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程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11:10: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工程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設備農技分類策略思索
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發展設施農業則是實現這一戰略任務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也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的特點。作為中國農業工程技術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設施農業技術是產業最有效的生產要素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技術手段。以中國設施園藝為例,30多年來,技術進步已經獲得了全面突破,正在進行和已經完成的科研項目及成果數量近700項[2],一個龐大、獨立、融合了多學科、多門類科學和知識的技術體系正在發展中形成,并越來越體現出動態性、開放性、自組織性等復雜系統的特征,有必要建立技術分類的理論和方法,從更加系統、科學的角度對技術進行分類,以指導中國設施農業技術的戰略、研發、選擇和應用。雖然中國學者對設施農業技術進行了一些綜合研究和歸納[3-7],但在對設施農業技術全貌的把握上還比較模糊,對體系的揭示還不夠完整、深入和科學,專門針對技術分類的研究還處于空白。科學發展的現實證明,給對象以正確的分類,把握不同類對象的特殊矛盾和特殊運動規律,是科學研究取得成功的關鍵,完備的分類是建立完備學科體系的前提[8]和技術進步的基礎性工作,在宏觀、微觀上都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不僅對推動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對設施農業技術發展戰略制訂、學科建設、工程集成應用、標準體系建設、人才培養乃至設施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1技術分類的范疇
總體上,設施農業工程技術主要由生物技術、環境技術和工程技術[9]三大部分組成,這是其宏觀層面的共性特征,還不足以體現設施農業技術的層次結構、專業特點和時代特征,在當前以可持續為總要求的現代農業發展階段下,需要在廣義設施農業概念的基礎上,對其技術所涉及的要素進行科學分析,從而確定技術分類的范疇。
1.1設施農業的廣義概念與定義
從生產對象和外延方面看,廣義的設施農業主要包括設施栽培和設施養殖2個方面[10]。傳統設施農業的概念和定義往往局限于生產過程[11-13]。但從現代設施農業技術發展的內涵來看,需以設施農業整個產業鏈為基礎、從設施農產品實現其使用價值的全過程出發,在廣義上對其概念進行重新定義,即設施農業是為農產品商品化各階段提供最適宜環境和條件,以擺脫自然環境和傳統生產條件的束縛,從而獲得高產、優質、高效(經濟、社會、環境)農產品的現代農業經營活動,具有目標商品化、途徑全程化、環境可控化、效益全面化的特點。從世界溫室裝備技術發展趨勢[4]和中國設施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2,14]看,就充分印證了此概念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技術分類中也要體現并貫穿這一概念。
1.2設施農業與技術的廣義要素
鄉村振興農業工程科技創新研究
1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
1.1產業興旺。發展鄉村產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根本。當前,農村產業結構仍不合理,全產業鏈開發不夠;鄉土特色產業挖掘不足,鄉村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重產量、輕質量,重產值、輕生態的現象仍然存在。鄉村產業興旺,要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核心,大力發展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以及服務“三農”的鄉村服務業和服務城鎮居民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注重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提高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盡可能把產業鏈增值收益留在鄉村,實現農業農村經濟蓬勃發展。1.2生態宜居。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近些年農村人居環境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但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國還有近1/3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沒有得到收集和處理,使用無害化衛生廁所的農戶比例不到一半,80%的村莊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處理,這些問題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短板。生態宜居,要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抓手,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1.3鄉風文明。鄉風好不好,直接影響著村民對待生產、生活、家庭、社會和自然的態度。當前,部分鄉村陳規陋習仍然存在,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成為農民小康路上的攔路虎。移風易俗要樹立價值引領,突出文化熏陶,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推進農村文體事業發展,提升農民素質,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培育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社會風氣。1.4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農村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多元化發展,農村基層管理的難度不斷加大,各種訴求和糾紛不斷增多。原有的治理手段難以應對復雜的社會現實。治理有效,要以公平正義的法制為保障、以德治為引領、以差異化自治為核心,注重激發基層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的活力,發揮政府、社會、個人的協調配合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1.5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近年來,農民收入連續多年高于城鎮居民增長幅度,農民生活水平已有很大改觀。但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仍在逐年加大,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比2012年增加了8895元。