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背景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原則

時間:2022-01-21 10:30:13

導語:核心素養背景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核心素養背景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原則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政治學科教育實踐,從必要性、有效策略以及基本原則三個方面入手,針對核心素養背景高中政治學科踐行議題式教學模式這一主題進行了細致闡述與探討,旨在引導更多的高中政治學科教師能正確認識議題式教學,并能用恰當合理的方式組織議題式教學,顯著提升學科教學效益,推動學生政治核心素養更好地進步與成長。

關鍵詞: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核心素養

《全日制普通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中有議題式教學的相關描述,鼓勵廣大高中政治教師立足于學科教育實踐恰當而合理地組織政治議題式活動,讓學生結合所學的政治知識參與議題,在探討議題的同時升華政治認知與理解,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建構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為其日后的長遠發展積淀重要的力量。身為一名高中政治學科教師,筆者于平時的政治教育實踐中便有意識地鉆研新課標精神,學習其中的優秀教育理念,用以指引日常的政治學科教育實際活動,自然也對議題式教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是自身大有收獲,連所教學生也實現了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進步與成長。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高中政治學科教育實踐經驗,針對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政治學科議題式教學這一主題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旨在更好地創新與優化高中政治學科教育形式,帶給學生更豐富的新穎感,促使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政治知識,提升核心素養。

一、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踐行議題式教學的必要性

(一)鍛煉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必要需求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所應當形成與具備的基本素養與關鍵能力,是其日后成長與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作為學科教師,便應當摒棄以往只傳授知識不培養能力的落后意識,改為兼顧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理念,讓學生通過具體知識的學習,能為后續一生的發展積淀重要的力量。高中政治學科亦然。通過高中政治學科的學習,學生既要掌握基礎的政治、經濟、哲學等理論知識,更要由此形成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基本素養,這些素養對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顯然意義重大。議題式教學便很好地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兩者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在恰當的議題中,學生可以擁有更多參與模擬活動的機會,他們需要思考,需要探索,這對于其各項政治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顯然將起到極大的積極影響。從這一層意義展開來講,提升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推動學生獲得更長遠的發展,是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踐行議題式教學的必然要求。

(二)提升政治學科教育質量的必要需求

提升學科教育質量是諸多教師致力于追求與實現的教育目標,為此會在課堂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頗費一番功夫。高中政治學科教師亦然。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最佳質量的課堂教育效果,是需要諸多高中政治教師去努力探索的。但眾多的方式方法之中,哪些方法是高效可行且符合自身教育實際的,哪些是較為落后需要辯證揚棄的,哪些是了解較少需要進一步去學習、去深入了解的這成為擺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師面前亟待探索的教學難題。議題式教學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賦予學生更多運用知識去思考、去探究的機會,更著眼于學生長遠性的發展,其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的運用具有得天獨厚的鮮明優勢,既能促進學生更好地進步,又能推動學生在參與各種議題的過程中收獲對所學政治知識的理解。種種綜合下來,都可以共同作用于學生政治學科教育質量的提升。從這一層意義展開來講,提升政治學科教育質量,也是不少高中政治教師選擇議題式教學的需求所在。

二、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踐行議題式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設置恰當的議題,引導學生參與到高中政治的學習中來

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踐行議題式教學理念,首先需要關注的便是議題的設置是否恰當合理。大量的教育實踐已經充分表明,與所學政治內容無甚聯系、難度過小或者過大的議題都不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預期設想的以議題推動學生發展的目的也會流于形式;只有緊扣政治內容、難度適宜充分契合高中階段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的議題,才是恰當而合理的,也才是能推動學生更好地學習高中政治學科知識的。由此出發,設置恰當的議題,引導學生全身心地融入高中政治知識的學習中來,便顯得至關重要。例如:在學習“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這一單元之后,筆者結合本單元學生所學的內容組織了以“怎樣弘揚勞動精神與投身創新創業”為主題的議題活動。高中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已有了廣泛的社會生活經歷,這便構成了其參與本次議題活動的一筆寶貴經驗。據此,筆者還有意識地為學生明確了一些需要他們探討的問題,如“在你看來,什么是勞動精神?勞動精神主要包括哪些因素?”“如何把握當前社會趨勢正確擇業、發揮自身勞動價值?”“對于自己個人的發展,你是如何規劃的?”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其背后卻蘊含著較為豐富的知識,恰恰扣住學生們所學的“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這一單元相關知識,而借助已有的實際社會生活經驗,學生便能進行深度的思考與探索、分析與總結。可以說,在參與“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這一議題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這一獲得的認知也會反哺于其日常社會生活,指導其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進行勞動,養成端正的勞動意識,能積極參與各項勞動實踐。這便是教師恰當設置議題,對于推動高中學生更深刻地學習政治知識、收獲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進步的有力體現。

