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數字化范文

時間:2023-03-30 13:1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圖像數字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圖像數字化

篇1

計算機技術在優化的過程中逐漸滲透到了各行各業,促進了不同行業的迅速發展。在現代醫學影像學技術運用中,通過計算機圖像數字化的運用,可以促進醫學行業技術的全面提升,實現醫學領域事業的創新性發展,從而為醫學影像學計算機圖像數字化的運用提供穩定性的技術支持。

關鍵詞:

計算機圖像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技術運用

伴隨計算機技術的創新,信息技術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呈現出高速發展的運行理念,并在計算機輔助放射成像技術運用的基礎上,實現生物學技術的全面發展。通過對計算機輔助放射技術的研究,可以實現分子生物學以及現代生物學中影像學產業的穩定結合,構建經典醫學影像技術,并在臨床診斷及技術運用的基礎上,進行試驗的有效探究。而且,在當前社會科學技術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與醫學影像學之間呈現出穩定性的發展變化。通過圖像的數字化處理,可以實現計算機信息資源的儲存,處境格式的優化及參考資料的提升,從而為計算機圖像與醫學影像的運用提供穩定支持,實現醫學影像學的全面發展。

1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與醫學影像的關系分析

對于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處理技術而言,是在計算機圖像處理結束之后進行的數字化處理,在這種數字化資源運用的過程中,可以將計算機的數據資源進行儲存及后期處理。通常情況下,在圖像數字化資源過程分析的過程中,基本的過程會分為采樣及量化兩個最基本的步驟,其中采樣的是指就是需要通過多個點的描述進行圖像的繪制,而采樣的結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圖像分辨率。而量化主要是在圖像采樣之后,通過不同點的使用,可以運用大范圍的數據值進行內容的表示,該范圍包含了顏色總數、量化結果以及圖像,通過對這些元素的有效運用可以實現系統顏色的容納等。對于最初的影像資料而言,其獲取患者的資料都是模擬信號圖像,并將x線系統作為基礎,患者的影像資料以及模擬信號中的表現形式會在膠片中進行展示,但是,在這種圖片圖像調節的過程中,應該對影像圖像進行模擬分析,對于圖像中不可調節的資料進行后續處理,由于與計算機軟件系統中的儲存空間相對較大,患者影像資料在長期儲存的過程中存在難度較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對影像資料的儲存造成制約。

2計算機圖像數字化在醫學影像運用中的問題分析

2.1計算機圖像數字化中原始數據的問題分析

對于計算機圖像數字化的技術形式而言,當其運用在影像學之中時,雖然其技術內容會提高醫學影像的數字處理水平,但是,在數字圖像顯示率較高的狀態下,計算機圖像中的數據分析也就會呈現出復雜、信息量大的問題。這種原始數據處理技術的存在也就在某種程度上為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處理技術的運用造成了一定的制約。

2.2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處理技術較難控制

在計算機圖像數字化技術處理的過程中,由于圖像數字化處理中的技術涉及范圍的廣泛性,在資源控制中面臨著較難的局面,這種控制較難的問題也就成為醫學影像技術運用中出現的較難問題之一。對于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處理技術而言,其設計的范圍相對較廣,而且一些數據資源在運用的過程中存在難以控制的問題,主要是由于計算機圖像處理中,會涉及到很多專業知識及技術內容,這種現象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為計算機圖像數字化的處理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3計算機圖像數字化及其在醫學影像學中的運用

3.1醫學數字成像技術

CR數字攝影技術已經發展了多年,其技術成為較為熟悉的數字化x線成像技術,其具體的項目優勢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成像板的技術改進

IP板在結構設計的過程中主要會采用新感線材料形式,在現階段針狀結構的熒線物質作為基礎,使熒線散射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降低的現象,逐漸提升了稅力度以及細節項目的分辨能力,使圖像的整體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隨著技術的優化及發展,一些廠家通過技術的研究及優化,推出了雙面讀出IP的技術形式,并采用透明基板進行信息數據的掃描及分析,通過這一技術的運用,可以使NEQ提高30%-40%,通過技術和的不斷優化,IP板也逐漸發展到第七代柔性IP影像板。

3.1.2掃描方式的技術改進

對于CR技術而言,在運用的過程中通常會采用飛點掃描的技術方法,通過對點狀激光IP板的信息分析,實現圖像的重建及掃描處理,但是,在改技術運用的過程中,由于掃描速度以及圖像空間分辨率不足問題的出現,會為CR技術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制約,因此,在技術優化的過程中,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限制,線掃描技術就得到了廣泛性的運用。同時,在每次讀出圖像信息的過程中,會提升信息掃描的整體時間,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圖像質量的穩定提升。

3.1.3后處理軟件加強技術及改進

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處理方式的改進,不同廠家在軟件分析的過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技術優化形式,同時也推出了多種軟件設計形式。在組織均衡軟件處理的過程中,其軟件可以通過對不同部位自動幅度的分析,進行圖像資源的優化處理,在自動消除原曝光圖像中,可以降低圖像細節損失的問題,有效提升圖像細節中的對比度,充分滿足計算機圖像結構設計的協調性及穩定性。而且,在計算機軟件處理集成固化分析的過程中,圖像卡制作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有了長足性的發展,在統計中可以發現,圖像卡采樣矩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4096×4096像素,灰度的分辨率也可以達到12bit。

3.1.4CR工作流程的發展方向

對于傳統CR技術而言,主要將片盒式操作以及集中圖像的讀數操作作為基礎,通過對DR直接的接觸,可以發現CR技術存在的不同。但是,由于CR技術的不斷改進及其成本下降問題的限制,CR技術克服了很多潛在性的問題,導致技術得到了明確提升,并在某種程度上拉近了CR技術與DR技術之間的差異。首先,盒式IP板技術系統得到了優化。在該系統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技術人員將IP板送到中央處理室進行圖像信息的處理,由于現階段CR盒式讀片器的體積逐漸降低,而且運用成本也逐漸降低,所讀取信息資源的速度不斷增加,使每個X線攝片室或是操作臺都可以安裝一個完善的讀片器資源,完善系統的工作流程,實現資源的優化處理。其次,五盒式x線系統會將二次掃描接收器直接接入到攝影系統之中,實現自動化的圖像掃描及圖像重建,這種中間與DR系統中圖像自動生成技術相一致。最后,在便攜式x線機會安裝集成CR讀片器,床邊攝片后也就呈現出圖像的讀數,從而獲得與DR相似的功能技術。但是,在IP板技術操作的環境下,DR探測器輕薄、操作方便以及節約人力等方面會明顯低于DR系統。

3.2DR技術的研究分析

3.2.1非晶硅及非晶硅平板的成像探測技術

在非晶硅以及非晶系平板探測技術運用的過程中,其技術探測本身發生了結構性的改進,而且,在目前技術研究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減少x線散射的問題,全面提高圖像的銳利度及清晰度。在DR系統結構設計及軟件技術改進的過程中,一些系統的結構設計應該充分滿足市場上的雙板結構、C形架結構以及懸吊式x線管組件,通過這種配單端固定升降浮動式平穿及可移動當班探測器的運用,可以提供單板多用的項目功能,實現X線攝影技術的有效優化。同時,在軟件技術設計的及運用的過程中,通過DR影像處理以及相關軟件工程的運用,可以均衡圖像處理功能,通過分層攝影實現軟件的拼接,從而為DR影像質量及功能的優化提供完善的支撐技術。

3.2.2CMOS平板探測器技術

對于CMOS平板探測器而言,其熒線層在運用的過程中可以產生于入射線x線束相對應的熒線,充分保證芯片在電信號之間的穩定轉換。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轉換器實現像素探測的合理性。同時,在平面空間分辨達到最高的狀態時,由于系統成像速度較慢,這會使醫療診斷圖像從曝光到完成經過120秒,對于這種成像速度而言,其平板探測器成為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3.2.3CCD數字成像技術

