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理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07:24: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理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理論論文

網絡理論城市設計論文

一、當代城市設計與專業培養體系

1.當代城市設計的“綜合性”特征

城市設計起源于專業人員對三維空間環境形態與尺度的興趣,注重從使用者的角度理解與建構空間秩序;隨著城市環境建設問題的復雜化,研究者認識到城市設計與經濟基礎、地方社會的深層次關聯,并將城市設計推入了更深層的社會實踐研究領域。如阿里•邁達尼普爾(AliMada-nipour)通過論證對比城市設計概念中的許多爭議,得出城市設計是“塑造與管理城市環境的跨學科實踐,其關注空間環境的塑造過程以及相應的塑造成果”;[1]馬修•卡莫那(MatthewCarmona)等人通過對近40年城市設計相關論述的分析,將城市設計定義為一種以創造人性場所為核心觀念的具有內在聯系的綜合性行為。[2]亞歷山大•庫斯伯特(AlexanderR.Cuthbert)指出,建筑設計依托建造技術“自下而上”開展營建活動,城市規劃遵循治理目標“自上而下”布局城市建設,城市設計在兩者之間,既是約束建筑設計的公共政策,也是反映社會訴求的專業代言(表1)。[3]可見,當今的城市設計協調多方主體的利益需求,合力策劃、建設與經營良好的空間環境,不再僅僅是美化城市環境的手段,更成為引導帶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居民健康生活、延續地方文脈、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工具。

2.當代城市設計師的“多面手”角色

傳統的城市設計注重形體的組合與尺度、空間的連續性與可識別性、建筑群的整體協調等感官特征,城市設計師多出身于建筑設計師,在形態塑造方面有著很強的專業能力。而隨著現實社會對城市設計的需求逐步轉變,城市設計逐步承擔起復興地方經濟、協調相關者利益的社會職能,相應地,城市設計師的角色也日益復雜,其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形態塑造能力,還需要掌握經濟學、系統工程、公共管理等相關理論知識,并具備策劃營銷、組織管理、溝通協調等方面的能力。[4]由此,當代城市設計師在項目實踐中需要至少承擔如下角色:作為策劃者與設計者,為片區發展定位,并結合宏觀環境與地方需求開展創造性的布局設計;作為咨詢者,為地方政府、社區、開發商等利益相關群體提供發展策略與建議,為決策者提供思路;作為協調者,了解利益相關者的基本訴求,并通過談判協商合理配置空間資源;作為項目組織者,為各方執行者制定合理的行動路徑與建設規則,促進項目落實。同時,隨著城市設計師與各種群體及項目的交流與互動,其類型也日益多元,如為政府、開發商及社區服務的專職城市設計師,為某一重點地區提供長期咨詢服務的駐地城市設計師,為某些特定群體(如弱勢群體)服務的專業城市設計師等。

3.當代城市設計專業培養現狀

查看全文

戰略網絡研究論文

一、戰略網絡研究沿革

20世紀80年代以前,市場環境相對穩定、資源稀缺,而且企業網絡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價格控制和市場的份額上,網絡參與者將網絡視為一種投機選擇,協調成本高和機會主義多,因而網絡被許多學者認為有負面影響和缺乏效率,長期以來其優勢沒有得到理論界和實業界的認真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后,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知識、信息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組織網絡化日益凸現,而且網絡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顯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業之所以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國際競爭力迅速增強,國際化經營效果顯著,就是因為日本的企業并非以單個原子狀態來活動,而是以一群合作企業或組織構成相互依賴的關系網絡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知識共享、共同發展,形成了世界級的核心能力。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企業網絡及其關系管理的研究,愈來愈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相繼出現了組織生態系統(OrganizationEcosystem)、組織網絡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網絡組織(NetworkOrganization)、組織域(OrganizationField)、企業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關系(Partnering)、關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業(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競爭(Co—petition)、組織間競爭優勢(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關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關系資源(RelationResource)、網絡資源(NetworkResource)、聯盟網絡(AllianceNetworks)、戰略網絡(StrategicNetworks)、戰略區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間信任(Inter—firmTrust)、供應商網絡(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學者和先行的廠商已認識到企業隱含的、不可模仿的社會關系網絡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應商、顧客、互補者和聯盟伙伴,是“創新關鍵來源”、“組織學習的關鍵來源”、“學習和能力的關鍵來源”。R·Gualti等人將這些具有持久性的、對進入其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組織之間的節點構成的網絡統稱為戰略網絡,這些節點包括了戰略聯盟、合資、長期的買賣伙伴等。于是,戰略網絡研究就成為戰略管理研究的新熱點。

