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園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22:58: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特色校園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特色校園文化

特色校園文化實踐探索

一、以“和樂”為動力,打造品牌校園文化

1.積淀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學校的靈魂。它是以學校文化活動為主體,以良好的校風和校園精神為標志,由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創建,充滿時代氣息和校園特點的人文氛圍。在進入“十三五”教育發展時期,學校形成了以“和諧教育”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將多元特色加以融突整合,以和樂文化理念為引領,堅持走內涵品質、科學發展之路,為實現學校和諧、全面發展打開通道。2.打造品牌師生“。發展師生,成就師生,在追求卓越中享受成長的幸福與快樂。”這是和樂教育的理想目標。在全面構建和樂教育的過程中,在學校和樂文化的熏陶下,力求學校師生與自然社會的聯系是渾然天成和諧和美的;師生與社會各界和家長的相互回應是和諧和美的;學校領導與全體教職員工的關系是和諧和美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是充滿情趣、和諧和美的。3.構建和樂校園。和樂校園是一種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團結協作、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以校園為紐帶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協調、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和樂校園建設的宗旨,是為兒童的生命成長提供最適宜的土壤。和樂校園建設的核心是調整校園內外的各種關系和活動,使之成為師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和樂校園要求學校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安全穩定,有和美的環境、和暢的關系,即教育物質環境間和諧發展;教育主體要素間和諧發展;教育學科課程間和諧發展;學生德智體美間和諧發展。4.推進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是以社會文化和物質(環境)文化為基礎,以校園為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精神文化為核心,以制度文化為保證,以校園行為文化為成果和外在表現的一種群體性文化。它具有文化認知、價值導向、生活娛樂、精神激勵、能力培養、力量整合等功能,以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各種比賽、大型活動等為平臺,顯現學校豐富多彩、充滿生機的校園文化及其特色成果,是學校全面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

二、融合“和樂”理念,深化特色校園精神內涵

1.立“和達致遠、樂美人生”的校訓。作為學校精神,“和達致遠”至少包含以下三層意義:自由快樂、關系和諧的樂觀精神;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的務實精神;追求理想、不斷探索的超越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以“和諧”為終極目標,哲人先賢的關于人的發展的全面、和諧的思想成為我們文化建構的哲學基礎?!昂投煌?、各得其樂”,師生的發展應該是各得其所、各有所樂的發展。快樂地學習,幸福地工作,差異發展,和諧發展。課堂讓老師也成長也陶醉,奉獻讓老師也愉悅也幸福。讓美的老師、樂的老師教出美的學生、樂的學生。生生的交往,師生的交流,充滿快樂、愜意和舒服!以達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2.建“和融協進、樂探求真”的校風。就學校教育系統而言,和諧表現為一種學校教育生態的平衡、協調有序的發展狀態。良好的協作氛圍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可以點燃教師的工作熱情。校園內應倡導一種輿論導向正確、學術氛圍濃厚、人際關系融洽、團隊合作良好的人文環境,營造出一種和諧平等、公平競爭,充滿學術氣息的氛圍,使教師以開放的心態互敬、互學、互助、互動,激發每名教師的內驅力,樂于探索,勤于鉆研,勇于創新,求真務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自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3.建“和意潤生、樂育善教”的教風。教育無痕,潤物無聲。教師的溫和教導、循循善誘會如春雨一樣滋潤學生的心田,師生之間會產生心與心相契、情與情交融的良好效果。愛是教育的根基,愛生才能育人。教師遵循教育規律,在教育教學中要相機點撥、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授之以漁,去喚醒學生,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激勵學生、提升學生。“善教”不單指傳授知識有方,真正的良師總是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精心培育德才兼備的益世之才?!昂鸵鉂櫳鷺酚平獭奔葌鞒辛酥袊鴤鹘y文化的深厚底蘊,又突顯出現代的人文關懷和人本精神,充分體現出教職工敢于獻身教育事業的風范和愛校、愛崗、愛生的情懷。4.建“和正親師、樂學雅行”的學風。對青少年進行尊師重道教育,這是人類生存、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讓學校方略生自覺做到尊敬老師,通過尊師更好地學習知識,學會做人,是我校學風建樹的根本所在。教師樂學善教、樂中啟智;學生樂學善思、樂中求知。雅行教育教師是關鍵。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雅行教育學生是重點,學校按不同年齡段的要求,將文明習慣進行提煉分解,規范學生行為習慣,開展雅行訓練,要求學生做到四雅:雅容、雅言、雅行、雅趣,將文明禮儀內化為學生的行為追求。家長是雅行的延生對象。我們要求通過學生的雅行來影響家長的雅行,從而讓雅行之風在社會開花結果。