由于科學技術及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及發展,計算機圖像數字測量技術會隨著材料、結構以及圖像的處理和實現新技術的不斷創新,而且,在CCD平面數字成像技術優化設計的過程中,由于技術的創新,使數字成像技術呈現出全面的改進。在CCD數字成像技術運用中,可以為醫學影像技術的優化提供穩定支持,因此,在技術優化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創新內容:(1)通過針狀結構的X射線運用,可以提升爍體材料,減少X線的散射問題,并逐漸提升圖像處理中相關內容的清晰度。(2)在高清晰高倍光學組合鏡運用的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會逐漸提高成像的靈敏度及可靠性,從而為技術的優化提供穩定支持。(3)在CCD數字成像技術運用中,通過充填系數為100%CCD芯片的運用,可以有效縮短小像素點并在某種程度上增大物體的接收面積,提高空間的分辨率,使所獲得的圖像信噪比得到穩步加強,從而為圖像數字測量技術的優化提供良好依據。對于DR成像技術而言,在運用的過程中具有X射線劑量小、輻射低以及圖像清晰的系統優勢性,在現階段技術優化的過程中,DR技術得到了穩定的拓展及優化,并在醫學影像學中,將其運用在了遠程發射學、三維立體學以及低劑量的透視擺位技術中,實現了多平面圖像資源的穩步優化。同時,在醫學影像學技術優化設計的過程中,DR成像機器本身的技術含量就相對較高,而且曝線條件也會呈現出自動檢測的最終目的,這一項目的出現也就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要求相對較高。所以可以發現,該種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較為明顯的推廣意義,但是存在的唯一不足就是價格過高,加大了醫學影像學的成本支出。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醫學及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環境下,通過對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優化,可以為整個行業的運行提供穩定性的技術支持,并通過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與醫學影像之間的技術優化運用,可以使醫學影像在原技術運用的基礎上得到穩步創新。同時,在計算機完善處理技術應用中,也應該在提高醫學影像發展水平,提升醫學檢測技術的精準性,實現醫學影像數字化轉換的有效性,從而為社會經濟的運行及醫學影像學的啊發展提供穩定支持。

參考文獻

[1]趙波.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與醫學影像學之應用[J].科技信息,2010(19):75.

[2]劉楷正,劉剛戰.計算機圖像數字化與醫學影像學之應用[J].通訊世界,2016(08):43.

[3]楊帆.計算機數字化技術與超聲影像醫學應用新進展[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5(06):528-530.

[4]劉磊,JINChen-Lie.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上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24):5642-5643.

[5]余愛民,阜艷.數字化醫學影像技術的進展分析[J].中國醫療設備,2010(12):38-41.

[6]吳丹華.超聲影像及放射治療技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2(14):109.

篇2

在網絡時代,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甚至社會形態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網絡文化的信息化,開放化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空間。其互動性、交互性給人類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方便。網絡對數字化藝術圖像的成像和傳播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為圖像藝術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那么什么是數字藝術呢?所謂數字藝術一般是指以“數字”作為媒介素材,通過運用數字技術來進行創作的具有一定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或藝術過程。[1]21世紀是讀圖時代,以圖形開發和圖像處理為基礎的可視化技術通過計算機及網絡手段得以飛速發展,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數字圖像包括數字繪畫、數字攝影、數字矢量圖形藝術作品等。[2]

二、數字圖像藝術對傳統繪畫的正面影響

1、數字圖像藝術具有高度的智能化

數字媒體藝術的出現使繪畫造型語言轉換成數字語言的一種形式,可以隨意操作,將透視學、人體解剖學等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技法虛擬的三維環境中發揮到了極致。[3]運用數字程序輕輕點擊鼠標,就能將各式各樣的構圖,五彩繽紛的顏色快速的展現在眼前。還可以隨時更改刪除,顏色永遠保持鮮亮等。它可以將你心中的構思以最快的速度展現,這都是傳統繪畫不能辦到的。計算機的發明,數字圖像藝術的出現使得這些人性化的工具能代替人類分析上千個信息,而且能快速的自動選出精美的作品,主動排除那些劣等品。這種超越功能就是智能化。它會從屏幕上千奇百怪的圖像中發現自己的弱點,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創作形式。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認為,要想保持創作活力便要注意偶然性,智能化計算機所產生的造型圖形各異,能不受主體思維習慣的影響,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和偶然性。恰恰在這種偶然性中包含著藝術的必然性,為藝術家提供各種審美感受,形成創作新感受和新素材,藝術家可由此找到新的創作靈感。[4]

2、數字圖像藝術避免了創作材料、工具等所帶來的麻煩

以往要進行藝術創作,不僅要有好的構思,扎實的基本功,較高的藝術素養等主觀性條件,還要具備必不可少的作畫工具、材料等客觀條件。這些硬件設施是完成創造者藝術構思,實現精美藝術創作的必備條件。不管是室內創作還是戶外寫生,沒有它那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傳統繪畫創作中,創造者確定好藝術構思之后,還要進行材料處理如:肌理的制作、顏色的調配等。這一過程也是十分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另外還要考慮光線、空間等。這一切麻煩在數字繪畫創作中皆不是問題。因為它的整個繪畫材料和環境都是虛擬的,創作者可以隨心所欲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各種媒介。擺脫了創作材料、工具帶來的麻煩。只要有筆記本只要有網絡那其他事就都不用考慮了。不要小看這一點小便利,每個從事繪畫創作的人都知道材料、工具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從這方面看,數字圖像藝術又為藝術創作者節省了一大筆開銷。

三、數字圖像藝術對傳統繪畫的負面影響

1、數字圖像藝術消解了傳統繪畫中創作主體的獨特性

對傳統繪畫中創作主體而言,藝術家要創作一副好的作品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構思,不停的到處搜集材料,還需要畫大量的草稿,最后經過精心創作才能完成好的作品。而現在的許多藝術工作者很少到戶外寫生,更多的是用相機拍照,再通過電腦軟件進行拼貼、取舍、集合、分離等聚散過程,形成自己的創作構思。雖然借用現代數字技術制造出了一些新的又意義的形式,也帶給人不同以往的新的視覺感受,但這種方式把繪畫當成了藝術生產,完全沒有了藝術創作的激情與靈感。人們的精神生產領域被奴化了!

2、數字圖像藝術消解了傳統繪畫中的審美意境

繪畫藝術是人類情感的創造物,是表達創作主體內心情感的外在形式。意境是畫家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畫家主觀思想、情感、意志中的“意”與客觀物象的“境”相交融的產物。創造者運用創作材料工具進行寫、涂、抹、刷、勾、染等各種手段,形成由線條、色彩等構成的視覺現象的畫面,這藝術形象具有一定形狀、體積、空間、質感。對于接受者來講,繪畫作品能激起人的審美情感,對作品觀察閱讀能尋找的作品中的美的意境和韻味。此時的繪畫不僅能轉換出崇高的理念,同時也能提升人的修養,健全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然而數字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作品經過數字系統完成,作品本身蘊含的審美意境隨之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缺少內涵的徒有其表的空殼。由于追求形式上的嘩眾取寵,人們常常為這些華麗的圖像營造的環境所遮蔽,越來越習慣于“精神快餐”,講究速度一效率,忽視內涵與韻味。[5]

四、結語

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數字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繪畫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正受到其他媒介的威脅,新形式下的繪畫藝術正在變化。數字圖像藝術雖然有其神奇的物化優勢、互動效應、智能性、大眾性特點,但藝術是和人類的情感緊密聯系的,藝術的創造離不開以人為本的理念。數字時代利用電腦科技來表達思想,但好的技術不等于就能創造出好的藝術品。只有創作者自身具備了一定的修養、造型、審美創造能力才能借助電腦利用高科技手段完成藝術品的創作。

參考文獻:

[1]張耕云.數字藝術三題[J].美術研究,2005,(02):110-112.

[2]邱曉巖.試論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2):84-88.

[3]馬麗.淺析在數字媒體藝術下的繪畫造型語言[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08):219-220.

