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科技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3 11:54: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閱讀科技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文閱讀教學論文
從1992年高考開始,科技說明文閱讀檢測一直未曾中斷,已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題型。從目前中學教學現狀來看,教師比較重視科技說明文閱讀,但是,學生卻最不感興趣,閱讀效率更無從談起。高考中,這類題型得分基本上在30%左右,是各類考題中得分最低的。
教師投入不少,效率卻不盡如人意。這種“高耗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學目標的無序性。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教學大納,但我們研讀大綱后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對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分級目標制定得不清楚,未能分出層次,呈無序狀態。且看初中二年級教學要求:“閱讀說明文,能理解文章內容,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和說明方法,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再看高中一年級教學要求:“閱讀比較復雜的說明文,能理清層次,領會內容的科學性和語言的準確性,分析主要的說明方法。”同樣是教學說明文,初高中的教學目標卻都是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準確性等。教學目標的無序性造成了一個學生在六年中說明文閱讀總處在低層次的,重復的,因而也是意義甚小的閱讀層面。
二、缺乏科學的閱讀質量標準。大綱里規定初中階段“能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高中階段“能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在表面看來似乎已有標準,但怎樣才算是“閱讀”?怎樣才算是“比較熟練的閱讀”?一篇《景泰藍的制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師甲教一課時,教師乙教兩課時,都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缺少可操作性的彈性標準是中學閱讀教學長期以來水平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教學設計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導。相當多的教師在教學程序設計上,程式化現象嚴重,基本上是解題、分段、概括段意、講析說明順序和方法、分析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等。這樣千篇一律的教學步驟,不但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呆板僵化,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而且從閱讀心理的角度來說,這種程式忽視了讓學生整體地感知、體味課文,違背了“整體——部分——整體”這一閱讀理解的基本規律。
四、教材的落后。表現之一是內容陳舊,與高考試卷中反映尖端科技內容的文章顯得很不協調。接觸的是舊知識舊內容,考的卻是新信息新術語。二是篇目太少。說明文在高中第一冊、第二冊和第六冊各占一個單元,共11篇課文,僅為全部六冊149篇課文數的7.4%,比例失當。
科技說明文閱讀管理論文
[內容]
從1992年高考開始,科技說明文閱讀檢測一直未曾中斷,已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題型。從目前中學教學現狀來看,教師比較重視科技說明文閱讀,但是,學生卻最不感興趣,閱讀效率更無從談起。高考中,這類題型得分基本上在30%左右,是各類考題中得分最低的。
教師投入不少,效率卻不盡如人意。這種“高耗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學目標的無序性。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教學大納,但我們研讀大綱后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對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分級目標制定得不清楚,未能分出層次,呈無序狀態。且看初中二年級教學要求:“閱讀說明文,能理解文章內容,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和說明方法,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再看高中一年級教學要求:“閱讀比較復雜的說明文,能理清層次,領會內容的科學性和語言的準確性,分析主要的說明方法。”同樣是教學說明文,初高中的教學目標卻都是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準確性等。教學目標的無序性造成了一個學生在六年中說明文閱讀總處在低層次的,重復的,因而也是意義甚小的閱讀層面。
二、缺乏科學的閱讀質量標準。大綱里規定初中階段“能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高中階段“能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在表面看來似乎已有標準,但怎樣才算是“閱讀”?怎樣才算是“比較熟練的閱讀”?一篇《景泰藍的制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師甲教一課時,教師乙教兩課時,都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缺少可操作性的彈性標準是中學閱讀教學長期以來水平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教學設計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導。相當多的教師在教學程序設計上,程式化現象嚴重,基本上是解題、分段、概括段意、講析說明順序和方法、分析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等。這樣千篇一律的教學步驟,不但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呆板僵化,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而且從閱讀心理的角度來說,這種程式忽視了讓學生整體地感知、體味課文,違背了“整體——部分——整體”這一閱讀理解的基本規律。
