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發展規劃
時間:2022-02-07 05:07:00
導語:民政局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后五年民政事業發展著力于推進災害應急救援系統、社會救助系統、社會服務系統、社會管理系統和民政信息化管理系統五個系統的建立和完善。
1、發展適合市情的社會救助系統,全面提高社會救助水平
(1)實施立城鄉一體化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今后五年城市低保對象人數將控制在16.8萬人左右,占全市非農業人口的19.1%。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適度提高標準。由20*年的130元提高到160元,2008年提高到月人均補差115元,達到年人均補差1380元。農村特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2008年年人均補差達到400元。規范救助程序,完善救助辦法,推進社會救助制度科學化、法制化、社會化。
(2)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確保五保戶生活保障到位。進一步完善集中供養與分散供養相結合的農村五保供養模式。加大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建設力度。充分發揮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涵蓋農村養老、孤殘兒童救助、社區服務、低保服務等綜合性社會福利救助機構的作用。實現鄉鎮基本公共服務平臺全覆蓋。
(3)完善城鄉醫療救助體系。根據社會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鄉醫療救助體系。繼續推進城市困難群眾住院醫療保險的全覆蓋。完善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參加合作醫療,五年內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人看病難問題。突出城鄉困難群眾大病醫療長效機制的建設。對患有癌癥、腎功能衰竭、心臟病并發癥、腦出血及腦血栓后遺癥、肝病、精神病、股骨頭壞死、類風濕疾病的困難群眾,要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切實搞好社會救助,對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發生一例,救助一例。對白血病、肺結核患者要建立由財政提供資金保障,衛生提供醫治保障,民政提供生活保障的救助制度。
(4)完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在“自愿受助,無償救助”原則下,積極創新工作方式,健全救助管理工作規范。
(5)發展慈善事業,完善社會捐助制度。深入開展“慈善救助雙日捐”行動,推出“圓夢大學”、“微笑列車”等更多的慈善品牌項目、募集更多的善款幫難解困。爭取到2012年縣(市)街道和社區普遍建立社會捐助接收站(點),2012年全市社會捐助接收站(點)要達到120個,形成多層次的慈善事業組織和服務網絡。
(6)推進福利彩票銷售。到2012年全市福利彩票銷售總量達到4.5億元。2008年全市計劃銷售6000萬元。募集社會公益金540萬元。
2、進一步完善災害應急救援系統,全面提高應變能力
(1)加強抗災救災減災中心建設,2008年建成覆蓋全市,與省減災中心聯網的救災指揮系統。充分發揮市救災中心在救災指揮、預警預報、災情監測、災情評估、災情上報、資料管理、物資管理、項目管理和業務培訓等多項功能。
(2)進一步加強硬件設施和軟件系統上的投入;完善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建立災害信息數據庫、開發專業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和專業的遙感影像處理軟件以及輔助系統等,全面提高災害緊急救援和救災快速反應、救災指揮和綜合協調能力。
(3)積極探索救災減災新途徑,積極協調地方政府對多災貧困、災害易發地區通過整體搬遷、建立災民新村。要繼續實施各級領導干部包保、勞務輸出等形式,從根本上解決災民的生活困難。實施以減災進社區、進學校、進鄉村為重點的減災宣傳教育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4)全面實施農村“減災安居工程”。對因災造成房屋損毀的要務求做到當年受災、當年建房、當年入住。配合好發改委做好農村泥草房建設工作。
3、構建新型社會服務系統,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1)建立社會福利專項資金。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爭取在市政府設立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專項資金,用于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同時,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依法進入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領域,募集社會資金,建立救災、慈善等基金,完善社會互助的動員機制。
(2)實施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工程。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把發展福利服務設施和項目作為我市社會福利事業的落腳點,今后五年期間,各縣(市區)要在充分發揮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作用的基礎上,創造條件、開發興建面向城鄉社會綜合性、多功能的養老服務機構。認真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管理服務辦法,為社會化養老和社會福利社會化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2008年要重點抓好兒童福利院建設工程,總投資422.97萬元,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床位150張。建設1萬平方米老年公寓,完成慈愛藍天工程建設任務。
(3)進一步完善婚姻管理制度。提高婚姻登記機構的服務質量。到2008年要建成全市婚姻登記信息系統,為婚姻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4)繼續深化殯葬改革,發展殯葬事業。今后五年期間,全市火化率將保持平穩略有增長,基礎設施在現有基礎上要有更大改善,倡導文明的喪葬方式,在有條件的鄉鎮集中設立骨灰存放處,建設公益性公墓。探索和研究殯葬文化進社區、進村屯試點工作,適時推進殯葬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改革。嚴格控制二次土葬,清理整頓散埋亂葬。2008年在市殯儀館新建一處焚燒塔,一座仿古式骨灰寄存塔和一處中檔骨灰寄存室。務求在兩年內將殯儀館和公墓建成省等級殯儀館和等級公墓。
4、加強社會管理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社會協調機制
(1)推動村民自治持續健康發展。著眼于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推進農村基層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切實保障農民群眾合理訴求;進一步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充分發揮基層民主制度的政治優勢,切實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執政基礎;進一步完善推進農村基層民主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建設民主法制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今后五年期間,健全以村委會、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小組為主體的村民自治組織體系,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在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中的作用。加快推進村務公開信息平臺系統建設。全面開展“村民自治示范”創建活動和村務公開示范單位創建活動,逐年實現有1個市級村民自治示范縣,每個縣(市、區)建成1個市級村民自治建設示范鄉(鎮),每個鄉(鎮)建成2?3個市級村民自治建設示范村。做好2010年第八次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2008年要重點做好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