篇3

關鍵詞:數字技術;攝影藝術;圖像創作

中圖分類號:J4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5-0038-01

數字化圖像藝術發展方興未艾的同時也在社會上特別是業內引起了廣泛的爭議。議題關乎方方面面,攝影藝術究竟走向何方?藝術的大眾化是否暗含著藝術會走向庸俗化的隱晦含義?空前強大的數字技術是否違背了攝影藝術的本質和初衷?當代攝影家要有怎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夠促進和推動攝影藝術的健康發展?這些懸而未解的問題困擾著心系攝影藝術的各行各業的人們。

一、藝術“大眾化”與“庸俗化”

攝影藝術未來的主要走向是趨向藝術大眾化。藝術的大眾化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命題。他的古老是由于它幾乎與藝術同步而來,它的年輕是因為這一問題的自覺地理論提出是比較近的,大約是上世紀中葉的事。原始社會的藝術家與大眾之間根本不存在明顯的區別。分工的出現導致階級的產生,這打破了藝術家與大眾之間的和諧,取而代之的事一條巨大的深邃的鴻溝。藝術成為了一種奢侈品。藝術的創造和欣賞都是少數人的事。科學技術革新的浪潮,特別是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為平藝術與大眾之間的溝壑奠定了技術基礎。

藝術大眾化問題是個十分重要卻又十分棘手的問題。其實藝術大眾化問題與藝術本質,藝術的目的息息相關。藝術的本質就是溝通,溝通人的情感,溝通人的思想和認識。藝術大眾化要使提高全民的文化藝術素養成為目標。要改變以往藝術的特權現象,反對藝術的貴族化傾向,同時要防止把藝術的大眾化作庸俗的理解。藝術的商品化,庸俗化并不是真正意義的藝術大眾化。所以要使藝術大眾化產生積極的結果,還有賴于藝術家與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二、數字后期是否詆毀了攝影藝術

攝影被稱為用光和影作畫的藝術。數字技術的出現是否喧賓奪主,把光和影的瞬間放在了次位,而把攝影的后期制作的幅度提升了太多?攝影在現代社會已經逐漸轉型,被稱為“攝影之后的攝影”攝影從瞬間的活動擴展到攝影前的設計和擺置;攝影之間,圖像與圖像之間的拼貼關系;攝影之后進行再處理;以及攝影之內和攝影之外對社會現象的關注以及創作命題的確立。所以攝影不僅僅是記錄大千世界的工具,攝影同樣是表達自己思想的手法。就藝術攝影來說,作品是描述攝影家思考的工具。而照片則是攝影家自己觀念的產物。對于這些表達欲強烈的攝影家來說,攝影藝術也是表現自己情感的手段,并不是是簡單的拍攝攝影作品那么簡單,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創作是一件自由的事情,攝影也沒有如此狹隘。如果使用后期只是為了創作敘述的需要,如果可以增強效果,這么做無可厚非。

需要指出的是,數字后期這種技術是為了突出表現藝術家強烈的個人情感,如果只注重技巧和新奇的表象,那數字后期的意義就不大了。所以說數字技術本身并沒有冒犯攝影藝術的本質。關鍵是看攝影師怎么使用這種技術更好地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而不是濫用。

三、當代藝術攝影家的責任

藝術的大眾化時都會導致藝術家個性的喪失?天才的、具有獨創性的藝術家是否會從此消聲匿跡?答案是否定的,相反,這更能使我們培養起一片產生更多的創造性藝術家的土壤。所有具有遠見的藝術家都承認,造就高水平的大眾,擴大他們的隊伍是當今藝術家的重要使命。而大眾恰會從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中汲取養分,在攝影家的作品中得到指引,受到影響。因此,當代攝影藝術家有責任從我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創作才能。更深層次的發掘作品的內涵。

技術其實并沒有賦予攝影師更多的創造力。如果沒有任何想法,買多少技術和工具都是無濟于事的。因此,攝影家堅決不能依靠技術而掉以輕心,相反,攝影師必須比任何人都努力的工作,才會有想要的成果。瞬息變幻的世界不會給你停滯在已有的成績上稍作休息的機會。你必須了解新媒體藝術以及傳媒發展的最新動向,與他們時刻保持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公眾負責。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CCS; 直方圖均衡化; 數字圖像; Matlab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373X(2010)08-0111-02

Design of Digital Imag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Based on CCS

YANG Ho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710061, China)

Abstract:Histogram equalization is one of the image enhancement methods in common use.At present,the usage of Matlab software simulation is not benefit for hardware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shortfall, a histogram equalization algorithm and program design process are given, and the simulation is done in the CCS v3.1 software simulation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on images achieves an enhanced effect. The method ofhardware implementation is provided for the image processing.

Keywords:CCS; histogram equalization; digital image; Matlab

圖像增強處理技術一直是圖像處理領域中一類非常重要的基本處理技術[1-2]。通過采用適當的增強處理技術,可以將原本模糊不清,甚至根本無法分辨的原始圖片處理成清楚、明晰的含大量有用信息的可使用圖像,因此,此類圖像處理技術在醫學、遙感、微生物、刑偵以及軍事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灰度直方圖[3-4]是數字圖像處理中一個最簡單、最有用的工具,它描述了一幅圖像的灰度級內容。直方圖均衡化[5-7]是最常用的圖像增強方法之一。

1 直方圖均衡化算法

直方圖均衡化算法將原圖像的直方圖改變為在整個灰度范圍內基本均勻分布的形式,由此擴大了像素灰度的動態范圍,從而增強了圖像的對比度。直方圖均衡化算法步驟為:

(1) 給出原始圖像的所有灰度級Sk(k=0,1,2,…,L-1)。

(2) 統計原始圖像各灰度級的像素數nk。

(3) 根據原圖像,計算灰度直方圖

ИP(Sk)=nk/n,k=0,1,2,…,L-1(1)И

式中:n為總像素數;nk為灰度級Sk的像素數。

(4) 計算原始圖像的累積直方圖

ИtE=EH(Sk)=∑ki=0(ni/n)=∑ki=0PS(Si)

0≤Sk≤1,k=0,1,2,…,L-1(2)

(5) 取整計算

ИUk=int[(n-1)tk+k/n](3)

(6) 確定映射關系

ИSkUk

(7) 統計新直方圖各灰度級Uk的像素數目nk。

(8) 計算新的直方圖

ИP(tk)=nk/n(4)И

2 基于CCS的數字圖像直方圖均衡化的設計

CCS v3.1(Code Composer Studio IDE v3.1)是TI公司推出的集成可視化DSP軟件開發工具。它是一種針對TMS320系列DSP的集成開發環境,在Windows操作系統下,采用圖形接口界面,提供環境配置、源文件編輯、程序調試、跟蹤和分析等工具[8-10]。CCS有兩種工作模式,即軟件仿真器模式和硬件在線編程模式。本文主要采用軟件仿真器模式,即可以脫離DSP芯片在PC機上模擬DSP的指令集和工作機制,主要用于前期算法實現和調試。

根據數字圖像直方圖均衡化和DSP的特點,基于DSP的數字圖像直方圖均衡化的程序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數字圖像直方圖均衡化的程序流程圖

3 實驗結果

Cameraman,Lena,Coins作為原始圖像分別如圖2(a),圖3(a),圖4(a)所示;直方圖均衡化所得的圖像分別如圖2(b),圖3(b),圖4(b)所示;處理前(上半部分)、后(下半部分)的直方圖分別如圖2(c),圖3(c),圖4(c)所示。分別比較原始圖像與直方圖均衡化所得的圖像、處理前(上半部分)與后(下半部分)的直方圖,可以得出對圖像進行直方圖均衡化達到了增強的效果。

圖2 Cameraman原始圖像、直方圖均衡化

所得的圖像及處理前、后的直方圖

4 結 語

本文給出了直方圖均衡化算法以及程序設計流程,并在CCS v3.1的軟件仿真環境下進行仿真實驗。結果表明,對圖像進行直方圖均衡化達到了增強的效果,為圖像處理提供了一種硬件實現方法。

圖3 Lena原始圖像、直方圖均衡化

所得的圖像及處理前、后的直方圖

圖4 Coins原始圖像、直方圖均衡化所得的圖像及處理前、后的直方圖

參考文獻

[1]韓曉軍.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與應用[M].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9.

[2]\岡薩雷斯. 數字圖像處理(Matlab)版[M].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9.

[3]王玲. 基于邊緣直方圖特征的車輛檢測算法[J]. 現代電子技術, 2009, 32(14): 130-134.

[4]李改梅, 楊潤玲, 周軍妮. 基于二維直方圖與FCM相結合的圖像快速分割方法[J].現代電子技術, 2007, 30(15): 176-178.

[5]阮秋琦. 數字圖像處理基礎[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

[6]藍章禮, 李益才. 數字圖像處理與圖像通信[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

[7]郭文強. 數字圖像處理[M]. 西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9.

