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節能減排活動意見

時間:2022-05-20 05:42:00

導語:縣委節能減排活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委節能減排活動意見

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進一步推動我區節能減排工作,確保完成我區期間節能減排工作目標,促進我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根據總理在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和《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工作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能源資源問題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幾年來,我區堅決貫徹“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方針,通過加強能源科學管理,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推進技術進步和循環經濟試點,加大重點行業和企業污染排放防治力度等多項措施,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年全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0.28噸標準煤,以較低的能源消耗保證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我區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我區能源資源匱乏,一次能源基本上需要外地供給,而隨著我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戰略的實施推進,全社會對能源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能源和環境問題將成為制約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幾年,我區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較大成績,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節能減排工作中存在認識不到位、責任不明確、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實、協調不得力等問題。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映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正確道路。

區各有關部門、各街道要從確保我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高度,把節能減排作為當前加強宏觀調控的重點,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采取強有力措施,確保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促進我區國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二、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節能減排工作。

(一)指導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節約資源基本國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快技術進步為根本。強化全社會節能意識,減少污染排放,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實行有效的激勵政策,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體系和運行機制,形成市場導向、政府推動、企業行動、公眾參與的節能減排工作聯動格局,建立具有我區特色的節能型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減少污染排放,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節能減排工作要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節能優先、減排為本”原則,把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與實施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原則,努力營造有利于節能減排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堅持源頭控制與存量挖潛、依法管理與政策激勵相結合,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在節能減排工作上,我區要突出三個重點:一是要注重調整產業結構,堅持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節能環保型的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高端現代服務業。要嚴把能源消耗關,新建項目能耗必須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達不到的不得審批。二是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實現清潔生產。今后要更加注意加強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研究,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要落實產能退出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要大力推進工業集中區建設,按照循環經濟模式對工業園區進行規劃、建設、改造;推進污染物的集中控制、治理;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養殖,實現養殖業污染物的零排放。三是要積極運用節能減排技術,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實現節能降耗。

(三)主要目標任務

根據我區能源消費結構與特點,到年我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在年基礎上下降12%,由年的0.28噸標準煤下降到年的0.25噸標準煤,期間年均節能率為2.52%,期間累計節能量為19.54萬噸標準煤(按年均GDP增長率20%測算);城市污水處理率大于8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100%;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要達到92%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大于8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大于20%。到末,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節能減排標準體系、監督管理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政策體系、服務體系、考核評價體系更加完善,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全社會節能減排意識顯著增強,節能減排技術和管理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形成市場主體自覺節能減排的機制。

三、著力抓好重點領域節能減排。

(一)加強工業節能減排

突出抓好我區機械、電子、光電和食品等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23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推動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大節能減排科研和技術改造投入力度,加強節能減排管理,積極采用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工藝和設備,淘汰落后工藝和設備,不斷提高企業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水和廢氣的排放。把節能指標分解到各街道,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加強跟蹤、檢查和分類指導,加大對重點用能企業節能減排降耗技術改造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

(二)促進建筑節能減排

完善對建筑物工程施工、質量監督、竣工驗收備案等環節的監督管理工作。以辦公樓、商場、賓館等公共建筑為重點加快推進,同時結合舊房改造,逐步推進舊住宅的節能改造。不斷減少廢土的排放。城市夜景工程的布點和時間設置應充分認證,燈具的采用應慎重選擇,做到既美化城市景觀,又節能、少污染。

(三)鼓勵商業和民用節能減排

我區商業和民用節能以提高高效照明器具和節能電器應用比例為重點,在居民住宅、商業和公用建筑中大力推廣節能照明產品、節能設備,大力普及太陽能熱水器的應用等;嚴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強化污水的處理;加強家用電器、電動機和建筑的能效標識宣傳,引導社會消費,促進企業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

(四)推進政府機構節能

要按照市委辦、市政府辦印發的《關于加強市行政事業單位節約資源工作的實施意見》(委辦發【】50號)的要求,實現節能20%。加強政府機構節能目標分解,加強政府機構建筑物及空調、照明系統節能改造,推廣使用高效節能產品,將節能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并優先采購。

四、進一步落實節能減排具體措施。

(一)嚴格把住企業引進入口關。今后對新引進的企業,要嚴格按“兩高兩低”(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要求把好入口關,大力引進高新技術、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決杜絕技術含量低、效益差、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

(二)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的監控。對現有區屬工業企業中的重點耗能企業:如法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永昌電力有限公司、永嘉工業有限公司、三安電子有限公司、誠益光學有限公司等加強監控,鼓勵企業積極進行各種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降低企業能耗和廢物排放。

(三)更新改造工業鍋爐及系統。轄區內現有工業鍋爐120多臺,要進一步更新改造低效工業鍋爐及系統,加強對中小鍋爐的節能減排管理,現有集中供熱有效范圍內的工業小鍋爐應限期停用。淘汰落后工業窯爐,對現有工業窯爐進行綜合節能減排改造,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