要進一步采取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強教育培訓,提升農民素質,激發農民生產創業的積極性,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1.6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融合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根據黨的十八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中國在建立農村社保體系、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城鄉二元體制性障礙還沒有根本打破,城鄉之間要素市場仍沒有實現互聯互通。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1.7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黨的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在觀念上、認識上、工作部署上的重大轉變和創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主要體現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并將其全面落實到工作部署、規劃引領、投入保障、督導考核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上來。1.8農業農村同步現代化。當前,農業現代化程度與工業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農村地區與城市相比,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現代化程度差距更大,全國還有1/3的行政村村內道路沒有硬化。沒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面的現代化。要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腿和短板,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小康,實現與工業和城鎮協同發展,同步邁入現代化。1.9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構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體制機制是中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國小農”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到2050年中國仍將有1億左右的小農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促使兩者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協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構建“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等新模式,更好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將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1.10責權一致的管理新格局。責權一致是履行職責、提高效能、考核問責的重要保障。長期以來,農業農村管理職能分散,不同程度存在“九龍治水”現象。2018年在原農業部基礎上,新組建農業農村部,將分散在國家發改委、財政、國土、水利等諸多部門的農業投資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田整治項目、農田水利項目的管理職責整合到農業農村部,中央農辦設在農業農村部,進一步加強工作統籌,形成了“三農”工作一盤棋的格局。
2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近年來,農業工程科技進步取得顯著成效,研發推廣了一大批農業工程技術和現代農業裝備,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1農業機械化工程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高效、精準、節能型農機裝備研發制造不斷突破,169kW以上的動力換擋拖拉機實現量產,高端農機市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逐步打破,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高。2017年全國農機總動力9.88億kW,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發展到2500多家。2004~2017年,全國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由110萬臺增加到670萬臺,每百戶農民拖拉機擁有量從6臺增加到13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農機生產大國和使用大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6%。2.2農業水土工程促進旱澇保收和生態環境改善。中國水土資源不足并且分布不均,農業生產面臨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條件趨緊的狀況,針對上述問題,農業水土工程長期以來在農田水利、水土保持、土壤改良、農業綠色高效節水、農業旱澇災害預防消減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取得明顯進展,為保護水土資源、提高水土利用效率、改善水土環境、確保糧食安全等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耕地面積13500萬hm2,有效灌溉面積6781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50.2%,比2012年提高了8.5%;節水灌溉面積3432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50.6%,比2012年提高了9.9%。農業用水量3766億m3,比2012年減少了3.6%;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584萬hm2,比2012年提高了22%。可以說,在中國耕地資源、水資源等未顯著增加的情況下,農業水土工程科技創新為實現農產品旱澇保收和生態環境改善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裝備基礎。2.3土地利用工程促進農業生產能力提升。中國人多地少,優質耕地不足。2016年中國人均耕地面積973m2(1.46畝),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中、低等級的耕地占比達67%以上,50%的耕地無有效灌溉條件。近年來,土地利用工程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復墾、耕地質量提升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攻關研究,在耕地質量變化快速評價、耕地保護監控預警技術、區域基本農田保護技術、砒砂土與沙復配成土造田技術、井工煤礦邊開采邊復墾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提高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二五”以來,全國整理農用地3533萬hm2,建成高標準農田2687萬hm2,補充耕地185萬hm2,其中,補充耕地70%來源于土地整理復墾,保證了全國耕地數量基本穩定。