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下短視頻的桃源敘事探討
時間:2022-07-08 10:12:53
導語:視覺文化下短視頻的桃源敘事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在視覺中心主義的旨歸下,鄉村的媒介呈現深刻影響了人們對鄉村形象的把握。質言之,鄉村被把握為圖像了。以鄉村為背景的桃源敘事策略在鄉村形象的媒介呈現中引領著差異化的創作潮流。縱觀鄉村短視頻的桃源敘事,從時間維度看,通過對時間結構、時間使用和時間意涵三個維度進行時間修辭,找尋社會減速的可能性;從空間維度看,鄉土被把握為整體的桃源景觀,完成鄉土背景與桃源意象的融合,實現從“家”到“鄉”的社會空間的延展;從平臺維度看,從用戶生成內容發展到專業生產內容,將桃源敘事手法與主流文化相結合,優化受眾的參與體驗和情感傳播。通過時間、空間和平臺三重維度的建構,再經由媒介視覺化呈現,鄉村短視頻的桃源敘事為身處現代性焦慮下的人們提供了“媒介按摩”。
關鍵詞:鄉村短視頻;桃源敘事;視覺文化;鄉村傳播;李子柒
在技術躍遷的新常態下,越來越多的視覺裝置成為我們視覺器官的延伸,加速了整個社會的“視覺轉向”,走向“世界圖像的時代”。視覺文化作為舶來品,在西方擁有悠久的歷史。不論是從基督教的圣像崇拜到8~9世紀在拜占廷帝國發生的毀壞圣像運動,還是從馬丁?海德格爾(1938)“世界被把握為圖像”到拉康的“凝視”,再到福柯的“權力的眼睛”等對視覺中心主義的批判,抑或從現象學家漢斯?喬納斯(1954)“高貴的視覺”到馬丁?杰(1993)的“視界政體”等對視覺中心主義的高調張揚,關于視覺文化的研究與論爭似乎從未停止。由此,在某種程度上看,以“圖像時代”命名的今天其實是一種技術邏輯下視覺中心主義的復歸。21世紀以來,技術的高速發展帶動著整個社會景觀的日新月異,以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為核心的移動短視頻在算法推薦和5G技術的加持下,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視覺文化下短視頻視覺化生產的文本和內容并非對客觀事物的簡單復現,而是對其進行高度象征化的符號表達。視覺符號的過度提供必然會破壞視覺平衡,帶來受眾的“視覺饜足”和厭惡,驅使其追逐“視覺自然”。而正是這樣的驅使重新把鄉村帶入主流視野,誕生了許多以鄉村為內容創作的現象級IP。李子柒便是一個典型代表。2021年2月2日,吉尼斯世界紀錄發文宣布,李子柒以1410萬的YouTube訂閱量刷新了由其創下的“YouTube中文頻道最多訂閱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①。李子柒以緩慢的視頻節奏、質樸復古的視聽元素和優質的文化內容,將鄉村呈現出世外桃源之感。本文從李子柒短視頻出發,從視覺文化下時間、空間和平臺交互三個維度對鄉村桃源的視覺建構進行探析,深入研究桃源敘事的敘事框架和生產邏輯。
一、時間敘事伴
隨著技術的高速發展,“加速”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最典型的癥候。社會加速所帶來的時間變化也吸引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從法國哲學家保羅?維希留(1977)的“競速學”到美國學者戴維?哈維(1989)的“時空壓縮”概念,再到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的“時間的虛化”,以及德國學者哈特穆特?羅薩的“社會加速邏輯”,時間一直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現代社會中生產和創造的物的速率超過了體驗事件的速率,因而現代人常常感受到一種時間貧乏的體驗②。時間焦慮在社會中不斷擴散,最終走向“全民焦慮”的時代。在這種現代性焦慮之下,短視頻的桃源敘事通過對時間結構、時間使用和時間意涵三個維度進行時間修辭來找尋社會減速的可能性。
(一)時間回歸:重返自然時間
