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理論知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4 09:02: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預防醫學理論知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摘要】專業實踐作為預防醫學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對創新型、實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的教學體系普遍存在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整體規劃、實踐教學基地教學方法不完善等問題,本文對上述現狀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思路,旨在探討預防醫學本科實踐教學改革方法。
【關鍵詞】預防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方法
預防醫學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對自身、疾病和環境的不斷認識,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發,人們都意識到公共衛生的重要,而預防醫學是公共衛生措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培養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預防醫學專門人才,成為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要求。專業實踐作為預防醫學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對于培養既具有系統的預防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有較強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應用型預防醫學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專業實踐在預防醫學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預防醫學是隨著現代醫學、統計學和微生物學的先后創立而逐步發展完善的。作為一門具有較強社會性和實踐性的應用型學科,要求應用型預防醫學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1,2]。預防醫學專業實踐即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預防醫學人才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只有實際參與預防醫學問題的實踐才能使學生對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變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實踐教學環節尤為重要。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在經過4年的理論學習之后,將到疾病控制單位及臨床進行為期1年的專業實踐。專業實踐的目的就是將學生在學校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案例、演練、現場調查、現場處置、現場項目的實施等轉化為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實踐中掌握實戰方法,使公共衛生實戰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與提高。隨著新發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更加要求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具備優良的公共衛生應急事件處置能力、具備較強的預防醫學綜合實踐能力。因此,預防醫學專業實踐對預防醫學新型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2預防醫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中職護理教育預防醫學教學論文
1教學對象和教改方法
1.1預防醫學課程開設情況
我校將預防醫學課程列為中專護理專業的必修課程,共42學時,其中理論課30學時,實驗課12學時,所使用的教材為沈志謙主編的《預防醫學》(第三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理論課的章節主要包括:緒論、環境衛生與健康、飲食與健康、食物中毒預防與控制、社會環境與健康、生產環境與健康、醫學統計學介紹、疾病的發生要素、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營養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等;實驗內容有:正常成人的食譜編制、食物中毒的案例討論、兒童鉛中毒的案例討論和計數資料的統計描述等。
1.2研究對象
以我校護理中專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兩個合班,每個合班含4個小班,一合班人數為128人,二合班人數為103人。
1.3教學改革方法
護理預防醫學教改思路
1教學內容的改革
1.1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
我國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材共有兩類:一是《衛生學》教材,包括環境衛生、勞動衛生、營養與食品衛生、統計學和衛生組織保健,其體系是沿用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科體系,是“衛生專業的大拼盤”;二是《預防醫學》教材,包括群體健康及其影響因素、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和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該教材打破了傳統的衛生專業體系,圍繞“群體—環境—健康”的基本觀念將各有關內容重新融合[1]。但無論是哪種專業通用的教材,因不同章節的課時限制都不能完全體現專業特點。就護理專業而言,因不能完全體現護理的特點,無法滿足因護理模式轉變而導致的護理對預防醫學知識的新需求,因此,預防醫學課程的設置應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使預防醫學課程能“突出護理、結合實踐、服務臨床”[2]。
1.2教學內容的整合和調整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要加強課程建設與改革,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2009年1月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出,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所以就目前而言,三年制護理專業學生今后的主要就業崗位在社區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因此,為貫徹“立足社區”的方針,實現培養社區實用型、技能型護理人才的培養目標,我校根據本課程性質以及社區護士工作崗位對預防醫學相關知識的需求,堅持“必須、夠用、實用”的原則,將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課程內容分為以下幾大部分:社區居住環境衛生指導、社區公共營養與飲食衛生指南、慢性病病人社區保健方法、特殊人群社區健康保健方法、社區健康檔案的建立和管理、社區公共衛生調查方法。著重加強了對健康教育、衛生保健、營養指導等貼近醫療實踐及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的講解,增加了全科醫學中社區健康檔案的建立和管理,刪減或整合了一些理論性比較強但實用性不強的內容,從而使整個教學體系更具有針對性。在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調整之后,原有的教材已不能適應教學要求,我校正在按課程標準自編講義。這樣調整的原因是由于學時有限,無法將各章內容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是有些內容與基層護理工作關系不大,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通過這樣的調整使教師在教學中強化了護理的特點,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高,對把學生培養成集疾病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為一體的,能提供綜合性衛生服務的護理技術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學方法的改革