(2)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理順政府與社區居委會、社區居委會與其他社區組織的關系,充實社區居委會工作力量,改善社區居委會工作條件,建立規范化的社區居委會管理制度,擴大居民參與度,全面提高居民自治能力。積極推進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建設面向困難群眾的社區救助服務體系,組織動員社區居民開展互助和捐贈活動。落實分類救助、專項救助,到2012年特困對象幫扶率達100%。所有社區建立捐助站點;建設醫療服務體系,五年內,各縣(市、區)要建成2?5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到2012年社區醫療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體系,2008年各縣(市、區)要幫扶3?5個民辦養老機構進入社區。力爭到2012年使每個社區都至少有一所養老機構;建設社區文化服務體系,到2012年所有社區都要建立文化活動室,配置各類圖書不少于1萬冊。每年組織不少于6次的文化體育活動。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建設體育活動服務體系。引導居民參加經常性的體育活動;建設學習教育服務體系。開展健康教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各類教育培訓活動。建設再就業服務體系,提供信息,搞好培訓;建立法律服務體系。廣泛開展“五五”普法活動,做好法律援助和民事調解。整合和利用社區資源,鼓勵和引導衛生、科技、教育、法律等服務進社區,大力發展社區服務。積極發展社區志愿者組織,提出開展社區志愿工作的意見,促進社區志愿活動的開展,弘揚志愿精神,提高居民整體素質。深入開展“十型社區”創建活動,抓好示范社區培育工作,在2008年力爭有10%的社區達到省級先進單位標準。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收取一定的費用。
(3)積極發展各類民間組織。要加大培養發展民間組織力度,重點培育行業協會、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社區民間組織、公益性民間組織和科教文衛環類民間組織。建立健全民間組織法律法規體系。根據市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時出臺有關法律及配套政策法規,將民間組織管理工作全面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大對民間組織的財政資助。對民間組織從事公共服務給予稅收優惠,加大對基金會等公益性民間組織的稅收優惠幅度。鼓勵各級政府設置民間組織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預算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扶持從事公共服務和公益慈善事業的民間組織。堅持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并重的方針,實行分類管理。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重點培育發展行業協會、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公益慈善和基層服務性民間組織。支持和引導科教文衛環類以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涌現的新型組織。嚴禁成立政治類、氣功功法類、宗教類、特定群體類以及不利于安定團結、與國家法律法規相悖的民間組織。控制成立聯誼類、民間社科研究類、業務寬泛不易界定及涉外敏感類民間組織,使民間組織種類、結構、布局逐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強和改進管理監督工作,推動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對經濟類、公益類社團、基金會適度從寬,按照需要設立。簡化鄉、村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社區基層民間組織登記程序,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備案制。探索解決社會急需、但又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的民間組織登記管理問題。建立民間組織的綜合監管體制,形成各部門各負其責、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社會激勵和監督體系,完善以“誠信”為重點的民間組織誠信評估、失信懲罰等評估體系,有效監督民間組織的活動。
(4)建立雙擁優撫安置新機制,鞏固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的成果,認真貫徹落實軍人撫恤條例,通過各級政府的努力和全社會的支持,使優撫對象的生活水平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在保障優撫對象基本生活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好醫療問題,進一步完善在鄉重點優撫對象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取消優撫對象住院的“起付線”。深入開展雙擁和“雙支”活動,加快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拓寬安置渠道在堅持政府指令性安排工作的基礎上,大力推行向非公有制企業安排,鼓勵退役士兵自謀職業。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維護退役士兵的合法權益,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全面落實好軍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5)積極發揮區劃地名工作的作用。做好中心城市擴容后的行政區劃的調整工作,穩妥推進鎮改街道的體制調整,穩妥做好鄉鎮撤并工作,進一步整合全市的行政區劃資源。建立縣級行政區域界線管理信息系統和行政區域界線管理長效機制,依法加強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全面實施地名公共服務工程,推進城市地名規劃工作和縣、鄉鎮地名設標工作,建立地名網站,地名觸摸屏。開展以地名問題電話、短信服務、地名光盤(電子地圖)等載體的地名信息和服務。
5、進行民政科學技術管理系統建設,加強民政隊伍建設
(1)建立民政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網絡開展地名、社區、婚姻、殯葬、收養、慈善捐贈等公共服務和公共監督。
(2)完善民政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市民政信息中心,在信息中心建立減災信息技術系統、社會救助信息系統、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婚姻管理信息系統、村務公開信息系統、社區建設信息系統、民間組織管理信息系統、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系統、地名數據庫系統、行政區域界線信息系統。由一個“中心”,帶動十個系統,為民政決策和社會服務提供快速準確的信息。
(3)加強民政隊伍建設,為民政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按照市委、市政府有關干部激勵機制的意見的要求,通過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推行競爭上崗、完善干部考核機制。堅持干部交流或輪崗制度、加強干部鍛煉和培訓制度等,大力營造能者上、庸者讓的用人導向,打破傳統的論資排輩選人用人觀念,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有效機制。
精品范文
10民政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