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十五"期間民族工作總結
時間:2022-06-05 11:50:00
導語:回顧"十五"期間民族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五”時期,是我區綜合實力提升幅度大、城鄉面貌變化快、人民群眾受惠多、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的時期之一。五年來,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全區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省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的決定,我區的民族工作在發展少數民族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為使少數民族群眾充分享受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我區積極根據本省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很好的維護了我區少數民族群眾的合法利益。原創:
認真做好黨和國家民族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不斷加大民族政策制定工作力度。
我區歷來十分重視黨和國家民族方針政策的宣傳學習。為幫助廣大干部群眾學習理解《民族區域自治法》、《黑龍江省民族鄉條例》、《黑龍江省城市民族工作條例》、《黑龍江省民族教育條例》、《黑龍江省清真食品生產經營管理條例》和大發[2002]12號文件,將其內容作為2001年——2005年普法的重點內容,利用下鄉宣傳、會議宣講、發放宣傳單等方式宣傳、講解民族政策,使人們了解、掌握民族政策知識。多年來,每一次的宣傳活動都能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在宣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群眾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2004年,結合省民委開展“民族政策、法規宣傳月”活動,我局積極響應號召,為迎接大興安嶺地區開發建設40周年迎慶活動,8月14日,開展了民族政策、法規宣傳周活動。我們采取在新世紀廣場及加格達奇區人民政府門前懸掛標語橫幅并設立了宣傳臺,為了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我們還請來了老年秧歌隊,協助宣傳。在宣傳游行過程中,由身穿民族服裝的工作人員向過往行人發放宣傳單,廣大群眾對我們的宣傳形式十分關注,紛紛前來索要宣傳單,共發放宣傳單5000余份,宣傳手冊上百冊,還通過電視臺和報社等新聞媒體向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民族政策、法規的宣傳。
利用好鄂倫春族下山定居50周年紀念活動有利契機,積極開展普及民族政策、民族法規、民族知識的宣傳活動,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民族工作,關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良好氛圍,我局協調行署廣播電視局制作了專題片《巨變》連續10天在大興安嶺電視臺上播出,還組織了15篇專稿在《大興安嶺日報》上刊發。
我區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省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的決定》(黑發[2000]11號)文件,于2002年起草并實施了《中共大興安嶺地委、大興安嶺地區行署關于貫徹落實黑發[2000]11號文件精神的實施意見》(大發[2002]12號)。2005年,會同地委統戰部、地區人大、地區政協等有關部門,開展對大發[2002]12號文件執行情況的檢查工作,并寫出了《關于檢查縣區貫徹落實大發[2002]12號文件精神情況的報告》上呈地委。同年,為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還起草了相應的實施措施。
大力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各項事業
每年,我局都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及時了解少數民族群眾的困難,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困難。做好每一年民族資金項目的申報和落實工作。
我區“十五”期間在兩個鄂倫春民族鄉的資金投入上加大了力度。2001年---2005年,省、地、縣各級部門在民族鄉經濟建設方面總投入資金達3506萬元,其中,省投入資金1300萬元,行署投入1227.8萬元,縣政府投入978.5萬元。比“九五”期間(1996年---2000年)資金投入總數增加了近5倍,這些資金分別使用于鄉村公路、水電設施、民族教育、文藝科技、衛生、種養植業等項目這些資金的注入對兩民族鄉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民族鄉經濟發展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輔助等方式,較“九五”期間有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播種面積由3018公頃增加到3957公頃,主要農作物大豆總產量由1608噸增長到4280噸,并且較“九五”期間的傳統農業生產新增加了綠色作物種植;民族鄉畜牧業發展大跨步提高,大牲畜存欄由“九五”末期的1074頭,發展到現在的5195頭,增長近5倍;農村合作經濟收益,由“九五”末期的2613萬元增加到現在的4285萬元,增長了近2倍;人均收入由2524元(997戶)增長到“十五”末期的3134元(1637戶),增長了610元。
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我區將民族工作重點之一投放在改善民族鄉村人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上來,利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鄂倫春族生產生活資金和鄂倫春族下山定居50周迎慶活動投入等資金,積極為兩個民族鄉改善基礎設施。2003年,為慶祝鄂倫春族下山定居50周年,省、地、縣、鄉各級黨委、政府對迎慶工作十分重視,共為兩個民族鄉確定迎慶建設項目25個,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693.3萬元。“十五”期間,共為兩個鄂倫春族鄉解決了鄉醫院門診樓、鄉中心校教學樓、安裝了鄂倫春族鄉村自來水網、修建了鄉村水泥公路、興建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文化站、新建白銀納鄂倫春族風情園、維修輸變電線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比較“九五”期間,改善了醫院、學校低矮潮濕、危房的狀況,分別建起了1600平方米的醫院門診樓和2000多平方米的教學樓;結束了人們多年來飲用地表水的狀況;豐富少數民族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組建了文藝隊活躍在鄉村文藝舞臺上;現在兩個鄂倫春民族鄉有12個行政村,其中民族村2個,通電村10個,其中通國電村1個,通郵村12個,通路村9個,通自來水村3個,通電話村10個,通有線電視村11個。原創:
我區積極參加歷屆“全省少數民族運動會”和“全省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活動,均取得了優秀的成績,特別是2005年第四屆全省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我區代表隊收獲頗豐,共取得聲樂類、舞蹈類、詞曲創作等類的9個獎項,被評優的舞蹈《快樂的鄂倫春族少女》作為獲獎優秀節目參加了匯報演出。
“十五”過后,盤點民族工作的收獲,喜人的亮點很多,2004年,召開了全區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共表彰了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15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67人;同年,行署民族宗教局被省民委、省宗教局評為“爭先創優活動”優秀單位;2005年,大興安嶺地區行署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同年,行署民族宗教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回顧“十五”期間的種種收獲,站在新的起點,堅持科學發展,我們還應清醒認識到在民族工作前進中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民族經濟結構還不夠優化,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任務艱巨;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民族鄉村自我發展能力不強,農民持續增收困難;收入差距拉大,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和改革攻堅的難度增加;民族工作的政務服務水平還需提高。我們一定要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憂患意識,認真對待和解決這些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以百倍的信心和干勁,認真做好“十一五”期間的民族工作。
- 上一篇:關于民族行政執法責任制實施情況的報告
- 下一篇:物業公司保潔部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