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法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00:29: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圖像法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圖像法論文

高中物理教學圖像法研究論文

隨著教改的深化,高中物理教學大綱、教材都相對降低了要求,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仍舊存在一個問題----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學生普遍反應,在初中學習物理只需花很少的時間,上課聽講、課后完成作業,知識基本上就掌握了。而高中物理所用的時間多,上課聽講、認真的看書,課后還是不會做作業。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初中物理知識簡單,直觀形象,都來源于生活。

高中物理知識性強,有些規律要通過學生自己理解、總結,有些規律與生活中的現象相悖,著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二是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的,初中學生主要是培養形象思維,而高中學生必須由形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提高思維深度。從教材看來,思維形式的提高也很明顯。初中教材從具體的事物、具體的自然現象中總結規律;高中教材將具體的實物抽象為理想的模型,比如質點、點電荷。通過研究這些理想模型的運動來總結規律。為了學生能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在高中教材里仍然附了很多實物和圖像。

因此我認為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的采用圖像法。高中教材里所附的這些實物和圖像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忽略,它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些圖像有:力學中,力的圖示、質點、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像,速度圖像、振動圖像、波形圖;熱學中,等容圖像、等溫圖像;電學中,點電荷、電場線、磁場線、交變電流的圖像;光學中的光路圖等等。這些圖像是通過應用物理的方法從實物、從實驗中抽象出來的或是應用數學手段總結出來的。它能夠形象的反映物理規律,表達物理知識。比枯燥的文字、公式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講授電場時,通過實驗演示,很多同學都相信互不接觸的電荷間具有力的作用。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因此電荷之間應該存在一種物質,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是什么呢?從而引入了"電場"。有的同學還不理解,進而人為的引用一種客觀上不存在的線來描述電場,即電場線。將無形的物質用有形的東西來表示,大部分同學明白了。可以看出在教學中采用圖像法具有形象直觀、易掌握等優點。當然有時也會遇到一些麻煩。

在講授勻速運動的時間位移圖像時,有些學生由于沒有很好的掌握位移的概念,又不結合實際分析,輕易地把該圖像理解為物體的運動軌跡。也有少數學生讀不懂這類圖像,在數學中這是很簡單的直角坐標和正比例函數關系,在此有必要對比著講解。又如講振動圖像時,也有學生把圖像與振子的軌跡混淆,將振子的振動過程分析不清。學習了波形圖后,教師在講清講細的同時,如果學生自己不理解兩類圖像的含義,要分清楚振動圖像和波形圖又是一難點。這些細節之處看起來不重要,然而這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應用數學手段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提高思維能力的最佳例子。實際上解決物理問題關鍵在于構建物理模型,將實物和文字表述用理想模型和圖像表示出來。學生要做到這點,要靠平時多看、多練。這一步不能突破,那么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效率就不高。同時也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多示范。

圖像法適用于整個高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不僅在講授物理知識時應用,在習題課中應用得更為普遍且更重要。比如:甲乙兩輛車相距100m,同時沿同一方向出發,甲車初速度為20m/s、以加速度為2m/s2做勻減速度直線運動。乙車初速度為零,為加速度為6m/s2做勻加速度直線運動。問兩車能否相遇,相遇前的最大距離是多少?解決這類追及問題我們只有兩個可用條件:速度相等,位移相等。怎樣運用這兩個條件呢?首先分析題意,分析題意的過程就是作出兩車運動的過程的圖像,如果將上圖作出來了,清晰的看出甲車做勻減速運動乙車做勻加速運動,甲乙兩車一定相遇,相遇前速度相等時,之間的距離最大。因此作圖是解題的關鍵,作圖的過程就是分析、理解題意的過程。在習題課中就該強化訓練,務必讓學生掌握作圖的方法,能靈活的運用。

