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農支教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1:4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支農支教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支農支教論文

篇1

(一)主張孝悌———感恩父母、尊敬兄長

孝悌是先秦儒家文化中的主要內核之一,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先秦儒家既主張親愛父母,又提倡尊敬兄長。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孔子還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敬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養”的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和氣恭敬,否則,和家里喂養的狗和馬沒有什么區別。“養”是贍養父母的外在表現,而“敬”是子女讓父母得以安樂、歡愉,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情源自內心的感恩。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學說,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他認為親愛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孟子還認為,“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也就是為人子女如果不能取得父母的歡心,就不可為人,不順從父母的意愿,就不可為子。

(二)提倡忠恕———感恩社會、精忠報國

先秦儒家感恩文化移“孝”為“忠”,把“孝”由家庭推廣及整個社會,集“忠孝”于一體。孔子提出:“夫孝,始于事親,終于事君”“;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這種使感恩父母之孝推及至感恩君主之“忠”,其精神實質是忠于民族、忠于國家。孟子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只要“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這種主張家國同構,其目的是使“孝”成為維護民族關系與國家的倫理紐帶。另一方面,先秦儒家感恩文化強調“恕”。先秦儒家認為,人作為一個類的存在,應當具有類的意識,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時應該做到“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以廣博的胸襟對待他人,使其與自己共同發展。

(三)倡導仁愛———感恩他人、居仁博愛

“仁愛”是先秦儒家實施感恩教育的核心內容。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孔子以追求“仁”道為己任,教育弟子樹立“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來,人之有仁心者,不僅應該愛自己的親人,還應該從“親親之愛”到“泛愛眾而親仁”。孟子也認為,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所在。他強調“仁,人心也”。仁的實質是一種飽含著同情憐憫“惻隱之心”的愛,親愛父母便是仁,做人不僅應該愛自己的親人,還應該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順天應物———感恩自然、施恩萬物

先秦儒家提倡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內在本質是強調對大自然的一種感恩情懷。人若要對自然心存感恩,就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來行動。孔子主張“不時不食”、“取物以時”,如果不遵照時令,即便是砍一棵樹,殺一只野獸,都是不孝,并反對竭澤而漁、覆巢毀卵的行為,提出了“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思想。在孔子看來,人應該與天下萬物和諧共處,共存共榮,否則就是不人道。孟子也把“恩足以及禽獸”,把“仁心”推擴到萬物,把對待人的道德情感推及到自然萬物,曰:“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二、先秦儒家感恩文化對農業高職感恩教育的啟示

(一)借鑒先秦儒家的“孝悌”思想,教育學生孝報親恩

調查發現,盡管大部分學生對父母心懷感恩之心,也能體諒父母的艱辛與付出,當被問及“你是否記得父母生日”時,大約13%的學生只知道父親的生日,有15%的學生只記得母親生日,但是父母生日都不記得的學生仍然占14%的比例。通過“在父母生日時表達過祝福的”調查發現,有29.5%學生表示偶爾會,可還有17%的學生表示從來都不會向父母表達祝福。這說明部分學生對父母的感激之情還沒能上升為實際的施恩、報恩行動。可見,繼承和發揚先秦儒家感恩文化中孝敬父母、感激和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等優良傳統美德,在當前感恩教育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育的本質是使人成為“人”,農業高職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質的共性,也應是“成人”教育。作為一所農業高職院校,要汲取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孝敬父母這一傳統倫理精華,更新教育理念,培養感恩型的人。對大學生主體性人格的教育,既要注重科學精神的培養,更要著重人文精神的養成,將人文與科學相聯系。要實現人文與科學的融合,就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農業高職院校可以在學校設立“感恩節”,圍繞“感恩教育”主題,開展“感恩父母”為主題的征文、演講賽、辯論賽等活動,通過此類活動,培養學生對父母的感恩心,最終使其成為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職業人。

(二)繼承先秦儒家的“忠恕”思想,教育學生效忠祖國、回報社會

先秦儒家把感恩父母之孝推及至感恩君主之“忠”,把孝推及至整個社會,把孝道轉為治國之道,使君臣如父子,進而使感恩意識滲透進政治生活領域,其內在本質是在社會公德上倡導每個個體要效忠祖國。鑒于此,農業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因為感恩心與責任心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不可能有很強的感恩之心。大學生作為感恩的主體,要主動關心國家發展,對社會存有感恩之心。然而,據調查發現,48.7%的同學表示偶爾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事情,還有13.4%的同學認為沒有時間去關心。當被問及“是否愿意到農村基層工作”時,37.6%的學生都選擇不愿意去。同時,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有58.2%的學生不愿意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這些充分表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當前感恩教育中極為重要。因此,農業高職院校在教學實踐中,要教育大學生感恩社會、效忠祖國,要自覺增強責任意識,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報效祖國,奉獻社會,引導大學生勇于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基層,到國家建設的一線,到項目攻關的前沿去經受鍛煉,成為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

(三)弘揚先秦儒家的“仁愛”思想,教育學生“泛愛眾”

倡導先秦儒家感恩文化,能使農業高職院校大學生團結一致,心向故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作為社會群體中的個人,維系人與人關系之間的情愫之一便是感恩情懷。可是,據調查數據分析,13.9%的同學對別人提供的幫助不會主動言謝。當被問及“同學遇到困難時”,48.9%的同學認為“別人幫,才去幫”,12.6%的同學表示不會去幫助。為此,弘揚先秦儒家“仁愛”思想,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博愛思想,而這種思想的形成要經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情感體驗。農業高職院校要利用節假日、周末、寒暑假時間,組織大學生去醫院、孤兒院、敬老院等地,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活動,讓大學生從服務社會活動中體驗到,做人不僅應該愛自己的親人,還應該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促使其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

(四)汲取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養料,教育學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

先秦儒家感恩文化不僅是維系我國傳統家———國———天下的倫理關系及其社會活動的紐帶,也是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橋梁。先秦儒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與演進。可是,通過調查發現,表示不會去愛護周圍自然環境的學生占28.5%的比例,有17.5%的學生認為只要農業生產發展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環境好壞無關緊要。為此,汲取先秦儒家感恩自然萬物的思想養料,對于當代大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人與社會的矛盾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人源于自然,又回歸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人在自然中,自然為人立法,人必須遵循社會的自然規律來行動。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會的人,人是自然實體,更是社會實體。人的自然實體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但離不開社會,感恩意識的形成正是長期社會實踐沉積的產物。感恩自然的品質的形成過程是情感體驗的生活實踐過程。如果人不經歷社會生活化的情感體驗過程,就無法完成向施恩和報恩的轉變。因此,農業高職院校實施感恩教育,就必須走向社會,通過大學生親身實踐,才能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恩認知轉化為個人行動的向導。在“三下鄉”實踐活動中,除了以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集約生產與清潔生產等新技術“潤物細無聲”地滲透進農民的日常生產活動之外,還要幫助農民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產體系,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環境,讓大學生從服務社會活動中體驗對自然的感恩、實踐對生命的感恩,讓學生在形象直觀、豐富多彩的現實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美德,促進其人生觀的完善。

