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學生就業意愿調查分析
時間:2022-08-15 16:31:20
導語:在校大學生就業意愿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更好促進農類職業院校學生回鄉村就業創業,發揮農類職業院校學生就業創業的主觀能動性,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人力支持,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專、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對當前大學生面向農村基層就業意愿進行調查。調查主要從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個人觀念及態度等四個方面進行,并對農類職業院校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就業政策宣傳力度、深化就業指導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耕讀教育”新內涵、針對城鄉差異優化吸引策略等建議與對策,以進一步提高農類職業院校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就業率與創業率。
關鍵詞:農類職業院校;就業意愿;調查
一、農類職業院校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意愿調查設計
為深入了解農類職業院校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意愿,本研究對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在校生進行就業意愿調查與分析,希望通過調查,全面了解影響學生不愿意到基層就業的因素。本次調查通過問卷星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個人觀念及態度等四個方面內容,本次調查的對象共計4500名,回收有效問卷4292份,有效回收率95.38%。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
參與本次調查的學生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2020級、2021級學生為主,其中,2020級學生1196人,占比為27.87%,2021級學生3096人,占比為72.13%;女生占比為61.63%,男生占比為38.37%;中共黨員、共青團員、群眾和其他民主黨派的學生占比分別為0.47%、57.32%、42.12%、0.09%;動物科學技術系、農學與園藝系、園林與建筑工程系、藥學系、食品工程系、商貿管理與外語系、信息與機電工程系這幾個院系的學生占比分別為21.55%、6.66%、9.39%、12.49%、7.76%、28.08%、14.07%;專科和本科的人數占比分別為75.86%、24.14%。數據顯示,本次調查對象中女生占多數,共青團員占大多數,專科生占絕大部分。由于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于2021年剛升為職業本科,參加調研的本科人數相對較少,符合學校的實際。
(二)學生的家庭因素
調查表明,參加本次調查的學生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0~20000元,占62.6%,家庭年收入在20000~40000元、40000~60000元、60000元以上的學生占比分別為26.19%、6.2%、5.01%。調查中,72.02%的學生來自農村,27.98%的學生來自城鎮;57.41%的學生家庭主要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42.59%的學生家庭未從事農業相關工作。這說明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其父母多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家庭年收入不高,大多在20000元以內。從父母對子女選擇涉農工作的態度來看,14.77%的父母表示非常支持,70.64%的父母表示支持,13.4%表示反對,表示極力反對的占1.19%。這說明大多數學生的父母對涉農工作認知度高,認同涉農工作,并支持子女從事涉農工作。通過訪談得知,學生家庭年收入越低,學生父母對學生從事涉農工作的意愿越高。相關研究也認為,對大學生就業意愿影響最大的是學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經濟基礎薄弱的學生更愿意到鄉村就業[1-2]。
(三)社會環境因素
調查顯示,從高校是否開展針對大學生涉農就業的宣傳教育來看,選擇經常、偶爾、很少、從來不的學生占比分別為46.55%、43.17%、8.53%、1.75%;在問及學校的專業設置是否有助于選擇涉農工作時,選擇很有幫助、較有幫助、少有幫助、毫無幫助的學生占比分別為33.01%、48.42%、15.66%、2.91%;在問及所在高校舉辦涉農就業相關主題活動(例如會議、講座、社會實踐等)的頻率時,選擇經常、偶爾、很少、從來不的學生占比分別為34.27%、52.87%、10.88%、1.98%;在被問及如果高校經常舉辦涉農就業相關主題活動,自己涉農就業的意愿是否會增加時,選擇會增加的學生占比82.71%,選擇不會增加的占17.29%。由此可見,學校的涉農就業宣傳及涉農就業活動是否豐富,對學生做出涉農就業選擇有一定影響。因此,高校應當增加涉農就業宣傳,多開展涉農就業主題活動。
(四)個人觀念及態度