查看全文

期刊分類的七大指標

一、期刊等級劃分

1、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

對中國(不含港、澳、臺)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認定,目前國內比較權威的有兩種版本。一是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簡稱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以下簡稱《引證報告》);另一種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要目總覽》)。《要目總覽》不定期出版,收編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各種學科類別的中文期刊。其中對核心期刊的認定通過五項指標綜合評估。《引證報告》統計源期刊的選取原則和《要目總覽》核心期刊的認定各依據了不同的方法體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類)不完全一致。

2、什么是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

一般說來,“國家級”期刊,即由黨中央、國務院及所屬各部門,或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各派和全國性人民團體主辦的期刊及國家一級專業學會主辦的會刊。另外,刊物上明確標有“全國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樣的刊物也可視為國家級刊物。

“省級”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其所屬部、委辦、廳、局主辦的期刊以及由各本、專科院校主辦的學報(刊)。

查看全文

全息術歷史和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全息術;干涉計量;全息存儲;顯示全息;模壓全息

論文摘要:回顧了全息術的歷史,闡述了全息術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紹了全息術在實際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方向。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三維的、彩色的,這是因為每個物體發射的光被人眼接受時,光的強弱、射向和距離、顏色都不同。從波動光學的觀點看,是由于各物體發射的特定的光波不同,光的特征主要取決于光波的振幅(強弱),位相(同相面形狀)和波長(顏色)。如果能得到景物光波的完全特征,就能看到景物逼真的三維像,這就是全息術。全息術誕生到現在60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近代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中。

1全息術的歷史和發展階段

1948年,丹尼斯·蓋伯提出一種記錄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隨后用實驗證實這一想法,即全息術,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張全息圖。蓋伯本來是為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而提出的設想,雖然未能用電子波證實其原理,但用可見光證實了。從第一張全息照片制成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全息圖制作具有以下共同特點:全息圖都是用汞燈作為光源;而且是所謂同軸全息圖,即物光和參考光在一條光路上得到的全息圖。這一時期的全息圖被稱為第一代全息圖,標志著全息術的萌芽。第一代全息圖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個是再現的原始像和共軛像分不開,另一個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因此在這十多年中,全息術進展緩慢。

1960年激光的出現,提供了一種高相干度光源,為全息技術發展提供了可能。針對第一代全息技術出現的問題,利思和烏帕特尼克斯(1962)提出,將通信理論中的載頻概念推廣到空域中,用離軸的參考光與物光干涉形成全息圖,再利用離軸的參考光照射全息圖,使全息圖產生三個在空間互相分離的衍射分量,其中一個復制出原始物光。該方法被稱為離軸全息術,這是全息術發展的第二階段。第二代全息術解決了光源的問題,并且在立體成像、干涉計量檢測、信息存貯等應用領域中獲得巨大進展,但是激光再現的全息圖失去了色調信息。

查看全文

全息術的發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全息術;干涉計量;全息存儲;顯示全息;模壓全息

論文摘要:回顧了全息術的歷史,闡述了全息術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紹了全息術在實際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方向。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三維的、彩色的,這是因為每個物體發射的光被人眼接受時,光的強弱、射向和距離、顏色都不同。從波動光學的觀點看,是由于各物體發射的特定的光波不同,光的特征主要取決于光波的振幅(強弱),位相(同相面形狀)和波長(顏色)。如果能得到景物光波的完全特征,就能看到景物逼真的三維像,這就是全息術。全息術誕生到現在60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近代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中。

1全息術的歷史和發展階段

1948年,丹尼斯·蓋伯提出一種記錄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隨后用實驗證實這一想法,即全息術,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張全息圖。蓋伯本來是為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而提出的設想,雖然未能用電子波證實其原理,但用可見光證實了。從第一張全息照片制成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全息圖制作具有以下共同特點:全息圖都是用汞燈作為光源;而且是所謂同軸全息圖,即物光和參考光在一條光路上得到的全息圖。這一時期的全息圖被稱為第一代全息圖,標志著全息術的萌芽。第一代全息圖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個是再現的原始像和共軛像分不開,另一個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因此在這十多年中,全息術進展緩慢。

