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民增收工作計劃
時間:2022-07-25 11:09:00
導語:市農民增收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為了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結合我市實際,特制訂本規劃。
一、農民收入現狀
多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拓寬增收渠道,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一)基本情況
1、農民人均純收入快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經歷了三次突破,呈現增幅逐步加快的良好勢頭。(1)突破1000元用了18年時間,由1978年的61元增加到1996年的1060元;(2)突破2000元用了9年時間,2005年達到2010元;(3)突破3000元將用3年時間。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620元,較上年增長18.3%,增速創歷史新高。預計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超過3000元。
2、農民收入結構趨于合理。1998年到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結構呈現“-一降三升”的態勢,改變了經營性收入一枝獨大的局面,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穩步增長,受益國家政策調整,轉移性收入大幅增長,收入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1)經營性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年農民人均經營性收1391元,雖然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較1998年下降了31.4個百分點,但仍然是農民純收入的主體,占53.1%。
(2)勞務輸出帶動工資性收入比重快速上升。20*年全市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6.71萬人,占總數的27.6%。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008元,占純收入的38.5%,較1998年提高了24.7個百分點。
(3)強農惠農政策推動轉移性收入高速增長。20*年全市落實農業綜合補貼6764萬元,占農民純收入的5.8%,較1998年增長25倍。2008年將兌觀資金11854萬元,人均266元,凈增114元。
(4)財產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20*年全市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69元,占純收入的2.6%,較上年增長81.6%。
(二)存在問題
一是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省、全國差距拉大。20*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省第7位,與全省平均水平相差25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3.3%,差距由1998年的820元擴大到1520元。二是財產性收入比重偏低。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1998年的1620元擴大到554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1998年的2.21:1擴大到3.12:1。四是農民收入增速滯后于經濟增長。1998—20*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7%,滯后于生產總值13.9%的遞增速度。
二、農民增收的目標任務和基本思路
按照率先發展跨越發展的要求,全市農民增收的預期目標是:從20*年到202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翻兩番,由2620元提高到1.2萬元,年均增長l3.5%。規劃分兩步走,第一步,從20*年到2012年,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由2620元提高到6000元,年均增長18%,趕上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步,從2012年到202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再翻一番,從6000元提高到1.2萬元,年均增長9%,趕上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今后五年是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的關鍵時期,實現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第一步規劃目標,對于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農民增收第二步規劃目標的實現,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我們必須著眼長遠,狠抓當前,扎實工作,銳意改革,努力實現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今后五年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思路是: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做大做強果牧產業,擴大經營性收入;統籌城鄉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工資性收入;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加大投入力度,落實轉移性收入;以深化改革為保障,創新完善機制,增加財產性收入,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
