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投資研究
時間:2022-03-07 11:20:00
導語:新農村建設投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作為拉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生力軍,為實施新農村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動力支持。
一、修武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發展現狀
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作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拉動農村經濟增長的動力,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巨大。“*”以來,修武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全縣上下掀起了新農村建設高潮,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正進入前所未有的高增長階段。
(一)農村固定資產總量不斷擴大,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加,生活質量逐步改善.
1、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總量持續增長,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修武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多予”和減負,減免了農業稅,積極落實國家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最低保護價收購等扶持措施,使農民直接受惠于黨的政策,深受農民群眾的擁護。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特別是20*年以來,修武縣委、縣政府積極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投資力度,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20*年,全縣農村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7948萬元,同比增長64.3%;其中農村非農項目投資39108萬元,占農村投資的57.6%,同比增長151.7%。
2、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作用于不同的產業領域,使農民收入進一步增長,生活質量逐步改善。
自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修武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悄然發生變化,非農戶投資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農戶和非農戶在不同的投資領域里各自發揮作用,有效地促進了農業與非農產業經濟的協調發展。20*年,修武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中,非農戶投資所占比重由20*年的37.7%大幅提高到57.6%,修武非農戶投資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顯示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對農村固定資產的快速增長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修武農村內部形成的農業與非農產業投資結構比例,反映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實際變化過程,為農村二、三產業的大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農村固定資產形成的生產能力直接體現在對農民收入和非農產業具有顯著的拉動效應,這種拉動效應從三個方面進一步夯實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
第一,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作用于不同的產業領域,帶動了各類經濟實體的不斷發展壯大,投資項目的增加和建設規模的擴大,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加快了非農產業的發展,促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20*年修武鄉村從業人員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8.1萬人,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63.3%,比20*年下降0.4個百分點;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2.6萬人,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20.3%,比20*年上升0.6個百分點;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2.1萬人,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16.4%,與20*年下降0.2個百分點。
第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20*年,修武農民人均純收入4903元,同比增長19.4%。其中,家庭經營純收入3314元,增長17.4%;工資性收入1377元,增長31.5%;從構成看,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20.7%,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已成為當前農民增收的一個新亮點。
第三,農民收入的增加,帶動了農戶用于住宅和設備購置支出方面投資的不斷增加,農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一是住房條件改善顯著。20*年,農民人均住房面積38.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平方米,人均鋼筋混凝土結構住宅面積17.4平方米,增加10.1平方米。二是生活消費支出穩定增長,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20*年,農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3529元,同比增長14.5%。。
3、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促進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隨著修武農業、農村經濟外部環境的趨好,通過增加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生產設備及工器具投資的大幅度增加,裝備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鞏固了農業的基礎,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年,修武農業機械總動力41.6萬千瓦,比20*年增加0.3萬千瓦。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加快了農業生產朝著機械化方向的發展,有力地支撐了修武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生產條件的極大改善,為推進修武現代農業建設從技術裝備上做了準備。
(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的變化,改善了農村落后的基礎設施狀況,加快了城鄉的融合。
1、農業投入力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得到逐步改善。
隨著農業投入力度的加大,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網、鄉村道路建設、農村信息化建設、農村飲水問題等方面發生了明顯變化。新農村建設開始以來,隨著農村水、電、路、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修武農村正朝著村村通電、通公路、通電話的方向發展。20*年,修武通電村、通汽車村、通電話村、廣播電視的覆蓋率均達到100%。農村交通、通信、供電等事業的發展,大大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2、城鄉差距逐步縮小,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隨著農村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不斷地向城鎮聚集,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拓展了農民收入來源渠道。電、電視信號、道路等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得到相應改善,汽車站、集貿市場、文化娛樂體育場館、衛生院、互聯網等配套設施的相繼建立,啟動了農村的存量需求,拉動了農村巨大的消費市場,加快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推動了農民進入現代市場體系中去,促進了農村現代化,拉近了農村和城市現代文明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城鄉的和諧發展。
近年來,修武農村居民實實在在享受到黨的惠農政策帶來的極大收益,收入保持了持續穩定的增長,消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在收入增長、生活質量、居住條件、文化娛樂、外出聯系、健康保健等方面差距逐步縮小,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二、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亟待改善的幾大問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三農”問題凸現出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加快解決“三農”問題,前提是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首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關鍵是解決“三農”問題中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這一核心問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投資旺,百業興。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在促進修武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投資結構上反映出的問題也亟待改善。
(一)自籌資金增長乏力,生產性投資增長放慢,對新農村建設以發展生產為首要任務的實現產生較大沖擊。
從農村固定資產資金來源結構上看,修武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以自籌資金為主,20*年自籌資金占到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3.5%,比20*年的100.5%下降47個百分點,自籌資金增長乏力。
農戶投資出現生產性投資與非生產性投資比例不合理問題。從近幾年修武農戶固定資產投資情況看,修武農戶投資以非生產性投資(住宅)為主,非生產性投資(住宅)占將近80%,生產性投資僅占20%。農戶投資顯現的結構性矛盾,表明農民的住宅條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農戶釋放出多年積累的資金用于改善生活的比例過高,必然擠兌了發展生產的資金需要,缺乏有效引導必然影響生產。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首要的任務是發展生產。農民收入的增長要靠生產的驅動,生產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農戶自籌資金增長乏力,凸現農民增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農戶生產性投資力度下降,勢必造成農業生產的基礎不牢,影響農民增收的基礎。
