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經驗介紹
時間:2022-02-11 10:58:00
導語: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經驗介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誠以蒼山分靈,漾水毓秀,人文輩出,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始建“**縣簡易師范學校”,時為培養**鄉村小學教師的初級師范。民國三十二年三月,新校址落成,改名為“云南**初級中學”,1972年定名為“漾濞一中”,開始招收高中,成為全縣絕無僅有的完全中學。1985年,**彝族自治縣成立,**迎來了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大好春天,**一中也時逢蓬勃發展的美好機遇,她和年輕的自治縣休戚與共,共同成長壯大。 一、教育教學思想特色鮮明
正如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念一樣,一所學校的成熟也是以是否鑄造自己獨特風格的辦學理念為核心的。**一中以“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有一個美麗整潔的校園和創一流的教育教學業績”回首自己走過的20年朝暉夕霞。
自治縣成立之時正值改革開放初始,**一中從“十年浩劫”的余悸中鎮定下來,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榮。健談博學,開朗豪爽的杜國文校長(已去逝)以“高考質量”為目標,建立教學管理制度,狠抓教師備、講、批、輔等常規,培養師生的競爭意識,形成了“比、學、趕、超”的學風校風,創造了輝煌的教育教學成果。1985年全縣有140人參加高考,考取大專28人,其中重點大學6人,升學率為28%,與當時縣市人口相比,**的高考成績名列全州前四位,1984年**一中學生考起清華大學,引起全州的關注,1985年的大理州語文教學研究會在**一中召開現場教學觀摩會。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山區出現了“報考中專跳農門和早就業”的思潮,全縣百分之八十的優秀初中畢業生紛紛報考中專。**一中錄取的高中新生百分之八十是成績中等偏下的初中生,高中生源質量太差,嚴重制約著高中教學質量。為了在極度惡劣的生源條件中沖出重圍,尋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途徑,學校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加強教職工的職業道德教育。熱情治學、富于改革探索精神的**校長(曾任**縣副縣長,現為大理州民族中學校長)帶領全校師生,沖破層層阻力,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傳統體制,在大理州縣一中率先實施了《**一中三制改革方案》(校長負責制,教職工聘任制,結構工資制),在學校內部引入競爭機制,促進校風學風的進一步改善,挖掘潛力,變生源差的壓力為師生你爭我趕,比貢獻比進步的動力,學校的教育教學依然呈現生機活力。1997年在全州教育工作會議上,校長馬琴作了題為《崢嶸歲月勤苦探,三制改革初結果》的大會交流。
90年代末,學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有著極為鮮明的個性特征,要求教師尊重情感,實現師生人格平等,思維活躍,而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死板。為了使學校教育適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的素質教育,堅持原則,開拓創新的茶興龍校長(現任黨支部書記)提出了樹立“一中人”形象的辦學理念,號召全校教職工“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大興教學研究之風,用“請進來”的方式與下關一中、州民族中學等強校聯手,邀請名校名師到校示范指導;用“走出去”的行動,派教師到鶴慶一中、三中,祥云一中學習取經,取得了教育教學的優異成績。2001年,學校有136人參加高考,上線率為31.5%,升學率為58.37%,位列全州第八位,高于當年全國高考升學率。
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這種競爭在二十一世紀開始就初露端倪,**高中教育不能滿足高校的一再擴招和人民要求接受優質教育的需要。2004年2月縣政府召開了“高中教育發展和改革”會議,對**一中的辦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勇于改革、大膽創新的楊金華校長帶領全校教職工樹立了“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完善”的辦學目標,提出了“創名校、出名師、育名生”的辦學方針,號召全校師生“領導苦干,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奉獻,科學求是,勇于爭先”的一中精神,大膽改革管理機制,印制了《**一中管理制度匯編》、《**一中學生手冊》,每年開學,新生員工人手一冊,做到制度要求深入人心,實行教學質量目標管理和組合式分配制度,淡化管理過程,使教職工樹立追求績效的意識,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振興。2004年高考上線考生為108人,上線率為58.08%,位居全州縣市第九名。作為全州教學質量提高速度最快的典型,楊金華校長在全州高完中校長會議上作了經驗交流。
