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科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00:43: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然生物科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自然生物科學

農村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研究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特有的一個群體,受各種因素影響這些兒童往往被忽略了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如何利用農村特有的鄉土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打開生物科學的大門,具備生物科學素養值得認真思考。本文對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策略作了簡要探索。

關鍵詞:鄉土資源;農村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培養

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曾經說過: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與化學與物理學相比生物科學會帶領我們走到世界科學的前沿。嶄新世紀的到來,讓教育隨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培養孩子綜合素養成為主題,而生物科學素養無疑是每個新時期成長起來的孩子都應該具有的基本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讓孩子們更多的了解到技術、科學與社會之間存在的關系,讓他們學會如何通過生物進化和生命活動,學會如何用科學的眼光和態度認識問題。這對于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十分重要。而作為我國特殊群體的農村留守兒童,往往會受各種因素影響而被忽略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農村留守兒童困其環境的特殊性,更需要通過生物科學素養來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因此,如何借助農村特有資源,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培養機制是當前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實踐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與研究。

1挖掘資源,豐富內涵

農村廣袤的天地,能夠時刻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的現實,是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的一大優勢。生物科學本來就是研究生物進化和生命活動的學科,而農村就是生物、生命最為活躍和最為直觀的場地所在,因此教育者應充分挖掘農村特有的生物資源,將大自然作為培養兒童生物科學素養的對象,讓山川河流、農田花草都成為留守兒童學習生物、研究生物的有效載體。選擇適宜的時間和地點,通過適當方法組織留守兒童深入到大自然中探索生物和生命的奧秘,讓他們學會觀察自己身邊的動植物、了解這些植物與運動的生活軌跡,幫助小蚯蚓“找家”等等,以游玩的形式引導兒童進行科學觀察和科學探索。這種游玩的形式既不會給留守兒童造成心理上的學習負擔,也不會讓他們因為陌生的學習環境而產生不良情緒。教育者提前調查好場地與資源,讓這些孩子們能夠在適宜觀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環境中展開生物科學的探索活動,讓他們感知生物科學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又回歸于現實,這無疑是提高農村留守兒童認識科學、提高素養的有效途徑。

2利用資源,拓展形式

查看全文

從塑造科學修養的視角看中學生物教學

[摘要]生物科學素養概念的出現使世界范圍的生物課程改革走向深入。我國生物學教學也確立了培養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育宗旨。本文從培養科學素養的視角解讀了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等相關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生物學課程標準的內涵與外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指導我國中學生物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

[關鍵詞]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生物學課程中學生物教學

生物學隸屬于自然科學。生物學課程是一門科學課程,這是生物學課程的基本性質之一。科學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其中就包括人類認識自然界的一些特殊途徑和方法。正由于有了這些對生命世界準確地提出問題及獲取較為可靠答案的方法,如觀察、量化、求證和思考等,人類對自身和環境的認知才能日益深入、全面和可靠。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學與其他領域認知模式的不同,也體現了科學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質。生物學課程作為一門科學課程,不僅要傳播科學的事實和概念,更要體現科學是一個探究的過程。生物學教育的宗旨應該是培養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這一宗旨的確立,將使我國生物學課程產生一些重大變化。理解這一新的課程理念,也將有助于生物老師們的教學改革和實踐。

一、關于科學素養的認知

我國基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合格公民。在當今科技產品比比皆是、科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時代,未來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將會成為科學知識或科技產品的創造者或生產者,而幾乎所有的人都將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他們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要去面對各種各樣與科學相關的問題,并做出決策。這些都要求生活在當今和未來社會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

(一)科學素養概念的提出

查看全文

高二生物教學思路

生物學與人類的生活,與工農業生產,與其他自然科學的發展,都有密切的關系。生物學在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生物課是高級中學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生物課要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使學生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能力,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必要的基礎。

一、教學目的要求

(一)要求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關于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在農業、醫藥、工業、國防上的應用。

(二)通過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學生掌握使用高倍顯微鏡,做簡單的生理實驗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養學生自學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觀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殖發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釋一些生物現象的初步能力。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學專業實驗教學能力研究

摘要:生物科學師范生的實驗教學能力直接影響了未來生物教師隊伍的生物實驗教學能力,建立有針對性、多元化、多層次的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評價體系,不僅提升師范生生物實驗教學能力素質,也為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的提升與專業發展提供路向指引,促進高師院校強化師范生實驗教學提供重要依據。

