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在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發言

時間:2022-05-29 05:54:00

導語:市長在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長在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發言

同志們:

這次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十一五”時期,舉國上下推進創新型國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下召開的一次盛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全國科技大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部署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為建議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支撐。下面,我講四個問題。

一、充分認識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全國科技大會確定了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農業科技正處在加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從全球視野、時代要求和戰略高度,進一步提高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認識。

重視農業和農業科技發展是我黨的一貫戰略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決定因素;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早在1956年,同志就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1962年又提出了著名的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并在農業技術改造方面提出了很多指導性意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就發展農業問題作出一系列論述:“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終還是靠科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現代化不單單是機械化,還包括應用和發展科學技術”,“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同志在1997年著重強調:“中國的農業問題、糧食問題,要靠中國人自己解決。這就要求我們的農業科技必須有一個大的發展,必然要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同志明確指出,“從長遠和根本上說,加快建設代農業,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必須把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列入建設創新型國家規劃,作為一項關鍵措施來落實,大力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黨的四代領導集體重視農業和農業科技發展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一脈相承。重溫這些論述,我們進一步深化了對農業發展一般規律的認識,深化了農業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也進一步明確了加速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化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方向。

農業發展的歷史實質上是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歷史。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帶來了農業發展新的飛躍。蒸氣機、內燃機的發明帶動了農用機械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生產由人畜力向機械力的躍升;化肥農藥的使用,推動了農作物增產技術的重大變革;雜交優勢理論突破和遺傳育種技術創新,帶來了農產品數量和品質的極大提高。自20世紀后期以來,世界農業科技迅猛發展,引發了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響著世界農業發展的方向。現代生物技術的突破,打破了物種界限,使定向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成為可能;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精準農業的應運而生,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農業向醫藥、化工、能源、環保、航天等領域的不斷拓展,開辟了農業技術的新領域;設施農業的蓬勃興起、轉基因作物的推廣應用,大大提高了人工控制生產條件和抵御災害的能力。近十多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技競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核心和焦點。發達國家為搶占競爭制高點,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革命,起點之高、進展之快、影響之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意料。比如美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81%,成果轉化率達到85%。我國總體上具有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條件。在古代,我國農業技術曾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農耕文化和傳統技術。然而到了近代,我國科學技術逐漸落后于西方,農業生產力發展一度緩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農業生產力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最為突出的是,水稻矮化品種的培育成功,使單產提高了50%,帶來了水稻生產的第一次飛躍;雜交水稻優勢利用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單產又提高20%以上,帶來了世界水稻生產的新跨越;超級稻育種技術的新突破,實現了畝產800公斤的巨大跨越,正在引領水稻生產的“第三次革命”。此外,雜交玉米、矮敗小麥、轉基因抗蟲棉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成功研發和推廣應用,使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有效地提高了糧棉油等大宗農作物的生產能力。畜禽品種改良和規模化養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技術的進步,使畜牧水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農業機械化技術與機械設備的突破性進展和應用,工廠化農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到“十五”末,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48%左右,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38%,一些重大技術領域已在國際上形成了競爭優勢。事實證明,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基本能力已經具備,加快創新步伐的條件開始形成。

同時必須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總體水平仍有較大差距,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科技水平還比較低,農業科技仍然不適應發展需要,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從整體來看,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實力薄弱、核心技術缺乏,農業科學研究多數仍屬于“跟蹤式”、“模仿式”或“轉化式”研究,真正原始創新的東西還不多,一些出口創匯農產品品種和重大技術裝備仍主要依賴進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環節薄弱,很多成果不能為成現實生產力;農民科技素質總體不高,對新技術的吸納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普及不普遍;農業科技投入總量偏低,創新與應用體系建設有待加強,農業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還沒有根本消除,等等。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把握發展趨勢,加快自主創新,推進科技進步,實現跨越發展。這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是農村社會和諧發展的現實要求,是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第一,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是加速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的根本途徑。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廣泛采用先進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的核心標志。當前,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農業面臨許多新挑戰。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升產業技術,緩解資源約束,開拓產業領域,不斷提高農業資源的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支撐和引領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不容置疑,農業科技創新是我國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捷徑和必由之路。

