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課堂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23:37: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課堂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生態學教學變革及實踐
作者:李翠蘭張晉京單位:吉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農業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及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其自然和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應用性科學。目前,我國很多高等院校都開設了農業生態學課程,作為農學、生物、環境等專業的專業課或專業基礎課,農業生態學的飛速發展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如何提高農業生態學的授課質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學方法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而教學方法本身又是在改革中不斷發展變化的。在多年的農業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傳統的理論講授與事實舉例等教學方法,已越來越不能滿足21世紀大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為了適應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對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近年來,我們以所講授的農業生態學課程為例,就如何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做了一些嘗試。
一、多媒體授課與板書授課相結合
教育部2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在教學活動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不斷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多媒體教學具有容量大、直觀性強等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盡量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從而起到促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為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積極探索將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板書授課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進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具體的做法包括:
1、制作并使用農業生態學多媒體課件從2002年起,我們收集了大量有關生態學的圖片、圖像等資料,先后獨立完成了農業經濟管理(30學時)、土地管理(54學時)、農業資源(40學時)、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38學時)等專業本科生授課所需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并從2003年開始進行多媒體與傳統板書授課相結合的教學。在多媒體幻燈片的制作上,以圖形、動畫和色彩的設計為主,文字部分則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以板書和講授為主而不是照著幻燈片去念,甚至對于概念和比較重要的文字敘述,也可以只在幻燈片上寫上這個概念的名稱和文字的標題,具體內容由老師講解學生記筆記,這樣避免了很多學生反映“多媒體上課記筆記時記不下來或記不全”的現象發生,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上課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講授而不是忙著記筆記上。
2、收集生態學科教片,以開闊學生視野農業生態學本身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但由于學時、條件和經費的限制,學生往往不可能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獲得對基本理論的直觀認識。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充分利用生態學擁有一定數量教學資料片的有利條件,收集了一些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的農業生態學科教片。我們發現,通過這些科教片與課堂講授相配合,可以形象化的聲像資料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于拓寬農業生態學教學視野、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十分有效的,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農業生態學課程最后一章主要是介紹中國的生態農業,單一的講授法不能給學以深刻的印象,為此我們選用了一些介紹中國生態農業典范的錄像片(如“春光永駐的土地”、“黃土高原的奇跡”等)穿插到教學過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大學英語學生生態意識構建研究