口腔預防醫學教學方式探討
摘要:目的:提高學生學習口腔預防醫學的興趣,鞏固學生所學習的口腔預防醫學理論,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方法:選擇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2011~2013級口腔醫學專業大學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口腔預防醫學案例法教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將學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采用“案例法”的教學方式,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結果:試驗組的課堂、課后評價表明:“案例法”教學方式被學生普遍認可,能提高學生學習口腔預防醫學的興趣。期末考試和實習考核成績均顯示試驗組得分高于對照組。結論:“案例教學”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學校口腔預防醫學的興趣,符合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口腔預防醫學;案例教學;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及健康理念的發展,醫學高等教育的任務并沒有隨之發生根本的變化,但教學模式的要求隨之有了轉變,對醫療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對高等教育中的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醫學教育模式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對于醫學高專類的口腔醫學專業口腔預防醫學的教學模式也需要進行改革,改革的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可以有從事口腔保健工作的基本能力。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口腔教研室2011年開始針對口腔預防醫學實驗課教學進行了“案例法”的教學實驗改革,并對該教學實驗改革進行了評價,以期對今后口腔預防醫學教學提供借鑒經驗。
一、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擇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2011~2013級口腔醫學專業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實驗教學改革探索,研究持續3年。根據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口腔專業專科教學課程安排,口腔醫學專業三年制專科生在大二時開設了口腔預防醫學課程。每屆均有四個教學班級,隨機抽取兩個班級為對照組,根據口腔預防醫學授課要求,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課堂講授的方法學習。另外,兩個班級按照“案例法”的教學方法,設為試驗組。
放射生物學認知度及教學滿意度研究
[摘要]為了了解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放射生物學課程的認知度和教學滿意度,以便給教學改革提供依據,并對其他準備開設本課程的專業或院校提供參考,該研究對南華大學預防醫學專業3個年級的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66.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相關實驗課。學生對電離輻射產生影響的相關實驗內容興趣較濃,其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對其學習興趣有所影響。相較于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學生更喜歡板書和采用PPT、視頻教學和案例教學。教學改革有效提升了放射生物學理論課教學質量,學生的課程認知度有所提高。學生仍偏向于被動接受式學習,其學習主動性還有待提高。此外,為了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認可度,其課時安排和考核方式等還需進一步優化。
[關鍵詞]預防醫學;放射生物學;課程認知度;教學滿意度;教學改革
放射生物學主要研究放射線對生物體的作用,觀察不同性質的射線照射后的各種生物效應以及不同內外因素對生物效應的影響[1]。學生學好放射生物學課程(下文也稱“本課程”)有利于其日后做好預防醫學工作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核災害、核事故和輻射事故等的應急處理,以及對周圍環境輻射安全的檢測、輻射風險評估的工作。由于課程開設時間較短,其教學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這門課程目前國內外仍沿用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1]。為了解預防醫學專業(下文也稱“本專業”)放射生物學課程教學現狀,為本課程在其他專業或院校的開展和改革提供依據,我們對本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其對本專業、本課程的認知情況以及對本課程的教學滿意度。
一、研究對象與調查方法
(一)研究對象。我們選擇了南華大學預防醫學專業2017級、2016級、2015級3個年級(下文分別簡稱為17級、16級、15級)的學生作為調查研究對象進行比較。當時,17級學生剛剛完成放射生物學課程的理論學習,16級學生在上個學期完成了本課程的學習,而15級學生已完成專業課的學習即將進入實習階段。本調查共發放并回收問卷394份,其中,17級119份,16級202份,15級73份。(二)調查方法。參考相關文獻設計“放射生物學調查問卷”[2-3],了解學生對預防醫學專業相關課程的認知情況、對專業課程的認知情況及其對教學滿意度、教學設置和教學方式的相關評價,按年級回收問卷后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先用Epidata3.1雙軌錄入數據,再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χ2檢驗與秩和檢驗。Ρ<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二、研究結果
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思考
【摘要】預防醫學專業教育是我國公共衛生事業專業團隊建設的重要支持。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針對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探討了高校預防醫學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現狀;并提出運用靈活選擇培養方法、擴展社會實踐范疇、開展全面實踐能力培養等策略,提升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質量,以期為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支持。
【關鍵詞】健康中國;預防醫學專業;實踐能力
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服務質量是當前健康中國背景對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基本要求。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作為影響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其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分析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策略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必要性