(二)給予適時的幫助,切實提升學生高中政治議題實際質量

高中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心智得到了極好的發展,但卻并未完全成熟。因此,在面對一些事物與現象時,其仍然離不開外界他人的指點與幫助。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生活中,也同樣體現在學習上。高中學生政治學科知識的學習便是如此。具體到高中政治議題活動中,學生能思考、能探索,但由于個人經歷、思維發展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其實際效果有時不甚理想。對此,作為高中政治學科教師便應當有意識地給予學生恰當、適時的幫助,這種教師發揮自身“傳道授業解惑”角色作用的做法,也可以顯著提升高中政治議題式活動的效率與質量,構成了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不容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筆者的高中政治學科教育實踐便可以很好地詮釋這一點。例如:在教學“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這一節知識時,有意識地面向學生們設計了這樣一個議題:從一個僅有幾十個人的黨組織到現如今發展成為有90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以往所學的知識,進行細致的梳理。對于這一議題,高中學生能清楚地理解其含義,但是卻不免有些不知該如何切入。對此,作為教師,及時給予指點與幫助,鼓勵學生可以嘗試著將上述議題進行細化,細化到具體的點上,這樣一來,便能根據這些較為細節的內容展開具體的探索。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同的學生采取了不同的劃分標準,有的是根據中國共產黨所制定的政治、經濟等大的政策方向,還有的學生則由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入手,梳理其所提出的閃爍著光芒的行為及其舉措。可以說,來自教師的小小建議使得學生將原本宏大的議題細化成了若干個小而精的議題,這些議題便于學生更好地組織與開展,與此同時緊密扣住了原有的大議題,如此一來,便使得學生得以有條理地知道該如何去搜集與整理資料,又如何將所得信息整合成自身的觀點與看法。而這顯然與教師及時而必要地介入有著密切的聯系,也體現了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中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的突出意義。

三、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踐行議題式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應當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是其自身學習活動中的主體,這一點體現在教育實踐中的各個方面。高中政治學科議題式教學中也應當牢牢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即教師無論是在設置議題、在引導與組織議題,或者是在給予學生議題學習以評價與反饋時都應當注重這一點,切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攬,否則只能是導致學生失去參與議題式學習的興趣,也致使借助議題式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浮于表面,而無法切實落到實處。

(二)應當堅持科學適度底線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教育模式,其實施與進行都是有其前提的,即服務于學科知識教學,與此同時,還要恰當、適宜。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也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政治內容都適合依托議題式模式展開,不根據實際情況過度使用,甚至是濫用,都將產生適得其反的不良后果,致使議題式教學不但無益于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進步,而且還將導致學生失去政治學習的熱情,也使得議題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只有在緊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把握適度的原則,循序漸進地推進,議題式教學才能切實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與作用。

結束語

議題式教學出現在高中政治新課標之后便引發了人們的高度關注與重視,高中政治學科教師更是對此給予了極強的學習、探索、鉆研與實踐。這也使得關于議題式教學的探討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快速發展起來,呈現出蓬勃的態勢。在長期的高中政治教育實踐中,筆者關于議題式教學的探索頗多,也初步獲得了一些淺顯的認識。但教學沒有止境,關于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的探討將在教育實踐中進一步積極探索與深入研究,以不斷提升自身政治學科的執教能力,與此同時,也讓學生們在參與豐富多彩的政治議題活動中收獲政治核心素養的更好進步,以為后續可持續性發展積淀重要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黃世春.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探索[J].名師在線,2020(11):74-75.

[2]張潔.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對策探究[J].考試周刊,2020(37):150-151.

[3]白風娟.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對策研究[J].成長,2020(3):36-36.

[4]齊曉影.高中政治學科關于議題式教學[J].數碼設計:下,2020(2):201-202.

[5]明秀蘭.基于議題式教學的人才培育目標[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0):26-27.

作者:張霞 單位: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