第二,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有效保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實現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環境,既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出發點,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多年實踐證明,增加農民收入,最終還是依靠科技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種植、畜牧、水產、園藝以及特色資源產業,振興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寬農業發展領域,夯實農民增收的基礎。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環境,必須通過科技手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潔凈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物循環再生化和產品消費綠色化,確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第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當今世界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我國與世界農業科技先進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只有抓住機遇,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經濟技術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使我國躋身于世界農業強國之列。目前,我國已進入WTO后過渡期,今后農業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就必須加快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資源環境等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用農業科技革命的成果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拓展農業發展領域,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優勢。

第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中央已經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我國是農業大國,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從農業抓起。沒有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創新型農業,就沒有創新型國家的根基。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也是技術密集的產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戰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在事關國計民生的農業產業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在效益型農業和競爭性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必將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歷史使命感和時代緊迫感,下更大的氣力、作更大的努力,大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二、準確把握新階段農業科技創新的指導方針、基本原則和戰略重點

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努力實現“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進一步提出了農業領域科技創新的思路和九大優先主題。面對新的形勢要求和歷史任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要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準確把握指導方針、基本原則和戰略重點。

(一)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創新的指導方針

未來15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方針是: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產業,率先跨越。自主創新,就是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事關國計民生的社會公益領域具備先進實用科技成果的持續供給能力,在農業科學前沿和高新技術領域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降低對外技術的依存度。加速轉化,就是通過改善農業科技成果中試熟化條件,培育新型農民,推進農科教大聯合和產學研相結合,突破農業科技成果成熟不夠、轉化不力和轉移不暢的瓶頸,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和水平。提升產業,就是通過發揮科技的先導作用,提高農產品生產科技含量和轉化增值能力,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規模和層次,壯大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基礎。率先跨越,就是通過體系建設和機制創新,大幅度提高創新能力和效率,加快創新型農業建設,推進農業科技整體實力率先進入世界前列。

新階段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要以提高支撐能力和引領能力為核心,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互促共進,依靠農業科技的跨越,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之路;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為手段,堅持創新強源、轉化增效、培訓增強、服務增力的發展方向,把農業科技創新貫穿于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全過程,形成以產業鏈條配置創新資源的工作格局;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保障,堅持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戰略,激發全社會關注科技、投身創新的創造活力,構建農業科技與農業和農村經濟更加緊密結合的長效機制。

(二)切實堅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基本原則

在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則:

一是中央和地方相結合。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要求,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將國家全局性戰略性方向性的科技創新工作與區域性特定性的科技創新重點有機結合起來,將國家和省(區、市)級農業科技創新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互動局面。

二是科研和推廣相結合。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突出產業導向和產品導向,圍繞解決產業發展重大科技問題,將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的科學研究、集成轉化、推廣應用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從源頭到應用的完整的創新鏈條。

三是產學研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相結合。根據現階段農業科技創新各主體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充分依靠和發揮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的主力軍作用,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的水平;加大對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引導和扶持,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新生力量;重視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促使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為農村基層科技創新與應用的橋梁和紐帶。

四是國有單位和民營機構相結合。無論是國有單位還是民營機構,都要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參與者和實踐者。營造“不講身份,只講貢獻”的全社會創新氛圍,鼓勵重點院所、農業院校、民辦科研機構承擔創新任務,使專家、科技骨干、推廣人員乃至農民都積極投身到農業科技創新中建功立業。

(三)努力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目標

力爭經過15年的努力,使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使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農業科技整體實力率先進入世界前列。

主要目標是:繼續保持超級水稻、轉基因抗蟲棉、基因工程疫苗等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在農業特色種、專用種培育上取得突破;在農產品安全生產、農業動植物重大災害防控、農產品加工和生態環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術,形成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突破農業技術裝備關鍵部件和設備研制工藝,提高我國大型、成套、智能化農牧業裝備的自給率;加快農業新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在世界農業前沿學科和基礎研究領域占有重要位置;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校,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成穩定高效的創新隊伍。