三、結語

篇2

目前,我國的農村職業美術教育事業,從辦學主體上來說,在總體上屬于地方辦學,但同時交叉著某些部門辦學、企業辦學、私人辦學及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農村職業美術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學校教育從辦學層次上來說,涵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種,中等職業教育是農村職業美術教育的主要力量,少數經濟發達地區也有高等職業教育。實施農村職業美術教育的學校主要是專門的職業美術學校,以及職業學院、職業高中、中專、技校等職業學校開設的美術類專業。從專業類別上來說,主要包括傳統工藝美術類專業、現代藝術設計類專業以及一些近幾十年興起的專門性美術技能類專業。傳統工藝美術類專業有木雕、石雕、陶瓷、染織、民間版畫、刺繡等專業。現代藝術設計類專業有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廣告設計、動漫設計等專業。專門性美術技能類專業有商品油畫、婚紗攝影等專業。社會教育主要是指民間的耳耳相傳以及作坊內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授教模式。本研究主要針對學校教育,下圖為農村職業美術教育(學校教育)的范疇圖示。

二、農村職業美術教育的辨析

1.關于職業美術教育與基礎美術教育

基礎美術教育一般指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普通美術教育,“是指在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學校教育體系中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綜合學力,并以此完善學生的人格學科”。3基礎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美術家,而是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受教育者掌握美術史論初淺知識,培養多種美術方面的能力,如形象感知力、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表現和創造能力、提高審美修養等。職業美術教育與基礎美術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又有著根本的不同,它除了素質教育的目的外,更側重于培養受過一定基礎教育的受教育者成為專門的實用美術人才,使其能運用美術知識、技能進入物質生產和服務領域,直接作用于社會。不難看出二者的培養目的是不同的,其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評估也必然迥異。

2.關于農村職業美術教育與城市職業美術教育

農村職業美術教育和城市職業美術教育在性質上是同一的,但因“所居場所”相殊異,決定影響著兩者的發展方向有所不同,相應的層次結構、服務對象、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辦學模式等都有所差異,教育也會有著不同的表現和特色。近年來,城市職業美術教育如雨后春筍,在各地蓬勃發展起來。相對來說,城市地區經濟發達,教育發展條件優越,有利于職業美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和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進。城市職業美術教育在人才培養層次上,正走向揚棄低層次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戰略,轉向重點發展本、專科層次、甚至是研究生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戰略。對于城市地區來說,具有明顯的產業發展優勢,如資金、技術、人才等遠遠優于農村地區。近幾十年,藝術設計類產業在城市地區發展迅猛,這也使得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需求的與日俱增,藝術設計類專業便成為了我國各大城市高校中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目前開設了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院校占全國院校總數的一半以上,達到了相當的規模。由此,藝術設計類專業成了城市職業美術教育中的主要專業,如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染織與服裝設計、廣告設計、動漫設計等專業較普遍。各地有趨同化傾向,專業特色不明顯。而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還有我國教育制度的種種設置與安排存有突出的“城市取向”,致使農村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教育資源普遍貧乏,以及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技能的要求、勞動力素質偏低等現狀,決定了我國農村職業美術教育在總體上都是以培養初、中級美術職業人才為重點,以中職教育為主,以低層次為基本特征。很多地方的農村職業美術教育普遍存在規模小,水平低以及招生困難等問題。總體上看,當前中國的農村職業美術教育與城市職業美術教育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當人們言說農村職業美術教育之時,或明或暗的會存在輕視農村職業美術教育的傾向。但是,農村地區獨特的文化資源條件是一些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地區所無法比擬的。各地的農村職業美術教育除了開設藝術設計類專業外,更多的是打造與本地傳統手工藝相關的專業,如陶瓷專業、木雕專業、刺繡專業等,專業特色明顯。由于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與文化資源各異,所以各地農村職業美術教育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不會趨同。農村職業美術教育因其有地域性特點,它直接為當地農村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服務,在推動傳統文化生產性保護與傳承,求解農村發展命題,服務民生等方面展現出比城市職業美術教育所缺少的功能。

3.關于現代農村職業美術教育與傳統農村職業美術教育

現代農村職業美術教育與傳統農村職業美術教育不僅是時間的區分,更重要的是兩者之間教育結構、體制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傳統農村職業美術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孔子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篇》)這種教育思想在美術教育中所強調的就是模仿、師承和傳統,在體制上表現為一種師徒授受的模式。人類為了生存和繁衍,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科技落后的情況下,產生了父傳子、長傳幼,口傳手教,能者為師的美術教育方式。傳統農村職業美術教育主要是對藝術產品生產者的教育,如木工雕花、刺繡、剪紙等,其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技巧與技能。因其被統治階級看作是一種低下的工作,就很難有專門的學校和專門的教科書,學徒以師傅的作品為摹本,以師傅積累的實踐經驗為圣經,除了一些兒歌式的口訣之外,無系統的理論可言,也就難以主動地創新,傾向于“非藝術的年代改革開放的契機應運而生。進入90年代后期,各地區相繼建立了職業美術中專、職業美術高中及普通中學美術特色班,形成了以職高、中專為主體的多形式、多層次、多規格的辦學格局,成為向社會和高一級美術院校輸送美術人才的主要渠道。現代農村職業美術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嚴格的專業性教育,具有很強的科學技術先進性和職業操作規范性。它承擔著培養合格美術實用性人才、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任務。現代農村職業美術教育不同于傳統農村職業美術教育的手口相傳、隨機無定,而具有一套從教育科學理念出發的教育體系:有專門的學校、教師、學生;有課程設置、實習基地;有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體系。相比于傳統農村職業美術教育,現代農村職業美術教育占據更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職能專門化、教學系統化、體系嚴密化、設施完備化、秩序穩定化。多年來,我國各級各類農村職業學校培養了大批活躍于生產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美術人才,整體提升了我國勞動者的素質,也為農村發展與農民生活提高做出了貢獻。