三、以“和樂”為基點,構建文化育人大環境

1.打造鮮明的教師文化。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部分,積極而富有鮮明的教師文化的打造,將為學校整體的文化建設打下烙印。學校要積極倡導和諧互助、和睦共進的團隊精神、構建富有凝聚力的教師合作團隊,打造一支有才氣、有銳氣、有靈氣,有洞察力,有思考力,有創造力的品位教師隊伍。組建教師專業社團與怡情社團,為專業發展奠基。完善教師評價制度,促進教師自我發展。教師樂育善教、誨人不倦、聚力和諧、智慧卓越。熱愛并尊重自身的職業,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學修為,樂研教學之道。在教學中教而有法,教而得法,智慧從生。在和諧教育之下,理順師生關系,勤和同事關系,凝心聚力,把學生發展、學校發展視為己任,成就學生,成就自我,成就學校。2.打造立體的環境文化。學校無閑處,處處熏陶人。從校園綠化到雕像壁畫,從文化長廊到櫥窗展廳,無不彰顯著學校和諧和順的文化氣息。環境不僅是學生生活的空間,也是培養學生文明素質的載體。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關情”。我們發掘、利用校園的環境,形成濃厚的立體環境文化,營造和美環境,打造校園文化墻,以辦學理念、校風、校訓、教風、學風、?;铡⑿8琛⒏裱跃?、凡人小語、科技知識、民族體育等內容為支點,使一草一木、一墻一板都能說話,都起到教育人、啟迪人的作用,使師生在抬頭駐足間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教育和熏陶。3.打造規范的制度文化。校園內嚴謹規范的秩序、師生們積極向上的情緒,是校園文化中其它要素得以正常、高效運行的潤滑劑其潛在的功能無疑是巨大的。因此,學校必須建立一個凸現本校優勢,體現校本意識,具有文化特色的規范、高效、完整的組織管理系統和制度,構建學校特色制度文化。學校制定章程,整理完善崗位責任制、全員聘任制、結構工資制、校務公開制等各項規章制度,規范程序,行而有據,形成依法辦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運行機制。同時建立完善學生自主管理制度,建立愛護公物制度、公共衛生制度、值周班制度、綠化制度、校園養護責任制等。4.打造多彩的精神文化。校園精神文化的基礎是校園成員的心理層面,其內容是校園成員的思想觀念和素養,而表現形式則是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產品。根據教育發展的宏觀環境及發展趨勢,依據人本發展理論,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鑄造“和樂”的校園文化精神。分別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文化活動項目、以教師為主體的校園文化活動項目、以展示為主體的校特色文化活動項目。學校定期開展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健康周、各類競賽等文化展示活動。積極組織參加校外組織的各種對口比賽展示。通過校園網展示我校特色文化,發揮校園文化的輻射作用。5.打造生本的課程文化。課程文化也是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國家課程開足上齊,創造性地對學科課程內容進行二度開發,依據校情、班性、生情,進行有序的校本化實施。以生本教育為抓手,在生本理念下,全面構建生本課程、教師課程、家長課程體系,實現課程的全包圍、全覆蓋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及開發,增強學生的體驗與實踐,注重學生的學力培養和品性培養,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程中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從而達到“和樂致遠、和諧發展”的育人境界。積極開發以教師個人特長為主要資源的課程,并在教學中傳遞、釋放正能量,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服務。實現部分教師社團與學生社團的對接,通過教師的社團建設帶動學生社團的精致有效,從而使師生共同成長。依托豐富的家長資源,邀約有特長的熱心家長到家長學校開設課程,豐富課程文化,聚力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股力量,抓好素質教育的著力點,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