摘要: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要求。高校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應自覺承擔起價值引領和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英語課堂中構建生態意識,有助于提高生態教育的系統性和精準性;推動完善生態教育第二課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從而更好地拓展高校德育內容,培育時代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學術英語;生態意識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加快了經濟發展和文明交流,中國也正在經歷著產業結構的巨大轉型。與此同時,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也日益嚴重。在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日常學生教育管理是當前學生培養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將生態意識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提高生態教育的系統性和精準性;將生態系統由課外引入課內,完善生態教育第二課堂;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將生態思維傳遞給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生態教育是以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通過系統全面傳授生態環境知識為手段的教育理念。生態教育不僅有助于讓學生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且要求將生態意識、生態系統、生態思維融入課程教學,通過系統的學習引導學生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為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作為高等學校專門用途英語(ESP)系列教材之一,《學術英語•理工》秉承“以結果為導向”的學術英語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學術水平的同時,其課文內容以生態環境為主線,將生態意識貫穿于語言教學中,將高校德育和智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語言訓練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提高生態教育的系統性和精準性
《學術英語•理工》采用多種英語教學方法,將語言訓練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生態意識。第一,大量閱讀的輸入。該教材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若干單元主題,每個單元主題安排至少三篇學術論文或學術文章。教材以學術英語論文寫作任務為重點,共分六個單元。教材中設定的單元主題分別為:選擇(論文)題目、查找信息、聽講座、撰寫文獻綜述、撰寫學術文章、做口頭展示等。課文內容涉及網絡生態、環境生態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如:網絡黑客與信息泄露、人工智能的利弊、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造成的影響、核輻射的危害、轉基因食物的優勢和風險等。第二,定量、原汁原味的、有思想的文章有利于學生對生態意識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如:Unit2Text9GlobalWarmingandItsEffects一文中,教材用1752個詞的篇幅詳細闡述了全球變暖對于氣候變化、動物王國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全球變暖造成極端天氣的出現、動物數量的銳減和臭氧層被破壞,這些后果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影響,使學生意識到全球變暖會影響到每一個人。課文通過列舉數據、引用例證的方式增強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讀性,將大學英語由日常語言交流學習推向了學術思考的新高度。又如:Unit2Text10GlobalWarming一文中,作者通過數據例證的方式證實在過去的70年間,地球比上一個千年的任何時候都要熱,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這種變暖在急劇加速。雖然可能會有年長的親戚告訴我們他們回憶過去的某個時候,那時夏天更熱、天空更藍,但與客觀數據相比,這僅僅是選擇性記憶的情況。課文以不斷上升的氣溫趨勢這一事實為依據追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根源:除了人們熟知的工業廢氣的排放之外,還有太陽輸出的變化(黑子周期)和火山噴發等因素,并詳細闡釋了這些因素導致氣候變暖的過程,引起學生對于生態意識的辯證思考,提高思考的質量和深度,拓寬學生的思維角度和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問題。第三,以生態項目教學為主線,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術技能和學術素養。《學術英語•理工》突破語言教學的傳統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開展生態項目教學研究,在培養學生系統了解有關生態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的綜合能力。如:Unit4WritingaLiteratureReview中各篇文章的共同主題是核污染及其危害,基于生態項目教學,要求學生閱讀幾篇有關核污染及其危害的文章,并掌握文獻綜述的書寫格式和規范、撰寫要點、如何撰寫獨立文獻(Self-containedLiteratureReview)和撰寫為論文一部分的文獻綜述(WritingaLiteratureReviewasaPartofanEssay)、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課文撰寫摘要以及避免學術剽竊等。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結合課文中核污染與人類健康這一主題進行生態項目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學習到文獻綜述的撰寫技巧和學術規范的相關知識,又可以將學生置于生態保護、人類健康這一宏觀背景之下,運用課文練習撰寫文獻綜述或課程論文,并通過課堂展示、小組展示的形式匯報交流,有助于學生系統、精準地提高語言技能和生態意識。
2生態系統由課外引入課內,完善生態教育第二課堂
旅游管理專業生態課堂探究
