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產能數據分析

時間:2022-03-07 11:16:00

導語:發改委產能數據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改委產能數據分析

20*年以來,中國經濟中出現了以往少有的所謂經濟過剩現象。一時間在中國,商品過剩、產能過剩、貨幣流動性過剩、外匯過剩,甚至大學生過剩等輿論四起,加上早已存在的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使經濟界、理論界普遍感到莫衷一是,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究竟怎么了”的疑問。

根據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統計資料,在現有產能過剩行業中,只有極少數行業投資增長有所回落,其他多數行業投資沖動依然強烈,其投資增長幅度仍然遠遠大于已經很高的城鎮投資總體增速。如20*年前5個月,銅冶煉投資同比增長78%,煤炭投資同比增長64%,紡織投資同比增長45%,汽車投資同比增長39%,鋼鐵與電解鋁行業已連續數年分別以40%、50%的速度增長,目前仍在繼續。由于經濟高速增長,目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還沒有為市場所完全感受,但隨著經濟的平穩回調,這一問題會更明顯地突出出來。

一、當前我國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

1.鋼鐵行業:2010年剩余產能約2.5億噸。

據統計,幾經整合,目前我國鋼鐵企業共有870家。據保守計算,20*年底的產能總量如下:從需求來看,我國近期粗鋼表觀需求為3億噸左右,2010年為3.2億噸左右,如按在建和擬建項目匡算,煉鋼產能約超過實際需求1.5億噸以上。

另據國家發改委資料,20*年底我國煉鋼能力已達4.7億噸,在建能力和擬建能力為1.5億噸,2010年將達6億噸以上,而預計表觀需求量,最高約為3.5億噸,剩余產能約為2.5億噸以上。

問題還在于,目前中國鋼鐵行業產能中,技術落后、能耗過高、污染環境的落后產能比重很高。據國家發改委數據,目前4億噸的鋼鐵產能中,3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爐產能約有1億噸,占煉鐵總產能的27%,20噸及以下的小轉爐和小電爐產能為5500萬噸,占煉鋼產能的13.1%。

而且這些落后產能主要集中在華北、華東兩地區,其中,華北地區落后煉鐵產能占全國60%,落后煉鋼產能占全國36.5%;華東地區落后煉鐵產能占全國21%,落后煉鋼產能占全國23.3%,需要淘汰的任務十分繁重。

2.煤炭行業:2010年潛在產能過剩將達4億噸。

據預測,20*年國內煤炭總需求為21.7億噸,出口8000萬噸,表觀需求總量約為22.5億噸,產能剩余在1.5億噸~2億噸。

按照我國經濟發展情況預計,今后幾年我國煤炭需求總量增長將會日趨平緩,可望保持在24億噸上下。但據國家發改委預測,目前仍有一批新建和改建項目正在建設中,如果建成,到2010年,煤炭產能將達到28.6億噸。煤炭行業潛在產能總量過剩將達4億噸以上。

問題同樣在于,在現有我國煤炭行業中,小煤礦比重嚴重過大。2004年整頓前,我國共有小煤礦2.3萬個,占全國煤礦總數88.9%,平均單井規模僅為4.2萬噸/年產,全國煤礦從業人員超過552萬人,人均年產煤炭不足400噸。規模過小,技術與管理落后,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問題突出,且安全設備缺失。第一階段關閉了近6000個“問題礦”,尚有1.7萬個小礦,今明兩年再關閉7000個“問題礦”,小煤礦總數需控制在1萬個以下。

3.電力行業:未來潛在產能也將出現明顯過剩。

20*年底,我國電力行業發電總裝機容量達50841萬千瓦,其中火電38413萬千瓦,占75.6%;水電11652萬千瓦,占22.9%;核電685萬千瓦,占1.35%;風電、太陽能電比重很小。因此,電力產能結構嚴重偏重于火力發電,是我國電力產能結構的重大缺陷。此外,我國電力行業的裝機結構不盡合理,小機組裝機比例偏高,2004年底全國小機組總規模達8600多萬千瓦,其中0.6萬千瓦~5萬千瓦火電機組有3796臺,裝機規模為4666萬千瓦。在20*年的整頓中,處置了4283個項目,停建3400萬千瓦規模,盲目擴張勢頭有所遏制。

但20*年以來,電力產能投資又有反彈。據有關專家估計,如在建、擬建項目繼續投資,未來幾年將有5億千瓦裝機容量投產,屆時我國電力產能將達10億千瓦。我國發電量2003年增長14.8%,2004年增長13.6%,20*年增長13.3%,20*年預計增長12%。隨著增速逐步趨緩,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進一步落實,電力彈性系數將逐步下降。照此推算,我國經濟今后若干年如保持8%~9%的增速,電力行業的潛在產能也將出現明顯過剩。

4.電解鋁行業:近期產能過剩、產量過剩問題同時存在。

20*年我國氧化鋁生產能力為890萬噸,電解鋁生產能力達1070萬噸,鋁加工能力710萬噸,電解鋁生產總量為781萬噸,產能平均利用率為75%左右。出口未鍛軋鋁132萬噸,鋁加工材產量594萬噸。據資料顯示,近期電解鋁的表觀需求量為720萬噸左右,電解鋁產能過剩、產量過剩問題同時存在,產能大量閑置。

