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道德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13:0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道德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道德論文

網絡道德探究論文

一、傳統道德的新產兒

道德關系的變化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變化的反映。⑴在電子空間中,人的社會角色和道德責任都與傳統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網絡道德從根源上講是社會道德的延生物。⑵網絡雖然是一種較為開放自由的世界,但人們在網上從事的各種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道德關系的約束的。網絡世界的關系一旦與現實世界相矛盾它只能服從于現實世界的道德關系,比如網絡亂倫現象,在交往雙方都不知對方身份時,這種關系是不會涉及到道德看法的,是一種合乎道德的交往,但是,當這種在現實中是母子、父女之類的關系一旦被戳穿,那么要么結束這種關系,要么繼續,而后一種選擇就意味著將接受社會對亂倫現象的指責,而后不得不終止這種關系。

然而在網絡這個新世界它的道德又不同與傳統道德。傳統道德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其運行主要依靠人們的是非觀和社會評價。而在電子空間中,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終端背后,所表現出來的只是符號,我們難以想象一個人在現實交往中隱瞞自己的性別,但“在線交往”中自稱是妙齡少女的通訊者極有可能是黑面大漢。網絡道德是在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前提下形成的,而且是以傳統道德為原型。

二、悄然誕生的學科

網絡道德是人們利用電子信息網絡進行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道德關系。它不同與傳統的道德關系,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建立在電子信息網絡的基礎上,可以說網路道德是電子信息技術的派生物。由于電子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相繼引出了網絡建設中的各種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于是一些研究組織紛紛成立,并開始介紹各種規模不等的學術討論。美國華盛頓布魯克林計算機倫理協會從1992年開始每年都召開關于計算機道德的年會,此外,在國外的一些計算機、通訊、法律協會和專業組織內部,設有一些道德問題分部,專門研究計算機道德倫理或電子信息網絡倫理問題。于是一門新的學科——網絡道德倫理便悄然出現了。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道德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研究網絡倫理的文章越來越多。由于電子信息網絡所聯系的社會部門非常廣泛,使社會各界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有關網絡道德倫理問題上來。中國作為一個后起之秀也充分注意到了對網絡道德倫理的研究。這對我國向信息化社會順利邁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查看全文

網絡時代道德與德育策略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網絡青少年德育管理對策

論文摘要:分析了當前網絡時代青少年道德現狀。指出學校德育應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緯度來進行管理。隨著科技進步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網絡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日益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學生不斷“觸網”。

網絡的發展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為青少年學習知識提供了新的課堂,為青少年獲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為青少年的人際交流和溝通拓展了新的空間,等等。然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與池田大作對話時所說:”技術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這種可以用于善惡兩個方面。”〔‘〕網絡化給青少年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近年來,青少年“觸網”后的道德問題以及引發的社會問題不斷引起各界關注。

一、網絡時靴青少年的道德現狀

1.青少年道德意識弱化

網絡既是信息的寶庫,又是信息的垃圾場。而青少年正處在學習、成長的高峰期,對新鮮事物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嘗試欲。同時缺乏社會經驗,其身心發展不成熟,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對薄弱,對一些不良信息辨識力差,很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戲等網絡內容所吸引。

查看全文

網絡傳播中編輯的道德責任透視論文

論文關鍵詞:網絡信息傳播;惡意傳播;網絡編輯;倫理道德;監管責任

傳播活動的傳者、受者和中介三個要素中,在很大程度可以將中介理解成為一種環境,理解為傳播品平臺,理解為編輯的管理與監督。在信息與網絡時代,在網絡傳播中編輯應具有怎樣的職業道德,擔負起怎樣的責任,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無疑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一、網絡惡意傳播的編輯責任

由于網絡信息的寬容性、包容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傳播過程中編輯的責任,包括道義、倫理、監督以及輿論傾向的責任被顯然忽略。類似“文責自負”、“不表示本網站贊同發文者觀點”的免責聲明,便能輕易地推卸去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編輯責任。

例如,近年來網絡傳播中出現與虛假傳播迥異的惡意傳播,已經泛濫成為一種網絡詆毀文化,而編輯責任的缺位,也是這類惡意傳播泛濫的緣由。因此,撇開惡意傳播中傳者的戰略效應、信息者的詆毀目的,本文只通過對此類傳播中心理因素的分析,來討論其中的編輯責任。而這正是以往的關于網絡編輯理論討論中所忽略的。

網絡傳播的重要特征是互聯網信息的匿名性。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中,由于多數用戶在傳播中都采取匿名制,一方面,人們在網絡環境中有機會表露自己不為人知的或壓抑的一面,甚至于多重面貌,在其中,沒有社會道德與價值觀的約束,一切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好惡來進行;另一方面,由于用戶以匿名方式在網上進行交流,使得傳統媒體既有的行之有效的監督體系無法在虛擬環境中發生效用。例如,網絡惡意信息的。