1960年激光的出現,提供了一種高相干度光源,為全息技術發展提供了可能。針對第一代全息技術出現的問題,利思和烏帕特尼克斯(1962)提出,將通信理論中的載頻概念推廣到空域中,用離軸的參考光與物光干涉形成全息圖,再利用離軸的參考光照射全息圖,使全息圖產生三個在空間互相分離的衍射分量,其中一個復制出原始物光。該方法被稱為離軸全息術,這是全息術發展的第二階段。第二代全息術解決了光源的問題,并且在立體成像、干涉計量檢測、信息存貯等應用領域中獲得巨大進展,但是激光再現的全息圖失去了色調信息。

查看全文

全息術的研究論文

1全息術的歷史和發展階段

1948年,丹尼斯·蓋伯提出一種記錄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隨后用實驗證實這一想法,即全息術,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張全息圖。蓋伯本來是為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而提出的設想,雖然未能用電子波證實其原理,但用可見光證實了。從第一張全息照片制成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全息圖制作具有以下共同特點:全息圖都是用汞燈作為光源;而且是所謂同軸全息圖,即物光和參考光在一條光路上得到的全息圖。這一時期的全息圖被稱為第一代全息圖,標志著全息術的萌芽。第一代全息圖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個是再現的原始像和共軛像分不開,另一個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因此在這十多年中,全息術進展緩慢。

1960年激光的出現,提供了一種高相干度光源,為全息技術發展提供了可能。針對第一代全息技術出現的問題,利思和烏帕特尼克斯(1962)提出,將通信理論中的載頻概念推廣到空域中,用離軸的參考光與物光干涉形成全息圖,再利用離軸的參考光照射全息圖,使全息圖產生三個在空間互相分離的衍射分量,其中一個復制出原始物光。該方法被稱為離軸全息術,這是全息術發展的第二階段。第二代全息術解決了光源的問題,并且在立體成像、干涉計量檢測、信息存貯等應用領域中獲得巨大進展,但是激光再現的全息圖失去了色調信息。

科學家們開始致力于研究第三代全息圖到。這是用激光記錄,而用白光再現的全息圖,在一定的條件下賦予全息圖以鮮艷的色彩。第三代全息術已經在很多領域的到了應用,例如:像全息、反射全息、彩虹全息、模壓全息等。

激光的高度相干性,要求全息拍攝過程中各個元件、光源和記錄介質的相對位置嚴格保持不變,這也給全息技術的實際使用帶來了種種不便。于是,科學家們又回過頭來繼續探討白光記錄的可能性。第四代全息圖應該是白光記錄白光再現的全息圖,它將使全息術最終走出有防震工作臺的黑暗實驗室,進入更加廣泛的實用領域。

2全息術的基本原理和特點

查看全文

全息術歷史分析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全息術;干涉計量;全息存儲;顯示全息;模壓全息

論文摘要:回顧了全息術的歷史,闡述了全息術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紹了全息術在實際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方向。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三維的、彩色的,這是因為每個物體發射的光被人眼接受時,光的強弱、射向和距離、顏色都不同。從波動光學的觀點看,是由于各物體發射的特定的光波不同,光的特征主要取決于光波的振幅(強弱),位相(同相面形狀)和波長(顏色)。如果能得到景物光波的完全特征,就能看到景物逼真的三維像,這就是全息術。全息術誕生到現在60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近代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中。

1全息術的歷史和發展階段

1948年,丹尼斯·蓋伯提出一種記錄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隨后用實驗證實這一想法,即全息術,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張全息圖。蓋伯本來是為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而提出的設想,雖然未能用電子波證實其原理,但用可見光證實了。從第一張全息照片制成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全息圖制作具有以下共同特點:全息圖都是用汞燈作為光源;而且是所謂同軸全息圖,即物光和參考光在一條光路上得到的全息圖。這一時期的全息圖被稱為第一代全息圖,標志著全息術的萌芽。第一代全息圖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個是再現的原始像和共軛像分不開,另一個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因此在這十多年中,全息術進展緩慢。