關鍵詞:生物科學;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評價體系

在生物教學中,生物實驗既是生物學科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生物學科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通過生物實驗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知識,從而獲得實驗技能以及分析、綜合、歸納和比較等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科學素養。[1]為了提升師范生的培養質量,教育部2011年頒布實施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2013年印發了《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改進了教師培養的機制、模式、課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2018年1月頒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師范生的實驗教學知識與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直接影響了未來生物實驗教學水平。幫助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深入了解新課標中實驗教學所倡導的新課程理念,對師范生隊伍成長的起著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使其正確理解和重新認識生物實驗教學能力內涵及結構要素,提升自身實驗教學素質能力,為將來及早以及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下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是當前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培育過程亟須解決的問題。而構建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評價體系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對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的實驗教學能力進行系統性評價,并從評價結果中明析當前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不足,為完善師范生培養計劃與優化教學模式提供事實依據和數據支撐。同時,通過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邊評價、邊改進、邊教學,為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的提升與專業發展提供路向指引,促進高師院校強化師范生實驗教學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是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以“生物學實驗教學”作為載體,引導學生遵循生命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和規范,采取適當的方法和技術,動手實踐,使之獲得生命科學知識、技能和情感體驗,并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的綜合能力。生物科學專業實驗教學能力評價體系是對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進行衡量與評定,因此需要構建與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情況相符合的測評指標及評價模型。

2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評價的相關研究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學專業教學能力評價體系研究

摘要:生物科學師范生的實驗教學能力直接影響了未來生物教師隊伍的生物實驗教學能力,建立有針對性、多元化、多層次的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評價體系,不僅提升師范生生物實驗教學能力素質,也為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的提升與專業發展提供路向指引,促進高師院校強化師范生實驗教學提供重要依據。

關鍵詞:生物科學;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評價體系

在生物教學中,生物實驗既是生物學科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生物學科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通過生物實驗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知識,從而獲得實驗技能以及分析、綜合、歸納和比較等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科學素養。[1]為了提升師范生的培養質量,教育部2011年頒布實施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2013年印發了《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改進了教師培養的機制、模式、課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2018年1月頒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師范生的實驗教學知識與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直接影響了未來生物實驗教學水平。幫助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深入了解新課標中實驗教學所倡導的新課程理念,對師范生隊伍成長的起著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使其正確理解和重新認識生物實驗教學能力內涵及結構要素,提升自身實驗教學素質能力,為將來及早以及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下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是當前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培育過程亟須解決的問題。而構建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評價體系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對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的實驗教學能力進行系統性評價,并從評價結果中明析當前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不足,為完善師范生培養計劃與優化教學模式提供事實依據和數據支撐。同時,通過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邊評價、邊改進、邊教學,為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的提升與專業發展提供路向指引,促進高師院校強化師范生實驗教學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是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以“生物學實驗教學”作為載體,引導學生遵循生命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和規范,采取適當的方法和技術,動手實踐,使之獲得生命科學知識、技能和情感體驗,并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的綜合能力。生物科學專業實驗教學能力評價體系是對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進行衡量與評定,因此需要構建與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情況相符合的測評指標及評價模型。

2生物科學專業師范生實驗教學能力評價的相關研究

查看全文

科學素養培養研究論文

生物學隸屬于自然科學。生物學課程是一門科學課程,這是生物學課程的基本性質之一。科學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其中就包括人類認識自然界的一些特殊途徑和方法。正由于有了這些對生命世界準確地提出問題及獲取較為可靠答案的方法,如觀察、量化、求證和思考等,人類對自身和環境的認知才能日益深入、全面和可靠。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學與其他領域認知模式的不同,也體現了科學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質。生物學課程作為一門科學課程,不僅要傳播科學的事實和概念,更要體現科學是一個探究的過程。生物學教育的宗旨應該是培養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這一宗旨的確立,將使我國生物學課程產生一些重大變化。理解這一新的課程理念,也將有助于生物老師們的教學改革和實踐。

一、關于科學素養的認知

我國基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合格公民。在當今科技產品比比皆是、科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時代,未來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將會成為科學知識或科技產品的創造者或生產者,而幾乎所有的人都將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他們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要去面對各種各樣與科學相關的問題,并做出決策。這些都要求生活在當今和未來社會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

(一)科學素養概念的提出

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學科學教育并不強調“科學素養”。隨著60年代的理科課程改革的浪潮,人們才提出了科學素養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發達國家的中學自然科學課程中就提出了科學素養的理念,并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課程的基本任務。80年代以后,這一課程理念已經被科學教育家和大多數理科教師所認同,成為當今理科課程發展的一個共同趨勢。對科學素養的解釋,因時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認識上的變化。即便是在同一個時代,不同的機構、組織或不同的專家對科學素養的解釋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沒有一個嚴格的、統一的定義。國內現在多數人認可的解釋是:科學素養是指了解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科學素養最基本的含義是指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生活中。由此可見,科學素養包括了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對科學知識、態度情感、價值觀及科學技能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礎上提高自己科學素養的能力。還有一些人認為,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對自然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情況,自然科學的核心基礎應該包括:①學生理解基本科學現象、規律,以及科學原理是如何用于技術領域之中的;②學生以在學校的學習為基礎,形成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和習慣;③學生能夠理解或解釋發生在身邊的科學現象;④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⑤學生應掌握一系列的相關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學探究一般技能、比較、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技能,以及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