查看全文

校園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探索

摘要:高職校園文化是高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特色地域文化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的內容和素材,為高職校園文化的優質發展創造條件。高職校園文化的優質發展同時也會豐富和提升特色地域文化,二者相得益彰。

關鍵詞:高職校園文化;特色地域文化融合發展

江陰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蘇南小城。今天的江陰民營經濟發達,有著中國制造第一縣的美譽。歷史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的結合使這座城市具有獨特氣質,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是這座城市的唯一一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若能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融入江陰地域文化,對打造優質校園文化,提升特色地域文化內涵都將大有裨益。

一、高職校園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一)打造高職校園文化人文精神的需要。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核心追求,也是學生素養中的基本要求。江陰歷史悠久,有著7000年人類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2500年文字記載史,是江蘇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境內的高城墩文化遺址、佘城遺址的發現,印證了江陰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開發江陰的人文始祖春秋季子明禮義、講誠信的品德被廣為傳頌,當地百姓為懷念他,在他的墓旁建了季子祠,至今仍被人瞻仰。明代千古奇人徐霞客拋棄名利,不畏艱險,遍覽祖國山川,對地理地質學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愛國精神、創新精神、實踐精神、科學精神。江陰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陰軍事文化遺存豐富,黃山炮臺舊址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見證了一個個愛國主義的悲壯時刻。江陰被稱作“忠義之幫”源于江陰人民抗清守城81天,遭到清軍屠城,最后全城僅存大小53人的悲壯故事,這也是江陰人“民性剛”的體現。江陰自古崇文重教,人文薈萃,才俊輩出。近代文化名人“劉氏三杰”對中國文學和民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江陰民間文藝形式多樣,民樂演奏、舞獅舞龍、錫劇、評彈在百姓中廣為流傳,人才輩出。這一系列的文化遺存所包含的既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又反映著江陰獨有的城市人文精神,它和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要培育的人文精神高度契合,并且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利于學生內化與心,進而外化與行。(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即是為地方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促進一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做貢獻。江陰民營經濟發達,截止2017年有47家上市公司,有9家企業成為中國企業500強,在資本市場形成了“江陰板塊”,被譽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江陰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據統計我院畢業生近90%初始就業地都選擇在江陰,近60%最終在江陰落戶安家。畢業生能否在江陰順利就業、創業、守業,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必須要能適應、認同地方的文化。江陰人素以“南人北相”“吳風燕骨”為自豪,即指江陰人兼蓄南北文化精華,養成了既有南方人的委婉細膩、又有北方人的豪放爽直的剛柔并濟性格。江陰民營企業大多由最初的鄉鎮企業發展而來,期間經歷了多次發展的瓶頸和重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里多具有自強不息,堅忍不拔;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積極進取,永不滿足的品質。這些地方企業文化特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有所體現,讓學生提前了解學習,形成共同的價值認同,這樣有利于學生順利就業、創業,進而帶動一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三)提升特色地域文化的需要。高職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而開展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院校,是地域文化的一張名片。高職院校在地方有較強的人才優勢,能為特色地域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高職院校在掌握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點和需要量身定制人才培養目標,進而提升企業文化水平。如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結合江陰地方經濟特點提出了“現代班組長”的培養目標,“現代班組長”文化充實提升了江陰企業文化的內涵。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參與特色地域文化建設,對提高特色地域文化的影響力,提升城市軟實力能起到積極的作用。近年來,學院積極參與了形式多樣的具有江陰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成績突出。如體育部教師成立舞龍舞獅訓練隊,在全國舞龍舞獅錦標賽中取得第三名的驕人成績,讓江陰傳統的舞龍舞獅民間文化形式得到了傳揚。管理系旅游專業與江陰市徐霞客研究會合作,結合專業積極開展徐霞客研究,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提升了對徐霞客研究的水平。江陰地域特色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的積極參與下,豐富了內涵,提高了水平。