1960年激光的出現,提供了一種高相干度光源,為全息技術發展提供了可能。針對第一代全息技術出現的問題,利思和烏帕特尼克斯(1962)提出,將通信理論中的載頻概念推廣到空域中,用離軸的參考光與物光干涉形成全息圖,再利用離軸的參考光照射全息圖,使全息圖產生三個在空間互相分離的衍射分量,其中一個復制出原始物光。該方法被稱為離軸全息術,這是全息術發展的第二階段。第二代全息術解決了光源的問題,并且在立體成像、干涉計量檢測、信息存貯等應用領域中獲得巨大進展,但是激光再現的全息圖失去了色調信息。

查看全文

全息術發展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全息術;干涉計量;全息存儲;顯示全息;模壓全息

論文摘要:回顧了全息術的歷史,闡述了全息術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紹了全息術在實際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方向。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三維的、彩色的,這是因為每個物體發射的光被人眼接受時,光的強弱、射向和距離、顏色都不同。從波動光學的觀點看,是由于各物體發射的特定的光波不同,光的特征主要取決于光波的振幅(強弱),位相(同相面形狀)和波長(顏色)。如果能得到景物光波的完全特征,就能看到景物逼真的三維像,這就是全息術。全息術誕生到現在60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近代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中。

1全息術的歷史和發展階段

1948年,丹尼斯·蓋伯提出一種記錄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隨后用實驗證實這一想法,即全息術,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張全息圖。蓋伯本來是為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而提出的設想,雖然未能用電子波證實其原理,但用可見光證實了。從第一張全息照片制成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全息圖制作具有以下共同特點:全息圖都是用汞燈作為光源;而且是所謂同軸全息圖,即物光和參考光在一條光路上得到的全息圖。這一時期的全息圖被稱為第一代全息圖,標志著全息術的萌芽。第一代全息圖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個是再現的原始像和共軛像分不開,另一個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因此在這十多年中,全息術進展緩慢。

1960年激光的出現,提供了一種高相干度光源,為全息技術發展提供了可能。針對第一代全息技術出現的問題,利思和烏帕特尼克斯(1962)提出,將通信理論中的載頻概念推廣到空域中,用離軸的參考光與物光干涉形成全息圖,再利用離軸的參考光照射全息圖,使全息圖產生三個在空間互相分離的衍射分量,其中一個復制出原始物光。該方法被稱為離軸全息術,這是全息術發展的第二階段。第二代全息術解決了光源的問題,并且在立體成像、干涉計量檢測、信息存貯等應用領域中獲得巨大進展,但是激光再現的全息圖失去了色調信息。

查看全文

全息術發展

1全息術的歷史和發展階段

1948年,丹尼斯·蓋伯提出一種記錄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隨后用實驗證實這一想法,即全息術,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張全息圖。蓋伯本來是為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而提出的設想,雖然未能用電子波證實其原理,但用可見光證實了。從第一張全息照片制成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全息圖制作具有以下共同特點:全息圖都是用汞燈作為光源;而且是所謂同軸全息圖,即物光和參考光在一條光路上得到的全息圖。這一時期的全息圖被稱為第一代全息圖,標志著全息術的萌芽。第一代全息圖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個是再現的原始像和共軛像分不開,另一個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因此在這十多年中,全息術進展緩慢。

1960年激光的出現,提供了一種高相干度光源,為全息技術發展提供了可能。針對第一代全息技術出現的問題,利思和烏帕特尼克斯(1962)提出,將通信理論中的載頻概念推廣到空域中,用離軸的參考光與物光干涉形成全息圖,再利用離軸的參考光照射全息圖,使全息圖產生三個在空間互相分離的衍射分量,其中一個復制出原始物光。該方法被稱為離軸全息術,這是全息術發展的第二階段。第二代全息術解決了光源的問題,并且在立體成像、干涉計量檢測、信息存貯等應用領域中獲得巨大進展,但是激光再現的全息圖失去了色調信息。