[8]姜陽, 周錫青. DSP原理與應用實驗[M]. 西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8.

篇5

1 檔案圖書一體化的與資源共享的必要性

1.1 適應未來學科發展趨勢推進現代檔案圖書的發展

現在對于知識的快速的更新,是檔案館和圖書館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1]。在我國,很多圖書館和檔案館的所藏的圖書或者檔案數量非常多,但是有很多沒有充分利用起來,如果用分享信息資源來處理這個問題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在檔案館與圖書館共享信息資源建設的過程中,從手工的技術到計算機技術的變革,把圖書館和檔案館的現代化和計算機網絡建設相聯系,不斷地完善,最終可以形成全國各地的協同信息網絡系統。

1.2 合理利用資源,獲得最大的信息輸出量是共享資源的重要原則

圖書檔案的一體化的本質是在一個整體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資金和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圖書和檔案信息資源,盡可能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通過信息服務市場經濟機制的引入,在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能夠使圖書和檔案信息資源的提高使用率,在打破以前的市場碎片化的情況下,實現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享,是信息資源缺乏必要條件,推動社會信息化的必要條件。

2 圖書檔案一體化和資源共享的具體實施辦法

2.1 要完善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合理解決

政府需要制定與圖書檔案一體化和資源共享的法律法規,并且落實,規范信息的收集、制定了使用、資源共享、互有利益等規定,讓相關的制度完備。與此同時,政府也要發展與此相關的具有強大的約束和規則的特殊協議,這樣不單單有助于圖書館和檔案館的工作,還可以促進一體化和資源共享的進程。要不斷深化信息發展水平,促進信息傳遞效應,形成敏感的信息反饋機制。因此,要建立相關的全國信息事業單位統籌工作的組織機構。此外,要有資金的保障,資金保障一般包括相關的知識產權、網絡技術平臺搭建、人力投入等。

2.2 需要完善信息加工處理的標準

在現有的網絡基礎上,把圖書檔案一體化,并制作鏈接,是社會公眾能夠使用,在使用的過程中,聽取民眾的意見,不斷完善。從實際的數字館藏的建設出發,需要有一套統一的?俗己頭ü孀魑?依據,利用信息的數字化支持大量的信息資源,然后,智能化的檢索作為輸出的通道。網絡化是圖書檔案共享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只要實現網絡的互通就可以打破圖書館和檔案館在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切實實施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

2.3 需要妥善處理知識產權和隱私權問題

在網絡服務的現狀上,圖書館和檔案館應該從知識產權出發,遵循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特點上,不斷的探討信息的使用在范圍上的的正確途徑,并需要從法律角度制定相關對策[2]。數字圖書館的管理涉及到有不法分子通過技術的粗暴侵犯等侵權行為。如果有管理員私自篡改權限,管理信息是大致包括沒有持有人的權限,篡改正確的管理信息,那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應該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阻止此類事情的發生。并且,在數字圖書館管理中過程,管理人員要加強對權利管理信息的保護,防止因權限管理信息的侵權問題。對于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要完善知識產權,加強監督,合理利用,防止盜版和非法復制,保護好它的知識產權。

2.4 培養相關的跨學科高級人才

要使圖書和檔案信息的一體化和資源共享,相關的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培養過程中,既需要了解檔案管理,還要精通圖書信息技術的綜合型人才。還需要把相關的研究人員安排在圖書館,在這特定的學術研究領域,他們要制定與之有關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目標[3]。同時,管理人員要進行再教育,對優秀的工作人員進行繼續培訓,要他們學習計算機技術,外語等現代流行的知識,并且結合工作,為了能夠更好的服務工作。

篇6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64

[中圖分類號] F272.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5)21- 0124- 02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給出版界帶來了新的變革。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技術和手段,數字化的出版編輯也是一種全新的出版形式。數字化的出版離不開出版內容,因此,出版編輯在數字化出版的發展過程中仍然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傳統的出版模式主要是對作者原創作品的再次加工,而數字化的出版則需集出版內容、出版形式、出版技術、出版平臺、出版銷售等內容為一體,而形成一個前后銜接緊密的數字化產業鏈條,這就對出版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

編輯加工是數字化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輯工作的關鍵內容。一般而言,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出版編輯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技能。

(1)具備較強識別和整理素材的能力,即能根據出版的具體要求和讀者的興趣、需求來確定選稿的內容和定稿的表現形式,通過結合音頻、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來提高出版稿件的表現力和吸引力。

(2)具備科學分類編輯內容的能力,即能夠根據稿件編輯的具體要求及其表現形式,實現稿件文件內容、結構、出版形式等方面的優化。

(3)具備根據發稿目的來策劃稿件表現形式及內容的能力;具備拆分和重組編輯稿件的能力;在既定稿件結構的前提下,具備組織出版物、形成優質出版雛形的能力。

(4)具備依據稿件內容及作者的發表意圖,合理修改、校對稿件內容的能力,以促進稿件質量的提高,并最終形成讓讀者接受并喜歡的出版產品。

為了適應數字化時代對出版編輯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每一個出版編輯者都應具備創新的思維能力。出版編輯的創新思維也可被稱為潛在的屬性或能力。在出版編輯的工作過程中,無論是選題策劃、內容及封面設計,還是前期的宣傳、后期的加工修改,都離不開創新的思維。換言之,創新思想應該貫穿于出版編輯工作的始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出版編輯的思維直接影響著出版產品的質量和效果。出版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在傳播方式、傳播速度及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為傳統的出版編輯工作帶來了新的改變。因此,面對數字化時代對出版編輯思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每一位出版編輯都應該積極努力,不斷促進自身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讀者可以越來越方便、快捷地通過互聯網的門戶網站、搜索引擎以及手機等多種多樣的方式獲取更多自己感興趣的數據信息。特別是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讀者通過使用網絡來獲取信息。大量各類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必然會對讀者產生的一定的影響,很多讀者在他人思想觀念的影響下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提高了對數據信息的需求程度,也為讀者發展個性化的閱讀愛好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因此,忽視了數字化出版發展及讀者興趣愛好的傳統出版商,很容易產生所出版的產品銷量甚微的現象。因此,作為出版編輯在策劃、設計及加工出版產品時,一定緊密結合讀者的興趣愛好和時展的需求,設計出更過富有創造性和受讀者歡迎的出版物,這就需要出版編輯根據讀者的個性需求,不斷創新和開拓思維,通過提出更多新創意來吸引更多的讀者。因此,創新思維能力既是出版數字化發展的需求,更是每個出版編輯所需具備的重要技能。

隨著信息傳播速度、數字化程度的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先進網絡技術的支持下,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改變,給出版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大量先進技術和媒體形式在出版界的廣泛應用,為更多先進出版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然而,無論多先進的出版技術和出版形式都離不開出版編輯的參與,出版編輯是確保出版內容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作為出版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出版編輯能夠順應時展的需求,通過不斷努力和學習,不斷轉變工作理念、改善工作技能,是出版社長期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數字化時代下的出版編輯應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新技能:

(1)掌握管理出版物內容的關鍵技能。如數據挖掘技術、數據搜索技術、數據庫技術、信息識別技術,在數字內容前置信息的提示下能再生更多數字資源的開發技術等。作為數字化時代的出版編輯,只有掌握更多管理出版物內容的關鍵技術,才能更好地發掘出版物中的優勢資源,拓展市場、吸引更多的讀者。

(2)了解、熟悉并掌握數字化出版的再造和相關流程,具備將傳統工作模式轉換為多媒體、跨媒體交叉的新型工作模式的能力,為傳統編輯工作和數字化出版編輯的工作環境接軌提供可能。

(3)清楚跨媒體、多媒體出版的平臺、含義及技術,移動媒體、平面媒體、網絡媒體、介質媒體等內容的基本情況,以確保在策劃出版選題時根據不用的出版需求,選擇合適的媒體渠道和出版形式,使出版內容能夠立體、全面地呈現出來。

(4)了解和掌握與數字化出版相關的新介質、新媒體、新技術,如電子報、電子排版、搜索引擎、數字編碼、信息處理、多媒體制作等技術,為在數字化出版環境中順利工作提供條件。

總而言之,隨著數字化、信息化時代到來和發展,數字化越來越被深入地運用到出版中。而新媒體、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更為出版界的發展和改革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些新變化和新發展面前,作為出版流程中關鍵一環的出版編輯應該順應時展的需求,不斷創新和改革自身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在總結和提升傳統編輯工作模式和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提升基本技能,學習先進技能,培養創新思維,以進一步提高在出版界中的競爭力。具體而言,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的出版編輯要想向著數字化的方向發展,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基本編輯技能,不斷優化編輯內容與設計,提升出版物的吸引力。其次,出版編輯要注重自身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完善,從策劃選題到宣傳,到印刷到發行,各個環節都要通過不斷創新確保出版物發行量的增加。最后,出版編輯要在先進媒體的支持下,促進自身現代信息技術的提高,通過不斷提升自身運用新理念、新技能、新工作方式的能力,一方面促進自身競爭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促進出版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唐艷秋.傳統出版應對數字出版的挑戰分析[J]. 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6):147-148.

