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6 10:56:00

導語: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研究論文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歲為糖尿病患病年齡高峰[1]。目前已公認,心理社會因素對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都有一定的影響,心理護理可以提高部分病人的常規治療效果,對病人不同的心理問題實施不同的護理和干預,對糖尿病的代謝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3]。1年來,我們對8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取得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齡60~85歲,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壓35例,糖尿病性心臟病28例,糖尿病性腦血管病16例,糖尿病腎病12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變15例。糖尿病病史2個月~32年。

2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問題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問題的典型發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對應激的喚醒水平低,不善于延遲的需求,要馬上得到滿足,以及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集中、智力下降、疑慮、憂郁、自卑等表現,主要是情感、性格的異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見為以下幾種情形[5]:(1)憂思過度。有些患者對疾病不是積極地就醫治療,而是思慮重重,整日擔心治不好怎么辦?出現并發癥后怎么辦?陷入苦惱煩悶和憂郁之中,對疾病的治療很不利。(2)心煩不安。有些患者對糖尿病知識了解甚少,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希望一吃藥就能藥到病除,一旦病情沒有馬上控制或出現并發癥,就煩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療。(3)緊張恐懼。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為不治之癥,整天害怕,擔心并發心臟病和腎衰怎么辦?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辦?(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現實、積極主動地改變生活方式或習慣,以適應病情需要,而是對周圍事物和環境厭煩、急躁,遇人遇事易動肝火,總認為別人對自己照顧不周。(5)悲傷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種合并癥,家庭經濟狀況不良,醫療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關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對前途喪失信心,對治療感到無望,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對醫護人員的治療不能積極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對這種病人一定要耐心勸導,只有排除心理障礙,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2.2護理對策

2.2.1增加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例如有1例60多歲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20天,平時性格稍內向,生活規律,血糖控制較好,突然有一天出現心胸煩悶,心悸易驚、失眠多夢、不言語,喜嘆氣,食欲減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藥,護士為病人測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經耐心詢問患者后得知,原來幾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病并發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對患者打擊太大,使患者對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心,產生悲觀、消極的心理,認為糖尿病太可怕,無法抗拒死亡的時刻威脅,了解這一情況,護士每天抽出時間與病人交談,耐心解答問題,并給予鼓勵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樹立自信,血糖得到較快控制。通過這一事例,也使我們認識到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體貼病人,隨時發現患者細微的心理、行為異常,以便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

2.2.2糖尿病知識宣教向患者解釋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系與生活方式不良有關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長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種慢性并發癥,并且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喪失。目前尚無法根治,但象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可以在醫護人員的治療和指導下得到有效地控制,故不可悲觀無藥可根治。關鍵是需要患者調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確認識糖尿病,配合醫生積極地控制好血糖水平,盡早消除引起并發癥的因素,定期監測血糖、血脂、血壓、尿微量白蛋白等相關指標,定期復查眼底、心電圖等,及時發現并發癥產生的跡象,盡早消除隱患,就能避免危險發生,許多患者可以擁有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能力和壽命。糖尿病并發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臟病變的一種,危害較大,但并非每個人都會發生,根本原因還是與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有關,需要早期預防。

2.2.3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鼓勵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緊張狀態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療對病情不利,會導致病情的不良發展。引起精神緊張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為內因、外因,內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認為得了不治之癥,把糖尿病看得過于嚴重而緊張;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沒能及時控制好或病情反復,也會產生緊張情緒,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變而截肢等,聯想自己的前途,也憂心惆悵,倍加緊張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壓力、人際關系的復雜、不被別人理解等造成的緊張心理,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故應針對具體情況和原因調整心理狀態,正確對待疾病,積極接受治療,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發癥出現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現較重并發癥,則首先是因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規治療,糾正體內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另外,對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穩定,不僅事關個人身心健康,還能緩解家庭經濟負擔及子女思想負擔,對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響。

2.2.4住院指導住院期間,一方面對其病情進行全面檢查和診斷,給予合理的飲食調配和運動指導,與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參加每天的運動鍛煉如廣播操、太極拳等,形成規律有序的生活節奏,并暗示患者醫生一定會使疾病得以控制,穩定其焦慮無助的情緒,逐漸通過調整藥物劑量并針對并發癥的具體情況,予以中藥辨證治療,從而使病情得到顯著改善,減少低血糖的發生;另一方面,通過觀看有關糖尿病宣教資料,參加糖尿病知識講座,與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經驗,對其目前病情進行分析解釋,使其認識到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危害,從而提高其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有效治療的重視程度,讓其對目前病情有足夠的信心和樂觀的態度積極配合治療;以克服精神緊張對血糖的不利影響,又使患者不會過于輕視疾病,以免放松飲食和運動治療的堅持,有利于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也為以后在家中的長期治療打好基礎。

2.2.5對家屬配合的指導做好家屬及周圍人員的思想工作,經常讓患者接觸到生活中令人快樂、開心的事情,讓其感到生活的樂趣;正確對待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拋棄、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壓力,要多關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況,并有效疏導,讓其感到被重視和關注,要熱情支持、鼓勵并幫助他們運用保健手段控制糖尿病,發現病情異常,及時送其就診。家屬也要熟練掌握如何進行飲食治療,督促并協助病人適當運動,同時做好病情監測,協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計劃,給患者一個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氛圍,安享晚年。

2.2.6社會參與對來自外界因素引起的精神緊張,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配合,為病人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生活、工作環境,以解除精神緊張。通過讓患者參加糖尿病病友會組織,與其他病友進行病情經驗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際往來和社會關系,使其走出個人患病的陰影,避免自閉、自卑傾向,認識到大多數患者仍可通過努力獲得正常的生活,并通過豐富多樣的病友會活動,發展和培養個人興趣愛好(打門球、登山、下棋、書法、繪畫、養花等),充實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對疾病的過分注意,形成有規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2.2.7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尋求一種既能有效解決糖尿病病人就醫問題,又能充分考慮病人經濟負擔能力的、切實可行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和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應盡可能地考慮到病人的經濟承受能力,選擇適宜的診療方案,以避免因經濟負擔過重而促使病人產生不良情緒反應,影響病人的康復及生活質量。

3討論

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斷增大和中國人口老齡化,老年糖尿病人群日益增多,關于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礙的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憂郁、精神緊張、悲觀憂愁等情緒波動,可以干擾神經內分泌的功能,導致某些應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胰島α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6];再者,處于焦慮狀態時,人體血清胰島素含量會明顯減少,也可使血糖升高,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發和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又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焦慮、憂郁、緊張等心理障礙,故兩者之間相互影響,惡性循環,對患者的康復極為不利。因此,心理治療及護理愈來愈受到廣泛重視,成為飲食、運動療法并重的三大基礎治療。但應特別強調的是:首先,心理治療和護理作為基礎治療,不能替代藥物治療,必須與藥物治療并施,采取對機體治療與精神治療并施,相互配合;再者,不但要重視患者本人,還要其家庭、單位以及社會的關注、配合,在專科醫生正確指導下,形成四位一體的支柱群體,以便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同時要求醫務人員要有良好的醫學素養和心理素質,能耐心傾聽患者的陳述,準確找出患者心理障礙的癥結所在,從而獲得患者的信任和有用的信息,運用醫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為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