(四)全面把握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任務

未來15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要努力完成六大戰略任務。

第一,加強動植物新品種的自主創新,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供良種保障。品種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要研究開發主要農作物、牧草、畜禽、水產等種質資源發掘與構建技術,應用常規技術以及轉基因技術、分子定向育種等生物技術,挖掘動植物高產、優質、抗逆等重要遺傳潛力,突破種子種苗規模化繁育技術和綜合生產加工技術,培育新一代動植物超級種、優質種和特色種。在畝產900公斤超級稻、超級小麥、三系轉基因雜交抗蟲棉、雜交大豆等品種培育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在豬、牛、羊、禽和水產等優質品種培育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在果樹、蔬菜、花卉以及特種動物、名貴水產等出口創匯型特色品種培育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第二,開發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為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障。建立高效健康種養模式和生物災害、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與防控技術體系,創制一批基因工程疫苗、生物農藥、生物肥料、飼料添加劑等高效安全農業生物制劑,在禽流感、口蹄疫、蝗蟲、稻瘟病、小麥銹病等重大農業生物災害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強農產品和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檢測與監控技術研發,將產地環境監控、農產品品質提升與質量監測、投入品安全使用、有害物質降解等技術進行配套集成,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提高食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第三,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新技術,為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提供保障。要重點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現酵工程以及高效分離、殺菌、防腐、干燥等農產品精細加工技術,開發高附加值工業產品、醫藥中間體、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后減損和綠色供應鏈產業化關鍵技術,加快新型保鮮、儲運、加工技術及設備的自主開發,力爭在“十一五”末主要農產品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進食品加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第四,開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為發展循環農業提供保障。大力開發和應用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等實用技術,重點突破生物節水、農藝節水等水資源安全高效利用技術,研發多功能、智能化節水農業關鍵設備與重大產品。加強源頭控制、過程治理以及末端資源化治理等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核心技術的攻關。突破農田土壤改良、保護性耕作、水肥協同調控技術等,建立區域性土地生產力恢復和重建技術體系。開發應用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和微水電等農村清潔能源,開發農村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以秸桿燃料、肥料、飼料和基料轉化為手段,推進生物質能源、有機肥、秸桿養畜和食用菌等產業的發展。

第五,開發農業工程技術與智能化裝備,為發展高效農業提供保障。重點研究農業裝備自動導航、過程監視、智能測控和遠程網絡通訊技術等,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水產養殖、農產品產地加工等成套技術裝備開發方面取得突破,顯著提高我國農業裝備現代化水平。重點研究農業環境調控、超高產高效栽培等設備農業技術,研制適合我國農業特點的多功能作業關鍵裝備,經濟型農林動力機械,定位變量作業智能機械和保護性耕作機械,開發溫室設施及配套技術裝備,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第六,加強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領域研究,為提高農業科技持續創新能力提供保障。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學科發展、增強科技后勁為目標,在功能基因組、植物高光效機理、生物固氮、抗旱機理、動物克隆、生物反應器等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和農業高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在生物技術領域,重點克隆一批優質、抗蟲、抗病、抗除草劑、抗旱、耐鹽堿和品質改良的動植物基因,加大轉基因技術研發力度和安全性評價研究,搶占前沿領域的制高點。在信息技術領域,重點突破數字化設計、農業遙感、虛擬農業等數字農業核心技術,構建我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三大環節的數字農業技術和應用體系。繼續探索航天育種新途徑,加快品種篩選和育種材料創新。