[2]周倫.論信息時代科技期刊編輯隊伍的建設[J]. 許昌師專學報,2002(2):117-119.

[3]李昕.網絡時代提高科技期刊編輯加工質量和效率的策略及新方法[J]. 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3):208-209.

篇7

關鍵詞:數字化測圖;精度;注意事項

所謂的數字化測圖,是將采集的各種有關的地物和地貌信息轉化為數字形式,通過數據接口傳輸給計算機進行處理,得到內容豐富的電子地圖,需要時由電子計算機的圖形輸出設備繪出地形圖或各種專題地圖。隨著如今計算機、地面測量儀器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測圖的技術也日益成熟,但為了更好的應用數字化測圖的技術,就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并在測定過程中注意應注意的事項,從而保證測圖的精確度。

1 數字化測圖精度分析

1.1 外業測量誤差分析

在數字化測圖,外業數據采集過程中,測量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控制點精度的誤差,儀器設備的誤差,觀測條件以及人為因素等都會對觀測數據的精度帶來影響。因此,只有認真分析誤差的成因,才能有目的的控制誤差過量累積。

1.1.1 控制點的精度分析

控制網的精度肯定能滿足測圖要求,但是在碎部測量過程中要做一些支導線,這些支點的精度會影響到局部地形圖的精度。

1.1.2 碎部點平面位置精度分析

外業全站儀采用半測回極坐標法測坐標,水平角測角誤差和測距誤差對地物點平面位置精度有影響,野外采集測點數據時,一般是將全站儀安置于測試點A上,對置于各測點上的棱鏡進行水平角,垂直面和距離的測定,如圖1所示。

圖1 碎部點平面位置精度分析

B為后視圖點,A為站點,P則為待測定的地形點,現設測站點A的坐標為(XA,YA),A到B的方位角為α,P的坐標為(Xp,Yp),β為測定的水平角,D為測出的距離值,則有:

XP=XA+Dcos(α+β)

YP=YA+Dsin(α+β)

由此可以看出影響p點坐標精度的因素有水平角和距離。

1.1.2.1 水平角觀測誤差的來源及影響

(1)望遠鏡照準誤差

望遠鏡照準誤差與望遠鏡的放大倍率有關,若取30倍率,按照以下公式計算其誤差為2s。

60/V=±60″/30=±2"

(2)儀器誤差

儀器誤差主要是垂直軸誤差,現在的全站儀都具有自動補償功能,儀器經嚴格整平后,一般不會超過1.5s。

(3)目標偏心誤差

在外業中,采集測點數據時鏡站常采用手持式對中桿,使對中桿上的圓氣泡居中,則由它引起的誤差一般不超過±0.01m,若設測距長度為s則n=±0.01ρ/s(ρ=206265″)。

在實際工作中,有時候對中桿不能完全準確地立于特征點上,由此會使地物點產生平移,即使水平角增大或減小某一值。

(4)測站偏心誤差

測站偏心誤差是測站點儀器對中時所產生的誤差,采用光學對點器一般其誤差不超過±3mm,同樣設測距邊長為D,由此引起的測角誤差為mp=±0.003ρ/D。

(5)外界條件的影響

外界條件的影響主要是溫度變化對視準軸的影響,據資料介紹,溫度變化1℃,測角誤差的變化范圍在0.27″~0.85″之內。

1.1.2.2 測距觀測誤差的來源及影響

(1)儀器誤差。儀器誤差可取其標準精度值D=±(2mm+2×10)。

(2)對中桿偏心誤差。對中桿偏心誤差主要是由于豎立棱鏡時不夠鉛垂,此可產生約10mm左右的誤差。

(3)棱鏡誤差。由于棱鏡頭比對中桿的半徑大約20mm左右從而使對中標靠近垂直地物點(如房角、電桿等)的誤差可達±15~±20mm左右。

1.1.3 碎部點高程精度分析

野外數宇化測圖時,地面點的h高程采用光電三角高程方法測得。即全站儀安置在圖根水準點上,觀測站和棱鏡之間的豎直角和斜距,量取儀器高和棱鏡高,從而求得測定點的高程,在側圖時,一般采用單向測定高差法,單向觀側的三角高程公式為:

H碎=H站+Dtanα+i-v+(1-K)D2/2R

上式中因距離較短,兩差改正數和大氣折光這兩項的影響可以忽略。

三角高程觀側誤差的確定。

(1)邊長誤差ms

前面已作過分析計算。

(2)豎直角觀測誤差

使用全站儀作業時,豎直角觀測誤差的主要來源有照準誤差、讀數誤差、自動補償誤差、外界條件影響這4大因素。照準誤差、讀數誤差及外界條件影響與水平角觀側的誤差相同。對于自動補償誤差一項,由于全站儀的垂直度盤讀數指標由傾斜傳撼器通過液體補償器提供正確位置,在儀器基本整平的情況下,豎直補償器的補償幅度可在1"范圍內。

(3)儀器高和目標高的量取誤差

作業中一般用2m(或3m)的小鋼尺量取儀器高和棱鏡高,只量一次且量至厘米。

由以上誤差分析可知,點位的觀測精度主要受控制點的精度、儀器本身的誤差和棱鏡偏移誤差的影響,所以,在外業測繪時,為了提高野外數字化測繪圖精度,減少棱鏡偏移誤差的影響,應盡量使棱鏡立到點位與跟蹤桿立直,避免由于傾斜而帶來的誤差影響。

1.2 數字地形圖圖面精度分析

數字測圖代替傳統的白紙成圖,不論是在精度上、效率上,還是在使用方便程度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并向高精度、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數據在傳輸和展點過程中不存在誤差,地物繪制的精度主要受碎部點精度的影響。

地形圖的高程精度是根據地形圖按等高線所求得的任意一點高程的中誤差來衡量的,因此,地形圖的高程精度,即指等高程線表示的高程的精度。

通過分析發現數字化測圖中,在影響等高線高程精度的各因素中,地形概括誤差的影響是最大的,因此,欲提高等高線高程的精度,除了要提高地形點高程的測量精度外,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注意地形點要有一定的密度。

通過實際工作,發現測圖軟件在地貌測繪中,生成等高線時容易失真,并且在同時存在地物、地貌的地方生成等高線(地物存在的地方不繪制等高線,這時等高線應斷開)。目前解決的方法是:外業采集數據應盡量多采點,有地貌變化處應該加高程點,尤其是大比例尺測圖時的細貌特征;外業畫草圖時應詳細一些,在草圖上勾繪出地形的大致形狀,在內業可用人工在計算機上繪制等高線,但是這項工作非常繁瑣,所以工作人員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

2 數字化測圖工作中應注意的事項

數字化測圖不同于傳統的模擬法測圖,在測量實踐中應正確認識與掌握數字化測圖的特點。根據數字化測圖的特點,在野外數據采集、內業數據處理與成圖編輯中,應注意以下事項:

(1)測圖單元的劃分,盡量以自然分界為界,如河流、道路等等,以便于地形圖的施測,也減少接邊問題。

(2)利用全站儀施測支導線,應防止支導線過長,防止測站數過多,因為全站儀的測距精度高,但測角誤差會逐漸累計,點位累計誤差也會逐漸增加。

(3)全站儀測距精度較高,但在野外測量時,不能盲目擴大測程及測站的覆蓋范圍,由于測角誤差不可避免,因此,應嚴格注意儀器的對中、整平、后視瞄準的精度。

3 總結

綜上所述,數字化測圖技術隨著如今計算機、地面測量儀器的不斷發展也日趨成熟,而為了更一步促進數字化測圖技術的發展,就需要建立易于操作、科學合理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保障數字化測圖的精度。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項目管理 策劃者 數字化圖書館

