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完善社區管理體制意見

時間:2022-06-05 04:30:00

導語:市委完善社區管理體制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委完善社區管理體制意見

為轉變政府職能,理順各方面工作關系,完善城市社區管理體制,保證社區建設高效協調運轉,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建設“新型社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以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為突破口,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社區功能,突出社區自治和管理服務,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擴大基層民主,實現社區和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服務于民。堅持以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的社會需求和利益所求為宗旨,把服務社區作為體制、機制創新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2.責權統一,服務效能。規范政府各部門在社區的各項行政職能,合理設置社區內的各類社會組織,理順各方面的職責、關系,切實提高社區管理水平,實現政府依法行政與社區自治的有效銜接。

3.擴大民主,提高居民自治水平。動員社區廣大居民和駐區單位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在社區內實行“四個民主”,逐步實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4.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突出社區特色,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創新方案,做到以點帶面,循序漸進。

二、社區居委會的性質和主要職責

(一)性質。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市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對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居民委員會協助市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開展工作。

(二)主要職責:

1.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

2.向居民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組織居民落實居民會議的決定;

3.發展居辦經濟,依法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

4.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為居民和駐地單位在生產、生活、工作等方面提供方便;

5.組織居民辦理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

6.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組織居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居民尊老愛幼、扶殘助殘、團結互助、反對封建迷信、破除陳規陋習,推行婚喪習俗改革,提倡晚婚晚育,促使居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7.調解民間糾紛,促進居民家庭、鄰里團結和睦;

8.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其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社會治安、計劃生育、擁軍優屬、社會救濟、青少年教育、公共衛生等工作;

9.向人民政府或者其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三、建立縱貫上下、協調運轉的領導機制

(一)建立社區建設領導體制和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市一級,建立社區建設工作協調會議制度,成立由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的社區建設領導小組(或指導委員會),形成“歸口”下達任務、研究工作的格局。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社區的日常工作,辦公室設在民政局,主任由局長兼任。街道辦事處(鎮),要對照市的做法,相應成立由駐街(鎮)主要單位參加的社區建設工作協調會議制度和領導小組,在市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負責本街道(鎮)社區建設的宣傳發動、工作計劃的制定實施、管理機構組建和考核獎懲等相關事務的協調操作任務,并設立專門的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辦公室的設立,可采取兩種方式,在機構改革中設立社區服務中心的街道,可與社區服務中心合署;沒設立的,可與社會事務辦合署,加掛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的牌子,人員從機關內部調劑。在健全市、街道兩級領導體制的同時,要根據各成員單位的職責落實目標責任制,實施定期召開會議、開展活動、教育培訓、檢查監督、總結獎懲等“五定期”工作制度,使社區建設工作形成整體推進的強大合力。

(二)及時制定和調整相關政策,扶持社區發展。及時制定和調整相關政策,對社區居委會的職責權限、組織機構、工作待遇、辦公條件等作出明確規定,以保證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

(三)建立兩項制度。

1.社區準入制度:凡具備進社區基本條件的各職能部門和有關單位,要經市社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后方可進入。經審批同意進駐社區的單位,要分清行政、自治、企業等方面的職能,按照“責任權利相統一,人財物相配套”的原則,根據“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要求,在進駐期限內落實必要的人員及辦事經費。市社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進社區單位的材料進行登記備案,每年對進駐情況進行一次檢查評估。對未按審批要求操作的進駐單位,由審批機構督促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辦公室撤銷其進社區的準入資格,確保不隨意加重社區負擔。

2.社區“下評上”制度:部門工作進社區后要接受社區評議,評議結果和考核意見上報市委、市政府和其上級主管部門。

四、完善社區內部組織框架體系和管理模式

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居委會為主體,以社區民間組織、企業組織為輔助,以制度建設、功能發揮為關鍵,構成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功能互補、運轉協調的社區內部管理機制。設置要求和相互間關系是,社區組織體系一般包括黨組織、自治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居民或居民代表會議、居民議事會、業主委員會等)、企業(物業公司和其他位于社區內的企業)。黨組織為“領導層”,社區居民會議或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為“決策層”,討論決定社區的重要事項;社區居委會為“執行層”,對居民會議或居民代表會議負責。社區議事會為“議事層”,由社區內的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知名人士、單位代表等有關方面人員組成,行使對社區事務的協商、議事職能,并對社區居委會提出建議和進行監督。

(一)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按照“一社區一支部”的原則,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充分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駐社區單位黨員既要接受單位黨組織管理,也要積極參加社區黨組織的活動。

(二)加強社區自治組織和隊伍建設。新建社區居委會專職工作者,原則上按社區實際居住居民每300戶配備1人標準確定,每個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不低于5人,人員來源按以下渠道解決:

一是在現有社區工作人員中留用一批。不留用的人員,由各街道辦事處自行在機關中安排。

二是從市、街黨政機關聘用離崗待退人員。所選人員盡量在本社區擁有戶籍、房屋產權并居住,以便待條件成熟時參選。

三是面向大專學歷以上的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下崗失業職工,通過公開考試、公開選拔的方式招聘產生。每社區招聘3名,招聘錄用后,一般安排在社區服務室工作。

新建社區居委會一般設五職,其中書記(臨時負責人)一名,副書記一名,成員三名。生活補助標準為書記每月1200元,副書記(主任)每月1100元,成員每月1000元,并按規定交納基本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任期屆滿,需重新進行選聘。未被選聘和任用專職工作者的,其生活補助、福利待遇相應終止。