三、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

經過50年的發展,我國已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業科研和推廣體系,目前全國有1200多個農業科研機構,12萬多職工;15.5萬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103萬在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科研和推廣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機構在不同歷史時期,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而關鍵的作用。多年來,中央和地方農業科研機構圍繞農業發展的實際,積極調整學科結構和研究方向,面向農業和農村經濟主戰場,創造了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一些省院和地區所的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級大獎,充分展示了科技創新的實力和不凡的業績。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農業科研和推廣體制與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要求不相適應,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農業科研體系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研究機構和內容重復;競爭過度,協作弱化,導致突破性大成果少;科研選題與生產實際和農民需求相脫節;農科教、產學研聯系不緊密;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不穩定等。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2005、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這是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保障,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建設創新型農業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這是由農業科技的屬性和功能決定的。農業科技既具有科技工作的共性,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明顯的特殊性:一是農業科技的公益性特征。農業科學研究所獲得的科技成果大都屬于純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范疇,直接受益的都是農業、農村和農民,帶來的效果是農業發展和全社會消費者普遍受益。二是農業科技的區域性特征。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絕大部分是在開放的條件下進行,而創新對象又是有生命的復雜有機體,受大自然的影響十分直接,產生的成果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成果的使用也有明顯的地域性限制。三是農業科技的穩定性特征。大田農作物育種周期為8~10年,而茶、桑、果、畜、禽、水產等的育種周期為20年左右,轉基因抗蟲棉、禽流感疫苗等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經過了20年左右的持續努力,這都需要持續穩定的支持。這些特點決定了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必須遵循農業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

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是緊迫的重大任務,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按照積極穩妥、科學籌劃、開拓創新、扎實推進的總體要求,努力解決構建工作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一)要重點解決能力和效率問題。切實尊重農業科技工作的基本規律和自身特點,以深化改革為基礎,圍繞國家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等重大任務,按照自然生態區域與行政區劃相結合、條件建設與機制創新相結合、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整合資源與優化配置相結合、統籌規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的原則,加強中央和地方農業科研機構和相關農業高校的科研基礎設施、創新團隊和創新文化建設,形成農業科技創新國家基地和區域中心,提升農業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爭取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具備自主創新的整體實力,構建成果轉化應用的快速通道。力爭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精干高效的成果轉化應用體系,成為建設創新型農業的知識源、技術庫和加速器。

(二)要結合行政區劃和生態區劃綜合布局。布局的關鍵,不是把現有機構推倒重來,而是按照國家需求和自身創新實力,整體規劃,形成體系,最大程度地發揮現有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教學機構的作用。總的看,在自主創新的三個層面上,要優化配置農業科研機構和相關農業高校的科技資源,建設國家基地,開展重大農業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共性及關鍵技術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全局性科技基礎性工作。根據農業綜合區劃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在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大學中,建設一批區域性主導技術和產品開發實驗室、實驗基地、改良中心和產品創新中心,開展有優勢有特色的應用基礎與高新技術研究、區域產業發展共性技術研究和重大技術集成轉移。建立科技成果擴散和農業科技培訓工作站點,形成服務于科技推廣與應用體系,服務于廣大農民的科技服務網絡。在新體系構建過程中,通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和科技創新項目的帶動,以任務帶團隊,以團隊促網絡,以網絡建體系,“干中興,興中建”,形成符合新時期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三)要以構建新的運行機構為核心。一是完善投入機制。根據農業科研公益性特點,堅持“穩定支持、適度競爭”的原則,穩定支持農業重大應用基礎研究、行業重大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擇優支持探索性研究項目。二是改革立項機制。特別是在應用性研究領域,要建立科研選題和立項的公開、公示、公議制度,廣泛聽取并充分尊重農民、農技人員、企業和專家的意見,做到頂層設計與生產需求緊密結合,實現選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三是建立大協作機制。按照“資源共享共用、權益合理分享”的思路,通過明確權益分享比例,推進跨單位、跨區域的農科教、產學研的大協作,形成聯合攻關團隊與戰略聯盟,促進突破性大成果的產生和創新效率的提高。四是建立業績分類評價制度。跳出科研人員自我評價的“小圈子”,基礎研究成果以同行認可和學術影響為評價依據,應用性研究成果以生產和市場應用實際效果為評價依據。

