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工業興市大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03-01 10:25:00

導語:市委書記工業興市大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委書記工業興市大會上的講話

一、提高認識。認識的深度決定工作的力度。推進工業興市,關鍵是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深化對發展工業極端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發展意識。

推進工業興市,是貫徹“5.31”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江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們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使命,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工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牽引科技進步的有效載體,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一定意義上,發展工業經濟,就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就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就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推進工業興市,是應對“入世”新形勢的客觀要求。加入WTO,意味著我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我市一些產業和產品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沒有強大工業的國家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沒有強大工業的城市難以應對WTO的挑戰。我市工業起步早、基礎好、發展快,是杭州的比較優勢之一。我們要立足產業優勢,搶抓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制造業加快向中國轉移的有利時機,積極實施“進攻型”戰略,推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優勢骨干企業、拳頭名牌產品,打造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制造業基地,使“杭州制造”成為“中國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進軍國際市場的“主打產品”之一,成為提升我市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力量。

推進工業興市,是構筑大都市、建設新天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市第九次黨代會強調,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大都市發展戰略,推進城市化,帶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確保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業仍然是我市經濟增長的主力、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經濟保領先的重要保障、構筑大都市的物質基礎。上半年,我市工業增長拉動GDP約4.1個百分點,“三分天下有其一”。隨著工業經濟質的提高和量的擴張,工業對我市經濟的貢獻還將增大。即便在美國這樣的后工業化國家,雖然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很高,但制造業對C,DP的直接貢獻始終大于20%,拉動其他產業30%,拉高增長率40%。杭州尚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面臨著完成工業化、推進信息化的雙重任務。沒有工業化,大都市就失去了支撐,信息化就失去了依托,觀代化就失去了動力。

推進工業興市,是促進充分就業的內在要求。現代化既要關注GDP,也要關注失業率。促進充分就業,是黨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標,是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目前我市就業形勢嚴峻。工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都市型工業,就業容量大、勞動力轉崗適應快,是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充分就業的有效途徑。目前杭州女裝產業年產值50億元,吸納勞動力10萬人,如果其年產值達到100億元,就能為20萬人提供就業機會。我市要把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必須大力發展工業。

推進工業興市,是解決農民增收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上半年我市農村居民現金收入增長7.6%,雖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以上,但遠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仍處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民收入的較低增長期。1978—1995年我市農民人均收入年均遞增18.8%,而1996—2001年只增長6—9%。農民增收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市工業化進程不快,城市化推進緩慢,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農民隱性失業嚴重,增收致富乏門。解決“三農”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業化,推進城市化,把農村富余勞動力由一產轉移到二、三產業中來,加快農村到城市、農民到市民的轉變。

二、明確目標。目標是前進的方向。推進工業興市,必須立足產業優勢,適應“入世”形勢,把握發展大勢,明確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總的要求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市屬工業和縣(市)區工業兩個“兩手抓”,力爭通過5年努力,使工業成為杭州大都市產業的重要支撐,使杭州成為浙江工業發展的龍頭,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一流的制造業基地。具體目標是:

——確保“一高一領先”。工業經濟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總量保持領先全省各市,實現五年翻番。

——實施“扶優扶強工程”。5年內培育6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3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60億元的“工業航母”,10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30億元、25家以上年銷售

收入超15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3年內新增上市公司10家,實現我市上市公司總量翻一番達20家。

——建好兩大工業區。加快江東、臨平工業區建設步伐,確保5年內初具規模。加快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一區多園多點”建設,形成以兩大工業區為新增點、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為支撐、區縣(市)科技工業園區為基礎的園區網絡體系。

——實現“三年倍增”。在實現個私經濟、招商引資、技改投入3個“三年倍增”(2001—2003年)目標基礎上,確保2004—2006年3年間,上述3項指標再翻一番。

