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社會問題范文

時間:2023-10-10 17:42: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齡化社會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老齡化社會問題

篇1

1.我國老年人口現狀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到2010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占到總人口數的13.26%,與2000年相比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數占到總人口數的8.87%,與2000年相比上升1.91個百分點。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加劇。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預計,到2015年,我國老年本文由收集整理人總數將突破2億,到2025年將超過3億,2045年將達到4億。由于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劇變,子女與父母同地、異城分別居住較為普遍,使得老年人空巢現象日益突出。由于社會提供的養老服務匱乏,許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的基本生活困難,生活質量較低。專業護理人員短缺,長期護理的設施缺乏是影響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因素。

2.老齡化社會存在的問題

2.1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呈上升趨勢

截止2010年末全國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總數約為3300萬,占全體老年人口總數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數為1080萬,占全體老年人口數的6.23%。預計到2015年,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總數將會達到4000萬,比2010年增加700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9.5%,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

篇2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逐漸上升的過程。根據聯合國科技文組織制定的標準,當一個國家60歲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該國家總人口的10%或者65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該國家總人口的7%,那么該國家就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劉家強,2004)。這種人口類型的變化既可以是由年齡金字塔底部的少兒人口增長減慢所造成的,也可以是由頂部的老年人口增長加速所導致,人口學中稱之為底部老齡化和頂部老齡化。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6.96%,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陳曉莉、杜小燕,2007)。而且,在我國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底部老齡化和頂部老齡化同時“夾擊”,使我國老齡化的程度進一步加劇, 發展 趨勢也越發嚴峻。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人口老齡化是社會 經濟 發展的必然產物,每一個國家在發展到一定程度都要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一旦出現老齡化,幾乎每一個社會領域都要受到它的影響。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已經歷經了一個世紀之久,相較之下,

        但是細細琢磨一下,這種觀點不無問題:政府的錢不會無中生有,如果由政府出資建立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這錢最后也得從社會獲取,只不過是由政府做一下再分配而已。由政府來建立一個龐大的保障體制,必須增加政府相關部門運行費用的成本。從各國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做法來看,由政府負責也只是一種模式。例如,日本長期實行的是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由 企業 為職工提供一種保障(鄭功成,2005)。所以,要政府國家負責,是一種可行的辦法,但是國家和社會在社會政策上的負責任方式,是否僅有養老保障這條路可走呢?

篇3

【關鍵詞】少子老齡化人工智能時代現狀應對策略

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指一個國家“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7%,這表明人類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長久。但與此同時,新一代人口增長速度低于上一代入口自然減少的速度也帶來了一系列嚴峻的挑戰。日本是世界上少子老齡不巨見象最嚴峻的國家之一。日本政府借力人工智能所帶來的“第四次產業革命”的紅利,著力解決少子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問題。近20年來,日本實施一系列的少子老齡化對策,希望提高總和生育率,降低人口縮減的速度,解決少子老齡化危機下的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醫療及養老等社會問題。

一、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亦稱智械、機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過普通計算機程序來呈現人類智能的技術。通過醫學、神經科學、機器人學及統計學等的進步,有些預測則認為人類的無數職業也逐漸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各國政府紛紛采取積極的態度,在政策和資金上大力扶持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日本作為全球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更是將人工智能作為刺激經濟增民和解決少子老齡化問題的關鍵。日本政府制定了“人工智能戰略”,在“人工智能技術戰略會議”上,提出人工智能產業化路線,將2017年確定為人工智能關鍵年,各政府部門對人工智能的研發給與資金支持。此外為了避免人工智能對社會道德、法律等帶了的消極影響,日本政府了《人工智能網絡化的影響與風險:實現智慧網絡社會需解決的問題》報告和《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報告,旨在使人工智能的使用更加合理,避免惡意使用人工智能的情況發生。

二、日本少子老齡化的現狀

少子老齡化是指一方面由于總和生育率降低以及醫療發達、國民平均壽命延民等原因,兒童占總人口比重降低,另一方面“歲以上老齡人口的比例提高的社會現象。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傳統標準,60歲以上公民被定義為老年人,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總人口的10%則被視為步入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21%的話,就可以被稱為“超老齡化社會”。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預測,日本老齡人口比例在2020年將達到26.9%,2035年老齡人口比例將達到33.4%,日本已經毫無疑問地步入了“超老齡化社會”。

另一方面,二戰結束后的1947年至1949年,日本出現了第一個生育高峰,平均每年有270萬人出生。隨著第一次生育高峰的出生人群進入適婚年齡,1971年至1973年日本又出現了第二次生育高峰,最高時每年出生人口達210萬。但此后無論是出生人口數量還是總和生育率都在下降。如果一個國家的總和生育率超長時間內低于維持人口長期穩定發展的更替水平(2.1),被稱為少子化;如果長時間內低于1.3,則被稱為“超少子化”。2005年日本《少子化社會白皮書》指出,日本已經進入“超少子國家”。

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調查估計,日本的總人口預計2030年為,億1,662萬人,2048年將不足一億,下降到9,913萬人,2060年預計達到8,674萬人。按照這樣的人口總數來看,勞動力人口到2060年將降到至50.9%,與此相對應老齡人口將上升至39.9%。也就是說,1位老齡人口需要2位勞動力人口支撐,可以說成為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15歲至64歲被譽為“勞動力人口”,65歲以上可以從現在從事的工作上退休下來,被稱為“老年人”。在日本,國民20歲成年后需要交納年金的保險費,到“歲后可以獲取年金。實際上是現在的勞動力繳納的年金成為老齡人口的年金。那么隨著少子老齡化的推進,會出現什么社會問題呢?因為繳納年金的勞動力人口變少,獲取年金的老齡人口增加,所以人均繳納的保險費變高。這樣就導致經濟負擔加重,在經濟上養育孩子的經濟能力變小,形成惡性循環。

三、日本少子老齡化的應對策略

2018年日本原總務大臣、創成會議主席增田寬也在清華大學的講座“日本的人口減少及其應多策略”中提到“要解決人口問題還需要舉全國之力,從國家層面做出政策,而且僅靠中央政府還不夠,還需要地方政府一起努力,各個部門互相協作。例如,要想解決老年人護理問題,一是要有足夠的從財政支持,二要有專業護理人才,此外還需要通過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提升護理水平。最后,還應在城市設計和建設上充分考慮老齡化的影響,這其中就包括了財政部、負責勞動合同人口政策的部門以及相關技術產業部門和負責城市開發建設的部門?!?/p>

(一)年金保險制度改革

隨著人口老齡化,每年用于支付年金的財政支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少子化導致的勞動力人口減少勞動力人口養育子女的經濟負擔增大。日本政府認識到少子老齡化是日本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在日本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社會保障制度的收取方式進行改革。2004年開始,日本政府開始調整給付年齡,延遲退休這一提議開始興起。按照勞動法的規定60歲退休,如果本人申請,可以延遲退休年齡,同時導入“繼續雇傭制度”。隨著少子老齡化的推進,到2025年將要面臨更加嚴峻的少子老齡化問題。日本政府甚至提案將老齡人口的那個界限由65歲提高至70歲至75歲。另外也有提案將年金的領取年齡提高至70歲以后開始。其次,提高了勞動力人口的保險費用金額,增加了勞動力人口的保險費負擔。為了應對不斷增加的保險費用額度,采取了增稅的形式。同時以發行國債的方式來實現。