二、校容校貌煥然一新
自治縣走過的20年是**一中校園建設速度最快、質量最好的時期,投資數量、建設規模遠遠超過了建校開始到八十年代初期的總和。
自治縣成立之初,正值《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決定》頒布實施的時期,各級黨委政府提出了“要讓教師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要讓校園變成鄉村城鎮最美麗的地方”,“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成了全縣干部群眾的共識,掀起了學校建設高潮。縣委縣政府根據**一中校園面積狹小,難以發展的狀況,決定劃撥土地資金,另辟校園,搬遷上街完小,把上街完小原校舍并入**一中,校園面積達19.6畝,并在1985年投資40萬元,建設了內設20個教室建筑面積為220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為當時大理州境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全,外觀最美的教學大樓。原則性強,辦事認真的孔祥之校長(后調大理州工業學校教務處長)親自設計,制作了彩色立體的“**一中發展規劃模型”,從此學校建設步入了有規劃有秩序的正軌。1991年,國家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一中遇上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省、州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縣政府下決心解決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1987年投資35萬元建蓋了總面積為1125平方米的24套教師宿舍;1991年投資5萬元建成使用面積為100平方米的寬敞舒適的學生浴室;1992年建蓋了投資17萬元,面積為401.2平方米的辦公室樓;1994年投資58萬元,建蓋了面積為1425平方米內設52間可供416人住宿的女生宿舍大樓;1995年投資72萬元,建蓋了面積為900平方米的實驗室大樓;1997年投資9萬元建成了24個蹲位的教學區水沖廁所;1998年投資76萬元,建成了面積為1425米內設52間可供416人住宿的男生宿舍大樓;1999年投資47萬元,建設面積為700平方米的學生食堂,同時投資27萬元購買了老糧食局2畝房產,使校園擴大到21.6畝。集資110萬元,建成16套教職工集資住宅樓;2001年投資80萬元,建成1446平方米的信息綜合樓;1998年投資8.7萬元安裝調式成功56座多媒體語言室;1997年10月投資7萬元在全州縣一中率先上因特網,實現了共享全國名校強校教育信息資源。1999年采用教師入股集資的辦法,籌資15萬元購買33臺微機建成了計算機教室。2002年學校自籌投資34萬元,建成200米跑道的運動場,實施了校園硬化亮化工程。2004年學校補償25萬元政府劃撥檢察院舊址,使校園面積擴大到24.2畝。投資35萬元購買周邊農戶房產,投資124萬元面積為1725平方米的綜合樓工程正在緊張施工。為了提高辦學層次和質量,擴大辦學規模,合理配置教育資源,2004年縣委、縣政府決定**一中實行高初中部分設,將上街鎮初級中學整建制并入**一中初中部,將高中部遷至上街鎮初級中學,再征地15畝,規劃投資1100萬元建設高中部。現投資225萬元的高中部教學大樓和校園建設工程正在施工,屆時漾濞一中校園占地面積將達63.5畝。同時投資13萬元植樹種草,新增了“字、石、樹、像”,讓墻壁說話、讓花木勸學、讓石頭礪志,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處處體現育人功能。
20年彈指一揮間,**一中校園面積增加了1倍,累計投資10601萬元,校園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治縣成立之時,到處是建校以后建蓋的低矮瓦房,光線陰暗,面積狹窄,零亂破舊。20年過去了,一幢幢現代建筑鱗次櫛比,校園布局合理,草坪幽徑,綠樹掩映,草茂花繁,翠竹婆娑,鳥語花香。
三、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研究成果顯著
如果說一個學校的基礎設施是它存在空間、學校的各種機構組織是它的骨架、教職員工是它的肌體,那么教師則是一所學校的網絡神經。教師強壯則學校興盛,所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一支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一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劣。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八十年代初期,**一中教師隊伍中大學本科只有11人,多數是專科生,還有不少的高中、中專學歷的教師。九十年代中期大批老教師退休,教師隊伍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省政府學校達標晉級評語說“有一支正在成長的朝氣蓬勃的教師隊伍”。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漾濞一中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千方百計提高教師隊伍素質:1、加強教職工師德建設,制定了《**一中反對行業不正之風的規定》。