音頻宣傳助力科技期刊影響力的實踐
網絡音頻是指通過網絡傳播和收聽的所有音頻媒介內容。根據《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1],2020年我國網絡音頻用戶達到2.82億人,龐大的群體數量,體現了音頻對聽眾的吸引力;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最高,為41.6%,說明高學歷人群比較容易接納音頻的表達形式。根據“樊登讀書”2020年公布的音視頻內容與紙版圖書之間聯動的營銷數據,同一本大眾類圖書在銷售4.9萬冊的基礎上,發布音視頻內容后,銷量暴漲到384萬冊[2],這表明音視頻在解讀紙版出版物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喜馬拉雅”和“微信讀書”等平臺通過將紙版圖書與音頻一體化的方式,帶動了出版業的新增長。在原創網絡音頻節目中,有聲書占比52%,課程學習占比43.5%[3],音頻對圖書市場具有較大的影響,那么音頻對科技期刊的讀者是否也具有類似的吸引力?科技期刊刊載的內容與一些圖書或課程學習內容具有相似之處,也存在不同點,那么能否將期刊論文全文轉化為音頻形式?通過音頻宣傳,能否引導科研人員關注科技期刊?《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嘗試利用音頻方式宣傳期刊,并取得一些成效。《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自1950年創刊,目前采取中、英文雙語出版模式;期刊在地球科學界具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多篇論文被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評選為“優秀論文”,其英文版曾獲2017年“百強報刊”稱號。本文基于該刊的官方微信號“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的音頻宣傳工作實踐,系統總結音頻模式對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的作用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科技期刊音頻宣傳方式提出了建議。
1“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號音頻發布模式與效果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號創辦于2016年2月2日,目前關注人數1.5萬。由于人手有限,微信號的運營未能設置專職人員,而由學科編輯承擔搜集素材、撰寫或修改文稿、編輯排版、發布與推廣等工作。在文稿發布前,編輯部主任負責審讀全部文稿內容。為吸引更多的讀者關注期刊,微信號豐富了發布形式,自2021年4月6日開始采取音頻方式宣傳論文,并推出“聽文獻”欄目。音頻制作使用AI技術,支付279元成為擁有多種音質和背景音樂配音網站的高級會員,從而能夠自由選擇與推文內容協調一致的音質和背景音樂。2021年4月6日至8月11日期間,共發布推文63篇,其中含有音頻的推文15篇(表1)。按照音頻時間長短,帶有音頻的推文可分為2種(表2)。一種是“短音頻+圖文”形式,共發布12篇,音頻的時長在10min以內,音頻嵌入到推文中;音頻內容為微信正文文字,讀者可以自行選擇“聽”音頻或“讀”圖文。另一種是“長音頻”形式,共發布3篇,音頻時長至少在20min以上,最長可達到近50min;推文主體內容就是音頻,讀者只能作為“聽眾”了解具體內容。按照音頻播報的內容,帶有音頻的推文可分為全文播報形式和新聞介紹形式(表2)。全文播報形式共發布4篇,音頻內容主要是基于科技期刊刊載論文的正文部分,但不包括文后的參考文獻,針對原文只進行不影響內容表達的少量改寫,以便于形成適合朗讀的材料。新聞介紹形式發布11篇,音頻內容是概括論文內容或亮點的科學新聞,目的是便于聽眾快速獲取論文信息,激發閱讀興趣。為分析不同的音頻發布形式對科技期刊的宣傳效果,選取微信總閱讀次數、總分享次數和閱讀后新增關注人數3個指標,對帶有音頻與不含音頻的推文、長音頻與短音頻推文、全文播報形式與新聞介紹形式的推文進行對比,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帶有音頻的推文比不含音頻推文的宣傳效果要好,且3個指標均遠高于全部推文的平均值;長音頻較短音頻更受歡迎,全文播報形式較新聞介紹形式表現更優異。這說明,音頻宣傳形式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吸引了“聽眾”關注期刊微信號、關注期刊論文,有助于科技期刊的宣傳工作。表1中閱讀量大于2000的3篇音頻推文,論文第一作者全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這說明論文作者良好的聲譽和學術地位有助于期刊的宣傳。
2科技期刊音頻宣傳的優勢
隨著科研產出數量的增加,科研人員不可能讀完自己所在研究領域的全部文獻。因此,期刊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關注期刊本身,變得越來越重要。“樊登讀書”就是以音頻、視頻和圖文等形式幫助那些沒有時間的或者不知道讀哪些書的讀者吸收圖書精華內容[4],引導讀者閱讀原版圖書。從“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號音頻發布效果可知,科技期刊也可以采取音頻方式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科研人員在“聽”的過程中引發閱讀的興趣,從而將聽眾轉化為期刊的忠實讀者。總結音頻對期刊宣傳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節約時間,便于閱讀。與“看”文獻相比,“聽”文獻具有很多的優點。一是不必花費專門時間去閱讀文獻內容,在步行、騎行、坐車、做家務或喝咖啡的同時,就可以“聽”文獻,大大節約了閱讀文獻的時間;二是“聽”的方式對眼睛有益,對于日常工作用眼過度的讀者而言,不妨當個“聽眾”,既能保護眼睛,又能汲取知識。2)拓寬宣傳渠道,提升期刊顯示度。“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號音頻宣傳的實踐表明,“聽”文獻的形式吸引了一批讀者。據統計,在“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100個梯隊期刊中,有87%的期刊開通了微信號,85%的微信號處于活躍狀態[5]。開通期刊微信號的目的是吸引本領域科研人員關注期刊,同時為讀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及服務。