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運動實施計劃

時間:2022-02-25 11:20:00

導語:全民健身運動實施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民健身運動實施計劃

為進一步發展群眾體育事業,廣泛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根據國務院“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域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的要求,按照國家《全民健身計劃》、《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文件精神,結合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權益。大力發展公共體育事業,全面推進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健身活動,加強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體育惠民”和“體育生活化”發展進程,促進社會和諧,文明進步,加快體育強建設步伐。

二、目標任務

總體目標:到年,通過宣傳、引導等方式,使城鎮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顯著增加;廣泛開展群眾健身活動,促進全民身體素質明顯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進一步發展,體育健身組織網絡規模明顯擴大;體育健身設施更加完善,形成覆蓋城鎮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全民健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具體目標任務是:

(一)提高全社會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增強城鎮居民體育健身意識和科學健身素養,推進“231”體育鍛煉方式(每人學會兩種以上體育健身方法、每周參加活動不少于三次、每次活動保證一小時)在全社會普及,使體育健身成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逐步實現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到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0%以上。在校學生每天至少參加一小時的體育鍛煉,老年人、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有明顯提高。

(二)強化居民身體素質,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加強國民體質測定和體育鍛煉標準達標工作,配合上級體育部門每年對國民體質進行測定,逐步提高國民體質合格標準比例。同時,加強對在校學生的健康體質測定,使在校生普遍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基本要求,在耐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方面得到明顯提高。

(三)加強體育活動組織,打造體育活動品牌。利用“全民健身日”、各種節日慶典及重大體育賽事,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具有示范引導作用的體育活動,培育和打造體育健身活動品牌,塑造體育活動精品。充分發揮各級、各類體育基層組織的作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適合不同人群參加的經常性體育健身活動,提高全民參與健身鍛煉的自覺性。

(四)健全體育活動組織網絡,擴大全民健身覆蓋面。充分發揮老年體協、單項體育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和不同人群體育協會等社團組織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大力發展體育俱樂部等基層體育健身組織。相應建立體育總會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體育單項協會不少于20個。各辦事處(鎮)都要建有文體活動站,社(村)普遍建有文體活動室,在有條件社和農村逐步建設體育健身俱樂部,形成遍布全、規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

(五)注重體育人才培養,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加強社會體育指導隊伍建設,完善登記注冊、規范管理、表彰獎勵和經費投入機制。每年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人數不少于100人次,不斷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素質和技能。全常年參與指導基層活動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保持在260人左右,保證每個健身設施(點)、晨(晚)練健身點、社(村)及各級各類健身俱樂部均配備2名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到年全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人數達到500人以上。強化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形成組織落實、結構合理、覆蓋城鄉、服務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

(六)加強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提高體育場地利用率。鞏固已建成的、辦事處(鎮)、社(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到年全公共體育設施都要達到國家用地定額指標規定,建成全民健身中心,80%的辦事處(鎮)建有健身活動中心(站),50%的社(村)建有功能相對齊全的體育健身設施(點)。在有條件的公園、綠地、廣場普遍配備體育健身設施,著重加強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建設,完善推廣“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各辦事處(鎮)體育活動中心建設,實現“社、村村有體育健身設施”目標,全民健身設施基本實現社(村)全覆蓋。各類體育設施利用率、開放率有較大提高,形成合理布局、互為補充、面向大眾的網絡化格局,打造10—15分鐘“體育健身服務圈”。

(七)有序實施管理體制改革,理順各類體育管理組織的關系。建立以政府統籌規劃、各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體育部門組織協調的管理機制。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體育機構要樹立服務意識,形成規范有序的體育健身休閑場,引導廣大居民自覺自愿進行體育健身消費。提高體育健身服務從業人員素質,培育和形成一批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強的體育健身服務企業和品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確保全民健身計劃實施。將全民健身計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議事日程,成立全民健身工作機構,進一步明確各行政部門、群眾組織和社會團體在全民健身工作中職責,形成政府領導、體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工作格局。同時,建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監督檢查和激勵機制,定期對全民健身計劃實施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確保全民健身實施計劃落實。

