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技術監督五年工作計劃
時間:2022-03-26 09:08:00
導語:質量技術監督五年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十”期間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內外部條件)分析
1、“十”期間是質量技術監督事業協調、快速、健康發展新階段
黨的后,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史發展的新時期。黨的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到年前是本市抓住籌辦“世博會”機遇,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促進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時期。“十”期間,在本市城區與郊區協調發展的進程中,區要以快速度、高水平、可持續的協調發展為要求,實現跨越式發展,促進經濟大發展、城鄉面貌大變化、人民生活大提高。質量工作是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質量技術監督是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以標準為依據、以技術檢驗測試為手段,對質量(包括產品質量、質量管理、質量監督、質量認證、安全監察等)進行規范和監督管理的活動。涉及到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是現代化建設、發展市場經濟、加快科技進步的重要技術基礎和技術保障。在市、區二級政府的重視、支持及相關部門協同配合下,質量技監系統干部職工堅持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十”期間,質量技術監督事業必將得到協調、快速、健康發展。
2、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給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入世”后,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進一步融合,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貿易和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及百姓生活,直接影響著各級政府部門管理經濟、貿易、監督市場行為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運行機制及工作方式。在加快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應按照WTO規則及國際通行做法,更好地發揮應有作用。從總體上講,要為增強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增強區綜合經濟實力服務;從具體方面考慮,實施技術監督的重點應在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等相關領域,以市場準入制度為主的監督管理;服務的重點是政策引導、技術指導、幫促企業強化標準、計量技術基礎,運用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標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創新能力,調整、優化產品與產品結構,增創名牌優品,掌握和運用貿易技術規則,跨越貿易技術壁壘,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構筑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立,讓百姓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消費,享受到優質產品、優質服務。因此加入WTO后給質量技術監督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發展新機遇。“十”期間質量技術監督任務艱巨、大有作為。
3、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對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是實踐“”重要思想、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執政為民、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更是全面正確依法履行質量技術監督職責的基礎和保障。國務院于年3月頒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和各部門切實貫徹,做到五年有計劃、年度有安排。為此,在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的新一輪發展中,必須全面正確執行《綱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確保依法正確履行質量技術監督各項職責,更好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造福于民。
4、提高市場監督水平,要求加快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和運行取得新進展。