就戰略管理學者對戰略網絡研究歷程看,首先提出戰略網絡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戰略管理雜志》發表題為“戰略網絡”的論文,可謂是戰略網絡理論的經典之作。該文從戰略的高度闡述了戰略網絡的內涵,認為戰略網絡是一種關系網絡,獲取企業生存和發展所需資源和知識的關鍵渠道,是“企業競爭優勢之源”,而不僅僅是一種組織模式,使之有別于一般意義的網絡組織。這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戰略網絡理論研究的開始。隨后,戰略管理研究者開始對企業之間和企業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網絡研究產生了廣泛的興趣,1992年N.Nohria等編寫出版的論文集《網絡與組織:結構、形式和行為》,匯集了社會網絡理論、組織理論、戰略理論、經濟理論研究者對戰略網絡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此同時,戰略網絡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過進一步研究和實證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專著《戰略網絡》,標志著戰略網絡理論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專著《戰略網絡——日本企業間合作的藝術》,該書以日本企業的戰略網絡為例,研究了戰略網絡的理論基礎、戰略網絡形成動因、戰略網絡的管理與進化,進一步豐富了戰略網絡理論,促進戰略網絡理論走向實踐。2000年《戰略管理雜志》出版“戰略網絡’論文專集,介紹了當前有關戰略網絡理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強調這一理論要整合和系統化,使之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更有效地指導企業在網絡競爭環境下制定和實施企業戰略。這標志著戰略網絡研究進入了一個系統研究階段。三、戰略網絡研究主要學派

由于戰略網絡及其嵌入其中的動態關系網絡的復雜性和模糊性,目前戰略管理的學者們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論為基礎,從不同的視角研究戰略網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戰略網絡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作者綜合有關文獻,將現有戰略網絡研究主要分為五大學派。

1.以R.Gulati為代表的結合新經濟社會學來研究企業戰略網絡的理論,我們稱之為經濟社會學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戰略網絡》、《聯盟與網絡》、《網絡位置與學習:網絡資源和公司能力對聯盟形成的影響》。

他的主要觀點是:(1)規范了戰略網絡的定義,界定了戰略網絡的研究范圍,明確將對企業有戰略意義的戰略聯盟、合資、長期的買賣伙伴和一群相似的節點都歸集為戰略網絡,強調它是嵌入于企業之中的關系網絡,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戰略意義。(2)用社會網絡理論的“嵌人性”和“結構洞”原理,證明了戰略網絡對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影響,說明戰略網絡及其管理能力是網絡資源和關系資源,是戰略網絡參與者在參與網絡后所獲得的獨特資源,具有獨特性,難以模仿性,是一種核心能力。(3)強調戰略網絡是一個公司接近信息、資源、市場和技術的關鍵渠道,能夠取得學習、規模和范圍經濟的優勢,戰略網絡直接影響企業的戰略行為和競爭優勢。(4)嵌入于戰略網絡之中的網絡關系,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既有機會又有約束的資源。因為“網絡也意味企業被鎖定在非生產關系里或排除了與其他可行的組織結成伙伴的機會”。(5)提出要整合戰略網絡于企業戰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從產業結構、產業內分析、企業能力、交易成本和轉換成本、網絡進化和企業收益來與現有的戰略研究相結合。

查看全文

戰略網絡研究發展趨勢論文

內容提要:戰略網絡作為適應網絡競爭的新戰略思想,戰略管理的學者們已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研究。本文在總結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今后戰略網絡研究的發展趨勢和主要方向。

關鍵詞:網絡戰略管理戰略網絡

一、導言

隨著Internet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已步入網絡時代,它將徹底改變企業傳統的經營方式和戰略行為。網絡時代的競爭已不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企業合作網絡之間的競爭,這是一種新的競爭形態——網絡競爭。在網絡競爭環境下,基于“公司是獨立、自治實體”的假設和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來研究企業戰略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必須從嵌入于企業的關系網絡視角來研究企業戰略。戰略網絡(StrategicNetworks)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起和發展起來的新戰略思想。

