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21 03:24:00

導語:老齡化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齡化調研報告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是時展的新要求。一句話好說,但在具體的落實上決非易事,會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學習時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這就要求我們要切實加強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關情況的調查研究,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為開展工作奠定堅實

的基礎。為此,我想就構建和諧社會有關的老齡化問題談些看法。

一、從我國人口增長速度看,老齡化問題逐步顯現

解放初期,我國人口有4.5億,到黨的八大召開時增加到6億人,1983年我國人口高達10個億。30多年間我國人口增長了2.2倍。也就是說這一階段是我國人口出生的高峰期。70年代末,鑒于我國人口增長情況,中央開始意識到人口無限度的增長將會導致的后果,把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號召“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經過二十多年的有效控制,使人口少出生3億人。盡管如此,由于人口基數大,截止目前,我國人口已多達13億人,比解放初期增長2.88倍。加之我國生活水平、醫療水平的提高和保健、養生知識的普及,人的壽命也在不斷提高。有數字顯示,解放前我國人均壽命只有30-40歲,現在人均壽命在60-80歲,延長了20-40年。現階段的“百歲老人”已不少見。人口出生與死亡的數量不均衡,且建國初期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即將步入老年,按照國際社會通例,60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0%的社會成為老齡社會或老年型人口國家。截止2004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15.38%;天津市60歲以上的老人達13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4.7%;塘沽區60歲以上老人8.4萬,占全區總人口的15%。據聯合國人口預測統計,

未來20-3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增至15億人,成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國家。

二、人口老齡化產生的不和諧因素

由于人口結構的某些比例的失調,使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步顯化,社會受養人口結構中,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帶來許多新問題。相對來講也是一種不安定因素。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社會養老、醫療保障、身心和諧問題等,構成我們社會中的不和諧“音符”。能否順利構建和諧社會,在某些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制度的合理安排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主要問題有以下三方面:

1、我國的養老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國的養老基金主要覆蓋在城市,在農村僅有10%的人自愿參加了農村養老體系,90%的老人由于喪失勞動能力,需要生活資金和人力方面的資助。但就目前的形勢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正在受到沖擊和考驗。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老年人的壽命的延長,將來要讓家庭中的兩個獨生子女——小兩口,照顧4-8位老人是很難做到完美的。特別是有些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又不穩定、生活壓力大,感到經濟困難,精力不足,進而引發家庭矛盾。

2、關于醫療保障問題。許多老年人由于身體欠佳,個人退休金用于日常的生活開支還可以,一旦生病住院就難了。特別是有些退休的老年人僅有500-600元的退休金,老伴因早年照顧老人、子女而沒有工作,晚年只有靠一個人的退休金維持生活。子女條件好的可以接濟一下,趕上子女下崗或單位不景氣的就難上加難了。有句話說的是“有嘛別有病,沒嘛別沒錢”。因經濟收入付不起昂貴的醫藥費,造成了有的老年人大病醫療得不到保障。

3、老年人的身心和諧問題。社會成員的身心和諧是社會和諧基點,必須有社會成員之間的互相認同與接納。現實的老齡化社會中,由于家庭規模的小型化,老人獨居的增多,甚至有的老年人喪偶后成為“留守老人”。這些老人普遍產生孤獨感。他們認為辛辛苦苦把兒女養大,到老了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渴望兒女的體貼和關懷。作為兒女又不得不應對激烈的競爭和快節奏的工作、生活而無暇照顧老人。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兩代或三代人的心理不和諧,萌生新的矛盾。

三、采取有效措施應對老齡化帶來的新問題

要完成構建和諧社會這一重要任務,就要以科學、積極和務實的態度對待目前社會出現的由于“老齡化”的顯現而生成的新問題,要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化解各種矛盾。

要使老年人生活的好,就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從老年人的實際出發,要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筆者認為要從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相對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機制,讓老年人和家庭無后顧之憂;二是根據不同需求建立不同模式的養老社會服務機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三是鼓勵老年人實行自我管理,延長老人自立、自理的時間,減少家庭對社會的依賴。具體來講如下:

1、養老問題主要是經濟問題。老年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處理好他們的養老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正如同志所講: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人民群眾的生活不斷提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同時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構筑“社會安全網”。通過社會救助、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社會福利制度等多方面措施,確保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2、建立社會服務機構是做好老齡工作的重要措施。

近幾年來,塘沽區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各街道辦事處、鄉、鎮、社區老齡委、老年協會、老干部局等各負其責、綜合治理的方針,辦社區養老院2400平方米,老干部活動中心3000平方米;健身中心15000平方米;并于2001年至今共出資2003萬元新建、擴建了64個社區“老年之家”,其中最大的有500平方米,為老年人提供了學習、健身、娛樂為一體的活動陣地。從2002年以來,為全區百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放補助金400元,對70歲以上的老人實行免費鑲牙服務;為18500位老人發放了優惠證等等。目前塘沽區醫療機構、律師事務所、圖書館、電影院及公共廁所等160個設施掛牌為老年人提供免費服務。這一系列做法有效地起到了為老年人排憂解難的作用,為此塘沽區被評為全國的老年工作先進區。

為解決老年人就醫難的問題,市衛生局要求全市各醫院將醫院管理與黨員先進性教育結合起來,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個人負擔重的問題做為醫院整改的重點,制定改善醫院服務和降低醫療費用相關舉措,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醫療服務舉措有:一是對住院治療的老年人的檢驗標本和報告,必須由醫院安排專人送取,無須病人家屬奔波;二是住院病人檢查由病房安排專人陪送;三病人轉科治療手續由醫院辦理;四是領醫囑一次性使用的貴重藥品無須患者或家屬領取;五是病人需要會診由醫院派人陪護就診,復診取藥的老年病號均實行一元掛號費制。

3、鼓勵老年人自我管理,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和為貴,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等良好社會和諧風尚。老年人不能光想自己,也要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對兒女要多些理解,多關心孩子們的事業、學習和生活;其次是管理好自己,注意身體健康,保持心情舒暢,少給孩子們添麻煩,就是做貢獻了。正所謂“老人健康全家幸福,一人有病全家不安”,老年人要適當的鍛煉,有條件的還可以上老年大學圓一生的夢。

老年人要靜養“精、氣、神”,這是保持身體健康最好的良藥。在生活中應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就是以健康為中心,瀟灑一點,糊涂一點。常言說,人老了,老糊涂,小事糊涂無所謂,為求全,求和睦家庭,家和萬事興。大事千萬不糊涂,大事指涉及國際、國家、政府的,政治、公共道德、法律等方面的事,那絕對不能含糊,一點也糊涂不得。老年人要保持年輕人的心態,最主要的是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年人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通過學習達到政治思想上的清醒,也是大事不糊涂的保障。

總之,要激發弱勢群體的活力,要培育社會成員,包括老年人的精神境界,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善,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才能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