[摘要]由于傳統的旅游管理專業課堂存在種種失衡現象,人們轉而探尋一種以生態理念為核心的課堂,即旅游管理生態課堂。概述了生態課堂與旅游管理專業生態課堂的內涵,從師生互動、課堂氛圍與考評方式四個方面分析了我國旅游管理專業課堂的生態現狀,提出了自由民主、綜合創新與科學適度三個構建旅游管理生態課堂的原則,并從課堂專業交流會、微笑教育與新型考評方式三個方面分析了旅游管理生態課堂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生態課堂;生態現狀;原則;構建策略
一、引言
隨著時展,旅游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2017年我國旅游全年總收入達5.3萬億元,同比增長12.3%,初步計算,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4%。然而,旅游管理專業課堂所培養的人才卻遠遠滯后于旅游業的發展,與社會需求大相徑庭,因此,課堂改革迫在眉睫。生態課堂的基本理念即用科學的、生態的、民主的教學觀組織課堂教學,培養理論、實踐與能力并重的應用型人才,與旅游行業的人才需求相吻合。本文致力于探索旅游管理專業與生態課堂的完美結合,實現旅游與生態的有效對接。
二、生態課堂的內涵
(一)生態課堂內涵。1932年,美國教育學家Waller提出“課堂生態學”的概念,開始將生態理論引入教育課堂;1990年,南京師范大學吳丁福教授與諸文蔚學者合作發行了我國第一本研究教育生態學的專著《教育生態學》,自此,學界開始將教育與生態相結合,致力于構建健康且充滿活力的生態型課堂。學界雖然對生態課堂進行了若干年的探索與實踐,但各位學者對生態課堂的內涵眾說紛紜,并未形成統一的觀點。筆者認為生態課堂是對“以師為尊,以材為心,以課為中”的傳統課堂的摒棄與繼承,是以生態學和諧共生的思想為指導,以新型民主的教學理念、原則、設計與評價等為基礎,以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工具,以當代學生的需求為中心,打破時空限制的教師、學生與環境間平等互動、平衡自由、綠色健康以及科學發展的課堂。同時,它也是一種追求本真,強調各生命體在最自然的狀態下享受學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增長見聞,追求真理的課堂形態。(二)旅游管理生態課堂內涵。目前,學術界并未深入研究旅游管理專業與生態課堂的聯系,未將生態理念引入旅游教育中,因此本文重在研究旅游管理課堂與生態的完美結合,探索旅游管理生態課堂這一新型課堂模式。通過研究與探索,筆者認為旅游管理生態課堂,即運用生態學的理念為指導,通過創設各種真實的旅游情境,使師生在自然和諧的環境中進行旅游相關知識的轉化與吸收的體驗式課堂。
學校生物教師年終工作總結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學生學好知識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學生是主體。因此,在教學之前,認真細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通過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斷探索,嘗試各種教學的方法,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為生物課單單做好這些還遠遠不夠,要讓生命活動的過程留在學生的記憶中。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提高課堂的時間效率是關鍵。
首先,我常常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志了解現代生物科學的動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學成果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開拓自己的教學視野和思維。我在教學中,同時也鼓勵學生收集身邊有關生物的問題,在課堂上開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討論關注問題的天地。通過這樣的資料互動形式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體現生物學科的社會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和情感緊密聯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教學中,我常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如生物標本制作,小論文的撰寫,創意作品,還與開展昆蟲名稱的認識比賽。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既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求知興趣,也增強他們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外科技活動把生物課堂延伸到課外,為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提供了機會,通過發現、探索和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升華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養生物科學的后備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容易被感知,人獲得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獲也越大。因此,課堂上,我習慣通過媒體影片、實物觀察、實驗操作、掛圖演示、實地參觀、事例說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后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也讓學生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時,課堂上我重視德育的滲透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陶冶他們愛自然、愛科學、愛祖國、愛勞動的思想情操,樹立關心生態環境等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
