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中學生歌唱中氣息的應用
時間:2022-07-08 16:44:29
導語:培養中學生歌唱中氣息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唱歌是中學音樂課重要的內容之一,歌唱是情感的表達,聲音共鳴效果來自氣息的支配,良好的歌唱狀態需要聲樂技巧。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氣息,對處于變聲期聲帶疲勞、聲音嘶啞的中學生有保護聲帶的作用,更能使學生的歌聲優美動聽。音樂教師積極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運用歌唱氣息,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筆者對歌唱氣息做了探究與嘗試。
【關鍵詞】歌唱狀態;呼吸訓練;氣息控制;實踐體驗
中學生思維活躍朝氣蓬勃,充滿青春活力,愛唱愛跳,對唱歌課學習欲望高、興趣濃。在老師鋼琴伴奏下合著優美的樂聲同學們唱得非常認真,筆者觀察到有些學生聲音雖然洪亮但很刺耳,表現出脖子上的每根神經鼓得很明顯,掙得臉紅脖子粗,這充分說明缺乏正確的歌唱氣息控制。中學生正處于青春變聲期,聲帶容易疲勞嗓音易沙啞,所以在唱歌教學中,教師應采取科學用嗓,正確運用歌唱氣息和降調來保護學生的嗓音。
一、歌唱氣息的作用及意義
俗話說“以氣帶聲,聲情并茂”才是正確的美的悅耳動聽的歌聲。同學們經常與老師交流,對歌唱家及歌手的歌聲很喜愛,如:韓紅演唱的《天路》、閆維文演唱的《母親》、劉和剛演唱的《父親》、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李谷一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國》等,同學們對唱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渴望著聲音美。筆者與同行教師共同探究如何解決學生歌唱中氣息控制的問題,筆者在唱歌課教學中對培養中學生運用歌唱氣息方面做了一些嘗試。首先,筆者借來一張醫學人體結構解剖圖,并耐心地給學生們講解人聲器官發聲的主要位置:喉頭及聲帶、會厭、咽壁、軟腭及硬腭、頭腔、口腔、胸腔、肺、氣管及橫膈膜、胸腹肌與肋肌、喉舌、丹田等。讓學生們先初步地了解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說話聲音和唱歌的聲音及各種動物所發出的聲音是從哪里發出的聲音——主要是由喉頭和聲帶發出的聲音,同學們對抽象的知識從感性上有了初步的認識,為教師后面講“氣息”內容作了鋪墊。因為人體發聲器官長在人體的內部,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發聲技巧較抽象,憑著簡單的說教是難以表達完善的。筆者用科學的體驗式、對比式等方法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呼吸的方法。聲樂氣息是歌唱中的動力源泉,呼吸是歌唱中發聲的基礎。當我們欣賞到一首優美、親切、圓潤動聽的歌聲時,會聯想到美妙的聲音是來自于正確的歌唱氣息的運用和良好的氣息控制,使發聲器官與呼吸器官及共鳴器官等相互調節與相互支持及合理地控制與運用氣息,才能真正演唱出美妙而動聽的歌聲,富于音樂情感的表現力,使人心曠神怡,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筆者在唱歌教學課堂上觀察到:學生們雖然很喜愛唱歌,但是一些學生出現了歌唱中氣息運用不當的毛病,比如:唱歌氣息淺、聲音發抖、白聲多、漏氣現象、聲音刺耳、缺乏氣息的控制、聲音虛弱無力、歌聲不悅耳等問題。中學生正處于生理上的變聲期,需要教師重點關愛和保護好學生的嗓音,也更需要解決學生歌唱氣息不足的問題。通過教師積極備課,深入細致地研究如何解決學生歌唱中氣息運用不當的毛病是至關重要的大問題。
二、學生感受歌唱氣息的學習興趣
在唱歌教學中,其實學生們都很喜愛唱歌,為了啟發學生們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筆者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視頻展現出歌唱家及歌手對歌曲的演唱風格、歌唱的狀態、歌唱氣息是如何運用的。老師在播放視頻前提出一個興趣思考,請同學們注意觀察: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立刻吸引著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視頻播放:欣賞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江蘇民歌《茉莉花》,筆者首先簡介歌曲的思想內容及情感意境:歌曲《茉莉花》是一首江蘇民歌,曲調旋律優美抒情富有江南水鄉秀麗的風格,描繪了滿園盛開的茉莉花香芬芳美麗動人的景色,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們聆聽到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風格及豐富的表現力,以熱情飽滿、歌聲嘹亮優美、抒情的演唱風格深深地吸引學生們認真地聽著、看著、想著,學生們從中感受到了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熱愛中國的民族音樂,同學們愉快地跟著視頻學唱歌曲,紛紛舉手搶答:
生1:我看到了歌唱家宋祖英是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江蘇民歌《茉莉花》,場面氣勢宏大的樂隊伴奏,宋祖英演唱的情感狀態是精神飽滿熱情,聲音親切抒情,優美動聽的歌聲充滿了整個大劇院,中外觀眾的熱烈掌聲贊美她的優美歌聲,她那清脆嘹亮的歌聲具有穿透力。
生2:我聽到了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她那甜美的歌喉贊美和歌頌了江南盛開的茉莉花的美景,她的發聲器官及共鳴器官運用巧妙,悠揚動聽的歌聲吸引著中外觀眾。