三、農村職業美術教育的特點

1.地域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必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農村職業美術教育作為“特定區域”的職業美術教育,已經規劃了自身的服務范圍,直接為當地農村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服務,為當地的工藝美術產業培養對應的實用美術人才。同時,農村職業美術教育的發展也必須從本地域的經濟發展趨勢和文化資源狀況出發,結合縣域工藝美術產業,來確立所需的人才層次、標準以及學校的教學模式、專業設置、實踐基地建設等。農村職業美術教育也只有立足于當地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打造地域性的特色,才能生存和發展,才能吸引大眾的目光。

2.美術教育特性

農村職業美術教育,它具有美術教育的特性,美術教育以其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對“美”的認識能力、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影響學生的美學觀與人生觀,使學生的身心能夠健康全面地發展。因此,農村職業美術教育除了培養學生的投入行業服務實踐的動手能力外,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造型藝術方面的創新精神,這是職業美術教育區別于其它類型的職業教育的獨特性。

3.靈活性

新形勢下的農村職業美術教育不再是固定的、僵化的、一層不變的教育,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在不偏離大的職業教育方針、人才培養方向的前提下,其在微觀上可以靈活多變。開展農村職業美術教育的學校可根據自身特點,結合當地的經濟、文化等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靈活的設置專業、構建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學校可以有不同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樣。真正體現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辦學原則。

4.主動性

篇3

本文作者:盧有愛工作單位: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實驗中學

對于思想品德課甚至是置之不理,家長迫于生計在外工作,奔波,學生在祖父母的照料下,得不到嚴格的管束和督促,在缺乏較強自制力的約束下,往往產生放縱,自由的狀態,把學習放在一邊,基礎學科成績每況愈下,作為思想品德更是雪上加霜。再次,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欠缺。農村初中本身對于思想品德課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教師配備上缺乏專業的師資團隊力量,部分教師由于缺乏專業的學習和培訓在備課以及課堂講解上往往伴有知識傳達不準確,講課方式呆板、沉悶的現象,再加上部分教師本身沒有先進的教學方法的研究,整個課上教學,無重點、無節奏,無視學生的聽課狀態,一學期下來,翻開學生厚厚的一本思品教材,如同新書一樣,學生沒有認真聽教師的講解,在思想品德修養上的熏陶更是無從談起。最后,教學資源的匱乏。農村中學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學校沒有足夠的資金置辦更豐富的教學資源,然而,與其他科目不同的是,思想品德課不僅需要其他科目的配合進行講解,而且還要在廣泛的教學資源的輔助下才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農村初中教學中,教材是單純的學習工具,師生在一本干癟的書本的輔助下教育和學習,倍感枯燥,由于各個科目學習任務的壓力,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閱讀相關的資料,教師更是無暇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在沉悶的課堂中缺少學習興趣,得過且過。再者部分教師由于計算機技術水平有限,對于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能力有限,學生也無法享受到先進教學設備的輔助作用,對原本處于主科地位的思想品德課失去了興趣。

第一,全面重視思想品德課教學。要想在思想品德課教學方面有所突破,首先在整個教育領域必須形成對這門科目重要性的足夠認識,初中從上層領導到下層教師要把思想品德課當成一門學生必修的主課目來對待,認真合理安排課程規劃,如同其他主科目一樣,建立嚴格的監督考核評價體系,配備專業的師資力量,并對教師的課堂授課情況進行監督,提高教師所傳授知識的專業水平,不斷完善教師的授課方法,做好課后作業布置工作,教師要做好對思想品德課重要性的宣傳和講述工作,在課業任務的約束與控制下,再加上學生在思想意識上的轉變,學生會自覺在思想上加強對這門科目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付諸行動,主動努力學習這門科目,跟著教師的步伐,在學習書本知識的過程中,完善自身人格,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課堂的有效性。在教師與學生都在思想意識上對思想品德課獲得全新的認識以后,這時候的學生在主觀上已經產生了學習的沖動,接下來的任務就在于教師的優良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只有在良好的教學方法的支持和輔助下,才能產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學習,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首先,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永遠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時刻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學習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指導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努力學習,啟發學生多多開動腦筋,自主思考,主動發言。例如:在七年級課程的開端,新的一個單元“笑迎新生活”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在課前布置下作業,讓學生即將如何迎接新的生活寫下自己的見解,然后在課堂上做發言,學生針對自己對新的初中生活的理解與計劃做出規劃,不僅是對學生在新學年的學習勁頭的鞏固,也是對學生自我思想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新生活的計劃和規劃的科學與否做出評判,把握恰當的時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沒有疑問的地方生出疑問,然后帶著問題去探索,去研究,展開對接下來的課程學習。在教學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發言,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并適當地為學生設置討論項目,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學生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其次,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高尚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并非靠灌輸和說教就能實現的,學生要在真實的事件或者情境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才能在一些受感動的思想世界里,自覺接受優秀道德品質的熏陶,在主觀上接受優秀的道德素養,對自身的行為產生正確的導向作用。所以,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明確什么是正確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價值觀,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道德取向。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聯系時事,閱讀報刊或新聞,把實際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者發生在社會上的真實帶有道德評判標準的事件等,以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放映,學生伴隨著多媒體音像的影響產生真實的主觀情感體驗,或者將學生帶出校門走向社會,針對不同人群的所作所為,用所學的思想品德知識作出自己的評判,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時事政治,這樣把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領悟能力,學有所用,實現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意義。最后,以思想品德課本為依據,開展討論活動。古人云: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也就是在告訴我們學習要通過相互的討論與配合實現,為了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活躍性,教師可以以思想品德課本為依據組織學生通過開展課堂討論的方式,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生通過討論會形成一種競爭意識,主動提取課本中的知識,并對知識進行全方位的開發和利用,這也是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思辨能力的培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問題是要對學生的發言與觀點做適當的思考,不要采取一竿子駁回的方式,要給予學生足夠的信心,提高他們辯解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運用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書本知識的理解,而且在對其利用的過程中,已經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了刻骨銘心的印象。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的價值觀與正確的思想、思維方式的培養,農村的中學一定要積極重視這門科目,全面抓好這門科目的教學工作,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這門科目的學習當中,在其中受到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道德的熏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走向美好的明天。

