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產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3 04:22:00
導語:高新技術產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年上半年自主創新能力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一)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據不完全統計,**年上半年甌海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產值12.67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157.24億元)的8.0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4.18億元,占工業增加值(37.11億元)的11.27%。
(二)高新技術企業群體不斷壯大
到**年6月,甌海區擁有經認定的溫州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3家,其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家,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17家,溫州市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家。23家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中,產值超億元的有5家。**年上半年,全區33家高新技術企業共投入研發經費近四千萬元,約占銷售比例的4.8%,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0.2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優勢逐漸顯現
從**區域劃分后,沒有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或省級科技型企業進入工業企業總產值前20強名單,到**年發展為1家,**年發展為3家,到**年達到了7家(如溫州市瑞新皮革有限公司、溫州市冠盛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大好大食品有限公司、溫州市匯順達工貿有限公司、立峰集團有限公司、溫州市順威光學眼鏡有限公司、溫州市通用鎖具有限公司等),占到了總數的35%。
(四)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和新產品相繼涌現
**年6月,有6項國家重點新產品、11項省高新技術產品和60多項省級以上新產品正在甌海區試制和生產。**年上半年,全區33家高新技術企業的銷售收入達8.32億元,比去年同期(7.56億元)增長了近一個百分點,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的銷售收人達到5.39億元,占高新技術企業銷售總額的64.8%。高新技術產品作為企業主要利潤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五)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得到成功實施
**年6月,甌海區共組織實施國家級火炬計劃項18項;實施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3項,省級技術創新基金項目2項。這些項目的成功實施,有效地促進了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項目產業化的進程。
(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據不完全統計,甌海區已有60多家企業與國內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較密切的科技合作或技術依托關系。全區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3家,溫州市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6家。全區高新技術的創新能力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新技術產業總量不大,企業單體規模也不大,高新技術企業應加快發展
甌海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還需加大力度。**年,甌海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3.86億元,僅占甌海區工業總產值(297.85億元)的8.01%。**年上半年,甌海區有溫州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3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4.06%,高新技術企業隊伍不大。甌海區高新技術企業的單體規模偏小。**年,甌海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僅居全省第58位,全市第8位;增長率19.31,全市第10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居全省第62位,全市第7位,而且明顯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
(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平衡,后備高新技術產業有待培育
從甌海區高新領域的33家企業所屬行業分析,4家電子信息行業,占12.1%;屬光機電一體化領域的17家,占51.5%;屬新材料行業的10家,占30.3%;屬高效節能及環保技術行業的2家,占6.1%。
從企業規模分析,四個高新行業中,光機電行業的企業規模最大,年平均產值超6058萬元。電子信息行業企業規模最小,年平均產值僅2453萬元。在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貢獻份額上,主要集中在光機電行業。
表1**年高新產業33家企業分行業企業數、產值占比及平均產值對比表
企業數量占比(%)
產值占比(%)
企業平均產值(萬元)
電子信息行業
12.1
5.7
2453
光機電行業
51.5
60.5
6058
新材料行業
30.3
27.6
4713
高效節能及
環保技術行業
6.1
6.2
5214
從高新技術產品分布的技術領域分析,甌海區23個高新技術產品中,屬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的占13%,光機電(一體化)高新技術的占47.8%,新材料技術的占26.1%,高效節能及環保技術的占4.3%,其它占8.7%。
以上數據及表1充分反映了甌海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特點。電子信息、新材料、高效節能及環保技術等行業,雖然在企業數量、高新產品數量上占了一定的比例,但在企業規模上偏小,高新技術產品的規?;潭绕?,光機電(一體化)行業一支獨秀,其他行業僅僅是補充或點綴,有待于加快培育。
(三)高新技術產品關聯度低,延伸能力差,對行業幅射、拉動作用不明顯
甌海區高新技術產業近幾年發展快速,但高新技術產品品種仍然不多。光機電(一體化)產業是甌海區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主導產業,但光機電(一體化)高新技術產品在整個行業中的比重仍較低,總量也不大??梢哉f,甌海的高新技術產品,零部件、中間體多,整機產品、終端產品少,而且在國內市場的知名度不高,因此,對關聯行業的幅射與拉動作用不明顯。
(四)缺人才,缺技術儲備,產學研合作度低,整體創新能力薄弱