本次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愿意到農村地區工作。其中,15.84%的學生非常愿意到農村工作,53.47%的學生比較愿意到農村工作,不太愿意、非常不愿意、沒想過的學生占比分別為22.04%、1.33%、7.32%。69.31%的學生表示愿意到農村工作,說明學生的就業觀念已發生了變化,這與學校的生源及家庭有關: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有農村生活經歷,回農村就業的意愿更高。而擇業時工資待遇、工作環境與個人發展空間、工作穩定性對學生意愿影響較大。調查還發現,對職業生涯做過認真規劃的學生不多,只占20.99%,61.46%的學生有過大致規劃,15.98%的學生很少有規劃,1.57%的學生從未規劃過。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不重視職業生涯規劃,在校期間需要高校教師認真指導。在問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涉農工作的社會地位是否有提升時,選擇有很大提升的學生占92.33%,選擇沒有提升的占7.67%。在問及學生是否了解國家關于大學生涉農就業的優惠政策時,選擇很了解、了解一些、不太了解、根本不關心的學生占比分別為11.02%、58.64%、29.24%、1.1%,其中,很了解、了解一些兩者占比合計為69.66%。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有較高期待,相信涉農工作地位會得到提升。同時,這也說明學生對大學生涉農就業的政策還不是十分了解,學校和社會需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進一步加強引導學生學農、知農、愛農,多關注有關鄉村振興就業及人才培養需求問題。城鄉的薪資差距對學生涉農就業的意愿影響較大。其中,認為影響程度很大、影響程度較大、影響程度較小、影響程度很小、沒有任何影響的比例分別為22.11%、50.93%、21.46%、3.38%、2.12%。而認為影響程度很大和影響程度較大的合計占比為73.04%;認為影響程度很小及沒有影響的僅占5.5%。城鄉的保障水平差異對學生涉農就業的意愿影響較大。認為影響程度很大、影響程度較大、影響程度較小、影響程度很小、沒有任何影響的學生占比分別為20.78%、51.07%、22.53%、3.31%、2.31%,其中,認為影響程度很大、影響程度較大的合計占比為71.85%。城鄉的配套服務差距對學生涉農就業的意愿影響較大。認為影響程度很大、影響程度較大、影響程度較小、影響程度很小、沒有任何影響的學生占比分別為20.46%、50.58%、22.97%、3.87%、2.12%,其中,認為影響程度很大、影響程度較大的合計占比為71.04%。社會輿論導向對學生涉農就業的意愿影響較大。認為影響程度很大、影響程度較大、影響程度較小、影響程度很小、沒有任何影響的學生占比分別為19.71%、47.79%、25.77%、3.91%、2.82%,其中,認為影響程度很大、影響程度較大的合計占比為67.5%。這些調查數據說明,城鄉的薪資差距、城鄉的保障水平差異、城鄉的配套服務差距和社會輿論導向對大學生選擇涉農工作有較大影響。
三、增強農類職業院校在校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建議及對策
(一)加強農村就業政策宣傳力度
在訪談中發現,部分學生對鄉村振興的一些就業創業政策理解不到位,導致一些優惠政策和配套的保障措施未能真正落實。學校可通過就業指導課、校園廣播、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班級QQ群、微信群、就業社團等積極宣傳和解讀大學生就業政策,積極宣傳與鄉村振興有關的人才需求,解讀基層就業政策。大力宣傳、展示新時代農村發展成果,弘揚大學生服務于廣大農村的奉獻精神,激勵大學生把“小我”的奮斗精神融入到“大我”的強國志、報國行中,不斷鼓勵大學生積極踐行“鄉村振興奮斗有我”的就業觀念,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
(二)深化就業指導課程教育教學改革
2007年,教育部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到:“提倡把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納為公共課,并貫穿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對提升學校就業指導服務水平、做好服務育人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發現,認真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的學生人數偏少,絕大部分學生不重視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從課程育人對象分類分層構建知識體系,在人生引導、理想信念、價值傳播、技能提升等四個方面做好頂層設計[3],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就業指導中,加強學生鄉村振興觀教育,引導學生關注“三農”發展,激勵其“學農”“知農”“愛農”“興農”,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促使大學生在工作中尋求個人與社會價值統一,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緩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農類職業院校應主動適應鄉村振興戰略人才需求,想方設法加強人才培養。馬克思的志愿是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用自己的夢想照亮全人類。農類職業院校應針對就業創業指導教材內容缺乏針對性、思政元素不足、缺乏先進性等問題,適時優化課程內容、完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加強就業指導教材建設,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以引導學生將個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規劃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鄉村振興建設中實現自我價值。