通過兩年的努力,我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迎合學生好奇心強的特性,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把課堂與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為主,讓生物課的范圍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上基本創建了一個師生同樂,以生為本的課堂氛圍,學生們都喜歡我的課,所教班級的生物統考成績均能保持前列。同時,教學過程中,我善于總結經驗,撰寫學術論文,和同行進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20**年撰寫的論文《淺談生物課教學中的趣味教學》獲**區優秀教育論文二等獎并在學科論文交流大會上宣讀,創新活動設計方案獲禪城區20**年度一等獎。我積極地擔任學校的生物公開課任務,積極參與區鎮有交流活動、培訓課程,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生物教師學年個人總結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學生學好知識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學生是主體。因此,在教學之前,認真細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把握知識的方法。通過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斷探索,嘗試各種教學的方法,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為生物課單單做好這些還遠遠不夠,要讓生命活動的過程留在學生的記憶中。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愛好和提高課堂的工夫效率是關鍵。
首先,我經常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志了解現代生物科學的動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學成果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也開拓自己的教學視野和思維。我在教學中,同時也鼓勵學生搜集身邊有關生物的問題,在課堂上開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討論關注問題的天地。通過這樣的資料互動形式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體現生物學科的社會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和情感緊密聯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教學中,我常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如生物標本制作,小論文的撰寫,創意作品,還與開展昆蟲名稱的認識比賽。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既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求知愛好,也增強他們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外科技活動把生物課堂延伸到課外,為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提供了機會,通過發現、探索和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生活和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中的運用,更有助于學生的愛好、愛好升華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養生物科學的后備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還告訴我們:詳細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輕易被感知,人獲得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的,運用的感官越多收獲也越大。因此,課堂上,我習慣通過媒體影片、實物觀察、實驗操作、掛圖演示、實地參觀、事例說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復雜的問題簡樸化處理后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也讓學生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時,課堂上我重視德育的浸透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陶冶他們愛自然、愛科學、愛祖國、愛勞動的思想情操,樹立關懷生態環境等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
通過兩年的努力,我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迎合學生好奇心強的特性,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把課堂與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為主,讓生物課的范圍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上基本創建了一個師生同樂,以生為本的課堂氛圍,學生們都喜歡我的課,所教班級的生物統考成績均能保持前列。同時,教學過程中,我善于總結經驗,撰寫學術論文,和同行進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年撰寫的論文《淺談生物課教學中的趣味教學》獲區優秀教育論文二等獎并在學科論文交流大會上宣讀,創新活動想象方案獲區年度一等獎。我積極地擔任學校的生物公開課任務,積極參與區鎮有交流活動、培訓課程,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現況
摘要:景觀生態學是風景園林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也是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各類實踐的重要理論。以西華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為例,通過對景觀生態學課程“理論+研究性實驗”的教學改革實踐,對風景園林專業本科的生態教育進行了一些探索。實踐表明:以辨析學術論文類別、精讀學術論文、論文寫作3個步驟實施的研究性實驗改革,啟發了學生對科研的興趣,鍛煉了學生的研究性思維,激發了對課程內容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了與專業設計類課程的銜接。為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景觀生態學;學術論文閱讀;研究性實驗
