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探索

時間:2022-02-13 09:12:05

導語: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探索

摘要:口腔組織病理學是口腔專業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學好口腔組織病理學對正確理解口腔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為將來口腔臨床課程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多種教學手段結合,使口腔組織胚胎學和口腔病理學聯系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手段;教學質量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口腔醫學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1],是口腔專業的重要基礎學科,包括口腔組織胚胎學和口腔病理學兩部分,涉及口腔頜面部發育、牙的發育、牙體牙周組織,口腔基本組織結構和口腔常見疾病的病理變化,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我校本課程包括理論和實驗課共60學時,學時少任務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如此多的知識并運用臨床是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如何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質量。

一、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現狀

口腔組織病理學作為一門口腔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開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基礎課程,掌握了形態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觀察方法,有了一定基本技能。口腔組織病理學包括口腔胚胎學、病理學和臨床特點等幾方面,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如何將這幾部分有機的聯系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是關鍵。但是目前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口腔組織病理學開課時學生還沒有學習相關的臨床課程,不能將口腔基本的組織結構、生理、病理變化及其臨床表現聯系起來,做到融會貫通。如學習口腔黏膜的組織結構時,學生還沒有口腔黏膜疾病的概念,講解牙源性腫瘤病理改變時,相應的口腔內外科還沒有學習,基礎與臨床之間脫節,缺乏相互貫通,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二)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目前口腔組織病理學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要求,依照教學大綱依次講解,而其里面一些內容如口腔頜面部發育,口腔黏膜的組織結構和唾液腺的組織結構已經在胚胎學里面有所學習,重復學習這樣既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加重了老師的課程負擔,使得本來有限的學時更加緊迫,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三)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傳統的口腔組織病理學授課包括理論課和實驗課兩部分組成。照本宣科的授課方法及單一的閱片過程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實驗教學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每次課學生只能閱讀幾張切片,這樣既不能提高課堂效率,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作為一名口腔專業的學生,將來無論是從事基礎理論教學還是成為在臨床一線的口腔科醫生,都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好口腔組織病理學這門課程,其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后續臨床課程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將來是否成為優秀的口腔醫生,這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探索多種教學手段,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教學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一)PBL教學法。傳統的口腔組織病理學授課都是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輔,這樣既不利于提高課堂效率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要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如可以采用PBL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2-3]。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課前給學生留一些預習提綱,讓學生提前預習自學。在課堂上讓同學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組討論,講解。比如口腔組織病理學最難學的口腔頜面部發育這部分,讓學生自學胚胎不同時期面部都出現了哪些變化,并根據動畫視頻理解。那么課堂討論時學生就會形象的知道了胚胎面部從第三周開始到第七周都出現了哪些突起,并且這些突起又進一步出現了哪些改變以及融合,如果沒有融合又會導致什么先天性疾病的發生,這樣整個頜面部的發育過程學生就都掌握了。又如學習牙體組織時里面涉及很多關于牙本質的概念,如原發性牙本質、繼發性牙本質、透明牙本質、修復性牙本質等等很多,學生普遍認為過于復雜很難掌握,那么就可以課前給學生留下圖片和問題,讓同學自學不同圖片的不同部位是什么牙本質,在什么情況下出現,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老師進行啟發歸納總結,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氛圍濃厚,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有利于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技能,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模塊教學模式。傳統的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是按照教學大綱從前往后依次介紹,也就是先講口腔組織胚胎學,再講口腔病理學,這樣會造成學生學習前面的基本結構時不知道會出現哪些疾病,而學到口腔病理時前面已經學習的內容又銜接不上。93年在愛丁堡舉行的世界醫學教育會議中專家提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模塊教學模式),是打破以往的以章節為單位的教學方式,授課時以某一組織器官為單位,從胚胎發育、基本組織結構到臨床病理改變,聯系相應的生物學行為等一系列內容為專題進行講解[4]。如可以口腔黏膜為專題,從口腔黏膜的發育是從胚胎哪部分發育而來,接著介紹口腔黏膜基本組織結構有哪些、分類和結構特點,然后介紹口腔黏膜可以出現哪些基本的病理變化,最后介紹臨床常見的口腔黏膜病的特點,臨床表現等等。這樣系統地講授了口腔黏膜的所有內容,使學生對相關知識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并且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融會貫通,做到了微觀與宏觀、正常與異常、基礎與臨床的多方面聯系,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同時又避免教師上課內容的重復講述[5]。(三)多媒體和網絡結合。我校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主要采用多媒體(PPT和小視頻)模式進行授課,由于學時少課堂教學任務重,老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所展示的內容有限而影響了教學質量。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絡化快速發展,使教學手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系統,建設相關課程網站,包括口腔組織病理學PPT相關教學課件(含理論課和實習課)、教學大綱、試題庫,口腔組織病理學切片庫,病例分析及討論、問卷調查等等。