生3:我感受到了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氣息控制運用得很好,歌聲優美洪亮,表情始終是興奮微笑的狀態,她的頭腔共鳴、口腔共鳴及胸腔共鳴,胸腹腔和橫膈膜及丹田的用力支持氣息是通暢的,我特別喜愛聆聽與學唱這首優美抒情的歌曲親切感人。筆者表揚與鼓勵學生談感受,并且對學生們講解:江蘇民歌《茉莉花》是中國民族五聲調式中屬于徵調式的小調類民歌,歌曲的旋律優雅,委婉、親切、深情優美動聽,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使中國的民歌在全世界發揚光大。學生們觀看到了宋祖英豐富的表情與音色悠揚甜美的歌喉,優美抒情的演唱風格,優美、動聽、聲音洪亮具有穿透力的歌聲飛揚。感人肺腑的歌曲富有江南水鄉清新秀麗的藝術風格,抒發了人們愛花、賞花、護花、惜花,贊美茉莉花盛開的大自然美景。又如: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深情、舒展、真摯、優美,抒情的歌曲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之情,深刻表達了中華兒女對偉大的祖國贊美和歌頌。她的美妙歌聲悠揚,使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學唱歌曲,從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深受鼓舞。從而調動了學生們對唱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歌唱中氣息的運用作了鋪墊。所以,歌唱家及歌手演唱歌曲中“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歌聲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們對學習歌唱氣息的運用和訓練充滿了自信心,調動和增強了學生們刻苦堅持練習氣息的決心與勇氣,唱出優美動聽的歌聲,以期進一步提高演唱水平。
三、訓練學生掌握歌唱氣息的運用
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唱的動力?!盵1]歌唱家及歌手們優美動聽的歌聲離不開氣息的控制,運用口腔共鳴、頭腔共鳴及胸腔共鳴,能達到了歌聲悠揚、優美、動聽的效果。首先,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姿勢:身體自然挺起,雙手垂下,雙腳分開同肩寬,腳稍微一前一后站穩,表情興奮微笑提眉提笑肌,眼睛平視收下巴等,筆者示范演唱歌曲,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指導學生練習呼吸的方法
1、抬頭張口法:每次訓練10下,用手按住下巴穩定,頭往高后仰,眼睜大看天,提眉和提笑肌往上張大口,打開上口蓋及牙關。練習“狗喘氣”:用張口伸出舌頭“哈哈哈”練習頭腔、胸、腹、腰、橫膈肌及丹田的氣息彈性的控制力量。練習吸氣張口打哈欠、聞花香;呼氣吹灰塵、吹蠟燭的火苗等有趣的練習,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氣息控制能力,引起聲音共鳴,為歌聲優美動聽打下堅實的基礎。
2、元音(母音)發聲練習:“a”“e”“o”“u”“i”練聲能打開喉嚨,筆者感覺“u”“i”練聲打開喉嚨的效果也很明顯,聲音容易進入口鼻頭腔,共鳴的位置統一。發聲練習時一定要保持吸氣的狀態,身體的內部都是保持吸氣興奮向外擴張的狀態,用舌面放松平伸自然、用打哈欠、大笑或大哭的感覺打開喉嚨時,喉結的底部感覺是向下拉沉穩的,用微笑提起笑肌,口、鼻、咽腔處于興奮擴展的狀態,大牙及牙關是張開的。吸氣時:后咽壁稍微抬高豎起,頭稍微低,使喉腔與口腔和鼻腔、頭腔及胸腹腔、橫膈肌與丹田微收,支持力等都處于興奮吸氣擴張的狀態,形成一個適合歌唱發聲共鳴的管道,保證聲音氣息是通暢的。
(二)學生互動氣息的訓練
1、學生互動兩人一組:筆者指導學生面對面的相互觀察,學生雙手叉腰體會腰腹部的氣息擴張與收縮的動作,同時練習胸腹式呼吸控制氣息的運用,互相體驗式練習:面帶微笑提眉提笑肌,用入睡困了“打哈欠”的狀態張開上口蓋軟腭高抬打開牙關,用嘆氣法將氣吸得深入,使腰腹部周圍膨脹,橫膈膜下降,丹田微收用力支持,呼氣時保持吸氣擴張的狀態,丹田內頂腹部內收,充分調動學生們對歌唱中“氣息運用”的學習積極性。
2、學生實踐活動四人一組:在練功大教室,筆者為學生做示范指導學生平躺在床墊上,做仰臥吸氣、呼氣,胸腹式深呼吸的訓練,體驗像睡覺一樣全身放松,將三本大厚書放到腹部上,讓學生相互體驗、相互觀察氣息的運動,吸氣時,用聞花香緩慢均勻地用口鼻吸氣使腰的周圍腹部擴張膨脹,學生很明顯地觀察到:腹部把厚書給頂起來了,憋氣3秒鐘再呼氣,用輕聲發si或發u,將氣息均勻地呼出,呼氣時丹田給力,腹部緩慢收縮,學生感受到躺著的呼吸訓練很有趣味,比站著練習氣息更感到輕松愉快。在唱歌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打開歌唱狀態,用抬頭張口抬高軟腭放下喉頭獲得暢通的共鳴聲音,并以示范和比喻形容的方法引導學生“人體的口腔、咽腔比喻像一個很深的隧道,聲音就像一列火車從隧道口向深處開進去,隧道必須要暢通無阻礙”,能讓學生們有效地理解與提高歌唱氣息的技巧掌握,而且發揮了學生們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結語
本文是筆者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與嘗試,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歌唱能力,更主要的是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歌唱中對氣息的運用。音樂與藝術是學無止境的,音樂教師的理想追求也應該是學無止境的。筆者在音樂教育藝術的道路上將一如既往地探索下去,尤其是在培養中學生控制歌唱氣息的運用方面,努力研究積極探索與實踐,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期總結出更行之有效的歌唱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歌唱能力再接再厲,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1.
[2]郭聲建.藝術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9.
[3]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7.
作者:金妍 單位:西安南苑中學
- 上一篇:編舞技法在舞蹈編導教學中具體運用
- 下一篇:近代音樂教育史中女性音樂工作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