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糧食生產經驗交流

時間:2022-04-06 04:56:00

導語:發展糧食生產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糧食生產經驗交流

縣是“全國水稻第一縣”,也是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年,全縣糧食總產達20.92億斤,位居全國產糧大縣第六位,水稻總產為全國之最。全縣共有耕地面積206.5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84.9萬畝。繼1982-年糧食生產獲省“九連冠”后,年再居省之首。近年來,全縣以國家出臺一系列促進糧食生產發展政策為契機,大力實施優質稻米產業工程,努力提高糧食產能,糧食生產一年邁上一個新臺階。年、年,相繼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年、年,糧食生產水平再創新高,總產分別達到124.67萬噸和124.93萬噸,連續兩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稱號。

近年來,糧食安全問題備受世界關注,國家也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2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已出臺系列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又出臺十大措施,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縣作為農業大縣、產糧大縣,時刻牢記著農業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發展糧食生產的社會責任不能丟掉,積極采取五大舉措,穩定發展糧食生產。

一、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

近年來,縣在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始終把鞏固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產能、維護糧食安全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每年初,全縣均召開專門會議,專題研究糧食生產工作,同時在每年初召開的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專題部署糧食生產工作,并與各鄉鎮人民政府、農場管委會簽訂糧食生產責任狀,建立完善責任考核制度,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年,全縣將按新增糧食產量1.5億斤的目標,千方百計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繼續實施優質稻米產業工程,廣泛推行水稻高產創建,重點在6個鄉鎮興辦6個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片,切實將國家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要求落實到位。

二、認真落實黨的惠農政策

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全縣通過各種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宣傳國家鼓勵和支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把惠農政策和信息及時送到群眾的手中。一是認真落實農民負擔政策,切實減輕農民種田負擔。二是認真執行國家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確保補貼資金據實和及時足額發放到廣大農民手中。三是認真開展土地“二輪延包”工作,依法保護廣大農民的合法經營權。四是認真宣傳和執行國家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切實維護糧農利益。年,國家出臺稻谷最低收購價格后,全縣通過三級干部會議、電視、廣播、短信等多種形式,向廣大群眾進行了及時的宣傳。五是認真落實耕地保護政策,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年,全縣實施占補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7個,新增耕地1983畝,同年12月,國土部、農業部在成功舉辦了“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發祥地”的揭牌儀式。通過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全縣農民種糧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

三、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縣三面環水,既是一個水資源大縣,也是水災害大縣。為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確保糧食穩產高產,近年來,全縣通過各種渠道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共投入資金10億多元,較好地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一是通過爭取上級項目支持改善生產條件。近幾年來,縣每年積極向上爭取一批高產農田建設和土地整理項目,通過項目實施,提高農田等級。年,全縣實施國土整理項目7個,建設規模17萬畝,總投資2.55億元。二是通過大力實施國家重點水利工程改善生產條件。全縣緊緊抓住大型灌區和泵站等國家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的機遇,努力提升農田抗旱排澇能力。通過大力爭取,年,縣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國家總投資達到2.14億元。年,中央以1號文件下發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把水利發展擺上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到了事關國家安全的高度。縣及時在全縣范圍內學習貫徹1號文件精神,積極搶抓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和產糧大縣政策機遇,努力爭取中央、省項目支持,加大縣級財政投入力度,大力抓好水利建設。將強力推進何王廟、西門淵、隔北等重點灌區水利工程建設;強力推進涵閘泵站改造升級;全面完成大小溝渠的疏浚。三是通過向內使勁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為了實現排得出、灌得進的目標,近年來,全縣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年,在鞏固原有水利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以實現“恢復排灌能力,恢復工程效益,確保安全運行”為目標,全縣啟動了總投資1.2億元的鄉鎮二級骨干泵站改造工程,極大提高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目前,全縣共建排渠涵閘1223座,建電力排渠站460座、844臺套,總裝機容量110711千瓦,設計提排流量1047立方米/秒,提灌流量366立方米/秒,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防洪、排澇、灌溉三大工程體系,為全縣糧食生產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積極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