(二)海外移民玫策調整

日本現在少子老齡化問題進展下去的話,勞動力人口越來越少,老齡人口越來越多。勞動力人口不足、醫療、養老護理等方面將面臨人手不足、養老金支出帶來的政府財政壓力等嚴重問題頻發。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日本調整了海外移民政策,如2006年的“永久居留新準則”、2006年和2007年的“經濟伙伴關系協定(EPA)”批準、2008年的"30萬交換生午餐計劃”、2010年的“面向第三世界的難民的相關計劃”、2012年的“技術移民積分制度”等。內閣府通過反復調查論證指出,如果每年引入20萬人的話,日本人口能夠維持在1億人以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老齡化問題。但是,海外移民也會帶來“日本的文化信仰危機”、“社會治安問題”,所以日本政府在全面開放外人勞動力人籍、永住政策以及接受國際難民等方面,持保守態度。

(三)改善育兒養老環境,大力發展老齡產業

2003年被譽為日本少子化對策元年,日本政府開始推進積極的少子化的應對政策,制定了《關于培養支援下一代的當前方針》;2004年進一步具體花了相關政策,出臺了《少子化社會對策大綱》;2013年內閣府通過了《少子化危機緊急對策》。少子化政策實施20多年來,日本社會的保育機構,女性在職育兒保障制度及育JL補貼等各個方面不斷完善,對緩解少子化進程發揮了一定作用。

在20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了老齡產業的概念,2000年開始,老年人長期護理相關產業逐漸成為新領軍行業,與養老產業相關的醫療、福利相關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老年服裝、食品、保健、養老看護等服務行業,形成了有一定市場規模、相對成熟的老齡產業。

(四)導入人工智能及機器人

日本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為了彌補勞動力不足,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被稱為“第四次產業革命,’。還在國家層面建立了相對完整的促進機制,希望通過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保持并擴大其技術優勢,逐步解決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醫療及養老等社會問題。日本政府設立“人工智能技術戰略會議”,由總務省、文部科學省和經濟產業省協作推進入工智能技術研發及應用。比如,無人售貨的商店里沒有收銀員,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汽車制造業的導入,能夠提高生產率。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養老產業、醫療護理產業,讓老齡勞動能夠繼續工作,從而緩解日本社會勞動力不足。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老齡化城鄉規劃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對于老齡化社會問題的研究,中國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主要是從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等角度進行研究。而城鄉規劃領域對于老齡化社會問題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末,城市規劃如何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研究老年型城市社區規劃的迫切性(王瑋華,1997a)。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老齡化社會問題日益突出。我們需要根據世界一些老齡化社會建設發展的先進理念,對當前中國老齡化社會在城鄉規劃中的內容進行研究,從而有效地發現和解決老齡化社會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老齡化住區的研究

1.國外老齡化住區模式的概述

面對中國老齡化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保障老年人們的切身利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城市規劃方面,不僅要將先進的科學規劃理念與技術應用其中,還要對發達國家在老齡化社會規劃中的先進做法進行分析研究,結合中國實際,提出有利于中國老齡化社會的規劃發展措施。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及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較早,不僅有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協作養老等多種模式作支撐外,而且形成了集中型和綜合型的老年住區。其規劃從社會學、醫學等因素來考慮老年社區的環境,從而在生理和心理上滿足了老年人的需要。不僅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環境,而且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將先進的規劃理念融入到老年住區的模式中,并且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2.國內養老模式和居住方式的選擇

當前中國養老模式規劃建設中,主要以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為主,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缺陷性和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來,老年人的實際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促使我們對當前中國的養老模式和居住方式進行優化改造。老齡化社會建設規劃過程中,在吸取發達國家先進養老建設規劃模式,結合中國傳統養老模式,國內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主要是以鄰居型、同住型為主。

二、老年住區的發展及規劃

1.普通居住區的發展與規劃

鑒于居家養老的重要性以及為了解決老年住房嚴重不足的問題,相關專家認為我們在進行普通居住區規劃和建設時,應盡可能對現有居住區的功能結構進行更新和改造,使之適應家庭結構變化和老年生理、心理變化的需要,同時在城中村改造和舊城改造中,把老年人的需求作為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納入考慮的范圍(胡仁祿,1994)。周典等認為城市居住區的規劃和建設應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將部分老年住宅融貫在城市居住建筑體系之中進行建設;二是將重點放在做好“終生可利用型”城市住宅的規劃、設計和建設中(周典,2006)。在經濟適用房開發建設過程中,也應從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居住空間無障礙設施、套型模式及交往空間等多方面考慮(孫思奇,2005)。因此,普通居住區的規劃發展要適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優化老年人的生活環境,滿足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種需求,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老年社區的發展及規劃

根據住區中老年人比例的多少,一般將老年社區分為兩種:混合老年社區與獨立老年社區(馬暉,2002),目前國內老年社區多指獨立老年社區,開彥和宋言奇認為由于老年人對社區服務需求在不斷增加,老年社區因其完善的設施,可靈活的選擇和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應成為老年人改善居住環境和提高生活品質的一種較好的選擇,其構建在當前十分必要(宋言奇,2004)。但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和養老政策,老年社區建設要引入市場機制,進行市場運作。結合多種養老方式進行綜合開發,這也有利于老年住區的產業化發展(馬以兵,2008)。汪勁松則提出在城鄉結合帶規劃建設老年社區的設想,利用城鄉結合帶適宜休養的優良自然環境,使老年社區更符合老年人的特點和要求(汪勁松,2000)。

老年社區的規劃設計要面對大多數老齡人,不能片面追求規模檔次,可結合普通居住區的規劃建設,與整個社區的配套設施綜合設置,獨立老年社區選址應盡量不要遠離城市生活區,并應保持交通方便、城市生活的延續以及青壯少兒接觸交往的機會和空間(陳紀凱等,1998)。針對我國老年社區面臨的老年人社會網絡中斷的問題,陳貴武等提出以綜合性規劃代替局限在住房與環境規劃的傳統形體規劃,使得在老年人生活的空間問題基本解決之后,通過綜合性規劃對老齡化社區的生活多樣性、社區網絡、服務網絡的建設起到一定的作用,從而實現老年人與社會融合的生活模式(陳貴武等,2003)。

3.老年社區的空間環境

除了老年住宅外,居住空間環境也是老年住區研究的重點。王瑋華認為由于老年人口對周圍環境的依賴性和影響程度,要較其他人群大得多,老年住區應為老年人創造適于健身、娛樂、休閑、交往等戶外活動的良好空間環境(王瑋華,2002)。一般來說,老年人對住區空間環境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社交需求、休閑需求、審美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不同層次的需求,確定了住區空間環境不同使用功能的劃分和設計要點(譚穎,2000)。