在現代鐘表出現以前,人們對時間的把握依賴于自然的時間。伴隨著鐘表等精確測量工具的出現,時間不斷被量化和標準化,時分秒成為人類普遍共享的計時系統。當時間結構標準化之后,每種時間都要從自然邏輯中抽離出來,被數字邏輯捕獲,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生活體驗。于是,人們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成就,“3分鐘讀完一本書”“5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等具有戲謔成分的語句成為今天的真實表象。時間不再只是一個結構標準,而且成為一種支配力量。在這種時間支配下,身處現代性焦慮中的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出口,回到自然時間的狀態。桃源化的鄉村似乎提供了這樣一個出口。以李子柒為代表的鄉村類短視頻為人們展現著一個世外桃源般的鄉村,讓加速社會中的人們的壓力和緊張感得到釋放。在這個桃源之中,標準時間不斷被打破,使人們重返自然時間。在李子柒視頻中,標準的時間被不斷隱藏,取而代之的是“春節”“桃花節”“小時候”等自然時間。這里標出的自然時間指向的是一個指示性文本,而這種指示性文本也是被語言和圖片建構起來的。在李子柒的《桃花節》視頻中,加入了大量關于桃花的畫面。單從桃花的圖像釋義出發,并不能指向一個錨定的時間文本,桃花作為一個“浮動的能指”,呈現出一種偶然的、臨時的、流動的不確定狀態。而標題中出現“桃花節”時,語言為圖像提供了一種釋義規則,借助這種語圖互文的視覺敘事方式,時間作為指示性文本被建構出來。從媒介技術的維度來說,標準時間走向自然時間必須經由媒介平臺才能成為可能,大量空鏡頭的使用就是一種重要手段。舉例來看,在李子柒《祝大家端午安康》視頻的開始,便通過兩個山景的空鏡頭來指示早晨的時間。在李子柒完成筍殼和糯米浸泡的前期工作后,拼接了一個夜晚天象的空鏡頭和一個清晨山景的空鏡頭。這種敘事蒙太奇的剪輯語言使自然時間被流暢地植入整個視頻的敘事之中。而從視覺隱喻的角度來看,這種指示自然的時間在整個敘事內容中的植入,傳遞著人與自然的親近感。鄉村呈現出一種超然于現代化邏輯之外的差異狀態,觀眾在重返自然時間的擬像呈現中不斷被勸服,強化對桃源生活的心理認同。
(二)時間減速:慢生活呈現
從自然時間到標準時間的轉變,帶來的不僅是時間形式的改變,而且深深影響著時間運轉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指向的是一種慢生活方式。慢生活不代表慵懶、拖延,而是在標準時間和自然時間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狀態,是人的主體性的回歸。鄉村生活的媒介呈現表征的正是這種慢生活的哲學,而這種視覺意象能夠上升為文化意象,離不開視覺修辭的神話再造。換言之,通過對視覺符號的征用、生產或再造,鄉村短視頻使得鄉村生活方式與具有普遍共享意義的慢生活方式建立起認知等價或認同勾連。在桃源敘事中,慢生活是通過時間線的引入來標出的。時間線體現了事物的時間屬性,并賦予了事物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直接決定了慢生活的呈現方式③。在桃源敘事的時間線上,內容是以一種綿延的方式來呈現的。這種綿延的線性敘事消解了內容的刻意結構化,提升了受眾對慢生活感知的真實感。例如,在李子柒的“一生”系列視頻中,每一道菜肴的制作過程都被放大和拉伸至食材整個生長過程的時間線之中,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種食材從播種、收獲再到制作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穿插著大量指示時間的鏡頭,整個時間線被不斷延長,達至食物的一生。在對食物一生的展演之中,那些被現代機械生產取代的手工過程被有機地呈現出來,通過時間線不斷延伸的過程展示著“慢”的生活態度。
(三)時間認知:回歸“當代”的時間哲學
桃源敘事對自然時間的重返和對“慢生活”方式的征用,并不代表與現代社會的決裂,反而強調的是一種對“當下時間”的注意。這里的“當下時間”類似于意大利學者阿甘本提出的“同時代理念”和德國學者本雅明提出的“彌賽亞時間”,指向的是一種關于“當代性”的哲學。這種“當代性”并非擁抱時代,同時代就是不合時宜(羅蘭?巴特語)。阿甘本認為:“正是通過這種斷裂與時代錯位,他們(指真正的當代人)比其他人更能夠感知和把握他們自己的時代。”④簡單來講,同時代的人明白自己依附于這個時代,但又能與時代保持距離,能夠“感知”并深深“凝視”自己時代的“黑暗”(指“力圖抵達我們卻又無法抵達的光”),能夠不斷回溯(“返回到我們在當下絕對無法親身經歷的那部分過去”)的人才是有“當代性”的人⑤。