頂草帽。他一看,原來是被一群猴子拿去玩了。他想盡一切辦法想讓猴子把草帽還給他,可猴子就是不理他,甚至還模仿他生氣的樣子。這時,商人靈機一動,既然猴子能模仿我生氣的樣子,說不定也能模仿其他的動作。于是,他把手中僅有一的頂帽草往地下一丟,沒想到猴子也學著他把草帽丟到地上,這樣商人輕而易舉地就拿回了草帽。之后,他又試了幾次都屢試屢中,于是就把這個經驗告訴了兒子。后來,他的兒子在賣草帽時果然遇到了同樣的事。他想起父親的教誨,也把草帽丟在地上,可沒有一只猴子理他。他再試了一次,這次突然跑出一只老猴子,撿起草帽戴在頭上,并開口對年青人說:“小伙子,現在都什么年代了,連猴子都開口說話了,你還用那老一套!”這則小故事寓含著這樣一個道理:經驗主義要不得,它有時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什么是經驗?通俗地說就是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人們獲得經驗的途徑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直接獲得即指自己在某一環境中、某一條件下通過實踐而總結出來的能夠指導以后工作的知識或技能。如這則小故事商人所獲得的經驗屬于此類。另一種是間接獲得即通過書本、媒介、別人的的傳授等途徑所學到經驗。如這則小故事中商人的兒子從其父親那所學到經驗即屬于此類。不管人們獲得經驗的途徑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經驗可以在某個階段、某個時期、某一客觀環境和條件下對我們的事業、工作、生活和學習具有指導意義。畢竟這些經驗是從實踐中產生和總結出來的,“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道理。但這些真知灼見、這些經驗并不是可以管長久、管一生一世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實踐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說它相對是由于實踐自身具有歷史局限性。實踐總是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不免受到這種條件的限制,既然實踐存在局限性,那經驗就可攵恕D敲矗諳質瞪詈褪導使ぷ髦校降資鞘裁叢蛉夢頤淺晌字埽坑誥櫓饕澹烙詿車乃枷搿⒛J膠頭椒兀吭蚴嵌嚳矯嫻模收咭暈饕幸韻錄傅悖?/P> 一是錯把經驗當真理。很多同志片面或錯誤地理解經驗是前人或是自己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經驗就是真理。殊不知,這些同志都犯了實用主義的的錯誤。誠然,某些經驗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可以轉化為真理,如我們說“真金不怕火煉”就是一條真理,不過絕大多數經驗是不可能轉化為真理的。其實,把經驗當作真理的同志只是陷入了一個邏輯推理的怪圈。他們以為經驗是有用的,有用的是真理,因此經驗就是真理。根據邏輯學的有關原理我們知道,“經驗是有用的”是一個有效判斷,而“有用的是真理”是一個無效判斷,因為它是實用主義的謬誤,所以,它推斷的結論是錯誤的,這正如1×0=0是同樣的道理,它的結果不可能變成1。

二是不敢打破常規,迷信權威。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是中庸,要求人們中規中矩,不能偏左,也不能靠右。這使很多同志不敢打破常規,不敢向權威挑戰,不敢反對本本和教條式的經驗。因為不敢,所以就相信,甚至懼怕。認為只要是上級總結出來的經驗都是好的,是領導的講話都是經驗之談,是前人的經驗都要全部借鑒和吸收。而這又剛好迎合了某些不想思考、懶于思考的同志的口味。筆者并不是要把經驗一棍子打死,而是以為不管是權威也好,領導的傳經送寶也好,前人的經驗教訓也好,或是某些在生活中已成為真理的實事也好,都要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此時此地的客觀因素加以區別的分析、吸收、借鑒。如果把別人所有的一切都拿來用之,那就成了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主義”了。我們的黨之所以能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正是因為不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思想全部“拿來”,不神化,不迷信權威,而是善于從其中吸收精華,跳出本本和教條式的經驗的束縛,結合中國的國情,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用來指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三是不善學習。由于不想學、不懂學、懶得學,所以對前人的經驗只懂得生搬硬套,只求有,不求新,只注重“經驗”的落實,不注重效果的落實。可以說,這樣的經驗主義在某些地方大行其道。像此則故事中商人的兒子,就是因為他不善于學習,甚至可以肯定他根本就沒有學,忽視了時代的變遷,知識的更新。在他的那個年代,一定有許多種比他父親那套好得多的對付猴子的方法,而他卻只局限于其父親的老一套,要知道連猴子都懂得學習新知識,都懂得說人話了,他怎么能奢望猴子把草帽還給他呢?可想而知此君愚昧落后到何種地步。我想如果他稍微學一點新知識,掌握一些新的經驗和技巧,也就不會落到連最后一頂草帽都丟掉的田地。