(二)提供保障,確保全民健身財政投入。將全民健身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全面健身經費的投入。按照上級要求,力爭到“十二五”末,全全民健身投入達到不低于人均1元的標準。體育行政部門要改進體育經費支出結構,保證體育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全民健身事業。積極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發展全民健身事業。

(三)強化協調,建立全民健身聯動機制。全民健身工作涉及多個層面,教育、文化、衛生、民政、工商、規劃、城建等部門要積極合作,統籌安排、協調發展。青少年體育工作,教育部門要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納入學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標,辦好各級各類業余體育運動學校,逐步增加體育傳統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和青少年戶外營地建設數量,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城體育工作,要針對老年人健身鍛煉的特點,加大社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完善公共體育服務能力,要為社居民提供基本體育健身公共服務,建立體育健身指導站、社體育俱樂部等社體育健身組織,依法配備專、兼職體育工作人員,組織開展小型多樣、經常性的社體育健身活動,為社居民就近參加體育活動提供方便;農村體育工作,逐步促進城鎮體育資源和公共體育服務的均衡配置,以建設村鎮居民的公共體育設施為重點,增強農村基層體育公共服務能力;職工體育工作,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體育協會和社會各方面的作用,組織適合單位特點和職工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和體育競賽活動,恢復和堅持工間(前)操制度,大力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做好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發掘、整理、傳承和發展工作;殘疾人體育工作,大力實施“助殘健身工程”,培養為殘疾人服務的體育教師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社會體育工作,充分發揮各類體育協會作用,合理布局體育活動場點,有序引導體育健身項目,逐步形成全社會關心體育、關注體育、積極參加全民健身運動的社會氛圍。充分利用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場所,建設室外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和戶外運動設施,采取“因地制宜、業余自愿、小型多樣、就地就近”原則,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題活動,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促進廣大群眾經常性廣泛開展體育健身活動。

(四)資源共享,逐步整合社會體育資源。按照國家有關公共體育設施用地定額指標的規定,將城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納入城鄉建設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建居住要按照國家有關居住規劃,同步建設符合小規模的體育健身場所。已建成的體育健身場所,不得挪作它用。對已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雪碳工程”、“村鎮體育健身中心”等建設用地要優先保證。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實施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的提檔、升級與覆蓋延伸,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要進一步提升檔次,社的體育健身設施逐步更新換代,力爭做到民出行1000米以內即有健身設施。城建設要考慮居民出行方便兼顧健身、休閑需要,建設更多步行道和自行車道,提供多種便利條件,促進居民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

(五)逐步細化,規范全民健身測定標準。進一步完善國民體質監測、體育鍛煉標準、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等各項制度及相關信息的調研工作,建立國民體質監測機構,加強對群眾體育發展現狀、群眾健康狀況的檢測研究和統計工作,建立全民健身基礎數據統計體系,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的服務能力。進一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制定與《全民健身條例》配套的規章和政策,建立行政執法督導和問責制度,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檢查,提高法治水平,做好全民健身的長效管理機制。

(六)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對全民健身的知曉率。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傳媒方式,對全民健身知識和法規制度進行宣傳,利用網站和公共文化服務體育機構開辦全民健身欄目,舉辦科學健身講座,開展“終身體育”教育,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提高公民科學健身素養,樹立體育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重要組成部分的理念,在全社會形成崇尚體育健身、積極參加體育健身的社會風氣。

四、組織實施

(一)本計劃在委、政府領導下,由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負責組織實施。體育主管部門要會同各成員單位根據本計劃,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各辦事處(鎮)要依照本計劃成立相應組織機構,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全民健身實施方案。按照“整體規劃、逐步實施”的方式,按年度分階段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