(四)要將建立健全基層農推廣體系作為重要基礎。前不久,國務院討論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對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作了全面部署。各地要按照國務院的總體部署,適應加快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切實加強領導,及時研究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加快建設步伐。總的要求是,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此,要改革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明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承擔的公益性職能,合理設置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理順管理體制。要發展社會化農業技術服務組織,積極穩妥地將可交由市場來辦的一般技術推廣和經營性服務分離出來,鼓勵其他經濟實體依法進入農業技術服務行業和領域,參與基層經營性推廣服務實體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要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保證履行公益性職能所需資金的供給。

(五)要在實踐中探索完善成果轉化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在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成果應用體系過程中,我部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探索了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和應用的新制度,走出了新路子。比如,實行行政首長項目負責制,加強了綜合協調,整合了行政、技術、項目資源,實行首席專家技術負責制,由各級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的知名專家研究提出技術方案,解決技術難題;實行技術指導員包戶負責制,每個技術指導員分包示范戶,培訓和指導生產,并提供其它相關產業的技術服務及主要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信息;實行績效評價制,對技術指導員、示范戶進行績效評價,及時跟蹤反饋,等等。今后,各地要繼續發揮各類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的優勢,與技術推廣部門緊密結合,深入實際,深入農村,深入農戶,解決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道坎”、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四、努力確保農業科技創新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各級農業部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領導,轉變工作方式,增強創新意識,狠抓工作落實。

(一)加強組織領導。現在,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的任務和思路已經明確,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于工作落實。各級農業行政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力量凝聚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宏偉事業中來,把農業科技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要按照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的指導方針,結合當地實際,制定農業科技發展規劃,逐項抓好工作落實。各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要苦練內功,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力爭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通過農業科技提升行動的實施,逐步構建多方參與、靈活高效、互利共贏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新機制。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明確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我們要深刻領會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從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的角度出發,遵循創新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用事業凝聚人才,用實踐造就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通過組織實施國家重大專項和行業科技計劃項目,建立從中央到地方上下貫通、首席專家(組)負責的農業科學技術協作網絡。一是加快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團隊,盡快形成一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創新人才隊伍。二是加快培養一批通曉業務、擅長管理、具有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的管理人才,盡快形成一支適應全球化競爭的管理人才隊伍。三是加快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農技推廣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盡快形成一支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農技推廣隊伍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大力倡導情系三農、扎根基層的奉獻精神,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鼓勵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創造無愧于時代的光輝業績。

(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實踐證明,對農業科技投資,就是對農業發展后勁和競爭力的投資,就是對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各級農業行政部門要積極爭取條件,確保農業科技的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通過項目帶動,促進產學聯合創新,使企業逐步成為農業科技投入的重要主體。部內各司局要按照“目標統一、渠道不變、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我部現有的各項建設投資和財政專項資金,重點向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傾料,加強銜接,形成合力。積極創新方式和方法,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商資本投入農業科技創新,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農業科技投入格局。

(四)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積極適應日益開放的國際環境,努力把握稍縱即逝的各種機遇,全方位利用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增強創新的互補性,提高創新起點,縮短創新周期。要主動參與國際科學研究計劃,進一步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繼續保持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優勢領域,增強科技競爭的實力和科技發展的能力。加大實施農業科技與產品的“走出去”戰略,鼓勵科研院校和龍頭企業適時地將技術和產品向境外輸出,尤其是優先向東南亞和東北亞地區輸出,開拓農業技術和產品的國際市場。

(五)加快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加強以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為主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制定并實施品種權戰略,不斷提高對專利權、軟件著作和技術秘密等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把創造和保護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推動自主創新的重要措施,貫穿于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全過程。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野生資源保護等科技執法工作,為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創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中華農業英才獎”和“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的激勵導向作用,對成績顯著、貢獻突出的農業科技人員進行表彰,鼓勵農業科技人才積極投身科技創新,進入新農村建設主戰場,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努力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社會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

同志們,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是大有可為的偉大事業。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努力開創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