對于住區空間環境的營造,胡仁祿認為要改進居住院落空間的規劃設計,創造更多更好的鄰里交往空間,以利于親密的鄰里關系和互助活動的形成,增進老年人生活的充實感和安全感(胡仁祿,1994)。閻春林認為應利用開放的戶外空間,鼓勵老年人與青年人、兒童等不同年齡群體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會大環境之中,避免過于封閉造成心理上的社會隔離感(閻春林,2001)。同時,住區室外空間環境要注意增強識別性,以彌補老年人衰退和喪失的機體能力,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空間環境(張軍民,1998)。在今后的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需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三、結束語

本文主要從老齡化住區的研究,國內養老模式和居住方式、老年社區環境等方面進行簡要的綜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當前老齡化社區規劃建設中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因此,在城鄉規劃中,我們不僅要借鑒發達國家老齡化社區規劃建設中的先進理念,而且要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物質設施、醫療照顧、生活服務等方面考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避免老齡化住區設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等問題的產生,不斷優化城鄉規劃的指導能力,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仁祿,老齡化城市居住環境初探【J】.建筑學報,1994

2.王瑋華,研究老年型城市社區規劃特點及對策迫在眉睫【J】.城市規劃,1997

3.周典、周若祁,構筑老齡化社會的居住環境體系【J】.建筑學報,2006

4.孫思奇,經濟適用房設計應關注老齡化問題【J】.住宅科技,2005

5.宋言奇,城市老齡社區構建問題三議【J】.城市規劃匯刊,2004

篇5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挑戰;對策;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C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6-0252-02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目前,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或即將進入老齡社會。1999年,中國也進入了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而且關系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備受世界關注。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龐大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全國老齡辦,2006)

一、人口老齡化面臨的挑戰

(一)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面臨的挑戰

老年人口的首要問題是養老保障,而經濟保障是養老保障的基礎。城市地區老年人的照料和精神慰藉內容主要倚重家庭,農村養老則主要是依靠家庭。因此,城鄉老年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問題;而農村老年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養老經濟或物質保障問題。

農村家庭養老面臨的挑戰:一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子女數量減少,家庭規模趨于變小,是家庭資源供給減少和不確定。二是農村家庭養老的經濟基礎已經開始動搖,農村土地的收入和保障功能被不斷減弱,使家庭資源供給具有不確定性。

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將嚴重挑戰原有的養老保障體制。主要表現:一是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養老金支出的快速膨脹。二是養老保險的隱性債務巨大。三是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養老金空帳風險加大。(姜向群,2006)

(二)健康與醫療保障的困境

根據2004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絕大部分老年人身體健康,有91.19%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其中男性生活自理能力高于女性,占92.58%,女性為89.86%,比男性低2.72個百分點,說明男性老年人生活自理的比重高于女性。

從總體上說,中國的食品、住房、教育和保健服務以及影響健康狀況的許多其他因素均達不到經合組織(OECD)的水平,結果,中國老年人壽命比經合組織國家的老年人短,而且他們的晚年往往是體弱多病,存在嚴重的健康問題。

人口老齡化使城鎮醫療保險面臨風險。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老年人口醫療需求的普遍提高,再加上老年人口護理性醫療需求的快速增長,這些都將給醫療保障帶來巨大的壓力,主要表現:一是人口老齡化速度與醫療保險基金增長速度不相適應。二是老年人口醫療服務需求與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承受能力不相適應。(陳佳貴,2001)三是老年人口醫療費和占醫療保險基金的比重逐年上升。(穆懷中,2005)四是勞動年齡人口醫療保險繳費負擔加重。

(三)社區服務與生活照料的阻礙

養老服務的重要載體是社區服務。隨著人口老齡化壓力的增大,傳統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經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開居住已經相當普遍,“空巢”家庭增多,這給老人的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帶來諸多不便。因此,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對社會福利和社區照料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對眾多獨生子女來說,將來對老人的贍養、照料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四)社會福利設施不足

社會養老設施供給水平低,老年床位數嚴重不足,利用率不高。中國目前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3.8萬個,養老床位120.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僅有8.6張,與發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養老床位數50-70張的水平相差甚遠。(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2006)另一方面,現有各類社會福利收養單位的床位數利用率不高。社會養老設施的區域分布不平衡,導致服務能力的差異。

(五)迅速的老齡化對計劃生育提出的新挑戰

由于計劃生育中國人口又提前步入了老齡社會,而且生育率迅速而持續的小將導致21世紀上半葉人口老齡化空前的加速。據預測2000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7%,將在2025年左右達到14%,如果是低方案,達到14%的時間將是2020年,人口老化速度之快可以與發達國家日本的人口老化比肩,而且成為21世紀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李建新,2005)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

面對日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我們必須從人口老齡化的共同成因與特殊誘因出發,在分析老年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從多方面著手,有針對性的逐步解決。

(一)經濟方面的對策

要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后盾,來解決因人口老齡化所帶啦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集中到一點,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沒有經濟的發展,老齡化所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難以解決。

篇6

王恩平(1988.05-),男,漢,河北秦皇島,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

金晶(1991.06-),回族,云南昆明,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

摘 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常態,越來越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威脅,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更多的來源于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體制不協調、不適應造成的矛盾。本文通過闡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厘清我國在公共政策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公共政策選擇,旨在更積極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公共政策,政策選擇

十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這不單是我國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處理好老齡化問題對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人口老齡化的背景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7%,就稱為人口老齡化。早在二十世紀末,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因此我國早已步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老齡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醫療衛生條件的提高,以及在經過了1959到1961年的自然災難后,中國的人口出現井噴式的補償增長,從1962年到1970年,凈增長了1.6億人,達到8.3億。而“嬰兒潮”的那一代人開始進入老年時期,計劃生育政策雖然對人口增長的控制有所貢獻,但是也加速了人口老齡化。我國的老齡化具有規模大,老齡化增速超過經濟發展速度,老齡化地區差異大等特點。并且根據數據研究顯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老齡化趨勢在大體上是難以逆轉的,人口老齡化將常態化。

中國的老齡化過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與西方發達國家先實現工業化,后進入老齡化相比,中國將面臨更多的挑戰。中國應該在借鑒其他發達國家應對老齡化的模式下,根據自身特點提出更加可行的,適合本國發展的應對策略。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人類壽命延長和生育率下降,一段時期人口過度增長的結果,改變生育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緩作用,即使現在改變生育政策,也不會發生根本上的逆轉。同時,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問題不全是其本身帶來的,更多是因為現有制度與人口結構不適應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需要從公共政策方面進行改革,調節公共政策來協調可能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這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

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人口老齡化將是常態,需要提出科學有效的公共政策來應對,是我們將長期面對的挑戰。

二、人口老齡化政策選擇中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保險體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實施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儲蓄性養老及商業人壽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但在運行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1.歷史欠債嚴重,“空賬”運行規模大。

