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性別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1 04:41:00
導語:家庭性別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具有更廣闊的教育范圍和豐富的教育內容,教會兒童如何做好“男孩”或“女孩”的性別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其對個體早期性別角色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個體性別角色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弗洛伊德認為個體性別定向的主要機制是個體與同一性別的父親或母親的認同。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是成人,主要是父母按照社會文化模式獎勵或懲罰兒童行為以及兒童觀察模仿的結果。認知發展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柯爾伯格認為個體性別角色的形成主要涉及兩個階段:一是性別自認階段,幼兒便能正確指出他人以及自己的性別,但并不清楚……個人的性別是不變的:二是性別恒常性階段,即不僅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而且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別不會因名字、服裝或行為的變化而變化,該階段始于四五歲,完成于七歲左右。性別圖式理論則主張性別定向起源于性別圖式過程,性別圖式即關于性別的認知結構,是個人在后天的環境中根據社會對男女不同的分工和要求構建起來的,它控制著個體的行為,使其以服從于社會對兩性的定義。發展心理學者們都認為個體在幼年時期就開始分別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了,表現出了性別定向的趨勢。可以說性別定向是個體性別角色形成的重要前提條件,它關系到個體性別角色發展的方向。雖然關于個體性別角色形成的這幾種理論在某些方面還存在分歧,但他們都認為個體的性別定向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并確信無疑地指出在這一學習過程中父母起著不容忽視的十分重要的作用(2)。家長本身的男、女性別角色的扮演是影響個體性別角色形成的活教材,因此家庭性別教育對個體早期性別角色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家庭性別教育幾乎都是在家庭里潛移默化地進行的,家長對此很少有自覺的認識,更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因此造成和擴大了那些無益于社會和兒童自我發展的性別差異。家長受傳統性別角色價值觀的影響,對未出生的孩子就有了性別期待,在給剛出生的嬰兒取名字時,他或她就被迫進入了一個分類系統中,因為這不僅給了孩子一個性別標志,而且也告知了許多與孩子有關的其他情況。大多數家庭對孩子的性別教育遵循著“男孩要有男孩樣”“女孩要有女孩樣”的原則。在家長心目中,理想的男孩是勇敢的、堅強的、有競爭能力的、果斷的、有控制力的。理想的女孩則是文靜的、純潔的、漂亮的、溫柔的、順從的(3)。家長根據這樣的教育原則自覺或不自覺地采取不同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主要體現在他們對子女關心照顧的多少上,選購的服飾玩具上、游戲內容的指導上、所受教育的程度上、興趣培養上以及家務勞動的分配上等。因此,有的男孩以為粗魯無禮、咄咄逼人甚至暴力行為就是“男子氣”。而有的女孩卻認為消極退縮、逆來順受、不求進取就是“女人氣”。這些都是對傳統社會性別角色觀念的盲目認同。現代社會是男女平等的社會,男女性別角色的差異在趨向縮小和接近。因此沒有必要把沉著、理智、勇敢、溫柔等這些能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且本該為人類兩性所共有的美好品質貼上性別的標簽。對現代人更應進行合乎科學、合乎時代要求的性別教育。
家庭是個體出生后最早接觸的社會團體,也是個體早期性別角色形成的教育場所。家庭性別教育應得到重視,家長更應學會采取合理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性別教育,使其人格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二、家庭性別教育的關鍵: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
性別教育是關于男女兩性如何學做“男人”與“女人”的教育,即性別角色的形成。性別教育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何為“男人”?何為“女人”?傳統的觀念把人分為兩類:“男人”或“女人”,即性別兩元論。大多數家庭都遵循著性別兩元論的性別觀念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把各種性格特征都貼上性別標簽,塑造百分之百的女孩或男孩。事實上,性別有更為復雜和深刻的含義。家長只有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才能對子女進行合理的性別教育,因此家庭性別教育的關鍵是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
性別分為自然性別和社會性別。自然性別(***)也稱為生理性別,它是指人與生俱有的生理特征屬性,是生物意義上的男女之分。以自然性別為基礎,人的社會性別(Gender)是指人作為一個社會人所具有的性別屬性,它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上的定義,用來指有社會文化形成的對男女差異的理解,以及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女性或男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具體來說,它包括四個層次:自我心理辨識,也就是作為個體的是如何從心理上標識自己的性別歸屬的:自我行為構建,是指作為社會生活參與者的成員,如何選擇行為模式以及形象塑造的傾向:社會確認,即指作為社會集團的他人對個人社會性別的總體評價等。因此,包括自然性別在內,性別在結構上存在四個層次,而每個層次又有兩種取向,分別是:自然性別的雌和雄、心理辨識的男性和女性、行為建構的男人傾向和女人傾向及社會確認的男人和女人。這樣,性別區分就不再是傳統上的兩分法,而是形成了基本的16種性別類型(見下表)。
其中模型1是百分之百的男性,在性別結構的四個層次都是男性傾向的,而相應的,模型16是百分之百的女性。介于模型1與模型16之間則意味著,擁有“雙性化”特征的男性或女性(4)。從表中可以看出,人的性別并不只是兩元的,而是具有多樣性的,從這一性別多元化的性別觀念,家長對子女的性別教育也許會有新的認識,克服對男女兩性性別角色及行為較為固定的看法或信念。