科學家們開始致力于研究第三代全息圖到。這是用激光記錄,而用白光再現的全息圖,在一定的條件下賦予全息圖以鮮艷的色彩。第三代全息術已經在很多領域的到了應用,例如:像全息、反射全息、彩虹全息、模壓全息等。

激光的高度相干性,要求全息拍攝過程中各個元件、光源和記錄介質的相對位置嚴格保持不變,這也給全息技術的實際使用帶來了種種不便。于是,科學家們又回過頭來繼續探討白光記錄的可能性。第四代全息圖應該是白光記錄白光再現的全息圖,它將使全息術最終走出有防震工作臺的黑暗實驗室,進入更加廣泛的實用領域。

2全息術的基本原理和特點

查看全文

全息術的發展

1全息術的歷史和發展階段

1948年,丹尼斯·蓋伯提出一種記錄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隨后用實驗證實這一想法,即全息術,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張全息圖。蓋伯本來是為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而提出的設想,雖然未能用電子波證實其原理,但用可見光證實了。從第一張全息照片制成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全息圖制作具有以下共同特點:全息圖都是用汞燈作為光源;而且是所謂同軸全息圖,即物光和參考光在一條光路上得到的全息圖。這一時期的全息圖被稱為第一代全息圖,標志著全息術的萌芽。第一代全息圖存在兩個嚴重問題,一個是再現的原始像和共軛像分不開,另一個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因此在這十多年中,全息術進展緩慢。

1960年激光的出現,提供了一種高相干度光源,為全息技術發展提供了可能。針對第一代全息技術出現的問題,利思和烏帕特尼克斯(1962)提出,將通信理論中的載頻概念推廣到空域中,用離軸的參考光與物光干涉形成全息圖,再利用離軸的參考光照射全息圖,使全息圖產生三個在空間互相分離的衍射分量,其中一個復制出原始物光。該方法被稱為離軸全息術,這是全息術發展的第二階段。第二代全息術解決了光源的問題,并且在立體成像、干涉計量檢測、信息存貯等應用領域中獲得巨大進展,但是激光再現的全息圖失去了色調信息。

科學家們開始致力于研究第三代全息圖到。這是用激光記錄,而用白光再現的全息圖,在一定的條件下賦予全息圖以鮮艷的色彩。第三代全息術已經在很多領域的到了應用,例如:像全息、反射全息、彩虹全息、模壓全息等。

激光的高度相干性,要求全息拍攝過程中各個元件、光源和記錄介質的相對位置嚴格保持不變,這也給全息技術的實際使用帶來了種種不便。于是,科學家們又回過頭來繼續探討白光記錄的可能性。第四代全息圖應該是白光記錄白光再現的全息圖,它將使全息術最終走出有防震工作臺的黑暗實驗室,進入更加廣泛的實用領域。

2全息術的基本原理和特點

查看全文

新課標下高中微積分教學策略

摘要:2017版新課標對高中微積分的內容和要求做出了較大調整,使得在微積分教學時遇到了一定困難。本文以新課標為出發點,歸納新課標中關于微積分的內容和要求的主要變化,揭示現階段高中生在學習微積分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具體的教學建議和策略,為新課標背景下高中微積分的教學提供一定思考和改革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微積分;高中數學;教學