我國當前實行從現收現付制到統賬結合制的轉變階段,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但在現實實行過程中,社會統籌部分與個人賬戶部分資金“混賬管理”,社會統籌部分根本不足以支付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因此形成大量“空賬”運行,出現挪用個人賬戶的現象,導致個人賬戶空賬運行。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當前個人賬戶空賬累計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到2011年底,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為2.5萬億,但是個人賬戶實有資金2703億元,空賬金額高達2.2萬億元。據社會保障國際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報告統計,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個,收支缺口達到767億元。

2.養老保險金缺乏保值增值性

我國規定養老金在留足2個月的支付以外,應該全部用于購買國債、銀行儲蓄、企業債券、投資股市,嚴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經營性事業。目前我國養老金仍主要用來購買國債和銀行儲蓄,基金收益甚小,根本無法滿足老齡社會對養老金的需求,沒有真正建立起養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機制。并且,通貨膨脹的速度遠遠超過銀行利率,存放銀行只會造成養老保險金的貶值,是社會財富的浪費,嚴重影響了養老保險的效率。

3.基金來源渠道單一,收支矛盾日顯突出。

當前我國養老保險的基金來源主要是保險費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財政補貼,加上保費欠繳的情況嚴重,相當一部分地區的保費收不抵支,原有的積累也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的幅度又太小,彈性收繳與剛性支出的矛盾日趨突顯出來,加上老齡人口數量的不斷上漲,享受養老金的人數不斷增加,繳納養老保險費的人數卻不斷減少。養老保險費用開支增加與收入減少之間的矛盾,成為應對老齡化危機最主要問題之一。

(二)、現行退休政策及其弊端

我國現行的退休政策規定:一般來說,男性的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為55歲。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者,退休必須是男年滿55周歲,女滿45 周歲。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老年人力資源的浪費,增加了社會的養老負擔,加上生活和醫療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國人口的老年撫養比不斷攀升,有關專家預測我國2000年老年撫養比為10%,2010年為18.6%,2020年為26.3%,2030年為40.2%,2050年為58.7%,2060年為60.3%。

勞動年齡的上下限不能一成不變,它必須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提高改變。我國現行的勞動年齡的上下限是50年代根據當時的條件確定的,已逐漸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全中國的平均退休年齡是51.2歲,比起世界平均年齡低了將近10歲。如果繼續按原定的上下限執行,以后將會出現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贍養比、總供養比和老年社會保障支出大幅度上升的不利局面。

(三)、現行醫療保險制度及其弊端

1.“現收現付”為主的籌資模式使醫療保障面臨未來支付壓力

目前,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雖然采取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但個人賬戶積累能力有限,很大一部分人沒有積累。實際上,主要是依靠統籌基金的現收現付制,而對其他人群的醫療保險制度,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等也主要是現收現付制。根據醫療保險理論,現收現付制需要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有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而在我國人口日益老齡化的情況下,如果醫療保險基金主要依靠現收現付制籌集,每個勞動人口對老年人口的負擔將不堪重負,最終將帶來保險基金緊缺的危機。

2.服務提供上的問題

我國雖然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迅猛發展,醫療機構、人員、床位數最大幅度增加。但仍然難以適應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帶來的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勢頭。近年來,我國一些城市出現的醫療服務提供能力不足而導致的“住院難”問題已證明這一醫療資源結構不合理。

我國醫療資源不合理利用的表現主要為:(1)重治輕防;(2)病人不合理流向;(3)醫療服務的過度利用,特別是高新技術手段、藥物的超標、過量使用。醫療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我國醫療服務成本居高不下,且增長迅速。這一問題如果不能很好解決,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將加劇我國醫療資源和衛生費用的壓力,甚至導致醫療保障體系的崩潰和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人口老齡化的公共政策選擇

(一)、人口紅利的政策選擇

35年前年輕人口是老年人口的六倍,人口轉變帶來了“第一次人口紅利”,支撐我國經濟在世界市場上的崛起。勞動年齡人口豐富的“人口紅利”期結束并非“人口紅利”的真正結束。在老齡化的初期階段,新進入老齡階段的人往往都有較高的儲蓄率和儲蓄傾向,加上健康老年人口參與對社會勞動力的供給,只要能夠發揮好儲蓄的資金效率,讓資本得到合理的回報,則第二次“人口紅利”仍有可能為經濟增長繼續注入“活力”。

發掘第二次人口紅利,可以通過讓健康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發掘老年人消費潛力,從內部發掘社會發展潛力。積極促進老年人健康宣傳,樹立健康理念,延長老齡人健康期,適當拉長就業和準就業年限。積極開發適合老年人的工作崗位,尋找能充分發揮老年人特殊技能,豐富經驗的工作機會。例如,退休老年人對年輕人進行特殊技術崗位的培訓。不僅能增加老年人就業機會,創造社會財富的機會,還能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提高自我養老和消費能力。

人口紅利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撐,通過增加資本積累和擴大就業參與實現第二次人口紅利,通過提高人口素質實現兩次人口紅利的對接。如果利用好人才資源,“第二次人口紅利”將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改變。

(二)、完善養老保障制度

養老保險基金作為一項基金存人銀行或購買國家公債,這雖然是一條營運途徑,但其保值和增值的程度大打折扣。要想使養老保險基金有效運營使之保值增值,可以要借鑒國外的經驗,放寬對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限制。政府應制定適當政策以引導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向低風險、高收益的領域投資,如住房貸款、基礎設施、教育產業等。其次要積極推進市場的發育和發展,從而提高基金投資效益。第三要堅持專業化運作,委托專業性投資管理機構進行投資運作。世界銀行的一份全面研究報告顯示,在全世界范圍內,由民營機構經營的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門經營的養老金。

養老金入市也是保值增值的一種方式。將養老金投資于市場,可以實現養老金保值增值,也可以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由于養老金屬于社會保障范疇,投入市場難免存在風險。廣東省率先開始了千億養老金入市的嘗試。

(三)、完善醫療保險體系

目前醫療保險籌資渠道比較單一,主要是企業和職工繳費,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職工與退休人員負擔比的提高,醫療保險基金短缺的現象日益嚴重。因此有必要擴大醫療保險基金的來源,通過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民間慈善捐款,從社會福利彩票所籌集的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人醫療保障事業,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的收益也可以劃撥一部分用于補償醫療保險費用開支,也可以通過征收煙草稅、發型彩票等方式增加醫療保險金的籌集渠道。

(四)、調整人口年齡結構

必須承認,延長退休年齡,是一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對策。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都在進行這樣的嘗試。延長退休年齡會帶來兩個積極效應:一個是凈社會總財富的增加,一個是領取養老金總量的減少。這一多入少出,從整體上減輕了社會負擔,有利于高度老齡化國家挺過老齡化危機。

雖然目前遭到多方反對和質疑,但延長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在相關政策的具體制定上可以根據我國的國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多元化,多層次的彈性退休年齡結構。有的特殊行業,例如礦井工人,具有危險性的行業,由于挑戰身體極限,若和一般職業一視同仁采取相通的退休政策,則顯得有失公平和平等。有的行業例如律師,教授等技能、經驗、智慧和閱歷型的職業,沒有受到年齡的限制,甚至年齡越大對社會越有價值,貢獻越大,不能因為僵化的退休政策而使社會失去寶貴的社會價值。

