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農資金整治嘗試與探索
時間:2022-03-26 05:25:00
導語:支農資金整治嘗試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具體做法
(一)強化領導,明確責任。一是強化領導。縣政府成立了支農資金整合管理協調領導小組,以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由分管領導及發改委、財政、審計、紀檢、監察、農業、林業、水利、扶貧、農機、交通、國土、教育、衛生、科技、金融等部門的負責人組成。明確了在支農項目整合工作中的組織、銜接、協調和監督職責,同時,縣人民政府下設辦公室,專人、專職處理日常事務。財政局也成立了整合資金協調領導小組;二是落實責任。采取“農辦牽頭落實規劃,部門落實項目,財政負責資金管理,統一評審驗收質量”的責任制度,有效杜絕了項目分散或一個項目多頭投資,各自為政,責任不明確,管理不到位的現象,形成了齊抓共管促發展,整合資金抓支農的格局;三是堅持原則。以效益優先,群眾實惠為目的,本著“同做一道菜,各待各的客”的原則,堅持上級扶持政策不變,堅持項目單位資金管理權限不變。(二)健全制度,規范運作。近年,我們建立健全了《項目責任制度》、《項目規劃制度》、《招投標制度》、《項目監督制度》。堅持“五項管理”,即:項目立項管理的重點突出競爭立項;規劃管理的重點突出群眾意愿;概預算管理的重點突出財政投資評審;質量管理的重點突出群眾監督和主管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監督;資金管理的重點突出資金直接支付及民主監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全方位公開,層層把關,確保陽光透明。到農戶項目堅持“四審”、“三公示”(農戶申請,村社初評,鄉鎮把關,縣級審批;獎補標準公示、規劃方案公示、驗收結果公示)。由縣政府項目辦牽頭組織財政局、項目單位、紀檢監察及鄉村驗收,驗收確認后由縣財政撥付項目資金兌現給業主和農戶。
(三)整合項目,嚴把關口。對資金的整合采取“四先四后”的整合管理辦法,即“先規劃后協調,先申報后整合,先財政資金后其他資金(企業資金、金融資金、民間資金),先重點后一般”。對整合資金實行“五個統一”(統一管理辦法,財政、紀檢、監察、項目單位聯合制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統一報賬程序,實行專戶專賬管理和直接支付資金的運作管理模式;統一會計核算,落實專門人員、規范賬、表、冊,實行財務管理電算化;統一監督程序,把監督工作貫穿于整個項目的始終;統一考核辦法,按照項目管理和實施單位的職能職責,定期或不定期對實施的項目跟蹤問效,確保財政專項資金的規范使用和工程的順利實施)。把好整合項目的“五關口”:即“嚴把項目預算評審關、嚴把現場跟蹤審查關、嚴把項目決算審批關、嚴把項目招投標及政府采購關、嚴格項目績效評審關”。整合就是為了集中資金做大項目,提高效益。以駟馬園區為例: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整合中央小農水項目、福利彩票扶貧項目、農發土地治理等項目12個,整合財政資金5770萬元,以“豬、沼、菜”為主導產業,吸引業主7個,引導業主和園區老百姓投入2.65億元。近兩年來,全縣整合農業、林業、水利、教育、衛生、國債項目共260個,整合資金約2.94億元,引導業主和農戶多元化投入資金額13.5億元。
二、收到的效果
通過支農項目建設資金的整合,按“三為主”投入機制(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以項目投入為主,經營、服務、產業性項目以企業或業主投入為主,入戶建設項目以農戶自投為主),加快了全縣新農村建設進程,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上級滿意,干部舒心,群眾實惠。
一是調動了農戶共同參與的積極性。在支農資金使用中,全縣重點放到了以產業培育為核心,以解決“四難”為突破口,把全縣43個鄉鎮528個村(居)委劃分為六大主體功能開發園區,如元山片區以畜禽養殖和優質糧油種植為主;駟馬片區“豬、沼、菜”為主。我們分村制定具體的階段目標和任務,分步實施,梯次推進,使每一個村長遠有規劃,近期有目標,村村有任務,戶戶有責任。僅以元山鎮泥池村為例,整合資金以園區建設為重點,該村土地流轉350畝,入住本村的業主近20戶,縣以上的部門對園區建設投入資金750萬元,業主及農戶投入資金3450萬元,生豬養殖適度規模戶達到210戶。種養殖年收入實現2000萬元。村道路硬化2000米,文明路5000米,建微水池85口,渠系配套4000米,改土35畝,改灶改廁130戶,改水350戶,建沼氣池135口,改善人居環境130戶。民營企業8個,年產值700萬元,利潤104萬元,實現稅收14萬元。如,務工返鄉人員回家興辦的張公誠信頁巖磚廠,年產值350萬元,實現利潤35萬元,上繳國家稅收8萬元。全村擁有手機1105部,座機482部,電視619部,兩輪摩托車131輛,小汽車12輛,運輸車輛15輛,2009年考入大學的學生9人,近幾年呈持續增長。估算2009年實現人均純收入3100元,與2007年同期增加812元,增長35.5%,全村人均總收入增加1550元,增長37.2%