(四)改造電力拖動系統。推廣使用高效節能型電機,廣泛采取高、低壓變頻調速、功率補償節能技術、系統改造和機組優化配置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低效電機、水泵等高耗能設備。淘汰不符合能耗標準的在役機電通用設備,減少噪音排放。嚴格控制高耗能產業、產品發展,禁止投資建設屬于國家和省淘汰類目錄的項目。

(五)突出搞好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區已確定55家企業作為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五年實現節能1.23萬噸標準煤,各街道、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檢查和指導,盡快要啟動重點企業與國際國內同行業能耗先進水平對標活動,推動企業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節能減排管理水平。

(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循環利用,以及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積極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

(七)加強辦公室日常節能減排管理。所有公共建筑內的單位,包括政府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和個體工商戶,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低于26攝氏度,冬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高于20攝氏度。工作時間提倡每天少開一小時空調;減少空調、電腦、復印機等耗能設備的待機能耗,養成人走關燈的良好習慣;推行無紙化辦公,開展廢舊電腦及各種辦公用品耗材的回收利用,促進辦公用品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推廣使用再生紙,減少一次性辦公用品的使用和廢物的排放。根據節能工作的責任分工,各相關職能部門應建立檢查制度,加強對我區公共建筑場所的監督檢查。

(八)推行照明節能。加快推行全市綠色照明工程,鼓勵、引導全社會廣泛應用節能型照明燈具和照明節電裝置。在道路照明、賓館、商、寫字樓、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廣應用高效節電照明新光源和節能裝置。到期末,在機關、企業、事業和公益性單位基本普及應用節能燈具和照明節電裝置。

(九)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節能減排技術、信息技術改造高耗能傳統工業行業和企業,努力降低單位產值能耗,提高制造業能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潔生產,減量、循環、高效利用能源資源。

(十)開發與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廣應用太陽能,在滿足建筑和使用要求的情況下,新建建筑要實現太陽能與建筑的一體化設計;鼓勵和引導既有建筑實施太陽能利用改造,生產和經營領域要積極利用太陽能熱水工程,取代生產和生活供熱小鍋爐,并逐步擴大使用范圍,大力支持、鼓勵廣泛使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十一)大力推廣節能減排經驗。要通過學習、參觀等多種形式積極組織重點用能企業參加各種節能減排知識培訓和節能減排技術、產品推介會,大力推廣各種成熟的節能減排技術和經驗。如;大力推廣節水型衛生器具(設備),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建立中水回收利用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在區屬大型賓館、商場、寫字樓:如富山誠達百貨商業廣場有限公司、海景大酒店有限公司等大力推廣中央空調節能改造技術。

五、建立健全節能減排保障體系。

(一)加強宏觀指導,構建節能減排型產業體系

1、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認真貫徹國務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大力發展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工業項目,大力培育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生物工程與現代醫藥、光機電一體化(含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環保科技和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快重點區域和工業集中區建設,加快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2、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充分發揮服務業能耗低、污染少的優勢,努力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拓展生產性服務業和充實完善生活性服務業。要大力發展物流、金融、電子商務、文化創意、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旅游、商貿、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物流、旅游兩大服務業支柱。

3、優化用能結構,大力發展高效清潔能源。鼓勵企業和個人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法規規定,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項目要積極支持。

(二)加強節能減排監督建設

加大節能減排監督力度。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的要求,加強節能減排隊伍建設,依法開展節能減排監督,重點檢查高耗能企業及公共設施的用能情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減排評估和審查情況、淘汰設備異地再用情況,以及產品能效標準和標識、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行業設計規范執行等情況。達不到最低能效標準的耗能產品,不得出廠銷售。達不到建筑節能標準的建筑物不準開工建設和銷售。嚴禁生產、銷售和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產品。區節能減排主管部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環保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對違法行為要公開曝光。

(三)嚴格節能減排管理,建立監督管理體系

1、加強能源和污染排放的統計分析制度和企業計量檢測體系。區、街統計部門、環保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能源統計人員和隊伍建設,充實必要人員。要完善統計制度,改進統計方法,建立能夠反映本地區能源水平、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的節能減排統計體系;區、街統計部門要督促企業規范能源報表,建立健全原始記錄和統計臺帳,執行嚴格的能源利用數據評估和使用制度;用能單位要按照國家強制性標準《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的要求,配備必要的能源計量器具,依法搞好能源計量管理,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對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的配備及其周期檢定、校準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2、強化重點耗能單位的節能減排管理。年綜合能耗在230噸標準煤以上的單位為區級重點用能單位,重點用能單位要設立專職的能源管理員,負責加強對企業節能減排重點環節的監督管理。重點用能單位要建立嚴格的節能減排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勵機制,強化基礎工作,將節能減排的目標和責任落實到車間、班組和個人,并加強監督檢查。重點用能單位要定期向區、街節能減排主管部門和統計部門報送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區環保分局要加強對重點企業污染排放的日常監測。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日常監察(監測)工作,檢查用能單位貫徹落實節能法律法規和節能標準情況,督促和幫助重點用能單位通過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耗。