二、高職校園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踐途徑

查看全文

校園文化創建特色探析3篇

第一篇

一、云南少數民族影視資源概況

影視資源,也可稱為影視資料,即電影資源和電視資源的合稱。是以電磁材料、感光材料為存貯介質,以電磁手段或光學手段,以及數字形式將聲音和圖像記錄下來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文獻載體類型。即音視頻電影片和音視頻錄像片〔3〕。云南少數民族影視資源是指與云南少數民族有關的音視頻電影片和音視頻錄像片,包括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專題片等,來源于生活、取材于本土,題材內容廣泛、藝術手法多樣。比如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苗族、哈尼族)、《蘆笙戀歌》(拉祜族)、《邊寨烽火》(景頗族)、《五朵金花》(白族)、《阿詩瑪》(彝族)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有反映時代精神、歌頌先鋒人物的現實題材電影電視劇,比如《楊善洲》《索道醫生》等;有歷史題材的作品,如電視劇《茶馬古道》《錢王》《木府風云》等;有反映愛情親情的影視,如電影《花腰新娘》《千里走單騎》《風花雪月》等。在國際國內獲獎的影視作品很多,如電影《諾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紀錄片《德拉姆》《最后的馬幫》等。其中,紀錄片的成績十分顯著。反映茶馬古道沿途居民生存狀態的電影紀錄片《德拉姆》獲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數字電影獎;真實記錄藏族群眾朝圣過程的紀錄片《心中的香格里拉》獲紀錄片一等獎;運用現代3D技術制作的大型高清劇情紀錄片《消失的古滇王國》,曾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其他還有反映楚雄彝族風情的大型專題片《火之舞》分別獲得了金鷹獎和飛天獎,原生態歌舞劇《云南映象》在國內外都好評不斷。眾多優秀的影視作品無疑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豐厚的教育資源。

二、云南少數民族影視資源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切入點和新途徑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強烈的時代性、鮮明的導向性、內在的凝聚性,以及內容的豐富性和發展的創新性等特征〔4〕。大學生既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又是校園文化培養教育的主要對象,學生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中最活躍、最不穩定的部分〔5〕。把民族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思想品德、素質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和精神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影視資源作為記錄和傳播信息的特殊信息源,以其傳播形式生動、針對性強、體積小、信息容量大、內容涉獵廣、聲像并茂、直觀性強等特點越來越受到高校學生的青睞〔6〕。觀看影視是學生很喜歡的一種娛樂方式,據調查顯示,學生們在課余時間“最喜歡做的事”排第一位的是“看電視或電影”,占53.55%〔7〕。一部好的影視作品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具有物質屬性的價值外,那些蘊含在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成的藝術表現手段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文精神、樸實情感、思想文化形成強烈的思想張力,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增強了和諧校園文化的文化熏陶功能和精神培育功能。

(一)將影視資源表達出的先進思想道德和價值取向融入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

查看全文

大學特色校園文化體系構建探究

【摘要】大學文化,其本質上就大學辦學的軟實力,也是金大學校園競爭中的有力工具。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有助于促進對人才的培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當下社會對人才需求結構的改變,大學需要構建特色校園文化,豐富學生文化觀念,促進人才的進一步發展。本文主要以福建省閩南理工學院為例,分析了構建大學特色校園文化體系基礎、構建大學特色校園文化體系的原則以及具體構建落實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大學;特色校園文化體系;構建方法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不斷變化,要求人才在具備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更要擁有文化意識、職業精神。而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對學生具有積極的教育價值,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大學校園不僅具有教育職能,其本質更是為社會提供人才的培養服務,所以為了順應時展,大學校園需要加強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本文對大學特色校園文化體系構建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構建大學特色校園文化體系基礎

