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語境下英語Story time板塊教學探討

時間:2022-07-11 09:54:12

導語:主題語境下英語Story time板塊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題語境下英語Story time板塊教學探討

【摘要】主題語境英語課程內容的主要要素之一。對于主題語境下的英語文本解讀,教師除了需要關注文本的文字信息外,還要對文本中的插圖、文化背景、單元話題等進行多元、深入的發掘,從而實現對教材的多維度解讀,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教師對主題意義的發掘,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語篇的理解程度、學生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

【關鍵詞】主題語境;思維發展;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英語新課標中提出的主題語境包含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三個板塊。人與自我板塊包含了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等內容;人與自然板塊包含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災害防范、宇宙探索等內容;人與社會板塊包含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文學、藝術與教育、歷史、社會與文化、科學與技術等內容。在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課堂上,教師要通過文本、插圖、文化背景、時代背景等信息,充分發掘特定主題所承載的內涵并努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統一和生動的語境中學習英語,讓課堂有深度、有思維、有內涵。

一、設計領會類問題,深入理解文本

教師在課文文本的處理上,常常會設計識記類、查找類問題,如圍繞Who、When、Where、What等展開提問。這有助于引導學生厘清文章脈絡,熟悉基礎語言知識,了解文章大致內容。但很多教師往往止步于此,這時,教師不妨在此基礎上追問幾個領會類問題,如Why、How等,這會引導學生進入更深維度的思考。例如,在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8Ourdreams第一課時storytime教學設計中,大部分教師只停留在文本表層,如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每位同學有什么樣的夢想,老師有什么樣的夢想”,然后再談談自己有什么樣的夢想等。然而,在某次公開課中,一位教師在教授本篇課文時,則更進一步,更有深度,更有邏輯。他在引導學生找出文本中每個學生自己的夢想后,又追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Whydotheyhavethesedreams?”,從而引發了學生更深層的思考。Mike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牙醫,為什么他想成為一名牙醫呢?他引導學生思考,可能是因為現在很多學生不關心自己的牙齒,從而很自然地就引申到學生應如何保護牙齒的問題上。“Manystudentsdon’tcareabouttheirteeth,Iwanttohelpthem.”。此時,這位教師便拓展了一些保護牙齒的小技巧,讓學生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護牙齒。WangBing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宇航員,那為什么他會想成為一名宇航員呢?這里,教師可以延伸到中國的“航天夢”。中國載人飛船“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四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巨大進展。LiuTao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并且,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參加世界杯比賽。教材這里設計LiuTao的夢想是進入世界杯,其實也蘊含了豐富的深意。SuHai和YangLing的夢想則是成為鋼琴家、舞蹈家,這兩個夢想都是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實現的。教師在此便追問學生:“Isiteasytobeadancer?Isiteasytobeapianist?”答案是否定的,這位教師便教育學生任何夢想的實現都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并且要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緊接著用“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升華了文章的主旨。由此可見,學生通過看似簡單的幾個問題就能把握文本的整體脈絡。英語課標中提到的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三種主題語境在本文中均有所涉及。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設計領會類問題進行追問,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從而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深層含義。

二、細讀插圖信息,拓寬文本內容

在英語教材中,插圖與文字是相得益彰的,插圖與文字都是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實,學生對圖片的理解力、觀察力、想象力遠高于成人。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圖片激發學生發現更多細節,拓寬文本內容,發掘文本的主題語境。例如,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7Summerholidayplans第一課時Storytime的教學中,文字信息是同學們在討論自己的旅行計劃。文中Mike和YangLing在討論時,只提到了他們要去哪里、待多長時間。然而,對于一次旅行,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考慮,如他們選擇什么樣的交通工具,為什么要去這個地方等。筆者就其中一方面“Whywilltheygothere?”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其實,這部分信息雖然在文字中未提及,但在圖片中已經傳達,Mike去英國是去拜訪爺爺奶奶,YangLing去北京是去拜訪叔叔阿姨。他們的旅行可以總結為“走親訪友”。文字與圖片是互補的,學生在讀圖方面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筆者順勢詢問學生:“DoallyourrelativesliveinNanjing?Iftheydon’tliveinNanjing,wheredotheylive?Howoftendoyouvisitthem?”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回答。從課堂反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的爺爺奶奶或親朋好友不在南京,筆者便引導學生應該經常看望他們的親朋好友,多多陪伴他們,尤其是爺爺奶奶。筆者通過一步步追問,發掘了文本的主題語境,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體現了學科育人的理念。