查看全文

網絡社會道德特點與道德教育探索論文

論文摘要:網絡社會是一個與現實社會生活系統有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因而表現出其不同的網絡倫理道德特點。當今,具有較高知識層次的高職大學生已融入網絡生活,本文針對其網絡道德存在著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加強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網絡社會網絡道德高職大學生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加人到“網民”行列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社會。

一、網絡社會及其道德特點

(一)對網絡社會的理解

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迅速滲透,“網絡社會”一詞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一種理解認為:“網絡社會”就是指作為各種網絡共同構成的“互聯網”以及人們通過互聯網技術所實現的“網絡化”過程中“網民”之間的互動;另一種理解是以“網絡空間”來界定“網絡社會”;有人認為網絡的本質就是一種“在線”整合體,也有人從傳播學的角度將互聯網看作是“一個模擬傳統社會傳播形式的數字化平臺,或者說與現實社會并列的虛擬傳播環境,一個虛擬社會”。無論怎樣理解,“網絡社會”都是一個與人們現實的社會生活系統有著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直觀地看,網絡空間展現的純粹是數字信息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數字信息所遮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呈現出與現實社會交往不同的特點,因而形成網絡社會不同的倫理道德特點。

查看全文

論網絡信息時代個體道德的約束論文

論文關鍵詞:網絡道德規范;網絡道德教育;網絡個體道德修養

論文摘要:網絡在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眾多的網絡道德問題,由于監督的弱化,需要加強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確立網絡道德規范、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加強網絡社會個體的道德修養,是促進網絡社會個體道德自律的主要手段。在網絡社會個體道德自律的建設中,儒家倫理思想的某些方面尤其是道德修養方法可以提供借鑒,發揮作用。

一、確立網絡道德規范

網絡道德規范是他律性的,但是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卻離不開網絡道德規范,因為“強調道德自律,必須以規范、制度、法律等硬性約束手段為基礎和必要條件?!睕]有道德規范人們便無所適從,所以必須首先確立網絡道德規范,使網絡社會道德自律建設有章可循。

(一)網絡道德規范的建立途徑

網絡道德規范的建立有三個途徑。1.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外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網絡發展早且普及面廣,其網絡道德研究亦早于我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借鑒為我所用。2.整合傳統倫理資源,尤其是儒家倫理思想。儒家倫理作為一種倫理文化,其倫理精神在漫長的時間里已深入中國人的頭腦之中,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整合傳統的倫理資源可以使網絡道德更具親和力,更易為人們接受。3.緊密結合現實情況,在實踐中建立。規范要具有可行性,這就要求規范的制定要緊密結合人們的利益、需要、人們的道德素質及現實的道德問題,通過道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網絡道德規范。

查看全文

網絡社會下道德危機的成因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當前的網絡社會面,瞄道德危機,這嚴重影響了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健康發展。探求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成因,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現試從網絡社會本身的特點,網絡社會運行的現實背景以及網絡主體的人性心理三方面,對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成因進行較為全面、詳細的分析。

論文關鍵詞:網絡社會;道德危機;成因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為人們開辟了一個極大開放和自由馳騁的空間—網絡社會,為人類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嚴重的倫理道德問題。在當前的網絡社會中,網絡欺詐、網絡色情、網絡病毒、網上侵犯知識產權、網上侵犯個人隱私等不道德現象大量出現,嚴重影響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健康發展,而且帶來了人際情感冷漠、人性異化等問題,可以說,網絡社會正面臨道德危機。如何實現網絡技術和網絡道德的協調發展,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消除網絡社會的道德危機,營造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社會,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探求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成因,是解決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基本前提。本文試從網絡社會本身的特點、網絡社會運行的現實背景、網絡主體的人性心理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從網絡社會本身的特點來看

(一)網絡社會的虛擬性導致道德約束力的弱化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交往是現實的,交往面相對狹窄,人與人的關系主要以家庭、家族、鄰里、親友以及充分放大了的家庭—國家的方式存在和維系著,在一定意義上說,人們是在一個“熟人社會”進行交往,交往的對象都是熟識的人。懾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強大力量,以及長期形成的道德氛圍,人們自覺不自覺地遵守著既有的道德規范。而在網絡社會這一虛擬空間中,網絡行為具有了“數字化”或“虛擬化”的特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依賴現實的各種條件,也不再需要真實的身份,通過計算機終端,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個符號。人們上網進人網絡社會就如同去參加一場假面舞會,“在這個舞會上,我所面對的‘你’和‘你’所面對的‘我’都消失了,我們都成了似曾相識的‘他人’”。在網絡社會中,一個“在線交談”中自稱是妙齡少女的網絡行動者可能是白發蒼蒼的老者,而與之交談的“英俊少年”可能早已是不惑之人。