經整治后的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單產平均提高10%~20%。2.4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科技創新取得長足進步,在農戶儲糧、果蔬采后貯藏保鮮與加工干燥、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與設備研發、食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與示范應用,為農產品減損保質、節本增效和附加值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7年,中國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2萬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3∶1。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鄉村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2.5農村能源工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十二五”以來,農村能源工程以農村能源資源開發利用、農村生產和生活節能為主攻方向,在生物質發電與熱電聯產技術、生物質燃氣技術、生物質成型燃料技術和太陽能、地熱能利用技術,以及生物質爐具研發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根據全國農村可再生能源行業統計數據,2017年,全國戶用沼氣4057萬戶,年總產氣量97.6億m3;規模化沼氣工程11萬處,年產氣量26.1億m3;省柴節煤灶10676萬臺,節能爐2769萬臺;70020萬t秸稈通過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得到有效利用。2017年全國生物質發電量約798萬kW•h,比2015年增長了60%。農村能源工程的不斷發展,為大幅提升農村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物質保障,有力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2.6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鼓勵和引導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模式的研究、推廣和應用。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和裝備研發,畜禽糞污沼氣工程和堆肥發酵技術模式研究,“稻魚共生”、“豬沼果”、林下養殖等種養循環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據行業統計,2016~2018年,全國建成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100余個,項目區內基本實現農業廢棄物“零排放”和“全消納”,畜禽糞便、秸稈、農產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環利用率可達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糞便和秸稈等有機肥氮替代化肥氮可達到30%以上;有力推動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發展,為促進農業可持續,守住綠水青山提供了堅實支撐。2.7農業建筑與生物環境工程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近年來,農業建筑與生物環境工程快速發展,形成了日光溫室主動蓄熱放熱系統規模化生產技術與工藝、植物工廠化生產技術與配套控制裝備、畜禽新型健康養殖技術與工藝、池塘陸基和淺海設施養殖以及網箱工程技術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為中國設施農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根據行業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設施園藝面積370萬hm2,占世界設施園藝面積的80%;連棟溫室面積99.9萬hm2;作為裝備水平最高的玻璃溫室,全國有9000hm2,位居世界第二。全國設施蔬菜播種面積400萬hm2,占蔬菜播種總面積的17%;設施蔬菜產量近3億t,占蔬菜總產量的38%,產值980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7.9%。與露地生產相比較,設施農業通過穩定的環境調控,實現了周年生產,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明顯提升,以設施園藝為例,單位面積的年平均產值比露地生產高3~5倍,有效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2.8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促進智能農業發展。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十二五”以來,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實時監測、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應用。農業智能傳感與控制系統、智能化農業裝備、農機田間作業自主系統、農業圖像識別技術、農作物遙感監測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加大,農業信息化科研體系初步形成,研發推出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產品。智能農牧場、智能漁場、智能化植物工廠、智能化農產品加工車間相繼建立,智能農業蓬勃發展。2.9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科學謀劃“三農”發展長期以來,為科學確定農業農村發展的思路目標,明確發展任務和重點工程,提出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操作性的重點舉措,扎實推動“三農”事業全面發展,中國制定了一系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包括全國和區域的五年發展規劃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種業工程等一批專項規劃。這些規劃既是“三農”工作的路線圖,又是有力的工作抓手,為有效統籌各方資源、集中各方力量,統領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提供了科學遵循。