二是農業結構調整得到了不斷優化。以江口鎮光輝村為例,該村轄9個農業社,462戶,1457人,耕地面積1245畝。該村以“三為主”投入方式,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多元化投入打造新農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大力招商引資和引導外出人員回鄉創業。目前,已引進業主20家,流轉土地近1500畝。其中:引進匯科公司為代表的12家業主連片承租土地600畝,種植名優水果及蔬菜,并開辦了向陽山莊和又一村農業觀光等休閑旅游景點;引進西南竹業生態有限公司,在該村六、七、八社租賃土地300畝成片種植楠竹、毛竹、田農竹等品種;引進業主潘怡妃在六社租賃土地45畝興辦觀光農業園,并在園內建有1500平方米的生豬養殖場,解決了生態有機農家肥的來源。
三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支農資金整合后,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全縣新增灌面0.48萬畝,改善灌面37000畝,新增除澇面積1200畝,改善除澇面積5800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7800畝,年節水50萬立方米,增加農田防護林0.19萬畝,控制水土流失面積8平方公里。如云臺鎮石城片區、元山鎮大圓片區9個村,51個農業社的中低產田改造14800畝,營造防護林1900畝。同時,對大燕山和白衣兩大片區的重點水毀工程進行修復,修建排灌渠道6490米,小型蓄集水工程49座,機耕道12000米。開挖疏浚渠50公里,襯砌渠道38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726座,小型蓄排水工程423座,新增工程有效蓄水48萬立方米,改良土壤10萬畝,機耕路526公里,建梯田埂60公里。
四是農業科技得到廣泛應用。在業主的帶動下,摸得著看得見的科技成果擺到了老百姓面前,大力促進了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既反哺了投資業主,又推動了農業產業的優化,農業科技給老百姓帶來實惠越來越多。近年,在支農資金整合使用的過程中,我們開展無公害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及秸稈還田技術培訓18萬人次,建優質稻示范片5萬畝,推廣優質良種,引進新品種50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80萬畝。以元山鎮農業產業園區為例。該園區覆蓋泥池、龍泉、長崗、新華、興隆五個村,共農戶2089戶,農民7704人,有耕地7534畝、林地15600畝,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81元。
三、幾點啟示
一是健全機制是整合支農資金的有力保障。只有健全機制,才能為整合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才能確保整合工作在沒有統一實施模式的情況下順利推進。整合多元化支農資金并不是簡單的歸并,而是要建立起一個行之有效運行管理機制,確保資金安全、高效、規范運作。
二是統一規劃是做大做強項目的前提條件。在使用支農資金中必須統一規劃,只有規劃好了,才能做大資金“拼盤”。規劃好像搞房地產開發中的模型和產品“展示柜”,干部群眾只有看到“展示柜”里的東西,心里才有數。同時,整合好資金,按照規劃去組織實施,才能改變“錢出多門,分散使用”的局面,可以形成“同做一道菜,各待各的客”的新格局。
三是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是整合項目的可靠基礎。只有依靠鄉鎮黨委政府,才能加大村級責任,才能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并處理好項目實施中的具體問題。雖然縣鄉兩級是支農資金整合的推動者,但真正落實是項目村的干部和群眾,把“要我干”,變成“我要干”,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如駟馬鎮創舉村,在道路建修中,老百姓積極性非常高,投工投勞達1萬余人次,而且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群眾通過“一事一議”每人集資300余元,在政府性資金的撬動下,修通了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徹底解決了該村交通滯后信息閉塞的問題,被群眾稱為“致富路,連心橋”。
- 上一篇:縣財政局學習科學發展觀動員講話
- 下一篇:行政單位資產管理調查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