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產業化經營認識誤區的思考

時間:2022-12-23 10:34:00

導語:農機產業化經營認識誤區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產業化經營認識誤區的思考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市各級農機部門經過艱苦奮斗、忘我拼搏,農機化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促進全市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回顧農機化發展的曲折歷程,我們感到欣慰,同時也存在著困惑。農機管理機構幾上幾下,農機服務手段幾經削弱,農機發展幾度受挫,農機服務組織競爭乏力,諸如此類的問題出在哪里?原因又何在?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我們農機部門必須釋然困惑,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樹立“興機富民”的政績觀。筆者反復思考,認為:對農機產業化經營認識誤區是影響農機發展的主要原因,走出這個誤區是農機化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農機產業化經營是農機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農機產業化是社會分工范圍不斷擴大、農業生產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經濟體制改革市場化運作的必然產物。這已被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所證實。農機產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機產業化經營是農機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是農機發展的長效機制,是振興農業、促進農村小康建設的重要途徑。

1.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農機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條件。隨著城鄉一體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大、步伐加快,農業形成大發展的格局。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出現了多樣化,產品結構的層次出現了優質化,農業商品化和規模化的程度逐步提高,農業、農村、農民對農業機械的科研、開發、生產、技術推廣、作業服務提出了新要求。

2.農業生產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要求農機產業化經營。農村經濟體制和行政機制改革的深化,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組織方式逐步改變,土地不再是農民生存的唯一依靠,農民就業的門路和空間得到了廣泛的拓展。“農業+工業”、“農業+服務業”、“農業+商業”等多種復合式的農戶是今后農村發展的趨勢,農業的多種經營、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經營的興起,要求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優質和標準化。農業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得采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作技術支撐,而且要覆蓋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同時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社會化和市場化要求農機產業化經營,以農機的科技優勢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3.農機產業化經營是農業新形勢的需要。我國加入WTO后,外國的農產品、農業機械和農機技術陸續進入我國的市場,我國農業要迎接競爭的挑戰,就首先要立足國內,徹底解決封閉的小農生產格局,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的優質農產品形成區域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也要考慮到我國10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和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需要,保持糧食生產能力,解決糧食安全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生產觀念、生產方式,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以農業的整體增效增加農民收入。

二、對農機產業化認識的誤區

中央1號文件和《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給農機一個新的定位,使農機享受農業領域相關扶持政策,這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又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農機化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支持,但農機自身的動力和活力更是農機化發展的基礎,更為重要。這個動力和活力來自于農機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創新。由于對農機機構改革和農機化的方針政策缺乏全面認識,社會上和農機部門內部產生了對農機產業化經營認識的一些誤區。這些錯誤的認識嚴重妨礙了農機化的發展。

誤區一:農機產業化經營是政府甩包袱。在農機管理體制的改革中,過分強調精簡機構,不考慮當前我國農民、農業、農村的現狀,不考慮農機管理機構的統一和效能,不分公益性農機服務和經營性農機服務的區別,試圖一鍋端入農機產業化經營的范圍,有削弱和取消農機化管理的傾向。上述的表現給農機部門的同志形成甩包袱的印象,農機管理部門的同志怕把自己也劃入了產業化經營的盤子,怕施行“一刀切”、“一鍋端”,這樣農機就會死得快死得早。這種錯誤的傾向和看法嚴重影響到農機部門的工作和穩定,個別地方出現農機專業人員流失,農機管理出現斷層和混亂,這種情況應引起高度重視。從黨中央1號文件和《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可以看出:黨和國家是重視農機化工作的,采取了很多措施促進農機化事業的發展。如果把農機管理都改掉了,國家靠誰來支持農機產業化經營,國家還要不要農業現代化。我們應堅信,農機化事業會在理性思維和求實精神的指導下得到健康的發展。