科技期刊可以在期刊微信號上發布基于紙版論文制作的音頻產品,為喜歡“聽”的讀者提供專業、權威的知識內容,為期刊宣傳開拓新的渠道。3)豐富傳播方式,讀者可以自行選擇喜愛的閱讀方式。在每一條微信推文中,讀者可以自行選擇“聽”文獻,還是“讀”文獻。喜歡“聽”文獻的讀者,可以直接點擊微信推文中的音頻文件,聆聽論文內容。樂于“讀”文獻的讀者,可以點擊每條推文頁面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很方便地通過該鏈接直接轉到音頻對應論文的網站界面,且鏈接并不影響用戶的視覺感官。為讀者提供“聽”或“讀”等傳播方式,讀者有了多種選擇,便于期刊開展宣傳工作。4)制作技術成熟,制作費用較低。目前,AI配音技術比較成熟,用戶可以自行選擇各種音質、音色的配音,以及不同效果的背景音樂。從資金角度看,價格低廉,“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微信號AI技術朗讀費每年不超過300元。成熟的技術和較低的制作費用,為科技期刊音頻宣傳奠定了基礎。
3科技期刊音頻宣傳的局限性
科技期刊論文表題英譯價值分析
根據GB/T7713-19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要求,我國科技期刊所載論文其題名、摘要、關鍵詞及作者姓名和單位均應有相應的英文翻譯,其目的是讓不懂漢語的國外同行了解論文的研究目的、方法、過程、結果(或結論),[1]這既執行了國標,又便于檢索機構檢索,值得肯定。據了解,目前我國許多科技期刊其論文圖題表題也有相應的英文翻譯,而且這樣做的期刊日益增多。筆者以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數據基礎,隨機抽查了2010年出版的100家科技期刊,結果顯示,68%的學術性期刊、12%的技術性期刊所載論文的圖題表題有英文翻譯。中文科技期刊究竟有無必要將論文的圖題表題譯為英文?是否所有科技期刊其論文的圖題表題都必須要英譯?對此期刊界鮮見討論。本文擬對這些問題提出幾點個人看法。
一、圖題表題英譯價值分析
1.對于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科技期刊其論文圖題表題英譯有一定的合理性圖表是科技論文的重要表述手段,能簡潔、清晰、準確地描繪難于用文字表述的內容,是實驗數據、資料直觀而簡潔的表達,而圖題表題又是對圖表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根據GB/T7713-19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科技論文的圖表有以下兩個特點:其一,圖表應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圖、表及圖、表題名,不閱讀正文即可理解圖意、表意;其二,圖表的題名應簡短、確切。由此可見,圖題表題具有自含性,即讀者只需要根據圖表就能確定研究對象、研究過程,不需要參考文中的其他內容就能闡釋圖表的意義。[1]讀者要從浩瀚的文獻中進行選擇性的閱讀,提高閱讀效率,通常在閱讀一篇論文之前,除了先閱讀題名和摘要之外,更會瀏覽文中的圖題表題來獲取主要數據和把握文章主要思想,從而決定是否需要完整地閱讀這篇文章。[2]對于英文讀者而言,由于語言障礙,圖題表題如譯為英文,有助于其通過圖表來進一步了解正文的內容,通過圖表中的物理量、曲線、數據,來分析論文所研究的內容及所達到的水平。[3]所以,為了英文讀者較多地掌握論文信息,圖題表題譯為英文不失一個好辦法。也就是說,對于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科技期刊其論文圖題表題英譯有一定的合理性。
2.對于主要在國內傳播與交流的科技期刊其論文圖題表題英譯意義不大有些辦刊者認為,只要增加論文中的英文信息,就容易被國外數據庫收錄。[1,3-5]事實并非如此,其原因如下:
(1)圖題表題英譯對提高期刊影響力無直接幫助。期刊能否提高其影響力,主要取決于期刊的“影響因子”。在載文量一定時,“影響因子”取決于所載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對于期刊來說,只要其所載論文的學術質量高,“被引用次數”一定會多。一個期刊不會因為其論文的圖題表題譯為英文,就能增加其被引用的次數。因為,圖題表題雖然有一定的自明性,但圖和表只是全文的一部分信息,何況英譯的圖題表題對英文讀者來說,僅起到了解論文所研究的內容及所達到的水平的作用。一篇除圖題表題外,圖中、表內文字及全文均為中文的文章,對于英文讀者來說,仍舊是霧里看花,不可能真正搞清文章的全部含義。既然如此,引用也就無從談起。
(2)圖題表題英譯對文獻檢索無貢獻。作者引用文獻需要對文獻進行檢索,而檢索文獻只需輸入文獻的題名、摘要、關鍵詞、作者姓名或刊名即可,與論文的圖題表題無關。既然論文的中文圖、表題名對檢索文獻毫無貢獻,那么譯為英文的圖題表題就更無貢獻可談。
OSID發展在科技期刊的實踐
科技期刊作為儲存、記錄、傳播科技信息的媒介,在推動行業科學技術進步發展和成果轉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紙質媒介作為科技期刊的唯一的承載工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是最近十幾年,隨著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大力發展,傳統紙媒這一承載工具逐漸被互聯網、手機客戶端等取代,一些輕便化、利于保存、價格便宜的承載工具愈發取代傳統紙媒,紙質科技期刊的發行量和社會影響力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一直以來,科技期刊的市場化程度較低,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和讀者閱讀方式的改變,傳統科技期刊的轉型升級更需提上日程。OSID(OpenScienceIdentity,開放科學計劃)是一種針對目前期刊社體量小、實力弱的現狀,遵循輕量化、投入低的原則的現代期刊轉型平臺,通過OSID平臺上的出版融合的基礎設施不斷豐富完善,期刊社可以建立貫穿知識創造、知識優化、知識存儲、知識共享、知識評估體系、知識應用服務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實現轉型升級和業態創新[1]。
1OSID的發展和創建
1.1OSID的發展
2015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財政部下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與新型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版融合在業界得到了快速發展以促進學術科研交流、推進科研誠信為目的;2018年初,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發起開放科學計劃,引起了出版業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已經有2000多種期刊加入該計劃。OSID的作者、編輯工具平臺以二維碼為入口,深度挖掘知識創造、傳播、應用等諸多場景,基于單篇科研論文提供豐富的線上擴展功能,包括作者對文章背景的語音介紹、論文開放內容與數據、交互問答、學術圈等多種功能應用,旨在以輕量化轉型,重塑期刊社主體地位,提高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1.2OSID的創建流程