2、由工會組織每年進行一次青年教師板書、鋼筆、演講比賽,以夯實基本功。3、由教研組安排30歲以下的教師每學期上一節公開課,以提高課堂教學能力。4、用“以老帶新”方式,由老教師負責對青年教師的教學業務進行具體輔導。5、以報銷學費的方式,鼓勵教師參與函授、自學等形式的“專升本”學歷培訓。6、嚴格組織教師全員參加履職晉級培訓。7、采用走出去的辦法,選送優秀教師到師范大學、一流學校觀摩學習,僅2004年就選派了32個教師,先后到北京、南京、武漢、上海、昆明等地進修學習。8、采用“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辦法吸納優秀大學生到校任教。通過這些措施教師教育觀念得到更新,素質教育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的能力得到提高,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改善,全體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八十年代有聞名大理的名師**、**、**、**、**。近20年來,榮獲國家獎勵的教師1人;省級獎勵的教師有12人,州級獎勵的教師有8人,縣級獎勵的教師有21人。其中孔祥之在1983年評為國家級“優秀班主任”;**在1994年評為州級“巾幗建功”標兵,1997年評為“云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老師分別于1991年、1993年、1995年1998年、2002年、2004年評為“云南省優秀教師”;金松于1997年評為“省級德育先進工作者”;趙志雄于1996年評為大理州“山區民族教育先進工作者”;張燚齡于1999年評為“大理州優秀青年教師”。一大批中青年教師茁壯成長,出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其中有“國家級中學語文骨干教師”羅建學(現已調教育局工作);“省級中學數學骨干教師”陳岱(現已調大理州民族中學工作)。
教學研究是教學質量騰飛的翅膀,是激活教師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探索教學規律的途徑。**一中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不斷完善教學研究機構,努力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八十年代初期學校只有文科教研組和理科教研組,隨著教學科目的日趨細化,這種多學科綜合的教研顯得粗放膚淺,于是八十年代中期學校分設了語文、數學、外語、理化生、政史地、音體美等教研組,以學科為主的教研活動方興未艾,經常開展作文競賽、數學競賽、外語競賽,各種組織諸如美術興趣小組,校園文學社、校園英語一角、籃排球隊、田徑隊等百花齊放,把學生的各種健康的興趣愛好納入學校教師的有效指導當中,語文組還嘗試了“作文教學”、“說明文教學”、“中考作文指導”等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但學科教研組年級跨度大,對年級教學問題針對性差,顯得空泛,因此2003年學校建立了學科教研與年級組交織的教研網絡,成立了教科室,提出了“教研興校”,不同學科教師根據年級特點,互通信息,共同關注每一個學生,根據年級目標任務進行教學研究。學校建立了教研激勵機制,設立“論文獎”,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育科學研究,近年來共79篇,其中國家級18篇,省級33篇,州級28篇;獲獎論文71篇,其中國家級15篇,省級33篇,州級23篇。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州組織的各種學科競賽,榮獲了各種不同層次的表彰,數學獲獎9人次,其中國家級5人,州級4人;語文獲獎19人次,其中省級4人,州級15人;英語獲獎5人次,其中國家級5人,物理獲獎12人次,其中國家級5人,省級1人,州級6人;化學獲獎12人次,其中國家級4人,省級8人,。培養出全國“十佳文學少年”張金榮,云南殘疾人運動會冠軍李春梅。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巍巍蒼山綿延時空車輪軌跡,滔滔漾水映照藍天廣袤蒼穹。漾濞一中全體師生以聰明智慧鑄造著民族教育永恒的豐碑。現在學校占地面積為24.5畝,設有校長室、黨支部、辦公室、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教科室、團委、保衛股、工會等黨政群團組織。有在職職工100人,其中專任教師有76人,教輔人員9人,工勤15人,包括高級教師17人、一級教師39人,現有教學班級28個,在校學生1420人,其中高中15個班,學生700人;初中13個班,學生720人,是“云南省二級完全中學”。20年來共培養初中畢業生3650人,高中畢業生3250人,向高校輸送大學生535人,這些大學生中不乏清華北大的學子精英,也出現了許多碩士、博士等研究生。學校的辦學成果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肯定褒獎,榮獲了多項各類獎勵:1994年評為“大理州體育先進單位”;1995年12月評為“大理州衛生先進學校”;1996年評為“大理州普法先進單位”和“大理州德育先進學校”;1997年評為“大理州完中實驗建設先進學校”;1998年評為“大理州中考體育先進學校”,學校還是“縣級文明單位”、“云南省排球傳統學校”和“甲級綠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