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下大學英語教學課例研究

時間:2022-10-29 11:04:55

導語:課程思政下大學英語教學課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思政下大學英語教學課例研究

摘要:“課程思政”理念要求所有課程都肩負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現價值引領的使命。通過分析課程思政理念的時代背景,解讀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辯證關系,結合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精選、教學設計的優化、教學空間的拓展以及教學評價的多維等進行課程思政的課例分析,實現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落地。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課例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即所有學科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立德樹人;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方法,即任何課程教學都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責任。課程思政突破了傳統學科的單向度、割裂性和線性知識進化論思想以及知識傳授模式,在各種課程教育教學中挖掘隱性教育資源,傳授有深度、有溫度的知識,實現課程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因此,“課程思政”的實質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既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又注重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突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通,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1]

二、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關系解讀

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強調,在教學中既沒有“無教學的教育”,即只有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道德意識和行為,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即教學中如果不進行德育,教學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而德育如果脫離教學,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課程思政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理念引領,也是新時代大學英語課程面臨的重要課題。《大學英語》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也是一門中國文化傳播課程,同樣承擔著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任。大學英語教學是課程思政的有效載體。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需要我們進一步強化“立德樹人”的目標,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正如強調指出,要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3]。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從“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三個方面全方位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開發,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洋為中用”的思維,辯證地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和教育學生,除提高自身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外,要批判性地進行制度比較、文化比較、價值比較等,并在比較中堅持文化自信,從而實現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功能。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課例研究