OSID碼的創建有2種方式:一種是作者創建OSID碼,另一種是編輯創建OSID碼。在創建之初,這兩種創建方式均須在微信公眾號、網站或者刊物上發布公告,告知作者期刊已加入OSID計劃。作者創建OSID碼,編輯只需將有該期刊的OSID碼創建方式的投稿須知告知作者,投稿該刊需創建OSID碼并與論文一并提交,作者需要根據投稿須知里面的OSID碼注冊,掃描投稿須知內的OSID注冊二維碼進行操作,作者首先需輸入自己的手機號進行注冊登錄,再點擊右下角的創建OSID的圖標,將論文標題、關鍵詞、論文語言中英文選擇、論文作者(包括作者名稱、手機號、作者郵箱,其中手機號、作者郵箱為選填)等信息錄入;編輯創建OSID碼方式,首先是由編輯進入OSID管理平臺創建OSID碼,并將“帶有OSID碼的錄用通知書”發送給作者,要求作者完善OSID碼并上傳補充內容,最后在編校稿件過程中需要審核作者上傳的內容,下載OSID碼并排版到對應論文的關鍵詞處。OSID碼中包含5個部分內容:作者語音介紹、作者與讀者在線交流、作者與讀者互動交流精選問答合集、該篇論文的讀者圈和論文附件說明(論文相關圖片或視頻)。OSID碼中上傳的作者語音介紹,包括論文寫作背景、研究動機、項目申請經驗分享、各作者分工情況、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多方面。語音介紹結束之后,作者可以確認其郵箱地址,以便通過郵箱與讀者交流互動,回答讀者提問。然后,可以上傳開放科學數據與內容,包括相關的高清圖片、動態圖、視頻介紹、試驗數據、過程、方法、調查樣本、相關咨詢、課件、基金項目證明材料、專家推薦信、論文獲獎證書、論文相關專利授權書、審稿意見等,上傳之后確認提交生成OSID碼。
自動化專業英語任務驅動教學改革
摘要:自動化專業英語是為自動化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程,旨在通過學習掌握核心的專業英語詞匯、術語及相關語法,進而查閱英文文獻,并具有一定的閱讀分析及撰寫能力。本文針對目前開設課程存在的相關問題,探討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改革,通過分階段設置具體的教學任務,針對性的講解及練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實踐表明,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自動化專業;專業英語;任務驅動;教學改革
一、引言
自動化是指在無人直接參與的情況下,使系統或工業過程自動運行并獲得指定目標的技術。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軍事及家庭服務等各個方面。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將對我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自動化專業的教育則是為了適應在國計民生中日益廣泛應用的自動化技術而產生的,主要研究自動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各類控制系統中的應用。盡管我國也較早進入自動化教育行列,并且在相關技術領域取得了驕人成績,但整體水平仍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具有一定的距離。隨著“工業4.0(Industry4.0)”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各國的實施,在技術發展和市場拓展方面對自動化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在技術解決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自動化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同時也要時刻跟蹤國外先進技術進展,與時俱進。而目前的大部分技術文獻及科技論文均是以英文為主要語言,加之大量的合資和外資企業成為用人主體,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應用專業英語知識閱讀和撰寫文獻,因此,高校開設了自動化專業英語課程。
然而,自動化專業英語課程在大多數院校的開展卻并不順利,效果也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課程開設時間的影響,通常在大四上學期開設,很多同學奔波于求職及備考現場,無法兼顧課堂學習。另一方面,是由于課程內容設置的因素,較為陳舊的內容及授課方式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從教材、內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著手,對自動化專業英語教學提出一些改進的措施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專業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獲取有用、直接的科研信息;專業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展示水平;專業英語表達、聽說及應變能力的提高,則有助于國際交流合作的開展。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因此,為提高自動化專業學生的專業英語閱讀能力、撰寫能力、表達及應用能力,本文將從自動化專業英語課程內容設置、課堂呈現形式及考核方式等三個方面探討以任務為驅動的自動化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改革。
二、課程內容設置改革
氣象科技英語學科建設綜述
一、新興學科的創建基礎
(一)教學實踐與積累