信用是一種無形資源,能產生現實生產力、轉化為有形財富。穩定可靠的社會信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行基礎條件之一。為保障的市場經濟走向健康、成熟和國際化,市政府于2001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建立個人和企業的市社會信用體系的誠信系統。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工作,2003年,市委提出推進本市社會保障體系、社會誠信體系、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體系三大體系建設的任務。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積極參與該體系的建設,及時準確提供有關企業相應的監管信息,并發揮該體系的功能,促進職能工作科學、規范,提高對市場、對企業的監管水平。
5、對照分析發展面臨的新形勢要求,當前存在以下主要差距、問題,需今后努力解決。
――統一領導、綜合管理全區質量工作需進一步加大力度,各級質量責任制和質量獎勵(激勵)制度應予重點加強,充分發揮區質量工作領導小組對質量工作的決策、組織協調、督查功能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全區質量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在一些管理部門和企業中,質量關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觀念不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強質量工作的措施難以到位;有關質量技術投入不足,技術管理基礎薄弱,企業中標準化管理、計量檢測、質量檢驗不完善不嚴格、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質量競爭力低下的狀況未能有效改變。
――“科教興區”、“質量振興”、“名牌戰略”的宣傳、政策引導和組織實施的力度、廣度、深度有待強化。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企業建立有效運行的質量管理體系、實施產品質量認證、爭創市級名牌中國名牌產品以及創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等方面的進程跟不上形勢發展要求,影響了我區整體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
――近幾年來,私營、個體、合作等小型企業及外省市注冊的企業快速增加,其中有些企業單純追求利潤、經營管理粗放、質量法制意識淡薄、質量管理基礎差、生產設備陳舊、生產工藝落后、技術力量與質量檢測能力貪乏的情況不為鮮見少見。注冊、實體在區外的企業生產質量、安全管理成為盲點、難點;甚至有些企業規避行政部門依法管理、質量誠信度差,個體戶、私營企業中進貨渠道與帳目無記錄情況較普遍,違法違規行為難以查實處理。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任務繁重、力量不足。全區現有鍋爐872臺、壓力容器2175臺、電梯334臺、起重機械407臺、游樂設施18臺、壓力管道83367米、氣瓶11萬多只。特種設備數量每年以約20%以上遞增。但技術含量低、安全系數差的小型鍋爐約占60%,在服務行業(如浴室等)、五小企業(小化工、小服裝廠等)中尤為突出;一些壓力容器陳舊、缺乏技術資料,有些企業經營者和使用、操作者安全意識差,忽視、輕視管理,無證、違章使用、改造,未經檢驗合格使用等情況較突出。因此消除安全隱患、極需強化管理、檢查、整治并實施長效管理。目前全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管理管理網絡隊伍和行政管理及技術檢驗力量難以適應。
――在區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隨著履行法定職責的擴展和劃入,質量技監系統人員不斷充實、技術檢測機構的檢測裝備逐步得到改善,經過多年共同努力,初步形成基本適應本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質量技術監督體系,但存在著以下難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主要問題:一是人員的觀念更新、工作思路拓展、管理機制與工作方式的創新不快;二是人員的數量及專業業務知識更新和綜合素質提高不快;三是作為技術保障和支撐的技術檢測機構需加強實驗室建設,加快提高檢測裝備水平,提升檢測能級,充實相關人員、提高人員的科技檔次,深化改革和管理創新、拓展檢測服務領域;四是全局系統(局機關和三所)的電子信息化建設進展滯后;五是區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所因經費無財政預算撥款,自收自支幾乎沒有結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發展能力。
二、發展方針
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積極應對我國入世的影響,把握好舉辦世博會和未來二十年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機遇,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增強區綜合經濟實力這一主線,按照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和法制化的要求,從有利于構筑新型產業體系、有利于建立市場經濟新秩序、有利于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設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著眼,進一步貫徹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宗旨,堅持以質量為中心,標準化、計量為基礎,強化監督管理職能,發揮技術基礎、保障服務功能,切實把握工作的關鍵抓手和切入點,推進科教興區、質量興區,營造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構筑社會誠信體系,在為區快速度、高水平、可持續、協調發展作出新貢獻中,質量技術監督事業與時俱進躍上新臺階。