三、營造氛圍。推進工業興市,必須堅持目標拉動、精神推動、責任驅動,營造合力興工的濃厚氛圍,真正把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統一到工業興市立縣強區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加快工業發展上來,形成合力,催生動力,激發活力。今年以來,蕭山區圍繞“工業沖千億”、技改投入80億目標,大力弘揚“四千”(想出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不怕千辛萬苦、走過千山萬水)、“四搶”(搶上頭班車、搶抓潮頭魚、搶開逆水船、搶進快車道)、“四敢”(敢與強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爭、敢跟快的賽)精神,落實責任,強化考核,實現了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他們抓工業的思路、力度、舉措和精神狀態,很值得各地學習借鑒。要繼續深化“縣區學蕭山、鄉鎮學分水”活動,堅持用大目標、大思路、大手筆、大舉措凝聚人、激勵人,鼓舞士氣,增強斗志。要繼續發揚市四套班子合力抓兩個文明建設的好傳統、好做法,并把它延伸到發展工業中去,建立健全市四套班子領導聯系工業企業制度,明確分工、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合力興工。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健全完善為工業企業服務的工作機制。要切實加大宣傳力度,宣傳工業興市立縣強區的重大意義,宣傳發展工業的先進典型,宣傳貢獻突出的優秀企業家,動員和引導全社會關心工業、支持工業。

四、落實政策。這次出臺的6個政策意見,對工業的扶持力度之大、措施之實,對先進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獎勵力度之大、獎金額之高,是我市改革開放23年來前所未有的,許多方面都有新突破,都有很高的“含金量”。比如,在扶優扶強方面,規定實行“工效掛鉤”的企業,當年實發工資增長幅度低于應納稅所得額增長幅度的,可按實際發放數準予稅前扣除;大企業引進人才可向市政府申請經濟適用房;對年銷售收入超100億、60億、30億、15億元的大企業,且對地方財政貢獻水平年均增長不低于10%的,達標當年由市政府給予相當于年銷售收入萬分之一的重獎;大企業工業園當年比上年(最高年份)新增的地方財政所得部分,通過財政轉移方式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杭州市工業發展專項資金,5年內由市財政籌措資金5000萬元,主要用于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工業企業及其經營者。在培育上市公司方面,規定含國有資產的企業,在股份公司設立時,可從近3年國有資產凈增值部分中劃出不高于35%作為股份,獎勵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企業歷年來享受國家優惠政策所形成的“國家扶持資金”,歸原企業全體股東所有。在支持技術改造方面,規定“十五”期間我市每年安排1億元財政資金,支持、鼓勵企業進行工業性項目投資,支持方式由貸款貼息改為對技改項目的資助和獎勵,資助資金按每年實際完成的技術改造投資額計算,最高資助額可達投資總額的8%,最高獎勵額可達100萬元;資助和獎勵范圍擴大到全市,包括蕭山、余杭區和5縣(市)工業企業技改項目。在鼓勵市屬工業企業搬遷方面,決定建立杭州市工業企業搬遷啟動專項資金。規定搬遷企業土地拍賣所得的45%,首先歸還改制企業已進總資產的土地開發費;如不足以解決企業搬遷成本的,經批準不足部分可在土地招標拍賣成交價的級差地租中列支;仍不足的,經市政府同意在專項資金中安排補助。等等。出臺這些政策意見,市委、市政府是經過慎重研究、下了很大決心的,市財政等部門也相應增加了負擔。市委、市政府認為,出臺這些政策意見是必需的,這既有利于杭州工業的發展,又有利于涵養稅源,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認真抓好政策意見的貫徹執行,嚴格掌握標準,自覺接受監督,把有限的財力用在刀刃上,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和示范,作用,形成有效的競爭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企業做大做強、爭取上市、爭先創優、加快改革、主動搬遷的積極性,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我市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五、扶優扶強。5年內培育6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3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60億元的“工業航母”,10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30億元、25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15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3年內新增上市公司10家,實現我市上市公司總量翻一番達20家。這是我市實施扶優扶強工程,打造“工業航母”,實現“工業興市”的重中之重。要發揮好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和引導企業繼續深化改革,狠抓技術創新和擴大開放,通過借梯登高、借雞下蛋、借船出海,推進產學研合作,擴大招商引資,借用外力增強創新能力,提升產品檔次,走出一條規模化、國際化、品牌化的新路子。有條件有能力的企業要搶抓“入世”先發效應,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兩條腿走路,積極開展境外生產、研發和銷售,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全市各工業企業特別是被列入首批扶持名單的26家大企業,要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認真學習政策,深入研究政策,吃透精神,把握實質,并成立專門班子負責用足用好用活相關政策。政府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好中選優,有進有出,把有限的政策用在刀刃上。要把扶優扶強與市區工業布局的調整優化結合起來,形成良性互動。要精心指導上市公司搞好資本擴張和資產重組,為各類擬上市公司提供優質服務,特別要發揮我市民營科技型企業發展勢頭良好的優勢,千方百計幫助更多民營科技型企業上市,做大做強“杭州板塊”。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經濟原則相結合,高度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企業家選拔、任用、獎懲機制,讓富有創業創新精神的年輕企業家脫穎而出,培育一批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知名企業家,挑起“工業興市”重擔。