(一)契合預防醫學領域發展要求。實踐能力是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必備關鍵能力[1]。在預防醫學專業教育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可提升其與預防醫學對人才要求的契合度。而隨著學生實踐能力水平的提升,預防醫學團隊的專業性水平也會隨之提升,上述變化有助于促進我國預防醫學事業的發展,并為疾病防控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二)優化學生職業操守及職業精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作為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要后備力量,其技能水平、認識狀態等,均會影響其在公共衛生事業中所發揮出的作用。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通過各種實踐教學活動獲得。在參與實踐教學期間,學生可對預防醫學責任及使命建立更加明確的認知,隨著其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的職業操守及職業精神也可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建設策略
醫學經歷了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展到現代醫學時代。醫學模式也從機械論醫學模式過渡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當前全球科技創新趨于密集活躍,學科之間日趨交融[1],高等醫學教育發展日新月異,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形勢,是當前醫學教育需要解決的課題。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高等學校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召開臨床醫學類專業教指委工作會議,就積極推進新醫科建設,培養未來杰出的醫學科學家,做出系統謀劃,在會議上首次提出了新醫科的發展戰略。新醫學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以預防治療康養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為醫學發展方向;培養具備實踐能力,醫工理文融通的高層次醫學人才。在新醫科萌芽發展的中國高等教育特殊階段,依照教育部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2–3],立足《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4],本文針對新醫學背景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發展及學科建設的內涵、路徑綜述如下。
1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建設現狀
1.1師資隊伍。在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新醫科對教師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主要體現在知識范圍、實踐經歷、技術能力、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目前,大部分教師尚未達到這種要求,他們往往關注與本學科相關的前沿知識和新型技術,未對交叉學科做進一步了解,還表現出與行業密切合作不足,缺乏應對挑戰和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5]。1.2人才培養。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教育體系,現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34個,已有14個大學22個交叉學科所涉及的一級學科含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6]。近年來,我國公共衛生教育在培養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均進行了改革。但由于我國最早的公共衛生教育是由前蘇聯引入,受傳統預防醫學教育模式影響較深,在教學內容、手段、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方面還存在問題[7]。1.3科學研究。新醫科發展的未來趨勢和健康中國的戰略部署要求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相互融合,協調發展[8]。臨床醫學的研究重點是疾病機理機制。公共衛生研究的重點是環境和社會因素對疾病及健康的影響。基礎醫學主要通過研究微觀醫學來指導疾病的診斷及預防[9]。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和預防控制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公共衛生人員、基礎研究科學家及臨床醫生協作溝通才能完成。需要將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進行整合,從系統發展的角度出發,在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解決醫學實際問題。1.4社會貢獻。國務院頒布《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提出要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要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因此,急需建立重大慢性疾病防控體系,為大眾提供健康服務,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傳染性疾病防控體系。但對于目前已成為國民健康重大威脅的慢性病,相關的防控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亟需加強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的研討交流與實踐探索,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防治緊密結合的慢性病防控體系。中國慢病防控工作體系尚屬空白,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慢病防治工作網絡還處在探索階段[10]。
2新醫科視角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流學科建設路徑
新醫科建設是“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的大事,新醫科建設重中之重是醫學教育。醫學教育既是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基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學科建設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1師資隊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堅持興國必先強師。努力打造學科交叉實踐型師資培養體系。2.1.1核心內涵—高層次師資建設。高層次師資建設包括選拔學科帶頭人、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打造卓越教師、博碩士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學術帶頭人要具有凝聚力、團隊精神,要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敏銳洞察力,熟悉預防醫學發展前沿動態,有較強的交叉綜合研究能力,對研究方向富有經驗并具有預見性。鼓勵中青年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進入各學術帶頭人團隊,并在各團隊中進行輪轉,達到學科交叉的目的。