所謂戰略網絡,是指由社會的不同組織或個人為了共同的遠景,通過一定的協議或契約聯結在一起,以彼此間相互信任和長期合作為基礎而構成具有戰略意義的、不斷進化和優化的動態合作網絡。戰略網絡及其管理“必然將成為新的管理范式與新的競爭游戲規則”,“戰略網絡管理是當今企業成功的關鍵”。因此,戰略網絡研究既是一個急需研究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正如《戰略管理雜志》(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戰略網絡專集”時,編輯所評論的那樣:“我們覺得認真地強調戰略網絡是如何影響公司的利潤率問題——戰略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的時機已成熟”。戰略網絡作為戰略管理研究的新領域,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從不同的角度展開研究。但由于戰略網絡及其嵌入其中的動態關系網絡的復雜性和模糊性,現有的戰略網絡研究系統性不夠,缺乏定量和動態分析及其支撐技術。為此,本文在評價現有戰略網絡研究學派的基礎上,提出今后戰略網絡研究將是系統化、動態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可操作的戰略網絡理論與技術方法,使得戰略網絡理論能真正應用于企業戰略管理的實踐之中。

二、戰略網絡研究沿革

查看全文

戰略網絡探究論文

一、戰略網絡研究沿革

20世紀80年代以前,市場環境相對穩定、資源稀缺,而且企業網絡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價格控制和市場的份額上,網絡參與者將網絡視為一種投機選擇,協調成本高和機會主義多,因而網絡被許多學者認為有負面影響和缺乏效率,長期以來其優勢沒有得到理論界和實業界的認真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后,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知識、信息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組織網絡化日益凸現,而且網絡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顯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業之所以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國際競爭力迅速增強,國際化經營效果顯著,就是因為日本的企業并非以單個原子狀態來活動,而是以一群合作企業或組織構成相互依賴的關系網絡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知識共享、共同發展,形成了世界級的核心能力。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企業網絡及其關系管理的研究,愈來愈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相繼出現了組織生態系統(OrganizationEcosystem)、組織網絡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網絡組織(NetworkOrganization)、組織域(OrganizationField)、企業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關系(Partnering)、關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業(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競爭(Co—petition)、組織間競爭優勢(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關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關系資源(RelationResource)、網絡資源(NetworkResource)、聯盟網絡(AllianceNetworks)、戰略網絡(StrategicNetworks)、戰略區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間信任(Inter—firmTrust)、供應商網絡(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學者和先行的廠商已認識到企業隱含的、不可模仿的社會關系網絡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應商、顧客、互補者和聯盟伙伴,是“創新關鍵來源”、“組織學習的關鍵來源”、“學習和能力的關鍵來源”。R·Gualti等人將這些具有持久性的、對進入其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組織之間的節點構成的網絡統稱為戰略網絡,這些節點包括了戰略聯盟、合資、長期的買賣伙伴等。于是,戰略網絡研究就成為戰略管理研究的新熱點。

就戰略管理學者對戰略網絡研究歷程看,首先提出戰略網絡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戰略管理雜志》發表題為“戰略網絡”的論文,可謂是戰略網絡理論的經典之作。該文從戰略的高度闡述了戰略網絡的內涵,認為戰略網絡是一種關系網絡,獲取企業生存和發展所需資源和知識的關鍵渠道,是“企業競爭優勢之源”,而不僅僅是一種組織模式,使之有別于一般意義的網絡組織。這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戰略網絡理論研究的開始。隨后,戰略管理研究者開始對企業之間和企業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網絡研究產生了廣泛的興趣,1992年N.Nohria等編寫出版的論文集《網絡與組織:結構、形式和行為》,匯集了社會網絡理論、組織理論、戰略理論、經濟理論研究者對戰略網絡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此同時,戰略網絡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過進一步研究和實證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專著《戰略網絡》,標志著戰略網絡理論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專著《戰略網絡——日本企業間合作的藝術》,該書以日本企業的戰略網絡為例,研究了戰略網絡的理論基礎、戰略網絡形成動因、戰略網絡的管理與進化,進一步豐富了戰略網絡理論,促進戰略網絡理論走向實踐。2000年《戰略管理雜志》出版“戰略網絡’論文專集,介紹了當前有關戰略網絡理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強調這一理論要整合和系統化,使之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更有效地指導企業在網絡競爭環境下制定和實施企業戰略。這標志著戰略網絡研究進入了一個系統研究階段。

2、戰略網絡研究主要學派

由于戰略網絡及其嵌入其中的動態關系網絡的復雜性和模糊性,目前戰略管理的學者們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論為基礎,從不同的視角研究戰略網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戰略網絡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作者綜合有關文獻,將現有戰略網絡研究主要分為五大學派。