篇4

一、農村初中語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1.理念陳舊,素質教育思想缺乏

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素質教育的效果和命運。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對于素質教育理念根本沒有足夠的重視,教學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學目標和要求進行教學,缺乏素質教育思想,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缺乏層次性,不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身心發展特點,沒有形成有效地形成語文素質條件和基礎。

2.語文教學缺乏德育功能的滲透

德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的 “理想階梯”。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授方法死板,單一的教學方法,沒有把語文中體現精美的字、詞、句、段、篇、章與素質教育聯系起來、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平凡的德育教育內容,只是為教學而教學,為任務而任務。沒有把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和渠道利用起來。

3.語文素質教育培育單一

面向每一類學校,面向每一所學校,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這是素質教育追求的目標。而由于農村初中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足,領導重視不夠,往往只是在某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在培養學生會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知識,學會創造等方面缺乏有效地措施。

二、農村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出路

1.更新理念,樹立思想教育思想

理念的更新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和有力措施。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要通過素質教育體現基礎教育的本質。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識規律,制定好能為全體學生接受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學得會,能掌握,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和提高。其次,重視教學效果。通過及時的對教學效果的反饋,調整教學手段,做到“顧兩頭,促中間”。再次,實行分層教學、分流教學。農村初中的現實是“貧富”差距較大,在教學中要通過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通過分層教學、分流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學習的樂趣,達到基本的要求和不同的發展,促使全體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有進步。

2.注重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

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思想道德素質。語文學科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強化德育功能,為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農村初中語文素質教育應把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一是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悠久的歷史文化。如《活版》中的“活字印刷術”,及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蕩氣回腸的明清小說,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情操的熏陶。二是利用語文教材內容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山河。《沁園春•長沙》、《沁園春•雪》、《岳陽樓記》中在作者刻畫下的祖國山河顯得絢爛綺麗、美不勝收、風采誘人,一幅幅“中國心”的畫卷烙印學生的腦海,從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三是教育學生學習英雄人物,立志報效祖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些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教師要善于用英雄之魂素質學生的靈魂,深入學生的心中,教育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才。

3.培養學生的多種素質

素質教育的實施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在初中語文素質教育中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培養學生的多種素質。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將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審美素質、個性素質有效結合,通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語文的基本技能;通過鉆研教材,挖掘美育內容,如《濟南的冬天》、《春》中聲情并茂的文字,身臨其境的意境,以閱讀的方式找出異同,從而去審視、評價作品中所蘊含的美育內容,使學生能夠得到美的熏陶;通過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農村初中語文全面落實發展素質教育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有力保障。

篇5

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制設置,使其家庭教育逐漸趨于邊緣化。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制時間與普通學校一樣,分為春秋兩個學期。一般情況下,其春季學期為每年3月1日開學,7月10日放假;其秋季學期為每年9月1日開學,1月10日放假。學生在學期間的法定節假日,有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節假日時間共計14天。其周末時間全年共計74天左右,寒暑假時間全年共計101天左右。以上三項節假日時間累計共189天。以一年365天計算,寄宿制學校小學生全年在校時間共計176天左右。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學生每周均從星期天下午入校,直到星期五下午才放學離校,中途不回家。也就是說,一年有近一半的時間,學生是在學校度過的。在這段時間內,其家長與孩子處于分離狀態。由于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減少,空間距離拉大,因此,農村寄宿制小學的這一學制設置,十分不利于家長與孩子間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系,致使其家長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的顯性地位下降,影響力減弱。寄宿制小學的管理模式,在責任和義務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由于寄宿制學校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全程食宿和相關教育,為農村家庭減輕了相應的負擔,因此,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所關心的只是孩子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很少過問孩子的在校情況。

大多數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沒有意識到,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課堂。寄宿制學校的產生,使學生家長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時間,不僅不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家庭教育,也不用為孩子提供食宿等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從而在形式和實質上,使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一種“在家父母管,在校學校管”的不利思想。與此同時,農村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文化水平偏低,致使其家庭教育文化含量缺失。調查發現,農村地區寄宿制學校小學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在92位受訪者中,有3.3%的家長表示沒有聽說過或者不知道家庭教育這一概念,有96.7%的家長聽說過或者知道家庭教育這一概念,有76%的家長(包括沒聽說過家庭教育的)不知道如何開展家庭教育,只有24%的家長認為,自己能夠進行家庭教育,但其對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卻不是很清楚。家庭教育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的。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教育行為是否得當。父母的教育行為是否得當,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則直接與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成正比。所謂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是指家長在對孩子世界觀形成上的有效影響力,對孩子的學習態度與方式的指導能力,以及提升孩子人際交往、認知自我等能力的總和。[2]家長文化水平越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含量就越高。調查發現,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的人數為0,擁有高中學歷者也只占到總調查人數的8.7%。家長文化水平的極度低下,嚴重影響了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庭教育的質量。我國目前有近6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在一些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高達28.29%。

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主體是其祖輩。農村老年人多是文盲、半文盲,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鳳毛麟角。他們不僅無法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和照料,且其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法上,與現代社會嚴重脫節。由于孩子長期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缺乏應有的父母關愛,致使其對父輩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由于祖輩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道德修養的提升,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部分孩子不懂文明禮貌,學習成績差,乃至性格孤僻。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側重于道德倫理教育,往往將孩子的價值與家庭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美國教育學家科爾曼曾將孩子的家庭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利用孩子的勞動力;第二階段,將孩子的教育視為家庭投資;第三階段,孩子的最終學習成就與家庭利益關系不大。受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農村地區兒童與其家庭之間的關系,往往處于科爾曼所謂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相關實地調查也證實了這一結論。據調查,我國農村地區的小學學生家長,往往利用孩子寒暑假、周末等休息時間,讓孩子為家庭干活,以減輕家庭生活壓力;與此同時,農村地區的小學學生家長,往往將孩子入讀寄宿學校的相關費用開支,視為家庭投資。對于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需要利用孩子的勞動力,以分擔家庭生產勞動;另一方面,他們又強烈地希望,通過接受應有的教育,孩子日后能肩負起改變家庭命運的重任。由于農村地區小學生家庭普遍認為,孩子的價值,僅體現在其為家庭所做貢獻的大小,以及其今后能否提升家庭的社會地位上,因此,在對農村兒童的家庭教育中,其家庭成員(家長)缺乏對兒童學習的有效指導和規劃,致使其家庭教育始終無法達致科爾曼所謂的第三個階段———孩子的最終學習成就與家庭利益關系不大(家庭對兒童的教育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而只是專注于培育兒童)。