3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課題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五大振興”的主要任務,其中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課題,也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3.1產業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課題。3.1.1迫切需要提升農業水土工程技術水平,夯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基礎。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好,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實現藏糧于地。2016年中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僅為49.7%。中低產田占比仍然較高,高標準農田只占耕地總面積23.8%。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農業穩定發展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限制因素。《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確保到2022年,建成高標準農田6.7×108hm2(10億畝)。這給農業工程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農業工程科技工作者積極研發適宜不同地區的水土資源持續高效利用、農田耕地質量提升及改土培肥等工程技術、模式和裝備。3.1.2迫切需要提高農產品加工貯藏工程技術水平,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加強農產品產后分級、包裝、營銷,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當前,中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比美國低20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比美國低1.8個點。迫切需要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及銷售全產業鏈技術研發,著重在農產品減損、商品化處理、副產物綜合利用、保鮮冷鏈運輸、精深加工等重點環節上開發出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裝備。3.1.3迫切需要提高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設施農業等農業工程技術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手段。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農業生產效率依然不高。據相關測算,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德國的1/5、日本的1/9、韓國的1/5;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水平和設施農業占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要提升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加快高端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果菜茶生產、畜禽水產養殖等農機裝備的生產研發、推廣應用,加快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加強農業遙感、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精準化水平。這亟需在資源節約型農業機械、設施智能生產、農業遙感與監測技術、精準農業和智能裝備、農業大數據等農業工程技術方面加大研發力度,以現代裝備和信息技術提升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3.2生態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課題。3.2.1迫切需要提高資源利用工程技術水平,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中國化肥施用量全球第一,但平均化肥利用率僅為35%,明顯低于發達國家50%的水平,農藥平均單位面積用量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以上。畜禽糞污約38億t,40%以上未有效利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要以生態環境友好和資源永續利用為導向,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實現物質投入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8%。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物質投入減量增效、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研發力度,推廣先進適用裝備,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相應的技術和裝備支撐。3.2.2迫切需要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技術水平,促進生態宜居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打好的硬仗。2018年,中國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在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廁所糞污治理、村容村貌和加強村莊規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工作任務。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需要,在繼續做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裝備研發的基礎上,還要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農村改廁、清潔生產、村莊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提升技術裝備研發和工程集成創新的能力和水平。3.2.3迫切需要提高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技術水平,改善自然生態環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積極開展農村水生生態修復,大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國土綜合整治,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重大行動,加強礦區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自然岸線修復,探索實施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工程等。這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修復治理項目涉及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土地利用工程、農業系統工程等諸多領域,亟需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圍繞生態環境修復,提出適合不同地區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技術實施路徑。3.3人才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課題。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才。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給農業工程提出了十分繁重而艱巨的任務,這些都是亟需破解的難點課題,需要大批農業工程專業技術人才,潛心研究,集中攻關,才能得到解決。當前,農業工程人才明顯不足,全國高校中僅有70余所設置了農業工程類本科專業,8所高校具有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培養的農業工程技術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亟需加強學科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農產品儲藏工程技術研究