已建社區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即原有居委會主任、文書,其工資標準、福利待遇及級別,按原規定執行,人數不足、需招聘補足的,按新建社區辦法執行。

社區工作經費(僅限于城區純居委會),原則上按每年每個社區不低于2萬元核撥,市、街各承擔一半。采取居賬街管辦法,由街道辦事處統一設立資金賬戶,隨經濟發展每三年調整一次,并加強經費的管理和使用。

為承擔起政府下沉到社區的大量行政性事務工作,并向社區居民提供群眾性、公益性、社會性的公共服務,每個社區都要在社區居委會內部專門成立社區服務室,由招聘的3名社區專職工作者負責具體工作。社區服務室主任由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社區專職工作者年終由社區居民代表進行評議,評議結果作為考核的依據。

(三)培育發展社區民間組織和中介組織。積極探索社區民間組織承接政府職能的渠道,充分利用現有的社區環境和設施,大力培育和發展由駐區單位或個人單獨或聯合舉辦的、在社區范圍內開展活動的、不以營利為目的、滿足社區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間組織,充分發揮其提供服務、反映訴求和規范行為的作用。支持和鼓勵發展房屋租賃、就業服務、信息咨詢等各類社區中介組織。

(四)加強社區志愿者和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探索建立社區志愿者和社區工作者職業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制定社區干部培訓計劃和分組培訓計劃,組織大規模社區志愿者和工作者培訓,加快社區志愿者和工作者職業化、專業化,通過招聘形式,面向社會選聘一批社會志愿者和工作者,組成志愿者和工作者隊伍,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社會服務。

(五)探索新型的社區自治模式。

一是業居合一模式。此種模式適應于同一開發商開發建設多個小區,由一個物業管理公司管理,業主與居民基本重合,而形成的社區居民委員會,可稱之為業主居委會模式。

二是企居合一模式。適應于由駐膠大型企業單獨成立居委會,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和物業公司人員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工作經費、人員待遇、工作進展由企業統一安排。

三是“五位一體”模式。在社區黨組織領導和協調下的由多個物業小區的業委會主任和物業管理公司負責人(經理),參加社區居委會工作的,實行自治工作統一安排,統一調度,緊密結合,各盡其責,形成統分結合,優勢互補的格局。

(六)完善社區設施功能,著力打造社區服務圈。堅持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高標準,在社區內普遍建立五室(社區居委會和黨組織辦公室、警務室、多功能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便民服務室)、三站(計生服務站、衛生服務站、殘疾人康復站)、兩欄(居務公開欄、科普宣傳欄)、一校(居民學校)、一場所(室外健身場所)。居民在社區中步行不超過十分鐘,可隨時隨地得到就業、醫療、娛樂、購物、家政等便利、優質的服務。

五、大力推行社區建設和管理網絡化全覆蓋

將所有社區轄區內的居民區樓群、駐社區單位納入管理范圍,實行屬地化管理,整合社區資源,發揮各種組織的作用,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絡,推行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全覆蓋。具體實施“三化”工程:即組織網絡化、管理服務平臺化、工作機制配套化。

一是建立由單元、樓群、居民小組構成的社區內部網(即一張網三支隊伍)。每個社區以區域地理圖為基礎,以一幢或幾幢樓為基礎構成一個基本單元,以幾個單元為基礎構成樓群,再由幾個樓群形成一個居民小組,每個居民小組一般以100戶左右為宜。居民小組直接對社區居委會負責。在此基礎上,建立單元長、樓群長、居民小組長三支隊伍,由各轄區推選政治素質好、威信高、身體健康、熱心社區工作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分別擔任三個層次的負責人,定期收集、匯總和反饋信息。三支隊伍實行低償報酬和志愿服務相結合的辦法,以維持整支隊伍的正常運轉。具體辦法由各街道辦事處參照以往街樓長的管理模式確定。

二是構建社區管理平臺。建立基礎臺帳。依托“一張網絡三支隊伍”,全面對社區內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清理,做到清查不漏幢、摸底不漏戶,造冊不漏人,在此基礎上分別建立居住人員、駐社區單位、特殊群體、特別對象四本臺帳,實現三個“一口清”,即居住人員地址“一口清”,弱勢群體和重點工作對象“一口清”,各類骨干和依靠對象“一口清”。構建信息化平臺。統一設置信息化管理軟件,將社區工作各方面的信息予以整合,涵蓋社區的常規工作。各街道辦事處設立社區工作信息中心,外聯因特網,內聯各社區信息系統,對接社區平臺實行聯動,將服務需求直接傳達到相關社區、單位和個人,構建起整合各類公共資源的管理服務平臺。

三是建立配套化的工作機制。主要建立四個機制:建立信息收集機制。通過各方面人員的巡回排查,發放各類管理手冊和便民服務卡、各類事件的登記、管理,實現多層次、寬領域、各渠道的互動、互通。建立協調處理機制。發揮社區服務中心(站、點)作用,建立即時辦結、定期會辦、限時辦結等制度,確保在規定時間內使居民需求得以滿足。建立督查反饋機制。借鑒有關鎮“掛牌銷號”的經驗,及時解決有關問題。建立制度配套化的機制。實施社區工作者包片聯線,每周例會與巡查、居民小組長定期例會、考核督查、共建單位聯系居民小組等配套制度,確保各項工作和管理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