1.科學的辦學定位。在構建大學特色校園文化體系過程中,辦學定位是總基調,具體指的就是想要辦成何種大學、如何辦大學、大學發展方向如何、學校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具體培養人才措施等等,這些都是大學辦學的基本要旨,更是大學發展可持續發張的重要因素。而大學特色文化的構建就是將這個基本要旨以及關鍵因素而展開,并通過不斷的積累和傳承,最終流傳下來的精神產物。辦學定位的確立,主要就是從大學自身條件出發,并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方向,進而明確大學的辦學層次、學校具備的功能以及學校對于人才的培養目標和未來發展方向等。可以說,大學辦學定位如何,會直接影響到大學文化定位以及發展方向,而對于福建省閩南理工學院一類的應用型大學,目標便是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大學特色文化的構建突顯出“應用性”。閩南理工學院是一所以工學學科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符合社會發展要求、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科學定位。學校以“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特色化”為辦學定位和“融入泉州、立足閩南、面向福建、輻射全國”為辦學面向,學科專業定位為:以工為主,以理為基,經管文教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學校秉持“為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提供保障并創造價值”的辦學理念,培養面向基層的“能說、會做、好就業”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務型人才。2.鮮明的辦學特色。高校的辦學特色可以通過大學文化得以體現,所以說,具有特色的大學文化也是構建辦學特色的重要保證。所謂辦學特色主要指的就是一所大學經過不斷的發展,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發展方式,并外界所公認且具有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辦學特色具有非常明顯的排它性,會與其他大學在辦學風格、辦學特點上形成對比,通過長期發展、實踐形成的辦學特色,所以又具有發展性、穩定性特點。要知道,辦學特色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僅是通過大學自我創造出來的,更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使得辦學特色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從大學鮮明的辦學特色看,經過不斷發展后,落實到大學優良傳統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并將這種影響化作一種自覺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最終逐步形成了大學文化形態。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形態,直接代表了大學,也為大學提高競爭力、實現辦學目標發揮重要作用。總的來說,大學的辦學特色主要表現在辦學定位、辦學理念、辦學思想、辦學目標當中,更加具體來講,則體現在校園精神、校風、人才培養、制度規范、教學模式等方面。

二、構建大學特色校園文化體系的原則

查看全文

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摘要:特色校園文化作為高職院校實現文化育人的途徑之一,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辦學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高職院校因其辦學目標和辦學模式的特殊性,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也應該突出其特色。文章倡導以企業家精神為導向,積極探索高職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路徑,突出“職業”特色,對接企業文化,從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三個方面探索了高職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企業家精神;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一、以企業家精神為導向進行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家精神成為經濟飛躍的引導力量。曾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指出:“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一種創新精神,一種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一種契約精神和奉獻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家精神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主要體現為誠信、責任(回饋社會的意愿)、創新(抓住機遇,提升競爭力)、敬業(熱愛事業)、學習(善于思考和學習)。高職院校作為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基地,可以結合自身條件,將其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做到“潤物細無聲”。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對于提高高職院校的競爭力、推動“雙高”建設、打造品牌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為了達到教育目標,根據自己的發展理念,結合社會發展和國家經濟的需要,逐漸創造和積累起來并被全體師生共同遵守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教育理念和行為規范,是校園物質形態、精神風貌和行為方式的綜合體現,它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從內容層面來講,它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從功能層面來講,它具有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凝聚功能和創新功能;從本質上講,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根本特征;從作用上來講,校園文化有助于塑造學校品牌,提高競爭力。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對于一所學校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改革的推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體上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高職院校過度模仿和復制本科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其次,高職院校作為職業化人才培養基地,沒有很好地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進行對接,從而導致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偏離了人才培養目標;再次,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重物質文化建設,輕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沒有形成三種文化建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一定要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自身特點,融入企業家精神,突出“職業”特色,才能形成自身所特有的校園文化。

