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滲透對中醫內科學教學的影響
時間:2022-07-11 11:43:36
導語:中醫文化滲透對中醫內科學教學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文化滲透對《中醫內科學》教學的影響,以進一步提高中醫院校臨床基礎課程《中醫內科學》的教學質量。方法:隨機選取2個《中醫內科學》課程平行班,分為對照教學組與試驗教學組。對照教學組采取傳統授課教學,試驗教學組在傳統授課基礎上增加中醫文化滲透學習。結課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中醫思維訓練進行問卷調查及分析。結果:2組學生均多數認為分證論治是《中醫內科學》教學內容難度較大的部分。多數學生偏好于傳統授課與臨床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結課后,試驗教學組86.21%學生認為已經建立中醫思維模式,對照教學組僅44.74%學生認為已經建立中醫思維模式,試驗教學組中醫思維模式建立情況優于對照班(P<0.05)。試驗教學組中醫思維訓練題平均分為(19.24±1.48)分,對照教學組(16.79±3.43)分,試驗教學組平均分高于對照教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文化滲透可以提高《中醫內科學》教學質量,有助于學生建立中醫思維,積累中醫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中醫文化滲透;中醫思維;中醫內科學;教學質量
中醫文化主要是指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為規范、生活方式等內容。近年來中醫藥教育事業發展日益蓬勃,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中心論與唯科學主義的影響,將現代科學與現代醫學視為“科學”的典范來衡量、評價與改造中醫藥,使得中醫院校學生及院校畢業的年輕中醫師中醫思維弱化,甚至逐漸缺乏中醫文化自信。此外,中醫藥課程傳統教學過于重視理論,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傳統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相對薄弱,對中醫思維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1],不利于中醫思維的培養及運用中醫思維處理臨床疾病。研究發現中醫文化滲透與傳統授課相結合,能夠多途徑引導學生感知中醫文化,加強中醫思維訓練,助力中醫課程的學習[2-3]。《中醫內科學》是中醫臨床各專業的核心課程,銜接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為探討中醫文化滲透對中醫課程教學的影響,本研究隨機選取2個《中醫內科學》課程平行班進行對照教學,并在結課后對學生的《中醫內科學》學習情況及中醫思維訓練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設計以單選題為主。
1研究設計
1.1研究對象
在南京中醫藥大學2017級專業課程相同的平行班級中隨機選取2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教學組(38例)與試驗教學組(30例)。
1.2研究方法
對照教學組采取常規授課教學(以教學課件為主),試驗教學組在常規授課基礎上增加中醫文化滲透學習。中醫文化滲透內容與方法:教師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豐富中醫文化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選用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插入中醫文化元素,引導學生運用已學中醫理論知識思考感知自然變化,觀察規律作息、飲食和情志的調節對身體產生的影響,進而理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通過小組學習、問題-互動交流等形式滲透中醫文化教育,把枯燥的理論學習變成現實情景學習。結課后對2組進行問卷調查。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方法,由授課教師編制《中醫內科學學生學習情況及中醫思維訓練情況問卷調查表》,問卷內容包括學習情況相關問題及21道中醫思維訓練題,收回問卷后,根據問卷結果統計并分析。2個班級《中醫內科學》授課老師為同一人,其余課程師資力量一致。
2觀察指標與統計學方法
2.1觀察指標
比較2組學生《中醫內科學》課程學習情況,包括課堂學習內容難度、教學模式選擇以及對中醫辨證論治在臨床診療中起重要作用認可情況。通過問卷考核比較2組學生結課后中醫思維模式的建立情況及2組學生21道中醫思維訓練題得分,訓練題以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為規范、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為主要內容。
2.2統計學方法
本次問卷調查數據分析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則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調查結果
3.1問卷調查結果
本調查實發問卷68份,回收67份,其中試驗教學組29份,對照教學組38份,回收率98.53%,均為有效問卷。
3.22組課堂內容學習難度比較
見表1。對照教學組學生中18.42%認為學習沒有難度,78.95%對部分內容理解困難,2.63%表示完全聽不懂;試驗教學組學生中31.03%認為學習沒有難度,65.52%對部分內容理解困難,3.45%表示完全聽不懂;2組學習難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9,P>0.05)。
3.32組教學難度內容及教學模式選擇比較
見表2。在教學難度上,對照教學組認為學習有難度內容沿革部分占18.42%,病因病機占28.95%,診斷占10.53%,分證論治占42.11%;試驗教學組中病因病機占48.28%,診斷占3.45%,分證論治占48.28%。在教學模式方面,對照教學組學生中5.26%表示喜歡傳統授課,34.21%喜歡病案討論與分析,60.53%喜歡傳統授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試驗教學組學生中20.69%表示喜歡傳統授課,10.34%喜歡病案討論與分析,68.97%喜歡傳統授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3.42組結課后中醫辨證論治在臨床診療中起重要作用
認可度比較見表3。結課后,對照教學組及試驗教學組中醫辨證論治在臨床診療中起重要作用認可率分別為94.74%、100%,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52組結課后中醫思維模式建立情況比較