性別多元化的性別觀念,為家長提供了一個打破兩性性格特征對立壁壘的理論可能。按照性別多元化的設想,在性別結構的各個層次上,個體具有選擇的多樣性,這一選擇過程主要是通過家庭性別教育來實現的。家庭性別教育應選擇怎樣的性別模式來塑造個體,這對個體性別角色的形成具有關鍵性的作用。1964年Rossi提出了“雙性化”觀念,即“個體同時具有傳統的男性和女性應該具有的人格氣質”,并認為雙性化是最合適的性別角色模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雙性化人格是一種綜合的人格類型:即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的興趣、能力和愛好,尤其是心理氣質具備男性與女性的長處與優點。尤其指出的是心理素質雙性化既不是性錯位,也不是同性一體的同義語。雙性化人格的特征是:既獨立又合作,既果斷又沉穩,既敏感又豁達,既自信又謹慎,既熱情又成熟。許多研究者證明,雙性人格的人可能在各種不同條件下比性別典型的人做得更好。同時具有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全部特點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男性氣質,也能在適當的時機表現出女性氣質。具有雙性化人格的個體不僅具有較高的自尊,而且較少有心理疾病,擁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等(5)。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方式的機械化、自動化,使得傳統上由于男女生理差異造成的社會分工越來越模糊,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從事過去只有女性才從事的職業,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從事過去只有男性才從事的職業,這就要求男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女性的一些特質,同時也要求女性具有一些男性的特質(6)。由此可見,介于模型1和16之間具有雙性化特征的性別類型,不僅在理論上成為最合適的性別角色模式,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具有雙性化特征的男性或女性才是性別教育應塑造的理想性別角色模式。
三、家庭性別教育的模式:“雙性化”教育
發生在生命周期早期階段的性別角色教育,是為男性和女性能在人生后期階段具有適當的性別角色意識和行為而作準備,家庭是人最初接觸到的社會團體,是性別教育初期,對其一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雙性化教育應該也必須從家庭性別教育開始。家庭性別教育通過差別教養塑造孩子的性別角色。孩子一降生,就因性別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給予不同的教養方式。這些差別教養主要體現在他們對子女關心照顧的多少上、選購的服飾玩具上、游戲內容的指導上、所受教育的程度上、興趣培養上以及家務勞動的分配上等。這些差別教養促使兒童形成了單一的性別角色模式,造成和擴大了兒童社會性別的差異,不利于塑造兒童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模式。因此,進行雙性化教育的關鍵是改變差別教養的方式,以更一致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
首先,父母要克服刻板性別角色意識,為孩子提供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男女兩性不是截然分開毫無僭越的。堅強勇敢、果斷機智、溫柔體貼、耐心細致、膽怯懦弱、爭強好勝……這些性格特征不應貼上性別標簽,它們是兩性共有的。不要嘲笑男孩子哭鼻子,不要嘲笑女孩子風風火火。只要是他們身上表現出值得肯定的品質都要加以鼓勵,鼓勵女孩堅強勇敢又耐心細致,教育男孩要果斷機智又溫柔體貼。其次,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應采取一致的撫養方式,忽視孩子的社會性別角色差異。父母在為孩子選購服飾時,沒有必要強調性別差異,迫使孩子過早地進入性別分類系統。在性別角色行為上,不要對他們有過多的束縛。父母除了鼓勵孩子玩各種本性別玩的游戲和玩具,還可鼓勵孩子玩異性特點明顯的游戲和玩具。第三,父母應努力創建一個兩性平等互助的家庭氛圍,意識到自身所扮演的性別角色模式,盡可能避免典型男性化和典型女性化傾向,為孩子模仿性別角色行為提供榜樣。父親要承擔適量的家務勞動,積極撫養小孩,同孩子游戲,指導他或她形成堅強勇敢、活潑開朗的個性。母親也應有自己的事業,鼓勵孩子積極進取。孩子早期的性別角色行為是模仿成人,主要是父母習得的,因此父母在對孩子性別教育或家庭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最后,在孩子青春期,應淡化社會性別角色差異,使其在性別角色模式上有更多的靈活性。隨著孩子的成長、知識的豐富,自我意識的覺醒及第二性征的出現,性別角色類型逐步明確,并努力使自己的性別角色行為符合自己的性別角色類型的要求。這時父母應該全面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析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及形成的社會背景,讓孩子積極地接受自己的性別,承認由于性別差異給人帶來的不同要求及容易存在的長處和不足,更要讓孩子了解未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雙性化要求,并幫助孩子有意識地擺脫由于性別差異給自身帶來的發展的局限性,超越性別的局限。父母對孩子未來的社會成就及其職業選擇應給予更多的鼓勵而不是以刻板性別角色限制其選擇與發展。
家庭性別教育由于其針對性強、對個體最直接,因此是最有影響的性別角色教育。在家庭中有意識地實行雙性化教育,有利于形成個體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模式。這不僅對個體的全面發展有利,同時也利于縮小整個社會性別差異,構建更為平等的兩性社會。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雙性化教育不僅能夠得到家庭教育的重視,更有可能走進正規的學校教育,成為未來性別教育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8:7
(2)陳蘭萍.幼兒性別角色的形成與早期家庭教育的關系(J),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95
(3)葛延峰.不可忽視孩子的性別教育(J),山西教育,2003(12):22
(4)李一君.性別多元化遐想(A),張立升主編.社會學家茶座(C)。第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8:108——114
(5)韓仁生,孫麗麗.關于兒童教育中理想性別角色問題的探討(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2(2):105
(6)陳劍梅.淺談兒童性別角色雙性化教育(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1):71
(7)王素華.孩子的性別角色分化不宜過早(J),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2000(12):82
論文關鍵詞:家庭性別教育性別角色
論文摘要:家庭性別教育對個體早期性別角色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進行合乎科學、合乎時代要求的家庭性別教育是必要的,其關鍵在于家長應樹立性別多元化的性別觀念,克服對男女兩性性別角色及行為的刻板印象,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雙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