1.以R.Gulati為代表的結合新經濟社會學來研究企業戰略網絡的理論,我們稱之為經濟社會學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戰略網絡》、《聯盟與網絡》、《網絡位置與學習:網絡資源和公司能力對聯盟形成的影響》。

查看全文

網絡組織分析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文章首先介紹、分析了社會網絡理論(SocialNetwork)、社會網絡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的內容及其與知識管理的關系,進而分析了二者在知識管理中的應用。結合實例分析了社會網絡分析在組織隱性知識共享中的具體應用,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改進隱性知識共享的策略,最后分析了社會網絡中隱性知識共享的成本問題。

【摘要題】企業信息建設

【關鍵詞】社會網絡/社會資本/社會網絡分析/知識管理/隱性知識共享

【正文】

知識成為21世紀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一切來源。其中,隱性知識的交流和共享是知識創造的基礎,因此,隱性知識是企業財富的最主要源泉,隱性知識的有效交流和共享成為企業知識化運營、發展的關鍵。但隱性知識的內隱性、復雜性以及隱性知識共享中的障礙性因素使隱性知識共享的可操作度大大降低。知識管理研究領域開始分析知識共享的機理和對策,并且形成以下較為成熟的研究領域:隱性知識共享的組織結構分析、隱性知識共享的組織文化分析、隱性知識共享的技術支持分析和隱性知識共享的激勵制度分析。但知識管理理論的價值在于其在組織中的應用,有關隱性知識共享的各種分析和結論也必須以實踐為最終目的,這恰恰是目前研究中的弱點,甚至是盲點。研究者將目光過多地投向定性和理論分析上,忽略了隱性知識共享必須依靠有效的操作工具和實踐指導,造成理論無法提升實踐績效。本文在以往研究的支撐下,借助“社會網絡分析”這一具體工具,提出一種有效的組織隱性知識共享操作工具,解決目前研究中面臨的“說和做”的兩難境地。本文與以往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定量方法基礎上的分析方法構建,試圖為組織隱性知識共享提供具體的操作工具。

1社會網絡理論與知識管理

查看全文

物流領域復雜網絡運用思索

1前言

自1960年起,隨機圖論一直是復雜網絡的主要研究理論。到90年代末期,美國康奈爾大學的Watts和Srro-gatz通過文章《“小世界”網絡的群體動力行為》建立了小世界網絡模型,通過這個模型進一步揭示了復雜網絡的小世界特性;1999年,Barabasi和Albert發表了《隨機網絡中標度的涌現》一文,該文進一步揭示了復雜網絡的無標度性質,并建立了一個無標度網絡模型。這兩篇文章發現了復雜網絡的小世界性和無標度性,開辟了復雜網絡研究的新紀元。以這兩篇文章的發表為起點,復雜網絡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數學領域的研究,它開始涉及物理、系統科學、交通運輸、機械制造和物流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為這些領域的研究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對復雜網絡理論在物流領域的應用進行論述。

2復雜網絡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2.1基于復雜網絡的物流網絡的研究

在物流網絡中各種各樣的制約因素影響著運輸、倉儲、包裝、流通和配送等各個物流環節,這種復雜性可以讓我們運用復雜網絡的研究方法去研究物流網絡中存在的問題。在研究物流網絡時,以各級影響因素為節點,對有制約關系的節點連邊,根據各節點的性質賦予每個節點不同的邊權,這時將該網絡視為一個簡單的加權網絡,通過構建模型等方法,可以得出物流網絡具有鮮明的無標度性質。目前,國內外學者運用復雜網絡對物流網絡主要進行了以下的研究:潘坤友等依據三軸和完全覆蓋原則、時間最短原則、多重樞紐配置原則等構建了干線通道和支線通道,形成安徽沿江地區中心城鎮“軸—輻”物流網絡。董艷梅等認為城市節點作為區域物流網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建構在經濟中心城市或節點間的軸線(物流,信息流)之上。在應用復雜網絡知識研究物流網絡時,許多學者認為他的理論研究基礎是,物流節點相互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楊廣華等分析區域物流網絡關系的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凝聚性、核心—邊緣結構性等結構關系指標,通過與其他數據結合分析,對區域物流結構進行優化。楊廣華在其博士論文中以復雜網絡理論為基礎進一步對區域物流網絡進行了研究,構建了區域物流網絡節點優化模型和線路優化模型,為構建區域物流網絡物流節點、線路、網絡等提供參考。覃儒展等分析各個節點在整個物流網絡中的重要程度,反映各個環節的瓶頸問題以及物流網絡中節點的相互變化、市場的變化和環境的變化對物流網絡的影響。通過以上文獻綜述可知:采用復雜網絡理論可以有效補充物流管理領域宏觀層面研究的不足。當代網絡分析技術特別是網絡模型分析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通過研究網絡整體運作及對網絡整體進行模擬等,揭示出物流網絡的結構。這些都對物流網絡理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在以后的研究中,復雜網絡在物流領域可以重點研究各個物流節點之間的關系怎樣影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網絡成員的行為、物流網絡整體發展對單個物流節點的限制和制約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2.2復雜網絡在供應鏈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伊里奇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論文