成人教育體系中新興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雖然沒有范例可參照,但也不是空中樓閣,憑空而建。其基礎首先是需求,其次是基于需求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就我國氣象部門而言,氣象人員外語能力的培訓需求也是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而逐漸擴大,且通過教學實踐與積累,逐步將培訓內容從單一的基礎英語擴展到了與氣象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氣象科技英語。表1給出了氣象部門2002年以來的英語培訓情況。從中可以看出,針對氣象業務、科研和管理人員的大多數英語培訓班都開設了氣象英語課。其中,在2008年開辦的“實用氣象英語遠程培訓班”上,針對氣象業務和相關人員的實際需要,主講教師以“天氣、氣候與大氣環流(Weather,ClimateandGeneralCirculation),云和降水(CloudsandPrecipitation);霧(Fog);溫度與濕度(TemperatureandHumidity);熱帶氣旋(TropicalCyclone);季風(Monsoon);中國的天氣和氣候(ClimateandWeatherinChina);英文天氣預報EnglishWeatherForecast);天氣警報(WeatherWarnings)及如何撰寫英文科技論文和摘要(HowtoWriteEnglishScientificPaperandAbstract)”為主要授課內容,實踐了將英語和氣象專業內容相結合的氣象科技英語教學,使學員在學習氣象知識的同時,學習了氣象科技英語的語言特色,了解了基礎英語和氣象專業英語的區別。非常有意義的是,部分氣象預報員在參加這期培訓之后立即把所學的天氣預報、警報的英文表達用到了2008年的奧運氣象服務之中。此外,在近三年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承辦的中國氣象局高級英語強化班上,“氣象科技英語閱讀及科技論文寫作指導”課程有針對性地提升了學員的英文專業文獻閱讀能力和氣象英文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很受學員歡迎。這些教學實踐充分反映了氣象科技英語對于氣象業務和科研人員的重要性,也為氣象干部學院氣象科技英語學科建設和發展積累了經驗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需求調查
需求是發展的原動力。成人繼續教育的學科發展,完全不同于高校的學科發展和建設。高校的新型學科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創建的,其目的是為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專業人才。但是成人教育的學科發展是根據成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對于新技術、新知識的培訓需求而產生的。因此,培訓需求調查是成人教育新興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石。氣象干部學院在氣象科技英語學科建設的進程中進行了相應的培訓需求調查活動。雖然氣象干部學院的英語/氣象科技英語培訓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而且目前已經明確了氣象科技英語學科的發展方向,但是,為了給該學科的建設提供更為充分的依據,氣象干部學院于2012、2013年先后在3個省氣象局的8個培訓班做了氣象英語培訓需求問卷調查。根據問卷結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氣象部門學員的三大特點:年輕化、高學歷、專業化,且大多數考過了大學英語4-6級(見圖1)。他們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英語最多的方面是“閱讀英文專業資料和寫論文英文摘要”(見圖2)。他們希望通過培訓,在日常口語交流、氣象英文資料閱讀、氣象英文論文及摘要寫作及英語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被調查的352人當中,236人(67%)認為“氣象科技英語培訓”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提高專業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上,包括氣象英語閱讀、論文寫作和口語交流能力等(見圖3)。根據以上調查結果,氣象人員對于氣象科技英語培訓的需求可概括為:氣象科技英語閱讀、口語交流、氣象英文論文寫作和專業文獻翻譯,重點在于提高學員的氣象科技英語綜合英語能力。該結果為氣象干部學院氣象科技英語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進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圖1氣象部門培訓學員概況圖2氣象科技人員英語的使用情況圖3英語培訓需求
二、新興學科建設的實現策略
氣象學專業英語課堂教學論文
一、閱讀科技論文,提高專業知識
高校學生經過小學和中學的英語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和寫的技能,而氣象專業的學生經過專業課程的學習,也已掌握了基本的氣象專業知識。為使氣象專業的學生將已掌握的英語技能與氣象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我們應當從大氣科學基礎知識的英文文章開始學習,從而能在氣象學與英語之間有一個良好的銜接性。選擇與當今氣象科技、環境問題、人文與氣象等題材豐富新穎的文章,體裁包括論述文、說明文、描述文等,讓學生接觸內容和體裁多樣的科技論文,不僅可加強學生對氣象學專業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他們將來科技論文的寫作。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氣象科技論文的能力也日益重要。為了能有效提高學生從英文文獻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應當在閱讀時注意這四個方面。第一,要將一些專業詞語連成詞組連貫閱讀,而不是逐詞閱讀,如大氣邊界層(atmosphericboundarylayer)和萬有引力定律(thelawofuniversalgravitation)。第二,避免過多地依賴詞典和多余的翻譯,遇到生詞時可根據上下文提供的線索來判斷其詞義,閱讀的目的是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要進行逐句翻譯,自己理解即可。第三,要擴大眼睛的視距,即增加兩次停頓之間目光所見的詞數,盡量抓住一個意義相對完整的詞組,按詞組進行閱讀,視距越大,閱讀速度越快。第四,抓住段落和全文的中心思想,利用提示語,理解句子之間和段落之間的邏輯聯系,如因果關系(because、therefore等)、對比關系(but、however、otherwise等)、總括關系(generallyspeaking、inaword等)。例如,在《Thestructureandcompositionoftheatmo-sphere》的教學中,可以從單詞開始,以學生已掌握的氣象知識為基礎,如大氣圈的分層,按照溫度和空氣的垂直分布特征,將大氣圈分成對流層(troposphere)、平流層(stratosphere)、中間層(mesosphere)、熱成層(thermosphere)和外逸層(exosphere),讓學生用英語描述各層次的主要特征。對于較為專業的詞匯,如遞減率(lapserate)和逆溫(inversion),一邊以英文描述,一邊在黑板上作出遞減率和逆溫的溫度垂直廓線特征,這種語言與板書圖解的方式相結合,可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牢記專業知識和英文詞匯。