1引言
中國的風景園林學科是規劃、設計、保護、建設和管理戶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學科,是以協調人和自然關系為使命的綜合的、交叉的學科[1],有6個二級研究方向: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園林與景觀設計,地景規劃與生態修復,風景園林遺產保護,風景園林植物應用,風景園林技術科學[2],三大基礎理論:空間與形態營造,景觀生態,風景園林美學[2]。生態是現代風景園林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景觀生態學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的歐洲[3],為了應對與空間相關的用地及生態問題,以景觀生態學為理論指導的景觀生態規劃自20世紀80年代后大量出現[4]。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雙重任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風景園林學科教育承擔著為社會發展培養具備生態意識和生態素養專業人才的責任[3]。通過景觀生態學課程學習,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增加其生態知識儲備、使其深入理解生命體之間及它們與所屬環境之間的關系,還可以作為生態規劃應用的理論,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類實踐需要。西華大學于2012年開設了風景園林本科專業,在專業課程的建設中,參考建筑類院校的專業設置,景觀生態學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在第6學期開課,有2個學分32學時,課程教學模式是“理論+實驗”的結構。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對景觀生態學教學現狀和問題進行總結,從啟發學生研究興趣的角度出發,提出結合學術論文閱讀的“理論+研究性實驗”的改革策略和途徑,并通過教學組織應用進行實踐,為改善風景園林本科的景觀生態學教育培養體系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2景觀生態學課程在非生態類專業的教學現狀及問題
2.1教學模式適宜性
學術英語寫作教學評價體系建設研究
[摘要]生態語言學的研究著力構建學術英語寫作能力發展評估體系,主要依托生態寫作及學術英語寫作生態動態評估搭建。基于此,文章剖析了生態寫作的體裁與修辭知識、過程與策略知識、學術話語共同體三大板塊的學術英語寫作概念,構建起直接課堂情境與間接課堂情境相互作用的動態發展評估體系,并依托文本分析、個案分析、電子寫作檔案等方式,從而達成學術寫作能力生態動態評估及遷徙的目標。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學術英語寫作;能力發展評估體系
生態語言學主要涉及生態學及語言學交叉領域的學科,是近年來語言學發展衍生的分支學科。與傳統的語言學不同,生態語言學秉持包容開放的理念,著力構建出多元化的生態系統,促使語言本身、語言的應用及外部條件有機融合[1]。當前,生態語言學主要是根據哈利迪的“環境語言學”及豪根的“語言生態學”兩種主流模式進行深入研究。“環境語言學”重點關注語言對于外部環境的影響力和所產生的作用,而“語言生態學”則是重點聚焦于生態環境是如何影響語言功能的。本文基于生態語言學,以語言本身、學習者及所在群體、語言教師及外部的環境作為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素,著力構建學術英語寫作能力發展評估體系,從而大力提升學術英語寫作評估及反饋水平,強化大學生學術英語寫作的靈活運用能力[2]。
一、學術英語寫作的發展階段及應用
(一)學術英語寫作生態及動態評估的發展階段
發展多元化、多維度的英語寫作模式,對于唯結果論的寫作評價與評估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寫作評價與評估逐漸轉化為以過程為導向、注重交互行為的模式,使學術寫作課堂的教學實踐與評估有機結合,教師依托語言學習者的學習階段的水平及個人能力實施高效的交流互動和適度干預來調整英語學術寫作的教學進度和任務。因此,該種評估架構可以有效覆蓋學習的全過程,并創新、滲透有意義的學習實踐活動,從而引導學生全方位了解并學習學術英語寫作。實際上,西方國家的學術英語寫作評價與評估已經邁過了客觀測試及整體評分的兩個重要階段,并于1986年開啟了全新的形成性評估階段,即鼓勵和倡導給學生的多篇習作及寫作任務建檔立卡,并注重寫作水平提升的整體過程。隨后,楊希認為,學術英語寫作第四階段的關鍵評價是以多元化的考察方式對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進行生態動態的評價,借助案例分析、寫作檔案記錄、交流訪談、學生英語寫作文本分析、行為觀察,以及數據統計等定性及定量多種分析形式,從不同維度考查語言學習者個體的學術英語寫作能力及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作用。基于此,學術英語寫作的生態及動態評估體系已經初見雛形[3]。
高校外語教師統計分析
摘要:評述2008-2017年間刊登在國內主要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的高校外語教師角色研究的相關文章,分析總結當前研究的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以期對新形勢下的高校外語教師角色研究與實踐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師角色;研究文獻;分析
近年來,“教師角色”引起了越來越多專家與學者的關注,他們分別從不同視角和層面對其進行了深入探討和解讀。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角色的研究內容也在不斷變化和豐富。角色原是戲劇舞臺中的用語,指演員在舞臺上按照劇本的規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Mead)將“角色”這一概念正式引入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并提出了“社會角色”一詞。之后,角色概念進入教育領域,教師角色理論開始興起,并逐漸成為外語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近些年來,高校外語教師角色研究現狀及進展如何,本文將從研究趨勢、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局限等幾個方面進行統計與分析,以期為新時期的外語教師角色研究提供參考。