不同的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天賦和特點,有些學生在學習理科時能表現出很強的數理邏輯優勢,有些則會在理科的學習中遇到困難。現代科學教育強調面向所有學生,旨在培養所有未來公民科學素養。因此,對不同的學生來說,科學素養應該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論要求的差異如何,科學教育都要使這些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達到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一個具有科學素養的中學畢業生不一定要以科學或工程技術為職業,然而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科學素養,才能使他們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事件和觀點時,能夠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斷或決策。

查看全文

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分析論文

一、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

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牽涉到各種價值取向。目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始對學校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教育者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課程價值整合和實現的使命,必須成為理性的行動者。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可從學科教育價值關系中的主體(社會需要、個體需要)和客體(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屬性)來分析。

生物學科教育本身亦具備其特有的價值屬性。除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外,它在唯物觀點、辯證統一觀點培養,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等方面,有獨到的價值屬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學與人及自然界的緊密聯系,生物學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學教育,尤其是科學價值觀培養方面,有其獨特的價值屬性。

二、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實現

作為中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們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一)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

查看全文

農村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研究

【摘要】在農村地區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有因地制宜地采取策略,促進學生的探究是學習有豐富教學的資源,讓學生們有更多探究學習的過程體驗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學習的興趣,并且掌握科學的學習的方法和思路。初中生物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特別是學生的成長環境等背景,能夠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開展探究式教學。

【關鍵詞】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生物教學

在廣大農村地區初中生物這門課程的教學,在教育教學理念和實際的教學條件方面不斷獲得新的推動和發展。給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通過發現使得學習整合建構知識體系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并且點燃他們對于生物科學的學習熱情。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學習、學會探索、學會創造為目的,以培養全體學生多方面素質為終極目標的全新的教學方式。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僅起支架作用。實踐證明,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那么,重視探究式教學實際的開展也要考慮現實的條件,在農村地區有各自不同的風土人情經濟發展特征,所以教師要立足本校的實際進行探究式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工作。

一、通過設置疑問,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

在初中生物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要勾起他們探究的愿望。對于農村地區來說,學生們同樣也是人也是有好奇心求知欲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把教學的內容以有趣的吸引人的方式進行呈現,并且輔助以有效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問題的誘導之下產生探究學習的愿望。所以,有了這樣一個前提,才能讓探究學習成為一種可能。那么,教師精心的設計教學內容適當的問題提出,要緊密結合著學生們的成長環境,要給他們呈現出多媒體的圖片視頻,以及自己生活周圍的相關場景,打造出一種學生熟悉的環境氛圍,從而在這種情況下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更給予尋找問題的答案錯了,好奇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在農村提取生物課程內容的學習,其實有很多的資源可以利用教師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向學生們身邊比較熟悉的動物植物等進行傾斜,查找相關的研究資料,從而進一步的讓他們有可能進行一些自主的探究學習活動。

二、初中生物教師要結合農村地區的特征來進行情境教學的構建。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學史如何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摘要:以提高高中階段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為研究目標,探討在新課標背景下生物科學史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總結生物科學史在導入新課教學、突出教學重點、進行模型構建、開展課后活動等方面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思維、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樹立生命觀念、承擔社會責任,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生物科學史;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精神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闡述了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部分[1]。學生通過生物學課程學習,能運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現象,在探索生命規律中形成理性思維,掌握科學方法,體會科學價值,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會用生物學相關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問題,形成社會責任[1]。在生物學教學中,靈活運用生物科學史,能夠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一、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有關生物科學史的主要論述