一、引言

在當下,不管是在企業單位,還是在事業單位,又或者是在公共服務行業,即便小到一個小組團隊,在制作實施一個項目的時候,策劃者都是非常關鍵的。項目設計的質量往往能決定今后實際運營的成效,而其實施管理過程亦能體現出策劃者的能力。

隨著數字化圖書館在高校的深入發展,今后圖書館電子化比重也將逐步加強,在豐富紙質書籍的同時,電子書籍的比例也將逐步加大,在今后的一段時間,數字化圖書館必將是高校圖書館發展趨勢。對于數字化圖書館建設來說,項目策劃者不僅要具有經營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知識,而且要了解計算機方面相關技術,更要能運用各種管理工具來進行計劃和控制的專業技術能力。

二、項目與項目管理的產生

項目是一個具有一次性有著時間限制的獨特任務。它應當在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時間內,在明確的目標和有限的可利用資源的約束下,由專門組織起來的人員運用多種學科知識來共同完成獨特任務。美國項目管理會對項目的定義是:將人力資源和非人力資源結合成一個短期組織以達到一個特殊目的。[1]

項目管理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以高效率低成本地實現項目業主的目標為目的,以策劃者個人負責制為基礎和以項目為獨立實體進行經濟核算,并按照項目管理內在的九個知識領域(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采購管理、綜合管理)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的系統管理活動。

項目管理所包含的9個內容,構成了美國項目管理協會所指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PMBOK。PMBOK已被世界項目管理界公認為一個全球性標準。[2]

三、數字化圖書館的趨勢

數字圖書館建設是我國圖書館建設首要的戰略任務,是我國在信息時代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障,是圖書館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數字圖書館(DigitalLibrary,DL)又稱電子圖書館,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伴隨著互聯網而產生的一個全新的概念。它以數字化形式及技術存儲和處理信息,通過網絡使人們更加快捷、方便地進入圖書館獲取信息,是一種新型的圖書館服務模式。與傳統的圖書館相比較,數字圖書館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它把傳統的紙質圖書、音像制品等進行數字化處理,變為一種網絡資源,使其更加便利和廣泛地得以共享。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分散、雜亂、使用不便的現狀,為圖書館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先進的管理模式。[3]

四、策劃者的涵義與職能

(一)策劃者職責的變化

策劃者在項目管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個項目全面管理的核心和焦點。只有那些注重選拔、培養優秀策劃者的單位才可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實際參與建設中策劃者不僅要了解計算機方面相關技術,而且要具有經營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知識,更要具備運用各種管理工具進行計劃和控制的專業技術能力,對項目團隊成員的激勵能力,以及實際能效發揮的能力。策劃者必須通過人的因素來熟練運用技術因素,以達到其項目目標。也就是說,他必須使項目團隊成為一個配合默契、具有積極性和責任高效率群體,從而將現有圖書館成功轉型為數字化圖書館。[4]

(二)策劃者的策略選擇

項目的運作技巧因各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要求及基礎不同各有差異。策劃者們應根據具體情況對他們的策略作相應的調整。在所需的技巧難度較高或其價值被低估時,單位也應給予策劃者正確的評價。以下是策劃者一些較為通用的策略:客戶至上的原則;明確的項目目標;最壞情境法;善于應變。

(三)策劃者的職業特征及所需技能

策劃者的職責和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必須具有一定的個人素質,良好的知識結構,豐富的工程經驗、協調和組織能力,以及良好的判斷力、溝通能力。實踐證明,任何一種能力的欠缺都會給項目帶來影響,甚至導致項目的失敗。因此策劃者不僅要從可行性考慮建設數字圖書館的方向,而且要考慮到持續性,探討策劃者的職業特征及其技能對于選拔和培訓優秀的策劃者具有重要意義。

1.策劃者的職業特征

職業是個體因工作時間的積累和工作態度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工作活動和職位。職業包含三層含義:隨著時間積累而發展變化的方向和途徑;個人和組織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提供與職業相關的身份。我們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對職業作以下分類:常規型與交際型,線型與螺旋型、長期型與短期型。下面通過與部門經理的比較來說明策劃者的職業特征。

(1)從個性因素來看,部門經理(如財務經理、銷售經理、人事經理)屬于常規型職業。他們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里,依照明確的工作程序,精確地組織和評價大量的信息。部門經理通常是順從、有序、講究效率和不易變通的。策劃者屬于交際型職業,他們集中精力指導、幫助和帶領他人去實現項目目標,不喜歡非常有序的工作環境。他們通常是隨和、友善、機智、善解人意和樂于助人的。自信、奮進、精力充沛和善于溝通是一個優秀的策劃者應有的品質。

(2)從職業發展方向來看,部門經理屬于線型發展的職業。理想的線型職業包含著一系列隨著責權增加而不斷上升的職位級別。部門經理有著強烈的線形的職業發展方向意識。他們受到工作中各種機遇的激勵,不斷追尋著更大的權力和工作業績。

策劃者屬于螺旋型發展的職業。理想的螺旋型職業是指從一個專業領域(如工程)轉向相關的專業領域(如產品開發)。新領域吸取了舊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會給另一個全新領域的發展開啟一扇大門。螺旋型職業的從業者關注的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和提高,追求個人及其創造力的發展。

(3)從職業的持續狀態來看,部門經理通常是一種相對固定的長期職位。而策劃者受單個項目周期的限制,通常是一種短期性職位,也更具流動性和不穩定性。

由此可見,策劃者與部門經理在個性、職業方向與途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這也對策劃者的素質與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策劃者的能力要求

策劃者的能力要求既包括“軟”的方面――個性因素,又包括“硬”的方面――管理技能和技術技能。[5]

(1)個性因素。策劃者個性方面的素質通常體現在他與組織中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理解力和行為方式上。素質優秀的策劃者能夠有效理解項目中其他人的需求和動機并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具體包括:號召力――調動下屬工作積極性的能力;交流能力――有效傾聽、勸告和理解他人行為的能力;應變能力――靈活、耐心和耐力;對政策高度敏感;自尊;熱情。

(2)管理技能。管理技能首先要求策劃者把項目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認識到項目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以及單個項目與母體組織之間的關系。只有對總體環境和整個項目有清楚的認識,策劃者才能制定出明確的目標和合理的計劃。具體包括:計劃;組織;目標定位;對項目的整體意識;處理項目與外界之間關系的能力;以為導向的意識;授權能力――使項目團隊成員共同參與決策。

(3)技術技能。技術技能是指理解并能熟練從事某項具體活動,特別是包含過程、程序或技術的活動。優秀的策劃者應具有該項目所要求的相關技術經驗或知識。例如在建設數字化圖書館時所需要考慮的場所安排、人員調動、經費預算、規劃設施等方面就要做到統籌規劃,而對項目組技術人員的管理與施工人員不一樣,技術人員往往只關心自己的技術,不愿意干涉項目中的各種協調,對他們應創造出適合其工作的環境,尊重并及時表彰他們的科研成果,造就出項目目標明確、積極向上的團體精神。

因此,在建設數字化圖書館的過程當中,策劃者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不論是數據建設項目,抑或是投資建設、場地開發應用等方面,策劃者都必須全身心投入,只有在項目建設上下足功夫,管理層面上到位,后續發展才會良性循環,最終使得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日加完美。

參考文獻:

[1]陳一飛.建設項目團隊信任機制演化及管理.建筑經濟,2011,(02).

[2]張洪瀚,王維.IT外包項目的協同管理流程分析.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3]劉俊英.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和發展問題探討.河南圖書館學刊,2010,(06).

