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資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23:58: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直接投資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直接投資論文

海外直接投資貿易論文

在世界經濟中,國際直接投資是最能體現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經濟運作方式之一,且與國際貿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從總體上看,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擴大。但具體而言,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是具有互補性還是具有替代性?對外直接投資是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還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規則,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促進貿易出口的增長,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一分析。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理論解析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第423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在理論上闡述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替代關系的還有佛農(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中,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的動態分析,闡述了母國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在新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在技術創新國國內的生產、銷售主要以滿足國內需要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比較接近的其他國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化,同時又面對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技術創新企業維持其海外市場占有率的必然要求,這時便出現了技術創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佛農認為,一般地這種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

pp255-267,Vol.41,No.4,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66).)

查看全文

對外直接投資分析論文

對外直接投資指一國的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產業投資。它主要是指一國對其他國家進行的建筑工程、機械制造等實業投資,而不是投資于他國的股票、債券等間接的證券投資。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對外直接投資已成為一國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與產品銷售的一個主要推動因素,成為除貿易之外的另一條國與國之間聯系的重要紐帶。

如今各國都已意識到不能只依靠本國的資金、資源、技術和市場來謀求發展,而應理性選擇扶持和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道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獲取相應的市場效應、資源效應、出口效應和國際收支效應,提高本國產業結構,促進本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說來,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給一國帶來如下的效應:

(一)有利于投資國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一般是從邊際產業(即在本國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開始對外直接投資,并依次進行,通過這種方式將國內的比較劣勢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這樣,一方面,投資國減少邊際產業的生產,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擴大比較優勢產業的生產和出口,使投資國的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另一方面,投資國利用投資獲利來補充、發展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也能實現其產業結構的升級

(二)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擁有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全部資源,都會遇到資源約束問題。世界經濟一體化要求各國立足全球,把國內外的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經濟管理、人才等有機結合起來,而對外直接投資是一國利用本國和他國不同資源與要素優勢、在國際間實現資源和要素的重新配置與合理流動、獲得更高利益的極其有效的途徑。

(三)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利用外資。無論是政府的對外直接投資還是企業或私人的對外直接投資,均起到了“杠桿”作用,以少量的國內資本來獲得更大數量的國際資本。一國企業到東道國進行直接投資使用的資金,除了本國的外匯資金和設備外,還包括在東道國資本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籌措的資金,特別是可以利用東道國的優惠政策進行融資。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對外直接投資是一種特定意義上的利用外資,是一條新的融資渠道,是在國際市場上主動尋求與外資的結合,是利用外資的深化,所不同的是利用外資的場所在國外而不是在國內。

(四)有利于鍛煉和培養一批跨國經營的專門人才。對外直接投資成功的關鍵之一,是需要足夠數量的精通外語、熟悉法律、財會、金融等業務的國際化投資管理人才,而管理人才的培養有多種途徑,如利用高等院校和有關培訓機構培養及培訓專業管理人才、吸引留學人才和聘請國外專業管理人才等,但最有效的途徑是投資企業派出人員到國外培訓和直接參與對外直接投資行為。

查看全文

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論文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理論解析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第423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在理論上闡述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替代關系的還有佛農(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中,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的動態分析,闡述了母國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在新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在技術創新國國內的生產、銷售主要以滿足國內需要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比較接近的其他國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化,同時又面對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技術創新企業維持其海外市場占有率的必然要求,這時便出現了技術創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佛農認為,一般地這種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

pp255-267,Vol.41,No.4,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66).)

總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即存在互補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這要根據母國(或跨國公司)投資的動機、類型和發展階段而定。

查看全文

對外直接投資論文

90年代美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是與80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密不可分的。