(五)、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

WHO曾經于1990年將“健康老齡化”作為應對老齡社會的戰略性目標提出,聯合國也于1992年通過《世界老齡問題宣言》呼吁全球共同開展健康老齡化運動。根據WHO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為疾病,羸弱之消除,而是指一種體格,精神和社會活動能力上的完滿狀態?!痹谶@種狀態下,老年人群不僅是社會的服務對象,也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社會活動的參與者。而要構建這種狀態,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老齡化是一種漸進的過程,盡管老齡人口的勞動力會隨著年齡削弱,但卻不會因為60或者65歲的到來而立即消失。并且,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群體有不同的潛在可塑性,雖然老齡人口在體力上不如年輕人,但是在知識經驗,閱歷尚占有很大優勢,所以說,老齡人口中蘊含著巨大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是一種尚未被人們充分挖掘的重要資源。老年人可以參與很多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團體中,老年人應該充分發揮他們閱歷豐富的,經驗豐富的優勢,對年輕人進行指導和引導,推動社會的進步,創造更多社會財富。例如有經驗的,在某個行業有成就的退休老齡人可以通過給年輕人上課,傳授經驗,不僅能大大提升社會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并且能使老年人得到社會認同感,提高晚年生活的意義和質量,重塑了老年人積極正面的社會形象。不僅有助于老年人正面認識自身價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而且對社會來說,積極老齡化也就是“生產性的老齡化”,老年人可以繼續為社會創造財富,繼續發揮余熱。

篇7

人類步入21世紀以來,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60、70年代人口之和占據我國總人口的42.6%,而50年代人口占據18.7%?,F如今,50年代人群已經完全成為老年人群,60、70年代人群正在步入老齡化,這也是現如今我國需著重解決的問題。本文重點以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作為出發點,進而提出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希望對我國社會發展有所幫助。

人口老齡化過度老齡化問題特征

“人口老齡化”是現如今耳熟能詳的詞匯,但是在人們認識上卻存在很大差異。部分人認為,人口老齡化是中年人轉向老年人的過程;也有人認為,人口老齡化就是老年人的比重上升。現如今比較主流的觀念是指,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數量比例偏移,即老年人口上升、中年人口下降。但如果辯證分析,這些觀念都是成立的,但也都是不瀾韉摹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了“世界老齡問題大會”指出,老年人的年齡標準在60周歲,現如今,國家、地區評判人口老齡化是:國家、地區中60周歲人口達到該地區總人口的10%或65周歲人口比例達到7%以上時,即被稱之為老齡化地區。老齡化會給社會生產帶來巨大壓力,同時也帶來很多風險,因此,我們必須要找出相應的措施,出臺一系列的有效政策,進而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一、人口老齡化簡述及所帶來的問題

(一)適度老齡化與過度老齡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平均壽命大幅提升,現如今80周歲人口到處可見,人口老齡化是必然趨勢。從客觀角度分析,人口老齡化是自然現象,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以當今人口老齡化定義分析,可以劃分為適度老齡化和過度老齡化。以穩定人口理論可以推導出生育率更替水平,即如果人類平均壽命在60歲左右,那么發展下去人口老齡化將在21%左右,理論上可以稱之為60歲條件下適度老齡化水平。同理,可以推導出70歲在22%左右、80歲在26%左右。根據此類方法推導,如果生育率小于1.5,那么發展下去的老齡化水平就已經達到過度老齡化。

(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

我國老齡化問題正處于初期階段,老齡化的問題還沒有完全彰顯,但從發達國家老齡化問題分析,老齡化無論是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會產生非常深刻的問題??傮w來說,人口老齡化并不是全是消極影響,但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是不爭的事實,隨著老齡化分口不斷增多,其影響程度也會不斷增加。具體來講,人口老齡化會造成人口規模縮減,致使勞動力缺乏、有效勞動力下降、儲蓄率下降,引起養老、醫療保障支付困難,加重國家公共財政支出壓力,削弱經濟增長步伐,進而演變出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

以我國人口年齡布局來分析,我國正在醞釀過度老齡化風險。以理論推導分析,計劃生育是導致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的主要因素,兩個完整的計劃生育家庭結構中,中老年人占據半數以上,即雙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或2人,一旦生育率降低到1.5,那么扭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將極難逆轉,計劃生育期間我國一直處于低生育水平,假設我國生育率在1.5,那么未來我國穩定人口會每54年折一半,到21世紀中葉老齡化將高達38%;21世紀末達到40%以上。過度老齡化會造成我國人口極速縮減、公共財政危機、經濟下滑、老年保障降低等問題。因此,現如今雖然我國開放二胎政策,但以當今人們生活情況分析,二胎家庭少之又少(城市)。

二、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

(一)原因復雜性

影響人口老齡化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經濟宏觀因素,終身發展、全面發展的微觀因素等。其中,主要原因是經濟因素與社會因素,例如產業結構不適應、公共服務體系落后等。這一系列原因,有的屬于內生性的,反之,也有一些是外部因素引起的。總之,人口老齡化問題是非常復雜的、不可避免的。

(二)傳導機制模糊性

隨著人類社會愈加復雜,人口老齡化問題也變得更加系統、更加復雜,與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雖然其實質關系非常復雜,但卻非常模糊,即不相關現象。特別是一些內生聯系,其產生環節極其難以察覺,看似不相關的兩種現象,卻有可能是一種共生關系,并非是因果關系。筆者以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為例,看似老齡化與經濟并無直接關系,但中間傳導環節依然與國家人口、勞動力人口有著直接關系,同時也受國家傳統、國家制度、國家發展階段、國家產業結構等諸多因素影響。強調一點,人口老齡化影響經濟下滑的途徑不是單一的(直接影響),而是諸多影響因素交織在一起的(間接影響)。

(三)發展長期性

解決一個階段的人口問題往往需要一個世紀,甚至是更多的時間。由此可見,在宏觀人口的條件下,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樣也是不可逆轉的問題。以我國當今人口老齡化問題為例,當今40~60的人口比例最大,受計劃生育影響,80后、90后人口數量大幅度減少,并且如今的80、90后大多數都是“一家三口”。由此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會貫穿于21世紀之中,各個階段老齡化問題不斷積累、展現,甚至是爆發。以老齡化問題分析,老齡化是不可逆轉的問題,這個問題將終身積累。

(四)風險累積性

如果老年人疾病增多、安全事故增多等問題突然爆發,會給社會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由于老齡化問題具備模糊性、隱蔽性、累積性等特點,一旦爆發老齡化危機,那么就意味著要投入大量的生產力,并且也無法保障取得預期效果。同時,風險累積性也體現在不同年代,60、70后受計劃生育影響,那么80、90后也會形成這種意識,也被稱之為風險沉淀。以我國為例,如今我國是由適度老齡化向過度老齡化過渡階段,雖然我國想要彌補計劃生育帶來的弊端,提出二胎政策,但其效果甚微,很多家庭為了減輕家庭壓力而放棄二胎,或者人們沒有二胎意識,我國生育水平仍然低迷,人口老齡化問題依舊沒有緩解。總之,老齡化問題必須要做到一定的前提性,即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社會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造成人口老齡化的因素有很多,同時人口老齡化也會給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影響。相關部門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政策支持,調整人口結構來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對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資料顯示:人口老齡化將是中國21世紀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了,而這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影響。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正確把握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規律,并積極采取相關措施,按照正確的思路和方向切實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本人著眼于所在縣城――射陽縣人口老齡化狀況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進行了調研,并形成本篇調研報告。本報告包括射陽縣人口老齡化現狀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與建議等三方面。