(二)公共產品投資不足,滯后的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羈絆著新農村建設中統籌城鄉發展目標的實現。
我國從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但是由于公共產品投資長期缺位,引致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發展事業方面投資的嚴重不足,城鄉差距在短期內很難得到較大改觀。
1、固定資產投資向城鎮大力傾斜,造成農村投資總量規模偏小。
造成城鄉差距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由于長期執行城市偏向的政策結構,城鄉差距已由最初的外在制度設計引起,逐漸衍生為內在的自我強化,投資偏好加劇了投資鴻溝的形成,致使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成本過高,造成公共投資缺位,致使農業、農村長期失血,加劇了城鄉鴻溝的形成。20*年,修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33.7億元,其中農村投資所占比重只有20.2%,農村投資偏弱直接拉大了城鄉差距。
2、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不足,投資起步晚,造成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
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投資來源有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農村集體組織固定資產投資和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國家基本建設投資主要用于農業水利設施、農村公路等大中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積累水平下降,農民投資關注的領域更多集中在房屋投資上,對具有較強的外部性特征的公共產品投資較少。與2005年相比,20*年修武地方財政支出中用于農林水的支出0.2億元,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5.6%,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5.3個百分點,20*年,修武地方財政支出中用于農林水的支出0.5億元,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9.8%,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1.1個百分點。此外,還有土地等生產要素受國家政策因素方面的影響,農業生產以家庭為單位,無法實現規模化的大生產,遏制了技術設備的投資;土地等生產要素流動性較差,資源配置效率低,增加了民間資本投資農業和農村的風險。由于引致投資不足和制度因素的雙重制約,使修武農村投資率在低位徘徊。
三、進一步完善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建議與對策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世紀工程,是一項需要巨大的投資來推動和構建的社會系統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投入是關鍵。作為發揮最終生產能力的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更應首當其沖。加快修武新農村建設步伐,有效解決農業農村投資上與新農村建設不相協調的問題,需要全面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建立健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動力支持的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機制,可以有效解決新農村建設兩大“軟肋”——基礎設施與社會事業滯后和農民增收緩慢問題,促進新農村建設中“統籌城鄉發展和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目標實現。
(一)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打破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瓶頸制約。
1、強化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所引發的聯帶效應,發揮政府投資農村基礎設施所起到的促進農業發展和吸引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的雙重作用。政府加大對包括農田水利、農村通水、通路、通電等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公共產品投資力度,會激發其他投資主體投資農業、農村的熱情;隨著投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農民會因為農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而加大對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企業會因為通水、通電所帶來的便利而增加在農村的進一步創業。
2、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資力度,投資重點應加大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繼續重點支持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沼氣、農村水電、鄉村道路投資,這些項目周期短、見效快,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在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上,引入市場機制,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開發或獨資開發等優惠政策,加大引資力度,鼓勵農戶和其他社會力量尤其是民間資本進入,加快農村設施建設步伐。
(二)完善農民增加農業投入的長效機制,穩定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主體地位。
修武現有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現狀,折射出保證農民純收入的持續增長,需要惠農政策的強力推動和產業結構的再調整,通過激發農民的投資熱情、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壯大縣域經濟活力“三大”發展路徑,增加農民收入,為擴大農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提供資金保證。
加快形成一套旨在激勵農民不斷增加農業投入的長效機制,強化農民在投入中的主體地位。加強惠農政策的連續性,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的扶持力度,激發農民的投資熱情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積極引導農民理性投資,加大生產性投資,對農民自主投資的項目給予獎勵和補助,增強農業生產后勁;引導農民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維護和改良進行適度投資,以提高農民的耕作方式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有效利用程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收益。
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增值增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發揮修武農業資源豐富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著力培養一批競爭力強、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加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投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實惠。
(三)加快農村小城鎮投資規模建設,擴大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發展空間。
建設新農村,城鎮是基地、紐帶和節點,農村投資的重點是建設小城鎮,小城鎮是集投資、創業、消費三位為一體的空間,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機結合,不僅有利于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降低成本費用,而且能集中解決工業企業所需的能源供應和對交通、通訊、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的需要,并且企業的適度集中還能帶來人口的適度集中,產生集聚效應。修武小城鎮發展水平低,發展空間大,承接各方投資潛力大。發展思路上應以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建設為主要路徑,制定區域優惠政策,吸引各方投資者的資金進入。通過重視培育和發展重點中心鎮,使有限的投資能產生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繼而輻射、帶動整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分步驟、有重點、因地制宜地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穩步推進村的整治和建設,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完善農村社區的服務功能,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
(四)擴大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覆蓋面,提供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制度保證。
修武農村發展落后還突出地反映在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方面,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就是縮小城鄉差距,實施制度創新的體現,能夠從制度層面上起到有效地約束作用,促使各投資主體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強對農村教育網點的布局規劃和設施建設,更新教學設備,提高農村教育設施的規模和檔次,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證農村重點文化建設的資金需要。加大建設標準化的鄉鎮衛生服務中心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步伐,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大改水改廁力度,加快形成有利于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新機制,提高農村生活質量和社會保障水平,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為廣大農村居民參與經濟發展過程,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創造條件。
- 上一篇:發改委產能數據分析
- 下一篇:城縣經濟和諧發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