問題在于,在現有電解鋁行業中,企業分散、規模過小,平均每個企業年產量僅為7.4萬噸。年產10萬噸以上企業僅占28.3%,而年產20萬噸以上企業只有9家。2004年通過清理整頓,淘汰了40家工藝落后、耗能大、成本高、自焙槽生產企業,停產規模約120萬噸。清理違規項目23個,停建緩建項目總能力達247萬噸。但從20*年起,新開工項目再次反彈,目前仍在續建電解鋁項目11個,建設總產能為112萬噸,另有擬建項目10個,建設總產能約140萬噸,按此預測,20*年電解鋁總生產能力將達1160萬噸,2007年總生產能力將達1250萬噸,2010年總生產能力將高達1300萬噸。由于國內需求總量有限,鋁土資源保障程度不足,氧化鋁需大量進口,而原料價格猛漲,并且電解鋁是高耗能產業,出口鋁屬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因此控制電解鋁產能的擴張、解決電解鋁產能過剩問題尤為重要。

5.汽車行業:目前生產能力已超過實際需求300萬輛。

汽車行業是我國一個正在發展的新興產業,近幾年來,產能擴張問題非常突出。

據統計,20*年底,我國仍有近120家整車組裝企業,我國汽車行業總生產能力1000多萬輛。按目前市場需求600多萬輛計算,生產能力已超過實際需求約300萬輛。另據了解,目前各地仍在紛紛上馬汽車項目,在建項目產能為220萬輛,擬建汽車生產能力約為800萬輛。按此,到2010年,我國汽車行業的生產能力將達1600萬輛~2000萬輛。盡管目前汽車產銷率較高、庫存較少,但從發展趨勢分析,生產能力仍明顯超出了市場需求量。在過剩產能中,目前汽車行業生產能力閑置最突出的是廂式車、倉柵式運輸車、改裝車及專用車制造的生產能力。

問題還在于,目前我國汽車行業散、小、低的問題同樣突出,真正自主品牌、成規模、大批量生產不多。總體上看,目前汽車生產能力仍呈現“萬國生產體系”狀態。

此外,據統計,我國鐵合金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將長期低于50%,焦化行業20*年產能剩余率將達24%,電石行業現有生產能力超出實際需求1倍,民用航空業、海綿鈦等行業同樣存在投資擴張過快、潛在產能可能過剩的問題。

二、當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特點與成因

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并不是我國經濟運行中的新問題。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代有過,改革開放以后也曾發生過。但是,當前我國經濟中出現的產能過剩,的確具有新的特點和新的原因。

(一)當前中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特點1.在現有產能過剩行業中,技術先進的產能與技術落后的產能同時并存,而且許多行業技術落后產能的比重,遠遠高于先進產能,明顯地表現出行業內產能結構性缺陷,非常明顯地反映出是一種低水平產能過剩。

2.在現有產能過剩行業中,企業的集中度普遍較低,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規模小而散,行業內現有生產能力總體大而不強,帶有非常明顯的分散性,而且大多數新產能的擴張,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短期性特點。

3.在現有產能過剩行業中,大多數過剩產能屬于高耗能、高污染性生產能力,明顯地影響整體能耗降低和環境狀況的改善,而且由于現行機制作用,往往優不能擠劣,并時而出現落后產能死灰復燃、以劣擠優的情況。

4.在現有產能過剩行業中,企業行為明顯地受制于地方保護主義和體制性約束,生產能力的擴張不考慮國內資源的承載能力,過度依賴進口資源和產品出口,存在明顯的戰略性經營風險。

(二)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問題的背景

一是在我國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且進入重化工業加快發展的特殊階段發生的,此時能源與基礎原材料行業成為搶手行業。

二是從1998年開始,國家連續多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國家級甚至世界級大型項目紛紛上馬的背景下發生的,能源與基礎原材料行業需求猛力增長。

三是在我國新的開放形勢下,以及前幾年強烈“反緊縮”政策實施后出現整體經濟水平大提升、經濟周期處于上升期發生的。許多產能過剩行業的產品,國際國內需求猛增,價格猛漲,市場誘惑十分強烈。

四是在我國所有制結構出現重大變化,民營經濟開始趨強,投資的自主增長機制確立,民營投資積極性出現前所未有的釋放的情況下發生的,部分行業新增產能投資的自發性增強。

五是在許多地方政府部門強烈追逐GDP增長,把發展第二產業尤其是工礦業作為“發展經濟的生命線”的大氛圍下發生的,出現了明顯的思維粗放、門檻過低和結構偏重的傾向。

從對我國部分行業當前出現的產能過剩的特點以及出現產能過剩的大背景的研究來看,可以認為,當前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出現的新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是在解決物質產品豐富過程中帶來的問題。

同時也應看到,目前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不僅僅是一般的、簡單的生產能力與實際需求之間脫節問題,它蘊含著我國經濟運行中許多深刻的、在發展中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在某些方面,是我們缺乏前瞻性、總體規劃不到位和體制關系沒理順造成的。

現實也充分證明,目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也有非市場化投資沖動和信息不對稱等非市場因素的影響,是相關政策不到位或不作為的結果。因此,目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的產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需要綜合治理,分類處置,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