二、翻譯與寫作練習,提高科技論文撰寫能力
翻譯是一個理解與表達的過程,科技英語的翻譯也是如此。翻譯氣象專業英語文章時,需要根據科技英語的特點,透徹理解原文的意思,并能夠準確地用中文表達出來。經過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學生接觸了一些英語翻譯的練習,氣象學專業的學生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當前他們亟需掌握的是在翻譯氣象科技英語文獻時應注意哪些方面。首先,作好詞語的翻譯。氣象專業英語有一些專門的詞匯,在翻譯時最好備有大氣科學的專業詞典,勤于查閱,遵循氣象專業詞匯的特點,譯文應該做到規范和專業性。例如,condensation屬于大氣科學領域專業詞匯,意為“凝結”,還有一些氣象領域的縮略語也應當加以注意,如WMO為世界氣象組織(WorldMeteorologyOrganiza-tion)。其次,作好句子的翻譯。在準確選擇詞義的基礎上,根據上下文,適當地引申詞義和增減詞語。增詞的原則是增加一些原文中無其形而有其義的詞,而對于英語中必須減去在漢語中多余的詞,如某些冠詞和連詞,則可省略。在翻譯長難句時必須抓住全句的中心內容,理清句子的構成和語法關系,因為英語中的長難句都是由基本句型擴展或變化而來的。氣象專業英語的寫作,應遵循一般科技論文的組成部分和寫作要求,通常包括標題、摘要、引言、正文、結論、致謝和參考文獻等組成部分。標題要求簡短明了,概括全篇,引人注目。在課堂上可針對標題作適當的練習。給出一篇專業論文,在學生閱讀理解之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標題,再將這些標題進行比較和選擇。摘要是全文的縮影,簡短扼要,涵蓋主要的研究內容和突出的研究成果及其意義。摘要本身要完整并能獨立使用,一般科技英語論文摘要長度在300字左右。摘要雖然一般放在正文前面,但是常常是在最后寫作的。在課堂上,可根據已學習過的氣象論文,讓學生分組討論相應的摘要寫作,然后教師分析摘要里每句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是否反映了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創新點和意義等。引言主要是說明本研究的目的意義、歷史背景、當前國際上的研究進展、本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總體規劃等。正文主要包含了研究的方法、內容和結果。正文寫作時可先列出框架結構,然后逐段寫作,每一段應圍繞一定的主題,條理清晰,文法規范。結論必須完整、鮮明和客觀,反映作者通過分析和推理所形成的總觀點。
三、聽說材料的練習,提高專業英語交流水平
選取專業的英語聽說材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而且可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針對氣象學專業來說,美國和英國等官方語言為英語國家的天氣預報可作為很好的聽力材料。另外,可選取一些介紹天氣現象的聽力材料,如臺風、厄爾尼諾現象、溫室效應和霧霾等,在練習聽力的同時,也起到了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作用。提出一些與材料相關的問題,在聽力練習初級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效果更好。而在聽力練習到一定階段后,提高難度,讓學生聽完材料后,以自己的語言來復述材料的主要內容。其中的一些專業詞匯,也可讓學生練習用英語來解釋其含義,如potentialtemperature(位溫)的定義,該專業術語已在氣象類課程中學過,但讓學生此時用英語表達出來,有一舉雙得的效果,這樣的聽說練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和回顧專業知識。不少學生在課堂上不擅于英語口語,這與他們相對較高的英語寫作水平不相符。我校每年都主辦或承辦氣象相關的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進行學術交流,這也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國際交流機會。因此在課堂我鼓勵他們多開口說英語,盡量不打斷他們的思維和口語練習;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與學生相互交流,有助于學生在學術報告和學術會議中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同行展開充分交流。具體實施時,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很難在課堂上進行一一互動,因此我將班級學生分組,每組自選一個氣象相關的主題,課后按照科技論文的規范寫一篇英文氣象科技論文,教師對各小組的論文進行認真批閱和指導,對其論文的英語語法、段落結構和文章整體框架進行審閱,將修改意見返回給學生。然后在課堂上輪流選取各分組,讓這些小組各派一名代表上講臺,用英文講述該論文的主要內容。這樣的鍛煉不僅可提高主講學生的口語,而且聽講的學生也會更加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同小組同學,在聽完主講學生的報告之后,針對其報告內容和匯報技巧加以點評。如,對于相同的內容,口語匯報與書面論文具有較大的不同,口語匯報時應盡量避免長難句,否則聽眾將失去耐心;不要把論文的全部內容平鋪直敘,對于論文的重難點要適當地放慢速度和提高語調;不要一味地只顧著自己講,要適當地通過眼神和手勢與聽眾進行交流;對于所講內容應當非常熟悉,才能顯得胸有成竹,講得有條不紊。
通信專業三創教學改革