六、樹立典型。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典型引路、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推動全盤,是我們黨長期以來堅持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抓好經濟工作的一條成功經驗。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部署開展“縣區學蕭山、鄉鎮學分水”活動,通過召開現場會、總結經驗、加大宣傳等辦法,在全市形成了工業興市立縣強區的濃厚氛圍,取得了明顯成效。在今天的大會上,市委、市政府重獎了馮根生、宗慶后、魯冠球3位對我市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企業家,他們是我市工業戰線的“三面紅旗”。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榜樣,旗幟就是動力。重獎3位優秀企業家,是對他們的貢獻、地位和價值的肯定,也是對全市工業戰線廣大干部職工特別是企業家的褒獎。物質獎勵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在全社會激活“創業、拼搏、爭先”的時代精神,營造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學習企業家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企業家在推進我市現代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向3位優秀企業家學習,學什么?一要學習“奮斗十年添個零”的創業精神。這句話雖樸實,但集中反映了企業家不怕苦字當頭、不怕流血流汗、不怕艱難險阻,“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創業品質。事非經歷不知難。這3位企業家,一個出身農民、從鐵匠鋪干起,一個出身學徒、從搭茅草棚起家,一個出身教師、從踩三輪車起步,在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磕磕碰碰中,正是那種一步一個腳印艱苦創業的精神,支撐著他們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邁過一道又一道險坎,帶領廣大職工使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二要學習“小車不倒只管推”的拼搏精神。這也不是什么豪言壯語,但說明了一個道理:要想企業不倒,就必須時刻準備勇往直前,時刻準備頑強拼搏。這3家企業之所以能在幾十年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不斷發展壯大,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無論企業處在順境還是逆境,3位企業家都始終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始終保持著那股闖、那股“冒”的精神,永不滿足于“守攤子”,永不停步于已有成績,以百折不撓的斗志、頑強拼搏的精神、克難攻堅的勇氣,敏銳把握住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市場變化的脈搏,果斷搶抓改革開放以來的每一次機遇,做到改革不停步、創新不停步、發展不停步。三要學習“敢立潮頭當老大”的爭先精神。市場如戰場,“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只有力爭上游,做強做大,才能自如應對挑戰。多年來,3位企業家始終保持“要么不干,要干就要爭一流、當龍頭”的爭先精神,在技術創新、結構調整、招商引資、拓展市場、企業管理等方面,敢向高的攀、跟強的比、同勇的爭、與快者賽,使3家企業在激烈的市場廝殺拼打中最終勝出,成為在各自行業的“排頭兵”、“領頭雁”。人要有一點精神,民族要有一點精神,發展經濟也要有一點精神。3位企業家身上閃現的創業、拼搏、爭先的精神,值得發揚光大,值得學習借鑒。有了這種精神,我們干任何事情就能無往而不勝。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弘揚這種精神,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做創業、拼搏、爭先的表率,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為實現工業興市目標而努力工作。

七、加強領導。“工業興市”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關鍵是要加強領導,抓好落實。各級領導干部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牢牢把握工業興市這個重點,以滿意單位不滿意單位評選活動為載體,深化“工業企業服務月”活動,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不斷改進服務手段、優化服務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在推進“工業興市”中發揮更大作用。推進工業興市,要從市屬工業抓起。當前,市屬工業改革和發展正處于“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必須力爭在幾項重點工作上取得突破。一要抓好江東、臨平兩大工業區建設,為有序推進老城區企業搬遷改造,優化市區工業布局,加快我市工業新一輪發展打好基礎。二要確保市屬工業體制改革到位。堅持講政治、講大局、講發展、講穩定,市、區縣(市)聯動,上下形成合力,積極穩妥地做好部分市屬企業屬地管理工作,理順國資營運監管體制,確保國資保值增值。三要解決好改制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堅定不移地推進以產權制度和勞動用工制度為重點的企業改革,“一攬子”處理好工齡置換、負資產轉制、企業門診社會化管理等“老大難”問題,為推進企業改革發展注入新的動力。13個區、縣(市)也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確定一兩個事關工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集中力量,克難攻堅,以新的突破推動新的發展。總之,全市上下要進一步統一認識,不懈努力,確保“工業興市”目標順利實現,為構筑大都市、建設新天堂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