二、以企業家精神為導向的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路徑

(一)以物質文化為抓手 形成特色鮮明的高職校園育人環境

查看全文

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性探討

摘要:建設校園文化是提高中職學校核心競爭力、增強中職院校教育吸引力的有效途徑。對于中職學校而言,建設校園文化重要且必要。因此,中職學校必須了解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并積極制定相應的策略,以確保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具備特色性,能夠體現其教育體系與其他教學體系的差異。本文圍繞“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展開討論,希望能夠對中職學校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職學校;建設;校園文化;特色性

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對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促進學生素質綜合的發展等均能夠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校園文化能夠很好地反映學校的精神風貌,傳遞學校的辦學理念,凸顯師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新時代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更加重大,對推動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等均能產生積極影響。因此,中職學校應當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并積極推動特色校園文化的構建。

一、中職學校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這為中職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職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逐年增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學校單純以知識傳播及技能教授為主培養出的中職人才已經難以適應時展的需求。同時,大多數的中職學生均為中考失利的學生,其知識、毅力、學習能力等較差。他們由于不能順利就業,無奈之下才選擇進入中職院校學習。很多學生根本沒有學習的想法,叛逆心強。因而,學校對他們的教育管理難度較大。很多中職學校都采用傳統的懲罰式管理,采用強制性的管理措施迫使學生被動接受教育。學生沒有積極參與教學的熱情。這無疑也會對教學管理工作的發展形成制約[1]。校園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學生,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變傳統的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學習。眾所周知,中職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他們對個性的追求比較迫切,好奇心強,渴望展示自我,大多時候不愿意聽取勸告。因而,說服式教育對學生而言顯得蒼白無力,根本不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如果學校方面能夠將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知識教育等很好地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之中,那么,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則能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中。如果和諧的校園氛圍得以創建,那么,校園文化就能夠成為教學的載體,并高效地促進教學管理目標的達成。

二、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性

查看全文

開放教育環境下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在開放教育環境的時代背景下,電大系統不僅有大學校園特有的規范性、教育性、創新性、傳承性等基本特性,還有著自身獨具魅力的校園特色文化。主要表現在內容的融合性、服務的寬泛性、方式的開放性。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鮮明的時代特征與電大系統的校園特色相融合的校園文化,不僅符合培養社會復合型人才的時代要求,還對文化強國的建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開放教育環境下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逐漸獲得了電大系統的關注,并開展了積極的研究探索,論文就開放教育環境下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理解性偏差進行相應的分析,同時提出了特色校園文化在開放教育環境下的建設方法。

關鍵詞:開放教育環境;特色;校園文化;建設

一、前言

高等院校校園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有著重要地位的構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有著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與其他省級廣播電視大學構成的一個以統籌兼顧、分級管理教學為辦學理念的現代化、開放化、遠程化的教育系統的發展和深入推廣,電大系統的學生團隊逐漸壯大開來,通過開放教育環境下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初步創建滿足教育要求與規范且有著電大特色的校園文化,從而形成較為全面的、系統的校園文化。通過營造和諧團結、內涵豐富的校園人文環境氛圍,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電大系統的教育事業保證社會中的每一位都能夠享受到終身教育,這對貫徹我國具有獨特魅力的大眾化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積極影響。

二、開放教育環境下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理解性偏差

1、開放教育校園文化的建設重視不夠

查看全文

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摘要:校園文化的特色是校園文化的生命。醫學院校的校園文化應堅持立足本校實際,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優勢,創建富有醫學特色和個性的校園文化。以甘肅醫學院為背景,分析當前醫學院校在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醫學院校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路徑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醫學院校;特色校園文化;文化資源