人口老齡化對射陽縣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通常人們把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或者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過10%作為老齡化社會的標志。射陽縣人口老齡化正處在持續增速期。從上世紀90年代末,全縣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時間,預計2012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9%以上,進入快速人口老齡化社會。在當前射陽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人口老齡化與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相疊加,與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相伴隨,這就使得射陽縣老齡工作和老齡事業面臨著日趨復雜的態勢。概括地說,射陽縣人口老齡化態勢十分嚴峻,老齡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將對射陽縣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突出表現為:

撫養體系發生變化,地方負擔重。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三普”時我縣的總撫養比為56.27%,其中少兒撫養比為47.94%,老年撫養比為8.33%;“四普”時總撫養比為48.64%,其中少兒撫養比為39.39%,老年撫養比為9.25%;“五普”時總撫養比為41.27%,其中少兒撫養比為28.4%,老年撫養比為12.87%。雖然從總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撫養比卻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時間,少兒人口相對穩定,其撫養比不會再下降,而老年撫養比仍在較長的時間內快速增長,勢必加重國家或地方政府的負擔。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贍養問題突出。隨著高齡老人的不斷增多及老齡人口自身健康狀況的變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斷減弱,而現代家庭不斷“小型化”,老年人與其子女“分家”現象極為普遍,加之勞務經濟的興起使得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這些老齡人口難以得到較好的生活照料或無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間相互照顧或自我照顧。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會上將大量出現“四二一家庭”,屆時家庭養老的模式將受到嚴重挑戰,子女即使在主觀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觀上卻無照料老人的條件和能力。

老齡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設施無法滿足需求。老齡人口大多患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醫藥費。據統計,我縣農村老年人患病率為60.42%,而且我縣農村醫療網點設施落后、醫療水平不高,加之近幾年醫藥費上漲幅度較大,許多老年人因醫療條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無法得到較好的治療。我縣現有城鄉福利機構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張,容量十分有限。同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動的場所較少,已有的活動場所由于活動器具少、無人組織、內容枯燥等而無法較好地開展,仍以打麻將、看電視為主的老年生活單調而無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的購買能力不斷增強,對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聽器、輪椅等)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目前我縣范圍內適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遠遠大于供,直接給老齡人口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同時由于老齡產品的缺失,從某種意義上縮小或削弱我縣社會消費。

目前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射陽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把發展老齡事業作為經濟社會事業統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老年人的經濟供養、醫療保障、權益維護、優待服務、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框架初步確立,老年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體育事業蓬勃發展,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較好保護,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是,射陽縣老齡工作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滯后?!渡潢柨h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在完善惠老政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需進一步明確目標、細化措施。老齡事業總體上仍滯后于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步伐,養老服務供給不足、比重偏低、質量不高,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縣和鎮養老工作機構在性質、編制、職能、經費人員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理順,基層、農村老齡工作機構建設還相對薄弱。

對老齡事業投入不足。面對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重大挑戰,射陽縣在老齡事業方面的財政投入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大,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發展養老事業很難有大作為。我縣現有的養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設不多,建設規模普遍較小,硬件設施條件較差,有的管理和服務不到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城鄉綜合性老年活動場所比較少,農村老年事業發展滯后,設施簡陋,活動單一。政府有關部門所采取的“以獎代補”和“優勝劣汰”的政策,與政府當前財力有限、急需鼓勵和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實際不相適應。

養老機構獲得政策扶持不夠。針對養老機構的土地、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落實不夠理想,民辦養老福利機構在用地、用電、用水等方面負擔較重,新增床位補貼標準還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養老還是機構養老,都存在著養老服務人力資源少、人員素質偏低、專業人員缺乏等難題。目前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員主要是下崗失業和農村務工人員,系統業務培訓較少,其業務技能難以應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老人的多樣需求。從業人員收入低,導致國家制定的“兩規劃一標準”《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難以有效落實,直接影響到養老服務質量。

積極應對射陽縣人口老齡化和農村養老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拓寬視角積極看待人口老齡化問題,是解決當前老年人問題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切入點。

社會視角:目前社會各層面對老齡化問題認識模糊,對老年群體存在明顯負面刻板印象。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強調老齡事業的“社會參與,全民關懷”。有必要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提高全體人員對老齡化問題的認識,樹立正確和積極的觀念。老齡化問題是整體性的社會現象。如果把老齡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結構變遷,那么每個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關。因為無論個人還是家庭,都會被攪進老齡化社會。盡管有一些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技術上是可以分開的,但它們的背景是一系列綜合的議題,是屬于全社會的議題。

決策者視角:改變老齡問題依然處于邊緣位置的狀態,將于老齡問題有關的議程和事項有效地納入社會經濟戰略與政策,換言之就是“使老齡問題主流化”;老齡化不僅僅涉及有關老年人社會福利問題,而是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問題,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不能就事論事,需要跳出部門的局限,不能靠應急預案,不能靠臨時突擊,必須著眼全局、謀劃長遠,在所有相關層面,都必須采取協調一致的政策行動,通過清晰有序、多管齊下的方式應對老齡化;應對人口老齡化應是因地制宜,立足縣情,以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充分考慮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和服務保障三大體系,是解決當前老年人問題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著力點。

繼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制度規范化。探索實施新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努力擴大覆蓋面。要逐步構建城鄉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

積極做好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加大基金征繳力度,新增擴面人員基本養老金征繳率要達到100%。繼續調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完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辦法,根據射陽縣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保障能力等因素,適時調整待遇標準。繼續完善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的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國有破產企業及集體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保障水平,啟動居民超限額補充醫療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費用。繼續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做好資金安排,抓好平臺建設,加強帳戶管理,確保及時發放。

應把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設步伐。保障和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農村為老年人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落實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贍養責任。積極發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探索適合農村特點的養老服務方式。

在為老服務問題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攬,注意調動和發揮多方社會力量的作用。充分運用多種社會資源,特別是社會慈善資源,為老年人舉辦和提供各種服務。在社區為老服務設施和場所建設上,也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管理和服務。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導,廣泛吸收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老齡事業投入機制。要把老齡事業作為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領域,通過政策扶持,引導社會力量投入老齡事業,拓寬老齡事業發展的資金渠道。

運用市場機制,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政府在承擔相應政府職能的基礎上,通過政策扶持,拓寬老齡事業發展的資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養老服務市場,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老年服務設施和機構,把發展養老服務業作為產業去謀劃和運作,政府除了行政審批、規范市場和檢查監督之外,基本不予資源分配和資金資助,那些營利性的養老服務機構自己通過服務收費就可以實現自我價值補償、自負盈虧和自我積累與發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導,廣泛吸收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發展多種特色的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