甌海區的企業通過近幾年來的大量引進和培養,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研發能力的、知識與年齡梯度較為合理的較穩定的技術隊伍,但學術帶頭人、專家型人才、研究開發的攻關型人才仍相當缺乏,真正從事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則更少,一些外聘的兼職專家或退職專家在唱技術研發的主角,因走掉關鍵人才而導致高新技術項目半途而廢的事也曾有發生。
人才缺乏導致技術儲備不足。在一些大中型企業,包括高新技術企業,缺乏高新技術項目的現象也較突出。**年上半年統計數據反映,甌海區567家規模企業中,僅有60多家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關系,只占10.6%;33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僅有10多家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合作活動。企業與院校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單純的開展某個項目,解決某項技術難題層面,普遍還沒有建立一種長期、緊密、全方位、深層次的科技合作關系,院??萍既瞬?、科技成果、科研設備、科技信息等等優質科技資源遠未能得到應用。
企業內部而言,科研條件、試驗測試手段不完善,專業技術人員不專崗,信息渠道不暢,缺乏對國內外技術發展動態及趨勢的研究與跟蹤,內外部科技資源的集成與共享水平較低。在調查中發現的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高素質人才引進較難,成本高,留不住。
(五)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投入不足,中小型科技企業、高新技術項目融資難
就全區企業層面來說,企業作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尚未確立,企業用于技術創新的投入明顯不足。據科技監測統計,**年甌海區規模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投入約8914.1萬元,技術開發費占銷售收入(140.47億元)的比例僅為0.64%。
與其它地方類似,缺乏高新技術及產品開發資金已成為制約甌海區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障礙。**年、**年,區本級財政用于高新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的投入都在700萬元左右,遠低于浙江省的平湖、諸暨、新昌、上虞、嘉善等縣市,與自身較為發達的經濟水平與實力不相稱。一些成長性好、充滿生機的科技型企業,一批高新技術苗子產品與初創產品,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由于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資金支持而得不到快速發展。
(六)企業負責人的自主創新意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品牌意識淡薄,高新技術產品的知名度不高
許多企業大多是從事傳統產業發家致富的,企業經營者知識層次高的很少,許多經營者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市場意識、國際競爭意識和核心技術優先意識。**年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甌海的33家高技術企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15家,占企業數的45.5%;長遠來說,這對高新產品做大做強、參與國際競爭非常不利。
甌海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知名度不高,在甌海區的所有省名牌和溫州市名牌產品中,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不多。
(七)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環境欠佳
區域調整后,甌海區原有有關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難以執行或需要調整。在優先安排高新技術企業的用地、用電方面,沒有明確的政策給予照顧,相對于其他的兄弟縣(市、區),甌海區的政策力度明顯不夠,如龍灣區、鹿城區,它們在高新技術企業的用地上給予了1~5萬元/畝的優惠。特別是一些剛剛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的科技型小企業,政府部門還缺乏應有的培育和扶持,應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使之盡快發展壯大。
三、“十一五”期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目標、工作重點、工作載體及政策措施
(一)戰略目標
總體目標:到2010年,建立起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為宗旨,以民營科技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環境、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區域創新體系;力爭甌海區科技創新實力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明顯前移,在2007年前跨入浙江省科技強區行列,到2010年區域創新能力處于全省先進水平。
具體目標為:
1.綜合科技實力顯著增強,進入全省科技強區的先進行列。把服裝、鞋革、鎖具、眼鏡、包裝印刷、汽摩配、特色農業培育成優勢明顯、自主創新能力凸現的特色產業基地,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1000項,力爭在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等新興領域有重要突破。
2.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高新技術產業對GDP的貢獻顯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高新技術產值占工業總產值超過15%。
3.基本形成具有甌海特色的、開放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5家;特色產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5家;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有新進展,規模以上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的比例達到5%;引進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創新載體10家。
4.建立起高效、有序的政府科技管理體系。確立“營造環境、創新機制、突出重點、示范引導”的工作思路,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提高決策研究和服務的質量與水平。
5.落實“人才強區”戰略,壯大科技隊伍取得成效。2010年,全區人才總量達到5.5萬人,每萬人口中人才資源數達到1200人,全民科技意識得到明顯加強。
(二)工作重點、載體及政策措施:
1.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提高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組織力度
建立由區長任組長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協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落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統計通報制度,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列入對鎮(街道)和有關部門綜合考核的重要指標。制訂優惠政策,建議在已有政策的基礎上,借鑒并汲取外地相關政策的精華,在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地營造更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吸引更多的企業家關注高新技術產業,吸引本區域更多的生產要素進入高新技術領域,吸引國內外更多的科技資源進入甌海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