摘要:隨著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也呈現出現代化的發展趨勢,農產品加工產業已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目前農產品產地加工及儲藏對于有效提升農產品的總體數量和產品的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現階段農產品加工和儲藏工程技術存在著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基于此,對農產品產地加工與儲藏工程技術分類進行探析,旨在促進技術之間的集成與協調發展,更好地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產地加工;儲藏;工程技術
農業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產品產地加工與儲藏工程技術構建出的分類學科的完整技術體系。當前農產品產地加工與儲藏工程技術是根據農產品自身存在的屬性及農產品發展的特點來進行整體有效分類的。
一、農產品產地加工與儲藏工程技術概述
我國農產品加工已經有了很長的發展階段,過去傳統的農產品加工僅僅指的是農產品加工,并沒有涉及到農產品實際儲藏的環節。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當前農產品的儲藏技術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所以,目前將農產品加工與儲藏技術緊密聯系起來,形成的統一科學化體系能夠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從概況性的角度來看,農產品加工與儲藏技術就是在農產品收獲之后,農產品加工及儲藏過程中用到的軟件技術和硬件。農產品相關產業鏈促進農產品發揮出自身的效益,使得社會發展與經濟效益能夠協調統一。
二、農產品產地加工與儲藏工程技術分類的基本原則
高等農業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研究
隨著高等院校招生人數的持續上升,傳統高等農業工程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人才培養需求,因此,在時展中,高等農業工程教育開始向著跨越式發展,現已構建了多層次、多形式及多學科的教育體系。閱讀由高志強和官春云編寫的《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發現,優質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作為新時代建設發展的重難點,必須要從機制入手進行全面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獲取更多優質農業人才的同時,為后續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研究近年來國內外高等農業教育實施情況,分析不同時期提出的質量保障措施可知:
第一,發揮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促進作用。
雖然現階段我國農業工程教育革新步伐越來越快,但針對專業認證提出的科研項目并不多。構建具有國際等效性的專業認證制度,一方面能優化國內農業人才培養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促進農業工程教育的繼續革新。
第二,做好校企聯合的創新工作。
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作為高等農業工程教育教學的重難點,利用校企聯合的方式進行實踐培訓,不僅能在彼此配合中向學生傳遞更多專業知識和理論技巧,而且可以構建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對我國農業教育而言,有關實踐能力的課程或培訓活動占比很少,在企業構建合作關系中沒有形成根據課程需求形成產學研相互協調發展的教育機制。因此,在實踐中無法合理的鍛煉學生的農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第三,向著國際化穩步發展。農業經濟作為國家建設發展的基礎內容,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各國高等農業工程教育也要根據這一變化進行調整。通過借鑒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經驗,結合國內經濟發展特點和人才培養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最終可以得到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學體系。本書作者根據當前我國農業建設發展和科技環境,推出了復合型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并對當前農業工程院校人才培養薄弱點進行了深層探索。比如說,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探討了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創新理念與主要內容,在閱讀時讀者可以在了解知識經濟時展需求的基礎上,從互聯網時代入手對專業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主學習等理論模型進行探討,并從中找到未來農業人才培養革新方向。具體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加強人才質量的監管力度。對農業工程類人才而言,知識儲備與技能應用缺一不可,因此在人才培養中必須要重點鍛煉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其中,實驗室作為高等農業院校實施實踐訓練的主要平臺,加強這一區域的教學監管力度,安排專職員工進行資金、設備等方面的管理,并基于實踐教學要求構建督導小組和質量管理團隊,安排經驗豐富、能力卓越的專業教師實施活動設計和效果監管。例如,高等院校在遵守育人教育要求的基礎上,為農業工程技術類專業生構建了創新教育體系,這樣既能為農業高校生傳遞最新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又可以結合不同條件設計多樣化的實踐環節。第二,完善實踐教學的質量督導制度。一方面要從多渠道聘請優秀的督導員,突破傳統結構單調的教育管理模式,科學分配實踐農業教學的督導工作。例如,從行業中聘請專業,在企業中聘請技術骨干等,都能為高等農業院校督導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監督和督導之間的關系,將工作重心放在“引導”上,并提出科學的指導目標,以此促進高等農業工程教育更快發展;同時,還要保障督導制度可以穩步落實到每個環節,確保每位師生都能參與其中。
第三,根據人才培養要求構建評價體系。
大數據在智慧農業的應用展望