摘要: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虛擬學校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追本溯源,虛擬學校構建的理念與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伊里奇的學習網絡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通過對虛擬學校兩種基本模式——校外模式和校內模式的典型案例的分析,進一步闡明虛擬學校與伊里奇學習網絡理論在教育資源、教學時空、教育模式、教學環境與教學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

關鍵詞:虛擬學校;學習網絡理論;教育形式;英特網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隨著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全球競爭的日益激烈,整個世界都經歷了巨大的變遷。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學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伊里奇的學習網絡理論因英特網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這一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得教與學的作用、功能和重點發生著巨大的改變。盡管學校并沒有如伊里奇所希望的被保留,但是他的學習網絡的理論卻得以延續。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虛擬學校(virtualschool)的興起可以說就是伊里奇學習網絡理論與英特網結合的產物。與學習網絡相比,它是一種更為高效的教育形式。簡單地說,虛擬學校就是以國際互聯網為載體,利用包括智能計算機在內地現代信息技術,模擬傳統學校的現實環境與教育過程來開展教育活動的遠程教育形式。

目前,一般將虛擬學校概括為兩種基本的模式。校外模式著眼于完全不同于傳統學校環境的教育服務,它主要為那些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在學校里學習的人提供學習學術性課程的機會;校內模式則基本上是在學校內部提供教育服務。下面通過實例分別對這兩種基本模式進行分析職稱論文。

一、佛羅里達中學:校外虛擬學校

校外模式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有時在家有時在校學習的學生,只能夠在家里學習的學生,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以及中途輟學者、短期學生,或者希望達到普通教育水平者,等等。到1999年中,在美國已經有19種不同的校外虛擬學校模式,佛羅里達中學(FloridaHighSchool,簡稱FHS)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所虛擬學校開設至今已經有十年以上的歷史,提供了一系列在線虛擬的教育服務。

查看全文

小議FDI及其集群對中國經濟影響

——宏觀、中觀與網絡視角的分析

內容提要:為了全面準確認識FDI的經濟影響及其傳導路徑,本文首先分析FDI對東道國的宏觀經濟影響和對產業組織、區域發展差異的影響,進而從其分布實際出發分析FDI集群及其作用傳導機制。最后從網絡視角擴展了對企業性質和企業間聯系的分析,強調FDI企業的本地連接才是認識其作用發揮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FDI本地產業集群經濟影響本地聯系

Abstract:WithabriefreviewofhowFDItheoreticallyaffectsmacroeconomy,industrialorganizationanddivergenceinregionaldevelopmentinhostcountry,thisarticleanalysesFDIclustersastheiractualdistribution.Thenanexpandedtheoreticalexplanationisgiveninnetworkperspective,whichdiscussesthenatureofenterprisesandlinkagebetweenthem.It’semphasizedthattheconditionoflinkagebetweenFDIfirmsandlocalenterprisesispivotal.

