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制度建黨 提升執政能力
時間:2022-04-21 04:57:00
導語:注重制度建黨 提升執政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是鄧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重要思想遺產。在這方面,鄧小平的最突出貢獻,是把工人階級執政黨的制度建設納入政治體制改革視野,作為民主政治建設的最重要環節。這一認識水平和理論成就,對于今天我們認真總結黨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經驗,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體系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共產黨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是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結論,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原則,毋庸置疑,不可動搖。從蘇聯共產黨走上執政地位算起,共產黨在世界一部分國家執政已經有了近90年的歷史。90年來的一個歷史性話題是:什么是決定工人階級執政黨歷史地位乃至生死存亡的根本因素?或者說,工人階級執政黨的生命所系是什么?在很長時間里,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解答不盡相同,結論甚至大相徑庭。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總結“”的教訓時精辟指出:“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爸贫群每梢允箟娜藷o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保ā多囆∑轿倪x》第2卷第333頁)這一重要論述,鞭辟入里,寓意深長,是我們黨在制度建黨問題上的歷史性的覺醒。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是針對“”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而且揭示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條重要規律,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沒有因為25年的時間遷移而失去其真理性,相反,卻在今天新的時代條件下更加煥發出真理性的光輝。
把制度建設提到黨能否鞏固執政地位的高度,是鄧小平制度建黨思想的重要內容
共產黨通過艱苦奮斗,取得執政地位,這絕不意味著可以一勞永固。早在延安時期,民主人士黃炎培就尖銳地向我們黨提出能否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夠跳出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黃炎培:《八十年來》,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頁)
找到了制度建設這條新路,但是卻未能一以貫之地走下去。五十年代后期直至“”,我們黨正是重蹈了個人意志凌駕于黨的意志之上、黨的民主制度破壞殆盡的嚴重教訓?!啊苯Y束之后,鄧小平對黨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的思考,正是注重于和突出于制度層面。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篇指導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中,鄧小平精辟指出:必須高度重視和切實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關鍵是要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同時,“應該明確提出繼續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任務,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實的改革”?!安粓詻Q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31、335、333頁)鄧小平把制度改革和建設直接提到能否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能否發展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創造性地開辟了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新境界。
如果說注重制度建設對于工人階級政黨整個建設來說具有根本性意義,那么,黨在取得執政地位后,制度建設則變得更加尖銳和迫切起來。這是由于:第一,黨的執政地位是通過長期艱苦的斗爭而取得的,政權來之不易。這種經歷很容易在黨內滋生居功自傲情緒,使一些黨的高中級干部陷入“江山非我莫屬”的誤區,從而把黨的意志甚至個人意志凌駕于國家意志之上,以黨代政,以人代黨,以言代法,以至嚴重忽視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建設,甚至造成嚴重破壞。第二,黨執政以后,處于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核心領導地位,黨的意志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雖然有各派和人民團體參政議政,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很難起到對執政黨直接監督和制約的作用。這種客觀環境的變化,很容易使執政黨忽視制度建設,更難以自覺地用健全的制度嚴格要求自己。第三,由于社會主義制度是在經濟比較落后、小農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積淀深厚,封建主義殘余比較嚴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缺乏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礎和訓練,從而使執政黨內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現象嚴重等封建主義殘余,這些弊端不僅表現在思想作風方面,而且滲透于黨內政治生活,嚴重阻礙黨的制度創新和民主集中制的發展。總之,黨在執政之后,制度建設的壓力變得更加尖銳起來,制度缺失的后果也變得更加嚴重起來。這不啻是工人階級執政黨的最深層隱患。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國家共產黨相繼失去執政地位,其深層原因和最關鍵因素,無不可以追溯到“斯大林模式”所帶來的對黨的民主制度的嚴重破壞。正如鄧小平早在80年代初就深刻指出的:“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33頁)今天,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雖然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執政與建設也面臨著許多過去沒有碰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但是鄧小平的制度建黨思想沒有過時,仍然是新形勢下解決“黨能否執政、如何執政”的根本指導思想。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一定要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這一重要論述,與鄧小平的制度建黨思想一脈相承,充分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在謀求“如何執政”問題上愈益走向清醒與自覺。