摘要: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大數據技術的科學應用,能為智慧農業良好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本文主要從理論角度就智慧農業發展問題以及大數據應用的優勢加以闡述,然后就大數據在智慧農業中的實踐應用進行詳細探究。
關鍵詞:大數據;智慧農業;應用發展
為了保障智慧農業良好發展,科學運用大數據是非常重要的。要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結合農業發展需求進行有效創新,為農業良好發展提供科技支持。智慧農業發展要向著創新的方向邁進,以實現精細化以及綠色化為發展目標。智慧農業發展對高新技術的應用需求進一步提升,有助于農作物的高效生產管理,減少資源消耗,保障農業生態環境良好發展[1]。在對云計算以及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下,能準確掌握天氣環境變化,及時了解市場供需信息等,有助于從整體上提高農戶的種植效益。
1大數據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存在問題及解決方向
1.1存在的問題。農業大數據項目整合政府數據困難較大,數據采集率不足50%;智慧農業和大數據就是搞大屏,大屏隨處可見,但實際意義不大;頂層的規范指導不足,缺少頂層的基礎設施服務平臺;在項目管理方面,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的監管習慣。1.2解決方向。在智慧農業建設中應用智能化技術,能夠為我國的農業發展進一步創新提供動力,從整體上提升智慧農業的發展水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解決問題:加快建設基礎服務平臺及數據開放共享;建設完善大數據平臺,充分借助已有平臺,以實踐效果為核心制定驗收考核標準;優化整合農業數據資源。
2智慧農業發展大數據應用優勢
農業院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教育研究
摘要:在新一輪的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發展的推動下,如何改變涉農高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辦學特色不突出、社會適應性低、人才培養創新能力不足、與工程技術發展脫節等存在問題。更新教學理念,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提高農業工程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滿足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需求。
關鍵詞:創新創業;機械電子工程;農業機械
農業裝備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近年來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預計2025年農業裝備總產值將達到8000億元。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已經基本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快速推進,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農村老齡化矛盾日漸突出,農業生產對智能化的要求不斷提高。《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助力我國的經濟轉型,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快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關鍵在教育。提高農業院校的辦學質量,需要重新確立傳統農業院校機械工程類專業辦學定位。更新教學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中心,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滿足農業現代化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是高校特別是農業院校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機械電子工程是在機械制造、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能力,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養中,強化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能力需求。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其解決實際問題、創新能力得到提升,滿足農業現代化的人才需求。
1存在問題
目前,農業院校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培養模式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專業人才需求,不能完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存在以下問題。
1.1人才培養理念落后
農業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實踐分析
摘要:畢業設計是農業工程類專業“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以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類專業為研究對象,從畢業設計的時間、選題形式、團隊配置、設計內容、過程檢查、答辯形式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并且在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農業工程類專業20和2020屆畢業設計過程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新工科;農業工程;畢業設計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來,教育部高度重視并迅速組織研討,我國工程教育翻開了新工科建設的新篇章。農業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工程類專業是工程科學技術、生物科學技術、經濟與管理科學相互滲透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因此,農業工程類專業理所當然的成為“新工科”專業建設改革的排頭兵。畢業設計是高校“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保證,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
一、畢業設計時間靈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畢業設計的時間基本都在第四學年第二學期。對于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大部分為涉農領域,工程設計之后驗證性實驗是必不可少的。而農作物的生長、收獲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畢業設計時間固定化,顯然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的實際需求。應根據畢業設計所涉及的農作物生長、收獲季節,適當調整畢業設計時間,以滿足涉農類畢業設計的需求。另外,農業工程類專業第四學年第一學期較前三學年的課程學習任務偏少,對于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學期的業余時間,做一些適合秋季或對季節性要求不高的畢業設計題目,第二學期在簽約企業或相關企業集中進行畢業實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畢業設計選題形式個性化