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申報高水平課題,撰寫高質量論文,優先安排他們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傾斜。要求教師具備大學教師和公共衛生醫師2個角色,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旁征博引的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能力;同時還要有現場處置的豐富經驗。與醫院及預防機構合作開展教學,到相關單位兼職掛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導師組是由交叉學科導師組成的團隊,要求導師之間知識互補同時又知識關聯,導師組還可以是學校導師與實踐教學基地導師的組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培養。2.1.2外部環境—實踐教學提升。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公共衛生的師資具備較高水平的實踐教學能力。高校的教師需定期下現場,積累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開展橫向合作,促進教師隊伍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11]。2.1.3內部范式--學科交叉融合。教師可以按照學科交叉的原則組成科研教學團隊。師資團隊可以是“基于預防–基礎–臨床的交叉學科型師資團隊”,目的是提升教師對綜合知識與技能、復雜問題的應用整合能力。從而進一步改進教學理念,優化知識結構,推進創新思維培養,提高教學質量。2.1.4基本方針--師德師風建設(圖1)。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師資團隊應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堅持“立德樹人”,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和指路人。不斷提升師德學風,嚴于律己,為人師表。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2.2人才培養。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意見中指出引導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從醫的神圣職責。醫學教育強化醫學生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提升學生促進健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2.1本科生培養。進一步突出本科人才培養在醫學人才成長中的基礎地位,不斷深化本科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打造金課,淘汰水課,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初步掌握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技能和方法;培養學生有扎實的基礎醫學理論知識,以及相關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強調交叉學科的課程學習;注重提升醫學生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形成“厚基礎、寬專業、高能力”的培養格局[12]。2.2.2研究生培養。當前我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研究生教育總體上還不能適應健康中國建設的需求。新醫科要求樹立交叉融合的培養理念,在高校、衛生系統之間,以慢性病防控研究為導向,實現研究生知識技能的綜合提高。在融合創新理念下培養具備較高的創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公共衛生醫師或者醫學科研工作者[13]。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上,著重實踐能力培養,結合“知識-能力”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公共衛生知識體系為中心,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以公共衛生服務為特色,構建知識體系。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強化對知識應用的實踐能力訓練,進一步突出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提升[14]。2.2.3留學生培養。留學生的培養,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醫科未來發展方向。可以采取構建醫學留學生學習共同體形式。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生們具有共同的學習利益觀,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資源并研討相關領域的學術問題,體現著一種互利共贏的學習合作精神。同時,應認識到,協同交叉是醫學留學生學習共同體持續性發展的源泉。留學生參加到各學科的學術研討會、學術沙龍、學術座談中去,這些活動能為他們提供思想碰撞的機會。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交叉學科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2.3科學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組學技術、計算機技術、大型人群隊列均在預防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15],為預防醫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寶貴契機,這些均是預防醫學服務于“健康中國2030”國家戰略的重要途徑與方式。學科內部與學科之間的交叉均影響著預防醫學的發展方向[16]。2.3.1學科內部交叉。(1)基礎醫學與預防醫學結合:基礎醫學在分子水平上進一步闡明了人體結構和功能,明確疾病治療與預防的機制。蛋白組學研究在揭示生命運動的本質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基因組時代、微觀醫學研究與宏觀人群防治相結合,在了解疾病分布特征、探索病因、篩查高危人群,開發有效疫苗和藥物等方面為預防醫學做出了大量貢獻。(2)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整合:預防醫學通過預防人類疾病、延長生命、促進心理和軀體健康,在醫學中發揮更大的潛能,臨床醫學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兩者最大的目標均在于保證人們健康。將臨床與預防進行整合,可以實現最佳的健康效益,通過個性化的醫療策略制定,進行疾病的預防、篩查、診斷和治療,從而確保人們在最少的投資下獲得最大的健康效益[17]。2.3.2學科之間交叉。在交叉學科飛速發展背景下,預防醫學研究也日益呈現多學科綜合的態勢。從描述分布、探討病因、到政策的制定,預防醫學不僅要在醫學內部進行交叉,還與環境科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行為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等諸多學科實現跨界交叉。如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預防醫學的發展,在多維健康研究中、在探索疾病發生原因的進程中,幫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客觀事實。高精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提高了預防醫學對疾病的監控水平、工作效率,使得更多的危險因子得到揭示和確認。在預防醫學研究策略上,從軟科學的角度更加系統地幫助預防醫學工作者在制訂健康方案上采取更加全面而系統的方法,促進了預防醫學發展[18]。2.4社會貢獻。2.4.1打造集科研、政府疏導和地方資源為核心的一體化慢性疾病防控體系。這一系統通過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多部門的融合與實踐探索,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推動慢病防控公共政策開發,建立符合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征的慢性病防控體系,培育健康社會環境。基于大人群隊列研究的成果,依托高效的慢性病防控體系,以實際應用研究形成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指南;支持多參數生理指標采集與多協作互連的網絡終端系統;基于物聯網技術構建慢病風險因素辨識與監測的遠程健康監護平臺;實現區域一體化的慢病風險因素監測與管理的示范應用[19]。2.4.2建立慢性病研究的大樣本人群隊列為研究。慢性病篩查、干預、控制的有效策略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隊列。探討并發現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開發精確慢性疾病預測模型,制定、評估并普及生活方式干預方案,從而控制慢性疾病蔓延,延長全體國民的健康壽命,抑制醫療費用的無止境增長。