這嚴重制約了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受家長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忙于生計等原因影響,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與學校的聯系溝通甚少。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農村寄宿制小學低年級(1~3年級)學生,均是星期天由家長送到學校,星期五再由家長接回家。在此期間,其家長雖與老師見面的機會多,但是溝通很少。很多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都認為,孩子只要在學校身體健康,不哭不鬧就行,因而其很少給老師打電話,或者以其他方式,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至于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4~5年級)學生,由于其大多結伴上學回家,其家長認為他們已經具備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其除了參加學校指定的家長會之外,一般不會主動到校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部分家長因為各種原因,甚至無法參加必需的家長會。由于家校溝通不暢,農村寄宿制小學生教育無法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合力。

二、對策建議

由于受歷史傳統、地理人文環境、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經濟發展遠落后于城鎮地區。落后的經濟,嚴重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提高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與地區差距,使農民從為家庭生存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如此,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才能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及充裕的經濟能力,關注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工會、團委、婦聯等相關職能部門的應有作用,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水平的活動。對此,可依托工會、婦聯、團委組成專業服務隊或志愿者服務隊,充分利用其力量,對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開展定點定期幫扶,以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的整體水平。

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完善農村寄宿制小學的軟硬件設施建設。與城鎮小學相比,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教學基礎設施相對匱乏。自實施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各項政策措施,以充分保障農村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在此基礎上,相關教育部門除應繼續在住宿環境、教學設備等方面,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的投入外,更應加強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逐步提高其教師待遇,并為其配備必要的生活教師、心理教師、安保人員等教輔人員,以緩解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因教學基礎設施匱乏、師資力量薄弱而帶來的辦學壓力,使其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幫助。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可借助民間力量,以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途徑單一的問題。對此,政府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大力扶持各種非政府組織,為其提供相對寬松的制度和相關法律支持,使其成為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水平的有益補充,以助推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要很好地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暢通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與學校溝通平臺。家長學校設立的初衷,旨在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家長的教育素質,以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為目的。

據調查,多所農村寄宿制中心小學雖都開設有家長學校,但或因學校教學資源緊張,或因學校忙于學生教學管理,或因學生家長外出打工、生產生活繁忙等諸多原因,多所農村寄宿制中心小學從未開展過針對學生家長的相關培訓和交流活動,致使其家長學校的實際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家長學校是聯系學校、家長、教師、學生的重要紐帶,因此,要切實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家庭教育水平,應切實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通過家長學校,對學生家長進行相關培訓與指導,以形成家校共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局面。

三、總結

篇6

農村寄宿制學校成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與監督逐漸弱化的弊端也越來越凸顯出來,學校難以完全承擔起學生的個性發展及情感態度教育。首先,學校教育至今仍沒有完全擺脫為升學考試所左右的窘境。調查數據顯示,大多農村寄宿制學校中考結束后,應屆畢業生中只有30%左右的學生升入縣級重點高中,20%左右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10%左右的學生就讀各類職業技術學校。而多達30%以上的孩子則在中考結束后便走上了打工、務農之路。這些孩子雖然在時間和形式上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但由于知識儲備不夠,良好的意志品質沒有有效形成,加之諸多的不良行為習慣,極易被迅猛發展的現實社會所淘汰。其次,家庭監督的弱化,大部分監護人對“寄宿學生”要求不嚴,監督不到位。他們不能對孩子的學習與健康成長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與引導,比如孩子的思想變化、學習狀況,甚至班主任的定期約談乃至家長會等最基本的監督職責都不能有效擔當。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辨別是非等基本能力本來就差,再加之缺乏必要而及時的督導與鼓勵,必然會使他們在學習上失去動力,在思想品行上放任自流。

二、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習慣培養

(一)立足課改,轉變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

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全面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及環境意識等,即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卻普遍把學生當作任人擺布的對象,片面強調學習。

(二)強化責任,科學管理,讓每一個角落都發揮育人功能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形式特征決定了學校的管理是一項極具創造性、極富挑戰性的工作。學校除了要肩負教育職責外,其中許多原本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無形當中也轉嫁到了學校的身上,甚至許多為人父母的義務也都悄無聲息地落到了校長和老師的肩上。各項管理工作千頭萬緒,這就要求我們在管理過程中必須樹立責任意識,以人為本,實行科學管理。首先,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情感關懷作用。學生最初的健康個性及道德意識的培養必須是在一種充滿愛心和情感互動的教育情景中進行的,只有教師對學生給予真誠的愛、理解、關懷和信任,學生才能以同樣的方式和情感去關心別人、理解別人、幫助別人。這就要求班主任除了抓好教學管理外,更要努力學會如何關心、理解和尊重每一個學生,學會用無微不至的情感關懷來增強學生對生活、對學習的信心與熱情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樂觀精神。其次,要充分發揮任課教師對學生的情感關懷作用。各科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深挖教材,認真研究教材當中的每一處細微的感彩及表達方式,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科學實現每節課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的達成。要用真愛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關懷學生的情感,教態自然、適度、得體,表情真摯、謙虛、親切,用發自內心的、純真的、動人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在課堂上形成直接的師生情感交流。第三,要充分調動生活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生活教師的責任和目標不僅僅是按照學校的規定和要求機械地管理好學生的衣、食、住、行,更要把父愛和母愛滲透到每一個工作細節當中,把后勤營造成學生的“家”。同時,所有生活教師必須通過積極參加各級專業技術培訓及相關理論學習,提升專業素質,努力改變自身在學生健康個性培養及情感態度教育方面的無為窘境,改變那種僅憑自身生活經驗來管孩子、哄孩子的做法。在學生的后勤生活管理中,要真正把學生看成有主見、有情感的完整的人,教師不該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權威者,而應是一名與學生有著平等地位的關心者、關愛者。

