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心得體會
時間:2022-04-13 02:17:00
導語:新聞出版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過第一階段的準備、動員、學習、交流,我進一步了解了“科學發展,四求先行”的深刻內涵,提高了認識。在第一階段學習中,我們以“科學發展、四求先行”為主題,以“海西應先行”為實踐載體,以提高福建人民出版社科學發展水平為目標,組織廣大黨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創新,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下面,我將學習體會向黨組織匯報如下:
1.談談對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四求先行的認識。
200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并一致通過,大會一致同意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21世紀,中國的發展進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戰:①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總量高峰、就業人口總量高峰、老齡人口總量高峰)相繼來臨的壓力;②能源和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③加速整體生態環境“倒U型曲線”的右側逆轉:④實施城市化戰略的巨大壓力;⑤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并逐步解決三農問題;⑥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和國際競爭力的培育。上述這些成為嚴重制約中國未來發展的挑戰,只能在實現國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統帥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克服。
從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出發,科學發展觀的體系具有三個最為明顯的特征:
(1)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發展度”。發展度強調了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動力特征,即判別一個國家或區域是否是在真正地發展?是否是在健康地發展?是否在理性地發展?以及是否是在保證生活質量和生存空間的前提下不斷地發展?
(2)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協調度”。協調度強調了內在的效率和質量的概念,即強調合理地優化調控財富的來源、財富的積聚、財富的分配以及財富在滿足全人類需求中的行為規范。即能否維持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效率與公正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市場發育與政府調控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當代與后代之間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3)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持續度”。持續度即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在發展進程中的長期合理性。持續度更加注重從“時間維度”上去把握發展度和協調度。
建立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數量維度(發展)、質量維度(協調)、時間維度(持續),從根本上表征了對于發展的完滿追求。
福建省委在八屆三次全會上提出了建設兩個先行區——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并且提出其實踐方向——四求先行。
解放思想求先行的意義在于,當前的解放思想主要是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來展開,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解放思想,就是要進一步在觀念上解決要不要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同時,不斷探索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舉措,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落實在工作中,就是要以科學發展的態度不斷解決我們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解放思想,勇于創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勇于探索新思路、新舉措,敢于承擔責任。
“四求先行”把以人為本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體現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認識上的一個高度,詮釋了發展與為民的關系,就是要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著力點,突出了發展為人民的目的。把發展落實到人,這是最難的,也是最現實的、最需要解決的。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為GDP提高破壞了環境、資源,企業為自己發展傷害了消費者的健康,太湖污染、礦難、毒奶粉、蘇丹紅事件等等,從反面說明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性。
好字當頭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好”,不僅要求發展有量的積累,而且要求發展有質的提升;不僅要求經濟工作的好,而且要求各項工作的好,是把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有機結合地起來,達到整體性、系統性的好,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持續和運作,持續,就是持之以恒、一如既往、一以貫之,這是先行的保障,是先行的基礎;運作,就是行動,就是工作能力、方式方法和具體步驟。持續運作求先行,就是立足實際,持續努力奮斗,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四求先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為本求先行,好字當頭求先行,最后都要落實在持續運作上。
2.從出版工作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談談學習體會。
(1)堅守出版的文化理想、文化價值,推進文化繁榮,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是出版社科學發展的前提。