這種“當代人”在某種意義上是人的主體性的回歸,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對抗速度對現代生活的宰制。李子柒在短視頻中營造了一個復古的田園生活意象,將過去的美好通過符號展演不斷向觀眾傳遞,觀眾在這種擬像中似乎被帶向了過去的時間維度。但是,這種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視覺呈現不過是對過去的回溯,這里的“過去”更像一個異質性的空間,類似于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提出的“異托邦”。這個異托邦空間能夠沖擊現代的秩序,通過對“異托邦”空間的不斷回溯,不斷“感知”和“凝視”自己時代的黑暗,最終還是回到當代之中。如在李子柒的視頻《藍染》中,通過對藍印花布制作過程的展開敘述,展示了一個完整的傳統制作方法,指向的是一個過去的時間。當觀眾沉浸其中時,李子柒在一些空鏡頭中加入了“二零一九年?夏”“二零一九年?秋”等字幕。這種強語義符號統攝著圖像的釋義系統,將觀眾拉回到現實之中,指向的是當代的時間。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現代時間產生了勾連。李子柒在視頻中通過對時間結構的改變,將過去的桃源生活進行視覺呈現,不斷為現代性焦慮下的人們提供著“媒介按摩”,使人們在對過去生活的體驗之中不斷對現代性后果進行反思,達到對當下的深刻理解,最終回歸到“當代”之中。
二、空間敘事
空間不是社會的反映,而是社會的表現。作為一種修辭,空間通常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空間作為一個物理場所,具有指示背景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空間也作為一個符號,本身就成為敘事的對象和內容,攜帶著非常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
(一)鄉關何處:作為場景的空間
鄉土作為鄉村短視頻最重要的底色,為短視頻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話語空間。大量鄉土意象圖式的聚合使得受眾重返“視覺自然”成為可能。充滿煙火氣的農家小院、恬靜的自然風光鄉土意象,激活了人們腦海中對山水田園生活的審美期待。這種對“原型意象”的審美期待成為一種融入了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當某些物象或景觀被反復征用,并成為一種普遍共享的表達方式時,便具有了強大的認同建構能力⑥。在對鄉土符號的反復有效征用下,桃源的背景不斷被建構出來。李子柒的視頻作品對自然風光和具有煙火氣的鄉居小院進行了大量展示。從視覺隱喻的維度來看,鄉土與自然具有同域性,這種喻體和本體的同時在場可以讓觀眾很容易從鄉居、自然、煙火等符號中提煉出視頻所指代的鄉村空間。而從鄉村空間到觀者心中的桃源世界,隱喻機制相對復雜,本體和喻體的“異域”特征往往依賴特定的概念圖式來完成從喻體到本體的認知過程,即我們挪用了喻體的概念體系來想象本體。比如,在視頻《竹器》中,李子柒將砍來的竹子經過許多道純手工工序之后,制成了精美的竹制家具。其深層的隱喻含義是一種鄉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基于這些視覺畫面所形成的視覺意義上的理解,能夠形成關于意義的概念圖式,最終在喻體離場時通過這種對于桃源想象的概念圖式來想象本體的意義,完成鄉土背景與桃源意象的結合。這種桃源意象不斷被反復征用,從而擁有了新的意義,成為一個具有共識性的敘事空間。李子柒在視頻中不斷圍繞著這個空間進行創作,衣食住行都在這個空間中展開,并讓各種傳統的廚具、農具、生活用品等在此不斷展演,推進著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表達,觀眾從中得到一種沉浸式的審美體驗。從視覺轉喻的角度來說,這種現代田園生活與人們心中的傳統桃源生活產生了一種鄰接,達到一種從具象鄉村到抽象桃源的轉化。而傳統的廚具、農具、生活用具等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并未被視覺抹去,在大腦的視覺補償機制下,反而涌現出頑強的視覺生命力。在這種視覺認知心理的作用下,作為視頻組成部分的鄉土得以被把握為整體的桃源景觀。
(二)從“家”到“鄉”:社會空間的延展