查看全文

對網絡社會道德教育的看法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網絡社會當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響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特別是以自主、開放、多元等為特點的網絡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進人和社會自由、全面的發展。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接受新觀念、嘗試新事物的欲望較強,但由于閱歷的局限和本身自控能力、分辨能力較差,如果不注意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引導不當,很可能誤人歧途。如何正確地看待并加強網絡社會道德,成為當前教育界巫待破解的一道難題。

論文關鍵詞網絡;網絡社會道德教育價值選擇

網絡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生存方式”,網絡社會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電子網基礎上的“虛擬社會”,網絡、網絡社會當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響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網絡社會與傳統的以地理區域或意識形態為特征而劃分的社會形態有明顯的差異,特別是以自主、開放、多元等為特點的網絡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進人和社會自由、全面的發展。所以,一定程度上,網絡似乎更有利于社會道德的進步。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信息技術在促進道德進步的同時,也造成了某些負面的、消極的影響:如道德冷摸現象的產生和人際情感的疏遠;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和無政府主義的泛濫;特別是網絡犯罪、傳播色情信息、網絡文化侵略、破壞國家安全等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對傳統道德規范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面對網絡社會對道德發展的多面性,如何引導人網學生對大量的網絡信息進行篩選,揚棄網絡內容,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緊迫而嚴峨的課題。

一、網絡社會道德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查看全文

青少年網絡道德觀培養管理論文

摘要: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在短短20年間從無到有,異常迅猛地擴展到了全球的每個角落。網絡的出現,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加快了人們生活的節奏,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被接職稱論文收和分配的方式,從而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個名副其實的網絡時代已經來臨。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道德觀信息技術

前言

網絡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絡群體的日益龐大,給小學生的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結合網絡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小學生網絡道德素養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網絡世界就象一塊神奇的土地,非常有吸引力,因為這是一片沒有國界、沒有傳統藩籬、沒有師長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標新立異的“飛地”。首先,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網,并在網上瀏覽信息、下載和利用網絡資源,甚至在網上發表任何越軌的言論而很少受到懲罰。這種情況使網絡世界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現實世界而成為“虛擬空間”。同時,由于網絡法規建設的滯后,網絡世界的無序狀態已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其次,由于網絡的跨國性和即時性,網絡在傳播知識和健康信息的同時,也傳播著一些反動的、迷信的和甚至色情的東西,國內外敵對勢力也在不遺余力地利用這個陣地向我們進行滲透。正如同志指出:“現在,互聯網上的信息龐雜多樣,泥沙俱下,還存在大量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梢赃@樣說,由于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新的思想文化陣地和思想斗爭陣地.因此,各地各部門的領導干部,必須加緊學習網絡化知識,高度重視網上斗爭的問題。我們的黨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組織工作、宣傳工作、群眾工作,都應該適應信息網絡化的特點,否則是很難做好的?!?/p>

網絡時代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也并非毫無辦法。因為網絡說到底還是一種新的技術工具,是由人發明出來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獸,它給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利用網絡開展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傳統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優勢。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與現代網絡結合起來,利用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于網絡,通過網絡來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從我們的經驗來看,目前加強小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應是當務之急。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養成道德自律的習慣,并在全社會網絡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小學教師特別是小學信息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網絡知識的同時也要教育引導小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時代,學會利用網絡,因勢利導,積極規范青少年的上網活動。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查看全文

淺談學生網絡道德與德育對策論文

摘要:文章從分析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現實問題入手,剖析網絡道德問題對高校德育所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應對措施:正確引導、做好預防,增強大學生的民主與法律意識;更新德育教育內容,創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對大學生開展“網德”教育,利用網絡的優勢加強德育教育;加強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培養。通過以上措施,有效防止網絡社會道德滑坡,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網絡社會道德;高校德育;應對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從整個社會的大背景去看待網絡的發展及網絡社會道德的建設問題。近幾年,隨著高校學生網絡知識的普及以及個人電腦數量的增多,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汲取知識、獲取信息、情感交流等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在為大學生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暴露出令人擔憂的負面效應。突出表現在大學生網絡社會出現了大量的道德滑坡現象,像信息污染、網絡犯罪、情感危機、道德冷漠、人性異化等許多的道德問題,這不僅危及網絡社會自身的和諧、有序、健康發展,也給傳統道德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成為高校德育工作者困擾的難題。筆者試圖從大學生網絡社會道德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對高校德育的影響、高校德育應采取的積極應對策略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現實問題