20*年,全市農業人口43.4萬,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預計每年有4000人轉為城鎮人口,2012年全市農業人口為41.4萬。以2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620元為基數,5年內農民人均純收入需要增加3380元,增加總量約為14億元。為了確保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考慮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和市場風險等不確定因素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力爭通過五年努力,糧食生產實現增收0.15億元,果品實現增收7.25億元,畜牧業實現增收1.5億元,藥、萊、煙葉、花卉、漁業實現增收2億元,非農產業實現增收2.5億元,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加4億元,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增力0.6億元。到2012年,全市農民收入比20*年增收18億元。
三、擴大經營性收入
(一)糧食生產。20*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06萬畝,總產26.7萬噸。今后五年,按照“穩定面積,依靠科技,優化結構,主攻單產,增加總產”的奮斗目標,認真落實政策措施,大力推進實用技術組裝配套,進一步挖掘潛力,到2012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總產達到27.1萬噸,糧食生產收入由1.68億元增加到1.83億元。
進一步優化農作物布局,在后塬山區、川道,重點發展春玉米;在南部臺塬及中部塬區,重點發展夏玉米;在前塬及中東部塬區,重點發展以小麥、油萊為主的夏季糧油作物;到2012年建成10萬畝青貯玉米基地、30萬畝優質專用玉米基地、20萬畝優質強筋專用小麥基地。
大力實施種子工程,糧油品種全部實現良種化;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積極實施沃土工程,加大地膜覆蓋、統測統配和病蟲害統防等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推動糧油作物增產。
(二)果業生產。到2012年,全市新增40萬畝水果,果園面積達到200萬畝,鮮干果各100萬畝。水果總產達到100萬噸,其中蘋果90萬噸,優果率達到80%,水果產量增加66.5萬噸、實現增收6億元。干雜果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嚴量達到2.25萬噸、增加1.25萬噸,實現增收1.25億元。
因地制宜,調整區域布局。積極扶持發展山地蘋果和反季節水果。南部臺塬區重點發展大櫻桃、鮮桃、葡萄等時令水果和早中熟蘋果、加工專用蘋果,中部、東北部殘塬區重點發展中晚熟蘋果;西北部土石山區以核桃為主,中部、南部溝壑區以花椒為主,南部川塬區以柿子為主。依托省果樹良種苗木繁育中心和省內科研院所,引進生產優質無毒種苗,每個區縣建立1—2個百畝水果苗木擴繁基地,帶動老園更新。
建立果品質量標準體系,切實推進綠色食品蘋果基地、有機果晶基地.出口認證基地和良好農業操作規范基地建設。推行“果一沼—畜”循環聯動模式,到2012年,建設示范“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態果園20萬畝,建成生態果園示范村20個。
全面推行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到2012年,全市畝產4000斤、優果率80%、畝收入超過4000元的蘋果示范園達到40萬畝,畝產量100斤、畝收入1000元以上的干雜果示范園達到20萬畝,鮮干果示范園建設帶動農民增收5億元。
依托龍頭企業,大力推進果品深加工,提高果品的轉化率和貯藏率;建成渭北現代果品物流中心;實施品牌戰略,推動果業創收。
(三)畜牧業生產。到2012年,全市奶牛存欄達到3萬頭,奶山羊存欄達到4萬只,肉牛、肉羊、生豬、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20.6萬頭、30.3萬只、64.4萬頭、315萬只;奶類總產量達到10.9萬噸,肉類、禽蛋產量分別達到4萬噸、1.2萬噸;畜牧業產值達到11.4億元,增加8.4億元;畜牧業增收1.5億元。
以生豬、奶牛、肉牛為重點,轉變生產方式,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集中力量建設奶牛、瘦肉型豬、秦川牛、肉羊,綠色蛋品五大優勢畜產品生產基地,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以*區、*區、*區為重點,建設奶牛標準化養殖基地和小區,形成五條放射狀的奶牛產業帶;建設5個奶山羊養殖小區,到2012年,奶類產量10.9萬噸,奶產業實現增收0.5億元。
以*區、*縣為重點,大力實施秦川牛基地縣養殖項目建設。到2012年增收0.4億元。
以城郊和公路沿線為重點,加快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和4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建設項目,每個區縣至少建成1個年出欄萬頭生豬示范村。到2012年增收0.6億元。
以印臺區、*縣為重點,建設蛋雞生產基地。到2012年綠色蛋品產量達到2000噸以上。
(四)區域特色產業。積極發展城郊型設施農業,加快反季節蔬菜、花卉生產,促進藥、萊、漁、煙葉、花卉等產業發展,到2012年特色產業增收2億元。
突出抓好*區省級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和*縣中藥材產業大縣建設,到2012年人工種植藥材10萬畝,野生護改20萬畝,農民從中藥產業中獲得的收入達到2億元。
加快*區、王益區、*縣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到2012年新建蔬菜、食用菌設施種植面積4萬畝,蔬菜面積發展到12萬畝,產量27萬噸,增收1.5億元。
推進水產養殖集約化和品種特色化,建成20公頃的宜漁荒灘荒水綜合漁業項目。到2012年,水產品產量1427噸,實現產值3206萬元,增收0.28億元。
以*縣為重點,加大煙葉生產基礎設施投入,擴大煙葉種植面積,到2012年。煙葉發展到4萬畝,產量達到5000噸,增收0.2億元。
以新區、*區、印臺區為重點,推進花卉、綠化觀賞苗木規模化生產,到2012年實現產值1000萬元,增收200萬元。
(五)加快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到2012年,農民從非農產業中實現增收2.5億元。
支持鼓勵農民脫離土地,發揮專長,創辦經濟實體,從事個體經營。圍繞資源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貯運銷和陶瓷、建材等產業。在城郊結合部利用地域和產業優勢,把觀光農業、農家
- 上一篇:軍事報道規范研究論文
- 下一篇:夫妻約定財產制立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