1文獻檢索范圍
本文以國內13種外語類核心期刊1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以“高校外語教師角色”為篇名,對2008-20172年間的研究論文進行了檢索,共檢索到28篇論文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2外語教師角色的研究現狀分析
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英語教學的路徑
【摘要】語言教學與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息息相關。本文針對目前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從文化生態學理論視角出發,探索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路徑。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力,提高其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生態學;中學英語教學;中國傳統文化;路徑
一、前言
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在此形勢下,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場所,在語言學習及文化傳播與傳承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因此,為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中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二、中學英語課堂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現狀
1.課堂教學內容缺少文化語境。通過深入中學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對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但由于課堂上對于傳統文化的介紹比較少,往往更注重的是各種詞匯、語法、閱讀技巧等知識的講解,對文化的學習知之甚少,導致學生不熟悉傳統文化的相關英語表達,也無法理解其內涵。聽課時發現,教師在教授英語單詞時以展示音標和釋義為主,多以學生能夠記住這個單詞并準確拼讀為教學目標。但當問及單詞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含義時,反饋效果不佳,大多數學生對語言所涉及的他國文化十分生疏,更不會思考是否能將本國文化與其對比,展示中西方文化差異。例如教授“wolf”一詞時,只是做中文翻譯并展示圖片,并未提及單詞的文化語境。實際上,中西方因地域及文化的不同,對狼的認識各有其獨特之處。大多數文學作品中的狼是兇猛、殘暴、貪婪、狠毒、不講道義的、罪惡的象征,但對中國古代一些游牧民族來說,狼卻代表著勇敢、協作和靈性,甚至成為民族的圖騰。在西方文化中,狼象征著非凡的力量、母愛的溫情、野性、自由等。2.教材文化內容滲透度低。從中學英語教學效果調查結果來看,學生用英語表達英美國家文化的能力明顯高于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簡單分析教材后發現,大部分內容都為西方文化或中西文化對比介紹,單獨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數量極少,導致教材使用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度和敏感性降低,在課堂的教與學中形成思維定勢,即英語課就是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課,與本國文化無關,無法幫助學生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客觀、公正、平等的跨文化交際觀念。教材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度低不利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3.課堂文化學習觀念偏頗。通過調查發現,當提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四大發明、武術、茶文化等時,學生們表示很陌生,對于它們的由來以及發展知之甚少,但對于西方文化如西方情人節、圣誕節等卻顯得頗有興趣。由此可見,當今中學英語教學的發展存在方向傾斜。英語教師僅有傳播文化的意識,并不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以及較高的母語素養,無法充分意識到母語語言和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將這種素養意識及內涵貫穿于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的職業綜合素質和內涵會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然而當前,我國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特別是母語文化素養普遍缺失,只知一味地強調目標語文化,幾乎完全忽視母語語言和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的母語教育面臨著弱化和邊緣化的問題。
小學英語生態語言學研究
初次接觸到生態語言學的概念時,單純地以為,生態語言學就是在語言學研究中強調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強調語言學研究對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以及生態環境對語言學研究的積極反作用。然而,在查閱了一些文獻資料后發現,如此理解生態語言學只是冰山一角,管中窺豹。生態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涉獵的范圍遠遠大于此。在理解生態語言學這一概念前,我們需要對生態學這一概念有比較清晰的了解。所謂生態學就是研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生物群落及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如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草原、森林、農田等均為不同的生態系統。從其定義就可以看出,生態學所涉及的范圍是很寬泛的。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生態語言學其涉及的研究對象也是包羅萬象的。