1.校園網絡犯罪:目前,高校校園網絡犯罪的種類繁多,有黑客非法侵人網絡進行惡意破壞,蓄意竊取和修改用戶個人資料;有利用網絡賭博,盜竊他人電子銀行賬戶;通過網絡傳播違法及惡意信息,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不良影響;利用網絡的全球性與共享性的特點,傳播色情資料,灌輸暴力行為等。

2.網絡侵權與網絡作弊:網絡四通八達,其海量信息資源為大學生獲取新知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同時也為大學生中的厭學群體提供了快捷的作弊平臺。通過網上抄襲、剿竊他人作品以完成作業、畢業論文的現象在高校已經司空見慣,甚至有些職業“”公開通過網絡兜售論文、答案甚至課堂筆記。不僅如此,有人甚至以營利為目的,進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活動。有學者將此類現象歸為“上網、下網、網上三種類型?!暇W’就是擅自將傳統媒體上發表的作品移植到網上;‘下網’就是指將網上的作品擅自下載并發表在傳統媒體上;‘網上’則是指發表在一個網站上的作品擅自被另一個網站使用的現象。侵犯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查看全文

網絡社會道德存在的三種現象解析論文

論文摘要:網絡社會道德存在著無責任現象、絕對自由現象和價值觀扭曲現象,真正解決上述這些怪現象的途徑主要是加大現實社會道德建設的力度,先道德后法律才是長久之計。

論文關鍵詞:網絡道德網絡社會倫理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的精英電子學家出于為軍事服務的考慮將幾所大學的計算機用電纜連在了一起,起名為ARPANET,這就是我們今天稱為INTERNET的鼻祖,網絡的迅速發展超出了當初它的發明者的預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我們的社會,從70年代的試點,到80年代的發展,再到90年代的普及,網絡這個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龐大物理實體以其不可取代的實力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種漸進式的改變讓許多科學家有些措手不及,由這種改變也出現了通過網絡這一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系起來的網絡人群,構成網絡社會,網絡社會的出現不僅僅帶來了科技上的新起點,也為社會學家們提出了全新的社會問題,人類社會進人了一個雙重社會時代。不同于以往研究的人類社會,網絡社會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實在,也沒有相對固定的社會人群,人員的流動性很大,最大的區別在于每個個體的人在網絡社會中都被轉化為一個符號,一串代碼,以機器的方式進行交流,除了ID地址之外沒有什么可以驗明正身,在網絡這塊面紗的掩飾之下,網絡社會的活動準則與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之間出現了偏差。

綜觀現實社會,個人要想融人其中,接受、承認并且遵守社會道德是一個必備條件。舉例來說,在一個健全的市場中信守承諾之類的現代商業道德法則,得到了絕大多數市場主體的廣泛奉行,因為這是他們長期立足市場并自主活動的一種必要條件。馬克思·韋伯在談到“資本主義精神”時也曾指出只要個體涉足于市場關系之中,資本主義經濟就會迫使其服從資本主義的活動準則。任何一個社會,不講信用,惡意欺詐等不道德現象,主體活動空間必將受到壓縮。然而在網絡社會中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從個體作為社會成員參與之時起,就已經開始了欺騙,作為現實存在的人在網絡社會中變成了一個代碼,一個符號,從姓名、性別到情感、心理等諸多方面的隨心所欲,都成為遵守網絡行為規則的一種表現?,F實社會的不道德在這里反而成為大家都認同并且都付諸實踐的一種道德行為,主體的活動空間也并不因為這種現實生活中認定的不道德行為而受到壓縮,相反,其活動空間擴大到整個世界。這種與現實社會道德相左的道德現象大致分為三類:

一、網絡社會中的無責任現象

在網絡社會中,人是一種非現實的存在,人以數字化的方式出現,因而他在現實社會中的角色及其關系在網絡社會中也會發生變化,形成與現實社會中不同的主體存在方式,“人在網絡中就是非現實的虛擬方式,其活動也是非現實的虛擬活動,由于這種虛擬特性造成網絡社會中的個體都具有“懷疑一切”,“批判一切”的傾向,自身的不真實性導致對所聯系的對象的真實性的批判,成為懷疑論者”。而這種懷疑性也就使虛擬個體認為根本不用考慮從而放棄了對其相聯系的另一個虛擬個體的責任感,同時在網絡社會中又沒有健全的社會關系、道德關系及客觀的社會道德加以要求,這種不負責任的現象成為必然。只有這種行為上升到損害現實社會中具體的某一個體或某一群體的切身利益時,行為主體才會受到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乃至法律規范的制約和審判。同時,在網絡面紗之下的非現實的虛擬個體代替現實社會中的具體存在的個體思維來批判現實社會,這種批判則作用于現實社會,對現實社會造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而這種批判則是以無責任為前提的有感而發,只要是無損現實社會的根本利益,行為主體都不用也不會考慮到現實社會的道德譴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