出版首先是一項文化工作,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播世界優秀文化,培養和引導健康向上的閱讀方向、審美取向和價值體系。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堅守出版的文化價值,推進文化繁榮,自覺抵制低級庸俗的出版傾向,積極傳播和積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質、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任務。一段時期內,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曲意逢迎某些讀者的不健康的閱讀情趣和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圖書,被管理部門下令停止流通,這些圖書的出版單位也被停業整頓,教訓是深刻的。即便在轉企改制以后,出版社仍然要一如既往,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勇于承擔社會道義和社會責任。福建人民出版社是一個以出版社科圖書為主的出版社,意識形態屬性較強,出版的圖書有相當部分要送審報批,特別要強調保證出版安全,保證在以下方面不出問題:①民族宗教問題,特別是涉及伊斯蘭教的問題;②邪教問題;③國家統一和主權問題;④內容導向問題,特別是涉及國家、社會基本政治制度問題,暴露社會陰暗面的問題;⑤重大選題備案問題;⑥買賣書號、違規出版問題;⑦歷史觀問題,特別是涉及對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有定論的人物事件的重新評價。
(2)科學地確定出版社的特色定位,按照產品線組織出版資源,是出版社科學發展的戰略步驟。
實行企業運作和按照產品線組織出版資源是當今發達國家出版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圖書產品線更被看作是出版企業的核心能力、價值鏈和市場定位的綜合體,有利于品牌建設,提高競爭力。近年來,隨著“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和出版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產品線建設被列為出版企業發展戰略的當中關鍵一環。在這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們在選題論證會上,就出版社定位和產品線進行初步論證。今后,我們將在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梳理產品線,加強產品的集中度,明晰選題發展方向,持續性開發,耕耘好優勢板塊,逐步培育圖書品牌。當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正不斷向各行業蔓延,在國內外的困難形勢下,我們將不盲目擴張品種和規模,多做有效品種和市場,對仍有市場空間的品種,通過專業化,把品種做精、市場做深;對市場占用率大、余地不大的品種,通過多元化,拉長產品線,使產品內容和服務得到整體提升。
(3)堅持創新出版,是出版社科學發展的動力。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而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和靈魂,沒有創新也就沒有發展。出版作為高智能的文化產業,創新是其最根本的屬性,也是出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標志。編輯工作本身就是創新性勞動,從選題的策劃、組稿、編輯、制作、營銷宣傳等各個環節,創新無一不貫穿始終。可以說,出版社只有永續不斷地創新,出版社員工只有牢固樹立創新觀念、掌握創新方法、形成創新習慣,才能孕育勃勃生機,才能實現持續發展。迪斯尼作為全球經營最為成功的文化產業之一,雖歷經百年而不衰的成功秘訣就在于其強大而持續的創新能力。它在成功打造唐老鴨、米老鼠等一系列動畫形象外,又以我國古老傳說《花木蘭》為原型,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二次創造”,點石成金,出品了動畫大片《花木蘭》,結果風靡全球,行銷世界。
(4)打造精品,是出版社科學發展的途徑。
實施精品戰略,既是一個出版人的文化使命和職責,也是一個出版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以品牌贏市場,以精品求發展,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精品出版行為必須持之以恒,使精品圖書在深度和廣度上得以開掘,不斷拓展延伸,進而形成品牌圖書,品牌圖書的出現意味著出版社個性形象的彰顯、特色定位的成熟。商務印書館策劃和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系列,前后長達半個多世紀,最終成為中國學術出版的標志性出版物,正是其持之以恒打造精品的典范,進一步凸顯了商務印務館學術著作出版的特色定位。清華大學出版社的計算機圖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考研和社科類圖書、中華書局的典籍類圖書、金盾出版社的實用科技類圖書等,都已成為一種品牌為廣大讀者所熟悉。由此可見,出版社在打造精品、培育品牌圖書的過程中,也成功地把自己推在了品牌出版社的位置。
(5)營造和諧的企業文化,是出版社科學發展的保障。
企業文化是出版企業的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是一種精神、一種使命、一種氛圍、一種作風,是思想、智慧和創造力的振蕩器。打造和諧的企業文化,是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建設和諧文化精神的具體行動,是出版社加強自身建設的內在要求。作為和諧社會的一個細胞,我們在出版社內部要自覺地樹立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營造和諧氛圍,建立和諧機制,創造和諧環境。今年我們提出了“我們崇尚敬業精神,專業的、創新的,我們是一個團隊”的企業精神,希望能用這種精神來要求和鼓勵我們,上下同心,同舟共濟,凝聚力量,多出好書,多出人才,促進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當前,出版業正處于改革的特殊時期、矛盾的多發和突發期,要用和諧的理念統領企業發展,用和諧的思維來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在出版社內部建立起真誠、大氣、信任、相互欣賞和方便溝通的良好人際關系,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從而保障出版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6)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出版社科學發展的基石。
科學發展,人才是關鍵。目前,我社存在一多一少的現象,人多,但一線的編輯、發行人員少,特別是缺乏懂出版、善經營優秀的復合型人才和高度職業化的編輯團隊,制約了出版社的發展。編輯高度職業化是指編輯人員要有文化使命感、較為深厚的文化素養、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較強的編輯功力,對出版事業熱愛,對文化理想執著追求。只有擁有這樣寶貴的人才資源,出版社才能獲得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觀念和用人觀念,積極建立一種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和充分發揮才能的機制,真正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適當的待遇留人”。
- 上一篇:內部監督制度重構研究論文
- 下一篇:國企改革建立經營者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