3展望
預防醫學教育現狀及思考
[提要]PBL學習模式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協作學習,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PBL日益成為適應知識爆炸時代的學習模式,但PBL在當前我國預防醫學教育中面臨著信息技術運用效能亟須強化、學科內還是跨學科開設確定、形成性評價引入不足等問題。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基于信息化技術開展PBL學習是我國預防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出口。
[關鍵詞]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模式;預防醫學
教學模式的探索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研究熱點。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PBL)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HOWARD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首創的[1],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學習方法。目前,該種教學模式在我國預防醫學領域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在預防醫學教學中仍以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方法(LBL)為主。PBL學習模式與傳統的以教師主要講授、“滿堂灌”的LBL學習模式截然不同,其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把學習設置于真實、復雜、有趣的情境中,將學生置于積極的問題提出者、分析者及解決者的位置,讓學生處于直接面對反映真實世界的情境中,是一種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PBL學習模式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及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更全面地學習相關知識,加強學生、師生之間的知識交流互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
1PBL學習成為適應知識爆炸時代的學習模式
PBL學習模式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知識單向傳授、缺少師生及學生間交流、學習者被動學習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截然不同。PBI的特點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為引導,學習者自主學習,注重學習者的能力培養,如主動學習、創新意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能。PBL的目標是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具體真實的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理論知識,培養和提高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3]。杜威等[4]在昆明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研究生一年級的基礎課程學習中探索了“翻轉課堂”、PBL、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BL)、互動式4種教學模式,在不斷地實踐和探索過程中發現PBL學習模式可高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交流能力、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了知識爆炸時代,知識與信息呈指數增長[5],新知識不斷涌現取代現有知識,傳統的授課式教學已不再能滿足學習的最終要求,可以說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日益成為適應知識爆炸時代的教學模式。近年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6],如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病疫情的全球大規模流行、人感染豬鏈球菌等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威脅著公眾健康、社會經濟發展及國家安全,這些都是預防醫學領域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無現成的教科書可循,必須通過及時、高效、深入、細致的現場調查,綜合分析,才能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對癥處理,才能較好地控制整個事件的變化與發展。傳統的LBL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的深入思考、終身學習能力方面有欠缺。而PBL學習模式將學習置于真實、多樣、復雜的教學情境中,學生需轉變為積極的問題提出者、分析者及解決者,尤其是問題的解決必須首先借助于網絡完成文獻查閱,經梳理、分析、綜合才能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又可能會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因此,PBL學習方式可使學生學習的深入和廣度不斷延伸,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未來不斷學習的能力。
2PBL學習模式亟需強化信息技術運用的效能
教師標準化病人在冠心病線上見習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流行背景下,情景模擬聯合教師標準化病人在冠心病線上見習中的效果。方法選取73名2017級預防醫學專業的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36名,研究組37名,研究組采用情景模擬聯合教師標準化病人的線上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案例教學(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方法進行冠心病線上見習。兩組通過統一標準化的理論考試成績、病歷書寫成績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同時對73名學生進行不記名電子調查問卷。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檢驗。結果采用模擬場景聯合教師標準化病人線上見習,研究組學生理論知識考核及病歷書寫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學生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研究組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情景模擬聯合教師標準化病人可以提高線上見習的效果,提高學習積極性及滿意度,最大程度保障了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的線上見習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公共衛生事件;線上教學;教師標準化病人;標準化病人;情景模擬;見習;教育