三、發展目標
1、基本形成與國際通告做法相一致、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質量管理與檢驗、標準化、計量測試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的行政管理和技術檢測體系,履行綜合管理、行政執法、安全監察、公共服務職能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技術基礎作用和技術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2、在實行新型工業化道路過程中,全面加強標準化、計量、質量管理等技術基礎工作,促進企業走質量效益型可持續發展道路,推動本區產品質量整體水平達到21世紀初期國際先進水平。“十”期間,10項以上產品獲名牌稱號、3項以上產品獲中國名牌稱號。支柱行業、重點企業以及重點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產品、高新技術、出口產品的生產企業建立有效運行質量管理體系。
3、建立監督抽查、質量監管、專項整治、質量執法相結合較為完善的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到“十”期末,在市、區二級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中,本區產品抽樣合格率達85%以上。實施與WTO相適應的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強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強制性產品認證、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取證管理與證后監管,做到區內基本消滅無證生產。監督抽查產品不合格企業的后處理、質量問題突出企業的監管跟蹤檢查及行業性區域性突出質量問題專項整治的有效性明顯提高。在涉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等領域內強化質量監管和執法,基本遏制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的勢頭。
4、標準化工作實現“四個加快、二個推進”。加快建立完善科學高效、統一管理的全區標準化管理體系;加快建立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地方標準體系;加快建立面向市場、反應快速的標準化工作機制;加快建立企業為主、廣泛參與、透明度高的標準化工作運作模式。推進企業采用國際標準、應對貿易技術壁壘,提高產品質量競爭力,推進標準化在農業服務行業、信息化、社會公共建設與管理等重點領域應用,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到“十”期末,轄區內企業產品標準覆蓋率達99%以上;支柱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高新技術及創匯型企業的產品普遍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采標率達85%以上);創建的區內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生產基地)達區級驗收合格90%以上,市級60%,國家級20%。
5、計量管理工作實現“二個強化、三個提高”。強化對涉及國家利益、公眾交易、健康安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相關計量器具的計量法制管理;強化對涉及公益利益、企業利益的計量行為和商品量的監督管理。提高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檢測數據公正性、提高企業計量行為的誠信度、提高全社會的計量法制意識。“十”期間,計量標準器具受檢率達100%,用于貿易結算、醫療衛生、安全防護環境監測、行政執法的計量器具受檢率分別達到98%以上,抽查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合格率達90%以上。
6、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以“力爭杜絕特大事故,遏止重大事故,控制嚴重事故,降低一般事故”為目標要求,實現“健全全區管理網絡體系、推行二項安全責任制、三種責任到位、三個提高”。在全區建立健全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網絡體系和各級責任制;在制造、安裝、維修(改造)、使用單位全面推行特種設備安全責任制;各級安全責任到位、行政部門安全監察與管理職責到位、設備安全檢驗工作到位;提高特種設備的受檢率、合格率、安全運行水平。在用特種設備定檢率達100%、外檢率達100%;鍋爐、壓力容器操作工培訓合格持證上崗達100%、新上崗人員培訓率達100%;司爐工管理人員、壓力容器管理人員的培訓達98%以上。
7、加強區食品生產監督所、區計量質量檢測所、區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所(簡稱“三所”)的基礎建設,檢測實驗室、網絡信息化、隊伍人才三項建設有新突破上新臺階,提高檢測技術裝備水平,提升技術保障能級、拓展檢測服務領域。實施“五優工程”:優勢的項目、優秀的管理、優質的服務、優化的隊伍和優美的環境取得新進展;形成與質量技術監督相適應的技術檢測保障,與技術機構自身發展相適應的技術檢測服務能力。食品、農產品、涂料質量檢驗成為本市郊區各質檢所中具有特色和優勢的項目。
8、加快質量技監信息化建設,實現數字化管理。局機關計算機房建設完善公務網、內部局域網和接入互聯網三大網絡設備;計算機電腦和輔助設備等硬件配置逐步達到人均1臺(套),基本形成現代化的網絡辦公環境,通過信息化應用,規范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