見表4。結課后,試驗教學組86.21%學生認為自己已建立中醫思維模式,能夠在實際問題中靈活運用,13.79%學生不確定是否建立中醫思維模式,以現代醫學思維模式占主導。對照教學組44.74%認為已經建立中醫思維模式,52.63%的學生則認為不確定是否建立,2.63%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有建立。試驗教學組中醫思維模式建立情況優于對照教學組(χ2=12.38,P<0.05)。
3.62組中醫思維訓練題平均分比較
見表5。結課后,試驗教學組中醫思維訓練題平均分為(19.24±1.48)分,對照教學組為(16.79±3.43)分,試驗教學組平均分高于對照教學組(P<0.05)。
4討論
中醫文化熏染,對于學生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獲取健康中醫養生知識,助力中醫課程學習,并在實踐中逐漸獲得中醫認同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中醫內科學》的教學方法都以面對面講授為主,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4]。隨著中醫藥的不斷發展,現代科學與現代醫學逐漸滲入中醫藥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受其影響,雖然我國中醫藥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在中醫藥的相關教學中卻經常被忽略,極大地影響到中醫杰出工作者的培養[5]。本研究團隊在授課及帶教過程中發現不少同學出現臨床中醫思維匱乏,缺少中醫自信等問題。為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增加中醫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提高中醫院校臨床基礎課程《中醫內科學》的教學質量,各中醫院校教研室在課堂教學、臨床見習、畢業實習等不同環節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6]。本研究主張將中醫文化引入《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中,探討以學生為主體,中醫文化滲透與傳統授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具體操作如下:①教學研究:組建并培訓教師教學研究團隊,結合《中醫內科學》課程特點,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豐富中醫文化教育資源。如選用該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插入中醫文化元素,分析問題、質疑問題,制定與中醫文化滲透相結合的教學研究計劃,擬定核心專題、導入方式、課堂討論、課后小組討論、實踐項目、成果體會等模塊。②學習研究:學生分配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各組選定自學模塊,通過課堂學習以及第二課堂(大自然、宿舍、食堂、運動場、圖書館、互聯網、醫療實踐等)參與中醫文化學習,感悟、體驗中醫文化,進行團隊合作,分享成果,分享快樂。③互動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雙向交流,教學互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去體驗、感知、表達,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中醫文化的實際價值、感受中醫魅力、深刻了解疾病發生發展。通過上述授課方式的調整,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采用傳統授課方式的對照教學組大部分學生在《中醫內科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理解困難,主要集中在病因病機及分證論治部分;僅約半數學生有預習、復習的習慣;認為自己已經建立中醫思維模式的學生僅占小半,有極少數學生認為自己完全沒有中醫思維。本項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傳統的理論授課模式并不為多數學生所感興趣,且學生的自我認同感不強,普遍認為學習效果一般,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困難。更多的學生喜歡傳統授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試驗教學組在《中醫內科學》課程中采用中醫文化滲透方法教學結課后,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建立中醫思維模式,中醫思維訓練得分優于對照教學組。由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基礎情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習慣,深入中醫基礎,著重關注學生對于病因病機及分型論治部分的理解,與大自然、日常生活及臨床實踐結合,使學生深刻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激發學習的主觀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絕大部分同學都具有中醫自信。在《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中將每一個內科疾病與傳統的中醫文化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堂引導、對自然界的觀察、自身的生活實踐、圖書館資源、網絡信息、臨床實踐等多途徑感知中醫文化,建立中醫思維。從問卷結果分析來看,《中醫內科學》傳統教學與中醫文化滲透學習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中醫思維的訓練。通過中醫文化的熏染,將中醫理論與自然、日常生活及臨床結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形成中醫思維,積累中醫文化知識,堅定文化自信,對提高中醫院校臨床基礎課程《中醫內科學》的教學質量大有裨益。綜上所述,中醫文化滲透與傳統授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中醫學相關學科教學模式的改革、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中醫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值得進一步細化研究。
作者:嚴冬 彭海燕 周穎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南京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卓越績效模式的內鏡中心高質量管理
- 下一篇:地勘單位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