KeyWords:FDI;LocalIndustrialClusters;EconomicEffect;Regionallinkage

一、引言:選題緣起、分析思路與論文結構

查看全文

電力系統自動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電力系統自動化智能技術

[論文摘要]簡單回顧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控制、專家系統控制、線性最優控制、綜合智能控制等典型智能技術在電力系統自動化中的運用。

電力系統是一個巨維數的典型動態大系統,它具有強非線性、時變性且參數不確切可知,并含有大量未建模動態部分。電力系統地域分布廣闊,大部分元件具有延遲、磁滯、飽和等等復雜的物理特性,對這樣的系統實現有效控制是極為困難的。另一方面,由于公眾對新建高壓線路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線路造價,特別是走廊使用權的費用日益昂貴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電力網的不斷增大,使得人們對電力系統的控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正是由于電力系統具有這樣的特征,一些先進的控制手段不斷地引入電力系統。本文回顧了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控制、專家系統控制、線性最優控制、綜合智能控制等五種典型智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運用。

一、模糊控制

模糊方法使控制十分簡單而易于掌握,所以在家用電器中也顯示出優越性。建立模型來實現控制是現代比較先進的方法,但建立常規的數學模型,有時十分困難,而建立模糊關系模型十分簡易,實踐證明它有巨大的優越性。模糊控制理論的應用非常廣泛。例如我們日常所用的電熱爐、電風扇等電器。這里介紹斯洛文尼亞學者用模糊邏輯控制器改進常規恒溫器的例子。電熱爐一般用恒溫器(thermostat)來保持幾擋溫度,以供烹飪者選用,如60,80,100,140℃。斯洛文尼亞現有的恒溫器在100℃以下的靈敏度為±7℃,即控制器對±7℃以內的溫度變化不反應;在100℃以上,靈敏度為±15℃。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有兩個問題:①冷態啟動時有一個越過恒溫值的躍升現象;②在恒溫應用中有圍繞恒溫擺動振蕩的問題。改用模糊控制器后,這些現象基本上都沒有了。模糊控制的方法很簡單,輸入量為溫度及溫度變化兩個語言變量。每個語言的論域用5組語言變量互相跨接來描述。因此輸出量可以用一張二維的查詢表來表示,即5×5=25條規則,每條規則為一個輸出量,即控制量。應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模糊控制器后,冷態加熱時躍升超過恒溫值的現象消失了,熱態中圍繞恒溫值的擺動也沒有了,還得到了節電的效果。在熱態控制保持100℃的情況下,33min內,若用恒溫器則耗電0.1530kW·h,若用模糊邏輯控制,則耗電0.1285kW·h,節電約16.3%,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在冷態加熱情況下,若用恒溫器加熱,則能很快到達100℃,只耗電0.2144kW·h,若用模糊邏輯控制,達到100℃時需耗電0.2425kW·h。但恒溫器振蕩穩定到100℃的過程,耗電0.1719kW·h,而模糊邏輯控制略有微小的擺動,達到穩定值只耗電0.083kW·h??傆嬤_100℃恒溫的耗電量,恒溫器需用0.3863kW·h,模糊邏輯控制需用0.3555kW·h,節電約15.7%。

二、神經網絡控制

查看全文

傳媒語言的歷史追尋與實現探索

話語分析:傳媒語言界面的共時表征

TeunAvanDijk是話語分析的翹楚,也是傳媒語言話語分析的典范。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TeunAvanDijk大量著述涵蓋了多種傳媒話語的諸多類型(教科書、新聞報道、醫患對話乃至旅游宣傳手冊、廣告),對其中所表現出的認知現象、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現象以及意識形態等政治傾向作了全面研究;FaircloughN.自80年代以來陸續出版了幾十種著作,對各種話語類型尤其是政治話語進行了批判的研究。此后,傳媒語言研究作出較大貢獻的當屬奧克蘭理工大學語言與傳播教授的AllanBell:作為一名多產的學者,AllanBell近30年來發表了與傳媒語言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64篇、專著5部(截至2008年的統計)。在作者目前可以收集到的文獻研究中,AllanBell于1981年以“這不是英國廣播公司:新西蘭的語言殖民主義”為題開始了傳媒語言的語體研究,僅從這一點講,稱AllanBell為世界范圍內首次研究傳媒語言的“鼻祖”并不過分。[2]1983年,GerhardLeitner編著的LanguageandMassMedia論文集首次將語言與大眾傳媒糅合在一起加以研究。[3]此后,Language,image,media論文集討論了新聞廣播語言、東西方新聞差異、廣告以及圖形傳達意義的方式。[4]R.E.Rice于1984年在《MediatedGroupCommunication》一文中首開學界對“電子郵件語言”研究的先河。[5]Fairclough(1985)討論了從話語分析的視角分析傳媒語言有別于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傳媒語言的原因。他認為,對傳媒語言進行分析話語有助于詳細了解媒體輸出的本質,而語言分析側重于文本(texts),語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既涉及文本也涉及話語實踐以及社會文化文本,目的在于找出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文化實踐之間的關系。[6]該論述高瞻遠矚,無論對話語分析還是傳媒語言研究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俄羅斯大眾傳媒語言研究方面,Dobrosklonskaja(2005)聲稱要發展傳媒語言學MediaLinguistics,但是其重點研究仍集中在新聞語篇(現在被稱為傳媒語篇)以及迅速發展的功能和文體研究方面。[7]CharleyRowe和EvaL.Wyss2009年編著的LanguageandNewMedia論文集匯集了學者對多種傳播媒介的分析:博客、電子郵件、傳真、網絡實時聊天系統(IRC)、聊天、即時通訊、短信(SMS)、情書、郵政卡和電子賀卡、電話、廣播、電視,以及諸如網頁文本、維基百科條目和網站超文本網站文化。文集對新媒體萌現、新媒體語境中的語言變化以及相關新、舊媒體之間技術演進背景下語言和文化的變化研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8]