“三創”即創造、創新和創業,“三創”教育是當代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學生在接受大學教育的時候就能得到創造、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和事業的成功是很重要的[1]。傳統的行為主義教學理論主要缺點體現在:注重知識技能等“硬能力”的培養,弱化或忽視學生創新意識、團隊精神等方面的“軟能力”的培養。而建構主義[2]教學理論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因此,以“三創”能力培養為目標,在教學中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意義。通信專業學術論文閱讀與寫作課程,是通信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目的是為了使通信專業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專業文獻的閱讀和寫作、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學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提高論文寫作的質量,訓練學生研究問題的技能,培養創新能力,具備獨立獲取知識、進行信息處理和專業文獻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由于該門課程涉及面廣,專業性不強,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僅限于論文檢索、閱讀和寫作基礎知識的介紹,考核采取完成論文的考查方式,最終不但造成一些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應付心理,也沒有達到期望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些問題,在“三創”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對學術論文閱讀與寫作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進行了積極有益的課程改革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
1.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內容方面,除了學術論文的檢索、閱讀和寫作、投稿等的基本知識外,增加了英文學術論文的閱讀和撰寫、學術論文審稿、發表的流程和步驟等內容。讓學生對學術論文從撰寫到出版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學術論文的寫法和規范,以部分教師發表的學術論文為例,展示學術論文從投稿、評審、修改、校稿到最終發表的各個階段。這種案例教學,一方面避免了空洞的照本說教,另一方面讓學生能夠體味到學術論文的嚴謹性。此外,還增加了學術論文的宣講、學術道德等內容。學術交流中,學術報告和學術成果展示也是十分重要,通過該部分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如何宣講自己的研究成果。學術道德和規范是科學研究工作者應遵循的基本倫理和規范,是保證學術正常交流、提高學術水平,實現學術積累和創新的根本保障。在教學中,以案例形式介紹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開展警示教育,讓學生在進入學術研究之初就認識到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樹立科研誠信意識,提高科學道德素養,培養誠實、嚴謹的學風。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將學術資料如何獲得,學術成果如何、學術成果如何展示等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在教學中,大多采用案例方式,然后穿插學術論文基本規范的講解,因此能夠保證在課時不做調整的情況下,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學生也能普遍反應良好。
2.調整教學方法,注重學生“三創”能力培養
學術論文閱讀與寫作課程的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針對三個不同階段的需要,在教學方法上,分別采用教師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方法以及實踐方法。在課程前期,側重基礎知識,主要采用教師中心的方法,以案例講解為主;在進行學術論文的選題和組織階段,采用相互作用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教師參與學生關于選題、論文提綱等方面的討論;最后,采用實踐教學方法,各學生小組完成學術論文的撰寫,并準備成果的宣講,教師進行最后評審。將學生分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建構主義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選題,極大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三創”能力培養為目標,教師參與到各個學生小組中,采用頭腦風暴方法,對學生學術論文選題進行啟發,鼓勵學生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研問題,關注科技前沿問題。同時,在學術論文選題上,引導學生將題目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從而實現了學術論文閱讀與寫作課程與其他專業理論課程的結合。采用這種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調動了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之間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科技學術期刊建設材料
我從2001年起擔任《安全與環境學報》主編,一直伴隨著它的成長和發展至今。2001年以前,該刊名為《兵工安全技術》,從1999年起我也是它的主編。從2003年2月起我還擔任了《科技導報》主編,到2014年第23期后不再擔任,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機關學術刊物。當科技學術期刊主編這么多年,我認為期刊建設是主編的主要職責[1-3]。這中間有4點體會值得談一談。
1培育和促進學術期刊成長