3、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中有關建設項目節能管理的規定。

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含增加消費量)1000噸標準煤或年用電200萬千瓦時以上的項目,其節能減排評估文件應當由具有相應節能評價資質的機構編制。

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區建設局)負責權限范圍內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項目節能減排的監督管理工作。

4、加強能效標識制度的實施與檢查。建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和企業誠信機制,不斷提高能效標識的社會認知度,促進高能效的工業和家電產品在我市的銷售推廣。區經貿局和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協助市經濟發展局和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轄區生產和銷售的需要加貼能效標識的產品進行監督檢查。

(四)加強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建立技術支撐體系

1、加大節能減排科技投入。把節能減排科技作為科技發展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列入中科技事業發展規劃,加快節能減排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政府每年安排科技資金支持節能減排領域的科技進步,重點支持節能減排科技的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公共平臺建設,推動高效節能減排項目的研究開發、應用示范和產業化;支持企業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減排設備和節能減排產品。

2、加快推進先進節能減排技術、產品研發和應用。充分發揮光電園區、軟件園區和各工業園區的作用,支持科研單位和企業開發高效節能減排工藝、技術和產品,優先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示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解決技術瓶頸。

3、加強節能減排技術服務。政府相關服務機構和有關行業協會要及時跟蹤國內外節能減排先進技術,提供信息和培訓服務,組織召開技術交流會、技術培訓講座、技術現場推介會等形式,大力推廣節能減排示范項目。

(五)發揮財稅導向功能,建立節能減排政策體系

1、加大財政對節能減排的支持力度。區財政設立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對節能減排技術與產品開發推廣、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重點節能減排工程示范項目以及節能減排監測、能源審計、節能減排宣傳與培訓、信息服務、表彰獎勵等工作給予支持。各街道財政也要建立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制度,納入政府財政預算,以確保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2、拓寬節能減排融資渠道。各類金融機構要切實加強金融服務創新,加大對節能減排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為節能減排企業、節能減排產品、節能減排技術、節能減排項目的合理資金需求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各擔保機構要加大對節能減排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力度,重點扶持節能減排服務業。

3、落實鼓勵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企業為達到規定的能耗標準進行節能減排改造,購買國產設備投資額的40%可以從技術改造項目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企業或個人從事節能減排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經市級科技主管部門認定后,對其從事節能減排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業務和與之相關技術咨詢業務、技術服務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對企事業單位為生產節能減排產品服務進行技術轉讓,以及在技術轉讓過程中發生的與技術轉讓有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所得,年凈收入30萬元以下的暫免征所得稅;落實鼓勵節能減排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生產和使用列入目錄的產品執行國家規定給予稅收優惠。

(六)加強節能減排隊伍建設,培育節能減排服務體系

1、加強節能減排管理隊伍建設。盡快建立區節能減排監測技術服務中心,從人員、資金、政策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區節能減排監測技術服務中心依法開展節能減排執法和日常監察(監測)工作。各街道、各部門要加強節能減排管理機構建設,配備必要的人員和設備,完善節能減排管理體系,強化對本行政區域內節能減排工作的監督管理和日常監察(監測)工作,依法開展節能減排執法和監察(監測)。

2、培育節能減排服務體系。積極扶持節能減排服務產業,鼓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為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改造提供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管理一條龍服務。

3、加大節能減排宣傳、教育和培訓力度。宣傳、文化等部門和有關社會團體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節能減排宣傳活動,弘揚節能減排先進典型,曝光浪費行為,引導合理消費。工會、共青團組織要重視和加強對廣大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的節能減排教育,廣泛開展節能減排合理化建議和雙增雙節活動。要認真組織開展一年一度的全國節能減排宣傳周活動,加強經常性的節能減排宣傳和培訓。要動員全社會節能減排,在全社會倡導健康、文明、節儉、適度的消費理念,用節約型的消費理念引導消費方式的變革。要大力倡導節約風尚,使節能減排成為每個公民的良好習慣和自覺行動。

(七)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節能減排工作體系

1、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由區長擔任組長,分管副區長擔任副組長的區人民政府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研究解決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級各部門主要領導要把節能減排工作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周密部署,精心組織,認真解決好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2、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區各有關部門、各街道要把區政府下達的節能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企業,實行嚴格的目標責任制。區經貿局負責工業、商貿企業節能減排工作,區建設局負責權限范圍內建筑節能減排施工監督工作,區旅游園林局負責賓館酒店、旅游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區機關事務管理局負責全區機關事業單位節能減排工作,區衛生局負責醫院等單位節能減排工作,區教育局負責中小學校等單位節能減排工作,各街道負責推動本街道節能減排工作。區科技、財政、統計、環保、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按照職責,協同做好相關工作。

3、實行節能減排獎勵制度。區政府每年對在節能減排管理、節能減排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能源生產經營單位和用能單位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節能減排獎勵辦法,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對節能減排工作中作出貢獻的集體、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4、實施能耗公報制度。建立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指標公報制度,區統計局每半年公布一次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萬元地區生產總值電耗、工業增加值能耗數據。各主管部門要對能耗下降目標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建立工作通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