(三)搭建家校親情平臺,挖掘家庭教育的巨大潛力

寄宿制學校不是一個孤立的所在,更不是與家庭截然分開的組織,學校與家庭是一個聯系廣泛的共同體,學生、家長、教師都在其中成長。學校要積極構筑家校共同體,讓家庭與學校共同承擔教育主體責任,共同研究教育方法,共同關注孩子的品行和良好習慣的養成。首先,要尊重家長并主動及時加強聯系。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對家長采取命令的態度,要和家長建立平等互信的關系。同時,聯系不但要積極主動,更要及時。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和不良行為,教師要和家長一起實事求是地分析,共商教育良策,從而有效地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尊重家長并不等于遷就家長,對家長正確的教育觀念要支持,對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要批評糾正,并可以適當的采取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與家長溝通。其次,要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把提高家長的教育方法和水平當作教師的職責。教師要讓家長明白,教育孩子不僅要依靠學校和教師的努力,也要依靠家長的協助與配合,關心自己孩子的教育,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每一個家長應履行的社會義務。同時,家長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不能僅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當注重孩子人格品行及良好習慣的培養,比如給孩子理智和理性的愛,適時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以及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熱愛勞動、熱愛生活、關心他人等優秀品格。第三,積極創設家校聯系機制。這是學校了解、研究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學校與家長相互理解與信任、融洽家校關系的有效渠道。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個性及情感教育的作用。教師要保持與家長及時的聯系和溝通,與家長溝通時,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學生的在校表現,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了解并預防。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是學生生活、教育的重要力量,他們的監護情況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生個性發展和情感態度的健康成長。學校在認真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做好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相關工作,形成家庭與學校的共管合力,比如建立家長委員會、辦好家長學校,定期舉辦家長會,并適時組織好家訪,深入監護人家中進行面對面溝通等等。

(四)以環境育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篇7

1.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當前中職學校涉農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是以傳授科學知識為主,而不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知識為主。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忽視了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差異性,課程內容沒有突出專業特色,沒有突出側重點。這樣既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的職業認識。據學生們反映,課程中的內容聽起來都對,教師講的頭頭是道。但是,與職業、就業聯系不緊密,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仍覺得用不上。這種與職業就業聯系不緊密的課程,在各學校課程結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

2.教學模式單一

現在許多中職學校教學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為主體的講授法,有的雖然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但由于制作水平限制,變成了文字和圖片的大量堆砌,反而導致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很少,學生以記筆記為主,基本無暇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課程呈現方式呆板,無法使學生感興趣。

3.教學評價落后而單一

長期以來,農業中職教育課程考核的形式是限時筆試,這種考試形式并不能真正檢查和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只能使教師面對考試成績表上的一片“紅燈”和逐年上升的不及格率,發出“學生一屆不如一屆”的嘆息聲,使學生在消極被動的應付考試過程中,對課程的恐懼與日俱增。由此可見改革中職教育考試辦法,比較全面而又比較準確地進行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勢在必行。要找到一種評價機制,光明正大地給學生發放畢業證書,讓學生理直氣壯地畢業,以成功者的姿態走向社會。

二、推進中職學校涉農專業教學改革的措施

1.轉變對中職學生的傳統認識

從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角度上來看,中職學校學生是應試教育下的“差生”,大多因為學業不良而引發厭學、逆反、麻木、脆弱的問題學生,但從理論上來說,他們只是屬于考試不利群體,是“后進生”,而職業教育是合格教育,不是選拔教育,完全可以擺脫傳統智力觀的束縛,用先進的教育哲學思想開創新思路、新局面。作為新形勢下的中職教育者,要理解個體差異,不為分數而煩惱,重新認識中職學校的學生,準確定位學生的智能類型,從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出發,多給他們鼓勵和引導,啟發他們智慧的潛能,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和創造的熱情,讓他們充滿激情地面對學習,滿懷信心地面對生活,面對未來。

2.積極推進課程改革

2002年,國務院頒發的文件《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要“積極推進課程和教材改革,開發和編寫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具有職業特色的課程與教材。”在科技發達時代,中職教育的理念、制度、內容、方法等必然要發生新的變化。要樹立先進的中職教育課程理念,就必須徹底解構傳統的課程理念,樹立適應中職教育發展的現代課程理念。從根本上改造學科課程,在教材中引進學生能理解的、與現代科學技術息息相關的一般原理和思想,使課程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壓縮舊的內容,充實科技新內容,把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的成果及時反映在學科之中,要把課程與學生的全面發展聯系起來,并用系統的、科學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學校的課程問題。

3.設置完善的課程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擺在我們面前的教材,既不是真正客觀的學科內容的物化,也不是真正客觀的編著者意圖的外化,而是一種既包含學科內容,又包含編著者意圖,也包含其他未定成分的綜合體。隨著社會的進步,中職教育課程內容呈現出多樣化、實用化、個性化、職業化、綜合化的改革趨勢。新形勢下中職教材應囊括教學的目標、做人的道理、知識以及技能,中職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必須根植于工作世界的真實生活,也必需傳遞職業角色中的種種扮演活動。

4.改進教學設計與方法

現代教學論不僅要研究教師的傳授及傳授術,更要研究學生的接受及接受法,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主體在接受內容時有怎樣的不同,研究在不同的接受主體面前如何改進傳授。當然,更要研究傳授、接受什么樣的內容。重視設計有效的課程形式來恰當地“轉譯”、“組織”、“傳授”各學科領域內有價值的課程內容,使之既能按學生的思維方式,又不失其知識的實質;既強調知識和學科基本結構在課程中的核心地位,又強調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應按照工作過程的階段組織實施學習任務。這樣,基于工作過程的授課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完成工作任務過程的基本結構,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篇8

對農村寄宿制初中生實施養成教育,首先就要教會他們怎樣做人。做人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也是養成教育的首要任務。這里所說的學會做人主要是指樹立責任意識,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以及學會尊重和寬容他人等。【案例】:我班的A同學,很多同學都反映他老喜歡撒謊,偷了寢室其他同學的東西還老不承認。了解這一情況之后,我先后幾次找他談話,和他說了偷東西的壞處和撒謊對其今后生活的不良影響。經過我的耐心教導,他充分認識到了自己存在的問題,并表示以后一定認真改正。在我的引導之下,他還對寢室其他同學做出了深刻的道歉,并把偷取的東西歸還給了相關同學。到目前為止,這件事情已經過去有一年時間了,該名同學在各個方面的表現都很好,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肯定。同學們都夸他是一名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一直注重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初中生由于年齡較小,在做人做事方面往往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我的教育管理之下,他們在做人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同學們之間的關系也顯得日益融洽。

二、學會學習

養成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壞與其學習習慣之間有著密切的練習。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初中生一周有五天呆在學校當中,他們的學習基本脫離了家長的指導,完全依賴教師和自身來完成日常的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更有必要加強對其進行學習指導,引導他們學會學習。【案例】:我班有一名B同學,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好,總喜歡在班里調皮搗蛋。有幾次都把課堂教學秩序鬧得一團糟,讓教師的課堂教學無法順利進行下去。班里的同學和授課教師對其意見都很大。鑒于此種情況,我決定幫助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改正自己的缺點。我首先做的就是找其進行一次深入的談話,讓他了解到好好學習的重要性。其次,我每天課余時間都幫助其補課,幫助其找到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通過長期的努力,B同學的學習成績得以有效提高,上課的時候也不再搗亂了。如今,他儼然已經成了師生眼中的好學生。看到這一切,我感到非常欣慰。學會學習是新時期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更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進而提高整體教育水平,讓初中生在學校生活中學習得更好,提高家長的滿意度。