培育和促進科技學術期刊不斷成長,是主編的重要責任。如果說,科技學術期刊是一個容納科技創新的平臺,那么,主編顯然要承擔起培育和促進期刊成長的責任,培育和促進這個平臺的成長。如果你是一位主編,你一定想讓這個平臺能夠容納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的科技創新。為此,期刊在科技界科技創新圈子中的各項功能都必須得到充分的培育,這是主編的職責。主編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他也不僅僅是領導期刊編輯部的編輯工作。為此,一年又一年,學術期刊要不斷成長:小平臺成長為大平臺,影響較小的期刊成長為影響較大的期刊。就說《安全與環境學報》吧,2001年第1卷第1期容量只有64頁,到2020年第20卷第6期已有459頁,全年達到2504頁。科技學術期刊這個平臺的長大也不僅僅是做大,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不僅僅是身體的長高和體質量的增大一樣。我們都知道,在科學技術的研究方面,國家的經費投入數量很重要。經費增加了,成果也就多起來了。2019年我國的科技投入已經超過2萬億元,達到22143.6億元,在國際上穩居第二。這個數據比2018年增長12.5%,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23%。值得指出的是,在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時,科研體制、機制、制度、機構、人才隊伍以及重大研究課題等都在發生巨大變化,這中間的改革和變化,不僅僅是數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而且是科學技術有機體品質的提高和成熟度的增強。中國科技界從“科學的春天”那年開始,長大了、變強了。作為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學術期刊不能弱而不強,也不應長得太慢。承載新世紀新時代的科技創新是科技學術期刊的歷史使命。如果它緩慢地成長,或甚至停止長大,這個歷史使命就會落空。要從科技期刊各個要素的角度推進期刊的發育成長,就像由人的各種器官、部分等組成的各個人體必需體系的發育。人的器官、部分等從一出生就在發育、長大,科技學術期刊的各個要素也要從一個期刊的誕生之時起,逐漸發育成長,不能總是處于幼兒階段,一些要素從來不作改變。實際上,科技學術期刊不僅僅是由學術論文組成的,它的構成要素包括學術論文、學術論文內容的科學合理展開與發表、作者隊伍、審稿隊伍、讀者群,這些要素有一個明顯的共同要求———哪個要素都不能缺失,也不能有缺陷,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學術期刊的科學技術創新的平臺。說到培育期刊成長,主要就是各個要素統一在科技創新意義上的共同成長。質量成長、質量發育就是科技學術期刊各要素不斷成長的核心內容。
2認清和重視學術期刊
“本體”10多年前我接手《科技導報》主編工作時,要求編輯部在各專業各學科正在搞研究做實驗的科技工作者中尋找作者和他們的論文,發表他們的新成果。這個要求一下子打破了刊物已經逐漸固化的作者圈以及日益政論化的論文內容。建立與科技界本體(即廣大科研人員)的廣泛聯系,這是我當時首先想到的。思考一點“本體”問題對于主編的工作是有益的,因為這樣的思考會影響到主編的工作對象。科技學術期刊的本體是什么?在哪里?對此,大家當然會想到學術論文。的確,一個期刊的日常工作就是處理與學術論文有關的許多事務,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即沒有學術論文就不會有學術期刊。這當然沒有錯。可是,這其實沒有回答“本體”問題,因為我們不會說辦一個學術期刊僅僅是為了幫助大家發表學術論文。這還不是回答“為什么要辦期刊”的正確答案,盡管有一些作者可能就是這樣想的。我們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有2個主要的目的[4]。學術論文要發表的時候,總是因為研究有了新的成果。這些成果多數是新的理論、規律。從自己科研的成果中,發現科學的、工程的、技術的規律,這是我們發表學術論文的重要初衷之一。從科技界的學術交流和學術積累考慮,發表學術論文是為了交流和積累。雖然說科學技術的研究最終要化為一種個人的活動,至少對大多數專業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來說是這樣的,但是,科學技術上最后成功取決于集體的努力,這中間包括具有各種互補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們組成的巨大的科學共同體。科學共同體的協作和互動,被認為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重要區別之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取決于思想的共享、技術的發展和科學發現,但還要取決于全世界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對話,以及科學共同體的積累。積極發表能為這種交流、對話和積累做出貢獻的原創性學術論文,也是我們發表學術論文的重要初衷之一。在科技工作者、學術論文和學術期刊三者中,科技工作者是這三者的本體。一位主編最重要的任務,可以說是以人為本、運營期刊。主編建設期刊的第一要務,是注重科技工作者作用的發揮,培養好作者,發表好論文,辦出好期刊,促進專業發展與這三者的完美融合。專業科技工作者是專業學術期刊的“本體”。認清兩者融合后的全景圖像,對于促進期刊成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期刊是一個科學技術百花園,那么,主編就是這個百花園的管理人。科學管理很重要。投稿人是誰?百花園需要各種花、草、樹木,那么投稿人就是花草樹木、百花園所需之物的提供者。審稿人是誰?編輯是誰?百花園的花卉需要設計、培育,布局也需要設計,園林、環境、植物、水系等科普需要講解員,保護林木等需要護林員。審稿人、編輯就是這些人員。讀者是誰?百花園中人來人往,讀者就是這些人。雖說一花一木都很美麗,但百花園就更美了。今天,科技學術期刊百花園有一個明顯區別于其他種類期刊的特點,即所有這些投稿人、審稿人、辦刊人、讀者其實是同一批人,他們處在一個專業性、學術性非常強的科學共同體中。科技學術期刊其實是這個圈子的“窗口”。科技學術期刊百花園的另一個區別于其他種類期刊的特點,是他們從事著同一個專業、學科中的科學技術研究,他們從事研究(包括發表學術論文)是為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創新是他們共同的(同一的)崇高使命。對于主編來說,對于期刊來說,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層次上開展與科技工作者各種形式的溝通是十分重要的。主編要以人為本辦期刊。與科學技術研究人員成為好朋友,成為知心人,是一位主編崇高的任務。辦刊人、編輯人員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技術研究者,僅僅成為科研人員的朋友是不夠的。他們在期刊內、編輯部中,要時時關心、研究、掌握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之所以要這樣,一是為了服務于科學共同體的宗旨,二是為了服務于研究人員,三是為了淘汰落后的研究。在本專業、本學科的范圍內,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學術的焦點在哪里,難題的關鍵找到了沒有,誰在攻關,不妨討論討論,用文字記錄下來,提供給大家。而且這往往同時回答了“期刊應該發表什么樣的學術論文”這個問題。這種能力也是與一流學術期刊相對應的。在以人為本的方向上做得越來越扎實、全面,辦好一個期刊、進而把它辦成一流學術期刊的目標就不難實現。
3把學術期刊辦成讀者看得懂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