(一)貿易全球化的發展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新的動力

首先,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使跨國公司能更好地將其所有權優勢與東道國的區位優勢相結合,為跨國公司調整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和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動力。隨著各國關稅水平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在東道國的中間投入品進口也越來越自由。這一方面,使跨國公司能通過內部貿易,為一些子公司解決因東道國難以提供足夠符合其要求的中間投入品而帶來的質量控制問題;另一方面,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還可以使跨國公司根據不同東道國的區位優勢,通過直接投資實行區域性專業化生產,從而獲取規模經濟利益。此外,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還為跨國公司通過轉移定價獲取額外收益提供了方便。其次,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加劇了東道國國內市場競爭,促進了東道國整體市場環境的改善和勞動力市場彈性的增強,為子公司降低在東道國的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最后,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特別是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二)金融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首先,金融市場全球化從兩個方面降低了美國跨國公司的籌資成本。第一,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套匯、套利活動加劇,全球利率水平進一步趨同,并趨于下降,這降低了跨國公司間接融資的利息成本。第二,金融市場全球化降低了企業在金融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的成本。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金融市場全球化大大改變了資本供應人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使企業的潛在投資者大大增加,而潛在投資者之間的競爭以及金融中介機構(主要是投資銀行)之間的競爭,大大降低了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利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二,金融市場全球化使爭奪企業控制權的競爭更加激烈,從而強化了對企業管理人員的監督,降低了企業直接融資的利息成本。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給企業管理人員帶來了強大壓力:如果他們經營管理不善,企業就很可能成為被兼并的目標。相反,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就會使企業現有投資者受益,潛在的投資者也會隨之增加,這有利于企業降低進一步融資的成本。其三,金融市場全球化降低了證券交易的成本,直接和間接地降低了企業直接融資的成本。在金融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證券經紀人、投資銀行的內部競爭及彼此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它們為爭奪客戶而不得不降低服務價格,從而降低了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證券交易成本。同時,企業也可通過選擇效率高的證券交易所,降低證券交易的成本,進而降低籌資成本。另外,進入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的企業對信息的披露必須遵循嚴格的規定,因而通過得到有價值的內部消息進行內部交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樣,從事該企業證券交易的投資人和證券經紀人將會增加,該企業證券的流動性也會增強,從而籌資成本降低。其四,金融全球化使企業能有效利用各種不同的籌資工具,特別是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術,以降低風險和籌資成本。

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所帶來的籌資成本降低正是美國跨國公司增加從國際資本市場籌資以擴大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動力和基礎。

查看全文

國際直接投資分析論文

在世界經濟中,國際直接投資是最能體現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經濟運作方式之一,且與國際貿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從總體上看,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擴大。但具體而言,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是具有互補性還是具有替代性?對外直接投資是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還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規則,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促進貿易出口的增長,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一分析。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理論解析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第423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在理論上闡述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替代關系的還有佛農(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中,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的動態分析,闡述了母國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在新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在技術創新國國內的生產、銷售主要以滿足國內需要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比較接近的其他國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化,同時又面對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技術創新企業維持其海外市場占有率的必然要求,這時便出現了技術創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佛農認為,一般地這種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

pp255-267,Vol.41,No.4,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66).)

查看全文

外國直接投資研究論文

12006年10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權國土資源部對各地方政府土地使用過度進行監察和控制,同時要求國土資源部出臺一套新的土地使用監控系統既可以有效控制惡性投資又可以真正保護農民的利益。對于大部分的投資者來說,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一直是吸引其在中國投資建廠的重要原因,新的土地政策的出臺會給投資帶來怎樣的影響?而新的土地政策對于目前已經在中國的投資者和想要將投資地選擇在中國的投資者到底意味著什么?政府進行行政決策的原因又有哪些?投資者可能會對新的土地政策做出哪些相應的對策?本篇論文將對以上問題進行逐一分析、討論并給與回答。在分析的過程中會引用有關中國土地政策與投資的相關數據對分析予以佐證。

2土地成本與投資決策

對于所有的企業來說,尤其是生產制造類企業,投資決策需要考慮有形和無形兩方面的因素。在海克曼(Hekman)的研究中,以下的五個方面的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地方和所在州或省的工業環境;二是勞動力的生產能力;三是交通運輸狀況;四是土地的可獲得情況以及土地擴張的可能性;五是土地與建設成本。在張效和對香港制造類企業進行的一次調研中,59.4%的被調查者認為土地的成本是其決定是否在大陸進行投資最重要因素之一,是重要性僅次于勞動力成本的經濟因素。