三、學會生活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初中生在學校中還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生活。生活是他們每天都要面臨的問題。我班的很多初中生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還略顯欠缺。例如,有的同學不會洗衣服,有的同學每天不刷牙不洗澡等。這些生活方面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農村寄宿制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學會生活。【案例】:我們班的C同學,他到學校之后每天都悶悶不樂,不會洗衣服,不知道疊被子,不會整理衣服鞋子等個人物品,還天天想家。與他類似的同學還有很多。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定期在班級內開展洗衣服比賽,開展寢室衛生大賽,開展個人衛生大賽等。通過這一系列班級活動,同學們逐漸學會了生活,他們的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為了改變同學們想家的現狀,我經常到寢室和他們做思想交流工作,疏導同學們的不良情緒。到目前為止,我班同學的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他們已經融入了學校的生活當中。新時期的養成教育與同學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班主任也應該做同學們生活上的引路人,教會他們學會生活,這一點對于初中生在學校中快樂的生活、學習和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篇9

(一)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生以后教學方法的創新程度如何,需要從現在抓起、現在培養,才能在幼兒聲樂教學中做到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師要從學生喜愛的活動中尋找突破口,不因循守舊,主動突破教材與習慣定勢的束縛,引導學生的創造積極性,促進創新態度的形成。教師應站在學生的立場,正確對待所謂的爭吵,多給學生創造更多發表個人意見和觀點的機會,大膽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準聲樂教學創新的途徑

在幼兒聲樂教學活動中,可以從兒童音樂節奏和教學情境設計兩個方面入手。節奏訓練。歌曲的節奏就是音樂的生命。首先運用歌詞唱說的方式進行節奏訓練。一首歌曲中的歌詞,實際上是一首好聽的兒歌,一首優美的兒童詩。通過朗讀歌詞,初步培養學生節奏感,并逐漸固定下來。其次是運用幼兒的肢體語言訓練節奏。借助擺手、搖頭、拍手、跺腳等肢體動作來表達節奏的感覺,這樣既能開發學生智力,增強身體協調能力,又能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最后是采用兒歌來訓練幼兒的節奏的感覺。根據新的節奏,配上肢體動作,能很快熟悉和掌握新的節奏類型。情景設計。要想上好一堂幼兒聲樂課,必須讓孩子對這堂課感興趣,因為興趣能夠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學習的興趣。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要具有情景進行設計的能力。良好的情景設計,能把學生帶入一個情感環境中,讓幼兒從模擬的真實環境中接受音樂的熏陶,達到教學目標。另外,在聲樂教學的時候,還應該借助如舞蹈、故事等表現形式,把歌曲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表現出來,提高孩子的興趣。在老師教唱的過程中,可以邊唱邊跳,讓孩子們產生想學習演唱的興趣。

(三)構建創新的聲樂教學模式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以后工作中,會經常遇到一些新的問題,需要自己獨立解決,而這些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吉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模式,也可以依據本專業的“城鄉互動、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深入幼兒園,多接觸、多感受,有針對性地了解幼兒園聲樂教學的特征,并根據具體情況開展相應的教學準備,提高聲樂教學的能力。

二、注重聲樂教學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課前互動與交流

幼兒園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特點,在課題準備階段,精心設置互動和交流的活動,如講童話故事、詢問小朋友家庭生活、做一些有趣的小游戲,并且通過多媒體打出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畫面、圖片,或者采用一些道具來渲染課堂氛圍,調動小朋友音樂學習的興趣。這種課前的互動與交流,調動幼兒激情,激發她們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做了鋪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課堂教學步驟與方法

首先是小朋友通過聽來感受歌曲的,對歌曲有一個第一印象;然后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演唱進入學習的初級認知階段;接著,小朋友在教師的示范中辨析發聲的方法和技巧,從而過渡到模仿教師的演唱,這一環節需要反復幾次,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在鞏固效果時,教師讓小朋友獨自演唱,并把唱得較好地和存在問題的學生相比較,讓其他小朋友來評價,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

(三)借助視頻資料,拓展幼兒視野,加深歌曲印象

人的五官在接受信息方面,視覺的感知能力最強,留存信息最多,因此,針對幼兒教育,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的音像、視頻資料來幫助教學,為小朋友們展現故事情節,為課堂營造了氣氛,還可以根據上課內容,選擇一些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歌曲讓學生欣賞,能開拓學生藝術視野。

(四)培養情感,拉近師生距離

篇10

摘要:“三農”問題是我國當前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民問題,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在于提高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為“三農”服務具有廣闊的前景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13億人口.其中農業人口9億多人,農業勞動力超過4.5億人。“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三農”問題既是困擾我們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對的世紀性問題,其影響的嚴重性和全局性已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三農”問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來想辦法、出點子、拿措施。農村職業教育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以培養新型農民為主要目標,以反映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科學、新技術、新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在服務“三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將為實現科技興農、科技創新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于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探討農村職業教育為“三農”服務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其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更為有效地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成為當前一個極為緊迫的課題。

一、“三農”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決“三農”難題,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途徑,又是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也應相應的得到提高,而我國的農村還很落后,農民重視教育的意識還很淡薄,加之廣大農村地區科教事業落后,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普遍較低。因此,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關政府部門和基層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擔。

1.1農村職業教育對農業人才培養的貢獻

受長期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農民在某種意義上講還是弱勢群體。農民整體素質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文盲率較高。因此,需要“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業新型勞動者,即新型農民。農村職業教育,以培養適合農村經濟建設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為目標,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礎職業技術素質和掌握適當的專業實用技術為著眼點,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對初中級人才的要求與成長規律,培養新型農民和農村致富帶頭人.為當地農村經濟建設服務。實踐表明,職業教育不僅能塑造現代的新型勞動者,培養出大批技術型、工藝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職業學校還是科技傳播的重要陣地,是推廣科技成果的重要紐帶。它能通過教學和多種宣傳途徑,把新科技傳播、普及、推廣到全社會,利用自己的優勢搞“實驗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輻射聯系點,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形成多層次、多功能,遍及整個社會的科技推廣網絡,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農村職業學校已成為農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基地。