9、以嚴格實施《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和質量技術監督法律、法規規章為主線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實依法履行好質量技術監督職責,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要賠償。“十”期間,各級工作人員無濫用職權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行政執法錯案率為零、行政復議案件復議決定撤銷率為零、行政訴訟案敗訴率為零。
10、實施人才高地建設戰略,在引進招聘、在職培訓管理考核、獎懲激勵、選拔任用等方面,創新人事管理工作機制,實現隊伍人員的素質高水平,結構高優化、流動高活力、能力高適應,形成一支政治強、作風硬、懂管理、業務精,具有開拓創新能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質量技監隊伍。
四、主要措施與任務
1、進一步健全全區質量工作網絡體系,完善運行機制。區質量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區質量工作規劃、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檢查,研究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增長質量與效益的有關質量工作重大政策,增強對全區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質量工作的指導、組織協調和督查,強化各級質量工作責任與考核,完善質量獎勵制定并定期實施獎勵。
2、以建設責任型、法制型、服務型政府為目標要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進一步更新觀念、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行政,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政策引導、市場監管、公共服務上來,深化改革、創新工作方法,加快管理方式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步伐,為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創造公平、公正、公開、有序的競爭環境,為企業和公眾提供科學、公正、廉潔、高效、簡便、真誠的服務,強化安全健康領域監管,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3、實施品牌、名牌戰略,深入開展“質量興區”、“質量興業”活動,實施“扶優扶強”和開通質量技監服務直通車活動,推動企業科技進步、管理技術創新、加強質量技術基礎和科學管理,提升企業質量工作水平和產品質量競爭實力。在全區深入開展質量法制、質量知識的宣傳教育、咨詢服務活動,增強全社會關注質量、促進企業經營者(廠長、經理、業主)增強質量責任意識和科學質量觀,在生產經營中提升質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4、實施“金質工程”,開展質量技術監督的宣傳、服務活動。加大對獲得國家免檢產品、名牌產品、中國名牌產品和監督抽查結果質量好的產品和企業的宣傳力度,以引導公眾合理消費。實施打假執法責任制,充分發揮“區打假辦”作用,建立打假執法信息網絡,開辟打假維權的快速通道。以地方街道、社區、商店、超市為區域(單位),開展無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商品的示范區(店)活動。多種形式開展“扶優治劣”增強實效。
5、改進管理工作方式,推進質量監管實現兩個轉變:由單一的依法監管轉變為引導企業自律、加強政府監管、發揮市場機制、社會輿論監督四管齊下的監督模式;由單純的事后監督查處轉變到以生產領域為主、狠抓源頭,以監管、查處與幫助整改、服務提高相結合,促進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實施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市場、重點產品的動態管理。
6、改進監管工作方法,嚴格監管措施、增強提高質量監督管理有效性。完善實施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各項工作規范,嚴格許可證的受理、審查、取證后續監管環節,確保獲證產品質量持續合格;從本區實際出發,建立健全質量監督重點產品目錄,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抽查規定,規范對抽查產品不合格企業后處理措施,并執行到位;嚴格無證查處、嚴厲打擊無證生產和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
7、制訂并實施“十”期間采用國際標準五年計劃,推動一批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快國際標準的轉化;加大標準化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的宣貫和監督實施的力度,達到宣貫一項(系列)標準,推動一類行業貫標、提高一批企業質量水平;加強標準化崗位人員培訓,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廣泛參與、標準化行政部門快速反應、高水準服務的標準化工作機制與運行模式;加強標準化資料庫建設,切實做好有關貿易技術壁壘的預警信息和有關應對措施、建議快速告知相關行業、企業,幫助企業超越“壁壘”、促進出口;以物流信息為重點積極推動現代化物流標準化應用與建設。