近幾年來,在華外國直接投資一直是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衡量,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都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從1990年的不足190億美元為起點,到2005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一下子增加到680億美元(見表1),并名列2005年投資信心指數排行榜的首位。正如約翰·沃利(JohnWhalley)所評論的,外國直接投資占中國出口的50%和進口的60%,對GDP的貢獻率超過20%。考慮到土地成本對投資決策的重要性以及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應該可以推斷并預測中國政府會繼續推行對投資者有利的土地政策。然而目前的情況是土地的價格將面臨重新調整,這一新政策是基于怎樣的理念構想出來的,有可能帶來怎樣的反應,這一系列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3中國的土地政策及其影響

外國投資企業在中國獲取土地的方法,根據中國的法律規定,土地由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主要在農村地區),個人和企業對土地的使用權受到嚴格的約束和限制。從傳統意義上講,土地的使用權主要有以下五種主要形式:有償出讓、行政劃撥、以土地使用權作為合資合作條件、租賃房屋及場地、外商投資企業依照有關規定以轉讓方式從其他土地使用者手中取得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權。其中以有償出讓和行政劃撥為最重要的兩種形式。有償出讓是國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外商投資企業,由其一次性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外商投資企業可以通過招標、拍賣或協議形式受讓土地使用權。行政劃撥的方式是由市縣土地管理部門與外商投資企業簽訂土地使用合同。土地使用者須按規定向政府一次性繳納場地開發費,并每年繳納土地使用費;或開發費和使用費綜合計收,每年繳納場地使用費。土地的使用年限也受到嚴格的限制,一般來說,住宅用地使用最高年限為70年,工業用地的使用最高年限為50年,商業用地的使用最高年限為40年,混合用地的使用年限為50年。大部分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工業用地多為原農業用地,政府通過補償方式將其轉為工業用地。表2中列出了部分地區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當地政府所開出的土地出讓價格。

查看全文

外直接投資厘革論文

90年月美國對外直接投資范圍的迅速擴大,是與80年月末以來經濟舉世化的加速推進密不行分的。

(一)商業舉世化的生長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新的動力

首先,商業自由化的生長使跨國公司能更好地將其全部權上風與東道國的區位上風相團結,為跨國公司調解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域散布和增長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動力。隨著列國關稅水平不停低落,非關稅壁壘不停淘汰,跨國公司海良人公司在東道國的中心投入品入口也越來越自由。這一方面,使跨國公司能議決內部商業,為一些子公司管理因東道國難以提供富足切合其要求的中心投入品而帶來的質量控制題目;另一方面,公司內部商業的生長還可以使跨國公司憑據差異東道國的區位上風,議決直接投資實驗地域性專業化生產,從而獲取范圍經濟優點。另外,公司內部商業的生長還為跨國公司議決轉移定價獲取特別收益提供了方便。其次,商業自由化的生長加劇了東道國國內市場競爭,促進了東道國團體市場情況的革新和勞動力市場彈性的增強,為子公司低落在東道國的生產資本、前進謀劃效益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著末,商業自由化的生長,特別是服務商業自由化的生長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更遼闊的空間。

(二)金融舉世化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首先,金融市場舉世化從兩個方面低落了美國跨國公司的籌資資本。第一,隨著金融市場舉世化的生長,套匯、套利活動加劇,舉世利率水平進一步趨同,并趨于降落,這低落了跨國公司間接融資的利息資本。第二,金融市場舉世化低落了企業在金融市場上舉行直接融資的資本。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緣故原由:其一,金融市場舉世化大大轉變了資本提供人和企業之間的關連。金融市場舉世化的生長使企業的潛伏投資者大大增長,而潛伏投資者之間的競爭以及金融中介機構(主要是投資銀行)之間的競爭,大大低落了企業舉行直接融資的利息資本和交易資本。其二,金融市場舉世化使爭取企業控制權的競爭越發猛烈,從而強化了對企業管理職員的監視,低落了企業直接融資的利息資本。金融市場的舉世化給企業管理職員帶來了壯大壓力:要是他們謀劃管理不善,企業就很大概成為被吞并的目的。相反,企業謀劃狀態良好就會使企業現有投資者受益,潛伏的投資者也會隨之增長,這有利于企業低落進一步融資的資本。其三,金融市場舉世化低落了證券交易的資本,直接和間接地低落了企業直接融資的資本。在金融舉世化不停生長的配景下,證券掮客人、投資銀行的內部競爭及相互之間的競爭日趨猛烈,它們為爭取客戶而不得不低落服務價錢,從而低落了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證券交易資本。同時,企業也可議決選擇屈從高的證券交易所,低落證券交易的資本,進而低落籌資資本。另外,進入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的企業對信息的表露必須遵照嚴酷的劃定,因而議決得到有價錢的內部消息舉行內部交易的大概性大大低落,這樣,從事該企業證券交易的投資人和證券掮客人將會增長,該企業證券的活動性也會增強,從而籌資資本低落。其四,金融舉世化使企業能有用使用種種差異的籌資工具,特別是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能,以低落危害和籌資資本。