1.在2019人教版生物學教材中,涉及生物科學發展史的主要內容(1)體現生物科學理論如何產生、形成和發展。如: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生物科學史主要有“細胞學說的建立”“光合作用的探究史”;必修二《遺傳與進化》中的生物科學史主要有“遺傳定律的發現史”“生物進化史”等;選擇性必修一《穩態與調節》中的生物科學史主要有“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選擇性必修二《生物與環境》中生物科學史主要有“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發現史”等。這些科學史可以使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2)體現科學家的奮斗史。如:袁隆平和他團隊的雜交水稻,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沃森、克里克研究“DNA雙螺旋結構”等,運用這些科學史主要是用科學家的行為來教育學生、引領學生,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崇高的科學精神及社會責任感。(3)體現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如: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的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產生”“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必修二《遺傳與進化》中的“DNA結構模型的構建”“遺傳規律的發現史”“遺傳物質的發現史”;選擇性必修二《生物與環境》中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等,運用這些科學史主要是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如同位素標記法、假說—演繹法、模型與建模等。(4)體現組成生命物質的發現史。如: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酶的發現史”;必修二《遺傳與進化》中“遺傳物質的發現史”“遺傳密碼的破譯”;選擇性必修一《穩態與調節》中“生長素的發現史”“促胰液素的發現史”等,這些科學史主要是促進核心素養中生命觀念的培養。2.在2019人教版生物學教材中,生物科學發展史的內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1)分布在教材正文中的生物科學史有: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的“細胞學說的建立”“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必修二《遺傳與進化》中的“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遺傳物質的發現史”;選擇性必修一《穩態與調節》中“生長素的發現史”;選擇性必修二《生物與環境》中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等,這些生物科學史分布在教材正文中,屬于生物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核心內容,在教學中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闡明重點。(2)分布在教材“問題探討”欄目中生物科學史有: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的“酶的發現史”中斯帕蘭扎尼的實驗;必修二《遺傳與進化》中的“遺傳物質的發現史”“生物進化史”的部分內容等,這些生物科學史分布在“問題探討”欄目中,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相關內容的興趣和積極性。(3)分布在教材的“思考與討論”欄目中生物科學史有: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的“細胞學說的建立”“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酶的發現史”“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必修二《遺傳與進化》中的“DNA結構模型的構建”;選擇性必修一《穩態與調節》中的“促胰液素的發現史”;選擇性必修二《生物與環境》中的“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發現史”等,這些生物科學史分布在“思考與討論”欄目中,旨在通過“思考與討論”欄目展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成課程目標。(4)分布在教材的“科學史話”欄目中生物科學史有: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的“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人類對通道蛋白的探索歷程”;必修二《遺傳與進化》中的“遺傳密碼的破譯”;選擇性必修一《穩態與調節》中的“生物電的發現”等,這些生物科學史分布在“科學史話”欄目中,旨在通過“科學史話”欄目增加學生閱讀量,拓展學生知識面,使學生充分了解現代生物科學發展史。

二、生物科學史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學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摘要】本文通過提供生物學發展史相關資料,幫助學生掌握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生物學核心概念;學生通過分析生物科學史中實驗的發展過程呈現的思維與方法,學習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學生了解生物學發展史中科學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關鍵詞】生物科學史;生物科學素養;核心概念

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課程標準實施的核心任務。通過學習生物科學史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很有意義的。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新課學習中一知半解,對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對生物學內容和方法的深入了解,沒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更無從談起如何應用生物學。這一現象說明我們的學生在生物科學素養上還有待提高。新課程改革要求生物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學生實踐訓練為教學主線,以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為教學目標,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新一輪“7選3”的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將科學史的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積極進取、勇于創造和探索。本課題就是通過學習生物科學史來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誤區,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一、研究生物學核心概念的發展史,掌握生物學核心知識

生物學知識包括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學生應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規律,對生物學的整體畫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高中生物中存在大量的核心概念,通過對書本原有的發展史或教師提供相關發展史中重要內容的分析,學生對相關核心概念會有深入而細致的理解,掌握核心概念就水到渠成。典例:提供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建立過程中的相關實驗,學生就能自主分析細胞膜的成分和特點。材料一:①1859年,E.Oerton選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膜的通透性進行了上萬次的研究。發現凡是易溶于脂質的物質,越容易穿過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質的物質,越不容易穿過膜。你從以上實驗中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結論: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中可能含有脂質。材料二:科學家將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然后用蛋白酶處理,細胞膜被破壞。你從以上實驗中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結論: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中含有蛋白質。教師補充:后來現代研究應用化學手段分析表明質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另外還有少量糖類。組成膜的脂質中磷脂含量最多。材料三:科學家將人紅細胞的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抽提出來,并將它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分子層,發現該單分子層的表面積相當于原來紅細胞表面積的兩倍。這說明了什么?學生結論:細胞膜由兩層磷脂分子構成。指導學生閱讀書本中關于細胞膜中磷脂分子、膽固醇和蛋白質的運動情況。材料四:冰凍蝕刻電子顯微法顯示的細胞膜圖學生結論:蛋白質鑲嵌、覆蓋、貫穿在磷脂雙分子層中。材料五:人鼠細胞雜交實驗(帶不同熒光標記的細胞融合后熒光的變化)學生結論: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分子可以運動,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這些材料的提供幫助學生對流動鑲嵌模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對細胞膜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另外如酶的概念,書本中關于酶本質的探索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酶的本質,而不是簡單的記憶。教師提供光合作用的簡單發現史能夠幫助同學們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區分光反應過程和碳反應過程的重要步驟,從中分析得出能量轉換的形式,并且理解各內外條件對光合作用的影響。高中生物課堂中應該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了解現代生物學的進展,了解現代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只有深入了解生物學知識,學生才具有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分析生物科學史中呈現的思維與方法,學習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