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探索
摘要:畢業設計是農業工程類專業“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以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類專業為研究對象,從畢業設計的時間、選題形式、團隊配置、設計內容、過程檢查、答辯形式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質量,并且在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農業工程類專業20和2020屆畢業設計過程中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新工科;農業工程;畢業設計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來,教育部高度重視并迅速組織研討,我國工程教育翻開了新工科建設的新篇章。農業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工程類專業是工程科學技術、生物科學技術、經濟與管理科學相互滲透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因此,農業工程類專業理所當然的成為“新工科”專業建設改革的排頭兵。畢業設計是高校“新工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的重要保證,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
一、畢業設計時間靈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畢業設計的時間基本都在第四學年第二學期。對于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大部分為涉農領域,工程設計之后驗證性實驗是必不可少的。而農作物的生長、收獲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畢業設計時間固定化,顯然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工程類專業畢業設計的實際需求。應根據畢業設計所涉及的農作物生長、收獲季節,適當調整畢業設計時間,以滿足涉農類畢業設計的需求。另外,農業工程類專業第四學年第一學期較前三學年的課程學習任務偏少,對于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學期的業余時間,做一些適合秋季或對季節性要求不高的畢業設計題目,第二學期在簽約企業或相關企業集中進行畢業實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畢業設計選題形式個性化
農業工程研究論文
[摘要]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沖積加快,大規模的圍墾工程相當密集且處于無序化狀態。雖然增加了耕地,卻使珠江水系的水利形勢惡化;廣東地方當局為此不得不加強對珠江三角洲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在南海、順德的低洼地因水患加劇,采用了具有防澇作用的基塘工程。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圍墾工程、基塘工程與水利工程和珠三角的水患有密切關聯;并對今后珠江三角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仍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圍墾工程;水利工程;基塘工程;生態平衡
一、前言
珠江三角洲不象長江、黃河三角洲那樣是單一河流沖積而成,而是由西、北、東江三條河流沖積形成的復合狀態的三角洲。平原原為漏斗狀的古海灣,珠江水系夾帶著上游大量的泥沙,由于潮水的頂托作用在珠江口沉積下來,逐漸形成沙洲或沙坦。沉積方式有海灣回流處的淤積發育,沿河岸發育,沿島嶼臺地發育,以及兩主流之間發育等類型。最后形成平原上河水縱橫交錯、糾纏復雜的狀態。清代珠江三角洲沙田開發的歷史,就是當地人民與水爭地的歷史。他們運用圍海工程改變了珠江平原自然沖積的狀態,使滄海變成良田;為了與洪水、潮水作斗爭,他們不斷地修筑水利工程,捍衛民居田土;他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基塘生產系統。
農業工程是對農業資源的開發與對農業環境的改變,它不是單家獨戶的農戶行為,而是
有目的、有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農業生產活動。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圍墾活動,水利設施的興建與維護,連片基塘區的出現都有這樣的特征,可稱之為三大類型的農業工程。
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及做法
當前理縣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的行為(1)不合理的施肥理縣為成都市的三線蔬菜基地,農田用肥存在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肥、輕磷、鉀肥;重大量元素、輕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輕”的傾向,加之長期以來,農民撒施、表施化肥現象普遍,肥料沒有施入根部土壤,既造成肥料大量揮發和淋溶損失,肥料利用率低,又易導致面源污染。(2)不合理的用藥生產實踐中群眾對化學農藥的科學認知有限,貪求治療速度,用藥量大,有些農戶將3~4種農藥復配使用,間隔3~4天噴1次藥,加之營銷、使用中的環境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又非常薄弱,致使化學農藥各種負面影響得不到有效控制。另外,使用空間和使用接觸者,并非是在安全操作和嚴格防范下進行,致使水體污染等。(3)不合理的用膜我縣種植作物大都采用地膜覆蓋,每畝每季的投入量平均6kg左右,作物收獲后大都沒有及時回收和處理,致使廢舊農膜無處不在,部份還殘留在土壤中。(4)不合理的種植方式理縣自1987年建成成都市秋淡蔬菜的三線基地至今已有20余年,基地地蔬菜1年可種植2~3季,20多年年來一直進行連作,大都沒有進行合理的間套及輪作換茬。
2.自然條件較差理縣屬典型的干旱與半干旱高山峽谷地區,山勢陡峻,山谷縱橫,夏秋雨季明顯,伏旱頻繁,冬季寒冷,干燥晴朗,降水稀少,日照強烈,農耕地坡度大,農田水利設施不配套,水土流失嚴重。
3.產業化程度低、農戶的科學意識差主要表現為加工和營銷隊伍發展緩慢,規模小、層次低,缺乏管理,名牌產品少,缺乏創新,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連接機制不完善,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還需提高。
4.農村清潔能源的比例還有待提高目前我縣部分高半山的農村能源還是以薪柴為主要燃料,占全年生活用能的60%以上,每戶年均消耗薪柴2000~3000kg,長期以來造成薪柴量的減少及資源的減少,對本就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我縣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