語言生態學的概念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豪根(1972)提出來的。他將“語言生態”這一概念定義為“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并將語言環境與生物生態環境作隱喻類比。其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1)語言的多樣性;(2)瀕危語言的存在;(3)生物多樣性和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關系;(4)語言系統中的生態和非生態因素;(5)生態批評話語分析。簡單地總結一下,可以看出,生態語言學其實就是用生態學的研究視角和角度去進行語言學的研究。在這樣的視角下,語言與周圍的一切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生態語言學家們的任務就是探究語言與這些因素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從而為語言的研究和保護開辟一些新的道路。生態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于20世紀09年代,其標志性的事件是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在1990年國際應用語言學協會世界大會上的精辟發言加強并推動了語言與生態問題的研究。奧地利生態語言學家菲爾(Fill)(2001a)認為豪根(1972)與韓禮德(1992)的論文引出了人們對生態語言學研究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把生態學作為一種隱喻來理解,也就是說把生態學理解為環境中的語言;另一種是從生物的角度來看待生態學。自此之后,國外的生態語言學的研究開始大張旗鼓,涉及到了對生態語言學理論基礎的研究,對語篇進行生態化研究,對詩歌的生態化研究等等。生態語言學研究在我國起步可以從上世紀末追溯,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從目前國內關于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來看,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就。最開始,外國關于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主要是理論研究,我國的專家和學者在翻譯、學習和引進外國有關生態語言學的著作和觀點的同時,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開展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比如說,范俊軍在2005年,在自己的論文中就介紹了生態語言學在西方的發展歷程、學科定義、研究領域和課題。之后,語言物種屬性、語言全息態、語言生態系和語言進化律等新理念也被人們慢慢地接受和熟知。受到韓李德在國際應用語言學協會的世界大會上的發言《意義的新方法:挑戰應用語言學》的啟示,王晉軍教授(2006)給我們介紹了一種全新的語法觀即“綠色語法”。吳文、李森(2009)則在他們的研究中介紹了在生態語言學視角下課堂教學觀的重新構建。而國內關于生態語言學的實證研究則起步稍晚。不過,還是有很多研究結果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感受。比如,從生態語言學的視角研究翻譯,討論如何在翻譯過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如何在我國這樣的環境下保護瀕危語言,改善語言的生態環境;如何通過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教學目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測試等手段實現英語教學的生態化等等。
作為一名語言學科教學方向的研究生,本人更加關注生態語言學視角下,如何促進課堂的生態化。從目前所查閱的文獻資料來看,目前關于英語課堂的生態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這與我們如今的教育體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由于應試教育的限制,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堂很難考慮到生態化問題。幾乎沒有中小學老師從生態化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誠然,這與教師缺乏相關的理念也是密不可分的。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主要陣地,在生態化課堂建設方面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網絡課堂的建立、評價體系的多元等等。從目前的的研究成果來看,生態化教學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階段,基礎教育作為奠基式的階段,其課堂的生態化教育還是不容樂觀的。如何將生態化課堂“嫁接”到中小學課堂,是一個急需我們思考的問題。盡管“嫁接”這樣的字眼讓人看上去有那么些“不自然”,但是,這樣的嘗試是有必要并且緊急的。結合閱讀的文獻和本人過去的教學經歷,本人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想法:首先,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再好的理論,如果沒有人學習,將之束之高閣也是無濟于事的。作為一個還比較新的教學視角,生態語言學的有關理論還有待老師們去學習。作為中小學教師,僅僅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遠遠不夠了。如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是所有的中小學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考驗。現在的中小學教師門檻在不斷地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然而,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現在的教師隊伍缺乏一定的理論素養。可能有許多中小學教師完全沒有聽說過“生態語言學”這一概念,這樣要求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去滲透也就是天方夜譚了。