桃源作為一種具有較高文化辨識度的空間被標出,僅僅依賴空間場景的呈現是遠遠不夠的。從經驗到認知,桃源經過了一個符號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空間被賦予了新的社會性內涵,由具有較高辨識度的建筑、自然風光、生活方式、工作內容等元素共同交織,迎合大腦認知圖式的信息加工過程,使觀眾能夠透過部分來把握整體,從而轉喻出整個桃源的文化內涵。多元符號化的媒介呈現打破了時空限制,桃源空間所攜帶的社會性內涵不斷被標出,成為一種具有普遍共識性意義的空間。李子柒在她的視頻中為觀眾營造了一個積極勤勞、悠然自得的傳統鄉村生活圖景。在對她的生活進行呈現的過程中,不斷地為空間注入新的意義,構建出李子柒與世無爭的農家生活。從物理空間出發,李子柒的小院幾乎承載了她大部分的生活,日常起居幾乎都通過這個院落空間進行展示。在這個小院中,隨處可見瓜果蔬菜和鮮花,雞鴨鵝也與人同住,一道道菜肴都是通過傳統的廚房制作出來的,為觀眾還原了一個傳統的鄉村空間。這個空間除了美食和農活,還承載著李子柒與奶奶之間的互動,不斷展現著二人之間溫暖、幸福的家庭關系。這種親情倫理作為人們共通的情感體驗,為空間注入了情感意蘊,賦予了院子以“家”的意義。從李子柒的“家”到觀看者的“鄉”,離不開對空間的延展和再生產。在李子柒的視頻中,關于美食的視頻占比超過80%,其中“一生”系列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在《芋頭的一生,辣椒……是送的》中,通過芋頭的“一生”將“家”與野外勾連起來,“家”的空間被延展到戶外。除了食物本身,食之方式也受到一眾內容創作者的青睞,其中以“野食(野外進食)系”最為成功。野食作為過去與自然親密接觸的一種生活方式,在李子柒的視頻中也有展現。例如,《桃花節》視頻中便通過上巳節踏春將野食融入其中。在食物從餐桌走向自然的過程中,“家”的邊界不斷被打破。除此之外,“家”的情感空間也在不斷綿延。李子柒的視頻中除了與奶奶的互動,還經常出現與鄰居之間的互動,如與鄰居一起勞作,分享美食等,所展現的是一個熟人社會。這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經由媒介不斷放大,“家”的意義空間不斷被深化,也為觀看者帶來了更加豐富和完整的鄉村形象,在空間維度上將李子柒的“家”綿延到了大眾的“鄉”。正是通過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交織,從視覺維度為觀看者不斷還原著理想中的桃源,也為遠在他鄉的人們提供著“媒介按摩”,慰藉著人們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三、平臺交互敘事
視覺表征依賴特定的介質屬性和語言。介質的形式決定了信息的呈現形式。短視頻平臺與各主體之間的交互,對桃源敘事的呈現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本文以平臺與創作者、平臺與內容、平臺與用戶三重交互為切入點,分析平臺與不同主體的交互對桃源敘事的呈現所產生的影響。
(一)平臺與創作者:從UGC到PGC的流變
作為商業公司,平臺依據算法在媒介的商品化過程中將平臺、創作者和用戶結合成一個三聯體,由一套互惠關系聯系在一起。在平臺的商業邏輯下,用戶注意力被分流給廣告、創作者以及社會熱點事件,其中大部分被分流給創作者,而這恰好是平臺最具生產力的部分。在平臺的邏輯下,這部分注意力被再次分流,優質的內容創作者往往獲取了較多的流量和注意力。UGC模式帶來了具有創造性的大眾文化,大大提升了創作者的話語權。但是創作者要想在擁有海量競爭者的平臺中生存,就必須不斷生產優質的內容,通過算法評估獲得受眾關注。在對優質內容追求的趨勢下,催生了一大批MCN機構。內容創作者通過MCN機構對其內容進行更專業的包裝和推廣,獲取粉絲流量,最終完成網紅孵化,實現流量變現。平臺和內容創作者在對高質量內容的追求下也由最初的UGC模式轉向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和PU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UserGeneratedContent,專業用戶生產內容或專家生產內容)模式。李子柒的視頻生產就經歷了從UGC到PGC的轉變過程。李子柒早期的視頻從拍攝到制作都是由她一個人完成的,剪輯和畫面都比較粗糙,有不少粉絲對其視頻拍攝和制作提出了建議和批評。2016年8月,作為微博全面合作伙伴的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與李子柒展開合作,并組建了專業的內容制作團隊。李子柒的創作開始走向PGC模式,整個視頻生產過程以一種極其專業的方式在運作。伴隨著內容質量的提升,觀眾的審美體驗感也在不斷提升,李子柒的粉絲數量不斷攀升,其視頻持續獲得大眾的關注。