8、按照建設農業現代化目標,圍繞農產品的品種、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等,從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推進具有特色的農業地方標準的制定,完善農產品安全衛生質量標準、品種質量標準和生產操作技術規范。推進區現代農業園區和地方名特優農產品生產、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出口農產品、優質種源、植樹造林綠化等各類標準化示范區(生產基地)的規劃、建設和驗收;加大相關農業標準的技術指導與服務和向廣大農戶養殖戶示范推廣工作,提高農產品及加工的質量水平,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發展作貢獻。
9、拓展服務領域標準化工作和質量管理,以商業、旅游業、社區等為重點,加強食品標簽、住宅裝飾裝修驗收標準、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等強制性標準的宣傳和實施監督,開展有關商品經營管理、服務質量標準及產品質量、計量為主要內容的宣傳、引導、示范、推廣工作;在社會公共建設和管理領域,進一步拓展公共信息圖形符號標準化的推廣應用,提高衣食住行等人民生活質量水平。
10、強化計量法制管理:嚴格對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含授權機構)的監督檢查與管理,確保其在資質范圍內規范開展檢定、校準,出具公正的檢定測試數據;嚴格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的考核發證、復查換證和證后監管,從源頭管好計量器具;按醫療單位、集貿市場、加油站、眼鏡制配場所、餐飲業、超市大賣場大商業等行業特點、地域分布,嚴格實施在用計量器具的強制檢定管理和檢定周期內的突擊性抽查暗訪及專項整治活動,使計量管理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11、對涉及公眾利益的計量行為和商品量,實施政府監管為主,引導企業自律、公眾參與監督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重點抓好集貿市場、加油站、超市大賣場中電子秤、公平秤、加油機和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的監督檢查,處罰違法行為;深入開展創建示范市場、“雙信”加油站活動,強化企業自律計量行為;廣泛開展計量進社區宣傳活動、向公眾公布計量誠信情況、引導公眾合理消費和參與計量監督。
12、分類管理工業計量。重點抓好涉及安全、環境監測計量器具的強制檢定管理;指導、幫助定量包裝商品生產企業建立、健全計量管理體系,推行向社會承諾其產品凈含量符合國家規定的“C”標志;加強企業計量管理培訓和指導,幫促企業建立以確保質量管理、產品質量檢驗為重點、適應本單位生產經營的計量管理體系,提高計量管理水平和計量行為誠信度。
13、通過巡查、回訪、年度審查、監督抽查等手段,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監管力度。將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分類分級,確定監管頻次,并實施動態管理。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負責人、衛生管理人員、一般食品從業人員的食品衛生培訓,受培訓率達到100%;加強對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的檢查,持證(健康合格證)達到100%。同時嚴把準入關,所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都必須取得食品衛生許可證,持證率達到100%;生產加工大米、小麥粉、醋等28類食品的企業都必須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持證率達到100%。
14、落實各鎮(街道)、行業主管部門分管人員,社區(行政村)巡視人員,在用設備單位專管人員,建立健全全區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三級網絡體系。分層次加強各級各類人員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法律法規、安全管理、設備專業知識基礎等培訓學習考核,全面提高管理網絡人員素質,并制定各級人員職責,簽訂特種設備安全管理責任書。
15、堅持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不留隱患”工作方針。下移工作重心,以特種設備現場為重點,加強特種設備的普查整治、專項檢查、執法查處、長效管理。嚴格各類許可“入口關”;嚴格查處違法行為;取締技術含量低、安全系數差、污染嚴重的小型汽水兩用鍋爐,整治“五小企業”中壓力容器;嚴格事故調查處理追究責任人員;完成在用壓力管道的檢驗。實施事前監管與事后執法相結合、監察檢查與服務指導相結合。運用信息化技術、設計專用網頁,對各單位特種設備的自查自報、管理檢查、安全監察信息建立數據庫,實施動態管理,并將不良記錄信息輸入本市社會誠信體系。
16、在特種設備制造、安裝、維修(改造)、使用單位全面推行特種設備安全責任制,層層簽約、責任到人。嚴格各單位建立健全每臺特種設備自購買(出廠)起的原始技術資料,直到報廢(或轉讓)前的安裝、使用、維修(改造)、檢驗、管理資料(設備檔案)。使用單位有嚴格的特種設備管理制度及安全運行(使用)管理制度;設備應嚴格憑有效的檢驗合格證使用;人員嚴格憑培訓考核合格瓷資質上崗;操作(使用)嚴格執行相關的安全規范規定;制造單位嚴格執行技術標準、工藝規范、出廠檢驗把關。
17、圍繞提升技術檢測能級,加快檢測所、特種所(檢測機構)的實驗室建設步伐,加大對檢測技術設備的改造、擴項、升級等投入力度,更新、添置一批科技含量高、檢測精確、快速簡便、先進實用的檢測儀器設備及配套設施,逐步淘汰傳統、陳舊、落后設備;區計量質量檢測所要對食品、農產品、涂料三類產品檢測設備在原有特色基礎上繼續加大投入,進一步凸顯優勢,為進行國家(級)實驗室認可創造條件并加強化工產品檢測設備與實驗室建設,適應區產業發展需要。加快“兩所”的信息化建設步伐,實現業務辦公自動化、工作程序規范化、檢測管理工作信息化處理,建立檢測結果數據庫,加強與市局和各區縣檢測所的信息交流、資源共享。