所以,各個中小學一定要重視教師隊伍的理論學習,而開展理論學習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邀請高校的教授深入教師中進行學術講座,要求教師定期匯報理論學習成果,利用網絡給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等等。其次,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挖掘教學內容背后的生態化資源。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是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從之前盛行的五維教學目標體系,還是現在“新鮮出爐”的學科素養的四大方面,教學目標的科學制定是推動生態化課堂建設的必經之路。生態語言學強調多樣性和開放性,這樣一來,我們的教學目標可能需要考慮更多。首先,一方面,我們必須保證教學目標的多樣性,從知識、能力、情感、思維、品質、價值觀等等方面全面地制定我們的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我們還有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設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成績較好的與成績有待提高的同學、學習習慣較好的與學習習慣欠佳的學生、不同性格特點和認知特點的想學生等等,我們都要有針對性地設定教學目標,而不能“一刀切”地采用一樣的目標,“以不變應萬變”。同時,教師還要挖掘教學內容背后的生態資源。所有的教學目標都來源于教學內容,不能脫離教學內容,所以,要想使教學目標生態化,我們必須作為一個研究者去挖掘教材當中的資源,將教材吃懂、吃透、甚至是超越。第三,繼續“因材施教”,教學方式多元化。盡管我們一直在呼吁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然而,在應試教育這座大山的負重下,中小學課堂教學終究無法真正地做到這一點。所有的同學在一個班級,面對四五十甚至更多的學生,教師還是一樣的循環往復地教課。我們所說的“因材施教”不可能像“保姆式”的一對一的教學,這在任何一個人國家或者地區都是不現實的。這里說的“因材施教”是說教師要在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舉個例子,例如一個任務的設計就需要教師下功夫。同一個任務的難度和形式由教師來設計,針對那些比較安靜的學生來說,可能他們更傾向于比較安靜的方式進行學習,而有些學生可能會傾向于用比較“熱鬧”的方式進行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是沒有什么好壞之分的。因此在設計任務時,要有可選擇性,也就是說,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或者適合的方式去完成,只要達到效果,選擇的權利還是應該交還給學生的。第四,平衡多方的關系,競爭與寫作“兩只腳”走路。生態學追求的是一種平衡的觀點。這簡短的一個詞包含的意義卻是極為豐富的。對于英語教師,平衡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如何平衡學生課上和課下的學習,有些同學可能課上很認真地聽講,然而課下卻是將一切拋到一邊,這顯然不是理想的學習方式。再比如說,如何平衡英語和其他各門課程自己的關系,是否在英語課堂可以有機地滲透一些跨學科的知識,如在涉及到體育運動單元的時候是否可以教授一些體育運動的小知識,在談到西方的節日的時候是否可以傳播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等等。平衡還涉及到學生之間的平衡,在有些課堂上,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那些成績較為落后的學生往往被“邊緣化”,這樣下去,兩極分化的現象只可能越來越明顯。同時,平衡還設計教師和家長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校內和校外之間等等多種關系。而在課堂上或者是在校內,競爭與合作可能是最為常見的形式了。現在的中小學課堂各種小組合作屢見不鮮,但是這樣的“分組”可能只能說是一種“偽分組”,隨便地按照座位一分,就開始了小組合作,完全沒有考慮分組后各個組的成員搭配,這樣的分組效果也是甚微。
本人認為,如果要開展小組合作,那就大膽地打破位置的空間束縛,將座位排成一個圓形,一旦進行小組合作就立馬按照教師分好的小組開始進行,這樣的合作可能效果會更好。當然,小組如何分,需要考慮哪些因素也是教師需要考慮的,不僅要考慮學習成績,像是性格特點、認知規律、思維方式等等都要考慮。第五,優化評價體系,讓教學煥發新生。說道評價體系的問題,可以說,已經為太多人所詬病。中國現在的評價體系確實存在諸多問題,許多專家和學者也提出所謂的解決措施。但是,在真正地日常教學實踐中有多少可以被真正地應用,恐怕還有待考證。本人結合以往的實習經驗,提出自己認為比較實際的幾點想法:首先,減少考試次數,現在的教學評價體系之所以像“牛皮糖”一樣頑固不化,考試此時太頻繁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從過去的期末考、期中考,到后來的月考、單元考,甚至到現在的周考、日考,加上各種各樣的聯考、模擬考、水平考等等,如此臃腫的考試體系嚴重阻礙了評價體系的改革,如何科學地進行考試,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個重要課題。其次,增加課堂的互動性。眾所周知,考試只是評價的一種方式,而形成性評價的形式有很多。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就是一個這樣的評價方式。與其設計各種各樣的作業或者是試卷,倒不如在課堂上與學生多交流、互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更加直接、方便。最后,關注進步,發現優點。每個學生的接受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拿同一個標準要求他們。我們應該看到學生的優點和進步,而不是糾結在他做錯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會的。學習是一個過程,一口吃不成胖子,循序漸進,細水流深才是教育的真諦。
總之,中小學課堂的生態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好在已經有教師開始了自己的步伐,作為未來的老師,如何建立生態化的課堂也是我們的必修課。但愿未來的課堂會上增添更多的“綠色”,老師和同學可以享受每一段在一起共同學習和成長的時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