四是輿論新聞的負面影響。現在的新聞媒體高度發達,傳播面廣,信息量大。因為工作的需要,一些好的經驗、做法或現場會經常見諸媒體和報紙,這使一些急功好利之徒有機可乘,把別的單位的做法不加思索的搬到本單位,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最后這些花架子搭不上架,爛泥糊不上墻,結果是勞民傷財,百姓怨聲載道。所以說,經驗主義有時害死人。而造成這種被動局面,輿論新聞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那么,怎樣才能辯證地看待經驗,真正做到結合實情,總結出有利于黨的建設、國家事業的長遠發展建設的新鮮經驗呢?

首先,要有創新精神。江主席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段話精辟地概括了創新的科學內涵。經驗是我們在某個階段、完成某項任務等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事物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時代是不斷進步的,要想使現有的經驗繼續指導我們的實際工作,就必須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的規律,摒棄舊的、阻礙事物發展的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從舊的體制和模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把經驗放到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和時代不斷前進的大環境中去檢驗,這樣的經驗才有活力,才能經久不衰。創新還需要有敢闖、敢“冒”的精神。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講道:“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如果我們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腳,優柔寡斷,不敢闖,不敢“冒”,就走不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路來。部隊建設要發展,要實現“兩個確保”的目標,要完成新形勢下的新任務,就必須有創新精神,積極進取,完善和總結出適合經濟建設的新鮮經驗。

其次,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經驗在實踐中的指導地位。任何經驗都是在具體的生產、生活、管理、學習、工作中總結出來的,而這些具體的社會活動和實踐又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這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理所當然,經驗也必然會隨著這些具體的社會活動和實踐而發展變化,此一時的經驗不一定能指導彼一時的工作,此一地的方法不一定適應彼一地的要求,甲公司的管理模式不一定對乙公司有用。在實踐中,要注意把客觀條件與主觀的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用辯證的態度對待經驗,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經驗在實際工作所遇到的具體問題。

再次,要加強學習。工作中沒有創新意識,目光短淺,只懂繼承,不懂發展,從而使工作出現被動局面,甚至倒退,關鍵的一點就是我們不善于學習。首先我們要懂得學什么、怎樣學。學習當中,不僅要從書本中學,從前人總結的經驗中學,更重要的是要在社會生產和實踐中學,從身邊的點滴中學;學理論,學文化知識,學技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知識底蘊。這樣才能做到博采天下之眾長,補己之短,做到“厚積而薄發”,從而產生創新的靈感、經驗的火花。第二要做到勤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說一個人不學習就會迷茫。一旦我們的思想和認識陷入迷茫的境地,就會失去方向,就會無所適從,就不會有創新,就不會總結出新鮮經驗。因此,在實際工作和學習中,一定要勤于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多打幾個問號,這樣的學習才有心得、有收獲。第三要做到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就是應用。而且只有通過在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中的檢驗,才能證明所思所得是否有用,是否可以變成新的經驗,是否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如果只做一個泛泛而談的理論家,而沒有實際的行動,那么所有的理論都是空談,即使再好的經驗或做法也無法付諸實踐,這樣的學習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目前,國際國內形勢嚴峻,恐怖勢力猖狂,社會治安不穩定因素增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我們只有善于學習,善于借鑒和吸收,善于跳出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框框,立足現有的經驗和條件,從自己的實情出發,勇于開拓和創新,善于在解放思想中創造新鮮經驗,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它真正成為我們黨、國家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