校園文化是學校產生、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是大學生學習與成長的隱形課堂,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精神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具有引導、規范、調節、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醫學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級醫學人才的重要使命,醫學生畢業后要承擔起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這種特殊性決定了醫學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獨特性。當前,在高校間競爭日益嚴峻的大環境下,構建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的校園文化是醫學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是提高醫學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醫學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點構建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課題。

1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及困境

近年來,許多醫學院校開始關注并重視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還存在著不足,梳理當前醫學院校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對校園文化認識有偏差。許多醫學院校投大量資金用于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等的建設,而忽略了校園文化的建設,忽視了校園文化的本質功能和主要作用。這種重物質輕內涵培育的校園建設模式,勢必導致大學文化的魅力和個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競爭力[2]。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層出不窮,但真正有內涵、有意義、高層次、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多,校園文化活動中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比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傾向比較明顯。活動忽視了醫學院校自身的特點,忽視了校園文化中隱含的醫學精神,脫離了醫學院校主流文化,導致校園文化無個性、無特色。三是忽視人文教育。在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上,往往過分強調專業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20世紀初,梁思成曾在《半個人的時代》中指出,科技與人文分離的結果,出現兩種畸形人:只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談人文的邊緣人[3]。在當前醫學院校這種育人模式下,醫學生的專業素質越來越高,但人文修養嚴重缺失。據中國醫師協會《醫患關系調研報告》顯示,在醫療糾紛中,因技術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務態度、語言溝通和醫德醫風等問題引起,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源于醫學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為醫學生,僅有高超的醫術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擁有過硬的人文素質。

2醫學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查看全文

校園文化促進人才培養調查研究

摘要:調查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存在校園文化育人作用不明顯、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重視不夠等問題,其主要原因是新建本科院校對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認識不足,校園文化建設管理體制不健全,以及執行力度不強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轉變校園文化建設觀念,加大建設力度,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營造寬松的文化環境。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2015年7月12日-8月20日,課題組以網絡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的方式,分別在新建本科院校B學院、H學院、M學院開展本次調查。調查對象為這三所高校不同的院(系)、年級的在校師生。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3050份。其中,B學院有全日制本??圃谛I?5000多人,向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分別發放問卷250份,向大四年級的學生發放問卷300份,共1050份;H學院有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12000多人,向每個年級分別發放問卷250份,共1000份;M學院有全日制本??圃谛I?1000多人,向每個年級分別發放問卷250份,共1000份。有效問卷2786份,無效問卷264份,問卷有效回收率達91.34%。為深入了解各學院的校園文化,課題組還到各學院實地考查,體驗不同學院的校園文化,并訪談教師90名,其中,B學院教師50名;H學院教師20名;M學院教師20名。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對這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調查研究,對搜集到的大量校園文化建設情況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情況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并運用自身已有的條件與這三所院校的同學、教師進行充分的交流,搜集相關文獻,掌握新建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在精神層、物質層、行為層和制度層的相關重要信息,深入了解校園文化建設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系、作用,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材料。