著力推進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強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設,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構建服務平臺,創新運行機制,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會救助和托養服務的新路子。

踐行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的理念,是解決當前老年人問題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注點。

政府在發展老齡事業的過程中,要轉變單純為老年人提供幫助照顧的觀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讓老年人更多更長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從而把健康老齡化的理念真正落實到老齡工作中,推動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自尊自立。

加強助老健康的硬件設施建設。建設社區老年活動室和老年健身廣場、健身路徑,并組織開展好各種活動,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以此來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動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升。要將積極健康的老齡化理念融入到老齡工作中,努力調動老年人的自身潛能, 他們更加積極樂觀地參與社會、參與生活,健康快樂地歡度晚年。鼓勵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彌補勞動力不足并變一部分消費人口為生產人口變壓力為動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要重視和加強農村老齡工作,完善農村老齡服務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促進老齡事業全面、均衡、協調發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醫療服務體系。針對老年人多發病、常見病的防治方面應采取積極舉措,應建立起宣傳、教育、咨詢、普查、主動介入服務等制度,在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病科和老年醫療康復???。在全縣的社區醫院應建立轄區所有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設立保健康復室,對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進行專門的功能康復訓練。在一些貧困居民區開設流動醫療車,定期為社區老年人診斷治療。

加強老年學研究。在統計、經濟、金融等政府部門設立專門的老年資料采集部門,跟蹤最新的老齡化進程和面臨的經濟問題,同時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定期對特定的老齡專題進行研究分析,為領導提供切實可行、有效的老齡問題決策依據。

加強老齡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加快培養老年醫學、管理學、護理營養學以及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社區及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要對隊伍的專業結構和人員配比進行嚴格規定和要求。加強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的扶持和監管,加強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和從業人員培訓,推行持證上崗,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提高工資待遇標準,增強年輕人從業吸引力。定期組織專家進行養老服務知識和技能的講授,與國內的大學簽約開設老人護理系和碩士課程,舉辦各種專業 人士的訓練班。在養老服務機構的人員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務人員、醫師以外,還應配置心理咨詢師、專業社會工作者、保健專家、營養師和護師。只有加強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才能夠使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質量具可靠的保證。

篇9

“銀發經濟”驅動民間資本

上海比全國提前1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老齡化水平越來越高的趨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在未來25年內,目前35歲到60歲年齡段的人將逐步進入老年人口階段,這個龐大的人口群體(2005年為609.35萬人)將極大地提高上海市老齡人口比重。因此,在未來一段較長時間內,充分重視因為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話題。

作為中國經濟中心之一的上海,因社會老齡化而引發的相關影響更為突出和重要,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多方面關注;同時上海的做法和對策,可以為后來者提供可以效仿的經驗和模版。如繼1979年上??缛肜夏昊T檻之后,2002年西安入闈,預計到2012年,寧夏也將加入這一行列。

上海市人口委主任謝玲麗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上海市呈現人口的老齡化和家庭的小型化。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18.9%,而家庭平均只有2.6人,這就使家庭成員養老成為今后的大問題。

據統計,上海市贍養系數(指老年人口與就業人口的比值)正在不斷升高,目前上海60歲以上老人占到15-59歲勞動力人口的贍養系數已高達20.6%,也就是說,目前5個勞動力人口撫養一個老人,到2025年,這一比值將達58.5%,2050年高達90.1%,也就是接近于1個勞動力人口撫養一個老人。

此前,上海市統計局對上海1000位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上海有超過40%的老年人處于“空巢狀態”,1/6的老人因為生活難以自理或缺乏家人的照料而想住敬老院?!拔锤幌壤稀?,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無疑會影響其經濟建設的步伐。

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提出挑戰的同時,也提供著商業機會。這就是所謂的“銀發經濟”。

1990年上海開辦了首家職工公寓――浦東老年公寓。2003年10月23日,李嘉誠捐資2810萬元興建的上海金山眾仁老年護理院落成,這是李嘉誠在內地捐資興建的第一所老人護理院,他還計劃繼續在內地投資建造類似的老人護理院。

4月19日,以教育產業起步的上海建橋集團,第一個老齡社區――親和源已完成前期籌劃,進入施工階段,預計將于明年重陽節交付使用。親和源是建橋集團和康橋鎮政府聯合投資的項目,已得到政府、社會各個方面的全力支持。

有專家指出,解決老齡化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政府主導、民間資本乃至外資,都將是可以利用的方式。

上海:

一個解決老齡化的示范模本

上海已經沖到現代化前沿,而老齡化已經先于現代化。

椐上海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上海市政府將老齡事業納入到“十一五”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中。在區縣分別建立了由30余個委員單位或方面組成的老齡工作委員會,以加強統籌協調。全市街(鎮)居(村)委會都建立了老齡工作組織,有近80個街道建立了老年協會。

但是,有專家分析,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上海離現代化還有一段路程,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未富先老”。

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萬美元以上,而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超過一千美元,仍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

還有更嚴峻的事實,中國農村老齡問題的壓力更大。截至2005年底,農村老年人口為8557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65.82%。同時,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目前還處在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都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

篇10

按照聯合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衡量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7%時,其人口結構即稱為“老年型”。根據上述標準,甘肅省已經在2005年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并于近年呈現出老齡化進一步加快的趨勢。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勢必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關注和重視,深入分析研究該問題,提出應對措施并制定符合科學發展的相關措施,解決好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間的矛盾,進而促進甘肅省社會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 一、當前甘肅省人口老齡化的結構特點

自2005年甘肅省進入老齡化階段以來,老齡化呈現出了以下特點:

(一)人口老齡化速度逐步加快

2006年我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35%,2007年為7.49%,2008年為7.58%,2009年為7.59%,2010年達到了8.23%,逐年增長的數據表明了我省人口老齡化的速度穩中有升,人口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劇。近年甘肅省人口年齡結構如表1

根據上述統計資料可以看出,甘肅省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來,0—14歲人口比重除2005年外,呈逐年下降趨勢;65歲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少比越來越大,并呈現出加速狀態。另外,由于人口增長慣性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綜合影響,未來幾十年甘肅省人口將出現總量持續增長、人口年齡結構老化迅速的基本態勢,將迎來人口總量、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發展趨勢充分表明,今后甘肅省的人口不僅是數量過多問題,還交織著素質、結構、分布等問題。

(二)老齡化程度城鄉差異較大

甘肅省人口老齡化的不平衡性具有兩頭突出的特點,一方面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以及醫療衛生技術、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壽命得到大幅延長而表現出的城市人口超前老齡化。另一方面,在農村表現為青壯年勞動人口大量外流而使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迅速提高。由于經濟條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別,城鄉間老齡化進程呈現出不同步現象。