2.編制高新技術產業(五年)發展規劃,組織實施一批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
編制甌海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五年規劃。堅持“高起點、高技術、高速度、高效益”的原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堅持高新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與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重的原則,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與醫藥等高新技術作為甌海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每年組織實施一批高新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的重點項目和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點工程。在現有科技三項經費重點支持高新技術項目的基礎上,采取財政每年安排高新技術專項資金,或技改資金向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傾斜等形式,予以重點扶持。各相關部門零距離地對高新技術項目和企業進行跟蹤服務、管理,確保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達到預期目標,不斷做大做強做優。
3.加快以信息化引領高新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加快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重點組織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通過應用試點與示范,在通信、機械、造紙等行業全面推廣先進設計、先進制造、現代管理、現代網絡、電子商務等技術應用,加速信息技術在全區制造業中全面應用和深化。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圍繞眼鏡、鎖具、鞋革、汽摩配、服裝、包裝印刷、特色農業等傳統優勢產業,以CAD/CAM提升皮革制造業、服裝設計與加工業的技術能力;鎖具業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工業用鎖、智能鎖等;眼鏡業發展高檔光學眼鏡、新型太陽鏡,加快應用新型納米材料;機械行業向光機電一體化進程推進。依托國內外著名高校與科研機構開展自主研發,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實現傳統產業的二次創新。
4.推進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的建設,加強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引導規模型重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加大對研開投入,著力建設一批省部級以上的研究開發機構。爭取到2010年培育特色產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5家,培育民營科技企業研發中心50個,全面提升中小企業技術能力。以龍頭企業技術開發中心、研究開發機構和產學研合作機構等為依托,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目標,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力爭到2010年新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150項,開發國家級科技項目30項,專利授權1000項,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產值比例達到10%。
5.加快甌海區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服務中心建設
建議區政府將經濟開發區創業服務中心定位為區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服務中心,主要面向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為創業人員提供一個安營扎寨、創新創業、孵化成長的場所,為本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綜合服務。加快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術要素市場,規范有序地發展各類中介服務與機構,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形成社會化、網絡化的技術中介服務體系。一如既往地建設好網上技術市場。對通過網上技術市場實現的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和產學研合作研發項目,政府給予一定的科技投入作為鼓勵,促進廣大企業充分使用好這一平臺。
6.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激活用人機制,推行技術入股參與分配,切實抓好科技人才隊伍和企業家隊伍建設
制定靈活、柔性的引才機制,通過引項目帶進人才,聯絡知名學者專家教授,產生連帶效應;建議成立“引進科技人才之家”,建設“校企聯合研究生實習基地”,建立區域外人才智力引進工作聯系點和招聘平臺,作為引進人才的有效載體。實施“人才515工程”,加強企業經理人和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升人才資源開發的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組織企業家到省外、國外考察,加速企業家隊伍成長。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使其成為人才的集聚地輻射地;深化改革,激活機制,鼓勵企業通過技術要素入股、期權獎勵等形式,與各類高素質人才組成“利益共同體”,在維護資、智雙方權益的同時,確保高素質人才能長久地安營扎寨。
7.強化知識產權管理,實施專利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
大力開展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標準化知識的宣傳,提高全社會對知識產權和標準化工作的緊迫感、重要性的認識。建立專利服務機構,加強專利申請工作,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個人或企業發明創造,抓好一批專利技術產業化試點企業。加強企業標準化和質量體系建設,廣泛推廣國際質量認證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讓企業用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管理工廠,制訂高水平的企業產品標準,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質量監督管理,積極開展專利執法,及時調節處理知識產權糾紛案件,嚴厲查處打擊嚴重違法案件。
- 上一篇:科技創新建設調研報告
- 下一篇:區域信息化調研報告
精品范文
10高新區發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