把制度建設提到黨能否應對嚴峻挑戰、提升執政能力的高度,是鄧小平制度建黨思想的價值指向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關鍵在于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這就是要不斷地“解決黨如何善于領導的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77頁)這一重要思想,在鄧小平建黨理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改善黨的領導,包括“改善黨的領導制度”。(《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68頁、342頁)為什么必須突出地強調改善黨的領導?鄧小平明確指出: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其艱苦復雜的任務擺在我們的面前。很多問題需要繼續解決,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黨只有以堅強的領導能力和科學的領導方式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問題,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代表人民群眾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同上,第342頁)怎樣改善黨的領導、提升執政能力?鄧小平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了分析論述。(1)必須改革黨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同上,第322頁)(2)“必須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重點是切實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同上,第335頁)(3)必須切實實行黨政分開,“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增強黨的領導的活力。(《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79頁)(4)必須“消除官僚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同上,第177頁)(5)必須加強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懲治腐敗”,“廉潔政治”,端正黨風,取信于民。(同上,第313、327頁)這些重要措施,都離不開一個總的方面,這就是必須加強黨的制度改革和建設,實現黨和國家制度的民主化、法律化。鄧小平的這些重要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直接的現實指導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結構多樣化的日益顯現以及某些領域社會矛盾的相對集中與突現,使我們黨既面臨著可以進一步發展自己的難得機遇,也面臨著許多過去20多年沒有遇到過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黨置身于更加嚴峻的挑戰與考驗之中。面對嚴峻挑戰,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是歷史性的選擇。提升執政能力,不僅取決于我們黨以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和作風對待馬克思主義、對待發展變化著的世界、對待發展變化著的實際,而且取決于我們黨以什么樣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干部制度以及一系列體制和機制來適應形勢,推動實踐,承負起時代的考驗和歷史的重任。把制度建設作為執政能力建設的核心內容,以健全的制度和體制保證和促進黨的執政能力,既是黨的歷史經驗,更是黨的現實選擇。
把制度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強調以改革的手段消除制度中的弊端,完善黨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是鄧小平制度建黨思想的鮮明特色在鄧小平制度建黨的思想中,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占有相當分量。從很大意義上說,鄧小平是著重從政治體制改革的角度來思考和指導新時期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20世紀80年代初,他就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群眾”。(《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27頁)他深刻分析了黨內存在的權力過分集中、官僚主義嚴重等弊端的制度根源,認為機構臃腫、層次繁多、高度集權等制度上的漏洞是官僚主義的“總病根”,“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些制度”,“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解決制度問題“要進行大量的工作,包括進行教育和思想斗爭,但是非做不可”。(同上,第328頁)80年代中后期,鄧小平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的需要,把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黨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改革提高到整個改革能否取得最后勝利的高度,反復強調,“改革,應該包括政治體制改革,而且應該把它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艾F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的改革”。(《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60、176、164頁)鄧小平特別強調,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根本目標就是“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并以此推動“經濟管理的民主化”和“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同上,第335頁)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也是工人階級執政黨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黨既是政治改革的組織者領導者,又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對象。所謂政治改革,就是通過一定的外力的推動和革命的方式,消除政治體制包括執政黨領導體制中的弊端,促進包括執政黨制度在內的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政治改革與政治發展,是我國現階段政治文明建設的兩大基本方略,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積極有效地推進政治發展,離不開積極深入的政治改革;積極穩妥地深化政治改革,歸根到底是為了積極有效地推進政治發展。政治改革與政治發展,對黨的制度建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十分繁重,最重要的是要圍繞加強黨的制度建設這一主題,抓住黨內民主這一關鍵,著眼于提升黨的執政能力這一目標,深入推進四個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黨內選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廣大黨員意愿的黨內民主選舉制度,實現黨的代表的直接選舉制度和黨的代表大會的常任制度。這是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的最重要環節。通過制度和體制改革,切實在黨內營造高度民主的制度氛圍,確保廣大黨員意志在黨內的最高權威,促進黨內生活民主化、制度化。二是深化干部選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實際原則的干部選任制度。這是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的最突出任務。通過制度和體制改革,真正把人民的意愿貫徹到一切干部選任過程中去,逐步擴大“民選”的廣度和深度,以健全的制度體系實現“用好的作風選人、選作風好的人”。三是深化組織領導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黨員民主權力為基礎的民主集中制制度。這是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的最重要保證。通過制度和體制改革,消除權力高度集中的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切實發展黨內民主,完善黨的委員會制度、黨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和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嚴格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從根本制度上反對和防止獨斷專行、軟弱渙散、自由主義、任人唯親現象。四是深化權力運作制度改革,完善以權力監督和制約為根本內容的權力運作制度。這是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的最敏感內容。通過制度和體制改革,使人民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志在權力運行中真正發揮作用,使黨員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置于嚴格的有效監督之下,以健全的制度和體制時刻警示和促進黨員領導干部清正廉潔、執政為民,防止和消除以權謀私腐敗現象的滋生。這四個方面的重大改革,既是我們黨領導和推進政治改革的歷史經驗,更是發展黨內民主、注重制度建黨的現實任務。
- 上一篇:建設一支善于治國理政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 下一篇: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執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