誤區二:農機產業化經營條件不成熟。我們一些同志認為,沿海地區搞農機產業化經營是他們的經濟情況好,條件具備,我們的條件不成熟,現在搞農機產業化經營為時尚早。這些同志對農機化的發展缺乏敏感性,對搞農機產業化經營的農機服務組織不聞不問,更談不上關心支持。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有一個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說,外部環境影響新生事物的命運。目前,我市農機產業化經營處于起步階段,如農機經營戶、農機專業合作服務組織正在發展、壯大。我們應很好地關心支持農機產業化經營,為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誤區三:農機經營性的服務不能講比較效益。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機部門提倡的是無償和低償服務,如果講效益就不是為農民服務。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一些農民和領導干部還存在著這種計劃經濟時期的觀念。多年來,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無論在農機產品銷售市場還是在農機作業的服務市場都出現了惡性的價格戰,使農機經營不能講比較效益的情況得到了延續。這就造成了我省農機經營企業沒有資金積累,在國內市場競爭中沒有競爭力。每年隨著省外大量農機產品和農機作業組織的流入,大量的資金也就從四川流了出去。對這種情況,政府和農機管理部門看之任之,認為這是市場的問題,政府不應該管。筆者認為,政府應支持農機管理部門解決好這個問題,采取有力措施,既要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在積極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外地的先進農機技術和新機具的同時,又要扶持引導本地農機產品的產、銷和服務市場的發展。

三、走出農機產業化認識誤區的舉措

我們正處于大改革大發展的時代,中國的前途寄希望于改革的未來。2004年中央1號文件將引發中國農村和農業的改革向縱深發展,使農村生產力再次獲得解放。農機部門應抓住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有利時機,促進農機產業化經營,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農機化的發展取決于我們農機部門和社會對農機產業化經營的認識和扶持。

1.提高理性認識,全面深化農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農機管理服務體系改革是關系農機部門大局的重要工作。它以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夯實農機管理與服務的基礎,給農機帶來生機和活力,使農機在國家解決“三農”問題中更好地發揮“興機富民”的作用。為了正確、清醒、理性認識機構改革的目的和意義,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中央1號文件和《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精神,學習有關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文件。對深化農機管理服務體系改革,我的認識是:堅持政事分開、事企分開,達到精簡、統一、高效的目的,具體要落實在強化保障農機公益性服務職能和培育發展市場化專業合作服務組織上。農機體制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的面廣,問題錯綜繁雜,我們在理論認識和實踐運作上不能輕率。就農機系統而言,行業跨一、二、三產業,涉及農業的農林牧副漁;行業管理的內涵包括了行政管理、科技管理、經濟管理;行業背景與農業的5大業截然不同;農機行業在解決“三農”問題中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在改革中農機管理職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但農機機構應精兵簡政,對非公益性的服務必須按市場運作,走農機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這一點是不能動搖的。農機管理體系按公益性職能確定編制、配備人員,由財政保證公益性事業經費,是改革的中心環節,這是提高農機管理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有效性的關鍵。

2.加強宏觀引導,積極扶持農機產業化經營。對農機專業合作服務組織和民營農機企業,政府和農機管理部門不能不管,應支持、引導、協調、規范和服務。市場經濟不是靈丹妙藥,市場不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在市場經營活動中,政府和農機部門應保護農機專業合作服務組織和農機民營企業的利益。為協調農機產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除中央投入資金外,省、市、縣各級政府應把農機產業化的建設納入對農業的投入中,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政府和農機管理部門應制定扶持和引導農機產業化經營的政策(如財政、金融、稅收的優惠政策),建立和完善農機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及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建立健全農機產品市場和農機作業服務市場的質量監督、法規管理的機構。與此同時,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指導組建多種形式的中介組織,為農機產業化經營提供市場信息、技術咨詢和科技服務。

3.深入調查研究,穩步推進農機產業化經營。我市農機化水平與經濟發達的沿海省市相比差距很大,其主要表現在:他們的農機產業化經營已初具規模,我們才剛剛起步。我們發展農機產業化經營,一定要認真學習外省的經驗,但只能借鑒,不能照搬,因為世界上的事物只有相似,沒有相同。農機產業化經營是政策性和科學性很強的新事物,它的發展需要理論和經驗支撐。理論來源于實踐,經驗是實踐的總結,因此推進農機產業化經營,我們必須提升理念,加強農機化的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工作。我們首先要對我市農機產業化經營進行摸底,弄清我市農機生產銷售企業和各類農機專業合作服務組織的情況;然后抓好龍頭企業、典型農機專業合作服務組織和農機科技示范園區,以樣板開路,穩步推進農機產業化經營。我們要用典型和樣板去向社會展示:農機的“興機富民”戰略是農民走向富裕的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