篇9

圖像處理 圖像分析 藝術化 數字媒體技術

一、前言

浙江理工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藝術素養,系統地掌握數字媒體設計、制作、處理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精通數字媒體核心技術,具有新媒體藝術創作能力以及面向網絡的、新型數字媒體綜合開發能力,能夠在國家機關、高等院校、電視臺、電影廠、廣告公司、游戲制作公司和大中型企業等從事數字媒體設計制作、兼通藝術和技術的復合型的高級人才。

“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是一門在對傳統的“數字圖像處理”課程內容進行調整的基礎上,針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新開設的專業課,該課程主要講述利用計算機對數字圖像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和技術,強調生成不同藝術效果的處理方法。

本文首先對傳統“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需求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開設“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課程的必要性;然后就“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課程的課程內容、實踐教學、教學方法與手段、師資隊伍建設進行了討論;也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總結我們的經驗與不足。

二、開設“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課程的必要性

從教學內容上,近年來《數字圖像處理》已經形成以數字圖像基礎、圖像增強、圖像復原、彩色圖像處理、圖像編碼、形態學處理、圖像分割和對象表示與描述為基本教學內容的一門信息類專業課程。而且,隨著新技術在圖像處理中的廣泛使用,諸如小波變換、遺傳算法、神經網絡等新內容不斷增加到課程體系中。但涉及藝術化處理的內容較少,目前,講述圖像藝術化處理的教材或者參考書基本都是講述如何使用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進行制作的,而基本沒有講述對圖像進行藝術化處理的理論和方法的。對旨在培養藝術和技術相結合復合型人才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圖像作為一種重要的媒體形式,學習對圖像進行藝術化處理的理論和方法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那么,開設這門課程是否可行呢?雖然目前還沒有一本數字圖形藝術和處理的教材,但針對數字圖像進行藝術化處理,已經有了大量的研究,特別是在圖像學領域,藝術繪制的研究更是碩果累累《藝術化繪制的圖形學原理與方法》一書對相關工作進行了全面地歸納總結。圖形學藝術花繪制的結果基本都是以圖像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從教學內容取材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三、課程的總體設計

根據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特點,考慮到課時的限制。“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以下8講:

第1講為數字圖像基本概念和圖像編程,主要介紹圖像概念、圖像感知、獲取、采樣、量化,圖像的基本類型和主要文件格式,以及對BMP文件的讀寫和DIB類介紹。

第2講為圖像信號處理基本理論,講述幾種常用變換及其應用,包括傅立葉變換、離散余弦變換、小波變換和雷登變換。

第3講是圖像特征提取,主要講顏色、形狀、紋理等特征的描述、提取及分析。

第4講為圖像處理基本操作,講述空域和變換域圖像增強,二值圖像和灰度圖像的形態學處理。

第5講為圖像的分割、恢復與合成,講述基于像素、區域和辯解的分割及所屬;圖像降質的數學模型,以及濾波法、代數法、非線性法等恢復方法;圖像的合成算法。

第6講為彩色圖像處理,講述彩色基礎、彩色模型及相互轉換、偽彩色變換、顏色轉移。

第7講為數字圖像的藝術化處理,講述基于像素級運算的藝術化效果生成,基于筆畫繪制的藝術技法模擬,直接借鑒參考圖像中的色彩搭配和紋理效果的藝術化繪制,基于繪圖樣例的藝術化繪制模擬。

第8講為圖像特征降維及其應用,講述線性和非線性降維的方法和應用。

四、實踐教學的設計

“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課程具有涉及的知識面廣、理論較深澳、內容不斷豐富等特點。對這樣一門涉及技術與藝術,既強調處理方法的理論性,又強調實踐結果的藝術性的課程。僅憑教師的課堂講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輔以足夠的實踐鍛煉,讓學生鞏固所學理論,鍛煉實際動手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綜合利用所學理論,進行設計開發和研究創新的能力。

在設計圖像處理實踐環節時,一方面,要保留有代表性的經典內容,同時考慮到近年來彩色圖像已得到廣泛應用,增加彩色圖像處理的內容,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針對圖像的藝術化處理,設計相應的實驗內容,實驗結果的直觀藝術效果中能有效彌補理論的枯燥乏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實踐內容的不同,我們把實驗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基本型、設計型、創新型和綜合型。基本型實驗,主要是通過實驗對基本理論進行實現,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設計型實驗,要求學生對所學理論進行簡單應用;創新型實驗主要是通過學生自由分組,通過教師提示,大腦風暴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創新思維,不要求實驗結果的完美性,關鍵在于創新和創意。綜合型實驗,要求學生完成運用多種圖像分析處理理論和方法,完成一項具體的任務。而且這門課程需要進行實踐的內容較多,為了解決實驗內容多與學時有限之間的矛盾,我校在設計該課程的實踐環節時,采用實踐作業、課內上機實驗、大作業和課程設計四種實踐形式。考慮到學生后續學習工作的實用性和實驗的效率,在實驗環境和開發工具的選擇上,我校采用C++和Matlab作為主要實踐教學語言,在實驗類型、實踐形式和開發環境之間的具體操作如下:

基本型實驗,安排一次課內實驗,主要是如何利用C++進行數字圖像的讀寫及直方圖統計,以便學生熟悉BMP圖像的格式,掌握BMP圖像文件的讀寫,并進行像素數據的處理,為后續實驗打下基礎。另外,要求學生通過實踐作業的形式,學習使用Matlab進行圖像讀取等基本操作。其他基本型實驗主要以實踐作業的形式進行,建議學生使用Matlab完成。

設計型實驗,主要使用C++作為開發語言,安排三次課內實驗,分別是圖像增強、圖像的特效顯示、圖像的藝術化處理。圖像增強選擇空域圖像增強、變換域圖像增強;圖像的特效顯示可以實現圖像的漸隱、圖像的偽彩色處理等;圖像的藝術化效果可以完成Laplican素描、馬賽克效果藝術化繪制。

創新型實驗,以大作業的形式布置,學生自由結合成小組,可以從參考題目中選擇之一進行,也可以自己確定所作內容。如在線圖像藝術化處理系統、圖像藝術化顯示系統等。

綜合型實驗,以課程設計的形式完成。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簡單的圖像處理系統,或者圖像應用系統,但必須包含圖像分析、藝術化處理的內容。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課程的特點、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學生的所學課程的特點,我們在常規教學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基礎上,還采用了下面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1.技術與藝術相結合、操作和理論相結合。由于學過藝術類的課程,如《色彩構成》、《繪畫基礎》、《平面形態設計》等;并對Photoshop和Flash等軟件的使用較熟悉。所以在講述色彩相關的內容時,對于學生熟悉的內容,簡單帶過;對于圖像處理分析的多數理論,Photoshop中都有對應的操作,可以將理論和操作相結合。

2.先修后續課程間廣泛結合。由于“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涉及計算機、藝術、信號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廣泛應用于虛擬現實、網絡媒體、生物醫學、工業、國防等多個方面,先修和后續課程較多。同時,增加了課程的難度,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先修和后續課程之間的聯系,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實踐環節的綜合。我們在先修課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可視化編程中,以圖像處理為例子進行講述,有了圖像的編程基礎,在“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課程中,實驗課就更容易開展。在于后續課程銜接方面,在講到圖像特征提取時,利用“數字攝影”課程的照片,結合“虛擬現實技術”課中的全景漫游圖片的拼接進行講解,不但把這些課程的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而其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達到學有所用的目的。

3.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這門課,內容多,知識面廣,實踐性強,可時少。在講授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節省板書時間;利用視頻,展示處理過程和效果,更直觀;利用網絡交互式圖像分析處理平臺,提高學生動手的積極性,便于老師和學生就實踐環節進行溝通。

當然,在教學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首先,是教材,目前還沒有完全合適的教材可供選用,所以只能使用自編講義。其次,傳統的圖像處理理論多針對灰度圖像進行處理,如何把圖像處理理論更好地應用到彩色圖像的處理中。第三,對于圖像的藝術效果的評價,涉及到人的主觀因素,如何客觀地進行分析,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予以支撐。

六、教學隊伍建設

“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這門課,橫跨技術和藝術。而同時精通數字圖像分析和處理理論,又具有較好藝術功底的老師十分難得。在實踐中,我們采用校內與藝術設計學院聯合教學,校外積極引進具有藝術背景的教師參與到該課程的教學中來,同時針對現有教師,組織先修后續課程的任課教師,組成教師團隊,進行綜合教學。

七、總結

本文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分析傳統的“數字圖像處理”課程對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不足;結合學校開課實際,就數字媒體技術專業開設“數字圖像分析與藝術化處理”課程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技術和藝術復合型課程的教學和建設有所促進。

參考文獻:

[1]明冬萍.《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教學研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5):169-170.