18、圍繞實施技術檢測“五優工程”,以深化改革、創新爭先為主線,加強隊伍人員管理和檢測業務管理。改革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從單純的人事管理向人才資源開發利用轉變,引進人才與在職培養并舉,考核、淘汰與聘用激勵相結合,著力解決缺乏一專多能、一人多證和高技術檢測儀器操作與管理人才及檢測業務管理人才的難題,提高中高級技術職務人員的比例。“十”期末,區計量質量檢測所人員中,大專以上占總人數75%以上,研究生占總人數10%以上;技術專業人員占總人數80%,中級技術職務人員、高級技術職務人員占總人數比例45%、15%。區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所人員中,高級工程師達2―3人,工程師達5―6人,具有檢驗師資格人員占檢驗人員的50%。
19、在信息化建設中,加強與市局、區政府(信息委、財政局)聯系,爭取支持、指導,按照市局統一規劃和區局分級建設管理原則,加大投入,加快建設既符合質監政務要求又滿足本區政府行政需要的網絡體系,制定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切實加強管理;加強各級人員培訓,結合部門工作職能和業務特點,在政府信息公開、網上查詢服務、行政管理、執法辦案等方面加強應用,實現工作程序規范化、電子化,建立各類行政業務管理、信息數據庫并動態管理、信息資源共享,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按照市社會誠信體系組成要求,各科室依據職能及時準確地將代碼(新證及變化信息)、企業各類取證信息和不良記錄信息等有關企業監管信息傳輸到市局信息中心。
20、以全面正確執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為抓手,以實施《行政許可證》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行政人員學習通用法律知識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專門法律知識,深入開展行風建設、職業道德教育。嚴格執行質量技術監督系統各項行政紀律,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的要求,加強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各項制度建設,嚴格實施行政執法責任制,推行政務公開、推行行政管理(許可、監管)責任制,完善公開、公平、公正的評議、考核、監督運行機制,嚴格執行國家質檢總局堅決制止各種違規違紀行為的“七禁止”規定(禁止亂發牌證、禁止亂辦班、禁止亂收費、禁止亂評比、禁止亂執法、禁止亂許可、禁止亂攤派)。嚴格追究行政執法過錯責任、錯案責任和行政管理中失職、失察、瀆職責任,切實提高公務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意識和能力。
21、樹立人才第一資源理念,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創新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考核、激勵等工作機制。把好急需緊缺人才的引進(招聘)關;對各級人員實施管理、執法、技能資格(質)證、復合型人才的在職繼續學習培訓;繼續推行全員年度工作目標績效管理的公開評議考核與末位處置、科室人員雙向選擇任用、中層干部推薦比較審議聘任、后備領導干部擇優培養、考察、公開競選等人事工作運行制度,不斷優化隊伍人員結構,提升隊伍整體素質,適應事業發展。
五、重點項目安排
1、區質量技術監督局辦公大樓建設項目(包括局機關、下屬三個所的辦公室,計量質量檢測實驗室,特種設備監督檢驗實驗室,食品檢驗實驗室等,含經費);
2、區質量技術監督系統信息化建設(含局機關、三個所,含經費);
3、區WTO/TBT應對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含經費);
4、新五年(2006―)區采用國際標準實施計劃;
5、新五年(2006―)區農業標準化實施計劃(含經費);
6、區主管部門、各鎮(街道)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巡查專用車輛配置(含經費);
7、化學工業區(漕涇地區)現代物流發展前景與現代物流標準化建設專題調研;
8、化學工業區(漕涇地區)現代物流發展前景與建立計量公正站可行性專題調研;
9、區百姓家庭應用天然氣前景調研與建立檢定天然氣表計量標準裝置可行性調研;
10、引進設備中標準化和非法定計量單位情況調研與應對措施分析;
11、區計量質量檢測所食品、農產品、涂料檢驗能力擴項升級與申辦國家級實驗室認可;
12、人員:特種所從現有18人增至20―30人;食品所、檢測所在現有人基礎增加高工或研究生的緊缺人才;
13、常規性專項經費預計:(列入區財政撥款)
(1)區級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檢驗)費每年10萬元以上
(2)技術檢測裝備費:特種所每年10―20萬元、檢測所每年35~50萬元。
六.政策建議(工作建議)
1、制定區質量獎管理辦法(含質量獎的分類、等級獎勵辦法),每2―3年頒發一次;
2、制定對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成效顯著的企業(個人)獎勵辦法;
3、舉辦區名、特、優、新產品(含農產品、工業品)展示展銷推介會(宜結合質量月活動舉辦);
4、《報》刊登公布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情況及質量技監法律宣傳等應予免費;
5、建議由區工商分局(招商工作的各小區配合)對非實地型(不在區域內)生產企業進行備案記錄,互通信息,有利有關主管行政部門提高行政管理實效。
- 上一篇:論基礎地下室混凝土施工體會
- 下一篇:淺談工程基建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