二、新建本科院校以校園文化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現狀

(一)校園文化促進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于“您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在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實際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的多項選擇題中,有2163人選擇了“將課堂教學活動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1945人選擇了“為就業工作的開展搭建了新的平臺”,1902人選擇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2131人選擇了“實現學生實踐就業能力發展和服務社會相促進”,僅有677人選擇了“其他”。數據顯示,學生不但能通過校園文化獲得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也能夠通過校園文化使自身的創新創造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這非常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對您的影響意義是什么?”的多項選擇題中,有2455人選擇了“提升道德文化修養,有利于自己的個性的發展和完善”,有2242人選擇了“拓寬交際圈”,有2053人選擇了“有利于自己全面素質的提高”,有2056人選擇了“有利于自己對人生目標有更深的認識”。數據顯示,學生普遍認為校園文化對他們自身的發展,對全面素質的提高具有實在的影響意義。校園文化既體現著學校辦學理念與效果,也體現著校園精神和教育品味;在豐富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同時,既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意識,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各項能力和完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更好地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二)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目的不夠明確對于“您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多項選擇題中,有2450人選擇了“充實大學生活”,有2160人選擇了提高自身能力,但是對于“獲得更多與指導老師交流學習的機會”和“培養特長”分別有1344人和1436人,還有829人選擇了“增加學分”、714人選擇了“獲得獎勵”,有665人選擇了“從眾、不清楚,以及其他的情況”。絕大部分的人選擇了“充實大學生活”,看似希望充實大學生活,其實目的是不明確的,且帶有一種極大的盲目性和從眾性。當學生選擇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完善自身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為了提升創新、創業、實踐和就業能力,以及懂得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長短處,學會與人相處、和諧與合作等,這樣明確而清晰的目的會讓他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成長得更快,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如果選擇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僅僅是為了充實大學生活,而沒有意識到通過利用校園文化促進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沒有通過校園文化培養自己的職業道德和精神素質以及拓寬自己的交際圈等,沒有注重應用型能力的培養,一旦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很可能成為當今社會優勝劣汰的犧牲品。(三)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特色在問題“如果您認為您所在學校的校園文化有特色,那體現在哪些地方?”時,有1417位學生選擇了“學校的建筑風格、布局等校園環境特別”這一選項;有1282位學生選擇了“學校的一些制度和別的學校不一樣”這一選項;還有1048位學生選擇了“學校的校園活動比較特別”選項;1335位學生選擇了“學校的校風、學風、班風等和別的學校不一樣”選項;另外有1721位學生選擇了“學校的教學活動融入了紅色經典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從這一問題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們的選項普遍比較均勻且各選項之間相差不大,而且選擇的人數也并不多。實際上,新建本科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未能很好地將特色校園文化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中,也沒有意識到特色校園文化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對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投入不多,特色校園文化體現尚不明顯,學校難以通過利用特色校園文化培養出特殊優勢、特殊才能的學生。[1](P68)(四)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夠重視在回答問題“據您的觀察與了解,大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后,哪方面的進步最顯著?”時,有1952位學生選擇了“個人認知的提升”;有1996位學生選擇了“集體意識的增強”;1389位學生選擇了“專業技能的提高”;2276位學生選擇了“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2208位學生選擇了“語言表達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的提高”;1934位學生選擇了“實踐能力的提高”;960位學生選擇了“就業能力的提高”;僅有936位學生選擇了“創新能力的提高”;還有272位學生選擇了“其他”這一選項。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參加了校園文化活動后,在個人認知、集體意識、專業技能、人際交往、語言表達與組織協調,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特別是在人際交往和語言表達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方面,取得的進步更為明顯。這對于應用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大學生以后步入社會,積極投入社會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選擇“就業能力的提高”與“創新能力的提高”的人數是比較少的,分別只有961人和934人。綜上可認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園文化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未能培養和激發學生在活動中的創造性思維,也沒有加強對學生在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學生創造性能力提高效果不明顯。

查看全文

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論文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要意義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是完成高校人才培養使命的迫切需要

我國高校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和使命。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因此高校在校園文化品牌建設中,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主陣地,必須堅持對學生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須突出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教育,必須通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使高校校園成為繼承、弘揚民族精神和發揚時代精神的重要陣地,使大學校園文化成為時代性和先進性的一面重要旗幟,進而使得校園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完成社會主義大學的使命,才能真正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是發揮文化育人功能的迫切需要

校園文化對師生思想價值觀念的影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文化品牌更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奮進的一種精神力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本質的校園文化品牌培養的正是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如果說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使命決定了我國高校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校園文化建設及文化品牌建設,那么校園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也決定了我們只有占領校園文化這一陣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其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才能切實做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當代大學生的自覺追求。

二、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的現狀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