推動“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改革,教師、教材與教法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三大要素,三者互為補充,相互依賴。教師是課堂的引領者,是推進“課程思政”的關鍵,教材是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的載體,而教法則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途徑。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必須要在教師、教材與教法上下功夫。[4]以下課例為《新視野大學英語3》Unit3AuderyHepburn-ATrueAngelinThisWorld。這篇文章是奧黛麗•赫本的人物傳記,重點介紹赫本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職責和善舉。以下從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選擇、課堂組織形式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呈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過程。(一)設定教學目標,注重育人取向。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和貫穿始終的靈魂。崔允漷教授指出:“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上帝的寵兒”,“落入人間的天使”等,是時代賦予赫本的標簽,而如何讓00后的大學生對這一有歷史感的人物不局限于淺層的認知,如何幫助學生對人物的“美”進行深入解讀從而樹立正確的“三觀”,是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邏輯起點。基于此,設定教學目標如下:(二)精選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要發揮“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功能,教師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從中提煉育人元素,實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教學主題是確定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切入點,體現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及其對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和態度。[5]這篇傳記較少敘述赫本演藝事業的非凡成就和美麗容顏,而是用大量篇幅介紹了她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所作出的貢獻。由此來看,教師通過重點分析“天使”的美麗與善良,讓學生體會鮮活和飽滿的赫本形象;同時,對其美德和大愛精神進行探究,使學生產生觸動和激勵,是本次教學活動進行課程思政的意義所在。聚焦語篇中的課程思政詞匯表達,實現語言和意義的關聯。文章在介紹赫本的善舉時,選用的詞匯為socialresponsibility,dedication等,彰顯了她的仁愛。教師將這些語言點結合文本語境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同時還結合時政進行詞匯的擴展學習,如報告中的Acountrywillbefullofhopeandhaveagreattomorrowonlywhenitsyoungergenerationshaveideals,ability,andastrongsenseofresponsibility.(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就是語言學習的優秀資源。同時,時事材料更應該作為語言教學的重要來源。如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的回信中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堪當大任的!PresidentXiJinpingpraisedChina’sgenerationborninthe1990sfortheirdedicationinthefightagainstthenovelcoronavirusoutbreak。新時代大學生不僅受到了總書記的激勵和感染,語言也自然得以習得。通過多種形式的詞匯拓展學習,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詞匯的理解,感悟到“人間天使”的美麗與善良,更感受到了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課程思政效果潤物無聲地實現。(三)提升教學設計,追求育人無痕。教學設計是以幫助學習過程而不是教學過程為目的,因為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產生有效的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求教師在授英語語言知識的“業”的同時,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6]。因此,加涅“以態度為目標的教學實例”為本次教學設計提供了可行的理論支撐。如表2所示:1.課前活動:外在美之初體驗。要求學生觀看RomanHoliday《羅馬假日》和BreakfastatTiffany’s《蒂凡尼的早餐》兩部電影,初步了解赫本的性格和形象,并選取其中經典片段進行配音,學唱主題歌曲,讓學生直觀感受人物的形象美。2.課中環節:內外美之漸感悟。第一步,多模態教學情境創設,營造適切的教學基調。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個體的認知、情感的體驗。教師首先選取英文歌曲Yesterdayoncemore的視頻,畫面是赫本在電影“羅馬假日”中的經典形象合集,配上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同時,教師選取暖色調的粉色作為課件背景,課件首頁插入赫本經典形象的圖片,一方面為課堂教學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同時,讓學生在美麗的音樂和圖片中享受人物的美好形象,激發他們對課堂學習的強烈熱情。通過多模態的教學材料選擇,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的高效。第二步,設疑導入,啟迪學生的深度思維。教師圍繞教學主題,制造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迪思維。本次教學中,教師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引導學生描繪“天使”的形象、特點、象征意義等,并聚焦“天使”的美麗和善良,啟發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這一設計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預設天使的美好形象,為師生共同開啟對美好事物的認知做好準備。整合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語篇不是信息的堆積和羅列,而是有嚴謹的信息組織和段落拓展方式。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思政的教學需要,分析作者的謀篇布局,啟發和引導學生不僅要理解文本的邏輯推進,更要關注育人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教師提煉出文本中的對比信息,并通過教學示范,引導學生自我探索和發現,從而凸顯人物美麗和善良的品質。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會聚焦目的性信息,形成清晰的閱讀脈絡,完成了閱讀任務,實現了高效課堂教學。課堂展示,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任務教學法”旨在走出“課堂小天地”,把社會引入課堂,把課堂延伸到社會[7]。學生只有借助較為真實的語境,才能實現自主學習,達成積極的學習效果。教師采用“任務教學法”,以“你眼中的赫本”為主題,要求學生根據興趣選擇話題,課外收集文獻與資料、閱讀或觀影、小組討論等,一周后進行小組課堂演示。準備過程中,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時間節點,進行話題以及展示形式的選擇、資料收集與文稿撰寫、PPT制作、口頭匯報等工作,并按教師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四)拓展教學空間,注重良性互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靈魂在于,教師在教學中有機融合中國文化、歷史、哲學等方面的相關素材,讓選題和素材走近學生,實現教書和育人的自然融合。在完成文本解讀、學生對人物有較為深刻的印象之后,教師進一步提出“你心中的天使是誰?為什么?”旨在引導學生對“天使”形象有更為寬泛的跨文化意義。教師要求學生在一分鐘之內將想到的人物填寫到騰訊文檔,并即時收回。以18級信管專業為例,調查顯示,學生有38個組別通過個人或小組確定的“天使”人物,涵蓋科技、政治、體育等34個個人或團體。根據課程思政時效性原則,教師選取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作為“天使”人物,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課后準備,之后選取代表進行3分鐘的主題演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將主題教學與課程育人緊密結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時代感,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人生啟迪,同時提高了語言課堂的教學效果。通過課前主題人物探究、課上師生互動交流、學生課堂展示、課后深度探索等環節,教師幫助學生對一個有歷史感的人物從感性認知到深度解讀,并將教學元素內化為學生的精神營養,實現了育人育心。(五)評價教學效果,實現思政落地。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要將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等納入其中,結合同行及專家評價、教師反思等進行評價,體現評價的人文性、多元性[8]。1.學生視角的多維評價。對學生認知的評價。哈羅德•帕爾默指出,理解一種語言是如何運作的與學會如何使用這種語言之間存在著重大的差別。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學生對于文本語言使用的特點、文本推進的思路以及主題提煉等能夠形成嚴謹的知識體系,是判斷學生認知能力是否形成的重要表征。學生S:老師通過給出關鍵詞讓我們到文中尋找答案,一處處對比使我們感同身受……當我們勾畫出這么多鮮明的對比時,赫本的天使形象愈發清晰起來,短時間內就走進我們內心。通過任務教學,學生的認知水平得以升華。學生S:在課上學習赫本與課下搜集袁老材料的過程中,我認識到自己平時的眼界太窄了,例如對赫本的美德不知,對袁老的博愛夢不曉,沒有深入其中去研究去感悟。通過這次的課堂,每位同學都會在心中播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可能代表善良,可能是博愛,可能是無私,但它長成參天大樹時,將成為最美的天使。對學生情感的評價。學生G:歌曲演唱環節,我選擇了《蒂凡尼的早餐》中的“Moonriver”。確定曲目后,經過反復不斷地發音以及曲調練習,深入揣摩赫本的內心與情感,我們也仿佛走進了赫本的一生。對學生價值觀的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最重要的指向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和塑造。學生S:他(袁隆平)沒有絕世的容顏,甚至活脫脫一個莊稼人,可就是這個“90后”的老人,邁著堅定的步伐,一步步地把中國人從饑餓的泥潭中拖出來,并且懷著一顆博愛之心,夢想讓雜交水稻惠及全球。他沒有英俊的臉龐和偉岸的身軀,可當我們談起袁老,總是懷著敬佩與尊重。也正是因為他的卓越貢獻,“共和國勛章”這一榮譽實至名歸,他足以配得上“天使”二字。價值觀的塑造,還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思想共鳴和情感認同。如學生L回應:在對“天使”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后,老師也向我們拋出問題“你是否也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天使?”是的,或許在赫本的襯托下我們的所作所為都顯得微不足道,但這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已經達到的共同目的:大家認識到了與極度美好的差距,之后不斷反思不斷改變,這對所有人都是一個積極的引導性問題。2.同行及專家的評價。學校督導專家對本次授課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教師“以輕松愉快的方式讓學生們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教師成為真正的知識的傳授者、興趣的激發者、素養的提升者,學生也從中受益無窮,他們終生都會享受到良好品質蘊藉而成的紅利。”[9]同行評價也是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的重要參考。教師W:這堂課教學效率高,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如,在讓學生描述心目中的天使時,學生口頭回答、小組課堂展示、詩歌朗誦等多樣化的學習任務讓課堂鮮活生動,鍛煉了學生不同層面的能力。3.教師自我反思。課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效果進行了反思,自己通過觀看赫本主演的電影、紀錄片、演講、采訪等,以及閱讀相關的影評,對人物在經過了最初的感性及淺層的“美麗”的認知之后,能感受到赫本由外及內的美麗、善良等特點。各個教學環節,從輸入到輸出,從顯性到隱性,從知識傳遞、能力培養到思維啟迪,從教書到育人……都精心打磨。

四、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受眾廣,學時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能夠將單向的線性知識與廣博的人文知識和思維能力提升相結合,充分利用課程的隱性教育資源,在知識傳授中注重價值引領,做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教育學生堅定中國立場、面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中國新形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

[2]鄭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國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01).

[3].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4][6]杜剛躍,孫瑞娟.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2019(04).

[5]張秋會,王薔.淺析文本閱讀的五個角度[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1).

[7]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8]許濤.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報,2019-10-18.

[9]學校文科教學督導組,“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N].德州學院報,2019-12-10.

作者:宋輝 馬應心 單位:德州學院