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培育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
時間:2022-06-21 11:53:04
導語:新農人培育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縣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本文使用2019年圍場縣統計年鑒、2020年圍場縣統計公報及調查問卷數據對新農人培養現狀做了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法對影響河北省圍場縣新農人培育的因子進行研究,并建立多元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影響新農人培育的因素有政策宣傳、新農人認知、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業生產意愿、線下培訓意愿、涉農創業意愿、科技支撐、互聯網+農業培訓意愿、受教育程度。本文對這九個因素進行分析,將九個因素歸結為四個公因子,得出新農人培育就是要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內在驅動力,同時加大外部要素投入,促進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結論。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農人;農業現代化;互聯網+農業
1河北省圍場縣新農人培養現狀分析
根據2020年圍場縣統計公報,2020年圍場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642375萬元,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結構占比為38:23.9:38.1,并且從統計公報數據看農業從業人員的數量是三個產業中最多的,表明圍場縣一三產業地位并重,農業是圍場縣經濟發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圖1為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比較。根據2019年圍場縣統計年鑒,圍場縣常住人口中有3%未上過學,文化程度是小學和高中水平的占圍場縣常住人口的百分比接近,分別為24%和27%,46%為初中文化程度且占常住人口數量最多,非常少的人口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可見圍場縣常住人口整體的受教育水平較低,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求科技要素與農業生產相融合,科學文化素養較低不能適應農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的要求,教育口的任務任重道遠,人才引進的任務亦是重中之重。下圖2為圍場縣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
2河北省圍場縣新農人培養意愿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2.1數據來源
課題組于2022年1-3月期間,在河北省圍場縣隨機選取3個鄉鎮的20個村進行實地調研同時發放調查問卷,期間累計發放調查問卷126份,問卷全數收回,去除無效問卷2份,而后本文針對這124份有效問卷進行數據量化并分析。
2.2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采用降維的思想,依據各變量間的相關關系,以最少的信息丟失將復雜的情況簡化,將具有共同特性的眾多因子歸集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來反映資料信息。
2.3圍場縣新農人培養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的數據分析軟件是SPSS26.0,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因子,運用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旋轉數據,分析結果如下:KMO和巴特利特檢驗見表1。一般情況下,當KMO>0.9時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當KMO<0.5時不適用因子分析,如圖所示KMO為0.730,故問卷數據適用因子分析法。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顯著性為0,拒絕各變量間獨立的假設,變量間相關性相較高。總方差解釋表見表2,利用主成分分析累計提取出四個能夠替代眾多原始變量的公因子,本文將其這四個公因子歸集為外部環境因素、農戶參與意愿、科技保障、受教育程度,這四個綜合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4.354%,能夠較好解釋64.354%的信息。成分得分系數矩陣見表3,成分得分系數矩陣解釋了各解釋變量與提取的公因子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表達式中的參數值,參數值越大,原始變量的影響效果越大。成分得分協方差矩陣見下表4,該矩陣從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斜對角線上的值均為1,其他數字均為0,故該矩陣為單位矩陣,四個公因子相互獨立,可通過這四個主成分解釋這12個變量間的內部結構。根據總方差解釋表,公因子1為外部環境因素,其提取載荷平方和為30.757%,對信息的解釋效果最好,其中政策宣傳、新農人認知、基礎設施這三個變量具有較大載荷系數,對公因子1的解釋效果很重要且影響效果依次降低。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對惠農政策不了解的人數占有效受訪者總人數的52.4%,在惠農政策這條農業信息鏈上,信息從上到下傳播地不徹底,信息流的受限會限制農業經營主體的內驅力,故應加強農業信息服務。對新農人這一概念了解的人數共占有效受訪者總人數的59.68%,農戶對新農人的認知程度反映了多數農戶對現代農業發展有所關注,農業主體意識顯現。圍場縣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短板,公共服務系統亟待完善。隨城鎮化水平提高,年輕勞動力從農村地區單向流出到城鎮以提高收入,勞動力單向流出對人力資本要素的需求極為不利。為使勞動力轉移到農村,改善民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公因子2為農戶參與意愿?,F代化農業生產意愿、農戶的線下培訓意愿、農戶的涉農創業意愿依次對公因子2的影響程度降低。2022年是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起點,防止規模性返貧和繼續推動農民富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根據調查問卷,有97.6%的受訪者表示愿意把握這一重大歷史交接時機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在這種民眾意愿下,圍場縣黨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利用少數民族自治縣特有的自治權優勢,精準評估各村特征,發揮各村比較優勢,制定適合各村的發展規劃,激發區域發展勢能。調查問卷顯示僅有14.52%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進行完全自費的線下的現代化農業種植、經營管理、銷售的培訓,數據表明大多數農戶渴望接受專業化培訓,但如果沒有強大的人才培養體系支撐,就會制約農業發展過程當中先進的組織管理經驗的運用,一些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對縣域農業發展極為不利。關于涉農創業,由于大多數新農人來源于各行各業,跨入農村經濟創新創業中,這一群體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時間短,對農業經濟并不是很熟悉,就會導致在市場開拓過程中效果受限。公因子3為科技保障,其方差貢獻率為9.587%,對公因子3影響最大的是科技支撐,其次是農戶的互聯網+農業培訓意愿。有48.4%的受訪者表示村里的電子商務服務站對自己的涉農幫助為無幫助或從不利用其,圍場縣自從2016年起被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之一后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電子商務服務站是互聯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的關鍵,提高電商知識普及率、電商落實率,實施電商“潛力股”精準培養,合理規劃財政資金,加強監管,專款專用,完善電商配套設施建設,建設健全電商全產業鏈,建立電商利用的長效機制,激發農戶活力。有93.4%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學習“互聯網+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銷售的方式,農業經營主體意識得到了顯現,政府更要從整體出發,全局把控,為整個農業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建立完善的扶持體系。公因子4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文化素質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科學文化素質受限將大大降低外部要素投入的效用。由于上網條件、教育程度、非農工作經歷的載荷系數較小,為無關變量,故不做進一步分析。
3結論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對問卷結果進行數據分析知影響新農人培養的因素有外部環境因素、農戶參與意愿、科技保障、受教育程度四大公因子。經分析本文得出的啟示是政府、社會要在政策宣傳、農業信息鏈建設上下功夫,營造一個尊重農民與農業的社會氛圍;在公共基礎設施和電子商務配套設施建設方面狠抓落實;在現代化農業培養體系和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健全機制等。未來中國農業將會面臨重大的變革,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將發生質的飛躍,這就要求圍場縣做好吸引愛農業、懂農業、會經營、懂管理、有抱負的有志青年返鄉建功立業,同時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內在驅動力,加大外部要素投入,促進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注入活力,助力農村農民走向共同富裕,在新時代走好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參考文獻
[1]羅興錄.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思考[J].農學學報,2019,9(12):92-95.
[2]張曉燕.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求的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5):18-21.
[3]鄒京晉,朱雅然.社會網絡視域下新農人精準培育運行機制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21(02):64-69.
作者:夏桐 牛亞瓊 李栢印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
- 上一篇:足球教學對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 下一篇:高校修繕工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