1.2農村職業教育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農村職業教育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而舉辦的一種重要教育類型,一個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成度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低。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按照各層次人才需求的比例來培養各種不同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改變勞動力結構,促進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與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協調發展。實踐表明,人力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者占有很大優勢.貧富的差距不僅僅因為勤勞和懶惰,而緣于知識的差距。古語說“天道酬勤”。現在還應加上“天道酬智”,因為勞動者的文化程度、知識結構、專業技能與經濟效益有直接關系。因此,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對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是振興區域經濟的必由之路。

1.3農村職業教育對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作用

農村職業教育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通過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變化,調整專業設置,優化課程內容,面向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需要開設課程,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大力推廣新型實用技術,提高農業科技轉化效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的增收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已探索出一些較好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農村經濟的發展。(2)通過推廣科技項目和實用技術,服務“三農”。農村職業學校一方面圍繞當地支柱產業,實施科技開發和技術攻關,推廣農業新技術;另一方面開展對口支援活動。進行實用技術和管理知識培訓,送科技下鄉。這極大地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了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結合教學模式改革,實行產教研結合,農村職業學校已成為農村實用新技術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國的農業科研。僅靠高等農業院校和科研所遠不能夠滿足“三農”發展的需要,它們多半遠離鄉村,有著諸多的不便。而農村職業學校扎根于農村,能及時了解“三農”的需要。并依靠農村職業學校的人才和資源優勢,實施產、教、研結合,針對“三農”的實際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加以解決.并通過基地示范迅速推廣,有利于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

1.4農村職業教育對農民繼續教育的作用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國農村人口多、文化素質低,滿足廣大農民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需求.是一項十分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民對學習和培訓的要求將越來越高。對知識和技術的渴求將是農民群眾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構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

二、“三農”背景下的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

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對此社會各界要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同時,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注重教育發展規律的同時.更要結合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特別是結合“三農”問題實際.才能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2.1健全法律保障機制,加大經費投入

健全的農民職業教育法規,不僅能使農民職業教育的制度自身得以穩定。還能直接或者間接的作用于政府行為和教育投入。因此,法制建設能夠有力地保障農民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目前,我國已頒布了《職業教育法》,但關于農民職業教育方面的專門立法還是空缺,建議結合當前實際情況,開展農民職業教育的立法工作,盡快出臺《農民職業教育法》,作出系統的、可操作性的規定。首先是對農民職業教育的適用范圍、實施機構、管理體制、農民的權利和義務、國家的鼓勵、獎勵等具體內容做出明確規定。其次,應理順管理體制,創新工作機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統籌力度.有效地理順和整合職業教育的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促進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的溝通。第三,政府要加大經費的投入,對經費來源和其他保障措施進行強制性規定,以保證農民職業教育能夠全面、有效、持續地開展。

2.2明確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

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就是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建設服務,為“三農”服務。只有端正了辦學方向,農村職業教育才能健康穩步地發展。在現階段,農村職業教育要明確辦學方向。要突出農村職業教育的文化內涵,重點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致富,農村要發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基礎。新農村的核心在于它的新文化,教育本身是文化建設的手段.農村職業教育要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繼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必須突出自身的文化內涵。從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較快的農村地區的經驗來看,文化建設的作用日益明顯。因此,農村職業教育要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不僅要注意對農民生產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要把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需要的文化、健康、衛生、環境保護、民主參與等知識傳授給農民,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形成農民自身健康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構建農村社會主義新風尚打下堅實的基礎。

2.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特色人才

農村職業教育無論是在培養人才、社會服務還是技術創新與轉讓,都要以市場為杠桿。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多層次、多規格、多類型人才的需要,要創新培養機制.采用多層次分流、與高校學分互相溝通的人才培養立交機制,強化彈性、多級、靈活、高效的特色。因此,農村職業教育要充分依托行業、企業優勢,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探索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具體模式有:1)“訂單式”教育培養模式。由用人單位根據其對不同人才需求情況提出訂單,學校按照用人單位提出的標準、數量進行培養,切合實際設置專業,根據崗位要求制定教學計劃。設計知識和能力結構,確定培養方案,構建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2)“產教結合”培養模式。把整個學習過程分離為學習和T_作交替進行的過程。它是職業教育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應用技術人才的基本途徑。(3)“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企業和學校聯合共同培養人才,企業作為學校的實習基地,接受學生實習并優先安排他們就業,學校為企業提供職工培訓的場所。

2.4結合人才市場需求,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

農村職業教育是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力措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脫貧致富的重要標志。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動力就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一定的產業結構需要相應的人才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作為保證,一定的人才結構和勞動力結構需要相應的教育結構作為基礎。職業教育應根據產業結構現狀與發展趨勢,設置相應的專業結構和層次結構,培養各產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者,從而促進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的轉移。

通過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專門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可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專長和技術,提高他們的素質,增加獲取參與人口流動的條件和機會,順利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流動,而且通過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收入較高,職業也更加穩定,不至于造成轉移勞動力的“回流”。因此,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通過農民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通過非農業職業技能、安全常識和公民道德規范培訓,全面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擇業、就業和創業能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有序轉移。這是建設現代農業、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和整體素質、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保證.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之一。

2.5開展綠色證書和技術等級資格證書教育和培訓

綠色證書制度是農村一種新型的勞動就業制度,這一制度通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對農民就業進行技術培訓.綠色證書作為一種從業資格證書,有其嚴格的崗位規范和質量標準。按照崗位規范進行培訓,嚴格加強管理,保證培訓質量,才能體現綠色證書的科學性和嚴肅性。

職業學校對綠色證書教育的實施擔負著極其重要的職責。職業學校要根據農業部門的具體要求,制定適合當地情況的實施細則、管理辦法、崗位規范、教學計劃等,要從教材、師資、教學、實踐、考核等多方面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保證綠色證書教育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為了使綠色證書教育有序進行,職業學校要建立綠色證書領導機構,建設一支熱愛綠色證書教育工作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和管理干部隊伍,要有計劃、有重點的對他們進行新技術、新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要加強教材建設,編寫具有先進性的、實用的、農民急需的、通俗易懂的鄉土教材。要精心組織培訓內容,在完成綠色證書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要向農民傳授急需高新技術、關鍵技術和實用技術,加強農業產業化、“三高”農業、科技信息、市場營銷、農業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