(三)甘肅省目前尚處于“人口紅利期”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同時,少兒撫養比亦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總人口“中間大、兩頭小”的結構。這一時期勞動力供給充足,社會負擔相對較輕,儲蓄和投資增長,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被人口經濟學家稱之為“人口紅利”。

根據甘肅省人口年齡結構發展數據統計,近10年全省0-14歲人口總量和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15-64歲人口總量和比重基本呈上升趨勢; 6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和比重呈逐年上升勢頭。國際上一般認可的“人口紅利期”人口撫養比例小于50%,根據國際通用標準,現階段甘肅省總撫養比不超過40%,尚處于“人口紅利期”。本時期省內勞動年齡段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人口負擔系數最?。涣硪环矫?,充足的勞動力供給也使全省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

(四)老齡化現象超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般情況下,經濟發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三者大致同步,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人口的生育意愿并非是主動選擇性的降低。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口老齡化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還較低的情況下就到來了。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約1000美元。在國家老齡化的大背景下,甘肅省也呈現出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現象,即“未富先老”。

從表2中可以看出,甘肅省自2005年以來GDP總量與人均GDP兩項指標雖然在不斷上升,增幅也較快,但GDP在全國比重中不足1%,排列位次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位列第27。甘肅省在全國屬于較為貧困的省份,在2005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僅為913美元,“未富先老”表現極為突出。

 二、甘肅省人口老齡化形成原因

針對甘肅省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生活水平、醫療衛生保健事業水平提高。隨著全省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改善,使全省人口人均壽命得到不斷提高。改革開放30年來,全省人口人均壽命已由原來的65歲提高到了71歲,老年人口逐漸增多,從而人口老齡化進程逐漸加快。

其次,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使甘肅省乃至全國生育率大幅下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孩子作為增加家庭勞動力,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作用越來越??;相反,由于生育、養育及教育孩子的成本不斷上升,使育齡人口生育意愿下降,出生率的不斷下降加速了人口老齡化進程。

再次,甘肅省人力資源的全社會范圍內的流動。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不斷拉大,甘肅省內勞動力資源向全國經濟發達地區流出,雖然也有從其他地區流入甘肅的勞動力人口,但綜合雙向流動來看,凈流出人口為正數。從流出人口年齡結構分析,勞動年齡人口占絕大多數。針對城市、農村人口老齡化不同步的現象,鄉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與外出流動人口也有一定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甘肅省農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出加速引發農村常住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老年人長期在家留守,造成農村空巢老人增多,使得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快。

 三、人口結構老齡化對甘肅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給甘肅省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無論是從勞動力供給能力、儲蓄水平、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社會保障哪個角度考慮,越發龐大的老齡群體都向社會提出了新的挑戰。具體而言:

(一)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鑒于甘肅省目前的經濟和就業形勢,人口老齡化在未來若干年會導致退休年齡人口的增加并相對緩解勞動力供給壓力,但如果老齡化速度過快,則會導致勞動力供給不足,從而影響全省經濟的發展。另外,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力結構老化,由于老齡人口對于新興高科技行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低,學習掌握應用新知識的能力相對較弱,難以適應現當代經濟發展的要求,致使新興高科技行業的勞動力有效供給減少, 阻礙此類行業的健康發展,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甚至與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發生脫軌,降低全省綜合競爭力。

(二)人口老齡化儲蓄水平的影響

美國經濟學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認為,人們在青年時期會更加注重儲蓄,以備年老收入降低后的不時之需;進入老年后,則會減少儲蓄,增加消費。從整個社會來看,人口老齡化對儲蓄意愿會產生減退效果,老齡人口的增加會帶來總儲蓄水平的降低。由于儲蓄恒等于投資,對地區經濟發展而言,儲蓄減少相當于投資減少,從而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甘肅省雖然還尚處于人口紅利期,但是人口老齡化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在未來若干年,隨著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省內儲蓄率會呈下降趨勢,影響全省投資水平。

(三)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口消費在消費市場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引起消費結構及消費水平的變化。人們在進入老年后,對住宅建筑、自身教育學習、高端電器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量減少;對保健品、醫療衛生、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增加,人口老齡化帶來了社會總需求結構的改變。近年來甘肅省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悄然發生變化,老年人在老年專用物品、保健費、醫療費及交際費等支出的比例顯著提高,總量也增加了不少。

(四)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老齡人口的增多使得高素質勞動力有效供給降低,由于甘肅省的地緣劣勢,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在甘肅省很難從兄弟省份吸納產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力,而本土大量較低素質勞動力卻得不到合適的工作,勞動力素質與產業結構發展趨勢的不一致成為甘肅經濟長遠發展的制約因素。另一方面,滿足老齡人口精神和物質需求的產業在甘肅省卻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比如家政服務、保健服務、醫療衛生服務、旅游、陪護、老年人專屬用品等,面對突出的產業矛盾,甘肅省還未作出及時的調整。

(五)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的影響

由于為數眾多的老齡人口的出現,社會撫養的負擔增大。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撫養系數上升使得現行的養老保險發生困難,對養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戰。從下圖可以看出,甘肅省自2001年以來,老年人口撫養比逐年增大,即青壯年勞動力的撫養壓力不斷增大,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撫養比會加速增加,這對甘肅省這個并不富裕的省份在社會保障事業上提出更加嚴峻的挑戰。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數據庫

 四、應對甘肅省老齡化社會問題的幾點建議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轉變的重要標志,只要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口老齡化總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遲早要面對的現實、是不可避免的人口過程。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甘肅省經濟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認真對待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口老齡化是人口轉變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只要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這個階段既然來了,我們應該做好周密的安排部署,將可能遇到的問題充分考慮清楚,并做好應對準備,從思想上戰勝這個人口問題。

(二)加快甘肅省地區經濟全面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加快經濟發展是解決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本手段。從目前甘肅省地區經濟發展來看,傳統工業化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過程,會逐步被社會發展進程淘汰,產品競爭力的減弱會帶來經濟效益的遞減,勞動者收入的相對下降,長久看來,社會保障資金的集資能力也會相對減弱。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大高附加值產業的投資力度,全面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是甘肅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社會保障資金來源的根本途徑。

(三)建立健全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在建立健全社會服務保障體系過程中,要努力建立起全覆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全省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最終達到保障體系的全覆蓋,轉變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走上社保養老的新路。總之,應將城鄉人口全面納入養老保險體系,突破過去只有城市在職職工才能夠參加養老保險的高門檻。

(四)積極推進老齡產業的發展。老齡人口特殊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會形成一個市場廣闊、潛力無窮的新興產業——老齡產業。甘肅省在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后,相對滯后的老齡產業無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設施、產品、服務、娛樂、文化、生活等綜合需求。如果甘肅省能夠通過政策引導老齡產業的發展,研究和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完全可以把老齡產業作為老齡社會到來發展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環顧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發展現狀我們會發現,人口老齡化并不可怕,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達到相對富裕、文明、安定之后的必然產物。甘肅省作為我國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省份,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給予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加快經濟發展步伐,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人民收入,從根本上解決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壓力,真正創造出一個“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老齡化社會。

參考文獻:

[1]袁靜.江蘇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對策探析[J].人口老齡化.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