為最大程度減少教學活動受到的影響,線上教育代替傳統教學成為特殊時期學校的必然選擇,當前發達、快捷、多樣的通訊技術和平臺為線上教學提供了條件和保障。醫學生作為醫院的特殊群體面臨非常態的醫療學習環境,如何在這種特殊情況下迅速調整教學方案,既能確保安全,又能盡可能的完成教學任務,對臨床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臨床見習是醫學生從醫學理論知識到臨床實踐的有效過渡,臨床基本綜合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而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流背景下,醫學生無法返校,更無法進入醫療環境及接觸患者,為內科學臨床見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同時也為我們探索線上教學背景下的見習模式帶來了契機。情景模擬教學即情境環境與角色扮演教學相結合可以生動的再現醫療環境和模擬接診過程,通過完成帶教老師布置的任務而達到學習目的,并穿插理論知識[1-2]。情景模擬教學被應用于臨床技能及急救醫學的教學中,可有效提高學員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3-4]。標準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是指經一些列培訓后,能逼真的模擬臨床患者的情況[5]。教師標準化病人(teachersstandardizedpatient,TSP)是由臨床教師代替標準化病人扮演患者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6]。本文擬探討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期間,情景模擬聯合教師標準化病人在冠心病線上見習課程中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20年2—7月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無法返校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2017級預防醫學系73名本科生(大學三年級)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37名)及對照組(36名),對照組年齡20~22歲,平均年齡(21.42±0.69)歲,男性10名,女性26名,研究組年齡20~22歲,平均年齡(21.19±0.46)歲,男性10名,女性27名,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每組再分成3個見習小組,分別進行冠心病線上見習。
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醫學細胞生物學是現代基礎醫學教育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它不僅是基礎醫學學科的前沿學科,而且與臨床醫學各學科緊密聯系。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內容繁雜、抽象,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臨床專業醫學生系統掌握醫學細胞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及實驗技能,已成為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結合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臨床專業課程規劃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使用、考試方式的優化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為提高臨床專業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質量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醫學細胞生物學是一門以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為基礎,探索研究人體細胞發生、發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異常與人類疾病關系的學科[1]。醫學細胞生物學是臨床醫學、檢驗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等醫學專業的一重要基礎課,同時也是生理學、病理學、免疫學、組織胚胎學、藥理學等醫學基礎課程以及后續臨床課程的基礎[2]。學習醫學細胞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有助于醫學專業學生從分子細胞層面理解人體生命活動規律和疾病發生發展進程,為專業課學習和后續的科研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3]。醫學細胞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操作性極強的學科,實驗教學是這門課程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實踐環節,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探索能力和科學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6]。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系統掌握醫學細胞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并熟練掌握基本實驗操作技術,是新形勢下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7-8]。本文結合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實際情況,對醫學細胞生物學理論課及實驗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策略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以提高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質量。
1提高醫學細胞生物學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建議
1.1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改革
首先,針對不同專業,因材施教。臨床醫學、檢驗醫學、法醫學、臨床藥學、預防醫學等專業均需要開設醫學細胞生物學。任課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大綱并根據教材內容,為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授課內容,按照學校的課程設置,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因材施教,提高醫學細胞生物學的課堂教學效果。其次,注重基礎理論,由淺入深。注重教學內容的基礎性,構建并完善由細胞基本結構及其功能、細胞重大生命活動現象及本質等所組成的理論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及基礎實驗技術的理解。授課教師應該以真核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為教學重點,使學生對細胞的主要結構及其功能等有系統、全面的了解和認識。然后,精煉教材內容,突出重點。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內容較多,但課時有限,所以,任課教師應精煉教材內容,有的放矢授課。該門課程的必修內容是認識人類自身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認識疾病發生、發展的理論基礎。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精練授課內容,突出重點章節,同時,課后需要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