金融舉世化的生長所帶來的籌資資本低落正是美國跨國公司增長從國際資本市場籌資以擴大其對外直接投資范圍的動力和基礎。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對東道國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影響的具體機制進行了闡述,然后在趙奇偉等(2007)所構建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進行經驗分析。采用我國1997~2004年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的實證結果表明,相對于現有外資規模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滯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為負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針對提高對外開放程度以獲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提出了政策建議。

不少學者認識到東道國開放程度會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產生重要影響。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大小是隨著該國開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這是因為外資比重越大,當地企業與其接觸的機會就越多,示范-模仿效應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較高的開放程度意味著國內企業本身的技術能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國公司在海外市場進行競爭(蔣殿春、張宇,2006)。此外,出口的擴大可以使國內企業獲得較多的利潤,從而為國內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技術設備的引進提供資金來源(何潔、許羅丹,1999)。但蔣殿春和張宇(2006)還指出,如果行業中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過高,跨國公司就會對行業內的東道國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沖擊,從而使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

盡管上述研究從不同側面討論了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但是還沒有人詳細闡述這種影響的具體機制,相關的實證研究也缺乏理論基礎。所以,本文首先對東道國開放度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具體機制進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趙奇偉等人(2007)所建立的一個包含制度因素的內生增長模型為基礎,建立計量模型,就東道國開放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最后,根據計量分析的結果做出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東道國開放程度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機制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解釋東道國對外開放度是如何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實現途徑的。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退出研究論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不斷擴大,隨著跨國生產經營的不斷擴大和發展,跨國公司從國外撤資的現象也更加頻繁。從近年的情況來看,國際直接投資撤退的數額和規模仍高居不下。

國際直接投資撤退是一種客觀存在,其影響重大。因此,研究撤資所具有的重要性不亞于研究投資。

關于撤資的基本情況,如國別、成因、規律、影響等,國內外有關學者有過相應研究。但總體而言,系統的研究成果和相對成熟的研究結論不多。本文擬就近年來的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撤退問題,做進一步分析、論證,用以豐富此研究領域的相關內容。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撤退原因分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5年4月20日向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5年會提交的一份題為《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的主題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底,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621億美元,但如果考慮外商投資企業的終止運營、資產折舊和撤資等因素,2003年底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為2600億美元,相當于當年GDP的18%左右,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至2003年底,在累計批準設立的46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中,已終止或已停止運營的企業逾23萬家,約占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50%,現存注冊運營外商投資企業約23萬家。即:在已批準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失敗、中止、撤退的比例高達50%。這其中,由于跨國公司撤資引起的企業終止或停止運營占了一定的比重。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

典型行業撤資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國企對外直接投資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世界直接投資的現狀;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方式分析;對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啟示進行論述。其中,世界直接投資的現狀從進入21世紀后,FDI繼續發展、美國仍然是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歐盟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最大的地區、所有發展中地區的FDI流入流量幾乎均有所上升進行論述。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方式分析從FDI有兩種進入方式: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外國直接投資較容易受跨國并購的影響進行論述。對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啟示從中國應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培養跨國管理人才進行論述。本文對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有著參考指導的意義。

20世紀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世紀,在這一百年里,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快速發展,國際環境日益穩定,正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各國的對外直接投資(FDI)迅速發展起來。

一、世界直接投資的現狀

進入21世紀后,FDI繼續發展,2007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達到18333.24億美元,遠遠高于2000年創下的歷史最高水平。

2007年發達國家的流入量達到12476.35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了32%,美國仍然是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歐盟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最大的地區,幾乎占發達國家總流入量的三分之二。

發展中國家FDI流入量在2007年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4997.47億美元,具體來看,所有發展中地區的FDI流入流量幾乎均有所上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