隨著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微積分在高中階段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微積分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微積分中所蘊含的美育價值、思維價值和應用價值,對高中生辯證思維的發展、解題思路的拓展和后續學習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新課標下,高中微積分教學成為數學教師亟需思考和研究的新課題。微積分在高中數學中經歷了多次改革,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針對歷次改革的新內容、新要求,對高中微積分教學提出了許多建議。如孟季和[1]在《中學微積分教材教法》中,對適應1978年教學大綱改革的微積分教學的教法進行了探討;楊鐘玄[2]根據新《數學教學大綱》的改革情況,結合當時數學課本弊端,提出要將數列極限的定義由抽象的“ε-N”符號語言改成更為直觀語言的建議;匡繼昌[3]尖銳地指出教學大綱刪去極限內容的錯誤性,并表示這種無極限的導數模式不是創新,而是一種退步;李倩等[4]對課程標準中所列出的高中微積分內容從教學價值、教學實施方面進行了不同的探討,認為高中微積分教學要充分體現高中微積分和大學微積分對學生的不同要求,不能讓學生產生對運用微積分知識過度依賴的心理。因此,高中課程改革中微積分教學方法研究一直是數學教師教學研究的熱點課題。另一方面,雖然我國數學教育工作者關于高中微積分教學研究較為廣泛,但是在新課標框架下,探討高中微積分教學的研究卻不多。本文首先總結歸納新課標中微積分內容及其要求變化,然后剖析高中生學習微積分普遍存在的問題,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微積分教學的幾點策略。

1新課標中微積分內容和要求的變化

新課標對于微積分內容和要求做出了較大調整,尤其是對于理工科學生,其在內容的難度、深度、廣度以及學習目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表1以新課標A類為例,比較了其與2003年《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的異同。經過比較和分析,新標準關于微積分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1注重與大學數學的接軌。在2003版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考慮到高中生的認知水平,當時我國高中數學涉及微積分的知識無論是從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難度上都較為淺顯。在世界范圍內,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和部分地區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有關微積分內容,我國高中數學微積分內容的難度排名也相對靠后[5]。從表1可看出,新課標在微積分內容和結構上作出了調整。在內容上,數列極限、函數極限、連續函數、二階導數、導數的應用、定積分的理論知識部分有明顯的擴充和具體要求。在結構上,逾越極限直接通過大量的實例來理解導數的概念,修改為先學極限,再從極限的基礎上給出導數這一數學定義,該教學結構與大學微積分基本一致。另外,新課標改善了高中和大學微積分內容的斷點問題,在知識的建構上逐步與大學微積分接軌,其課程的連貫性和延續性得到進一步增強。1.2注重數學符號語言的培養。數學符號語言是一種簡潔、高效的思考與表達方式[6]。一直以來,關于是否在高中階段引入極限符號語言一直存在爭議。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中明確指出高中學習極限的弊端:若按照先學極限再學導數的順序,極限的抽象概念會對理解導數思想和本質產生不利影響[7]。也有不少數學教育學者指出,高中極限內容的刪減只會對學生理解微積分會產生障礙。新課標再一次增設了極限內容,對極限內容的學習要求由了解上升到理解的層面,不僅給出了極限的數學符號定義,并且要求學生掌握極限的相關性質及其證明。此外,有關連續函數、導數、定積分的概念,新課標也都給出了嚴格的定義和證明,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對培養學生數學符號語言的表達能力的重視。1.3注重微積分的實際應用。微積分是研究現代數學的基礎,也是解決其他領域技術的重要工具。新課標更加強調借助幾何直觀和物理實際背景來引入微積分思想,并且對微積分的實際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微積分在研究數學的函數變化、物理學的物體變速運動以及經濟學的生產優化等問題中起到關鍵作用。如在初等數學中,學生對于曲邊圖形面積和旋轉體體積的計算往往倍感無從下手,但從微積分的極限思想出發,將曲邊圖形和旋轉體劃分為無數個無限小的面積微元和體積微元,再近似求和,便能有效地推導出曲邊圖形和旋轉體積的求解公式。又如在物理的運動學問題中,對于常見的勻速直線運動等簡單的運動形式,學生往往能得心應手,而對于變速直線運動來說,很多學生往往一籌莫展,但如果使用微積分工具便能很好地解決[8]。由此可見,提升微積分的實際應用能力是適應新時代數學教育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2高中生學習微積分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