一是優化稻米品質。縣水稻品種曾多達68個,又亂又雜,為提升稻米品質,在省農業廳的支持下,年,縣在全省率先實施優質稻米產業工程。通過大力發展優質稻,主推優質品種,全縣水稻優質率達現已95%以上,基本實現了稻米產業優質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目標。稻米品質的提升,極大調動了大米加工企業發展訂單農業的積極性,福娃、健良、華田、恒泰等縣內6家重點糧食加工企業,每年初都積極與23個鄉鎮場簽訂產銷合同,訂單面積達150萬畝以上,協議收購價高于普通稻市場價10%,其中高檔優質稻訂單面積15萬畝,高于優質稻市場價30%,實現了企業與種糧農民的雙贏。二是狠抓高產創建。為挖掘糧食生產潛力,全縣成立了由縣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高產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各核心示范區工作指揮部,科學制訂高產創建工作實施方案,統一組織、指導全縣高產創建。通過統一制訂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規程,大力推廣水稻機械直播等節本增效新技術,普及高產優質品種等措施,高產創建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糧食生產效益大大提高。年縣鄉兩級創建優質水稻高科技示范樣榜30多個。三是壯大龍頭企業。全縣積極在基地建設、品牌創建、信貸融資等方面為企業做好服務工作,大力支持企業發展。近年來,以福娃集團為代表的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其中在大米精深加工、品牌建設等方面進步尤為明顯。目前全縣已獲得大米類綠色食品標識23個,有機食品標識1個,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福娃集團“福娃”牌大米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福娃”牌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四是扶持合作組織。對本縣全國人大代表朱建華組建的服務糧食生產的專業合作組織,全縣在機械購置、技術保障、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該合作社為農民提供種子、育秧、耕整、栽插和收割服務,農民的參予熱情較高,目前該合作社網絡農戶100多戶、農田近10000畝,發展態勢良好。五是拓展發展平臺。為了進一步促進糧食產業化發展,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縣積極啟動了()糧食深加工產業園建設,規劃總面積1000公頃,按“一園四區”進行設計建設,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容城、新溝、朱河、白螺4個加工區,可實現糧食加工產值50億元。

五、不斷創新農技服務方式

近年來,全縣積極構建農技推廣網絡、健全農技服務隊伍,不斷提升農技服務水平。一是不斷擴展農技服務平臺。認真實施農技服務“四個一”工程,即:一張農業科技簡報、一個農業電視專欄、一部農技專家熱線、一個農業短信服務系統,受到了全縣農民的熱烈歡迎,較好解決了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難的問題,二是大力推廣實用新技術。為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全縣把優質品種、高效模式、配套技術的推廣作為農技服務的中心環節來抓。圍繞水稻“優質、高產、高效”生產,重點加強優質水稻保優高產栽培、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測土配方、病蟲害綜合防治、有機稻栽培、小龍蝦稻田野生寄養、蟹稻共生等配套技術和模式的推廣。年,全縣推廣測土配方80萬畝,病蟲害綜合防治130萬畝,小龍蝦稻田野生寄養15萬畝,“稻蟹共生”4萬畝。興辦優質稻及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樣板20多個,有機稻示范樣板2個,小龍蝦稻田野生寄養樣板46個,“稻蟹共生”示范樣板22個。三是探索破解糧食產業發展瓶頸。針對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的實際,全縣把推廣省工、省時、節本、增效的輕簡化栽培技術,作為擴大糧食復種指數、增加種植面積的主要措施來抓,引導農民采取直播、拋秧、機插等方式進行生產作業。全縣還拿出專項資金集中采購1000臺直播機,平均每個村配置1臺,有效解決了插秧工難請、成本高、效益差的問題。目前,縣水稻輕簡化栽培面積達到50余萬畝,水稻機插面積達到5萬畝,機收面積達到19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