(三)積極探索“耕讀教育”新內涵
2021年,國家提出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的要求。全面貫徹耕讀教育理念,彰顯了黨和國家對“耕讀”育人的高度重視。當前,農類職業教育面臨“離農化”“人文素養教育缺乏”等難點。“離農化”主要表現在學生“不知農”“不善農”。學生不善田間管理,不懂五谷,不曉農時、農諺,學農不愛農問題突出。據調查,僅15.84%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到農村工作。人文素養教育缺失主要表現在部分學生缺少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和“三農”情懷。耕讀教育重在培養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扎根“三農”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奉獻精神,幫助學生走進農村、農業,走近農民。農類職業院校要積極探索新時代“耕讀教育”新內涵,制定并實施“耕讀教育”工作方案,將“耕讀教育”元素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一是將耕讀教育融進涉農專業課程標準、授課計劃和教案中,把涉農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開設到廣袤的田野上,扎實開展涉農專業的專業生產勞動教育等。二是學校要牽頭組織編寫“耕讀教育”課程系列教材。如,把“耕讀教育”元素融入涉農專業的專業課程的活頁式(或工作手冊式)教材、實踐教學課程教材、專業生產勞動課教材等。三是多渠道拓展實踐教學場所。不斷完善涉農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功能,加強“耕讀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建設一批蘊含耕讀文化的教育實踐基地,打造一批專業生產勞動教育示范課程。四是加強耕讀傳家校園文化建設。如,開展“名師講堂”“博讀經典”“中華耕讀文化頌讀”等活動,大力宣傳“勤耕重讀”的優秀典型人物,打造“壯族三月三校園耕讀文化品牌”。
(四)針對城鄉差異優化吸引策略
人的成長和生活都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據調查,對大學生選擇農村基層就業有較大影響的因素有:城鄉的薪資差距、城鄉的保障水平差異、城鄉的配套服務差距和社會輿論導向等。政府要在政策扶持、制度保障、社會環境、經濟層面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傾斜,多措并舉引導大學生“反哺”鄉村。一是建立涉農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的綠色通道,真正落實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的激勵政策和措施。二是提供大學生面向農村基層就業相關的制度保障。明確相關政策、法律法規,讓這些制度、法規作為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指南[4]。經訪談得知,農類職業院校大學學生面向農村基層就業的意愿受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很大。這主要是因為城鄉“五險一金”等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還不夠完善。為此,亟需搭建制度平臺,縮小城鄉差距。三是提高大學生面向農村基層就業的經濟待遇。據調查,工資、獎金等福利待遇會直接影響農類職業院校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意愿選擇。由于廣西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城鎮化水平低,提供的農村就業崗位有限、吸引力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類職業院校大學生選擇農村基層就業創業。
參考文獻:
[1]顧丹,蘇智,李艷梅.大學生創業傾向影響因素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6(08):12+14.
[2]吳俊輝.新疆高校農科大學生就業意向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16.
[3]曹克亮.《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思政元素引入與知識體系構建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0(17):124-126.
[4]劉洪.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以沈陽高校為例[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8.
作者:陳建紅 義崇寬 單位: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
- 上一篇:小學英語教學德育滲透研究
- 下一篇:高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及學困生轉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