社會語言:傳媒語言文化界面的回歸

美國語言學家兼人類學家EdwardSapir及其學生BenjaminLeeWhorf所提出的“語言相對性假說”在戰后廣為傳播,認為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文化和思維,認為不同語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類會影響語言使用者對于現實世界的認知,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的使用者會因語言差異而產生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的不同。DellHymes曾提出言談民俗學(ethnographyofspeaking)來研究言語事件。WilliamLabov1966年出版的《紐約市英語的社會層次》認為語言事實上存在社會性層次的區分,而且社會層次(身份)和語言層次(表現為語言結構的異體)是互相對應的。[9]70-80年代間,英國學者Lesley和JamesMilroy在研究這類交往行為時提出“語言的社會網絡理論”,對語言的維護和切換進行動態描寫,作出了比拉波夫的分層說更細致的分析(李嵬,1995)。[10]70年代以來前蘇聯(俄國)學者提出語言國情學,強調語言有一種文化積累的功能。同時,大眾傳媒對“水門事件”的不斷傳播引發了語言學家在文化背景中對語言構成及其影響的深入研究。加拿大學者HaroldInnis認為,一種新的媒介(包括廣義的語言、文字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的文明的產生。[11]美國學者PaulLevinson指出:“人類發明的所有信息技術,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夠和我們人類基本要素的語言中心相提并論,除非它是對語言的超越和通過某種方式所進行的替代。但是,這些技術還是在有限的層次上對我們的生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盵12]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認為:人的思維和信息傳播受制于傳播的基本符號系統——語言,而每個族群、民族、國家成千上萬年形成的文化意識和傳統,無形地積淀在語言中,通過語言系統的教育而內化為社會成員的集體心智。JiirgenHabermas的三卷本《交往行動理論》揭示了當代傳媒如何被注入商業模式,成為制造品牌輿論的工具。[13]

傳媒與教育:傳媒語言界面的人本回歸

作為世界性的教育文化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充當著傳媒與教育的聯姻的急先鋒。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UNESCO明確了媒體在社會進步的關鍵作用,制定了參與和利用各種媒體發展目標的具體政策、方案和戰略,設立了“媒介教育項目”(TheMediaEducationProgramme),旨在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年通過媒介積極參與社區政治文化活動并發展其批判性賞析能力。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文明聯盟(UNAOC)共同創建了姊妹大學全球媒體和信息素養和跨文化對話講座(UNESCO-UNAOCMILIDUNITWIN),具體內容涉及:批判性分析、大學和大眾媒體之間的跨文化和合作研究交流、參與學校內發展教育和媒體研發、促進全球媒介信息素養行動、創建媒介信息素養學習研發網絡中心、支持全球不同媒體的文化間對話與合作。在語言學學術界,1968年,SusanSontag注意了到傳媒對教育的影響遠遠大于課堂教學[14],英國學者HildeT.Himmelweit等人研究了看電視對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影響[15],美國學者MarieWinn(1977)則得出了相反的結論[16]。MichaelWillie(1979)論述了傳媒通過不同語言(媒介肢體語言與文本語言)的結合增強了感官的刺激,從而加深了對信息的理解[17]。英國英語教師全國委員會和國際閱讀協會全國理事會(NCTE)制定的英語語言藝術教學指導方針之國家標準要求“學生用口頭、書面和視覺語言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在學習過程中作為知識、反饋、創造活動的積極參與者”[18]。20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國中學課程改革和2003年以來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都強調了傳媒特別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