這樣學生課后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瀏覽學習練習,提高了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可以通過網絡和老師進行互動留言,任課老師進行答疑,使學生更好掌握教學內容,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擴展,提高了教學質量。另外現在智能手機迅速發展,成為人與人之溝通的橋梁和紐帶。目前比較熱門的微課和幕課[6]就是運用了廣泛的網絡資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手機課堂軟件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分享,縮短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能讓老師因材施教及更有目的性的開展教學。(四)豐富實踐教學。作為一門形態學課,口腔組織病理學涉及大量的圖片。在課堂上無論老師講解的如何透徹描述的如何清晰,學生如果沒有親自看到體驗到也會像海市蜃樓一樣不真實。所以口腔組織病理學除了要提高理論課教學質量外還要加強和完善實驗課教學,做到理論和實驗相結合[7]。切片觀察是口腔組織病理學學習的難點,學生普遍反映很難掌握,課堂上老師講解時感覺明白了,而一到親自觀察時發現還是“看花容易繡花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組織切片和病理切片相結合,把病理變化和臨床病例相結合,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并且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親自制作牙齒磨片,觀查牙組織切片,對牙齒橫切片和縱切片進行對比,親自觀察到釉質、牙本質、牙骨質、口腔黏膜等基本結構,牙周病、牙源性腫瘤等病理變化。此外還可以把多媒體教學應用到實驗課堂上,讓學生觀看一些視頻課件,比如切片和磨片的取材,制作過程,染色過程,大體標本等,這樣學生從觀看到親自操作都切身體會將對理論課上老師講解的內容進一步理解。以往我們對這門課實驗課的考核主要以平時小測成績和學生課堂表現為依據,但是口腔組織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了解學生對口腔組織病理切片的掌握情況是關鍵,如果我們利用學校的網絡資源把口腔組織病理學的切片和標本做成相應的考試系統,學生可以在電腦上登陸答題提交,考試結束后老師針對答題情況做出分析,看學生哪部分還需要鞏固,這樣會加深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了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五)調整課程結構。目前我校口腔醫學專業在講授口腔組織病理學時,學生相應的臨床課程還沒有學習,對臨床方面的知識還一無所知,造成了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的脫離,這樣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對口腔專業相關理論的系統掌握。而作為一名將來的口腔醫生既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需要臨床的親身實踐,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學校在課程安排上,應以培養學生為核心,注重學生臨床技能的培養,在開授基礎理論課程的同時也要將口腔臨床課程逐步開設,做到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學生在學習口腔組織病理學這門難懂復雜的課程時,聯系到相應的臨床課,比如在講授齲病的時候,老師會介紹齲病的發生原因,形成機制以及常見齲病如釉質齲和牙本質齲的病理變化,那么學生就會關心在臨床遇到了齲病,知道其病變特點,如何采取治療呢?如果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相應的臨床內科學,就會知道如何處理齲病,不同的齲病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手段,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會加深對口腔組織病理學理解和掌握。此外,我校講授口腔組織病理學這門課的主要是病理學系的老師,這些老師并非口腔醫學專業出身,大多數老師都是臨床醫學畢業,口腔醫學和臨床醫學雖然都屬于醫學,但是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因為臨床醫學生很少接觸口腔方面的內容,從基礎課程像口腔解剖生理學,口腔材料學,到臨床課程口腔修復學、口腔內外科等等這些課程都是臨床醫學所沒有講授的,由于專業有限老師在講授口腔組織病理學這門課程時,只能針對書本講解,很難聯系到口腔臨床診斷甚至是實踐操作等相關內容,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培養,如果能讓口腔醫生或是口腔專業畢業的老師講授會更為理想,這樣既能提高教學質量又有利于學生臨床實踐的滲透,使學生一接觸到某種口腔病理變化就能做出臨床分析診斷并聯系相應的臨床治療手段,為將來的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8]。(六)加強及完善教材建設。目前我校口腔組織病理學教材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于世鳳主編的《口腔組織病理學》這本書。相關老師還積極參與口腔病理學方面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工作,今年校內出版了《口腔組織病理學實習指導》,包括教學大綱,七次實驗教學,內容在原來版本的基礎上再次重新修訂,增加了新的實驗課和課堂觀察的切片數量,并且購置一批新的標本,豐富了教學切片和疾病種類。我們還可以參考國內外其他院校的教材建設,將最新的教學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其了解到口腔組織病理學目前的發展現狀,前沿知識和發展走向,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口腔組織病理學內容多,抽象復雜,難理解難掌握,如何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是教學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我們一直不斷探索的課題。隨著教學方法不斷的更新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我們將完善教學手段,把PBL教學法、模塊化教學、多媒體網絡手機等等應用于教學過程中,打破以往理論授課加上閱片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課堂從呆板、抽象、乏味變得豐富、真實、有親和力,以學生為主導和核心,充分調動積極性,課堂上各抒己見,老師循循善誘,使口腔組織病理學這些抽象難懂的微觀形態,組織結構和病理變化,成為學生易懂易掌握的知識內容,使其由難變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接受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于世鳳.口腔組織病理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

[2]ElizbethJB,GeraldineL,TonyB.Anevaluationofproblem-basedlearninginanursingtheoryandpracticemodule[J].NurseEducPract,2002,2(1):55-62.

[3]劉文佳,郭濤,劉源,等.深化實驗課優勢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效果的思考[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7,27(4):239-241.

[4]田臻,李蕾,王麗珍,等.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效果[J].上海口腔醫學,2016,25(1):121-124.

[5]劉世宇,劉思穎,李蓓,等.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的思考與探索[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7,27(12):736-738.

[6]傅卓凌,陳利麗.基于“互聯網+”手機課堂的高校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02):70-71.

[7]陳賀.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質量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7,23(2):234,239.

[8]田臻,王麗珍,胡宇華,等.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課教學質量的措施探討[J].上海口腔醫學,2017,26(2):237-240.

作者:姜恩平 朱 偉 康海仙 孫艷芹 李洪梅 曾 超 單位:廣東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