三、結合文化背景,深挖文本內涵

想要深入學習語言,離不開傳統文化這個載體。對于主題語境下的英語文本解讀,教師除了要關注文本內容外,還要對文本的體裁、展現形式、文化背景等進行解讀,同時,要充分發揮主題語境下傳承知識、發展能力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7ChineseFestivals第一課時Storytime的教學為例,這單元主旨就是中國節日,必然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在講到春節部分時,教師可以深層次發掘很多文化知識。比如,為什么春節又叫“過年”?由此拓展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年”這個怪獸,以及在春節人們喜歡穿紅色的衣服、進行放鞭炮等活動,都是為了嚇跑“年”這個怪獸。為什么人們會在春節吃餃子?因為餃子諧音“嬌子”,有的地方又或是有在餃子里放金如意、糖果、花生等的風俗,那么,吃到如意、糖果的人,來年日子會更甜蜜,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等,人們以此來寄托美好的愿望。講解到重陽節時,教師可以延伸到重陽節敬老、關愛陪伴老人的話題:“—Isitafestivalforyoungpeople?—No.Whatcanyoudoforyourgrandparents?”,從而引出“Moreaccompany,morelove.”這個主旨。在講解中秋節時,教師可以介紹中秋節的神話:“Whatcanyouseeonthemoon?”,從而引出有關嫦娥的傳說,也可以讓學生回憶有關中秋節的古詩詞,如《嫦娥》《水調歌頭》等,體現了學科融合的理念,熏陶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這篇中國傳統節日的文本,蘊含著很多的文化內涵,體現的是人與社會中“社會與文化”的主題語境。教師應結合文化背景、延伸教材深度,跨學科融合相關知識點,啟發學生思考,發掘文本背后的育人價值,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語言知識點上。

四、順應時代發展,延伸文本深度

教師在處理文本時,對于一些文本中未提及的信息,即文章的“留白”之處,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時代發展去猜測可能的答案并逐漸形成自我認知。在一次賽課中,內容為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7Summerholidayplans第一課時Storytime,筆者處理課文時發現,文本在涉及每個學生的旅行計劃時并不是對每一個方面都提及,如他們的旅行方式、旅行時間、和誰一起旅行以及為什么要去這個地方旅行等。這時,教師需要通過設計一些創造性的問題來啟發學生對文本進行“再造”。如SuHai的旅行中,并未提到她會如何去香港,這就需要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猜想。T:HowwillSuHaigotoHongkong?S1:Maybeshewillgotherebyplane.S2:Maybeshewillgotherebyship.筆者順勢引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去香港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年前,人們大多乘船去香港,但近些年來,隨著港珠澳大橋的竣工,人們去香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人們可以乘坐高鐵或者乘坐港珠澳直通巴士等,這些都是祖國的發展帶給人們的便利。筆者在處理這篇文本時,結合科技進步、社會熱點等發掘了文本中“人與社會”的主題語境,引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隱藏在文本背后的含義,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提高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和諧統一。教師在拿到一篇文本通讀后,應先確定該文本的主題意義,接著圍繞主題創設情境,在基于主題的情境下,激活學生已知,發現未知;圍繞文章主題,提出要解決的問題;依托語篇,通過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再通過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遞進或循環遞進的實踐活動,為解決問題做好語言、文化、策略和思維的鋪墊。此外,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教師也應進一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徐敏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