[2]Michaella Janse van Vuuren and Gerhard de Jager,Art And Image Processing,2005.

[3]Henri Maitre,Francis Schmitt,15 Years of Image Processing and the Fine Arts, Image Processing,2001 Proceedings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4]李杰,劉弘.基于遺傳算法的分形藝術圖案生成方法.山東大學學報(工學版),2008,38(6):33-36.

[5]耿衛東.藝術化繪制的圖形學原理與方法.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6]“數字圖像處理”課程實驗改革與實驗系統的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3,(4):100-103.

篇10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特征

以數字化為前導的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數字化的生存正引著自人類有史以來一場最為廣泛而深刻的技術革命,網絡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大潮的推進,作為知識的殿堂——傳統高校圖書館正面臨著一次全方位的技術革新,一個集信息儲藏、加工、交互與傳播于一體的嶄新載體——數字圖書館,正脫穎而出。數字圖書館替代傳統圖書館,已是勢之所趨。當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主動跨入數字化時代,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1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區別只是圖書館在發展階段上的區別,并不是本質意義上的區別。因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Internet的暢通為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固有的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這種既有區別又具有內在發展聯系使圖書館人認識到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圖書館務必要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充分應用各類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進行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這樣,才能煥發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高校數字化建設也應把握這一主體方向,進行全方位的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

2人力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關鍵

人力資源,即數字圖書館的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及其后續儲備人才,是建設數字圖書館的關鍵。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確立“以人為本”。傳統圖書館時代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與書的結合,或者說是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的結合,也就是人與人的結合。而數字圖書館時代圖書館員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與計算機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結合”,工作人員得通過計算機和計算機通訊網絡來獲取或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兼備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知識,并要通曉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和網絡安全維護知識,即是通才、復合型的人才。美國報刊曾稱:電腦圖書館管理員、對答網絡技術人員是21世紀頭10年將問世的10種興起職業中的兩種稀缺人才。而在我國由于圖書館數字化起步較晚,計算機在全社會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類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尚囿于傳統的館藏、借閱工作模式。工作人員中的“兩多”和“兩少”現象較為普遍,即低學歷者多,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多;圖書館學專業者少,懂信息技術者更少。因此,高校圖書館要實施數字化建設,首先要解決人力資源這條“短腿”問題,必須注重對現有人員的信息素質培養,突出圖書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專業教育,使之緊跟信息化的發展步伐。同時,要花大力氣進一批能駕馭計算機開發、運行管理和維護的專業人才,并配備若干名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信息化發展和網絡化管理作好人力資源的準備。

3數字化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

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條件,不然,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猶如無米之炊、無本之木。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立足于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館藏資源數字化;二是社會資源館藏化。

館藏資源數字化,就是根據各高校的學科特點、科研方向和日后的發展規模,建立個性化的數據庫,實現目錄檢索、主題檢索和全文檢索;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對相關的教學參考書、學術期刊作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實現網上輕松閱讀和下載。

社會資源館藏化,指對社會上已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網上資源,通過對信息的搜索、跟蹤和過濾,將有關資源分門別類地加以組織,供教師、學生使用。如根據學校教學的需要開通相關鏡像站點,有用Web方式提供網上檢索服務。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是一項關聯度較高的工程,鑒于圖書館又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部門務必在政策上給予特別的扶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在這一方面,國內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動作,據黑龍江省圖工委自動化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目前,該省29所高校圖書館已有23所通過了自動化工作的評估,自動化建設的總經費達1855萬元,購置各種硬件設備共計1317臺(件),自動化應用集成系統計23套。在軟件應用方面,采訪子系統應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統應用的有21所高校;查詢子系統應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統應用的有18所高校;文獻開發系統應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擁有校際局域網,聯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爾濱工程大學圖書館建立了中國船舶文獻等5個專題數據庫,存儲14萬多條數據。此外,東北農業大學的大豆專題數據庫和大慶石油學院的中國石油網頁也頗具特色。4組織模式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保證

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嶄新的圖書館形態。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要構筑一個能與之相匹配的新的組織模式。對此,我們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去理解:一是從數字圖書館構成要素去理解,即數字資源、網絡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從技術層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戶接口、預處理系統、查詢系統和對象庫等基本構件;三是從社會組織系統方面去理解,作為社會整個的數字圖書館與行為個體的高校數字圖書館之間各自的組織結構及相互關系。

從宏觀角度去探析數字化后的高校圖書館,它僅僅是日后社會廣義數字圖書館眾多節點的一個點,是狹義的數字圖書館。目前,學術界對狹義數字化的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組織模式)觀點各異。筆者傾向于按主題來設置和劃分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部門:

1)人文科學部門。負責人文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學部門(可根據各高校的科學設置狀況,設置若干小組加以細分)。負責自然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3)數字系統維護部門。負責軟、硬件的維護,網絡系統運行安全,數據保存備份等工作,兼管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及訴訟工作。

4)管理部門。保障圖書館內部信息的通暢,負責管理指令的下達、執行和反饋,進行上下溝通業務聯系及館際間橫向協作等工作,并對圖書館的總體發展方向、管理目標,作出科學、前瞻性的規劃。

按主題進行部門設置、工作分工的數字圖書館組織模式,是對傳統圖書館時代組織模式的創新,大大精簡了傳統的龐大工作部門,便于按學科,按工作性質加以劃分,著重、著力于對信息的采集、整合、傳播,突出信息咨詢服務,有利于優化人員結構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題進行圖書館組織創新,實質是充分發揮專家型館員的學科“領頭羊”作用,同時也迎合了數字圖書館各項業務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

同時,還要注重圖書館人員的素質提高。日后數字化高校圖書館的人員結構應加大高級專業人員的比重,按數字化的發展建設進程,逐步增加既具圖書館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學、計算機系統運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長復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現有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識結構能適應數字化的發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基礎

目前,高校圖書館大多在籌劃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盡管起點不盡相同,但都還屬轉型發展期。數字化發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設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靈活的結構化布線系統,這樣,才能為日后數字化建設留足發展空間。考慮到高校數字化圖書館以數據處理和應用為主,最大限度地滿足全校師生訪問館藏資源、網上資源的需求,因此在選擇技術和產品時應選擇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即時擴展,且易于維護。總之,高校圖書館的硬件條件改善要突出能創造開放式的信息環境,重點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建設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圖書館網絡及服務系統。目前,各地高校相繼建設校園局域網,建議網絡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網,同時配備1000M高速以太模塊為主干的交換機和交換集成器,使圖書館局域網骨干帶寬達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滿足日后數字信息包括多媒體信息傳輸和交換的容量之需。

——多媒體閱覽室建設。多媒體閱覽室的開設滿足師生多樣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務手段。各校的多媒體閱覽室建設要立足高起點、富規劃,有條件的可配備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網絡系統,同時,能為讀者提供掃描、拷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務,實現文獻檢索課程的網上教學、人員培訓。

——書(刊)廳電子化建設。隨著數字圖書館時代的來臨,館內電子資源占館藏資源的比重將日益增大,單一的印刷型載體書廳難以滿足讀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圖書館而言,隨書磁盤、光盤的量將會逐年遞增,而現行的圖書入書廳,光盤歸電子檢索室的做法,給師生入庫查閱帶來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盤和光盤上網、電腦入書廳的方法,且在書廳配備一定數量的聯網工作站(開通節點),那么廳便兼具了電子閱覽的功能,實現印刷型、電子型文獻資源及網上資源的綜合查閱,使用戶在同一時點便可獲取多媒體的信息,滿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應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是社會信息化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項子工程,不應搞“小而全”、“大而會”,應遵循整體性原則,各館的數字化館藏資源必須各具特色,不必搞人為地重復。筆者以為,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原則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學規劃、準確定位、特色鮮明、逐步推進。互聯互動,網絡資源共享,是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原則,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無疑也要遵循。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實施的CALIS項目,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建設的總體規劃,是總綱,各高校圖書館要在服從CALIS規劃的前提下,從地方性、辦學特色性及用戶需求個性等因素出發,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財力資源和硬件條件在建設網絡信息資源中發揮的效能達到最大化,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共享。

(來稿時間:2001年9月)

參考文獻:

1.吳志榮.數字圖書館——從理論走向現實.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0

2.范曉鵬.關于我國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探討.圖書情報工作,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