(二)平臺與內容:桃源與主流文化的結合
短視頻平臺作為空間,本質上具有社會屬性,在各種文化的建構之中生成。法國思想大師皮埃爾?布爾迪厄在《區隔》一書中將資本分為經濟、文化、社會、符號四種類型,并指出,在特定條件下不同資本可以互相轉化。在短視頻平臺中,鄉村的桃源敘事作為一種文化資本,在向經濟資本的轉換過程中,也是一個不斷被主流價值觀認可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平臺通過與內容之間的交互,對桃源敘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平臺在內容的議程設置方面有著主導權,掌握著整個平臺的內容創作方向。在李子柒的視頻中,非遺是除美食之外最大的內容創作板塊。李子柒在抖音平臺推出的“東方非遺傳承”系列短視頻已經獲得4.1億播放量(數據截至2022年5月28日)。非遺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一直是主流價值觀關注的對象,而伴隨著社會的變遷,許多非遺文化不斷變得陌生和遙遠,甚至消逝。在文化的維度上,李子柒將傳承非遺與主流文化相結合,而平臺借由互聯網的揚聲器效果為內容創作者設置議程,推動著非遺內容的生產與消費。在這種平臺與內容交流之中不斷促進鄉村文化與主流價值觀相融合,獲得大眾的接納和認可。
(三)平臺與受眾:受眾參與體驗與情感可視化
在將內容通過平臺傳達給受眾的過程中,平臺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是關鍵的一環。平臺通過自身的語言與受眾產生交互,其中主要包括點贊、評論、轉發等方式。在新媒體平臺中,把身份各不相同的用戶轉化成數據是其底層商業邏輯。用戶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等方式將自己的心理情感經由技術語言實現可視化,最后變成平臺的播放量、點贊量和轉發量。而受眾的這種態度行為直接作用于視頻作品,從而對創作者的內容產生影響。平臺語言讓受眾自由表達成為可能,促進了用戶與內容之間的互動,增加了用戶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在李子柒《蒜的一生》視頻中,其充滿儀式感的生活方式激發了受眾對古香古色田園生活的向往。這種向往之情被短視頻平臺用戶轉化為“比住在任何五星級酒店都要豪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把日子過成詩的樣子”等彈幕語言。這些充滿情緒的語言表達在平臺數據的攀升下,使用戶情感實現可視化傳播,也吸引著更多用戶觀看視頻內容,體會其中詩情畫意的“桃源夢”。
四、結語
從“鄉土中國”到今天的“城鄉中國”,原始的鄉村正在不斷遠離,而以李子柒為代表的鄉村博主通過對鄉村的桃源式呈現,重新將鄉村推向了臺前。通過時間、空間和平臺三重維度的建構,再經由媒介視覺化呈現,鄉村短視頻借助桃源敘事,為身處現代性焦慮下的人們提供了“媒介按摩”。然而,人們在享受這種“媒介按摩”的同時,也應充滿警覺。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提醒著人們,在自由背后存在著危險與不安。要時刻警醒,防止鄉村被資本裹挾而成為消費的對象,避免過度的工業化生產模糊鄉村真實與虛擬的邊界,致使真實的鄉村走向社會的背面。目前,鄉村短視頻創作領域還存在著許多不足,需要依靠多元主體合力改進。創作者應以審慎的態度生產和傳播鄉村文化,平臺應主動承擔信息傳播的把關責任,用戶應以清醒的認知進行理性消費,才能推動鄉村短視頻不斷呈現優質內容,賡續鄉土生活的桃源意境。
作者:王五龍 單位: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上一篇:腦科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思考
- 下一篇:鄉村振興下文化類短視頻的內容生產
精品范文
9視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